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生活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学前期是幼儿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阶段大多数幼儿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充满教育契机,教师应注意捕捉教育时机,利用生活素材和自然实物对孩子进行教育。人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二者密不可分。

一、在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机会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如在幼儿小便、洗手时,我们可以告诉幼儿正确的小便、洗手方法,并让幼儿学习谦让,看见同伴在洗手要在边上等候。可以利用课间带幼儿到厨房观察厨房工作人员的劳动过程,让幼儿一起剥豆、学做点心等,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与乐趣,懂得节约粮食,能认真吃完自己的饭菜。

园内保育员阿姨也是幼儿喜欢的人,他们每天看阿姨拖地,打扫卫生,觉得阿姨很辛苦。在一次工作人员的集体清洁活动中,我们带幼儿观看了她们的全部劳动过程,劳动结束后,幼儿都过去激动地对她们说:“阿姨你们真辛苦!”“阿姨谢谢你们!”简单质朴的话语中包含着幼儿最真挚的心声。之后幼儿一起制作了“拖把和簸箕”,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很认真,就连一些平时动手能力差的幼儿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之后大家一起把自己制作的劳动工具送给保育员阿姨。在这以后,孩子们看到地上有纸屑,会主动拣起扔进垃圾筒,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了。通过日常生活中成人的影响及幼儿的亲身实践,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在节日里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发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妈妈的节日”、“制作小礼物”等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教育源泉

“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孩子要长大成人,最基本的条件是学会生存,具备生活实践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造锻炼孩子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安全意识较差,意外事件就会无可避免地发生。所以我在小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其中有一项是防拐骗教育,针对这一项,我们设计了活动“不跟陌生人走”,活动以故事教学和情景教学两种方式为主。活动一开始,我们请一名男校工扮演陌生人出场。“陌生人”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给糖果吃、送好玩的玩具等,引诱孩子离开教室。在陌生人用糖果引诱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坚定地拒绝,但是当陌生人拿出玩具进行引诱时,大部分孩子选择和陌生人离开,只有少数幼儿坚持坐在椅子上不愿离开。情景教学后,我与孩子们进行讨论,能不能与陌生人走,如果跟陌生人走了,则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坚持不离开的孩子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些选择跟陌生人走的孩子也在我们的交流中懂得了跟陌生人走的危害。接着利用故事《贪吃的小猪》,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继续开展活动,课件中漂亮的场景、逼真富有动感的形象,立刻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当孩子们看到小猪在吃狐狸给的掺了药的“好东西”时,都在下面着急地叫起来:“不要吃,不要吃!”整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及大自然的优美环境,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清明节时,带孩子们到杏泉园去扫墓,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也可以带幼儿参观超市,参观农贸市场,和幼儿一起到公园春游,等等,使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了解社会生活。

三、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生活技能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契机,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练习途径。如幼儿在吃午饭时,我们指导幼儿正确地摆放椅子,洗手;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取放工具并学会整理;午睡前后,让幼儿尝试自己吃穿脱衣服、鞋子,盖被子、叠被子,等等,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鼓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提高生活能力。

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在游戏中,幼儿是主动的执行者,他们自发地探索每一种游戏材料,同一种材料在他们手中被反复地变换着花样玩,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发现奥秘。因此,将生活技能的学习融入游戏活动,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巩固生活技能。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区角、走廊,为幼儿创设了一系列的角色游戏场景,如“娃娃家”、“超市”、“医院”、“菜场”、“银行”,等等,使幼儿的生活活动更加生活化和游戏化,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地方看一看、做一做,充分体验生活劳动中的快乐,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还有机地将幼儿的作品与小超市结合,营造小社会的氛围,着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总之,生活是丰富的,因为我们置身其中,每天都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参与生活实践,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资源,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45-02

1 引言

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成长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以及提高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简单照料自己的一种能力,包括洗脸刷牙、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叠被子等。在小学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设有生活与劳动这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课程。传统教师教课,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操作性差,教师授课时也很难将操作的每个步骤都讲解详细,学生往往不能够一次性学会并能够应用。如给学生讲授如何洗衣服,由于对安全和卫生等因素的考虑,教师并不方便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如何洗衣服,那么依靠简单的教师在讲台上比划,学生在下面观看和想象,他们是不能够真正学会如何洗衣服的。再如给学生讲授如何钉纽扣,有些教师比较负责,会提前准备一些布和针线来现场演示操作,但毕竟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兼顾指点,那么就存在有些学生可能学不会的现象。

针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

2 我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一个孩子享受着多位长辈的照顾,祖辈对孩子极其护短,有时候还出现爸妈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便训斥爸妈的现象。如今很多家庭教育重孩子智力、关心躯体健康,却忽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很多事情都不要孩子去做,缺乏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渐渐养成依赖。很多父母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也并不放在心上,觉着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便都不重要,以为这样才是爱护孩子,对孩子负责。作为孩子,他们一直享受着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甚至溺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惰性、依赖心理变得越来越强。

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学校普遍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较为轻视。此外,我国的小学教育以走读为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短,教师认为家长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就可以了。

其结果是,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独立性、自觉性,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智力水平上有明显发展,但在生活上太依赖家长,不能自理,很多日常生活上的小事情都做不好,如早上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都需要家人帮忙,平常洗衣服、摆放餐具、整理衣物等都依赖大人。平时也经常看到,放学时,大人拿着已经削皮的水果在校门口等孩子,然后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一身轻松;还有一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甚至出现帮孩子值日扫地的现象;有些学生早上赖床起不来以致上学迟到,不找自身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对他们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在家里帮助爸妈做家务劳动的小学生也是少之又少的。

媒体曾披露过一组数据,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明显偏低:美国1.2小时,韩国42分钟,英国36分钟,法国30分钟,日本24分钟,而中国仅12分钟。美国哈佛大学也曾有一个研究结论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进行比较,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并且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的差别。

综上可见,在我国小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 基于微视频的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微课教学

微课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主要就某个知识点或学科进行简短的讲解的教学活动。微视频时间设置比较简短,一般时长在5~20分钟之间。由于微课具有灵活、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适合运用到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中。本文以“叠T恤”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将微课运用于小学生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课堂前期准备,视频录制 微课具有多种制作形式,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录制的方式。教师一边实际演示叠T恤的过程,一边对该过程进行录制,最后给视频配上声音讲解,达到让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加以说明,这样会让学生在跟着微课学习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注意把握时长,做到简短清晰,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投入到视频中去,不至于观看视频时间过长而开小差、视觉疲劳看不下去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播放微视频 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谁会叠衣服,会的举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让举手的学生站起来给大家分享叠衣服的经验,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调动起学生对叠衣服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随后,教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如果学生一遍看不懂,教师可以再播放几次,强化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小组活动 为了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可形成四到五人一组,展开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纸片或布片模拟T恤跟着视频进行折叠演练,较复杂的地方可以把视频暂停,教师单独进行讲解,也可以让不会的学生向会的学生学习,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后评选出哪些小组做得最好,给予表扬鼓励。

布置作业,学生进行实战练习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后叠自己的T恤,进行强化练习,有班级QQ群的可以让把叠T恤的视频或照片在群里分享;在家长的指导下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碗筷等,下节课堂上进行学习分享。

归纳整理微课程,进行网络共享 教师整理微课,把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供学生其他时间自行下载,方便跟着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技能。

4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积极开展劳动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学生年龄、季节等情况组织一些小的劳动活动,如春天可带领学生举行植树栽花活动;举办一些小的竞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比赛、打扫教室比赛、整理课桌椅比赛等。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生活劳动产生兴趣和成就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3

关键词:数感 生活情境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实际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所谓数感,即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指导生活实践。良好的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能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刻不容缓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构建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用敏锐的目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建立直观的认识。学会用数学犯非法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快乐。这样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也构建了数感。

1.联系生活,启发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可见,数学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教学中,我通过举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例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有“几和第几的教学”,几和第几其实是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带孩子们做游戏,先让他们在游戏中愉快的认识了方位。接着我认为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是静态的场景,缺乏生活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我创设卖点心,哪个小朋友愿意当我的顾客”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叫了5个学生上来,先让他们自己按从矮到高排好队伍(纵队,目的想让学生学会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学生通过排队,将情境生活化,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一共几个小朋友再排队买点心?b、从左数,谁第2个买到?c、某某某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呢?等等问题。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2.体验生活,构建数感

我们构建学生的数感,要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校内拓展到社会。如在人民币的教学中,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购物的挂图。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主模拟购物活动,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都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数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充分地提供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教育学家郭沫若也指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因此,我在教学别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在合作交流中增强数感

夸美纽斯曾说过,在学生方面,人群的交流不仅可以产生作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悦,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集体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学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自己的数感。

四、在实际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例如;星期天学校将组织学生去春游,现在学校准备租车,中巴车每车能做20人,租金120元一辆,小汽车每车能坐4个人,租金28元一辆,全校共106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车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车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车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5辆中巴车,2辆小气车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将知识运用到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内化了知识,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感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培养数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际应用等活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4

关键词 常用手段 实现 健美乐

体育手段泛指人们为了实现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它与体育目标形影相随,并行发展。就是说,自有体育以来,也就同时有了达到体育目标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手段。它紧跟体育目标演变发展的步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和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而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体育手段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交充与勾通日趋迅速、及时、准确,其社会化、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色彩越来越浓,因而体育手段的具体内容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对于实现体育目标的效度也越来越明显。由此揭示如何选定体育手段的问题,就成为事关实现体育目标效度的首要课题。

1 确定体育手段的主要依据

纵观体育实践史,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人们追求一生健美乐的目标需求,实质上包含了两层相辅相成的意思。一是如何获得“健、美、乐”;一是怎样保持“健美乐”,二者缺一不可。而在以往的体育实践中,则是只强调其一,而忽略其二,或者说只讲“健身”而不问养身。显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对于体育手段的确定就很难避免其片面性。在我国有关体育的教科书中,把“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作为体育的唯一手段来加以论述,即是见证。事实上,影响体育实施过程及其目标效果的因素很多,决非是单一的手段可以奏效的。诚然,“身体动作”是实现体育目标最基本的手段;人们在其一生中,既不需要也无可能将全部与体育目标有关的东西全部拿来作为体育手段加以运用,但至少可以肯定,体育的手段决非只有唯一的“身体动作”。体育手段的确定,至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被定体育手段是实现体育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缺其不可的;其二作为体育手段,它必须能够在实现体育目标的过程中,单独承担并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且是可以操作的换言之,只有根据实现体育目标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到作为体育手段的职能,二者有机结合来确定体育手段,才是较为科学合理地选择。这样的体育手段也才会真正有助于实现体育目标。

2 体育的常用手段

2.1 动作手段

这里所说的动作,既不是人的生活动作、劳动动作,也不是艺术动作和军事动作,而是指人们专门用来实现体育目标的各种各样特定的具体动作。它虽然可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劳动及劳动工具的转化,来自于军事防卫技能、日常生活技能、娱乐技能,甚至来自于人们对动物的模仿和对大自然的挑战,但它却是经过专门加工整理,提炼出来的具有体育功能的一类身体动作。人们以其个、双人或集体形式,练习这类身体动作中的单个的、组合的或特定模式的各种徒手的或借助物资设备和器械的各种具体动作,虽然能直接生产粮食和钢铁,也不能直接生任何劳动价值,但它们却可以专门用来帮助人们健身、健美、健心,形成并保持多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培养健美体格,使之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精神愉悦,快乐幸福。因此,它是实现体育目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2.2 物资手段

从宏观上讲,人类的生产、生活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资料。体育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物资与设备。具体而言,体育的物资手段,主要是指体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场地、设施、器材、运动服装以及有关科研设备仪器等,它是由体育以各种身体动作作为基本手段,有机体必须直接参与活动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人要活动,要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就总需一定空间、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地设备条件。换言之,离开了一定场地,设施器材,或者身着根本不便于运动服装、鞋帽等,即使再好的动作也无法做,再好的身体活动也无法展开,自然也就没有体育目标效果可言。因此,将物资手段列为体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显然是无可非议的。值得提及的是,正是由于过去理论研究上对于物资手段的忽视或根本不曾提及,因此表现在体育实践中,对于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因无必须与体育实践需要同步发展的理论根据,根本不曾列入议事日程,致使今天全社会中仍然公共体育设施甚少。即使在学校,也是场地设施器材数量上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随着我国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本着经济、实用、可行的原则,加大物资手段开发利用力度,实属刻不容缓。

2.3 卫生保健手段

卫生保健手段事关体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体育的实质是健身教育,在于获得体质增强,身体健康,那么卫生保健手段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则是为了更好地养护身体,保持健身的效果。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真正称之为实现了体育的目标。否则,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再好,动作选用再恰当,负荷强度再适宜,若消耗了不及时补充,锻炼累了不及时调整休息;生活无规律,不按时作息;获得了不珍惜、不爱护、不保养;不懂人体卫生、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身体育“毛病”不懂得及时调理,形体有缺陷不知道如何矫正,体育实践中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更不懂得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调理身心、养生等等,显然都不会真正获得并保持健美、健康与快乐幸福。其简单道理,犹如人们创收脱贫,如果只是努力增加收入,而不会合理使用与积累,则始终不能脱贫,更不可能成为真正富有者。因此,重视与强化卫生保健手段,又是达成体育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2.4 信息手段

根据系统科学方法论,我们完全可以把实现体育目标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而系统活动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的过程,因而从管理学角度看,体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沟通。因此,开发、使用信息手段,必将在实现体育目标的系统活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尤其如此。

所谓信息手段是指能反映实现体育目标系统活动和运转的各种具有新内容、新知识、新技术的指令、情报、消息和资料的所有手段总称。其使用效度关键在于信息获取、加工,储存、传输、使用、反馈调节的快速、及时、准确、适用。如果在体育实践中,能够同时注重获取、加工、储存大量有关体育目标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信息数据,配以能高效率分析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建立起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系统,及时准确地加以运用,无疑将有助于加速体育目标的实现,增强体育实践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2.5 时间手段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几十、百把年,时间对于每个人的确非常重要,完全应该十分珍惜。这里所说的时间,主要是指用于实现体育目标的时间。以时间作为手段,则是指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与使用。体育作用于人的一生,尽管在人不同年龄阶段,体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人们用于实现体育目标的时间,完全包含在人一生中的全部时间之内。准确地说,又主要表现为用其一生中的部分业余时间来实现体育的目标。因此,如何将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休闲娱乐以及体育锻炼等进行统筹安排,使之进行有序,很有规律生活,首先就涉及到一个时间分配问题。就其实现体育目标的时间而言,有与无多与少取决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与体育意识。即是说,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哪怕工作再忙,生活再紧张,也会将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进去。否则,即使很闲,也便不会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没有时间去锻炼,自然就没有锻炼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学校范围内,常用“7十1>8”来说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思是说,能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人,其学习或工作效率要高于只知道成天8小时学习或工作的人。诚然,体育锻炼的效益很难用公式加以描述,且上述公式中也可能存在简单化、绝对化弊端,但至少可以说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健身强体之事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一暴十寒可以奏效的。练习武功的人常常议论谁“功夫高”,谁“没有功夫”。这里的“功夫”实质上与“时间”同义。就是说,花时间多者功夫必高,而“没有功夫”者则表明其在练功上花时间太少。换言之,“时间就是功夫”。同理亦可认为“时间就是健美”“时间就是体质”,表明体育目标必须在时间中实现。

然而,人们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锻炼内容都得每天用2——3个小时。一般说来,人们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完全应该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锻炼内容与形式,具体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决定。例如锻炼累了,就当休息或改用轻松的练习:运动强度大,时间宜短;运动强度小,时间可长:强度大而激烈的锻炼之后,至少应当休息24——36小时后再进行下次锻炼;夏天气温高,锻炼时间宜短,而冬天锻炼时间可长;工作紧张繁忙时,锻炼时间可短,如坚持5——10分钟即可,而双休锻炼时间可长;锻炼基础好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可长,而基础差的人,开始锻炼时用时可短;体质好、健康的人锻炼时间可长,而体质差、健康状况不佳的人,锻炼时间宜短,如此等等。若能与日常生活、工作、劳动、学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进行身体锻炼,则更能省时省事,一举数得。总之,人一天或一周乃至一生的时间是个常数,而锻炼需要花去时间,只有善于巧妙地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实现体育目标之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6音乐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并逐渐成为体育的亲密伴侣。留心观察体育实践活动的人们。总不难发现人们在进行跑步、做操、习武、练功、跳舞等活动中普遍伴以韵。近些年来兴起的健身操、健美操、韵律体操和健身舞中更是离不开音乐,乃至历来被视为十分严肃的体育教学课堂上,音乐也成了“不请自来”(并非规定)的座上客。显示音乐在体育实施过程中的手段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所利用。

音乐作为体育目标的常用手段之一,其作用不仅表现在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重要的是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情感及举止行为等多方面产生各种积极影响,而与体育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音乐家常把人比喻为一架竖琴,有各种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既有生理的、心理的,也有情感、经验及联想方面的。这些琴弦都可在音乐影响下产生共振。音乐就是通过人体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

音乐的频率和节奏在人体中产生谐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些组织产生共振,这种由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频率。音乐节奏的能量可推动人的情绪发展,重体力劳动时,唱起号子可以减轻疲劳;激动人心的船夫号子,可鼓舞船工通往直前;战场上军号紧张急促的节奏能激起战士无比勇气和力量:而在活泼的音乐中,又会使人们情绪松弛、举止文雅:有些人在听到舞曲时,便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等等。人们这种对音乐的跟随与协调,改变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入的身心健康。

“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情理兼容的艺术,可使人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给生理上带来明显变化,如血夜循环、呼吸的变化,消化停滞……出汗增多,甚至毛发竖起。此外,音乐的启迪作用与感化作用亦对人的智慧、情操、修养等会产生重大影响。音乐的音律、节奏、旋律、结构都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反映出客观世界运动的一定规律。因而欣赏好的音乐,可以启发智慧,明鉴哲理。热爱、理解音乐,往往会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同样具有和谐的节奏,有秩序、有律感。

音乐对于人体的作用,如同体育一样,贯穿于人的一生。据国内外有关报导揭示,柔和的古典派和浪漫派音乐有利于促进胎婴的脑细胞发育,美国曾有人对婴儿播放巴赫、贝多芬乐曲,由促进婴儿教育学会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发现听音乐的婴幼儿心理紧张减少,体重增长快。在我国不少城市举办音乐幼儿园,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亦产生了良好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和身体迅速发育时期,音乐则对其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有实验证明,多听音乐可以发展右脑记忆功能,使左、右脑功能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改善与协调。而对于中年人,音乐则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国外医学家对上世纪世界著名音乐家寿命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音乐指挥与大部分弦乐器演奏家的寿命均高于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健康的老人经常听青年时期喜欢的音乐,能引起美好而愉快的回忆,使心理上自觉仍然年轻;一份保健资料也揭示中老人保健宜“三多”,即“多说话”“多吃瓜子”,“多唱歌”,说明音乐有助于延年益寿。近些年来,不少医院运用音乐配合治疗疾病亦收到很好的疗效。例如:旋律舒展优美、节奏平稳,调性明朗、速度力度适中乐曲,用于镇痛或兴奋;旋律深沉忧郁,节奏平稳,调性暗淡速度缓慢,力度较弱的乐曲,用于镇静、解除忧郁;旋律活泼愉快、节奏紧凑、调性明确、速度较快、力度不同,用于镇痛、兴奋。其中小调乐曲用于镇静、解忧郁;旋律雄壮、庄严、平稳有力,用于镇痛与兴奋;旋律个性较小,节奏平稳、松散,调性模糊游离、速度慢、力度较弱,用于镇痛、解除忧郁等。至此,不难认定音乐既有促进身心健康之效,又有预防治疗疾病之功,因此以音乐为手段,必有助于体育健美乐目标的全面实现。故熟悉理解音乐,善于选配乐曲,就成为当前体育实践中发挥音乐手段作用的关键。例如用宫调音乐调理脾胃、消化系统,以高调音乐调整肺、大肠的功能;角调音乐调理肝胆:微调音乐调理肾、膀胱等,如果再配以有关动作其效更佳。或在做各种体育锻炼时,根据动作的结构、节奏与强度,巧妙地配以合适的音乐,自然可以收到更加理想的健身健心及娱乐效果。

2.7 自然力手段

人是社会的,又是自然的。大自然孕育了生命,为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于是才有了人类;但大自然又以其干变万化时刻考验着人们,又于是便有“适者生存,不适者消亡”之说。这一简单哲理揭示,人类为了和大自然抗争,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因此也就需要利用自然因素中的日光、空气和水进行身体锻炼。这是一类非常“经济实惠”的体育手段,理当认真坚持开发与利用。例如日光浴,按照一定要求让阳光直接照硒人体皮肤进行身体锻炼,其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阳光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体的作用;空气浴,利用气温与皮肤之间的温度差异,对人体给予刺激,使体温调节机能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以提高其机能活动能力的锻炼:水浴,利用水的温度、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来锻炼身体等,都很利于人们健身健心,增强适应能力。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三位一体;生产力;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49-02

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生态学已成为一股思潮,在这股思潮中,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

一、奥康纳对自然、协作概念的阐释

奥康纳认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方面存在理论缺失,因而缺乏丰富的生态感受性。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两个重要特性,即自然之本真的自主过程和自然的终极目的性的忽视和否定。所谓“自然之本真的自主过程”,就是说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在改变和重构自己。所谓“自然的终极目的性”,是说自然界本身就是它存在的目的,这一目的具有无条件的至上性。奥康纳明确指出,马克思本人很少对自然本身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虽然马克思看到了自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人类劳动的外在对象。恩格斯在他看来也弱化了生产过程中人类力量和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事实。他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确没有一种(或只在很弱的意义上具有)研究劳动过程中生态和自然界之自主过程的(或“自然系统”)的自然理论。”因此,要寻找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恢复自然本真的自主过程性和终极目的性,奥康纳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以自然观念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在奥康纳看来,传统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变迁和发展的阐释不仅存在着自然的缺失,而且也存在着对文化的忽略和弱化。他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协作”作了单方面的处理。在他看来,在的理论中存在着对待“协作”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技术决定论的倾向,这种倾向把协作模式归因于“技术的必然性”,认为这种协作模式是现有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技术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因而,它关注的是劳动的分工与专业化。而另一种倾向则是从权利关系的起源来推导协作模式的性质,倾向关注于劳动者的分工和单面化。奥康纳认为,前一种倾向是把协作看成了生产力,后一种倾向把协作看成了生产关系,他们对协作概念都没有达到科学全面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在奥康纳看来,任何一个既定的协作模式都既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不同的控制类型与相应的技术和劳动分工类型相一致;同样,不同的技术和劳动者的分工的类型也是与相应的控制形式相一致的。可见技术因素和权力因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更进一步,一个特定的协作模式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文化规范和生态(自然)样式的基础上的,因此,协作模式是被技术、财产、权力、文化四重因素规范的,它们都是以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方式积淀在特定的协作模式之中。这里奥康纳用劳动关系来概括协作方式,把劳动与协作等同起来。

奥康纳在讨论了协作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后,声称以协作范畴作为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切入点,“任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首先必须迈出的一步是,对协作和劳动关系模式与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这里劳动被视为调节因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

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奥康纳概括了传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定,狭义的理解就是包括工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关系,广义的理解即把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或潜在的生产能力的一种说明。生产关系被理解为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它的内涵则是指包括社会产品的占有关系在内的财产占有形式和权力占有关系。在这里,奥康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都是文化的和自然的。

奥康纳认为,生产力同文化形式一样具有累积性,生产关系从属于历史过程中的渐进式变化和周期性的革命性转型,所以,二者的关系中,就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生产力被视为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奥康纳指出,在这种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读模式中,文化和自然的线索是缺失的,或者说,文化和自然没有获得它们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

自然包括“第二自然”都是独立的历史性存在,研究历史变迁和发展除了研究技术、劳动分工、财产关系和权力关系外,还要研究具体的、历史的文化和自然形式。实际上,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跟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热力学原理、化学循环的运作以及动植物的生态分布等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是一种文化实践,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在改变和重构自己。奥康纳认为,社会劳动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与文化和自然界、语言、主体间性、生态学之间是一种调节与反调节的关系。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

在奥康纳的生态学历史观看来,生产力具有两种维度:一是客观维度,由自然界提供的或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对象所构成的;二是主观维度,它既包含总体上的活劳动力,还包含着劳动力的不同组合或协作方式,而这些方式不仅受技术水平的影响,还受文化实践的影响,奥康纳认为,自然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是自主性的生产力,因此,生产力既是自然的生产力又是文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具有两个维度。就它的发展以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垄断规律与资本的集中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一些发展规律为基础而言,它是客观的;就它所包含财富范畴同时也具有文化的意蕴,并且它所具有的建构特定的剥削方式的方法是受制于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而言的,它又是主观的。自然的生产关系则是指自然条件或自然过程的一定形式与任何其他因素相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社会形态或阶级结构的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可能性。因此,生产关系是文化的生产关系。

三、自然、文化、劳动的三位一体

奥康纳通过以上的阐述,重新理解了自然和文化。他认为,不能像马克思本人那样,把文化理解为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是前人类学的理解方式。他指出,应该从现代人类学维度,并从日常生活之规范和意义层次上把文化理解为与社会的基础相互交织的一种实践。同样地,奥康纳认为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也是前人类学的。他断定,马克思是不知道也不可能具有现代生态学理论及其哲学意义的,从现代生态学来看,自然不仅是合作者,而且还是自己的合作者。这个自主的合作者能为社会劳动或物质生产过程提供自主生产力。在这样的一个理论建构中,奥康纳认为劳动的文化和自然维度上的不确定性,共同决定了劳动关系或协作方式的不确定性。

奥康纳用他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类系统和自然界系统的辩证关系,他围绕这一问题加以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需要将自己的内涵向外扩展到物质自然界中去,因为自然界,不管是第一自然还是第二自然,都对人类历史产生影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须将内涵向内延伸,这将对人类历史和自然界历史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到底需要向生物学领域和客观自然界领域延伸到怎样的程度。奥康纳尝试用生态学的历史观来改进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和社会世界的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奥康纳用这种方法论模式,提出他自己的核心观念:劳动、文化、自然是三位一体的。奥康纳这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中,劳动仍然保持着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中心范畴的地位,但作为日常生活之规范和意义的现代人类学维度上的文化范畴,以及作为一种自主生产力的现代生态学维度上的自然范畴,都丰富了劳动范畴。

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构这种将文化和自然的主题与传统的劳动或物质范畴融合在一起的方法论模式。因此,奥康纳赋予劳动以文化和自然的特征。他说,人类的劳动不仅建构在阶级权力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文化规范、文化实践和自然系统基础上,而文化规范、文化实践反过来被劳动的形式决定,自然系统反过来被劳动调节,劳动、文化、自然就构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董金玉.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 国外理论动态,2008,(6) .

[2]崔存明.中国环保体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J]. 国外理论动态. 2008,(6).

[3]阿拉斯戴尔·麦克比恩,李平.中国的环境:问题与政策[J]. 国外理论动态,2008,(6).

[4]加·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5]德·施密特著,张伟译.历史和结构[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 .

[6] 周义澄. 自然理论与现时代[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6

关键词:创新 ;主动体育 ;研究与实践

当前,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与健康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又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练、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优势和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或舞蹈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舞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调节肌体、放松身心。使学生在欢乐、团结、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课堂教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能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体育课才是名符其实的快乐体育课。

准备活动后,不象以前那样,师者先讲解示范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而是让大家根据要学的技术动作,每人先实践一次,然后,师者根据大家的实践,把技术动作会的(姿势正确的)分为一组,从而进行下一个技术动作的(或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剩下技术动作不会或掌握不好的,由师者进行个别的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错误的动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有的放矢;二是提高了教与学的实效性;三是体现了超前教育的创新性;四不但发挥了学生主动地学习的主体性,而且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教法上的主导性。

综上,通过实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及先实践的方法,从反馈的信息中来决定每一次课的教法与学法了。例如,如提出的课题教材内容,学生都明白,都会做,而且还有创新和超前,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新授课来对待,来教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类似上述情况的课,大家就应作为锻炼课,以锻炼为主体了。相反,如果学生对课题教材内容不懂,也不会做时,当然就是新授课了。古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属于新授课,那就要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了。

一、遵循大纲,由浅入深,引导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写,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宜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排列,每一教材都存在自身的相关内容,而且,每一个年级都有完整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更加符合教学原则。

二、剖析教材,多种手段,分解教学

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多技术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都有重点、难点,将此类教材剖析,分环节,按步骤实施教学,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例如:跳远的动作技术可按“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的先后顺序实施教学。一次新授课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多半是分解后的某一环节,最起码也要以某一环节为主,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剖析教材环节,实施教学。又如:跨栏跑中,“过栏”这一重点环节的教学,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三、多向联系,利用已有知识教学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这是中学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相关动作,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借鉴、利用。

例如:学生都会跑,可以利用“慢跑”,引导学生学习“快速跑”、“耐久跑”“跨栏跑”等体育技术动作。在“慢跑”的基础上融进新授内容的有关动作要领,且加以区别、比较,对技术动作学习是较有利的。

以上教法也体现了教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简单即学生已有知识由浅入深,层层引导,便于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新知识,新内容。

四、巧用自然,寓教于趣,寓教于乐

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引入体育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动作及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