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1
>> 基于IP协议的透明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大同市科技治超网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等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校园网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协议的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PSec VPN的移动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Web架构的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GSM网络的安全系统 基于蜜网技术的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 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安全系统的设计 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高校审计电子档案安全系统设计 网络电子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安全系统 基于密网技术的校园网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论网络安全系统设计的关键 基于DES算法的RFID安全系统设计 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策略分析 基于视频监控的矿厂安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移动通信的家居控制与安全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就可打开本设计的主页面。
(2)点击“导出证书或PKCS#12包”按钮,弹出Activex控件。
(3)在PKCS#12包口令中输入任意口令,选择导出PKCS#12包还是证书,然后点击导出,就可将PKCS#12包或证书导出。
(4)先选择测试导出证书,在口令框中输入1,选中PKCS#12包那个RadioButton,点击导出。
(5)接着就会弹出个对话框,显示“导出PKCS#12包成功”。
(6)此时就会在pfx文本框内显示出PKCS#12包的内容。
(7)点击“上传证书或PKCS#12包”,就会在E:\export\web中生成pfx.dat文件,打开它就可看见PKCS#12包的base64编码的内容。
(8)接下来测试导出证书的功能实现。
(9)点击导出,可弹出导出证书成功。
(10)点击确定后,会在cert文本框内看见证书的内容。
(11)点击“上传证书或PKCS#12包”,可在E:\export\web中生成cert.dat,打开它可看见证书的完整的内容。测试完毕。
8 结论
本课题涉及了密码学、PKI技术、PKCS#12标准、ASP技术、利用VC++编写ActiveX控件的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内容,由于在本课题阶段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只能从书本上一点一点的学习。一切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刚开始接触密码学相关知识的时候,看似都看明白了,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人的认知过程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充实的过程。经过理论学习和向教授的指导,渐渐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设计有了一定思路,从而顺利的完成了设计任务。
通过网络电子安全系统,已经为企业领导层及下属相关单位提供了高效的安全平台;成为行业业务规范化的企业级应用级风控、安全平台。
参考文献:
[1]梁兵.基于EJBCA的校园CA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07,5,8.
[2]王志海.OpenSSL与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结构和指令[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3]尹传勇.基于PKI/CA身份认证体系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安全,2003,8:9-11.
[4]刘姝.基于PKI的CA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5,11,18.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2
关键词:网络安全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设备管理 拓扑发现 网络监控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在BBS上发表言论、发送邮件、建立博客、浏览网页、看网上视频等宽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在设备的管理、网络安全与网络监控上向校园网络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至少需要考虑四大问题:一是确保网络设备管理正常工作,过滤非法用户使用网络资源情况的出现;二是检测系统漏洞预防病毒和网络黑客攻击;三是实时做好在线远程控制设备控制;四是监控当前网络使用状况,实现网络流量的合理配置。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要设计出合理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一、校园网网络安全环境概述
网络软、硬件存在的安全漏洞会导致网络系统遇到各种威胁,导致络安全事件发生,因此为维护这个网络系统,要利用其他手段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本文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该系统既包括先进的技术,还包括安全教育、法律约束和严格的管理。也就是说,当前制定的网络技术安全包括网络安全、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主机、网络运行安全、服务器安全、子网安全及局域网安全。网络安全的实现需要内部网与网络安全域之间的隔离、内外网之间的隔离、还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和监控、及时检测网络安全,同时做好了网络系统备份和网络反病毒。
要实现网络安全,在内、外部网间设置防火墙是最有效、最主要、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内部网的不同网段之间的敏感性和受信任度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从而限制局部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影响到全局,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对网络系统可以运用网络安全检测工具进行定期安全性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修正其存在的弱点和问题。从而运用反病毒环节对网络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等,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控。在网络系统人为失误或硬件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在对网络进行攻击破坏数据完整性或入侵者非授权访问时,备份系统文件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物理安全
通过设置装置和应用程序等方式方法来保护计算机和存储介质的安全称为物理安全。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安全,通过设立电子监控,设立灾难的预警、应急处理和恢复机制,将灾难发生时的损失尽可能减小,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二是设备安全,主要是防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盗、防毁等设备的安全保护。三是媒体安全,主要是指媒体数据的安全,即防复制、防消磁、防丢失等,另外是媒体本身的安全,包括防盗、防毁、防霉等。
3、信息安全
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安全统称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重要体现主要表现在数据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等,包括用户口令鉴别,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存取权限,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方式控制、安全问题跟踪、安全审计和数据加密等。
二、网络安全系统设计开发的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网络管理人员,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凭借着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的应用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在方便使用网络资源库的时候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人机交互关系图
现在很多校园网络管理者都能够做到严格管理高校校园网网络线路、设备和用户。在整个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从上图可以看出,网络的管理应不限于此,还应该对于其他厂商设备以及网络业务的扩展与应用等方面也相应地采取有效措施。
三、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及分类
路由管理、网络安全审计、用户认证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监控等是整个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
图2: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检测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及时监控和发现系统中的病毒,并及时查杀可疑的外来入侵者,并及时发现管理以及网络的访问热点上的薄弱环节。为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现场措施,收集来自路由器的重要信息(如用UDP或TCP协议受到的攻击)数据,确保相关网络安全信息,保障校园网的信息完整性。
(1)路由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员可以用图形化界面显示各路由器所在物理位置,察看路由器的端口运行情况,核实路由器的CPU占用率和网络路由拓扑结构,还可以核对路由器的MAC地址及路由协议的性能优化等功能,做到实时地对路由器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对全校所有路由器进行远程管理的功能。
(2)用户认证管理
校园网要实行有效的用户管理。上网用户提交的用户信息可以在安全系统系统上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对用户提交的信息,可以提交至上层进行审批;查看网络管理中心对申请上网的审批结果;可在校范围内上查看全网登记用户信息申请,一一查看和打印审批过程中的审批记录,有效得出审批结果。
(3)网络监控
安全系统对校园网目前所有环节,包括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客户端等进行监控,可以使网络管理人员对整个网络在图形化的界面下一目了然,直观地表示当前各环节如路由器、服务器等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查阅、统计等工作,详细地记录下监控数据后存放至后台数据库中,便于对其进行信息方面的统计。
(4)网络故障管理
借助网络安全系统,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可对用户提交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比如提供给用户便捷查看学校网络中心对各种申请的审批结和报修的新增网络点的功能,修改、删除网络配置等各种申请,调整并反馈给用户。
运用网络安全系统,一旦发生网络故障,网络管理人员可启动快速自动响应功能,实时鉴别和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从而将网络故障时间或影响校园网的网络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原则与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建设网络系统初期应着重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同时要建立一个基础的安全防护体系,再根据应用的变化,补充上防护体系并进一步增强。
(一)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原则
设计网络安全体系时应根据网络安全性设计的要求,遵循可行性原则、多重保护原则、安全性原则、动态化原则、可承担性原则等原则。
一是可行性原则:校园网用户设计网络安全体系不能纯粹地从理论角度考虑,更应该考虑到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的目的是指导实施,设计方案在实施中需要切实可行。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以至于无法实施,那么网络安全体系本身就毫无实际价值。
二是多重保护原则:在硬件上采取冗余、备份等技术多角度保护系统。因为任何安全措施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所以要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当一层保护被攻破时,其他层仍可保护信息安全。
三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原因在于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信息与网络系统的安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权衡网络安全是否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选择在安全和性能之间合适的平衡点。网络安全体系包含一些硬件和软件,它们会占用网络系统的一些资源。因此,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时必须考虑系统资源的开销,要求安全防护系统本身不能妨碍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是动态化原则:安全防护随着用户的增加、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发展,所以制定安全措施要尽可能引入更多的可变因素,使之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五是可承担性原则:考虑校园本身运行特点和实际承受能力,要切实可行,没有必要按电信级、银行级标准设计。
(二)校园网络安全体系设计的任务
校园网络安全体系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让高校网络管理人员掌握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具体在管理校园网中提供如下服务:
(1)为校园网用户和网络管理者之间提供一个动态网络交流系统,同时,提供对用户的管理功能,对用户的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动态判断,并为将来创造用户自主服务知识库提供基本条件。
(2)建立能够存放与网络信息相关的各种数据,较为规范的网络安全信息库。
(3)全面管理网络路由设置、网络流量控制、用户防火墙设置、系统漏洞、网络版杀毒软件安装及工作情况等信息,并对网络网络故障响应、用户报修登记等业务提供实时在线服务。
五、结束语
为了控制好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并运行好其全过程,保证其效率,需要把高校校园网的安全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来对待,需要全方位防范。因此,一定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强化基础工作。从而达到一个好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即达到网络可靠、安全和高效运行的目的,从而对对各种网络设备及其软件资源进行有效的监视、解释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谢志强.IPv6过渡技术在高校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电脑. 2009(02)
[2]吴建平,崔勇,李星,宋林健.??基于软线的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构架[J]. 电信科学. 2008(10)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3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的关联设备一般都处于危险环境中,须另外采用附加防爆型式对其进行保护,例如将其置于隔爆外壳中。由隔爆外壳保护的关联设备除了应符合本质安全型相关要求外,还应同时符合隔爆型要求。GB 3836.18按系统获得防爆合格认证情况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分为“已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和“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两类。这种概念及分类对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同样适用。
煤矿井下爆炸性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地面,煤矿井下环境恶劣,空气潮湿,空间、光线受限,设备维护困难。井下开采过程中被释放出来的与煤天然共存的瓦斯或煤尘与空气混合后在井下采区或巷道形成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瓦斯-空气混合物或煤尘-空气混合物。虽然煤矿行业十分重视持续有效的井下通风,但由于存在通风故障、瓦斯突出、产煤量增大引起的瓦斯释放增大等难以预料的问题,可能引起瓦斯浓度超标,从而带来危险。受井下空间环境限制,一旦发生爆炸很容易造成灾难。因此,煤矿井下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禁止在井下瓦斯爆炸极限范围内进行开采。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环境的具体情况,欧洲将井下危险环境条件分为“1级危险环境条件”和“2级危险环境条件”。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LEL(爆炸下限)~UEL(爆炸上限)范围内时属于“1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危险的爆炸性环境;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0%~LEL范围或UEL~100%范围时,属于“2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具有潜在危险的爆炸性环境。目前这一思想也正被IEC和我国相关机构所接受。《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0%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时应认为巷道环境由“2级危险环境条件”进入了“1级危险环境条件”。根据GB 3836.1和GB 25285.2关于设备保护级别/水平(EPL)的思想,只有EPL Ma级设备可继续带电工作,其它设备必须停电。《煤矿安全规程》还严格规定了甲烷传感器报警浓度、断电浓度、复电浓度、断电范围等。因此,煤矿井下爆炸性危险作业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分类不同于地面爆炸性环境中危险“区”域的分类。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应根据这种思想考虑其特定的危险环境条件和对应的合适EPL。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
任何拟定的本质安全系统都应在明确设计目标后,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来确定系统的整体构成(包括互连导线及简单设备)。仅由电池供电的一体便携式本质安全设备(如干电池供电的LED本质安全手电筒,无关联设备)是最简单的本质安全系统。图1中的典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由本质安全关联设备、本质安全设备(包含简单设备RTD)及其之间的连接导线或电缆构成。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认电气系统所达到的本质安全等级,在明确了电气系统的构成之后,可参照GB3836.18第4制定系统描述文件,采用图纸、清单、使用维护手册或类似的文件方式来规定确保安全所需的信息,如规定电气设备的有关项目、包括互连布线的系统电气参数等。制订系统描述文件的系统设计师应能代表其机构或雇主承担责任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对系统使用功能的兼容分析也很重要,它决定着各设备组合后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但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设备不需要认证便可使用,但当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时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确认。国际上,对于简单设备的认定大多是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指标,若设备中任何器件的参数都不超过1.2V、0.1A、20μJ、25mW即可视为简单设备,如开关、热电偶、RTD、LED、部分SPD等。在北美,对简单设备的定义更为简练和限定:非储能且不产生电压的设备。虽然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回路时无需认证且不影响其安全性,但适用时,外壳材质、IP等级、端子或接线等本质安全设备所需的共性要求还应符合GB 3836.1和GB 3836.4的相关规定。对于符合GB 3836.4中5.7简单设备要求的开关、端子、接线盒、插头、插座等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系统安全评价便可增加到系统中;对于纯电阻、简单半导体等无源元件简单设备,还需要考虑热效应评定或试验。如果系统增加符合GB 3836.4要求的单个电容或电感储能元件,则进行安全评定时要考虑它们的电气参数及其可能产生的热效应,同时应有清晰的标志。如果电感是铁芯电感,则不能看作是简单设备,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如果简单设备计划含有多个独立的本质安全电路,例如连接件、插头和插座,则应按GB 3836.4的要求进行可靠隔离,否则安全评定时只能按这些电路可能造成混触故障来分析。简单设备的确认证明应作为系统描述文件的内容之一。有时用户需要对简单设备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主要是因为用户需要这样的文件作为附加保险措施。对系统进行本质安全检验或评定时也要对简单设备进行认定,因为它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煤矿的具体情况,将矿用本质安全简单设备作为含有其它电路的设备部件时,对整机的鉴定显得很有必要。系统设计师除了考虑以上技术内容外,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包括内部参数在内的信息清晰标示出来,在系统框图中也要详细说明。
可用于井下瓦斯环境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内的电气设备类别为I类,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应不超过150℃(当其表面可能堆积煤尘时)或450℃(当其表面不可能堆积煤尘时)。环境温度影响设备或元件的温升。当本质安全系统部分或整体运行温度超出-20~+40℃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时,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说明。符合GB 3836.4的本质安全设备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为-20~+60℃,当设备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0℃时,最小点燃电流将降低(当温度从20℃上升到200℃时,点燃能量可能会下降20%~30%),此时GB 3836.4标准已不再适用,建议参考IEC60079-33。
用于煤矿井下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整体本质安全等级不一定为同一个等级。也就是说,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本质安全等级可为“ia”等级,也可以为“ib”等级。当然,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均为“ia”等级或均为“ib”等级也是允许的,这取决于系统设计师对系统EPL设计的需要。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a”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a”等级;同理,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b”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b”等级。当系统某一部分满足一个等级,而另一部分满足另一个等级时,应具体分析系统的整体情况。例如某电气监控系统包含一台由“ia”等级关联设备供电的井下“ib”等级本质安全瓦斯探测仪,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本质安全防爆等级应属于“ib”等级(即EPL Mb),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当井下出现瓦斯超限情况、需要停止关联设备供电并同时启动探测仪内部备用电池供电后,该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瓦斯监控仪可设计达到“ia”等级(即EPL Ma);如果一台仪表防爆标志为“ib”等级,该仪表还可以连接一台“ia”等级的传感器(如光纤),那么该种系统设计也是允许的。至于“ic”等级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它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电气系统,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p#分页标题#e#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中,“ia”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a级保护水平;“ib”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b级保护水平。整个系统不一定在一个EPL级别。EPL Ma级设备适用于井下“1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a级设备具有很高的固有安全等级,有两个独立的防爆保护措施或双重防爆安全系统,即使在罕见的故障条件下,EPL Ma级设备(如电话机、甲烷气体探测设备)也能连续工作。EPL Ma级和EPL Mb级设备都适用于井下“2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b级设备具有高安全性,适用于正常的采煤工作条件。在井下瓦斯环境中,EPL Mb级设备可进行断电操作或安全处理。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研究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指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是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其电气参数、结构和布局直接影响系统的本质安全防爆性能,对系统本质安全性能的评定至关重要。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多用于本质安全供电或本质安全信号传输,其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储能在危险场所电缆短路或开路条件下易被释放出来,可能带来引燃危险。另外,其结构和布线也与系统或回路故障分析有关。因此,包括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在内的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互连导线的电气参数以及计算推导的有关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在系统描述性文件中都应进行详细规定。有时也可以通过规定具体的电缆型号、规格、长度来代替电气参数。IEC 60079-14、IEC 60079-25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按结构性能分为A、B、C三种类型。这种分类便于进行电缆故障分析,同样也适用于矿用本质安全系统,但设计时需注意选用的电缆应符合矿用电缆的相关特殊要求。非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或电缆须与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分开布置。
关于电缆选型。需要时,系统描述文件应规定各个特定电路允许使用的多芯电缆类型。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考虑隔离电路之间的故障,则应在系统描述文件的框图上注明。如果互连电缆使用的多芯线还含有其它本质安全电路,除非防爆检验机构另有试验认可,否则多芯线必须符合矿用A型或B型多芯电缆的要求。关于电缆布线、安装。本质安全电路的防爆原理要求其整体性能不能受其它能量的干扰,即使在发生电路开路、短路或接地时也不能超过电路的安全能量阈值。因此,用于本质安全电路的电缆与其它设备的电缆在机箱或机柜中必须互相隔离,安装方式也应尽可能使本质安全性能不受外界电场或磁场的干扰。安装接线的主要依据是系统描述文件中给出的“系统安装图”(可参考GB 3836.18图E.2)。关于多芯电缆。含“ia”或“ib”等级本质安全电路的多芯电缆不能含有非本质安全电路。通常还要求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现场接线盒或分线盒相互独立。绝对禁止将本质安全电路端子或电缆连接到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端子或电缆上。多芯电缆中没有被使用的每根芯线应对地充分绝缘,并且两端用适当的端子充分隔离,防止未使用的芯线成为电路混触的媒介。关于接线和分线。当本质安全系统的互连导线或电缆需要分线盒或隔离接线端子隔板对含有的本质安全电路进行分线或接线时,系统设计师应按照GB 3836.4的规定对分线盒或接线盒进行设计和选型。还应注意的是,包括本质安全设备、关联设备以及简单设备、线路接线盒或分线盒在内,本质安全系统内部所有设备的外部连接装置(如接线端子、插头和插座)应符合GB 3836.4第6.2的规定。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电缆,也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接线盒或分线盒,只存在符合系统本质安全电路技术要求的互连用电缆、接线盒或分线盒。关于导体或端子材质。用轻合金材料作导体的部位应注意预防电解腐蚀。关于电缆标识。应有单独的标识表明本质安全电路用电缆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浅蓝色护套或表层标识,此时其它电路就不宜用蓝色护套或蓝色表层。为了防止混淆,也可对本质安全电路导线采取单独标识牌、将导线组合到公用的浅蓝色线槽中等措施。关于电缆的表面温度。本质安全防爆设备在任何状态下都不应超过设备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并应与其绝缘等级相适应。
井下用光缆或光纤没有电信号,但由此认为光纤传输就是本质安全的观点是片面的。光也有能量,例如当光缆或光纤遭到破坏被折断时,泄漏的光能(波长范围为380nm~10μm)转换成热能被表面或颗粒吸收,导致温度升高,如果不加限制,就有可能点燃瓦斯或爆炸性粉尘云。本质安全型光辐射(op is)是指在正常或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不会产生足以点燃特定危险环境爆炸混合物的可见光辐射或红外光辐射。对于悬浮在空气中的瓦斯或粉尘云,本质安全型光辐射要求电路具有可靠的限能电路,将持续时间大于1s的连续波光功率限制在150mW以内,辐照强度峰值限制在20mW/mm2(表面积不大于400mm2)以内,最高表面温度限制在150℃以下,否则需增加联锁装置;对于持续时间小于1ms或1ms~1s之间的光脉冲,脉冲能量应分别不超过相应环境爆炸性气体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MIE)或10倍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有关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可参见IEC 60079-28。3.4 防雷电冲击及其它电冲击保护如果辨识出雷电会对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带来危险,那么最好在地面采取措施,采用浪涌抑制分流器、隔离器等将地下电路与地面电路隔离,防止雷电冲击通过管道或电缆传到地下。如果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必须要增加防电冲击保护,可参考GB 3836.18附录F。3.5 系统标志GB3836.18第12适用。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参数评定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认证和评定模式分整体检验评定认证(“已获证本安电气系统”在获证前进行的认证)和在本质安全系统整体概念(整体原则)基础上,对“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进行的本质安全系统电气参数评定认可。对于任何本质安全系统,无论采用哪种认证、评定方式,都应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结合系统描述框图(参见GB 3836.18图E.1,与GB 3836.4规定的控制图不同)或其组成部分的控制图,分析并确认下列参数。系统内的所有组成设备的基本信息:①制造商详情;②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包括正常工作电压Un、工作电流In等);③认证标准;④防爆合格证或文件编号;⑤防爆标志。应特别注意设备认证中所包含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防爆合格证编号的后缀“U”或“X”所代表的特定意义。应特别注意认证用的标准。在同一个本质安全系统中,通常不能采用按照不同(不完全兼容)标准体系认证的设备,例如北美标准和IEC标准就不完全兼容。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防爆参数一般都会在产品铭牌上标明,或者在认证证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给出,这些本质安全参数是评定本质安全系统安全性的主要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本质安全电气防爆参数与产品正常运行时的工作参数不同,系统设计师应特别注意。与危险场所本质安全设备有关的电气参数:①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Ui(V);②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流Ii(mA);③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功率Pi(W);④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容Ci(μF);⑤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Li(mH);⑥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与电阻比Li/Ri(mH/Ω);⑦必要时,设备最小有效输入电阻Ri(Ω)也可用Li和Li/Ri值导出,该参数对实际确定Ii和系统工作性能可能有用。与安全场所(或置于另一防爆类型如隔爆外壳内)关联设备/电路有关的电气参数:①最高电压(交流有效值或直流)Um(V AC/DC),不同连接装置的Um值可不同,同一连接装置的交流或直流Um值也可不同,Um值是评定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应特别重视;②认证的最大输出电压Uo(交流峰值或直流)(V);③认证的最大输出电流Io(交流峰值或直流)(mA);④最大输出功率Po(W);⑤最大外部允许电容Co(μF);⑥最大外部允许电感Lo(mH);⑦最大外部允许电感与电阻比Lo/Ro(mH/Ω);⑧必要时,线性电源的输出电阻最小值Ro(Ω)可由Lo和Lo/Ro值导出,该参数在判定电源输出特征和系统工作性能时可能会很有用。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有关的本质安全电气参数:①最大允许电缆电容Cc(μF);②最大允许电缆电感Lc(mH);③电缆最大允许电感与电阻比Lc/Rc(mH/Ω);④必要时,满足系统负载能力而允许的电缆电阻Rc(Ω),进而由此确定电缆长度,可通过系统的正常工作参数导出,虽然该参数不是本质安全评定必需的参数,但验算该参数可推知系统匹配后能否正常工作。#p#分页标题#e#
根据不同电源的电路结构原理,电源输出类型可分为线性输出特性、梯形输出特性和矩形输出特性三种特征。不同特征的输出电源,其电路火花点火能力不同。GB 3836.18附录C给出了这三种电源输出特性的特征曲线图。多数本质安全系统由具有单个独立电源的关联设备通过互连导线或电缆与现场安装的单个本质安全设备连接构成。如果这种系统的电源同时具有线性输出特征,则被看作为简单本质安全系统。安全评定第一步,对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设备的电路特征类型及关联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通常对设备的电路连接和内部结构不甚了解,因此需要依靠防爆合格证、说明书或控制图给出的电气数据来研究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当简单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特征被确认后,可按以下程序对系统内设备匹配的兼容性进行评定:设备类别确认:I类(特殊情况如环境中还存在除瓦斯以外的气体时需另行考虑)。确定系统防爆等级和EPL。通过研究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来确定系统的防爆等级或类别。系统总体防爆等级或类别“就低不就高”,即采用两个独立设备防爆等级或类别中的最低级别。允许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类别和级别,但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明确界定电路的各部分及其参数,例如系统中任一设备为“ib”等级,则整个系统就是“ib”等级。根据设计或用户需要,系统中的各部分选用相同的本质安全等级可能较为经济。图1中,若关联设备为“[Exib]I”,本质安全设备为“ExiaI”,则系统本质安全等级只能为“ExibI”,也就是说,即使本质安全等级为ExiaI的本质安全设备可以达到EPL Ma保护水平,但在该系统中也不能被看作为EPL Ma级设备,而只能作为EPL Mb级设备使用(特殊设备除外)。确定设备温度组别。设备在使用条件或用途不同时可能有不同的温度组别,应选择和记录相关的温度组别。另外,不需要确定系统的温度组别,当关联设备置于非危险场所时不考虑温度组别。确认环境条件。记录每台设备允许的环境温度范围并将其标注在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上。系统安全评定准则。分析比较电源装置的输出与输入电压、电流和功率等电气参数,判定系统是否满足本质安全防爆性能,评定合格的条件(有时仅需其中一个或几个参数就能全部确定系统的安全,这时可不列无关参数):Um与设备供电电源相适应;Uo≤Ui;Io≤Ii;Po≤Pi;Cc≤Co-Ci(适用时,应考虑Ci=∑Ci m、Cc=∑Ccn,m、n为分支数);Lc≤Lo-Li(适用时,应考虑Li=∑Li m、Lc=∑Lcn,m、n为分支数),或使用式Li/Ri≤Lo/Ro、Lc/Rc≤Lo/Ro判定,Li≤1%Lo时取Lc/Rc=Lo/Ro。另外,若电源为线性电源且Ci≤1%Co,允许的Lc/Rc值可使用GB3836.18附录D的计算公式确定。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后,针对新演变组合系统的最不利综合参数再进行评定。检查接地、屏蔽或隔离是否符合系统安全性、防爆性能、EMC和功能性(必要时参见IEC61508、IEC 61511)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全部满足,则确定这两个设备兼容匹配。记录该分析的便捷方法是绘制一个表格。以图2所示的本质安全设备与关联设备相互连接为例,给出其举例数值,见表1~4,对电源和温度变送器(为了简化分析,假设RTD与变送器一体)进行本质安全参数比较。如果有必要,也可按GB 3836.4规定的方法,通过型式检查和/或型式试验进一步确任系统是否足够安全。图2中的系统防爆标志为ExiaI,本质安全电气参数满足以上本质安全评定的合格条件,因而系统符合要求。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线性电源,则应按GB 3836.18附录B规定,依照前述方法分析和评定组合后电源的影响,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这些方法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系统。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电源,并且这些电源中一个或多个是非线性的,则不能使用GB3836.18附录B介绍的评定方法。对于这种本质安全系统,GB 3836.18附录C对如何分析含有1个非线性电源的组合系统做了说明,该内容来源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报告———PTB-ThEx-10e。其中对于线性特性、梯形特性和矩形特性等特征电源电路的分析说明,以及关于电路电压叠加或电流叠加及其串、并联的原理分析均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多电源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原理也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但是GB 3836.18附录C中缺少I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其中IIC、IIB类的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均不适用于煤矿。在此提出两种可行的替代方法。一种是采用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替代。原理是基于煤矿瓦斯环境I类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525μJ)远高于地面用IIB类设备代表性气体的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160μJ)。这种替代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在使用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替代I类电源分析时,要去掉IIB曲线原有的1.5倍安全系数。另一种替代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依据GB 3836.4进行火花试验来最终判定。一般情况下,矩形输出特性的电源很难做到Exia等级。对于FISCO系统,其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已预先确定,因此只需符合GB 3836.19即可。而FNICO系统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
系统故障分析
如果系统含有本身不符合GB 3836.4的设备,则应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按GB 3836.4进行分析或试验。除了应考虑设备内部故障外,还应考虑现场接线故障。普遍认为对整体系统施加故障没有对设备各个部分施加故障严格。尽管如此,用该方法仍认为能达到可接受的安全等级。如果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具备,即使使用了符合GB 3836.4的已获证设备,也允许在进行故障分析时再施加计入整体系统的故障。更常用的方法是对单独分析过的设备或试验过的设备的输入、输出特征值进行直接比较。如果系统中仅有按照GB3836.4进行单独分析的设备或试验的设备,则只需证明系统内所有设备互相兼容即可。设备内部的故障已经考虑,不需要进一步考虑。如果系统含单一电源,则电源的输出参数也已考虑了外部互连电缆的开路、短路和接地,也不需要再进一步考虑这些故障。#p#分页标题#e#
矿用A型电缆、B型电缆:不考虑电路之间的故障。矿用C型电缆:考虑包括最不利的故障组合条件下导体之间同时2处电路短路和多达4处导体开路。如果电缆内包含的每个本质安全电路的安全系数达到标准要求的安全系数的4倍,则可不必考虑故障。多芯电缆内,在故障情况下所有电路的本质安全等级应取级别最低的等级。若系统互连电缆中还存在接线、分线或插接耦合等情况,则故障分析时还应考虑3.3.2节中第(4)部分。
国内外本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4
关键词 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43-02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山洞,逐步发展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变为分阶级等级居住。各种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方向。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设计的出现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将建筑的定义提高了一个层面。
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集团,研究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国际智能工程学会说:建筑设计包含了可提响应的功能,用户对建筑物的适应性,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能动性。智能建筑是系统的综合,安全,有效,舒适,节能,使用功能强,充分利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我国从2006年12月29日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该标准对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不同类型的办公建筑,交通建筑等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同时也重新审定了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2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2.1 智能化集成系统(IIS)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1.2.2 信息设施系统(ITSI)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2.3 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1.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顾名思义,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1.2.5 公共安全系统(PSS)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时应对社会的各类突发危险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1.2.6 机房工程(EEEP)
为提供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 智能化设计原则及实例
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成的。随后,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设计发展智能化建筑。根据相关材料介绍,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国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较少,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也取得了较显赫的成绩。
2.1 智能化设计原则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它必须有创新设计意识。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发展。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体现实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便利,低耗能的环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端、华丽,将失去原本服务人民的基本意义。再者,智能化设计应当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控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能化建筑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智能化建筑设计要点
2.2.1空间多样化设计
为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建筑设计需要向多层面发展,由平面设计延伸至三维甚至四维设计。
2.2.2节能性设计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应具备的显著特点。比如,汇丰银行于2006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区的中心设立了新的总部,该办公楼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认证。这一荣誉的获得要归功于大楼先进的照明技术和控制系统。办公楼层均采用开放式设计。采光自然。同时配备专门设计的M51光学系统和T8 4100 K灯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适。每个照明灯具都可以单独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节亮度,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减少了灯光污染。
2.2.3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由多个系统优化组成。每个系统都可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烟台市银贸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 500m3。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背景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统水平,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严格按照智能大厦3A系统的集成模式对整个大厦进行智能化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优化利用。
2.2.4灵活性设计
智能化建筑是高端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仍是建筑设计。应将信息系统的线路相对集中,隐蔽,营造一个更宽阔的空间,减少压抑感,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适当的加高层高可以方便日后的升级改造等工程。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实例的列举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并深化各种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水平,学习各国的先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并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激情。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响应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刘雨.浅谈智能建筑设计[J].华章,2010(9).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5
站在工业企业的角度,在生产实践中为了有效控制安全问题,就必须对电气安全评价予以高度重视,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评价运用的方法分为不同很多种类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离不开工业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为了提高电气安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就必须对方法的定量性加以确定。在具体生产作业中,应基于对电力安全理论与相关法律规范的参考,对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其科学性与合法性,如此才能够将其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在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管理中,具体评价方法有很多种类型,而在具体应用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大多以事物的发展阶段作为参考依据。
以电气过去状态的安全评价为例,其主要程序是综合统计工业企业中以往发生的事故资料,换言之就是指事故发生后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部分历史资料的分析,做出相应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在于工作人员能够对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与事故源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在未来决策中能够提供可靠的指导作用,最大限度的控制好事故的危险性,对于化工、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而言,这种安全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而对于现在状态的安全评价,则可以全方位的分析与概括工业企业的各方面安全要素,例如工艺过程、生产装置状态、生产条件、工作人员管理能力等等。在工业企业及部门中,这种安全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较强。在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中,有一种方法对固有和现实危险性分为两种展开安全评价。其中在企业综合评价中,固有危险性评价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其具体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到电气系统设计、生产与使用中的先天性危险因素,评价形式对固有危险性指数加以运用,例如施工工艺危险因素、事故严重性、设备安全状态、潜在的破坏能量等等。在这种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中,会对安全检查表、事故分析法以及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加以应用;现实性危险评价则是评价工业企业电气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危险,基于这种方法,工业企业可以在安全管理模式之下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此外,还有一种基于对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的确定而采取的安全评价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种安全评价会对评价目标体系进行建立,并将相应权重赋予其中,之后基于数学模型采取综合性评价。现阶段,模糊综合评价在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究其原因,电气系统安全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这些主要因素还受到部分子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具有不同的权重,如此一来,采用数学方法对其状况进行描述显然存在很大的难度,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模糊数学的支持下,这些因素的定量评价就得以实现,能够为决策人员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通常情况下,电气系统设计阶段的安全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换言之,就是事前评价与预测评价,如此才可以在系统设计环节对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进行有效预测,为事故率的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在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中,评价方法有很多选择,在具体实践中,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这一点对于事前、预测评价而言尤为重要,这是系统设计阶段能够及时发现设计缺陷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后续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中,必须坚持公正、客观原则,为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业企业电气安全评价中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1.评价因素体系的建立
在评价因素体系建立中,由于对信息量需求较大,并且要对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以电气安全系统危险因素的结构分析为依据,对电气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建立与完善,并使电气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合得以确定。从电气事故的性质我们不难发现,电气安全危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种,即电气火灾与爆炸、雷电、触电等。对于电气火灾爆炸而言,其具体影响因素分为安全管理、电气设备管理以及生产环境等等;而雷电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则有安全管理、电气设备管理以及雷电环境;触电安全的内容则有安全管理、配电系统、触电环境与线路设备等等。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单因素,对电气系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结合工业企业生产状态,对项目与电气安全系统的影响因素差异进行评价,并对与现实需求相适应的电气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加以确定。
2.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不难发现,不同的评价因素其重要程度也有所差异,为此,在评价与分级时需要对电气安全事故率与危险性进行分析,并将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加以运用,对评价因素权重集加以确定,如此才能够使评价体系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得到提升。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中,需要以评价因素体系构造对矩阵进行判断,然后对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获取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并进行检验。
3.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于电气安全评价而言,其模糊集合的复杂程度非常高,为此,在安全评价中必须对设备安全性、危险性与措施的适用性予以高度关注。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需要采用现场检查的方法对电气安装状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电气安全表对评价因素的相应素质进行确定,这一数值与评价因素反应的电气设备安全性呈相关,之后对隶属频率统计法加以运用,实现因素隶属度的获取。
4.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判是模糊?C合评价的主要形式,通过价值工程与决策分析方法的运用,使电气系统综合评价得以实现。在确定模糊评价结果时,需要对模糊关系合成远离加以应用,以评价因素集为参考,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对象的对应等级加以确定。首先需要采取综合评判的是底层评价因素,其次是通过高层次的综合评判确定底层评价因素的评判结果,基于逐层综合的形式,获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以此实现对工业企业电气危险性与安全性的确定。
安全系统设计原则范文6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建筑设计;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puts forward the intelligent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key points combined the examples.
Keywords: intelligent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建筑设计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智能化建筑以其具有的高效、灵活、低耗能的特点,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黑马”,它将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能建筑更能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也成为重点。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山洞,逐步发展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变为分阶级等级居住。各种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方向。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设计的出现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将建筑的定义提高了一个层面。
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集团、研究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国际智能工程学会说:建筑设计包含了可提响应的功能,用户对建筑物的适应性,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能动性。智能建筑是系统的综合、安全、有效、舒适、节能、使用功能强,充分利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我国从2006年12月29 日并于 2007 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同时废止。该标准对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同时也重新审定了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2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2.1 智能化集成系统 (IIS)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1.2.2 信息设施系统 (ITSI)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2.3 信息化应用系统 (ITAS)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1.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顾名思义,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1.2.5 公共安全系统(PSS)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时应对社会的各类突发危险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1.2.6 机房工程(EEEP)
为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提供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 智能化设计原则及实例
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成的。随后 ,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设计发展智能化建筑。根据相关材料介绍 ,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 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国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较少,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也取得了较显赫的成绩。
2.1 智能化设计原则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它必须有创新设计意识,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发展,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体现实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便利、低耗能的环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端、华丽,将失去原本服务为人的基本意义。再者,智能化设计应当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控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能化建筑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智能化建筑设计要点
2.2.1 先进性设计
系统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技术设计思想上,只有系统设计结构的先进才有整个系统先进的基础;二是要考虑系统及其设备的升级扩充性,保证在规模上能满足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扩充需要,并且易于升级;三是系统及其设备的兼容性也是系统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先进的系统和设备在横向上应具备广泛的兼容性,一方面能兼容多种品牌、协议、厂家的不同的设备,还可以广泛兼容其他智能化设备,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空间多样化设计
为适应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喜好,建筑设计需要向多层面发展,由平面设计延伸至三维甚至四维设计。
2.2.3 节能性设计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应具备的显著特点。比如 ,汇丰银行于 2006 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区的中心设立了新的总部,该办公楼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认证。这一荣誉的获得要归功于大楼先进的照明技术和控制系统。办公楼层均采用开放式设计,采光自然。同时配备专门设计的M51光学系统和T8 4100 K灯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适。每个照明灯具都可以单独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节亮度,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减少了灯光污染。
2.2.4 系统集成设计
智能建筑由多个系统优化组成,每个系统集合在一起才可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烟台市银贸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5000。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背景音乐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统水平,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严格按照智能大厦 5A 系统的集成模式对整个大厦进行智能化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优化利用。
2.2.5 方便性设计
只有方便操作的系统才是实用的系统,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系统的功能目标,降低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本设计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2.2.5.1 在确保安全防范工程高性能、高质量的基础上,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先进性设计,在设备选型上选择操作通用简便的设备,着重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2.5.2 系统及其设备要易学易用,真正做到学用方便、使用方便、维护方便。一般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值班,操作、复核和处理各种情况和报警事件,便于管理活动。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智能化设计的分析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并深化各种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水平,学习各国的先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并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激情。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响应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刘雨.浅谈智能建筑设计[J].华章,2010(9).
[3]夏静.论现代建筑的智能化设计[J].江西冶金,2004(4).
[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