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1
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政府助学金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关爱。我是职业技术学院XX级机电学院物流双专[1]班的学生。
我很幸运地来到这所学校,因为它不仅帮助了我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庆幸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不必因为家里贫困的经济状况而为大学的生活费发愁,从而成为我学习的一个绊脚石。因为市政府帮助了我,我不必太拮据地生活着。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我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我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我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我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我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我知道上大学的不易。因此我勤奋努力,从不敢懈怠,也从不奢在物质上的满足,我不能跟其他同学一样,买名牌衣服和随意消费等等。我只知道我要一心学习,争取在大学期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回报我在大学期间帮助我的那些好心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学习上我态度端正。努力刻苦,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学习第一的原则。为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书籍。
在生活上,我省吃俭用,尽量减少家庭负担,在空闲和休息时间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勤工俭学等活动以解决我的部分生活费,这样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还学会了一些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
鉴于以前的学习生活,我不是幸运的,但又是万幸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于之后的生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追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打下基础,使自己变得更成熟。国家助学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而且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我会合理运用这些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感谢你们,感谢市政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走好未来路使我的勇气和自信的见证,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炫丽灿烂。第二份2011年10月,我以一名大二学生的身份申请了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申请书交上后不久,我便接到通知:学校已经通过了对我的资格审查,正式接受了我的申请。我成了一名接受学校贷款补助的学生大员之一。起初,心中总有一份忐忑不安,不是因为自己出身寒门,为家里没有能力供自己读书而自卑,而是学校和东湖分行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到自己肩上有了一份重担。我想,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重要的是,通过督促我们努力学习,按时还款,让我们明白自己不再是一个不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少年,而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还记得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爸爸妈妈脸上的欣喜和随之而来的忧愁。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们为我而自豪,但是,高昂的学费也成为家里沉重的负担。虽然有学校老师和亲朋好友的资助,可家里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第二年的学费。正当我和家人为此发愁时,老师突然提出让我申请助学贷款,虽然以前曾经听人提起过,收到入学通知书时,也看到学校有这项政策,但始终有点担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老师询问时,老师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并且告诉我家里的条件和个人成绩都符合申请的要求,我终于放心了。从写申请书到得到贷款,解决学费问题,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感觉到国家和学校对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很感激学校和社会能这么支持我的学业,我也明白,当我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时,也不可否认的承担了还款和督促自己成才的责任。最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知道个人信誉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重要性。申请贷款期间,老师对我的叮咛和嘱咐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诚信做人的道理,诚信不仅是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我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基本的精神支柱,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基础。
同时,我也学会了负责和担当。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说过,大学是我们成人的地方,我们要在那里学会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我知道身上肩负着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我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生我养我的家庭负责,更要为帮助我的学校和社会负责,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就是我的使命。
我承诺,大学期间,一定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毕业之后,一定早日还清贷款,不辜负学校和社会对我的期望。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2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贫困生;自信心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学费的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比非贫困生要低,折射出当今高校贫困生自信心缺乏的现状。因此,提高贫困生自信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既能激发他们产生浓厚兴趣又能促使其自信心树立的突破口,将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鼓励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非常适合作为提升贫困生自信的一个突破口。
1概念界定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
志愿服务是通过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志愿者是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由一群具有一定思想觉悟,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当今我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是奉献社会、丰富人生阅历和提高综合才能的重要途径。
2志愿服务提升贫困生自信心理论解释
志愿服务为什么能提升贫困生的自信心,目前尚没有全面、成熟的理论给予解释和支持。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对志愿服务的效用机制进行阐释,提出了心理资源说、社会融合说和换位体验说。笔者认为,这种阐释同样可以有效解释志愿服务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影响。
2.1心理资源说
心理资源说阐释的主要是志愿行为对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源说认为,志愿服务享有较高的社会评价,个体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改变对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尊,并从中获取信心。同时,志愿服务带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可以抵御如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还有很多关于高校德育和志愿服务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志愿者能从志愿服务中收获到荣誉感、自我认同感、满足感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邓蕾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90后志愿者通过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经历获得了满足、快乐、成就等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吴鲁平等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来源有“实现理想带来的快乐、权力感带来的快乐、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得到认可带来的快乐、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归属感带来的快乐、自豪感带来的快乐、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到的快乐、生活充实带来的快乐”九个方面。这些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志愿服务心理资源说的正确性。
2.2社会融合说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彼此相互作用的,社会的融合有利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社会孤立则会让人感到沮丧、抑郁。志愿活动中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提高了这种社会的融合度,得到社会支持,从而获得一种对个体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使人在志愿服务中活动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2.3换位体验说
换位体验说是在志愿服务能够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机制认为,志愿行为通过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的敏感性,降低对自身境遇的关注,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志愿行为的过程强化了志愿者对自身拥有东西的满足感,降低对自己缺乏东西的不满和关注,他们对自身境遇进行评估的参照会降低。例如:个体可能过分关注经济问题,通过换位体验,对自身境遇进行评估的参照群体会由相对高收入群体转变为相对低收入的群体。这样就可以减轻个体过分关注经济问题的倾向,减弱因在经济方面比较所致的负面情绪,进而体验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3志愿服务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影响
在对高校贫困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既有经济状况因素、人际交流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消极自我暗示、人格不完善、心理健康水平低等主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贫困生的自信心。
3.1参与志愿服务使高校贫困生获得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
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问题造成生活上的窘迫,使他们比一般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缺乏自信,并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如因为相貌、身高、学识、才艺、能力等有一方面不如别人就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正如前文心理资源说所论证的,志愿服务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获得自信的源泉。通过一些志愿帮扶活动,帮助他人并得到一定的认可,他们能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发现自身闪光的地方,那么自信心也会逐步地树立起来,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3.2参与志愿服务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的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应当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其人格阶段理论所描述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处于从校园环境转移到社会环境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格发展的关键就是建立情感和寻求人际沟通,从而避免孤独感。特别是对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要比一般的非贫困生多,有些甚至会出现交际敏感。因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他们只能减少或回避社团活动、集体郊游、班级宿舍联谊等这些活动,然而他们心里又非常渴望与他人真诚地交流与沟通。这种希望与他人情感交流的需要与经济拮据的矛盾不断交织,给他们带来了内心上的折磨,使他们变得敏感而封闭,特别容易在人际交往方面受挫。志愿服务为高校贫困生拓展了一个人际交往的舞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一起参与的同学、伙伴,又有各行各业的社会群众,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社会并与他人团结合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要学会如何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与群众配合。这使贫困生的口才、处事能力、素质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有助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使贫困生从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交流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发现自我价值,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获得自信。
3.3参与志愿服务提升了贫困生对生活的满意度
经济问题限制了贫困生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他们在知识面、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等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差距,使他们丧失自信,产生焦虑和抑郁。因此,他们在自我价值感方面低于非贫困生。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志愿行为能显著提升志愿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这是因为志愿经历使其更具有移情能力,对贫困生而言,志愿经历增加了自身对他人需要的关注,从而降低了对自身相对经济地位的关注。因此,鼓励并组织有自卑感的贫困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使贫困生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自信地面对生活。
4结束语
高校贫困生是否自信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关心、关爱贫困生发展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到的责任。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奉献精力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很多收获。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对高校贫困生而言,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使其在志愿服务中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希娟.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儿童及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启示[J].新西部,2007,(24):276-278.
[2]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15-17.
[3]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05):116-117.
[4]石伟,李林.志愿行为对个人幸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7):1122-1127.
[5]刘望秀,虞晓东.志愿服务提升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可行性分析[J].校园心理,2012,10(04):254.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 e Students.Li YanhuiLi Hu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 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650092,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by group counseling. Methods Two g roups composedindividuallyof 9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type Universities receive d the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afterthe group counseling,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self-Esteem Scale, 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Shyness S cale all decreased. The total scor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and post-tests ofthe 5 scales except one group's average score of Shyness Scale. The results of T he Self Subjec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show that all the group members madea great progress with understanding others, enjoying making friends and having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Feedback of Group Counseling Questio nnaire suppose that they thought the content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was good an d valuable; the results of The Open Group Counseling Effect Assessment Questionn aire indicate that they also thought they had learned how to understand and hand le poverty properly. Conclusion The well-aimed group counselingthat has good atmosphere is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has a practical effect on it.
【Key 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Group couns eling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占20%,特困生占8%。研究 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1]。因此,对于高校贫困 生来讲,经济的帮助和心灵的引导同等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帮助多 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对于如何减少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重视不够。近年来个别研究者 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辅导[2,3],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 式对高校贫困生是 否具有普适性?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增加辅导内容的针对性以提升辅导 效果等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就是为探讨以上问题而设计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师范大学和某民办高校同时张贴招募广告,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从2所 高校报名学生中各筛选出9名贫困大学生。年龄19~23岁,包括一至四年级,涉及文、理科 共十几个专业。某师范大学入组男生2名,女生7名,月花费在200~3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元以下;某民办高校入组男生5名,女生4名,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15000元之间。
1.2 评估工具 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UCLA孤 独量表、羞怯量表[4]和个人信息表、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5]。
1.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
1.4 团体实施 通过基线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5,6]和团体成员实际状况自行设计 “贫困大学生成长 小组”团体辅导方案。辅导由6次活动组成,每周1次,每次约2.5小时,持续6周。每次活动都 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分别为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 沟通;合理认知、认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采用游戏、讨论 、角色扮演、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促使成员 把在团体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5 数据处理 全部测量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团体辅导前后两组团体成员自尊、抑郁、焦虑、孤独、羞怯量表的差 异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团体成员在团体辅导后各量表平均得分均低于辅导前,除某民办高校团体成 员在羞怯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量表前后测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 平。表明团体辅导有效降低了两组成员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程度,提升了两组成员的自尊水 平,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某师范大学团体成员的羞怯状况。
2.2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和团体活动反馈表测量结果 自我主观评价量表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后,所有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在理解别人、乐于交友、 有责任感、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关怀别人、与人沟通、分享经验、控制情绪和了解自己这 10个方面有明显进步,各项平均分介于2.75和4.11之间(量表为正负五级评分)。其中前3 项在2个团体中均进步幅度最大。团体活动反馈表结果表明,所有团体成员均认为来参加团 体是自愿、愉快的,团体过程是渐近、有目标的,团体气氛是友善、接纳、温暖、尊重、安 全、轻松、信任和自由的,团体内容是有益、有价值的。
2.3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开放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结果与家庭作业摘录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都对贫困问题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更积极的应对 贫困,成员们表示:“通过辅导我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现在贫困不代表以后也会贫困, 通过增强自己的实力,努力去改变现状,以后一样会过得很好。”“我从团体中找到了榜样 ,现在贫困并不让我像以前那么敏感了。”“我学会了自强自立,认识到其实自己是幸运的 ,生活是美好的,我不用抱怨太多。”“这次团体活动真正以贫困为话题,使我学会了以正 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参加团体之前比较安于现状,但现在我想,我要争取奖学金,争 取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我可以出去闯一闯。” 两组成员在家庭作业中写到:“读了洪战辉的故事,让我知道生活是靠自己经营的,命运掌 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自强不息。贫困决不是我们的绊脚石!”“洪战辉 的事迹使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动……和他相比,我的生活要好很多,可我却还在抱怨生活… …我应该像他一样,让自己变得更勇敢。”“他让我明白了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 活,感谢命运,感谢苦难, 感谢周围的人,因为我们因此而懂得生活,懂得生命。”“他说 得一点也没错,贫富在于人的心理状态……个人的价值才是永恒的。我们要像他一样记得自 己的有用之处,光是这一点就是无上的财富。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得心态, 勇敢地面对困难。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难得倒自己的。”“贫困在带来困难的 同时也在炼就一个人才。贫困可以使他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因为 贫困使他更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两组成员在认识自我方面的改变:“团体使我发现我有许多优点,我可以做我曾经认为自己 不能做的事……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清楚的知道 了周围人怎么看待我,让自己成长了很多。”“让我们都从内心真正充分认识了自己,也从 别人身上学到了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好的面对自己,更有信心的迎接 挑战。”“团体让我有一个充分思考自我的空间,让我反省自我。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该 做什么。”“知道了自己其实也可以帮助别人,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增强了自信心。 ”两组成员在接纳他人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变:“我变得更自信,更喜欢交朋友,更想接纳与 了解别人。”“团体让我更能容忍朋友的错。学会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使我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人,不会再带太多偏见。”“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也有 缺憾的一面。明白了就算性格不同但只要彼此坦诚相待一样会相处得好。”“通过活动我学 会了信任别人,知道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打开心门和每一个人分享自 己,也分享了别人,才知道其实别人没自己想得那么恐惧,于是不再害怕与人交往。”“我 学会对别人的真诚赞美,学会孤单时找一个朋友倾听我的心情,也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悲伤 和愉快。”“我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主动。”“体会到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别 人也需要自己的帮助。”“我比以前热情,懂得关注人际关系,以前我并不在意,除了学习 还是学习。”两组成员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改变:“我不再是一条筋,懂得了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做法, 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式。”“团体活动使我的观念和认识改变了很多,也增强了我对美好生活 的憧憬,使我更加积极向上。”“我的心态因为团体活动而发生了变化,我发现了生活中其 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团体改变了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我看问题更全面了。”“我从团体中 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平的豁达态度,学会了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们的心 灵得到释放。”“改变了我的消极情绪,以及有时候对自己讨厌的人就很冲的坏脾气。”“ 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团体使我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应对压力。”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干预,2所不同性质高校的贫困生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均有明显 改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团体心理辅导 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
3.1 团体干预的目标和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团体干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预 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均是在访谈、基线调查和大 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的,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沟通;合理认知、认 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每个专题均围绕高校贫困生最普遍且 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而确定,力图对症下药。正是这种针对性提升了辅导效果,增加了团体成 员对活动设计所持的积极肯定态度。
3.2 重视良好团体气氛的创设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本次团体干预始终注意 精心营 造温暖、接纳、安全、信任、尊重的团体心理气氛,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 进行。团体领导者始终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态度带领团体,并积极倾听、敏锐 觉察、坦然表露自己,成员感受到领导者的真诚、关心和接纳,于是能够放下角色,开放真 实的自我,融入团体,从而导致积极的行为改变,促进了自我成长和进步。如同成员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中所云:“老师和同学们真诚待人的态度很有感染力。”“温暖、开放 、坦诚的交谈气氛,相互倾听,沟通融洽。”“与同学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没有虚伪的 成分,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在这个团体中每个人都会友善的接纳我 。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因此使我更有自信。”“大家对我的信任、赞赏和鼓励使我感 受到爱与被爱,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和快乐。”本研究证实了针对性强、团体气氛好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实效 性和普适性。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属探索性研究,加之样本的特殊性所以样本量不大 ,也没有设立对照组,对团体辅导的长效评估也还可增加追踪调查。
4 参考文献
[1]安琪.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 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学杂志, 2004,12(1),78-80
[3]徐浩岚,游向宇.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中国学校 卫生,2006,27(3):225-226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194,235,246,284,318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8-253,317,331 ,335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4
【关键词】社会资本;民办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来源上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在各方面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也更需要认真对待。其中,有效解决贫困生问题,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各民办高校重点解决的大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对这个弱势群体起到了应有的救助作用,但这些资助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如现有的经济支持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对贫困生全面关心不够、对能力发展重视不够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必须寻求政府财政支持以外的资源,探求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以弥补目前政策的不足。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以浙江省宁波市一所民办高校为例
本文选择了浙江省宁波市一所民办高校(简称D学院)作为调查样本,在浙江这个民办高校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D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起步较早的,在建校初期,就建立了以“设立奖学金、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开展勤工俭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金”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奖、勤、补、助、贷”五位一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帮困助学体系。D学院的帮困助学工作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民办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D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在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方面,D学院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在原有的“学生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以此作为服务学生的一个平台,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办事效率,使贫困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服务。目前,D学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学生处统一负责――各二级学院具体落实――财务处、后勤处、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相互协助的管理服务体系。同时,D学院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来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D学院现有资助方式的评价
通过调研发现,D学院目前实施的资助方式分别有奖学金(主要指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助学金、助学带款、社会资助、绿色通道、心理援助等。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措施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没有发现一个学生真正因为贫困而辍学的 ,“奖、勤、补、助、贷”的资助体系和各种社会资助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了资助,“绿色通道”为贫困生的上学问题做出了最后担保,从宏观上讲,这些资助方式是有效的。但在实际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资助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1.奖学金覆盖面狭小,机制设计缺陷较大。D学院与帮困直接挂钩的奖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但这二者都有严格的标准,与标准差之分毫的学生都无法通过审核。以2008年至2010年为例, 三年中D学院国家奖学金总计38人次,约占学校贫困生总数的0.9%;国家励志奖学金总计907人,约占学校贫困生总数的22%。从数据可以看出,D学院奖学金覆盖面过于狭小,这首先就会导致奖学金帮困目的无法正常发挥;其次,由于城乡差别,这种以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资助模式还会对农村贫困生显失公平。此外,这两种奖学金数额过高,标准过高,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遥不可及,设计有些不切合实际。
2.助学贷款尚未完全发挥功效。D学院目前发展的助学贷款也有两个类型,一种是学校自筹经费开展的校内无息借款,另一种是国家银行代办的助学贷款。由于D学院属民办高校,经费自筹,而企业及其他社会资助由于诸多原因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捐赠,因此,学校无法将无息借款作为一个系统的、常规的运作模式来进行,只能是小规模的解除学生的燃眉之急。而银行贷款的发展在D学院虽然开展较早,发展较快,但同样未能达到最佳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助学贷款的社会效益与银行商业效益发生矛盾,导致银行缺乏积极主动的动力;第二,申请手续繁冗;第三,回收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校工作量加大而对此衍生消极态度。
3.勤工助学途径过于局限。目前D学院提供的岗位主要是食堂、饮用水搬运、图书馆管理以及学院内的私人餐馆。岗位少,待遇低,工时较长,技含量较低,稳定性差。一方面不能完全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无法使学生在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有目的地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此外,D学院设立的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系,使目前D学院勤工助学始终处于 “鸡肋状态”。
4.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资助形式增加学生的负性心理和道德缺失现象。无偿性是此类资助形式的共同特点,正由于此,贫困生往往会一边拼命申请,一边又纠结于这种无偿资助所带来的无形的心理压力,患得患失。有的心理不良反应较重的学生会因此而加重心理负担,形成真正的心理疾患。另外,这种无偿性还导致一些学生的道德缺失,如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等,而个别真正的贫困生则会由于过度的自尊心而丧失这一资助方式,导致不公平的现象频发。
综上所述,从D学院的案例中可以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基本上都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贫困生帮困服务体系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各种资助方式效果不一。因此,如果能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探寻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不仅能更好地解决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现实困难,还能促进其自身潜力的发挥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社会资本: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服务工作的新视角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科尔曼、帕特南等人的说明,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为拥有者带来各种增值或收益的社会网络关系,其以潜在或显性的方式存在于拥有者特定的工作、群体或组织关系之中,拥有者只有通过相应的能力培养、动员和利用它时,社会资本才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二)社会资本对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服务工作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社会资本能够为贫困生的生活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从物质保证角度看,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几乎所有经济成本,均来自政府、家庭、亲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没有这些物质支持,生活就难以为继;从情感支持角度看,贫困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往往存在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而来自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同、信任、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在网络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克服各种消极心理。
2.社会资本对贫困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人格塑造。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有助于贫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增强团队意识、建立良好关系、培养兴趣爱好、掌握言语技巧、提升与人相处能力,总之,提升贫困生的社会资本,对完善他们的人格塑造、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社会资本有助于实践教育公平的理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提升贫困生的社会资本,缩小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弥补了因教育起点不公平所带来的遗憾,为实现结果公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了努力。
三、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民办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为了弥补目前政策体系的不足,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资源,必须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和作用。这就需要强化对社会资本的重视,建立富含社会资本的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在提供物质资源的同时促进贫困生社会资本的提升,最终达到促进贫困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民办高校中贫困生拥有社会资本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民办高校中,贫困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相当有限的,即便拥有,其社会资本的品质也相对较差,因此,贫困生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不满意,有强烈改善的愿望,但又往往不知如何去做。同时,社会关系网络中不同成员对贫困生提供的资助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贫困生最可靠的物质支持还是来源于非正式网络中的家庭,虽然正式网络中的政府和学校能够提供一部分物质支持,但比例不高,而企业、非政府组织的支持由于不是制度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差。而贫困生的情感支持则更多地来源于非正式网络中的朋友、同学、家人,学校、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贫困生非常需要的社会交往方面的支持则更少。
另一方面,在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上,民办高校贫困生会主动向国家和学校寻求经济上的支持,但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更多地会自己想尽办法解决或自我忍耐,即使是寻求帮助,那些关系最近、自己最信任的人往往是他们求助的首选对象。而贫困生除了对勤工俭学和志愿者服务之类的活动表现出参与的热情外,对其他的社会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参与程度不高,即便是勤工俭学和志愿者服务,其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二)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民办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的构建(见图1表述)
图1: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民办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
(一)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和专业的服务团队
专门的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团队能够开展涵盖物质、精神、社会支持、能力发展等全方位的工作,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问题,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民办高校不仅应该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服务机构,还应该打造一支有行政人员、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专业工作团队,通过全方位专业的服务,弥补当前服务体系的缺陷,使贫困生服务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由政府、学校、家庭、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及个人等多方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和基础,因而要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紧密协作的社会支持网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使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服务工作开展得更为顺畅,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到每一位贫困生。
(三)社会工作介入,积极提升贫困生的社会资本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是“助人自助”,这与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宗旨和理念是相符合的,而且社会工作多样化的专业方法有利于建立和实施新的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手法来提升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的社会资本。例如通过个案工作手段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小组工作手段增强贫困生团队意识,在团体中获得更多的支持;通过社区工作手段培养贫困生社会参与的意识,从而增加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社会工作行政手段促进民办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完善等。
(四)提升民办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升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社会资本,完成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支持,最终还是希望贫困生能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方法,最后能用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云芳.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匮乏与提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董云芳.富含社会资本的高校贫困生服务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07(3).
[3]孙涛 梁长锁.社会资本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7).
[4]郑钦.社会资本: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的新视角[J].三江论坛(宁波经济).2012(5).
[5]王婷菲.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 .经济视角(下).2011(5).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学业现状;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60-02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高校生源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越发暴露出一系列的贫困生问题。如今,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问题,令教育机构及相关教师感到颇为棘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完成学业,而贫困学生在此方面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等,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从目前来看,很多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业情况不重视,或者过于重视。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全面综合性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学业现状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出身寒微的孩子较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会更加努力和上进。因此,在学业上也会表现得更加出色。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此,高校贫困生往往比其他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困难也更多。综合多个高校的整体情况和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发现,部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大部分成绩较中等,很少有出类拔萃者。此外,在涉及到评优申报、社会资助以及一系列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评定时,贫困生也常常遭遇与申报条件不符的尴尬。除以上所述,在到毕业审核时,贫困生的成绩往往难以达到相应标准,面临着重修课程的难题。如此一来,部分贫困生学习的年限被延长,甚至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还有少数学生无奈之下选择退学。凡此种种,暴露出高校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勤工俭学,致使学业受到影响
很多贫困生在走进高校后,对学业不重视,将其放在次要位置,在家庭的经济压力下,利用周末或空余时间打短工,使父母的经济负担减轻一些。据机械工程学院贫困生调查显示,有近50%的贫困生曾经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影响了学业。同时,这些依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的学生,大多生活条件较差,营养不均衡,很难支撑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便不可避免地耽误了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考试出现挂科的情况,乃至影响到正常毕业。
(二)贫困引发负性情绪,影响到学业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这不是学生能够决定的,但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目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贫困生有400余人,约占学院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面对新的大学环境,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贫困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有很大的负担。相比周围家境优越的同学,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这种自卑心理使贫困生更加敏感,也更加自尊。在心理学的角度,无论是自卑,还是自尊,都是负性情绪。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且使学生的有效行为受到影响。据相关心理学家研究,学习能力是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与生俱来的,但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身的这种能力,尤其是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负性情绪当中,这种学习能力也会处于一种闲置和荒废的状态。
目前阶段,根据机械工程学院贫困生的调查情况及综合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很多贫困生对于自身的贫困状态缺少坦然面对的心态,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业的态度,形成两种极端的心态:要么对于学业状况过于重视,要么就是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使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难以妥善处理,最终使学习成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全面健康发展。
(三)贫困生几乎普遍欠缺技能特长
当今社会,更注重人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拥有一项技能或者特长也非常重要。根据机械工程学院贫困生的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说不出自身的特长,近30%学生对特长这个概念认识有误。同时,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也多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特长。因为不具备任何一技之长,很多贫困生对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择业和职业发展。
(四)不适应大学教育环境
相比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贫困生的知识面较窄,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也要慢很多。对于一些来自经济较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无形中增加了贫困生的精神压力。加之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往往非常现实,但缺少足够的动力和成就动机。在这种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贫困生的学业现状也不容乐观。因为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贫困生对着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往往也只能望洋兴叹,且无法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交流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影响贫困生学业现状的重要因素。
二、贫困生管理策略研究
(一)重视和完善物质扶贫制度
这里所说的物质扶贫制度,主要是指助学贷款制度。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对物质扶贫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使其日臻完善。这一点,对于改善贫困生学业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已使多名贫困学生从中受益。然而,这一制度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很多贫困生拿不到助学贷款,或者很难拿到助学贷款,机械工程学院贫困生申请到助学贷款的占贫困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对于这一现象,教育机构和相关教师也感到很无力。鉴于这种现象,政府一定要进行统筹安排,使这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政府应从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善贷学金种类,并使贫困生的贷款额度得到扩大,革新传统借贷方式。同时,贷款的年限也要适当延长,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按揭的方式还清助学贷款。
(二)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高校中,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一改往日消极、被动的心态,在学业上确立目标,积极进取。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对于体力劳动都有一种轻视、鄙弃的心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劳动改变世界,任何一个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为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这一点,学校可以设立相关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来换取补助。毕竟学校的能量和资源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所有贫困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过滤掉那些不思进取,怀有等、靠、要心理的贫困生。长此以往,有助于贫困生树立艰苦奋斗以及自力更生的理念。
2.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定期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如今,很多高校贫困生面对困难和问题,往往会有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有勇气、有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顽强不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物质上的贫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若发现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苗头或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保证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安心完成学业,掌握本领服务于社会。
3.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活动和实践。大学阶段,多参与校园活动和实践对学生非常重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有效锻炼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有利于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那些对自身学业状况重视程度不够的学生,他们几乎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上进心,通过在各种校园活动和实践中的锻炼、角逐,可以有效激发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其发愤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这样的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和实践。
此外,对于那些过于重视自身学业现状的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和实践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以暂时抛开书本,通过实践活动使身心得到有效锻炼和放松。同时,也使他们得以更好地融入集体。长此以往,会使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得以增强,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都很有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很大一部分贫困生,且这些贫困生的学业状况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经济原因、负性情绪、适应能力及理想目标等。对于自身学业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过于重视,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状况和综合发展情况。对此,高校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贫困生多参加校园活动和实践。这样才会有助于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使其学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银.高校贫困生学业成就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2.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6
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来自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常态因素。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老、少、边、远、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以农业为主,家庭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民靠地吃饭,靠天吃饭,田地收入少,遇上自然灾害则更是颗粒无收,经济收入不稳定,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其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必然成为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自然环境的突发因素。1998年一些地区出现特大号洪涝灾害,致使许多家庭房屋田地被淹。家庭经济严重受挫,其子女也因此而沦为贫困大学生。由此可见来自于环境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会使许多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地方成为贫困大学生的潜藏地。
2.来自教育改革方面的原因
1998年的高校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制度,使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发生很大的改变。高校教育的学费伴随着扩招不断持续增加,高校学生人均年交费用大都在3000~8000元,有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还高达万元,再加上标准日益提高的住宿费,庞大的费用数额致使许多家庭难以承担,贫困大学生人数也因此而不断增大。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达到30%以上,其困生比例占10%~15%,数目之大。令人震惊。
据调查表明我国农村人均毛收入为2210元,西部贫困地区数目更少,而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平均年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啊!那么改革后的教育体制带来的高额学费,使得家庭每年都为高校就读子女的学费筹集而发愁,贫困大学生群体自然形成。
3.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集中在:(1)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家庭,经济失去依靠;(2)家庭成员有人发生重大疾病或遭遇不幸事件,需长年就医治疗,经济开支大;(3)家庭“重男轻女”以至出现多个子女,需同时供养几个孩子读书;(4)家庭成员自身技能较差,成为下岗职工,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援,经济陷入困境。诸如此类方面的原因使这些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生活陷入困境,不可避免地成为贫困大学生。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属教育欠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OP比例低于4%,致使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落后导致社会承担的教育费用较少,家庭须承担绝大部分,因而贫困家庭难以承担,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投入总量虽大,但人均教育支出却较低。调查表明,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仅占世界总支出的1.04%,却负担着全球正规教育在校学生的17.9%,人均教育支出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13亿人口的大数字使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很难改变人均教育支出低的现状,国家对大学生的补助成为杯水车薪,家庭仍须承担大头,贫困大学生脱贫无望,问题严重。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情况
1.来自学费不足方面的贫困压力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并轨以来,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改变,高校收费制度也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令很多家庭百愁莫展。许多大学生一进大学便被高昂的学费压得喘不过气来。拖欠着的学费令许多贫困大学生寝食难安,不知如何去补齐。如此大的学费压力日久必然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其他危及自身,危及他人、学校和社会的不良事件发生。
2.来自生活新兴事物方面的贫困压力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方式、习性和城市生活迥然不同,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刚进大学的许多贫困大学生面对城市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常常手足无措,饭卡不知如何使,银行卡不知如何插入取钱,手机、电脑几乎没怎么用过,这些生活上的细小事件使他们感到自卑。而农村的小环境又养成他们不善言谈、沟通的性格,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向别人请教,怕同学笑话。这些生活上的不适应必然导致许多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来自学习方面的贫困压力
贫困大学生所分布地区大多属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薄弱,教学水平落后,尤其表现在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两方面。那么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起点就低于其他学生,对于大学里的功课的学习与接受方面就存在着压力。而且他们在进人大学之后,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常常会选择做一些兼职工作,如家教、促销员、传单发送等去弥补生活费的不足。这样这些兼职又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许多功课堆积,一时难以消化,学习对他们便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4.来自生活费不足方面的贫困压力
曾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费,等大家吃晚饭以后,偷偷溜进食堂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充饥,令许多人感慨万千。其实情况不止这样,好多贫困大学生往往一天只吃几个馒头,稀松平常的菜于他们却是一种奢侈。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每天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一顿多吃了下一顿就要挨饿,他们挑最便宜的菜,吃的时候还怕同学看见,常常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含着泪吞吃。贫穷的生活摧残着他们仅有的一点儿自尊。这种抬不起头的生活形成了他们自卑的根源,其必然会成长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压力,不但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损,造成营养不良,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自闭、忧郁、寡言等。进而影响正常的求学。
5.来自精神心理方面的贫困压力
对于在农村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途径,因而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根本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进入高等学府以后,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令他们望尘莫及,只有远观的权
利,而没有进入体验的条件。因文体活动匮乏,不善与人沟通和交往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感,必然会挫伤他们自尊心。心理压力冲击他们经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6.来自自尊心得不到保护方面的贫困压力
对于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的境况是他们最脆弱的地方,最不愿向人提起的伤痛,而现行的许多救助却需要他们大声呼喊:“我是贫困生,我热切需要别人的施舍救助!”许多的捐助方式,如举办感恩晚会、让贫困生上台领取资助,以及媒体把贫困生的名单公布于众等不妥。导致贫困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必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有的贫困大学生救助措施及情况
1.来自国家方面的救助
自1994年起,国家每年都要动用总理预备金,专项用于对中央部、委属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198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主要爱体现在“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
目前救助力度最大,救助面积最广的是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80%以上都可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除此之外,国家还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者。以前国家奖学金分两等:一等奖学金者6000元/年;二等奖学金者4000元/年;助学金每人1500元/年。2007年国家投入154亿人民币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大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和资助力度均有大幅度提高,从1500元增至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是过去的7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共资助51万名品学兼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是过去的10倍;国家奖学金也增至每人每年8000元。
2.来自学校方面的救助情况
高校每年都从本校所收学费中提取10%的经费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救助贫困大学生。但是学校能给予的补助十分有限,每年一次的数百元,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且获资助的只是个别大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基金,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十分有限,仅约占贫困生总数的20%的贫困大学生有可能被提供助学机会,救助面较窄,救助力较弱。学校对于减免学杂费也仅限于5%的特困生,这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而且所减免的学杂费需由学校承担,给学校办学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3.来自社会方面的救助情况
在我国,目前有很多的社会救助机构,如妇联的“红风工程”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正式起动“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募集两千多万元以资助10001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求学梦。此外好多企业也纷纷在各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如唐仲英奖学金等各种企业奖学金。社会助学力量应该得到鼓励、称颂,以期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建立民间助学基金,免费给大学生提供无偿资助,以使他们把投资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当作一种长远的社会投资。
贫困大学生救助中的新思路及其意义
1.有关精神和心理方面救助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精神追求及心理情感的需要和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样强烈,因而精神和心理救助同等重要。贫困大学生在处理精神和心理压力时,容易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消沉堕落,心理扭曲,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甚至抵触和仇恨,更重则走上犯罪道路,必须从精神和心理上给予救助,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各种困境,使其健康成为人格健全、富于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有用之才。
2.有关提升“贫困的学生能力素质”的救助
关注贫困大学生精神心理的需要,应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去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提升自己能力的舞台,使其重拾自信、积极向上、顺利成才。
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如福特基金会于2002年正式起动了“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多方面系统的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助。其项目主要包括四个子项目:(1)高校贫困生家教指导与服务;(2)贫困生师范学生技能培训;(3)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与培训;(4)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训练,从而培养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家乡服务等多方面能力,解决了贫困生的发展问题。
3.有关将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救助
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时,已将户口迁移到了其所就读的城市地区,那么他们就已成为该城市地区的合法公民。既然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是针对该地区的贫困无生存能力公民而设,而贫困大学生又符合这些条件,那么他们理应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该体系所给予的补救帮助。
4.有关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的救助
在我国贫困大学生数目庞大,困难学生面积分布较广,困难程度和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可能在目前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对所有困难学生进行无偿资助。因而将无偿资助转为有偿资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救助资金,而且还可以实现救助资金的滚动发展、循环利用,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