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冷链物流基本含义

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文1

本连载分为六讲,主要内容包括:冷链物流中心规划概述、冷链物流中心的统筹规划、冷链物流中心主要工程项目内容与项目进度计划、冷链物流中心工程项目执行与工程项目管理、冷链物流中心工程建设验收、冷链物流中心工程完工后的试营运。

本连载中描述的冷链物流中心,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以对外提供冷链物流服务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冷链物流中心,而不是单纯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冷库。

不同的冷链物流商业运作模式,决定了冷链物流中心不同的功能定位,其统筹规划方案与工程建设标准也有所区别。

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

冷链物流中心是整体冷链体系中的一个节点,由于节点所联接的供应链的上下游不同,上下游对节点的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冷链物流中心不同的功能定位。最大化地满足冷链上下游的需求,是冷链物流中心的价值所在。

冷链物流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部分是与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及工程建造相关性较大的功能定位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应重点分析上述功能的特点、商品流量、存量水平及需求环节,在确保最大化满足上述功能的情况下,达到物流服务水平最高、物流效率最高、综合投资最低的目标。

1 多温层仓储管理。直接影响冷链物流中心冷库的温层设计与制冷系统设计。例如:50℃高档海鲜类商品的存储,-25℃海鲜类商品、冰淇淋类商品、长期存储的冷冻品储存,-18℃一般冷冻商品的储存,0~4℃冷藏品的存储,2~8℃蔬果类商品的存储,15~18℃空调类商品的存储等。

2、流通加工。当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中有流通加工服务时,在规划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加工作业区、原料库区与成品库区,以及加工作业流程等因素,依据加工工艺设计各区域温层及设施配置。

3 退货服务。在退货方面。冷链物流中心的理想状态是无退货,但在实际运营中,退货不可避免,由于冷链商品大多数是食品类商品,有保质期及冷链不能间断等条件限制,退回物流中心的商品大多在品质或包装方面出现问题,因此,退回的商品是不能与正常商品存于同一库区的。在规划设计时,需考虑退货商品独立的保存库区及销毁处置区。

4 保税业务。提供保税业务的物流中心,必须单独为保税商品建立独立的各温层库区,或是在各温层库区做单独隔间。

5 宅配与快递。宅配与快递冷链商品多为单件商品,在规划时需考虑拆零低温拣货区与分货区的规划。

6 运输配送。此项业务是冷链物流中心的常规业务,通过对物流配送车辆尺寸的数据分析。规划设计码头的高度与场区回车场的距离,在内部更多考虑码头分拨区、出货暂存区及封闭式码头的设计。

在图1中,其他所有的功能虽然不直接与冷链物流中心的建筑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相关,但上述的商业模式仍通过影响标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加工工艺流程、标准物流服务商务流程等间接地与之相关。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方式及自动化程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设计之初,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业主需要对以下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确定:

1 建筑结构形式。是用土建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如库架合一)。

2 建筑楼层。是单楼层还是多楼层设计。

3 建筑的自动化程度。是否考虑自动化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等设计。

4 制冷系统。一般是氨系统或氟系统,其中还有其他冷媒可进行选择,但不具普遍性。

5 预估的存储容量。

在建筑结构选择方面,本文对3种差异性较大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1。其中部分资料是启达乔泰公司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近30年的冷库建造经验的总结,可能会在不同情况及条件下有所不同。

在建筑楼层设计方面,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在用地不是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基于物流动线及物流效率以及投资成本考虑,一般建议采用单楼层式的高位货架。

在自动化设计的选择方面,冷链物流中心应比常温物流中心更为谨慎,低温环境中设备运行的风险及故障损失均应纳入考虑范围。在冷链物流中心规划中,常采用的几种自动化方面的设计包括:制冷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低温环境中的自动仓库系统、低温环境中的自动流水线及传送带系统、低温环境中的DPs(数位拣选或分拨)系统,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

在制冷系统的选择方面,国内大多数业主会综合权衡氨系统和氟系统的利弊与适用性,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主要冷媒。两种制冷系统的比较见表2。当然,氨与氟内部在环保性、机组的适用性、安全性能、经济性、配套主机价格等具体细分不同的冷媒型使用形式。

在冷链物流中心存储容量及物流中心总面积预估时,最好先做数据分析及流程设计,再最后确认存储方式、作业区面积及各配套设施的布局方案。确认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计算各区域面积及存量水平。这样可使冷链物流中心在建成后使建筑与实际营运需求偏差最小。

冷链物流中心的预期使用寿命及建成后对营运的影响

一个大型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后使的用寿命是多少年?设计院可能会说是50年或70年,他主要考虑的是建筑部分;制冷系统厂商可能会说是10年或15年,他主要考虑的是压缩机及其他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货架厂商可能会说只要不拆就一直能用,等等。但作为即将投资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的业主,应综合考虑各项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来决定设备设施的重点投资方向与策略。

在使用寿命方面,经常会提出“经济使用寿命”这个概念,它对业主后期的营运至关重要。经济使用寿命包括三方面含义

1 不会因为后期的高能耗或温度不到位而再追加投资,比如原面积内增加制冷机组等。

2 不能因为后期达不到设计温度而降低最初的温度要求。比如,原设计-25℃,三年后由于达不到了,冷库调整为-18℃。

3 制冷系统不能处于非正常能源耗用状态。比如,在容量未变时,原来夏天的开机率为65%,两年后开机率变为80%,因此带来的是制冷系统电力耗用加大。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冷链物流中心如果建造的“不经济”,有可能会给后期带来较

高的营运成本,表现在:后期追加制冷投资、温度降不到设计要求、耗电量加大等。

冷链物流中心的实际经济使用寿命是很难计算的,但在现实中也经常会听到拥有多个冷库的业主会报怨自己的某个库用起来已经不合算了。电费高,只能存多少商品收多少租金,还需要多人维护。实际上,这类冷库已超过经济使用寿命,虽然能用,但对业主来说已经属于“鸡肋”。

如要改变这种“鸡肋”的状况,需要在以后的新建项目中审慎考虑,不能一味地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忽视后期的营运成本。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的成败判别及成因分析

这里出现了判别标准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冷链物流中心建筑结构能保证50年甚至70年不出问题,如果各库区的温度均能降到目标温度值。如果各功能区域均已配置到位、能基本符合物流运作的需求,那么它是成功的吗?目前大部分验收标准是这样的,应该算是建造成功。但如果再加进另一些情况:营运一个月后,冷库的外侧库板布满冷凝水、外侧地面湿漉漉的,内侧制冷风机布满冰霜,高位货架的冷冻库内地面有薄冰、货架结霜,冷库门组内外两侧结冰严重,封闭式码头区或穿堂区雾气腾腾、地面湿漉漉,等等。那么这个冷库的建造还算是成功吗?如果这类问题不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短期内无法根治的话,依照笔者的判断,整个冷链物流中心的建造是失败的,用户将很快进入“不经济”的使用状态。而且整个冷链物流中心将很快“老化”。

主要原因在于:

1 如果冷库降温后外侧墙板布满冷凝水,大多数情况是保温库板的材料品质不达标、保温性能不够所致。大面积使用保温库板的冷链物流中心,很难将库板全拆掉再重换,所以认定为失败工程;

2 若是外侧空间的顶板布满冷凝水,而墙板是干燥的,大多数情况是外侧顶板与内侧顶板在施工时断热未做好,造成热传导致外侧顶板出现冷凝水,这是施工的问题。如要拆了重建也很难,所以认定为失败;

3 冷库的外侧地面湿漉漉,如果不是管理的问题,则大多数情况是在建造时,冷库内外侧在做地面扎轧筋时,未做断筋处理,冷库地层下的钢筋内外侧相连,同时也未做断热处理。地面施工更是无法返工,因此认定为失败。

以上各种情况可能在整个冷链物流中心大大小小找到上千个点,但基本可归结为四类:气密不足、断热不够、冷桥未处理、材料不达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不易下降、耗电量超高、库存商品因冷凝水或冰霜致使品质受损,物流作业也因冷凝水、冰、霜受阻,甚至产生危险。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冷链物流中心的统筹规划)

物流技术与应用征稿启事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创刊十多年来,广泛分析报道物流行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以及业界最新资讯,已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精品名刊。

“权威”栏目是《物流技术与应用》的特色栏目之一,定位于刊登权威专家、企业、科研院所的综合型、应用型、实用型文章,现已成为物流界人士推广新技术、交流新观点、介绍先进管理与运作经验的平台。为了使杂志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可读性,特向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诚征稿件。

“权威”栏目来稿要求如下:

1 可以就某一专门领域或具体技术问题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应突出先进性、实用性,避免空洞的理论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完整。每篇文章不超过6000字,正文前要有中文摘要、关键词,最好附英文标题。

2 希望能够提供相关配图资料,图片、图表清晰可用。

3 欢迎深入分析介绍国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特别是物流技术应用状况、发展趋势的文章。

4 作者须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包括单位名称、联系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文后请附作者个人简介,以便于我刊编辑部与作者建立长期定向联系。

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文2

关键词 智能标签 RFID WSN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快速与准确,而且要求对复杂环境的实时控制与处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中,RFID技术为货物的跟踪、管理及监控提供了快捷、准确、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它目前在生产流水线跟踪、商品存储管理、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都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尽管RFID技术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就其技术本身而言,RFID只能实现对目标物体身份的全局标识。具有技术融合特性的智能标签技术能弥补RFID存在的技术缺陷,更大程度上推动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一、智能标签概述

对于智能标签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杜玉宝认为智能标签的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王世文认为智能标签(Smart Tag或Smart Label)是采用了RFID技术并具有存储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本文认为新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智能标签新的含义,智能标签是融合了其他信息技术的RFID技术,目前主要是与WSN技术的融合。

(一)RFID与WSN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对象加以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廉价微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二)RFID与WSN的结合

RFID与WSN的融合综合了两者的技术特点,它继承了RFID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的特性,同时实现了WSN主动感知与通信的功能。

国内外已有学者尝试将RFID和WSN技术进行相互融合。Urban等对RFID与WSN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Ju-Peng等提出了一种附带传感器的具有感知功能的RFID设备并用于私人物品保护;刘国梅,孙新德设计了融合WSN和RFID技术的一种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追踪系统。总结目前RFID和WSN的融合技术,可以将RFID和WSN的融合类型分为3类:

1、RFID阅读器与WSN节点的融合。融合后的阅读器不仅可以远距离地获取RFID标签信息,而且阅读器节点具有无线通信能力,能够读取标签内部代码、感知周边的环境数据、与区域内的其他无线通信节点形成多跳的通信网络、将节点采集的数据和物体的标志等信息高效地传输到上层应用。

2、RFID标签与WSN节点的融合。RFID标签携带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与阅读器、其他节点或者无线通信设备通信。这种类型的融合不仅给无线传感器节点添加了RFID识别能力,而且使RFID标签能够主动获取数据信息。

3、RFID与WSN在系统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RFID标签、阅读器和传感器物理上是分开的,无须设计并部署融合。

二、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展望

2006年9月国家科技部等十五个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国发展RFID的分阶段计划。RFID技术实施进程应用步骤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育期(2006年至2008年):跟踪国际最新共性技术的研发,结合重点行业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按照国家RFID标准体系框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与应用标准,开展应用示范工程。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7年至2012年):突破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及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基本形成中国6年RFID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

第三阶段—成熟期(2012年之后):形成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技术体系,实现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2012年之后,RFID技术的实施进入成熟期,预计今年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元。随着RFID实施第三阶段的到来,在推进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外,还要加强RFID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智能标签的新涵义是RFID在更高层次上应用的必然趋势。

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文3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户认知;信息获取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27-04

一、导论

农超对接,即“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它是指农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生产,生成品直供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的新型流通方式[1]。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相比,“农超对接”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综合优化与治理,提升超市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效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增加农户收入,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质、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实现多方利益共赢[2]。还能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的发展和实施[3~4],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提升农产品溢价[5]。农户作为“农超对接”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了解其“农超对接”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从农户角度对农超对接的研究,多以农户参与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展开,认为农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其中,农户禀赋、生产经营特征以及所处环境等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及与行为有影响[6-9]。很少有学者对农户“农超对接”的认知进行研究。

我国“农超对接”的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在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内容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等认知的基础上。“农超对接”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及合作社的推动与努力,农户的参与决策也非常的重要。农户的决策不仅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理性程度(认知能力)的影响(罗必良,2012)[10]。作为“农超对接”的生产环节,农户对“农超对接”的认知直接决定着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超对接”的实施效果及其可持续性[11]。因此,针对学术界对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研究较少的情况,本文以2013年对辽宁省178户梨农的调查为例,分析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状况,找出问题,得出结论,以提高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及其参与积极性。

二、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现状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农户对“农超对接”的认知,实际上是农户在参与“农超对接”过程中,对不同阶段(信息搜寻、谈判议价、监督执行)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的不同认知。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充分了解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状况及制约因素,课题组对辽宁省南果梨梨农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务农人数等信息。二是对农户“农超对接”信息获取能力的调查,包括农户“农超对接”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信息获取难易度等。三是对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及态度的调查。包括农户对“农超对接”了解程度、重要性评价以及农户对“农超对接”的态度。

调查对象选取辽宁省南果梨梨农出于以下考虑,南果梨属辽南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不可多得的稀有种梨。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南果梨80%以上的产量集中于辽宁省鞍山地区。南果梨产业已成为鞍山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已进驻家乐福、兴隆大家庭等大型连锁超市。为保证样本有效性,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鞍山市选择3个乡、镇,然后在每个乡镇选择4个合作社,根据合作社成员数从每个合作社中随机选取10~20个成员,以一对一的入户访谈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197份,获得有效问卷178份。

(二)辽宁省“农超对接”发展现状

2012年,辽宁省政府颁布《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通知》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农超对接”开展:一是将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纳入省财政资金扶持范围,地方政府也相应增加财政投入;二是支持社区菜市场、中小型生鲜超市和县乡农贸市场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建设;三是积极探索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建设和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四是对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省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并在用地、交通、税费和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

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62家开展农超对接的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拥有直营连锁门店791个,生鲜配送中心68个,对接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基地565个,销售生鲜农产品23.7亿元,其中基地直采鲜活农产品销售额10.3亿元,占比43.5%。销售直采蔬菜4.2亿元,水果2.3亿元,分别占超市鲜活农产品的40.3%和22.5%,对接种类覆盖了肉、蛋、菜、果及水产五大类100多个品种。沈阳市农产品对接量已占到总经销量的20%以上,大东副食、兴隆大家庭、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对接比率达到30%。

(三)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状况统计分析

1.信息搜寻阶段的认知状况。农户首先收集“农超对接”相关信息,对“农超对接”内涵形成初步认知。根据调查发现,农户信息成本认知程度总体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3.9%的农户表示从未听过“农超对接”,27.5%表示不了解,有所了解的农户占52.8%,仅有14%和1.7%的分别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农超对接”的含义,应提高农户信息成本认知。

2.谈判议价阶段的认知状况。若农户认可“农超对接”重要性以及为此带来的潜在利益,则表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度较高,参与过程中谈判摩擦较小。其中,仅有不到20%的农户认为“农超对接”不重要,20.8%和14.6%的农户分别表示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作为理性人,农户最关心的是农产品价格及农产品销路问题。其中,39.3%和27.5%的农户分别表示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参与农超对接能够提高农产品价格”的观点。对于“参与农超对接能够稳定销路”这一观点,分别有51.7%和14.6%的农户表示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此外,共有57.3%的农户认同“参与农超对接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这一观点。这些数据表明,现阶段农户认可“农超对接”的重要性,对参与农超对接带来的潜在利益有较高的认知。

3.执行阶段的认知状况。梨农的销售渠道主要五种:农贸市场、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合作社以及其他渠道。将农户的销售渠道进行归类统计发现,56.7%的农户选择不经合作社销售,17.4%的农户选择经合作社但不销售给超市,选择经合作社销售给超市的农户占25.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户在销售过程中仍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

三、制约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的因素

结合现有研究,本文把制约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与农户自身特征相关,包括人员素质、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生产特征。客观因素主要从国家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主观因素

1.农户素质。文化程度是制约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辽宁省梨农为例,农户中小学及以下文化占18%,初中或中专文化占65.2%,高中占13.5%,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4%。从年龄上看,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其中,30岁及以下的农户仅占10.7%,31~40岁的农户占28.7%,41~50岁的农户占34.3%。较低的文化程度和以中老年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使农户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及传播新事物的能力较低,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2.生产特征。小农经营是制约农户参与现代化流通渠道的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农户认知的因素之一。从辽宁省梨农的调查来看,以小规模种植、两人务农为主的生产特征,使农户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户倾向于按照传统的自给自足思想进行生产与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对新型销售方式的选择及现代经营理念的形成。

3.信息获取能力。农户认知过程即是农户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首先,从农户对“农超对接”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来看,48.9%的农户不关注“农超对接”相关信息,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农超对接”相关信息的农户分别占42.7%和8.4%。由于我国现阶段合作社规模小、服务能力较差,难以为社员提供较全面的服务。农户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从收购商获取相关信息,合作社并未发挥较好的信息服务作用。其次,从信息获取难易度来看,囿于农户文化程度限制,近50%的农户表示较难获取相关信息。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较弱,这也是制约农户“农超对接”认知水平的症结所在。

(二)客观因素

1.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农户认知偏差。产地与销地的远距离使超市无法了解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合作社缺乏与超市的联系渠道,对超市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不能有效指导农户,农超对接相关信息网站的缺失及农户的弱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掣肘农户认知。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能够得到超市的技术支持,但只有10.1%的农户认同这一观点,农户认为超市的技术支持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增加了超市的经营成本。因此,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使农户出现认知偏差。

2.较低的组织化程度制约农户认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能够带领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然而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较难形成规模化与集约化效应,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品种多、质量高的要求。同时,较低的组织化程度导致其在与超市对价格等细节进行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谈判主体地位不平等,使农户谈判认知信心不足,以辽宁省梨农为例,仅有不到10%的农户认为参与农超对接的门槛不高,92.2%的农户认为参与“农超对接”所需成本较高。

3.物流技术的缺乏掣肘农户认知。农产品运输成本直接决定着农产品价格,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产品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由于道路路况较差致使运输途中货损率较高;其次,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仓储、保管、加工、包装、配送等辅助设施严重不足,冷库、冷藏车等冷链物流技术落后。在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生鲜食用农产品都要经过预冷处理,而我国冷藏车的运输使用率仅为5%。物流技术的缺失,使农户执行阶段的认知较低,为规避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户更愿意选择按照传统流通方式进行销售。

4.“农超对接”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在农户层面。与国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变迁不同,我国“农超对接”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在“农超对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政府对“农超对接”的宣传与推广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与扶持,促进了“农超对接”的发展。我国自2008年实施“农超对接”以来,相关扶持政策以超市为主,较少有与农户利益相关的政策扶持,且落实难度较大。对农户的调查显示,分别有1.7%和56.7%的农户完全不认同和不认同“参与农超对接能获得国家资金上的支持”。

四、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的提升途径

(一)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

纵观影响农户认知的主客观因素发现,信息不对称及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对“农超对接”各利益主体均有影响。对于农户来说,信息获取能力是影响农户认知的重要因素。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可建设“农超对接”相关信息服务体系,让农户通过相关信息网站或服务站了解最新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合作社亦可从此类相关信息服务站学习其他省市示范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其次,强化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员的文化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文化程度对农户认知及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以提高农户的认知能力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合作社可与大专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农民培训班,为农户设置不同的课程,对合格的农户颁发合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合作社根据农户毕业情况对农户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并在农户之间实行相互帮扶。

(二)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应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方式。首先,应重视自身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合作社规模和实力,提高为农户服务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使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形成农民合作联社。与此同时,培养或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其次,采用先进技术,购买先进设备。韩国从选种育苗到农产品分级包装,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农协鼓励农户采用机械化播种、收获、贮存及包装。对比韩国农协,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全面机械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加快开展合作社的分级加工包装业务。建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大力发展“农超对接”这一契机,先采用人工分级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级和包装,逐步扩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有了市场经验后采用机械化分级包装,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当地产业的发展。

(三)逐步扩大“农超对接”范围

现阶段,政府对“农超对接”的扶持已取得较好效果,截至2012年底,已有超过1.5万家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有超过1 500万农户直接受益。因此,应重视“农超对接”试点成功的合作社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加大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对“农超对接”的正确认知,增强有效对接;再次,为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能够与超市平起平坐。同时,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对新参与“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以指导和帮助。最后,扩大“农超对接”试点,将当地具有较好实力和荣誉的小型超市纳入试点范围,并给与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提高试点超市的影响力。

(四)降低超市进入门槛

超市的经营理念为“低价位、多品种、质量安全和更好的服务”。因此,超市首先可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对名优农产品减免入场费等相关费用,推行农户较易接受的经销模式,从营销方式上改变农户认知,提升农户参与积极性。其次,超市相关货源信息,吸引优秀农产品经营者前来洽谈,扩大货源,并加大对“农超对接”产品的宣传,吸引顾客,扩大销售量。再次,在与农产品经营者合作时,加大对农户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提高农户专用性资产的产出率。最后,给予合作社安全生产、加工包装技术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培训及价格优惠,让利农户,增强农户认知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2011,(7):79-81.

[2] 姜曾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2009,(23).

[3] 白Z.“农超对接”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信息化发展[J].物流技术,2010,(5):48-49.

[4] 浦徐进.“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与治理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6):51-55.

[5] 施晟.“农超对接”进程中的溢价产生与分配[J].财贸经济.2012,(9):85-92.

[6] 刘晓峰.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116-121.

[7] 武学凤,张雅燕.农户参与“农超对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33-39.

[8] 耿献辉,周应恒.小农户与现代销售渠道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6):82-87.

[9] 李莹,刘兵.影响农户“农超对接”行为实现的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3,(6):58-62.

冷链物流基本含义范文4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之一。培训必须体现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坚决拒绝负效培训,努力避免无效培训,革除低效培训,追求高效培训。

1 有效培训的理念

何谓有效培训?本文以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实施的有关培训为例,从培训投入(或称培训所耗)与培训产出(或称培训所获)的关系来界定。着眼于这对关系,便找到了“有效”的界定渠道。按通常的理解,有效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培训投入(时间、物力、精力等)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即遵循认知的建构逻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物力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培训[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需求。根据这一理念,就应关注培训的全过程,以“出”量“入”。因此,有效培训与其说是一个概念,倒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借助实践经验,给出判断的标准,提供判断的策略,明确“有效”考量的维度、方式和主体,从而积极地推进员工的培训工作。

在中文中,“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英语对”有效”(effective)的代表性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实现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中外语境下的解释都包含“accomplish”(实现)的含义。换言之,在员工培训工作中,要对活动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作出结论,要体现培训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

判断培训是否有效,除了在培训活动的投入与产山这条横坐标上考量“效率”,还应在价值取向这条纵坐标上考量“效益”。由此提示,界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内涵,以下两条标准是必须达到的:1)有满意的培训效率。相对于培训投入而言,培训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2)有满意的培训效益。价值取向符合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体发展的积极需求。

2 有效培训的实例

实例1:网上学习平台(E-Learning)培训形式结合内部管理,提升培训效率

我公司一直重视对300多位销售代表的药理知识培训,以前通常以组织大型讲座的形式为主。而大型讲座的形式,须花费较大的人力、精力,还须投入会务费、课酬费,每年仅举办两次,主要讲授药理知识,授课时无互动内容;而E-Lemming这种形式的培训,几乎没有显性成本,每月举办1次,学习的内容不仅有药理知识,还有涉及销售的其它业务知识包括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组织各部门进行考试竞赛,这样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能激发销售代表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取得更高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最近对培训模式进行了革新,通过E-Learning结合一定的管理实践,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也切实增加了培训普及率、课时、频次;同时提升了培训质量,巩固了培训效果。

实例2:内化专业销售技巧(professional sales skill,PSS),提升培训效益

我公司对新人职的销售代表都要进行全员PSS培训。通过对课程的内化(即设计成为符合公司需求且符合内部开展的课程),授课方式逐渐从外部讲师为主转换为内部讲师为主。内部讲师侧重授课和操练,培训对象是全体销售代表,在课酬方面几乎无花费;外部讲师则侧重协访和点评,培训对象是新人职的销售代表,课酬费用达3万元。培训方式和讲师角色的转变,为公司与员工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正向的支持。

实例3:物流中心6S现场管理,促进管理能级提升

我公司的物流中心追求的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这项培训中,由培训工作者牵头,开展了物流中心现场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项目。具体做法是:请有关专家提供各种管理和分析的丁具;带领主管到现场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实时跟进。通过这样的培训,明显改善了物流现场的整体风貌和环境,并且通过整改规避了许多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在推行这一培训期间,物流中心成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季节性流感疫苗冷链配送服务项目的唯一中标单位。

实例4:通过内部拍摄视频录像,再现并规范业务流程

以我公司对外窗口岗位之一的物流中心装卸工为例,对该岗位的培训目的强调业务流程的重塑和规范。通过与相关部门商讨,决定以视频录像的形式体现培训内容。该视频录像中,汇总了所有工作流程的要点并且予以总结,内部员工充当演员,制作了实用性、观摩性都很强的培训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午休时间对装卸工进行现场培训,即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在这过程中,要求体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的用语。

在执行跟踪装卸工的服务期间,得到相关客户较高的满意度:重要客户和周转箱客户的平均满意度为9.08/10;有35.5%的客户反馈意见显示,配送服务相比上年有显著提高。

总之,在考量效率时,必须始终关注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投入和收益;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必须始终以效益为前提,衡量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价值。

3 有效培训关键点的剖析

由负效、无效、低效向有效、高效培训的转变,取决于培训模式的变革。下文仅作若干关键点的剖析。

3.1 目标取向

培训模式的变革将越来越强调培训对象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发展,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中,必须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己任,将能否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作为衡量培训价值的主要标准。

3.2 培训理念

更加强调培训对象是学习的责权主体,并创造条件使其实现主体角色。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中,要做到:1)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培养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接受培训是自主的、自我调节的。接受培训者要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加与目标相关的特定活动,用高标准反思、评价培训过程。2)应激发员工的内部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本身激发的,而不是仅依靠奖励或由外在因素牵引的。要使接受培训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乐趣且对问题求解保持持久的激情。3)应讲究策略。要求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者能持续不断地运用、开发和完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包括构建有效的关于知识和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心智模式,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不同层次上,建立起关联。4)协作建构。能使接受培训者充分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活动和过程,通过学习,能使他们更善于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协同丁作、共同学习。

3.3 培训任务

在设定培训任务方面,应注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

的、综合的学习任务。

挑战性的任务: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引发的兴趣相互平衡,培训任务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任务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恰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培训任务,应有足够的难度,要求学习者持续地学习、延伸或拓展相应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

真实的任务:员丁培训应将项目驱动构建在真实下作情景中,应该是工作过程的实例。

综合任务:要求培训对象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要求培训师运用综合化教学,并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成专题或基于问题的学习目标,把项目方式贯穿于培训内容中。

3.4 评价倾向

给予绩效方面的评价:通过建构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来展现培训过程与结果:培训对象可以而且应当参与培训绩效标准的制定,并在设计、评价中有相应体现:

深层性的评价:评价的最重要目标是改善学习,因此培训须紧扣培训目标,须体现重要的知识、能力、内容和主题。并且为培训绩效的产生创设真实情景。

一体化和过程的评价: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部分。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培训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评价过程和培训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的,评价涵盖学习绩效中一切有意义的方面,其中包括个体和小组的成绩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态度评价以及作业、作品形成过程和最终形式的评价,通过多种方法评估培训对象的学习收获。

3.5 培训方式

培训模式的变革要求培训方式向下列两个方面发展:1)交互的方面,即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热情。培训师、培训内容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并且能为其提供、创设互动的机会。2)适配的、深层的方面。即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深度投入的培训环境,提供多样化适配的有意义的活动或经验,应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智能优势有助于产生多种问题求解的观点,营造优势互补和共享共赢的氛围。

3.6 角色认知

培训模式的变革呼唤教和学角色的转换或拓展。

培训者的角色:帮促者――为学习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培训对象的问题求解、真实任务的完成、知识共享等方面整合各种资源和机会。指导者――在需要时通过示范、讲解、提供选择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排疑解惑,根据学习者需求给予支持,帮助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者――培训师的专业成长超越教书匠角色,应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成为专家。合作学习者――敢于探究与自我提升,善于与培训对象共同参与学习,成为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生产者。

培训对象角色:学习的管理者――能有效地规划、监控、调节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情绪、努力程度,并在有必要时寻求他人支持。探究者――从事真实的研究,认真观察和思考世界、对象或概念的构成、属性;认真模拟现实中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教师――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培训对象应敢于扮演培训者角色以帮助其他学员。

3.7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将有机融合于培训过程,尤其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