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课程设计;基本目的、要求、任务;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而这门课的课程设计对同学们来讲,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应职应岗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能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一级圆柱齿轮减速机的所有部件进行一次系统和全面地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

l. 初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

2. 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设计中应用和深化这些知识。

3. 培养学生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熟悉标准和规范等能力,为专业设计和将来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对学生总的要求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具体要求:

1. 做好设计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准备设计资料、绘图工具及用品。

2. 设计之前要认真研究课程设计任务书,分析题目,了解工作条件,明确设计要求和内容。

3. 设计中要认真复习所遇到的课程内容。如V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和有关的联接件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倡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独立绘图,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反对不求甚解,照抄数据,照搬图样,敷衍了事的行为。

4. 课程设计必须在规定教室进行,遵守学习制度和作息时间,按设计计划循序进行,以便指导教师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 注意掌握设计进度,按预订计划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在底图设计阶段,注意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画图交替进行,采用“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正确设计方法。另外,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对设计资料和计算数据的保存和积累,保持记录的完整性。

6. 为了提高设计质量和降低设计成本,必须注意采用各种标准和规范,这也是评价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设计中,应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规范。对于非标准的数据,也应尽量修整成标准系列或选用优先系列。

7. 为使每个学生均能拿出一份较高质量的图样,在装配底图画出后,应呈交指导教师审查,修改无误后,再加工完成装配图。

8. 设计图样(包括装配图和零件图)和设计说明书完成之后,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参加设计答辩。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1. 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冶金矿山胶带运输机用的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作条件为:单方向运转、轻微冲击,工作期限为8年,每年按250天计算,每天工作8小时。传动示意图见下图1,设计分组参数见表1。

2. 设计任务

(1) 计算说明书一份

包括:⑴前言;⑵设计任务;⑶参考资料;⑷设计方案;⑸选电机确定传动比;⑹各轴运动及动力初算;⑺齿轮传动设计;⑻轴的设计;⑼滚动轴承寿命计算;⑽与密封;⑾箱体设计;⑿总结

(2)完成图纸工作量

⑴总图(装配图)一张,A1图纸;

⑵零件工作图1~2张,A3图纸。

3. 设计内容及进度

见表2。

四、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点

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是编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课程设计的总结性文件,通过编写说明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巩固、深化在设计中所获得的知识,是课程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书应概括地介绍课程设计的全貌,全面叙述设计中各部分的重要内容,要论证设计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有几个设计方案时,要进行比较论证,对各个计算环节要详细叙述,对数据和公式来源要注明出处以便查对。说明书要求系统性好,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文字通顺、字迹工整,图例清晰,图文并茂,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量避免抄书,从设计一开始就应随时逐项记录设计内容、计算结果、分析意见和资料来源以及指导教师的意见、自己的见解和结论,每一设计阶段完成后,及时整理编写有关部分的说明书,待全部设计工作结束后,只要稍加整理,便可装订成册。

五、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难点

课程设计中的难点一是轴的结构设计,二是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

(一)轴的结构设计

轴在减速箱中是一个重要的零件,因为所有传动件都装在轴上,因此它有很多尺寸都要与其他零件的尺寸相吻合,否则就无法进行装配。所以在设计轴时,直径方向的尺寸和长度方向的尺寸的选取是同学们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

怎样来设计轴?按下面这个步骤来进行,可能你会觉得不那么难了。

1.初算轴的直径

联轴器和滚动轴承的型号是根据轴端直径确定的,而且轴的结构设计是在初步计算轴径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先要初算轴径。轴的直径可按扭转强度进行估算,即

式中:p为轴传递的功率(kW); n为轴的转速(r/min); C为由轴的材料和受载情况确定的系数。若轴的材料为45钢,通常取C=106~117。C值应考虑轴上弯矩对轴强度的影响,当只受转矩或弯矩相对转矩较小时,C取小值;当弯矩相对转矩较大时,C取大值。在多级齿轮减速器中,高速轴的转矩较小,C取较大值;低速轴的转矩较大,C应取较小值;中间轴取中间值。对其他材料牌号的轴,其C值参阅有关教材。

初算轴径还要考虑键槽对轴强度的影响。当该轴段截面上有一个键槽时,d增大5%;有两个键槽时,d增大10%。然后将轴径圆整为标准值。

上述计算出的轴径,一般作为输入、输出轴外伸端最小直径;对中间轴,可作为最小直径,即轴承处的轴径;若作为装齿轮处的轴径,则C应取大值。

2.轴的结构设计

(1)确定轴的径向尺寸

①轴头直径尺寸确定 轴与齿轮、带轮和联轴器配合处的轴段直径称为轴头。如图2中的 应取标准值(参阅教材)。

② 轴颈直径尺寸确定

与滚动轴承配合处的轴段直径称为轴颈。在图2中,与滚动轴承内圈配合的轴颈 、 应符合滚动轴承标准;装有密封元件直径 ,应与密封元件的内孔直径尺寸一致。轴上两个支点的轴承,应采用相同的型号和尺寸,以便轴承座孔的加工。

③ 轴肩或轴环尺寸确定

相邻轴段的直径不同即形成轴肩。当轴肩用于轴上零件定位和承受轴向力时,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如图2中 、 尺寸变化所形成的轴肩或轴环。一般的定位轴肩,当配合处轴的直径小于80mm时,轴肩处的直径差可取7-10mm。用作滚动轴承内圈定位时,如 轴肩的直径应按轴承的安装尺寸要求确定。

如果两相邻轴段直径的变化仅是为了轴上零件装拆方便或区分加工表面时,两直径略有差值即可,一般取1~4mm,如图2中 、 的尺寸变化,并尽可能取整数。也可以采用相同公称直径而取不同的分差数值。

④轴肩处过渡圆角尺寸确定

为了降低应力集中,轴肩处的过渡圆角不宜过小。用作零件定位的轴肩,零件毂孔的倒角C或圆角半径 应大小轴肩处过渡圆角半径 ,以保证定位的可靠,如图3 所示。一般配合表面处轴肩和零件孔的圆角、倒角尺寸见所学教材。装滚动轴承处轴肩的过渡圆角半径应按轴承的安装尺寸要求取值(参阅所学教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⑤ 砂轮越程槽、螺纹退刀槽尺寸确定

对车削或磨削加工的轴表面,应分别留出螺纹退刀槽及砂轮越程槽。相关尺寸可参考设计手册取值。

应注意,直径相近的轴段,其过渡圆角、越程槽、退刀槽等尺寸应一致,以便于加工。

(2)确定轴的轴向尺寸

轴的各段长度主要取决于轴上零件(传动件、轴承)的宽度以及相关零件(箱体轴承座、轴承端盖)的轴向位置和结构尺寸。

①轴头处长度尺寸确定

对于安装齿轮、带轮、联轴器的轴段,当这些零件靠其他零件(套筒、轴端挡圈等)顶住来实现轴向固定时,该轴段的长度应略短于相配轮毂的宽度2~3mm,以保证固定可靠,如图2中安装齿轮和联轴器的轴段。

②轴颈处长度尺寸确定

轴颈处轴向尺寸由轴承的位置和宽度来确定。根据以上对轴的各段直径尺寸设计和已选的轴承类型,可初选轴承型号和轴承外径等尺寸。

应注意,轴承在轴承座中的位置与轴承方式有关。当采用油时,轴承应尽量靠近箱体内壁,可只留少许距离。确定了轴承位置和已知轴承的尺寸后,即可在轴承座孔内画出轴承的图形。

③ 轴的外伸段长度尺寸确定

轴的外伸段长度尺寸取决于外伸轴段上安装的传动件尺寸和轴承盖的结构。如采用凸缘式轴承盖,应考虑装拆轴承盖螺钉所需的长度L(L可参考轴承端盖螺钉长度确定)。当外伸轴装有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时,应留有装拆弹性套柱销的必要尺寸A(A可由联轴器型号确定),如图4所示。

(3) 轴上键槽的尺寸和位置

平键的剖面尺寸根据相应轴段的直径确定,键的长度应比轴段长度短5~10mm。键槽不要太靠近轴肩处,以避免由于键槽加重轴肩过渡圆角处的应力集中。

当轴上有多个键时,若轴径相差不大,各键可取相同的剖面尺寸;同时,布置在轴的同一方位,以便于轴上键槽的加工。

(二)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

减速器箱体起着支承和固定轴组件零件,保证传动件的啮合精度和良好以及轴组件的可靠密封更重要作用,其质量约占减速器总质量的30~50。设计箱体结构时必须综合考虑传动质量、加工工艺及成本等因素。箱体按其结构形状不同分为剖分式和整体式;按制造方式不同有铸造和焊接箱体。减速器的箱体多采用剖分式结构。

剖分式箱体由箱座与箱盖两部分组成,用螺栓联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剖分面与减速器内传动件轴心线平面重合,有利于轴系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立式大型减速器可采用若干个剖分面。图5为剖分式箱体。剖分接合面必须有一定的宽度,并且要求仔细加工,为了保证箱体的刚度,在轴承座处设有加强肋。箱体底座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以保证安装稳定性与刚度。

减速器箱体一般多用HT150、HT200制造。铸铁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成本低。当承受重载时可采用铸钢箱体。

铸铁减速器箱体结构尺寸参阅表3。

(1)箱体要有足够的刚度 若箱体的刚度不够,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引起变形,使轴承孔中心线过度偏斜而影响传动件的精度。为了保证轴承座的支承刚度,箱体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箱体的壁厚

箱体要有合理的壁厚,轴承座、箱体底座等处承受的载荷较大,其壁厚应更厚些。箱座、箱盖、轴承座、底座凸缘等的壁厚可参照表3确定。

② 轴承座联接螺栓凸台的设计

为提高剖分式箱体轴承座的刚度,轴承座两侧的联接螺栓应尽量靠近,为此需在轴承座旁设置螺栓凸台,如图6所示。

轴承座旁联接螺栓凸台的螺栓孔间距 为轴承盖外径。若S值过小,螺栓孔容易与轴承盖螺钉孔或箱体轴承座旁的输油沟相干涉。

螺栓凸台高度h与扳手空间的尺寸有关,如图6。查表确定螺栓直径和c1、c2,根据c1,用作图法可确定凸台的高度H。

为了便于制造,应将箱体上各轴承座旁螺栓凸台设计成相同高度。

③ 设置加强肋板。

为了提高轴承座附近箱体刚度,在平壁式箱体上可适当设置加强肋板。箱体还可设计成凸壁带内肋板的结构。肋板厚度可参照表3。

(2) 箱座高度

对于传动件采用浸油的减速器,箱座高度除了应满足齿顶圆到油池底面的距离小于30~50mm外,还应使箱体能容纳一定量的油,以保证和散热。

对于单级减速器,每传递1kW功率所需油量约为350~700cm3(小值用于低粘度油,大值用高粘度油)。多级减速器需油量按级数成比例增加。

设计时,在离开大齿轮顶圆为30~50mm处,画出箱体油池底面线,并初步确定箱座高度为: ≥ 。 为大齿轮顶圆直径, 为箱座底面至箱座油池底面的距离。

根据传动件的浸油深度确定油面高度,即可计算出箱体的贮油量。若贮油量不能满足要求,应适当将箱底面下移,增加箱座高度。

(3)箱盖外轮廓的设计

箱盖顶部外轮廓常以圆弧和直线组成。

大齿轮所在一侧的箱盖外表面圆弧半径 。 为大齿轮顶圆直径, 为箱盖壁厚。通常情况下,轴承座旁螺栓凸台处于箱盖圆弧内侧。

高速轴一侧箱盖外廓圆弧半径应根据结构由作图确定。―般可使高速轴轴承座螺栓凸台位于箱盖圆弧内侧,如图7所示。轴承座螺栓凸台的位置和高度确定后,取 > ,画出箱盖圆弧。若取 画箱盖圆孤,则螺栓凸台将位于箱盖圆弧外侧。

当在主视图上确定了箱盖基本外廓后,便可在三个视图上详细画出箱盖的结构。

(4) 箱体凸缘尺寸

箱盖与箱座联接凸缘、箱底座凸缘要有一定宽度,可参照表3确定。

轴承座外端面应向外凸出5~10mm(见图7),以便切削加工。箱体内壁至轴承座孔外端面的距离 (轴承座孔长度)为: 。

箱体凸缘联接螺栓应合理布置,螺栓间距不宜过大,一般减速器不大于150~200mm。

参考文献:

[1] 黄晓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 林承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及题解[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研究

    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并完成2008级机制班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教学实践。同时,考虑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方向的不同,选择适合不同方向的综合设计题目,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构运动演示,要求学生用计算机仿真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合理性[4],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动方案进行模型拼装创新实验,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机械基础设计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范围加大,同时增加设计时间,激励学生对这类题目产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差不多每人都提出一到几种运动方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挑出最佳方案后,由各组确定自己的最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通过这些创意设计活动,可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综合设计手段,加强CAD、CAM、CAE等技术应用[5]。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因而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改革设计手段,将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的实践及应用

    1改革设计题目,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机械CAD能力、综合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新世纪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训练主线则是以典型机械系统设计为内容,并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从而形成一条加强机械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训练主线[6]。使学生经过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设计合在一起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还很少见[7]。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于本科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方向教学班次选用设计题目。

    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指导时,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有所区别。在选题方面,提倡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选择指导书以外的题目。在指导方面,对这些同学应适当增加设计的难度和深度。方案设计时重点是要把握创新点[8]。在方案分析过程中,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设计目标,要求学生至少提出3种可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其优点与不足。然后确定出设计者认为最优方案作为本次课程设计方案。最后对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其运动过程和运动尺寸的确定,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直至计算。

    3引入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机构分析

    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基于贯彻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思想,在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中引入ADAMS软件对插床导杆机构、冲压机构、摆动式运输机机构、牛头刨床摆动导杆机构等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自动绘制刀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自动绘制曲柄受到的平衡力矩曲线图等,能通过后期处理绘制最大动态剩余功曲线图,使曲线结果清晰、精确。导杆机构动态仿真时,观察在各位置时所对应曲线含义,加深对课本关于机构有关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解。ADAMS软件还能对机构采取参数化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机构不同原始参数,进一步比较不同结果。与过去用图解法或自编程序法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比,利用计算机对机械进行辅助设计,实现了教学创新,学生普遍反映用ADAM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快捷、方便、直观,课程设计能达到满意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修改设计对象

    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中,推荐采用的大多数齿轮减速器都是采用硬齿面。随着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齿轮行业,特别是随着硬齿面齿轮加工技术的成熟,加工设备的完善,硬齿面齿轮减速器已经成为齿轮减速装置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而软齿面齿轮减速装置有被逐步淘汰的趋势。因此,应结合实际,采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由于硬齿面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9]。与此同时,有关硬齿面齿轮设计的资料无法从现有资料中直接利用,这迫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询问老师,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从改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结果来看,整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使用材料大幅减少,相应的造价也随之下降。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给生产实际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高等工科院校(主要指三本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技术工人相比,优势在哪里?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工作经验上一定不如技术工人,只能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方面,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占优势。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创新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人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使科学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有力杠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发明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设计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重要的学科主干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明确了具有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演化、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和凸轮的轮廓曲线、机构的选型及传动类型的选择、机构的组合及组合机构、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执行系统和传动系统)、零件材料的选用和零件的结构设计。

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兴趣、引导思维、激发灵感,具体做法有:

(1)运用制作修改后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将机构、零件的运动进行三维动画的形象描述,以加深直观印象,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形象进行联想、想像思维;

(2)进行考试方案改革,期中考试采用开卷形式,成绩按20%纳入期末总评成绩;

考试的内容为:机械原理部分是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机械设计部分是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3)在进行上述创新内容的教学中,侧重讲解一些特殊的设计方法;

例如:在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中,讲解拆分杆组法、在同类型机构的演化中,讲解转换机架法、在凸轮机构轮廓曲线设计和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中,讲解反转法。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4)在进行上述创新内容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举出不同的应用实例,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并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同原理或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以便正确选用。

3.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实验内容的改革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实验为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增设了10余种模型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使测绘与分析相结合,分析与改进相结合,为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在“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拆装”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创意组合式铝轴系结构设计箱”,不仅增强了实际动手装配能力,还培养了轴系结构设计和轴系结构分析的能力;还增设了“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装及仿真实验台”,学生可利用该装置进行平面机构组成原理的拼装设计实验、平面机构创新设计的拼装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大赛中进行机构系统方案设计的拼装实验。

(2)课程设计的改革

在机械原理部分增设一周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有插床机械、压床机械和牛头刨床。机械设计部分的课程设计题目仍为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但类型设定为直齿和斜齿,工作条件分为三种,工作机的各参数数据有三十余种,能够做到同一时间做课程设计的学生一人一题。设想让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自愿选择圆锥齿轮减速器和蜗轮蜗杆减速器题目进行设计。还编写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由计量出版社出版。

将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的内容融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顺序,将有关课程设计的内容按减速器设计的顺序集中在一起进行讲述,并在讲述内容的开始,将课程设计题目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随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进行,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逐渐完成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和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辅以教师的指导和阶段性的检查。这种教学安排可以大大改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能结合实际的设计问题灵活地运用,变模仿型设计训练为思考型设计训练,使基本设计能力得到更扎实的培养,创新能力也有了不断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广泛地深入到工程设计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已经成为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能力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课程设计所需要绘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全部都采用计算机绘制。

对应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设计在考核的形式和方法上也与以前有所不同:

(1)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成绩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成绩分开考核,即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作一门课程进行考核,这样可增加学生们的重视程度;

(2)采取综合评价标准:出勤率及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占10﹪、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占20﹪、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占50﹪、答辩占20﹪。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避免应付“差事”、走走过场;另一方面可真实评价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答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增加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在机械原理部分增设课程设计大赛,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部分增设奖项,对课程设计成绩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

四、总结

发展高新产业,其根本和基础是要有人才。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大力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创新人才队伍。高等工科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

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证,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有力的措施,创新设计过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濮良贵.机械设计[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大康,卢颂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0.

[4] 唐锐,党玉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21(6):112-113.

[5] 吴景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6):22-23.

[6] 郭玲.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制改革与实践[J].辽宁师专学报,2004,6(1):18-19.

[7] 唐锐,党玉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21(6):112-113.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摘要: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林产化工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本文从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结合、题目库建立、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明显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

关键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13-0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我校林产化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基础、化工设备设计基础以及机械传动三部分内容[1],各部分相对独立,涉及到力学、材料学、化工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机器、工程制图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课程设计是林产化工专业在其理论课结束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第一次实践设计课程,它起到融合几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架起理论与工程实际、基础与专业技术之间桥梁的作用,是培养林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训练林产化工学生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2],是提高学生搜集与应用资料、绘图、运算、计算机、独立分析与思维等能力的一次实践训练[3]。目的是使学生从化工设备的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选择到设备制造、检验和验收有一个全面的训练[4]。

一、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

按照林产化工专业的教学计划,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在第十周结束,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第18、19周,共两周时间。除了教师集中讲解、辅导、分配设计任务和设计期间学生考核汇报及查找资料等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在8―9天时间内完成全部设计,包括总体设计方案确定、设备及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和结构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备的零件图、装备图,比较紧张[5]。而且第18、19周又是学校的考试周,林产化工专业这段时间的考试较多,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所以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就把设计任务书分配下去,让学生根据课堂进度提前按照课程设计的相关参数进行设计计算。例如,讲压力容器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参数确定容器内径和筒体壁厚;讲完容器封头设计就可以确定封头形式和尺寸;讲完容器零部件,就要求学生们为他们设计的容器正确选择法兰类型和具体尺寸、确定容器支座及其他容器附件;讲完带传动后,就可以确定减速器V带的截型、根数及带轮的结构尺寸;讲完齿轮传动,就可以选择齿轮材料、进行齿轮结构设计,等等。教学实践表明,把课堂授课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加强课堂讲授内容的侧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同时学生也能有时间、有目的性地复习回顾其他先修课程和查找设计资料,为课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设计题目库

以前林产化工专业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基本上是压力容器或减速器的设计。设计题目单比较单一,而且现有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资料很多,学生大多按着资料上的步骤进行计算、设计及绘图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设计任务。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独立运用所学先修课程知识、设计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的知识,综合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程设计的选题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选用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题目,搜集了生产实践中的各类设计参数,建立塔器、容器、换热器、反应釜、减速器等几组设计题目的题目库。另外,课程设计选题也可以与合作的化工企业的相关设计任务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和实际参数进行选题,直接贴近生产实际,企业可能更加注重设计方案的工艺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能提供许多计算相应生产成本的原始性资料,这样学生也能获得好的实战设计训练,使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6]。同时,为照顾到学生设计计算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水平的差别,设计题目又要成组具有相近性,以便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帮助,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题目设计好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分类进行合理选题,保证一人一题,题目各不相同。确保设计只能在独立的基础上完成,初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化工设备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

林产化工专业教学要以实际生产过程需要为总体目标,不但强调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更加强调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强调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7]。本课程设计与工业生产设备、机器、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进行的第七周穿插了一周针对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工厂认识参观实习。在此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现场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分析某些关键性设备在流程中的作用和具体结构,介绍这些化工设备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使学生了解设计与制造工艺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获得设备的有关制造工艺知识,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能灵活应用。例如,在杨凌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就重点为学生介绍反应釜、干燥器、再沸器、冷凝器、精馏塔、液体贮槽、气体储罐和减速器等的作用和结构,加深学生对这些设备和机器的感性认识。指导教师在指导中强化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如有关国家标准、手册、图册、规范等,以完成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方面所必备的基本训练。

四、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诚

考核是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公正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提高课程设计水平直接有效的措施。为了真实、合理地反映实际设计水平,一方面要力求设计题目、设计参数多样化,另一方面就需要加强现场答疑,增加阶段性的学生汇报和抽查考核。并建立课程设计QQ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讨论,老师也可在群里对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并可随时随机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和设计进度,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及时的得到指正和总结。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汇报、抽查成绩、设计说明书质量、零件图和装配图质量、答辩情况等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另外,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AutoCAD绘图,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而设计说明书要求手工书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设计中出现抄袭现象。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作为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林产化工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教学内容。本文提出从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题目库建立、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达到课程设计训练的目的。实践表明,通过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初步树立了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后继工程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军,张有忱,段成红.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2]李红,孙虹雁,刘利国,马方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8,(10):41-42.

[3]李政x,李庆生,姚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2012,1(123):47-50.

[4]董俊华,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19):17-19.

[5]张琳.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2(72):54-55.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85-02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是学生由理论基础学习转向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1]。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通用零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掌握重要机械参数的测定并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设计资料进行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1-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实践性较强,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学习起来较困难,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多地接触实践,更有兴趣地学习这门课,更好地培养工程素质[3]。

1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路与目标

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使学生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而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使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服务社会于一体,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公式、图表等繁多,而且公式的推导过于冗长,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因此,结合成都理工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整合,删除落后的内容及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重点强调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总结前后内容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零件参数确定的方法与零件结构的合理设计,尽可能选用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工程实例,加强对学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适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工程观念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3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1 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使师生间单方向知识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学习环境,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带传动能够将回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时,可以设置问题:还有什么传动方式也可实现相同的运动转换?这样就可将前面所学到的齿轮齿条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等与带传动联系到一起,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将前后知识联系到一起,便于理解和掌握。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有意识学习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3.2 加强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并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将复杂的运动逼真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其运动规律。例如,通过动画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等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类型的变化情况;将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如摄影平台、飞机起落架、缝纫机踏板、雷达调整机构等做成动画,能使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多媒体课件应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能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直观,演示效果好,但不能过于花里胡哨,否则会适得其反。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学院对多媒体教学制定了相关要求: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坐着,应面对投影屏幕或学生,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讨论,不能脱离板书教学,而且要加强精炼板书教学,对重要的知识点、公式的推导等要以板书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采用现场教学方法

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组织现场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进行齿轮加工实验时,可安排学生直接到工厂进行现场参观学习,教师根据齿轮加工的实际情况,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 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4]。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1 实验教学方面

在学院的支持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打破了传统的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模式,增加了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掌握机械参数的测定原理,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设计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通过平面机构任意组合实验台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台等创新设计实验设备,学生可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机械设计能力。

此外,为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前正计划将部分实验室进行定时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自主进行实验项目设计与改进,自主选择设备并调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开放实验室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2 课程设计教学方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工程分析和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设计以减速器设计作为设计题目,由于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做好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开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打破传统的给定参数和设计方案的做法,只给定功能要求,由学生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析,自行拟定设计方案,然后分组讨论、分析、比较优化,最终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案,再进行零件的设计计算、校核以及图纸设计。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所作课程设计做进一步的设计与分析。如指导学生运用二维CAD软件绘制减速器装配图和零件图,运用Pro/E、Solidworks等完成三维设计,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对自己的设计结果进行验证。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敢于否定不合理的方案和结构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5 构建合理的成绩评定体系

成绩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不合理做法,要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将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具体方法是: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作业成绩(1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指学生的出勤及回答问题等方面。新的成绩评定方法更有利于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进行检查与评定,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弊端,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 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减速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1.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特别重视书面应试能力而较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只是辅的作业,是机械地套用经验公式,查手册,计算必要的数据,画出图而已。其实,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地极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良好素质的必要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上述想法,这两项目标很难达到。

1.2结构设计中的不合理问题

从现场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得知,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比设计计算更为重要。合理的结构设计,对实际生产会产生严格的影响。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的缺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理论知识透彻地分析和理解某种结构的功用,以至在设计图纸中出现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结构。

1.3图纸的规范化问题

图纸是课程设计的最终反映,本应很清晰地表达出全部零件的装配关系、总体轮廓尺寸、各零部件的具体结构。但是在学生的图纸中,却不能完整、确切地表达出上述要求。例如,学生总装图中对轴和孔间的配合尺寸及公差不加标注,对加工表面粗糙度标注不全或不当等多种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图纸的规范缺乏全面认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4设计说明书编写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技术文件的实际能力。它应全面包括课程设计总体方案、设计结果、结构设计依据以及维护、安装等内容,使读者在结合图纸的条件下,从说明书中能够完全了解所设计产品的结构、特性及科学依据。但有些学生却片面地认为,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只是各零部件有关尺寸及数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而对图纸中零部件结构的设计依据不加任何说明,说明书便成了各类计算题的汇集。

2对改进《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建议

2.1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设计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对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应作为搞好设计的首要条件。将本思想贯穿于《零件》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可列举部分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反例,来强调设计的重要性。比如,讲授某种传动装置的设计时,可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中由于某部分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或错误,甚至由于某一参数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加强学生对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实践认识。在教学中,可安排适当的课时,带学生去现场参观,针对同一部件不同的结构设计而获得相异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设计的重要性。

2.2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及实践性环节的有机结合

针对学生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贫乏,动手能力差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减少课堂授课学时而增加见习课时。即在课程标准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较强的短期见习,其目的在于为课程设计积累一定的感性素材和设计要素。在见习中,教师对有关设计内容要加以讲解,分析关键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轴”一章授课结束后,可安排一次实训,教师可针对往届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轴的加工工序至装配工序,针对选材、结构设计、图纸的规范化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把实际中轴的具体结构设计要素;生产中用于加工的图纸应如何正确、全面地反映所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技术要求总结出来。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3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设计前,指导教师可针对设计课题,做好两项准备工作:①参观有关设计内容。针对设计课题,带领学生参观现场,加强学生对实物的直观认识,在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和教师均有“事半功倍”之效果。②突破设计难点。对书本上较难理解的关键和难点内容,进行实地测绘。比如,在设计1台减速器之前,带学生去工厂对减速器进行折装,同时,对其中某些关键或较难的零部件结构进行测绘,是获得具体的设计要素的有效之法。

2.4加强金工实习对课程设计的辅助作用

金工实习是机械专业类学生在学习《零件》课之前对机械的加工原理,生产工序,装配过程及工艺处理方法等进行的一次全面性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在学习《零件》课前对各种机械及零件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金工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有关《零件》及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如可安排学生画出齿轮轮廓示意图,观察齿轮与轴的装配关系及热处理工艺方法,使学生对齿轮及轴等零部件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实习结束后,学生将上述内容及测绘图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出。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