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1
[摘 要] 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介绍冷链物流、RFID技术的概念以及基于RFID技术的冷链温控系统的工作原理,说明了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温控管理的必要性,并用实例说明。
[关键词] 冷链物流 RFID 温控管理
一、什么是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操作快捷方便。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标签进入工作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并获得能量进而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有用信息,或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解码后,传至后端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二、“冷链”的概念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乳制品产品、其他生鲜食品、 园艺品、生物制品等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三、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温控管理的原因
冷链物流包括对货品的冷藏(冻)加工、冷藏(冻)存储、冷藏(冻)运输及配送、冷藏(冻)销售四个部分。
其中,运输和配送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复杂,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所以因货物温度发生较大变化而变质的风险也最大。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温控系统,才可降低风险,节省企业运营成本。
中国政府强制性监管,要求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根据食品安全质量控制HACCP体系的要求,原料采购除了对保质期、外包装、食品外观等外,还对食品的内部温度严格要求,需对其温度实现实时监控和记录。为确保注射前疫苗质量,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条例规定疫苗等生物制品从制药厂成品仓库到给有关人群接种的冷链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留其温度的监测记录。因此,为保证物品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需要一套严格的温控功能的冷链物流系统。
将RFID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恰好可以很好解决此问题。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数据存储量大,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在30米~100米内远距离读写。通过RFID标签,可以监控到一个集装箱内不同包装单位的不同温度,可连续记录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记录,可以准确掌握冷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RFID还可扩展为由企业或者联盟建立覆盖全冷链流程的冷链检测中心平台。由此,RFID技术的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利用实时监控可以确定药品环境温度是否超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创造了条件。
四、基于RFID技术的冷链温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基于RFID的冷链温控系统的工作方式如下:
1.将RFID温度监测器放入物品包装或货箱中,监控器按照系统预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记录测量到的温度定时写入RFID标签的芯片中
2.当RFID标签接收到读写器天线信号时,将温度数据传送给安装在仓库、配送中心等各节点的读写器,各个温度监测点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数据中心存储和处理,最终汇总至中心数据平台,实现高效的冷链温度监测管理。
3.企业或联盟成员通过口令获取相关数据,实时监控某物品的温度变化,并可实现预警管理,同时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五、RFID 技术实现温控管理的具体实例
RCG宏霸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RFID冷链温度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需要恰当的温度管理来保证质量的生鲜食品和药品的物流管理中,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或通过GPS及温度传感功能的终端结合的无线通讯技术上传到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对物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可以实现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
2005年法国的葡萄酒协会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供应商的葡萄酒的质量产生质疑,认为是澳大利亚产葡萄酒质量有问题,味道过酸。澳大利亚供应商为证明葡萄酒质量没有问题,在葡萄酒包装里加入了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发现葡萄酒包装内的温度在货船经过赤道的一段时间内超过了30℃。由此证明了葡萄酒味变酸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不是酒本身的质量问题。国际的冷链物流更需要一个由企业或联盟建立覆盖全冷链流程的冷链监测中心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2
关键词:冷链物流;成本管理;标准化作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冷链物流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的冷链相比,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五个字“散、小、弱、乱、差”。“散”就是从事物流行业或者是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企业非常多,所以说把整个业务分散到众多企业。“小”是每一个做冷链物流的企业都不是很大,可能所谓做冷链的企业也分成几类,仓储型、运输型、市场型、流通型。但是,在国内把冷链物流行业无论分成几类,每一类都缺少一个龙头企业。“乱”是管理的混乱。其实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高额的成本。因此合理控制成本就成为物流企业最关注的焦点。要发展冷链物流,就要进一步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
针对这种状况,可以把量集中起来,去实现协同,向上协同,向下协同,增加集约化程度,并且把需求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也是降低成本非常重要的要素。
但是我认为,标准化的运作对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更重要。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资源回收及信息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些标准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降低销售的成本,也可以大量地降低损耗。建设冷链物流标准化的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运输方面
在冷藏运输过程中,食品质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冷链运输必须依靠冷藏或冷冻等专用车。在运输过程中,应根据货物的种类、交货季节、交货地点和交货距离等确定。在运输过程中,尽量组织“门到门”直接运输,提高运输速度。为了保持冷藏货物的冷藏温度,如水果、蔬菜等需要通风和散热的,必须保持一定的货物之间的间隙,以保证货物处于良好状态。车辆行驶前应确认车辆的卫生条件,应满足货物的运输要求,不会污染货物,食品不得与非食品混合,严禁和危险货物同车装运。车辆运输过程中车辆温度记录仪的工作状态和货舱内温度的变化应引起注意。一些运输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在长途运输中间关闭或暂停制冷设备舱的使用,快接近目的地时,才调整到客户要求的温度,这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严格明确禁止。
二、在装卸搬运方面
装卸是影响物流效率和冷链质量的重要环节。与手动操作相比,机械化和自动化处理设备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更大限度地对食品冷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损失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如叉车、平台车、自卸车、自动导引车(AGV)。当车辆卸货时,为了保证搬运,应尽量加快装卸速度,尤其是在卸货时,应随时关闭车门,保持车厢内的温度。必要时,控制要控制分卸的数量。要尽量使用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运输位置的行车记录仪监控系统。
三、在仓储方面
冷库主要用于食品、乳制品、肉类、家禽、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冷饮、花卉、植物、茶叶、医药、化工原料等的恒温储存。为了满足冷库设计的要求,并配有自动温度记录仪和温度计,并且遵守存储管理的原则:只有经过验收的原料或成品可以保持在冷库;相互串味的产品不能存放在同一冷库;存储、冷藏、包装间温度要符合要求,冷藏温度在-18摄氏度,冷冻温度达到-10°C到- 15°C。存储的产品应具备完整包装,完全禁止不同品种的产品堆放;存放时,要堆放整齐,与地板、天花板等保持一定的距离存放,冷库要干净、无霉、无病虫害。冷库仓库,成品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冷库应有专人每天进行卫生检查;将所有进出库产品每天进行登记盘点;没有出库作业时必须关灯。
四、在流通加工、包装方面
冷链物流中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为保护产品而进行的加工,如冷冻新鲜食品的加工、储存加工;以及为促进销售而进行的流通加工,如蔬菜和肉类,要进行清洁或切块,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在冷链物流中,这些活动都应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冷链物流的包装上,要对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不同属性进行设计,以满足绿色环保包装方法的要求。包装工艺设备如灌装机、封口机、真空包装机、贴标机、清洗机、杀菌机等必须首先满足相应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第二,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水果,蔬菜,包装膜有一定的透气性,肉制品要进行真空包装,以防止腐坏变质。
在流通加工和包装环节中,只有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操作。企业要做好健康管理和健康知识培训。企业应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存储条件,确保食品安全,远离污染源,并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五、在配送方面
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安全性。产品必须在良好的状态下送达指定位置,防止产品在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避免给制造商和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沟通性。分销配送是物流服务的末端服务,与客户的直接联系,我们必须积极有效的沟通。例如,确认客户购买的产品,交货时间,交货地点,货物分配后由客户完成验收。有效地处理与客户之的交接很有必要。
3.及时性。必须快速、及时地响应客户需求。按订单配送,在收到订单后制定高效的运输路线,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将产品及时准确地送到地点。
六、在零售冷藏货柜方面
冷链食品进入门店,要及时放置在冷藏箱柜中,冷冻产品应包装完好的在-18度以下的环境中储存,冷藏产品的存储应控制在-2摄氏度至15度的环境中。需要进行保鲜的蔬菜、水果应进行加湿处理。门店应对从事生鲜食品货柜操作的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门店应定期对冷藏集箱柜进行清洗消毒,及时进行货柜温度检查,并有专门从事冷藏柜箱的维修和保养部门。
参考文献:
[1]胡晓兰,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思路探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2]郭慧馨,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商业时代,2012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3
关键词:冷链 标准化 物流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生鲜食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消费者对其新鲜程度和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的关注,成为冷链向前发展的助推剂。而冷链标准化的实现是冷链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关键。
冷链标准化概述
(一)冷链标准化的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GB/T18354-2006)对冷链的定义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在《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0.1- 2002)中,对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定义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冷链标准化是指将冷链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把运输、仓储、加工等各类作业标准作为现代冷链的突出特征,并形成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具体的标准包括冷链系统的各类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如仓库布局、规格标准)、移动设备的技术标准(如拖车载重量、叉车型号标准)、冷链单位标准化,冷链术语统一,冷链包装尺寸标准化,应用条码标准化以及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等。
(二)冷链标准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冷链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质量和新鲜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特别关注。我国食品领域每年的消费量约为260万吨左右。由于缺乏合适的贮藏条件,很大部分产品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损耗掉,损失严重。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采摘、运输、存储、包装等环节上损失率就高达30%,总损失额高达1000亿。而日本以及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损失率仅为1%-3%。
近几年,我国在冷链设施设备的基础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良好的硬件设施必须有好的软件来规范,这就需要科学的冷链标准体系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冷链行业的发展。同时,食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各个参与方都能够紧密配合,具有高的协调能力,所以各环节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冷链的标准化建设,走上标准化发展道路。
国外冷链标准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冷链标准化的发展较早,现在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在食品冷链的质量与安全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冷链标准和规范来调控整个冷链行业。这些标准涵盖了食品从原产地的采购和生产、初级加工、运输和配送、包装储存、品质鉴定、贴标扫描、容器利用等方面,为我国冷链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比如:1999年,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简称CFIA)根据国际通行的HACCP原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原理,制定了食品安全督促计划(Food Safety Enhancement Program,简称FSEP),不但要求检查果蔬农药残留量指标,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同时对肉制品配方、工作温度以及容器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该规划在瓜果蔬菜、肉类食品、乳及乳制品、禽类及其制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冷链标准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早,政府机构比较重视冷链标准化的建设。2002年,美国宣布成立冷链物流协会,该协会的主要构成方包括美国的航空公司、卡车运输配送商、地面搬运商和设备生产商等,主要是对易腐货物的有关问题、运输温控货物、医药类别等制定标准化方面的规定。随后,美国冷链协会又提出了《冷链质量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能够准确用来测试运输、储存、包装和处理易腐食品的企业的安全性、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货物的供应链认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冷链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标准未覆盖全过程,协调性较差
冷链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现行的冷链标准体系以部门为主,制约了冷链各相关产业标准化之间的协调性。冷链行业涉及的各个产业技术组织、科研机构则分散在各个行业、政府部门中,形不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比如《香蕉包装、贮藏与运输技术规程》归口于农业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黄瓜贮藏和冷藏运输》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则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二)冷链标准之间概念不统一,一致性较差
在我国已颁布标准中,部门标准所涉及的同一概念很多不统一甚至矛盾。不同标准起草单位在标准中对其中涉及的基本术语定义也不统一,使得标准之间缺乏统一性,不利于标准的执行和推广。如:不同的标准中对冷藏食品的定义中涉及的冷藏温度要求不一致,内容表述上也有较大差别。
(三)冷链标准化意识淡薄,推广重重障碍
冷链标准化建设最根本的源动力来自企业对标准化建设的需求。但目前很多企业对冷链标准化意识薄弱,对冷链标准化工作及推广了解更是一知半解。企业没有认识到冷链标准化建设对冷链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更意识不到冷链的标准化建设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企业对冷链标准认知不高,冷链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规模和管理水平也相差很大,很多中小冷链企业由于自身运营成本和利益的考虑,对一些标准执行的积极性不高。当然,现有的标准也有些与现在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那么吻合,有些甚至严重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实际操作需要,导致企业对冷链标准化的认可程度不高。
(四) 冷链标准化刚刚起步,基础性研究比较落后
我国冷链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相关基础研究也相对滞后。有部分研究力量也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如食品行业、大学和医药行业相关科研机构。冷链的日常运营所需要的专用设施、设备技术参数技术含量较高,不同产品对象温度、卫生条件、质量监控也需要根据专业研究和试验验证。标准化构成中制定的相关标准需要的条件都需要有科学的依据,虽然一些技术参数可以借鉴国外,但从长远发展和行业发展出发,需要构建系统的冷链标准基础研究,以推动标准化建设科学、系统地向前发展。
(五)国际标准应用少,落后发达国家
在我国冷链标准起步的发展阶段,很多冷链标准包括行业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性。随着冷链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也逐渐意识到冷链标准化走向国际的必要性,开始积极参加一些国际冷链标准化组织,并在产品的包装、标识、运输、储存、加工等方面开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但我国冷链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事实将成为我国冷链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的壁垒。
我国冷链标准化存在问题的发展对策
(一)夯实冷链基础,构建标准体系
冷链标准体系表的建立可以解决我国冷链标准化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是解决我国冷链标准基础薄弱的问题;二是建立标准体系表可以加强冷链标准之间的统一性,关联度;三是为政府对冷链市场的管理和疏导提供依据。
1.我国冷链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冷链标准200余项,各门类的数目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我国近几年已经大力加强冷链的建设,冷链标准体系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然而,具体的每一个类别中的各项标准较为混乱,具体的细化和归口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有必要在分析构建冷链标准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各个标准进行细化,从而构建起适合我国冷链发展的科学体系。
2.冷链标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建立冷链标准体系有助于政府规范冷链行业的发展。冷链标准体系是由法规与标准共同组成的标准体系。许多法规是由国家机关直接指定并公布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些则是由政府委托相关机构制定和管理。只有指定层次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在政府制定规范行业相关法律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
其次,建立冷链标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冷链是一个各环节协调运作的过程。冷链产品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冷库、冷藏车等的技术保证,更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依可循。科学的冷链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加强各冷链标准的协调性,促进冷链标准化道路的向前发展,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
最后,冷链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一方面,冷链产品时效性要求高,如果管理不规范,极易造成损耗。科学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杜绝此类问题;另一方面,冷链运作过程需要全程低温恒温,需从节能的角度构建冷链标准体系。
3.健全冷链标准体系的具体措施。冷链标准体系是在研究冷链领域各个参与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冷链运营现状、特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同时按照国家标准体系表的编制要求构建的体系结构。冷链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对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建立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规范政府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好的推动冷链标准化进程。
与此同时,将冷链的标准逐层细分,也是冷链标准体系的实质性体现。如表2所示,对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了细分和完善。
(二)明确主题分工,多方共同参与
冷链标准建设是个多方共同参与的领域,每个参与方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日常标准化工作中,常会碰到政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间职能交叉、标准承担方不明确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做好协调工作,明确彼此的责任。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时也会碰到或多或少的技术性问题,比如一些标准间的范围、标准的定义很难科学地界定等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等做好分工与合作。
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制定冷链行业标准。政府机构在冷链标准制定和推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于冷链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制定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应该从冷链的总体规范抓起,进而制定冷链设施标准规范和各种冷链标识和信息标准规范,深化冷链标准的层次。具体的工作细分到两方面:一方面要在冷链技术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工作,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逐步加强对冷链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深入研究国家颁布的各种与冷链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政策,及时淘汰落后的冷链标准,增加冷链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政府机构在制定冷链标准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冷链环节的特殊要求,但更应强调各类冷链活动间的兼容性, 积极推广已颁布的各种国家冷链行业标准。与此同时,对一些由常规生产制造向冷链转型的企业,政府应该在加大这些企业在冷链标准化方面的支持。
强化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冷链标准执行。企业同样在冷链的标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冷链标准化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利益问题,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和配合冷链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目前,在我国还未具备科学的冷链标准体系情况下,冷链企业同样也有责任为标准的制定献计献策。冷链标准的具体条文条例的制定是要切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并通过我国冷链企业的具体运作和实践来进行检验的。冷链企业必须在日常的生产运作中不断总结,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冷链标准,为国家冷链标准的制定贡献一份力量。冷链的发展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实施,其标准化建设也只有发展方向却不能真正迎合需求。同时,对国内已公布实施的标准,各冷链企业要认真地贯彻执行,才能促进国内冷链业的整体发展。
(三)倡导国际接轨,标准与时俱进
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立足国情,放眼国际。中国冷链的基础存在先天不足,而发达国家的冷链产业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面对这个巨大的落差,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对发展冷链标准化的发展积极性非常高,对走上标准化道路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有些冷链的各参与方仍然往往对冷链一知半解,不能够从意识上推动冷链的向前发展。这就要求在充分考虑我国冷链行业标准化的现状的前提下,促使我国冷链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冷链标准相结合,提出符合切实可行的冷链标准,从基础的地方起步,稳扎稳打,推动中国冷链标准化向前发展。目前制约我国冷链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国内冷链标准难以同国际先进冷链标准接轨。因此,我国不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冷链标准体系,并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靠拢。
(四)标准结合信息化,力促冷链发展
冷链标准化能否顺畅运作,信息化是关键,同时也是冷链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好的标准,好的制度和规范,如果缺乏好的实现方法,冷链标准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毫无用处。因此,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当今冷链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特征。信息化工具应用的重要性。冷链信息标准一旦发生过多交叉,就会影响数据共享。目前我国许多政府机构、部门、企业都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冷链信息数据库。但各种数据库的类型不吻合,使得各个数据库形成信息孤岛,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冷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冷链信息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冷链的高效运作。
具体的信息化标准措施:
第一,建立统一的冷链数据库。冷链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求各参与方都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而且要根据各自需求补充、修改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重复建设,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带来冷链信息的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冷链信息数据库,包括商品信息和冷链节点信息两个库,从根本上避免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问题。同时,对于那新兴的冷链力量,尚无能力建立完善的数据的,冷链数据库将成为其共有的数据库,可在需要时调用共享数据。因此,建立综合全面的冷链数据库将为整个冷链系统中的用户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来源,是保证冷链信息的传递和供应,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可以避免很多信息的重复交叉。
第二,XML语言的应用。在冷链信息系统中,很多企业和政府采用XML来包容各种不同的系统信息。XML 与HTML有着本质区别,它不像HTML 具有固定标记集的特定标记语言,适合企业规范通用的词汇集,便于实现共享。XML文档中的文档类型声明,不仅能读懂XML文档,而且计算机也能及时处理。任何能够对XML 数据进行解析的应用都能够对XML文档中的数据进行编辑、分析和处理,并按照所需格式显示。正是因为XML具有较强的自描述性和可扩展性,所以XML 可以作为一种通用格式广泛运用到冷链标准系统中。
总之,冷链标准的实施必须要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冷链标准,冷链行业所涉及的各方,冷链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冷链标准的顺利实施。
(五)贯彻冷链思想,提升全民意识
我国冷链标准的推广和发展还要放到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调整。只有企业、协会、机构各方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才能够完成。
冷链标准意识的贯彻和实施,首先要从企业抓起,要对冷链企业进行标准化工作和规范等的宣传和培训,让冷链企业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到冷链标准的学习和工作中。冷链企业具有对冷链运作的丰富经验,同时也是冷链标准的直接需求方和受益方,可以为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加具体的需求,提高我国冷链标准应用率。与此同时,冷链相关协会在冷链标准的推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方的参与是提升冷链标准意识不可或缺的。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冷链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的冷链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更明确了只有建立高效率的冷链体系,走标准化道路,才能实现我国冷链行业与国际冷链行业的磨合,增强我国冷链业的国际知名度。所以政府机构必须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对待冷链标准工作,把冷链标准化的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对冷链标准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推动我国冷链行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飞宇.我国冷链物流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朱超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4)
3.吕峰,林勇毅.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4.翁心刚,安久意.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构建机理[J].物流技术,2010(226)
5.张英全,徐广军,邹月华.食品冷藏供应链的质量管理[J].中国物资流通,2001(22)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4
虽然笔者从2007年底开始,应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邀请,主讲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和管理的课程;但是现代医药物流概念的明确和配套政策的落实,直到2012年年末才看到希望。笔者相信,2013年必然是中国现代医药物流真正发展的元年。
政策充满正能量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各级药监部门对医药企业发挥实际的管理职能。但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商务部才是药品流通业的法定主管部门。自从明确商务部的主管关系后,各级商务部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药品流通业的调研、座谈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选取了部分药企作为国家商务部药品行业直报统计单位。笔者知道,许多医药同行都在等待,想知道商务部对医药流通业的管理思路和政策力度。而以《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为代表的5项标准的公布,拉开了商务部管理药品物流的序幕。
商务部开始直接管理
目前,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等核心文件。
在规划纲要里,商务部门制定了医药流通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同时,商务部在规划纲要里也提出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与之配套的是,在药品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和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商务部门贯彻了将医药企业分级管理的思路。商业药企从低到高分为“A、AA、AAA”管理:省辖市、地级市药品批发企业要达到A级,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2亿~10亿元;县及县级以下药品批发企业则要达到5000万元才能入选。对AAA级和AA级企业的要求更高。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10亿~30亿元;而A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30亿元以上。为了与新版GSP的管理思路配套,商务部门还要求上述三级药企必须分别具有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以上仓库;经营中药材的,仓库标准还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在WMS系统、电子标签(DPS系统)、自动温湿度仪、冷库容积、车辆数量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在考虑硬件规模的同时,企业的软件服务能力也被纳入考核范围,如运输包装完好率,运输过程信息可追溯率,冷藏药品、特殊管理药品信息可追溯率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而在《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则对零售药店进行了分级,零售药店评级也纳入了诸如营业面积等较多的硬指标,如AAA级药店必须大于100平方米,配备3000个以上的药品品规,涵盖80种以上的疾病。
药监等部委齐发力
同时,笔者知道在药监部门即将公布的新版GSP标准里,对商业药企、零售药店等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现代物流药品批发企业的硬件配置也要求不低于商务部门AA级标准,尤其是在物流硬件配置上更有明确的指标,温湿度的在库、在途管理更是作为强制要求执行;同时,每一个药店将来都必须要有一个执业药师等。尤其是新版GSP标准还有若干附则,以专项附件的形式对“现代医药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冷链物流”“互联网药品交易”“委托配送”等专项问题予以明确。
针对医药流通业,国家其他部门也有政策出台,涉及到的部委文件主要有:国家科技部的《医药研发创新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国家工信部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医改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国家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上述政策的齐发力,笔者相信不但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的规范发展,更是会从政策面扩大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规模,帮助规范的药企在新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以快赢慢”
从2007年开始,国内不少药企开始启动自己的物流建设之路。根据我国最专业的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咨询研究机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长期追踪,国内已经获得土地并将于2013年启动物流建设工程的商业药企已经接近280家,还有部分企业正在运作土地或者拿了土地正在犹豫是否要建。在笔者看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物流科技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众多药企尤其是成长型药企考虑的不应是是否要建设的问题,而是要加速完成现代物流建设,塑造企业独有的医药流通供应链。目前看,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必须解决两大难点。
建设认证难度增加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难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土地获取成本的提高和医药物流标准的提高。
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修改。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国医药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综合用地等不同的性质,但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如果新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正式执行,就意味着直接获取土地的成本会增加,优质土地的资源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项目用地获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极大增加。对于还未获得土地的医药企业,从事现代医药物流项目的难度将更大。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版GSP和若干附则的公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认证、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获取将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大面积仓库的工程投入,软硬件的配置要求,人员资质的提高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根据笔者的计算,修建一座满足年销售规模为30亿人民币药品流通的、15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药品仓库,工程投入至少需要4500万人民币(不含土地获取成本)。更何况,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所要求的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DPS电子标签拣选系统、RF手持终端系统、自动温湿度仪等必须经过严谨的工艺详规设计和联调,企业人员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培训,新物流中心才有可能运作顺利。
在政策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企业纷纷申请现代医药物流认证,具体的认证标准和执行门槛必然会越来越高。
现代物流转向健康产业
新标准现代医药物流定义如下:“依托一定的现代化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在笔者看来,现代医药物流不能理解成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而是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和企业所在药品流通供应链的竞争强势化,最终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药品流通主营业务的需求来测算,医药企业修建满足年药品流通规模的物流中心用地需求为60亩。但在实际业务中,我国药企获得的项目用地规模多在100~200亩之间;极少数商业药企项目用地规模在数百亩水平(笔者得悉某药企物流项目用地达到1400亩)。一方面是单纯的医药物流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巨额土地必须盘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如何将物流项目向健康产业项目转化并运作良好,是未来国内不少药企必须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健康产业园的分期发展目标,药企在建设之初就应对健康产业园做好整体布局与分阶段实施计划。分步规划建设专业的商业交易地产区域,吸引中药、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西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与医用耗材等行业企业入园交易,为其建设别墅式商户,以租代售或先租后售,挖掘园区的商业地产价值。初期布局可以符合新版GSP要求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为核心,办公大楼、研发中心、临街商业建筑都将位于1期土地的,面对主要交通道路,既便于办公和业务往来,也利于商业价值的发挥。在1期和2期土地的后部(即园区后门)紧邻位置拿出土地,重点吸引各类知名工业企业入驻,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与加工、中成药、保健食品与营养食品、西药、生物医药制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化妆品等9大产业企业群。
如果要考虑土地商业价值和人气的快速提升,可以规划专项片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配载市场。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5
五年前,IBM敏锐地发觉“智慧”的发展趋势,并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带入中国。这一概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
“智慧”的“自转”与“公转”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人人都会成为“智慧”的推动者。现实也很乐观,国内ICT领域的多数企业,甚至传统家电企业都在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推动部分新概念的落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不一而足。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带来很多先进经验,而众多的国际企业成为传递经验的践行者。IBM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者自不必提,而来自日本的NEC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ICT企业,NEC是日本较早倡导智慧城市的企业之一。据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介绍,NEC于1977年首次提出“C&C”(Computing&Communication)的伟大构想,预见了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NEC所倡导的“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在日本,NEC参与了数量众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模式和系统构筑经验。作为文化相近的东方友邻,日本的智慧城市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日本,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存在多年,日本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系列国家信息化战略来推进国家ICT建设,最终建成无缝的基础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
1. 个人信息管理
“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达成信息共通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NEC的云计算共通核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已在日本的长崎市、横滨市、富士市等几十个城市和区域导入。
2. 数字医疗
目前东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经得到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帮助。此外,医院还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其中,NEC不仅参与日本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构筑,还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网的发展。
3.节能减排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NEC在2012年提出了强化收集及分析“大数据”的业务方针,并成立了专门针对能源的分析组。在何时何地,何种装置生产或消耗多少电力,这些信息正可谓大数据。NEC致力于将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领域。
以上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政务、医疗和能源三个领域的概括。从关系民生的细小之处中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NEC正在将这些经验带到中国。
智慧“武器” 民生为本
NEC于三年前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民生的五大问题:安心安全、节能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养老以及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城市变化的机制,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据中井汪杰介绍,NEC致力于在城市的各项功能中,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利用,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
NEC(中国)从2012年起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物联网应用,将日本先进的智慧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并服务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NEC积累了大量基于物联网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生物识别、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医疗/养老、防灾应急等等,它们组成了NEC攻城拔寨的智慧“武器”。目前NEC在中国重点推进安防/应急、节能环保、养老、物流等方案。
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指纹识别
NEC的图像识别技术、状态不变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图片、视频和指纹的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智慧安防领域。目前,NEC人脸识别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澳门海关和香港海关的通关认证中。在中国大陆,NEC与本地伙伴合作将其导入到国家司法考试的身份认证中。
2011年,NEC为安徽省建设完成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指掌纹系统,平均30秒即可完成一枚现场指纹查询比对工作。新系统启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查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是2001年以来安徽历年平均破案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安徽全省共建设了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终端系统2300多套。今后,该系统还可进行扩容,最大可存储5000万人捺印指纹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对跨省作案案件的查破能力。
此外, NEC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独特的视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流通行业,以发现内部人员和顾客的偷窃行为或者提前识别VIP客户,革新购买体验,增加营业额。
智慧养老
——老年公寓智慧管理系统
中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但养老的理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NEC在日本有着多年提供医疗和养老院智慧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从2011年开始,NEC与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包括移动化服务管理、实时数据挖掘、基于云的数据分享、智能人员定位等特点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
建筑物八成以上的耗电来自空调或照明,NEC楼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大量的温湿度及影像传感器,对空调和照明进行能耗控制,实现对大型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此外,在清洁能源方面,NEC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新能源汽车中,日产的Leaf电动车采用NEC的锂电池曾创下单次充电续航185公里的记录。NEC高性能电池还可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从而解决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智慧物流——智能冷链管理系统
NEC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冷链管理系统、电动车Telematics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移动车牌识别系统等。目前,NEC已将日本先进的智能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中,并成功地用于医药流通领域。
民生一直是NEC智慧城市战略关注的重点,中井汪杰表示,在防灾应急、医疗养老和节能环保方面,NEC不只是建立一个物理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整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得来。以防灾应急为例,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在震后应急通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井汪杰举了个例子,在东京都厅联络灾情有专门的屋子,政府设立专门的接线员与各个区进行电话联络。政府对这些接线员有个特殊要求:必须住在步行五分钟可回到联络室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现代化的交通中断,移动通信瘫痪,只有步行和固定电话是可靠的——这是只有NEC才能提供的经验。
把脉症结 实现智慧
中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已从前期“概念导入”进行到“规划和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政府已经完成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在中井汪杰看来,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从方案规划到深化应用”,二是“从单纯信息化建设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同时他也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说:“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系统间缺乏关联,且可能逻辑顺序混乱,信息化投入达不到最优化的统筹运作的效果。”而这个障碍最终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破除。
医药冷链物流概念范文6
一批大型企业正借助现代的物联网信息技术,迈开了医药商业公司与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的探索脚步。
Part 1
物联网带来医药流通新模式
“这次住院每天的静脉用药总是在早晨10点左右就能用上了,真方便!”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胰腺外科住院治疗的张大妈正等着等护士来输液。10时10分,上班仅10分钟,护士罗晓霞就为张大妈输上了液。至11时,罗晓霞已经为8位患者完成了口服药和输液的全部工作,开始坐在工作台前查看病历、执行医嘱并输入电脑,同时接待新入院病人。
SPD系统模式实现医药分家
“以往医生开完医嘱,护士要到电脑上一一核对、清点,现在只需拿个扫码器扫描和接收。从前花一小时做的工作,现在只需几秒钟就做完了。”这正是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病房启所用的医药物联网信息系统(简称SPD系统模式),所有住院患者用药全部实现由医院外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临床科室的护士站,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也改变了多年来医院使用药物从药厂生产转到药品销售商,再由医院销售给患者,实现医药分家。
张大妈每年都要住几次院,最令老人头疼的就是每天要输几瓶液,因为输液都在12点左右,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还没输完,不仅影响病人的吃饭和休息,还影响到陪护者。“现在好了,到中午基本可以完成输液。”老人笑着说。和张大妈同病房的李女士说,以前住院医生一开药就是一整盒,出院时还剩很多。现在每次只开当天的用药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SPD系统模式是以建立医院药品第三方物流供应为基础的精益化的医院药品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药房、药库管理水平,减少医疗安全隐患和药品浪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实现把药品延伸到病人床旁的物流一体化服务。
一附院药学部主任王建华表示,SPD系统模式使药品可追溯至药厂和批次。医生何时开的药、药房何时发出药品、护士何时接收到药品、护士何时执行给药、病人何时服用,详细流程都可追溯,同时也实现了全院医嘱药师审方全覆盖,通过药师审方和药品供应使用的可溯追踪,将临床合理用药和实时监控落在实处。
诊药房药师陈金凤说,没有启用SPD系统模式时,药师除了为患者发放药品,就是摆放、整理、核对药品,根本没有时间审方。现在门诊药房有4个审方药师,每天每人平均审方1300余张,不仅确保门诊处方药师审方全覆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建议和咨询。
“医药分家不仅简化了流程,减少了药品从供应企业到病人的中间环节,更有利于医院的廉政建设。”一附院副院长徐佩茹表示,目前医院药品收入占全院收入的32%,远远低于国家的规定。随着医药分家,药品的收入比例还会更低,让患者享受到更多的医改红利。记者了解到,一附院以前聘17个临时工以及30多个护士送药,而该系统上线后送药的物流工作由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心承担,30多个护士返回到临床为患者服务;以前医院药库要储备30天的用药量,现在只需要储备3天至7天的用药量。
而在第三方药品物流服务中心――新疆康博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余平方米库房里,一排排摆放着整齐的药架,药品按种类分区域放置。传送带分门别类输送着带有标识的周转箱。在厂房的一侧,复核员张珂敏在用扫码枪读取周转箱上的二维码,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了周转箱内的药品信息。库房内20余名工作人员忙碌地拆包、分拣药品,然后贴码、打包、复核,并根据临床医嘱审核、打码、调剂药品、贴码、核对、打包、发药。最终由物流工作人员在贴码区打成小包装,按普通药、高危药和冷藏药分类,装入转运箱送往指定临床科室,而接收护士只需扫描、核对、接收即可。
“医药分家不仅每年可为医院产生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让药师回归临床药学服务,把护士服务更多地还给患者。”一附院院长温浩说,医院信息化和药事服务与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有效监管,实现“药企优质供药、医生规范开药、药师严谨审方、病人放心用药”。
“和力物联网”有望降低药价
2015年初,仁和药业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携200家药企组建“和力物联网”,实现医药工业4.0升级;推出“叮当健康”服务平台,联盟国内外医疗服务机构,实践健康4S服务,开创大健康产业链互联网化的“FSC”(factory service customer)模式。专家指出,FSC的推出表明,以仁和药业为代表的一批传统药企已经率先启动了互联网转型。
和力物联网平台是仁和集团和力药业联盟200多家医药企业,将通过医药产业互联网思维模式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供、产关系,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全国原、辅、包材及药品供应商B2B示范平台,实现医药工业4.0智能化跃进。
通过和力物联网络平台,并引入大数据分析及共享,几年内逐步实现采购金额300亿元规模,可以在医药产业链最前端实现原辅料和包材集中采购,降低联盟会员整体制造业采购成本,进而降低药品价格。另外,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以最优惠的价格直供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减轻老百姓用药负担,帮政府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等问题,真正实现工业直达。同时由于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采购,保证联盟内的成员都可以共享高品质的原材料,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将带来联盟会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拉升,企业资金整体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占用成本的下降,预计2015年底联盟规模将增至1000家以上。
此外,依托“和力物联网”推出的“叮当健康” 服务平台,并联盟国内外医疗服务机构以及互联网健康企业,建立大健康4S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大健康商品直供、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大数据管理、远程医疗服务、家庭医护、送药上门、健康管理个性化解决方案等全方位标准化服务规范。在叮当健康整体平台上,将结合国家便民、惠民工程推出叮当送药服务平台,联合各大连锁终端资源,结合自建物流团队,将工业企业的产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健康智能设备,保证在服务范围内28分钟免费送药到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用药服务。
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坦言,政府、产业、消费者的健康期待最终是一致的,即希望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让老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更经济的医药产品和服务。历史演变中,其实产业革命的驱动力常来自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也只有一个掌握了传统资源又敏感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有未来。
业界专家评估,类似FSC药企联盟健康服务工程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健康产业的大趋势,也是传统药企迎接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的必然选择。FSC药企联盟健康服务工程通过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联盟和互联网技术融合,从根源上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健康服务的需求,支持政府惠民、便民工程打造,也必将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纵深发展。
来源:新华网、新疆日报
Part 2
物联网重塑医药商业价值链
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一幅流通巨头竞争新视图。医药物流延伸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也带动了医药流通行业从传统的商业购销模式向现代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
新需求下挑战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表示,目前国内医院临床药师仍主要承担了药物的搬运工作用,待药物从工厂到医院后调剂配伍给病人。而新的医学模式又使得药学临床服务的改变迫在眉睫,比如,随着器官移植开展的增多,医生在工作中必须带一个临床药师,因为器官移植要用到很多特殊的药品,很多高端的医学诊疗都需要现场的支持,国际上这种临床药学服务已经逐步规范化,这就给医药商业公司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也可以说给流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需求将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包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的医院药品物流管理系统(SPD系统),将把临床药师从繁杂的“药品搬运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供更好的临床药学服务。
谈到SPD医院药品物流模式,天津医药集团太平医药公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刚深有体会,太平医药已先后在天津虹桥医院和眼科医院开展了相关的新业务尝试。
医院药品物流管理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概念,采取新一代信息化网络和传感器技术采集医院内流通的药品、耗材、设备的相关信息,按照医院管理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控,并通过与医院HIS系统接口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和控制。采用SPD系统,医院可以进行药品分包,制药企业就能实现药品大包装,大幅度降低药品生产成本,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新途径。而门诊病人按单次服药包装,可以解决“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问题,为加强医保管理和降低医保整体费用水平提供了可能性。采用SPD系统,医院选择大型医药商业集中配送,还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配送成本,同时使药品购销行为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太平医药还积极培育新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目前拥有全市面积最大、设备先进的低温冷库,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已争取到国内外厂家多个疫苗品种的配送权。新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利用该平台延伸业务触角,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在不断引进国内外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市场策划推广工作,构建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 另外,为适应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大趋势,太平医药公司准备投巨资兴建两个超大规模医药物流中心。目前项目已经过论证,进入实施阶段。
对于当前的药品流通信息化,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玲玲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正率先尝试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全面改造,加速了产业智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缩短药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网络化的进程,这不仅大大提高商业流通的服务效率,保障药品供应的安全性和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在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商业业态创新上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全院物联网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商业运营带来的改变也日新月异。另一种尝试覆盖医院所有物料的物联网全覆盖模式已在悄然试点,按照国控天津公司副总经理尹世强的说法,这是通过“物联网”建设探索医药分开新模式。
医院物联网模式是什么?尹世强形容:“就是要把医院所有相关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尽可能地考虑进去,包括药品、高值低值耗材、物料、人员、固定资产、供应室管理、被服洗涤等等,而绝不仅仅是药品;还要致力于国产化,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又要开发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低成本和可复制。”
通过这个项目的导入,国控天津实现了服务延伸到患者。而这也为其赢得了医院全部用品份额的委托供应。也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通过医药物流的服务延伸,商业公司为医院提供了非核心业务外包,帮助医院降低成本,提升管理,并保障安全可信,这是双方应对医药分开的医改新形势,共建物联网络、同解医改难题的一个模式探索。
通过这个项目医药商业得到什么?尹世强认为,一是继续保持商业公司药品分销的特有职能;二是商业公司获得了医药服务的延伸能力,提升了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三是获得技术的支持能力,在整个医院的后勤保障供应体系当中,抢占同行乃至其他行业的市场份额;同时,还获得了数据挖掘能力,真正从医药配送商转向服务提供商。
近十年,全世界都在为物联网的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政府也很重视。广州医药公司总裁于景辉也指出,物联网的技术是一个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范畴,在医药流通领域,更离不开上下游客户及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转变已发生
在已经应用物联网管理的医疗机构内,随着试点的深入,改变正在不断发生。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刘亚平认为,与商业企业共建物联网络,这既实现了公立医院管理创新,也为同解医改难题做了有益探索。
首先谈到用药,刘亚平介绍,泰心和国药共同研制的智能药柜,在临床应用上特别受欢迎。包括手术室和供应室的物品管理,都能够无差错实行,因为有了物联网,使这些物品都能够进行追踪和实时管理,避免了器械落在病人身体里,给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赢得了时间。
面对新医改的改革要求,对医疗机构来说,必须做好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和人才、信息系统、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系统工作。而高效执行,就一定要靠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比如物联网技术,还要强强联合,与行业巨头携手。
刘亚平认为,医院的药品管理、高低值医疗耗材管理、固定资产、行政物资管理、人员管理、供应室管理、被服洗涤管理等还只是医药物联网协同的第一步。今后,为适应新医改形势,还需进一步实现医院管理的精细化,使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和物联网不断发展。
据日本爱芙乐赛控股集团株式会社石黑傅六社长介绍,在日本药品批发商整合阶段,为了生存,企业均努力提高物流效率,寻求价格以外的差异化。所谓院内药品物流,也就是SPD,就是日本商业公司在与当时的连锁处方药店的市场竞争中创新竞争手段的代表性例子。而正是医改控费推动的市场竞争,让日本的药品批发企业加速集中,幸存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医药流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也引起了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的共鸣,近年医药流通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龙头企业一直走在创新和发展的前列,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对供应链整合思想的接纳,现代商业已经把一个院内的医药物流信息化上下游全部涵盖,整个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这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设备,但首先需要的是理念创新,只有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才能完成企业和产业的转型。
如今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在行业已经逐渐铺开,但这种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准入门槛一旦形成,行业变局无疑会更快到来。
来源:医药经济报
职业经理人周刊
Part 3
“织网”非一日之功
医药物联网成熟仍需时间
虽然物联网在医药物流的应用一定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标准不统一、配套政策不完备等问题,医药物联网的成熟仍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配套还需完善
在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技术中心负责人高智勇看来,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医药物流链的整体效率会得到较大提升:“从医药物流的角度来看,物联网能让医药工业的上下游更真实地看到市场销售情况和相关数据的流转情况,更好地做出市场判断,进行相应的库存准备。其次,它还将减少重复的数据录入,为药品监管带来好处,实现更精确的监管,非法药品进不来,合法药品也不会流到非法的渠道上。”高智勇补充。
“就药品行业来说,重点在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这需要医药供应链中有企业牵头。其实,现在已经有软件公司提出应用方案,但这些方案只是解决技术问题,还不能解决业务方面的系统协调问题。这也是目前物联网我们谈得多、技术储备做得很多,但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另一方面,构建医药物联网的关键还有赖于相关配套的不断完善。高智勇分析指出:“服务标准比较统一或一些特殊行业对物联网的应用可能更快,比如交通、药品流通和电力行业等。就像交通配套一样,需要交管部门、车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联合来做。所以,物联网在医药物流的应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系统应用、产品化或者市场化的问题。”
对于医药物流领域来说,相关的政策配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北京民智谷管理顾问公司执行董事史万奎指出:“首先,在药品GSP标准设计方面,缺乏零售环节对消费者配送的操作标准,又如各地的药品物流招投标方案仍未厘清‘分销’、‘配送’等概念。”应当明确的是,政策虽然是落实物联网应用的重要一环,但如果没有企业自身的创造,医药物联网还是无源之水。除了企业思维的转变、积极开拓,每项技术的创新应用,还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而这往往阻碍了新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应用。
高智勇表示,对医药物联网的构建而言,上述影响都是有限的:“因为物联网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来做、来改进,不会从零开始。企业也不可能建一套全新的系统更换现在所有的设备和软件。至于那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他们可以等到商业化到一定规模、成本得到降低之后,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使用物联网。”高智勇如是补充。
智慧物流还待普及
基于物联网技术,如何打造智慧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下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物联网在多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使供应链的管理日趋“智慧”。例如,在运输管理中,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产品电子代码(EPC)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就能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很好地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和预计到达的时间。
又以存储环节的应用为例。在仓库里,人们可以通过EPC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由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了发货、退货的正确性以及补货的及时性,并能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而在仓储区内,商品可以自由放置,大大提高了仓储区的空间利用率。
反观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目前,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不高,跨区域扩展缓慢。现代医药物流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流通效率和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加上药品购销领域内各类违规经营现象仍比较突出,药品质量保障问题也亟待有效解决。物联网有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中投顾问公司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这种模式若能顺利实施,一方面能降低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生产销售全程追踪溯源。这两点正好是药品这一特殊产品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