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1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2

一、选择题

1、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并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的大师是德国的()

A、狄索瓦

B、黑格尔

C、格罗赛

D、康拉德。费德勒

2、绘画的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属于()

A、印象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达。芬奇

4、我国明代艺术成就的画家之一是()

A、宗白华

B、王世贞

C、徐渭

D、黄庭坚

5、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属于法国的()

A、后印象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6、静物油画《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

A、高更的作品

B、莫奈的作品

C、梵。高的作品

D、米勒的作品

7、我国的雕塑作品《人面鼎》产生于()

A、战国时期

B、东汉时期

C、西汉时期

D、殷商

参考答案

8、《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首()

A、五言绝句

B、散文

C、抒情诗

D、叙事诗

9、下列属于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的名著是()

A、羊脂球

B、包法利夫人

C、项莲

D、红与黑

10、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的唐代画家是()

A、吴道子

B、张择端

C、周方

D、张噪

11、喜剧《钦差大臣》的作者是()

A、雨果

B、莫里哀

C、博马舍

D、果戈里

12、在《文心雕龙》里把文学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

A、陆机

B、钟荣

C、刘勰

D、谢赫

13、下列作品属于西方高度技术派建筑的杰作之一的是()

A、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B、对彼得教堂

C、巴黎圣母院

D、朗香教堂

14、《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小说的作者是()

A、莫泊桑

B、高尔基

C、托尔斯泰

D、雨果

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原上有许多一致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16、艺术概论的学科任务是以()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阐述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的();把握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透过各种艺术活动的()、 辨析艺术内在的();指导人们遵循()和()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批评。

17、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18、灵感具有()、()和()的特征。

19、想像分为再创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创造主要依靠()。

20、联想往往激发艺术家的想象,联想的种类包括()、()、()和关系联想等,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属于其中的()。

21、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与()的统一。

22、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与()的有机统一。

23、()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25、简述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26、简要说明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7、简要说明什么是艺术意蕴。

28、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29、为什么说艺术的起源是多因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30、试述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1、D 2、C 3、C 4、C 5、D 6、C 7、D 8、D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科学技术;艺术

16、艺术原理;艺术观;基本现象;规律与特点;审美规律;艺术规律

17、中国画

18、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19、创造性想象

20、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对比联想

21、思想;情感

22、主体情感;客观想象

23、社会历史批评

24、(1)艺术作品的题材,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基本材料,既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2)艺术作品的主题,也叫主旨或主题思想,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的来源,一方面是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渗入,它凝聚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与评判。(3)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如单纯的图案装饰等可以没有主题,但艺术作品不能没有题材。

25、(1)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履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2)想象的特征: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3)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26、(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体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既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27、(1)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2)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28、(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A、物质与技艺的统一;B、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3

Abstract: The level of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kills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arket access system,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market access system.

关键词:市场准入;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arket acces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ship;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07-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对外输送的职业性专门应用人才,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事业的顺畅有序推进,具备极其深刻的实践影响效应。在中央政府出台专门性政策指导性和支持性文件,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蓬勃有序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采取有效的应用性措施,扎实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的综合性素质建构与发展质量,对于有效提升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具备极其深刻的现实影响意义。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的自身综合素质构成项目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实践性职业应用技能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而近年来发展形成并投入使用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综合素质水平的优化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1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简述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引入运用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演进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形成并投入广泛应用的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实践模式,现阶段,尽管研究人员尚未给出针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化内涵界定,但却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应用发展,找寻和提供了数量充足的法律性、制度性,以及政策性支持条件。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针对各级职业教育院校的实习教育环节开展路径问题,专门制定和实施了针对性的法律条文。《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院校,以及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开设与职业教育事业实践工作路径相关的企业组织或者是专门性实习教育场所。”“独立企业或者是社会性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接纳职业教育院校,以及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对外输送的承载实习教育要求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并针对具体实施上岗性学习实践行为的职业教育教师或者是学生个体,及时发放数额适当的劳动报酬。”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决定》文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其在校教育培养工作的最后一年时间之内,应当到具体的企业内部或者是事业性社会单位,开展持续时间为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其毕业前开展的顶岗实习培训过程持续时间应当在半年或者是半年以上。要建构形成运行状态良好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教育就环节的时间制度。学生在企业开展具体化的在岗实习活动过程中,企业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密切配合的背景之下,针对接受实习教学环节的高职教育在校学生,开展围绕职业技能建构目标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践应用技能的教学培训工作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学生具体开展动手实践行为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实习生自身的劳动保护,和人身安全保障工作的实现程度,并在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针对开展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支付适宜数额的劳动报酬。”

从实践性应用价值角度展开分析,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建构和实施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充分保证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化应用技能学习掌握水平的前在背景下,为参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高职院校在校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收益,为有效环节高中院校在校生的经济负担水平,提升其基础性生活质量创造支持条件。图1表示某种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现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充足稳定的支持和合作态度。从经济学基本原理角度展开分析,现代企业组织开展日常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运用企业已经占有的有限资源要素,实现最优化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获取目标。为实现上述经营发展控制目标,企业组织通常会结合现实市场环境的发展演化特征,针对企业已经建构形成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模式,展开针对性优化调整。在高等职业院校寻求与我国现代企业针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问题而展开合作过程中,由于我国部分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取到直接性经济收益,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企业已经具有的经济性资源,干扰企业常规化生产经营业务项目的开展路径,因而往往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实习教育模式建构发展行为,无法给予充分的合作支持条件。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出于经济利润获得状态的考虑视角,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象提供的顶岗学习实践机会,与其在聘用员工之前的岗前实习培训工作环节合二为一,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了显著阻碍。表1揭示了某项调查过程中我国部分省市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数量比例特征,调查中数据真切证明了我国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观念认知和深入性研究发掘工作层次存在鲜明的局限性。由于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建制和形成时间相对较晚,且绝大多数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在原有的中等专科学校以及地方性职工大学合并建构背景之下具体形成的,因而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和建构背景层次,具备较为醒目的行业性办学特征,以及企业性办学特征,因而在具象教学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表现鲜明的认知局限性,认为企业为学校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过程,提供合作支持条件是理所应当的,未能充分认识创新性因素,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教育环节开展水平预优化提升的重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特征日渐明显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者,往往片面关注本校学生培养工作专业数量的增加和拓展,未能充分关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水平,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水平的深刻影响。

3 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思路

在具体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发展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四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找寻和把握四类实践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利益平衡点,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发展水平背景下,促进四类主体的利益获取水平显著提升。

建构形成立足于四方主体的运行功能稳定的共享性资源平台。要依照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理论指导要素的演进实践趋势,积极建构能够为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四方主体即时共享的应用性资源分享实践活动平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构成体系、过程性管理控制机制、基础约制性制度体系、具象化运行开展流程,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体系等要素展开系统化和专业化控制,帮助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内部实习带教人员,实现对学生日常化学习行为表现的动态观察和把握,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升创造支持条件。

举例论之,某高等职业院校冶金类专业教学单位,通过与对口生产企业围绕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合作,为42名在校学生创造和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实践工作机会,确保学生应用技能水平实现了有效优化提升,毕业后顺利获取了理想工作岗位。

4 结语

针对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本文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简述、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银奕淇,叶进宝,邹赛,欧迪巧.基于市场准入的高职教育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3]唐彩虹,马艳伟.顶岗实习:高职教育与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4

关键词:业务规范;流程;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海正公司业务流程的探究与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一、引言

早在19世纪,“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就运用科学的、量化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劳动技能等诸多因素对劳动效率的影响,提倡管理者应仔细分析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寻求“最佳的工作程序”,尽量让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设备及材料,将繁琐的生产过程流程化、步骤化、标准化,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随着泰罗管理思想的普及与蔓延,很多企业都开始把企业生产的作业工序进行流程化、标准化,并产生了所谓的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业化。具体地说,分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和劳动的联合方式,简称劳动方式,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第一次提出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效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这个观点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及工人的分工作业已经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但是,海正公司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管理思想的缺失与管理发展潮流的严重脱节,使得海正公司问题重重,并且一度危机四伏。海正公司是一家以技术为主的企业,其中一部分业务是做大型设备的维修。本文针对设备维修业务,进行分析探讨业务流程与业务规范对海正公司的影响。

二、海正公司目前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上说,业务规范是指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方法的事务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业务规范所规定的对象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业务规范是解决定性、程序性强、重复性高这类问题的有力手段,是大多有技术背景、以经验为基础,概括提高工作程序的处理方法。在一个大的业务中,不同环节的业务规范即形成了所谓的业务操作规程、或者业务操作流程。

为了便于各位读者对本文的理解,在这里把海正公司设备维修的基本业务流程简述如下:首先,设备的修前检查,了解设备的状态;其次,根据设备状态,确定修理方案、做好计划;再次,进入修理阶段,即设备拆解、清洁、板件的检查维护,包括所有零件更换、翻新、装配;最后,调试、测试各种指标。原则上说,每个步骤必须按照相关的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开展,每个步骤的操作人员更应该掌握这个步骤必备的技能,这样才能够使工作达到预期要求,实际情况却与预期大相径庭。

(一)业务流程只有框架,缺少详细的标准与要求。说到业务流程,海正公司有没有?答案是有,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基本步骤,在企业的相关制度中规定了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但是第一步工作该如何开展,具体工作要求是什么,工作完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却没有详细的规定。正是因为没有详细的规定,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各人各异,同样的一个步骤,有的人完成需要两天,而有的人却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差别在哪里?是操作两天的技术差吗?还是两个小时的人员效率高?非也,每人工作的标准不一样。因为企业只有步骤,没有标准,所以,这个步骤具体操作到什么程度,全凭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就拿大型设备拆解前检查这一个环节举例来说,对工作敷衍了事的员工会只进行外观检查,也就是所谓“看”;而尽职尽责的员工不仅进行外观检查,在拆解之前,还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试、软件测试,再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自然需要两天。当然,每一步骤操作的详尽程度对后续工作的延续、影响也不尽相同。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既然公司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人自身惰性驱使下,本来工作两天的也变成了两个小时,兢兢业业的员工也逐渐的开始敷衍了事,后果是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当然,这里仅仅拿拆解前检查这一个环节进行了举例说明,其他环节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工作流程中分工不够明确。在目前海正公司的业务运营中,分了几个小项目组,一个项目可能8个人,也可能10个人,每个项目组负责不同设备的维修。这个分工看似没有问题,但由于每个小组的修理流程雷同,每个小组中的人员都要进行修理前检查、拆解、清洗、维护等各个步骤。进一步说,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具备拆解、清洗、维护、检查、装配等所有步骤所需求的技能,了解各个步骤的注意事项,方可能保证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显然,这种分工及技能掌握方式与社会上逐渐细化分工的发展趋势不符,由于内部分工不明确,缺少专业化,小组内部每个员工都参与每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少个零件、缺个板件,工作过程中损坏备件,甚至越修越坏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设备修理的效率与质量。

(三)缺乏有效的计划与控制。在缺少明确标准与流程的前提下,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度够大,计划做的周密,进展过程控制的严格,估计员工也会按照公司的预期开展工作。什么是计划与控制,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划与安排,而控制则是为了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开展,对各项行动进行监视的过程。计划与控制两者相得益彰,可以说计划是保证组织做正确的事,而控制是保证组织正确的做事。

但是,海正公司目前的状况是有的职能部门避重就轻,人浮于事,有计划,但计划制定的不够细密,纰漏太多,在各个环节的执行上缺少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最终导致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出现偏差,最终偏离了预期的目标,进而屡屡出现时间延期问题,重大质量问题,客户投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影响着公司的声誉与市场。

三、海正公司业务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意识缺失。海正公司技术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由理工科出身的技术人员转变而来,本身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而公司层面管理类的培训没有及时跟进,所以很多管理人员仅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或者经验进行操作,并没有真正地从管理的高度上或者说本质上考虑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即使管理该业务的分管领导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学知识的培训,管理知识的缺失成为海正公司发展的瓶颈,导致了很多管理漏洞的存在。

(二)业务流程的不可复制性。就本文所分析的海正公司设备维修这项业务,不同于其他任何厂家的业务,包括其操作步骤、操作规范、操作细则都有其特殊性,在社会中很难照搬或者复制其他企业的业务流程。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规律形成自己特有的流程或者规范,然后指导员工执行。

当然,组织结构的欠合理性、有效考核标准的缺失、职能部门人员配置的不够合理等原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海正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这些对管理知识本来就缺失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海正公司创立起初,维修的设备很少,业务量也小,即使业务流程不清晰,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海正公司业务量的增加,维修设备的种类、数量增多,流程的不清晰、不规范、分工不明确等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日见端倪。频繁的工程延期、客户投诉、质量事故等一度让海正公司的相关领导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公司领导曾经多次“就单个问题解决单个问题”,但只是扬汤止沸,并未釜底抽薪。在这种状态下,公司领导决定对维修设备这一业务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四、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实施方案

(一)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意识。针对海正公司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足的状况,海正公司通过外聘培训老师、送相关管理人员外出进修的方式,使相关管理者具备管理知识,树立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更促使他们从管理的高度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二)完善业务规范及标准。业务流程,同人类的一切知识一样,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协调群体活动以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根据管理任务和管理对象的情况,制定出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方式或者说活动程序。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就说明它是有效的,这种行动方式在人们的活动中经过不断地重复,就逐渐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变成了有效的业务流程。按照这个思路,海正公司根据行业的相关标准,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其中的规律,对设备维修这一业务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及标准,甚至对操作方法、工艺标准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以前文提及的设备维修前检查环节来说,此次优化的流程中详细规定了必须进行外观检查、不加电检查、通电检查、所有的指标测试检查等各详细要求,并辅以表格化的管理手段,每个步骤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记录表格等。

(三)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做好专业分工。海正公司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将从事雷同业务的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较大的部门,在部门内部根据工作的需要、员工的水平及特长,确定了每个基础工序的操作人员,即拆解工序操作人员、清洁工序操作人员、零件更换工序操作人员、装配工作操作人员等。电气性能的检查人员只负责设备性能检测、检查、修理。这样分好工后,每个工序的人员只掌握所负责工序的操作规范及标准即可,既便于培训员工,也提高员工的可替换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维修的质量及效率。

(四)加大职能部门的计划控制作用。在梳理设备维修业务流程的同时,海正公司也梳理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并确定了一定的考核指标,要求在做好计划的同时,更要做好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在每个步骤操作完毕之后,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并在相关表格的记录文件上签字,做到及时反馈,确保每个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变,海正公司设备维修的业务流程基本梳理清晰,并在公司全面的作了贯彻与实施。每个操作人员都学习了业务流程,他们需要充分理解这些业务流程,包括流程的业务意义和目的,使得这些业务流程通过切合他们理解能力的方式得以展现。

五、结束语

管理学中的权变思想认为,不存在一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管理方法与业务流程,管理过程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对于流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分析并及时反馈,以促进流程的持续改进。管理人员和决策层更重要的职责是制定出业务流程的规则和约束,员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业务流程做出迅速修改。为了激励员工,公司设立了合理化建议奖,有效地促进了员工对流程优化的参与与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5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产业化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致使对高职院校的理解产生偏差,过分强调人才的应用技术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性。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甚至存有“先成才,后成人”等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受到消极影响。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众说不一,笔者无意深论。只针对高职院校因此而产生的教育功利化现象,即只关注给院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招生率和就业率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问题予以探讨。教育的产业性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可以为我国一直以来完全由国家负担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是把教育完全的按照企业模式去经营。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产业性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性事业,这一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将会导致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忽略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对高等院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性原则的一种监测。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上升至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新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道德沦丧现象也时有发生。2010年1月26日,总理在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取向应该是公益性的,决不能‘一风吹’地搞产业化。即使是文化产业也应该面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高职院校不论是民办还是国办,都不能忽略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所培养的人才都应是人文素养完善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忽视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以德育教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2.1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的技术能力,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的资质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这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调查发现,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结合工作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拓展领域、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予以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忽略人格教育

劳动实践过程简述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设置;学习领域

【分类号】F590-4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往所倡导的“理论、实践两条线,理论够用就行”的简单命题,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截然不同,它是强调在实践情景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核心理念是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2.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教育背景和经验者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这就是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著名的6阶段模型。

课程设置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

3.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能力”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是指一种与具体职业岗位相关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技能(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与该职业相关的行为规范、情感信念)。此外,还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核心技能或称之为通用技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转行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近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等。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4.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全部教学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

1. 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市场供给情况等,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确定所设置专业的方向和内涵。

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C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工作任务”导出相关的“教学分析”,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一个个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工作,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学习情境。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分析――学习情境”。(图1)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找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编制“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然后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工作过程来制定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域。然后,按照职业的特征,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下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3. 三个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如下图所示: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一定工作要求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归结于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为”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就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

工作领域(行动领域)是指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行动领域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平台,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对指向当今和未来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育反思与处理,就产生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有用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三、 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每人构建知识框架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联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留有自己的思维和考虑的时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B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