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1
关键词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经历了迅速扩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社会学恢复较早的高等院校,以其优势的师资、教学、教材等,影响乃至指导了国内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然而,这些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偏好理论,注重西方社会学派的引入,沉醉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其教学体系突出了研究型能力,忽略了应用型能力培养。
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有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且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社会调查: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形式
社会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目标,社会学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社会学学科特性,确定适当的社会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需求调查,社会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大致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技能”、“社会现象研究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等,所占比例如下:社会调查方法训练,29%;社会现象综合研究,23%;个人综合素质训练,19%;社会政策分析,14%;基础理论研究,9%。
毕业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调查显示了对社会学专业社会调查技能的浓厚兴趣和应用前景。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术语表达能力,加强了探知社会事实的能力,从而夯实了专业基础。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创新能力,回应社会转型的重要命题。同时,社会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协作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现有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教学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实践教学可以将实证调查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将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论经由实践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进行比较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科研素质。
三、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学学科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目前许多教学研究型高校积极主动地整合资源,加强国内外交流、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和机会,实践教学状况将逐渐好转。但就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调查实践观念朴素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朴素的实践教学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的课程。这种观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没有完整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认识到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能力。
这种观念反应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社会调查的学科化倾向,将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转换成了理论教学,讲授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只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环节和基本形式,但难以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具体问题的应用分析。
(二)实践教学机会较匮乏
根据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社会学专业的院系通常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工作。此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组织策划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基地和活动对于非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重要的帮助。但就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只是最低水平的社会调查活动,很难达到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因此,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社会调查实践存在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
(三)社会调查安排程序化
实践教学课程的持续时间较长,分为教师学校内外教学和学生自寻实践两大部分。教师学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指涉及技能训练的社会调查,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持续七周集中实施。
单次较长的实践教学容易滋生懈怠和厌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调查实践的精力投入。这段时间学生将考虑毕业去向,考研、找工作,易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且是学生和职业岗位使用技能而非进行培养的阶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进展和技能训练的质量。
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按照选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工作、编录调查资料、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的程式展开。程序严谨,但社会调查实践本身缺乏灵活操作,因为时间限定,程序环节一旦出漏,极易导致无果而终。
(四)实践教学主体被教学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助学为辅。在低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为社会调查的无意识或低意识。在现有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缺乏有效自觉、主动地进行调查实践学习。因此,涉及社会调查的课题选定、方案设计、工具选取、调查实施等环节,学生表现出“填鸭式”操作实践,主动性较差。
如何在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社会调查考核绩效低
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能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考核是以学生实践单位给予的评价、学生调查实践日志、调查实践总结和教师观察为依据,尚未充分发挥考核的实践效果。
实践教学考核绩效较低主要在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环节模糊,缺乏标准化依据,导致实践教学考核不够充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尚有难以操作性的飞地;社会调查实践缺乏考核学生掌握调查技能的最终成果等原因,需要进行考核创新。
四、以创新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学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需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的观念,完善实践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其他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借鉴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顺社会调查实践观念
社会调查实践作为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转型,着眼时代内容,不断进行创新。
实践教学首要理顺观念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社会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需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是成为拥有社会调查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是面临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保证。
(二)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突出社会调查实践。针对本科阶段社会调查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需密切关注转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千方百计的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同时,更新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社会调查实践信息化,开展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调查手段,充分利用STATA、SPSS、访谈专家等软件,使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更新,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三)灵活安排社会调查实践
实践教学安排需根据理论研习和现实需要灵活分配时间。单次较长的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做出原则范围内的调整,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作更合理的时间与进度规划。针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将系统社会调查实践的部分内容分散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中,以减少社会调查实践与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时间冲突。
社会调查实践的流程,因为部分内容的前移和更为充分的选题准备、方法选取和使用,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调适。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允许失败的时间和反复中掌握应用型技能的可能,使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真正成为有机整体。
(四)激发社会调查主体动力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育方法。同时,社会调查实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大胆进行各种创新。
根据专业特性,社会调查主要从社会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深化、社会问题研究、市场调查研究、选题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方法与技术、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社会调查实践可由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选择相关主题持续的追踪调查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担任课题负责人、自主撰写研究方案、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得到综合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应用型能力。
(五)改革社会调查考核形成
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形式可以进行创新。在实证研究中,各个研究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整体研究成效,因而,对成绩的考核与评审应建立于社会调查的各环节中,而且还应将考核与评审方法标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成绩考核评审制度才有效和科学。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尝试依照社会调查环节,从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态度、纪律、能力、效果,包括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成果四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对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人员形成不同考核内容,采取学生参与考核的方法公开、公平考核。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2
关键词: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效力
一、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渊源与定义
社区矫正是是指对某些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或罪犯,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乡镇司法所)在法院、公安、检察、社区等相关部门和帮教监护人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确定的期限内,安置在居住地或户籍地所在社区,通过参加社区劳动改造、思想教育训诫等社会化服刑方式,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是指法院、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等有关单位,拟对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或服刑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前,委托被告人(或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罪犯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一贯表现、社会背景、社区服刑影响等进行调查,由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向委托机关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是否符合适用社区矫正的工作建议的活动。根据我国2012年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前置程序。
二、审前社会调查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福建某县为例
(一)审前社会调查实施现状。某县审前社会调查工作正式起步于2011年,2014年至2016年,该县所辖的七个乡镇司法所共开展审前社会调查69人次,其中作出同意/不同意社区矫正的评估意见各62人次/7人次。法院审查后采纳评估意见67人次,其中宣告缓刑61人次、裁定假释1人、不予社区矫正6人次;未采纳评估意见2人次,其中决定适用缓刑1人。近三年来,该县法院缓刑适用的人数及开展审前调查的比例情况如下:2014年、2015年、2016年判决适用缓刑的分别为13件19人、15件23人、16件25人、其中在判决前开展审前社会调查的合计62人,占适用缓刑总人数的92.5%。(二)审前社会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调查评估内容不规范。审前社会调查评估的内容主要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和评估意见两部分,而司法所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部分却过于格式化、简单化。另外评估意见部分也多数直接在结论中以“适合或不适合接受社区矫正”草率写明,部分评估意见未注明调查人、调查时间,甚至没有司法局的盖章和意见,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致使审前社会调查的作用大打折扣。2.调查评估内容缺乏客观性。根据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被告人、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但有时司法所调查人员为图省事不经实际调查,直接根据被告人口述的情况作出评估意见,这就容易导致调查结果偏听偏信、失真不实,其主要表现在:家属意见多未写明或以“愿意作为其监管人”写明;一些帮教监护人与被告人未住在一起且日常联系较少,明显缺乏实际帮教监管条件;被害人及其亲属态度多为空白;社会公众态度过于格式化;未查明调查对象的经常居住地是否属于该社区等等。3.调执一体引发的推诿、寻租等问题。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司法所既负责具体的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又是接纳社区矫正对象、负责开展日常监管的唯一主体。这种调查评估主体与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同一现状必定会影响调查评估的客观性。上文提到的近三年福建某县所辖司法所共作出7份不同意纳入社区矫正的评估意见,其中有2份的理由是被告人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要求转被告人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调查评估,有4份的理由是被告人是外地人,在本地无固定居所、无固定职业,不利于日后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将是否监管便利作为判断被告人是否适合社区矫正的一大关键因素,显然扭曲了审前社会调查机制的初衷和效果。
三、导致审前社会调查未规范适用的主要原因
(一)审前社会调查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有关机关重视不够。2012年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中存在两个明显漏洞:一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换言之,审判机关也可以不委托调查评估直接裁判适用社区矫正,为选择性司法留下了寻租空间;二是并未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调查评估意见的法律效力,即是否需要在法庭上出示、质证,对后续作出的法院判决或裁定是否有约束力等,而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调查结果与裁判结果相悖的情况。这种审前社会调查报告处于“可有可无”尴尬地位的情况,严重挫伤了司法行政机关的积极性。(二)审前社会调查的人员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任务需要。目前,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事务有赖于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开展。但是各乡镇司法所普遍仅配置2-3名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地方还是“一人一所”,除普法宣传、社区矫正管理等司法行政事务外,司法所往往还同时承担着接待、人民调解、维稳综治等繁重的工作职责,人手少、负荷重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对审前社会调查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此外,司法所自身存在编制不足、待遇不高、任务繁重等短板,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人员外流情况频频发生,新接手的工作人员由于不熟悉审前社会调查业务,必然会出现调查程序不规范、调查内容不全面等诸多问题。(三)对审前社会调查的认识有偏差,人情因素影响大。在被调查对象的亲属看来,进行审前社会调查往往意味着法院倾向性适用非监禁刑,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调查评估意见很大可能会影响到对被调查对象的最终量刑,因此他们在接受调查评估时只愿意提供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有利信息,而主动隐瞒性格缺陷、不良嗜好、邻里矛盾等不利因素。而工作单位、所居住社区等其他接受走访调查的人员出于社会关系、人情等方面的考虑,对于明知的不利因素则以“不清楚”、“不了解”进行推脱掩饰,影响了调查评估工作的实效,或者认为事不关己,泛泛而谈,很难调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四、优化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出台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根据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从法律层面对审前社会调查工作予以进一步规范,主要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时限、异地委托调查、调查结果运用、调查纪律及违反调查规定的制裁手段等内容。《实施办法》中应当明确几个关键内容:对可能判处管制、缓刑等非监禁刑的被告人,或者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开庭审判前,法院或检察院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在庭审中经当庭宣读、质证后,作为对被告人是否适用非监禁刑或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具有作证义务的人员故意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证言,使法院作出错误的裁判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二)强化履职保障,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司法行政业务,基层司法所具体经办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从悔罪心理、回归意愿、社会效果、矫正可能等多角度进行正确评估,提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评估建议。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大对乡镇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等保障力度,建立必要的教育培训制度,稳步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有利开展工作的社会环境。审前社会调查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关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正确了解审前社会调查的职能、程序、法律罚则等,打消少数基层群众对参与审前社会调查评估的思想顾虑,依法作证、真实反映有关情况,使审前社会调查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调查人的各方面情况,助推司法机关依法、准确裁判。
参考文献:
[1]徐祖华,孔一.社区矫正实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2012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3
1.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方面,为了提高本课程的师资队伍,经系学术和教学委员会讨论,在学校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系引进了两位本课程的专任教师,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主讲社会研究方法论;另一位是**,主讲调查统计分析部分。另外,我系还专门招收了一位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博士生,目前该博士生正兼职讲授我系新闻系相同课程。总体来说,本课程的师资建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师资队伍扩大,从立项时的一位专任教师增加为目前的三位专任教师;二是任课教师的学历结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三位专任教师中有两位具有博士学位。
2.教学内容。为了使课程的应用性更强、更适应于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校学生的实际,在大量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经课程建设组的多次讨论、经过教研室和系教学委员会的同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教研室根据20**年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社会学专业十门主干课程教学要求》和我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本课程严格按大纲要求执行,内容科学严密、信息量合适。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研究方法论部分的教学内容,鉴于方法论对于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本课程增加了社会认识论、社会理论与研究等内容;二是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这一点在后续再述;三是增加了应用性强的内容,如目前正在中国兴起的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测验等内容;四是多次调整了课程体系,课程从原来的20章,合并调整为目前的四编十二章,课程体系更合理、结构更清晰。
3.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都非常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结合社会学学科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选题论证能力、问卷设计能力、访谈能力、统计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的提高,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在课程建设与改革后,课程探索出了一条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可行性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本课程的课堂调查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从选择调查研究题目到研究假设的操作化、问卷设计、调查访谈、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都必须提交相应的作业,如20**级学生的《大学生闲遐生活调查》、20**级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20**级的《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调查》、20**级的《大学学生干部角色意识调查》等调查项目。与此同时,本课堂还组织学生参与大量的破例实调查活动,如《**市公民道德现状调查》、《高校女知识分子调查》、《妇女生理与心理健康调查》、《**地板市场状况调查》、《**社区福利建设模式研究》、《进城农民工状况调查》、《中国城市社区福利调查》、《**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小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师范大学党员基本情况调查》。
我系建有**区常二社区、**市戒毒所、**区社会福利院、洪山区珞南街办事处、**省少年犯管教所等5个固定的挂牌社会调查实践基地;拥有相对固定的**省劳动厅、**省监狱管理局、**省少年犯管教所等相对固定的社会调查实践基地6个;同时,我系还与**大学社会学系、**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按“集体建设、分头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已共建社会调查实践基地15个,这些社会调查实践基地的建设完成能够充分满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需求。我系自办的学生刊物,至今已正式出刊6期(试刊1期,正刊5期),每期我们都将它寄往全国所有的社会学系,是我系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发表调查报告和实证调查论文的重要园地。
另外,由于本课程基础较好,20**年底,校教学委员正式批准本课程进行基于网络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立项建设,目前已完成课件的脚本制作,也已通过第一阶段专家的验收。目前正处于试用阶段,新开发的课件将使教学效果更好、互动性更强。
4.教材建设。20**年4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教研室编印了一本简易教材《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它在结构和内容上已经非常完整,并在现有众多教材(偏重介绍西方主流方法)的基础上有较大创新,突出了社会调查中国化和本土化这一特色。但由于该学期教学的需要,我们只对普通教材忽略的地方(特色部分)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其它地方则相对简略。20**年9月至20**年12月,我们已将该简易教材扩充成一本完整的自编教材,目前正在试用,且已列入我校出版社系列教材出版计划(光明日报已刊出消息),准备经过今年暑期的最后修订就正式交付出版。
20**年9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教研室组织编印了一本教学参考资料《社会调查选题参考》。它收集的选题均以本科生个人或多人合作能顺利完成、关注热点问题为原则,共分: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青年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六个主题。该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印,使我系学生社会调查选题的创新性、可行性、操作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年暑期,经过建设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正式建成了本课程的《试题库》。20**年1月,我系建立了一个拥有大中小型学术调查、国际合作调查、市场调查、电话调查以及学生自己组织的调查所使用过的全真《问卷库》。这两个子库是我系《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20**年4月,我系将多年收集的调查数据分类整理,建立了一个《SPSS教学数据库》。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4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对推动河南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专业理论,又要会专业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这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农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分配到基层,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工作,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1.1实践性教育环节系统性和整体性薄弱
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受到教学计划和作物生长季节性限制,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研究大田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农学实验中,往往只能借助标本,让学生了解某种作物某一生育期的形态、特征;缺乏现场,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学生缺乏对农作物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不系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应用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
1.2社会、学校经济条件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现有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落后于环境,与理论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实践性环节的质量。由于受实习经费限制,对实习环节进行精减,一些实习费用较高的环节只好变相取消。原有的为期4~5个月的分散毕业实习,大多因实习差旅费、学生生活补贴等上涨难以维系。另外,教师到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难度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1.3就业压力使毕业实习效果下降
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就业,众多大学生从3年级第1学期就开始联系工作单位。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同时对毕业实习也带来冲击。毕业实习是分散的,遍布各个县市,学校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学生就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3]。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得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原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农业推广、毕业实习、农学实验等6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2.1基本思路
农学专业的实践对象主要是种植在大田中的作物,有季节性、农时性,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因此,有必要把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重新整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系。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根据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条件,可重点加强农学专业,尤其是一些主干课程,如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均开设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主要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中的实验、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以“一门必修课程”性质进行定位和建设,改变原来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门与理论课相独立的实践性的专业骨干课程,并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教育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2.2基本内容
(1)设置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确定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教学实习、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3年学习中不间断地全面实施。
(2)开设专业实践课,并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贯穿3年全学程。2、3年级还安排4~8周到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锻炼。
(3)实践教学3个阶段侧重点各不相同。第1阶段:1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以参加农事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劳动技能培养根据农时季节,每学期为30学时。重点训练基本劳动技能和作物生产技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巩固专业思想。社会调查安排在假期,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提高学生社会调查和组织能力。
第2阶段:2年级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通过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等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训练作物大田管理、杂交制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种子经营、农业科技推广、作物科研等技能;加大论文综述、论文设计的份量和力度。实施方式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双方合作,互助互利。
第3阶段:3年级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提高。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见习农艺师、生产技术员或技术推广员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来进行。通过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并重,加大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份量和力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具备试验设计、分析总结等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
(4)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和方法,编写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教材和指导书。院内建有农学、园艺(果树、蔬菜)、园林(花卉、园林植物、苗圃)等试验基地;校外建有6个综合实习基地,十几个具有专项教学功能的教学实习点(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践性教学师资合理配备,队伍较稳定,均为各专业的骨干,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教学质量。
3改革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3.1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而有序
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避免两者的重复与脱节,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灵活机动,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特别是改革后所有的校内外实习均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学生大多表现积极,避免缺课不参加生产实习等现象,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3.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基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提供能够很好体现“验证—改进—创新”过程的实践教学现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综合实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三农问题,感受时代脉搏。实践技能训练更加系统,联系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和试验研究,同时参加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这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会调查,训练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积累群众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涉及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大问题[6]。探索和建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点的现代教育模式,新形势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4参考文献
[1] 殷曦敏.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4,16(10):66-69.
[2] 金文林.农事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3] 温增起.浅谈实践教学[J].实验室科学,2004,24(4):18-20.
[4] 王亚东,黄梯云,赵春江.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02,21(2):214-218.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5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民主,摒弃道德法官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健全的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朋友,努力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积极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处于乐学状态之中。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敢议。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1.课前准备活动化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常用的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加访问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1)社会调查活动。如教《从一滴水说起》,课前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采访有关企业,了解水的用处;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课前可安排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干什么。通过采访、调查,让生活中的“直接形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引进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认识,触感体验。
(2)资料收集活动。如教《我们的民风民族》,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民族服饰、乐器、日常用品(或图片资料),还可从报纸、杂志上剪辑或从网上下载有关各民族节庆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风俗,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
(3)社区服务活动。如教《我的劳动感受》,课前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扫楼道、擦窗户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
2.课堂学习活动化 在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参与空间、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道德观点,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而完成明理、激情、导行的内化过程。
(1)游戏活动。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活动之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2)表演活动。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还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辅以表演之类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激起情感体验。
(3)体验活动。如教《他们需要关爱》,设计“贴鼻子”活动,要求参加活动的同学用布蒙住双眼,然后把鼻子贴在画好的人物脸上,其结果一定是很难贴准鼻子的位置。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盲人因看不见物体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对盲人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行为动机,并为实施这一行为打下了基础。
(4)探究活动。就是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究问题的结果。如教《擦亮眼睛》,学生提出疑惑: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结合自己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一般搞封建活动的人都是在生活上、事业上遇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是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像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领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5)行为训练活动。该活动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表扬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3.课后实践活动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实践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常用的活动形式有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举办展览、编墙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等。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6
关键词:社会调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逛菜场与妈妈经
运用实例: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价值与价格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教学活动设计与与分析:
(一)逛菜场。菜场是了解价格现象的好地方,小菜场反映大道理,我要求学生利用放学时间和休息日逛菜场,观察货币和价格现象,参与交易行为,搜集各种买卖谚语和生意经,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真实的素材。在实践中发现这个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他们很乐意逛菜市场,饶有兴致地观察砍价,学会了辨别各种肉、菜的新鲜度,和菜农攀谈,记下采访手札,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举的目的是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解答问题的成因并找到解决方法。逛菜场所获得的信息非常多,在整本书的教学中都能当做素材用到。
(二)妈妈经。教材《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中“社会必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引入和解释理论性过强,许多老师在处理时觉得导入难度大。用学生们社会调查中记录的“妈妈经”教学则很简捷。“妈妈经”很多,像“货比三家不吃亏”、“有钱不买三年闲”、“一分钱一分货”、“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等等,虽然平时耳熟能详,但学生们并不懂得这些生活谚语蕴含的深刻经济学知识。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见微知著”的类比思维方式,让学生有效提取“微”的信息,巧妙引导学生发现“著”的普遍性结论。
思维上运用否定之否定辩证思维法和换位思考法,引导学生在个案分析中展示发现的观点,在思维冲突中鉴别模糊的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过程简述:
设问1:为什么今年的小龙虾价格这么便宜?
发言实录:因为洗虾粉会导致人得横肌溶解症;卖虾的多,买虾的人少;天热了,虾子生长的快,供应量多所以价格下降。(第一次肯定――供求决定价格)
设问2:供求决定价格,同学们得到了这个结论,可是,菜场里买海鲜的人也少,买蔬菜的人最多,什么海鲜比蔬菜贵那么多呢?
发言实录:捕捞成本和种植成本完全不同;天热,运输保管成本也大大增加,成本更加重要;(在观点冲突中思辨,否定了供求决定价格,肯定成本也决定价格)
设问3,那么,请相互交流,影响小龙虾价格的因素还有哪些?给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归类,按重要程度给他们排个序。(学生列出了很多,包括基围虾价格也低、养殖技术成熟、运输因素、保鲜养活的成本、气候因素等等)
辅助活动――角色扮演:小老板的抱怨:“猪肉都卖成白菜价了”(在养猪场主、收购者、货车司机、小刀手等角色争执中发现这个现象是不可能延续的,会产生种种不利于生产、销售和消费的结果)
学生总结: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其它因素都是通过供求对价格产生作用。(自主探究归纳,再次肯定)
设问5: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价值的量呢?(回顾前课知识)
设问6:大人们为什么常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发言实录:(很有经验地)多比几家才知道什么价格比较合理,什么商品买的划算。
设问7:甲乙丙三家生产同一商品,条件、技能都不一样,劳动时间自然不同,我们以哪家的时间为参照标准才合理呢?为什么?(导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
设问6:你愿意是甲乙丙中哪种生产者?你会怎样组织生产?
辅助活动――角色扮演:学生俨然化身为小老板,谈出了很多做生意的门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就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被一次次总结和发掘出来了。
教学后记:社会调查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对所得经验和知识一次次自我肯定,在老师和同学不断质疑中发现问题,又从否定中发现肯定,新奇感倍增,随着不断深入探讨,比较鉴别,得出新的结论,达成恍然大悟的效果。整个过程由学生凭借前期的调查所得自己主演、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仿佛不经意间就引领着学生体会探究的思维过程,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热点访谈
运用实例: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举措
教学活动设计与与分析:
学生们虽然学了一些基础知识,但非常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的方针政策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从难度上说,“收入分配公平”知识点是全书之最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一项政策的出台,是许多人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得出的,是个复杂的过程,要让高一学生从浅显的事例中推理出政策性结论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一课的目标设定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宣传、支持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授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听一听老百姓对收入状况的看法,体会什么叫做辩证地看问题,要关注不同行业、不同技能、不同所有制下人们的收入对比情况,要逐渐学会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云亦云。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有人不愿暴露自己工资收入的情况, 但因为不是出于恶意,在向家长说明调查目的后,家长们非常支持让孩子们了解这个社会,还有家长陪着孩子到人才市场去现场调查,趁此机会询问各行业的就业前景,为将来孩子的择业方向做预案,好些数据是家长主动给孩子提供的。学生们一直关注时政,搜集了丰田汽车职工罢工、富士康问题劳资双方冲突的材料
有这样丰富的资料背景,课就好上了。我从学生的调查表中选取了部分典型收入状况列了一个表,课堂讨论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以为,过程的设计要顾及学术规范,更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的价值判断,所以这个模块的授课我非常关注主体亲历的操作与思维提升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设问1:(头脑风暴)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表格中各种职业收入状况的看法。
设问2:(讨论当前很“潮”的话题)你有仇富心理吗?对自己的金钱观做个评价。
课堂记录:学生对话题很感兴趣,一点都不讳言,出乎我的意料,认为自己“仇富”的居然占多数,对班级里的几个有“富二代”表现的同学摆出了鄙视的态度,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成功必须要艰辛付出, 躺在父母的功劳薄上自己无所作为是令人鄙视的。
点评过渡:从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所谓的仇富其实是仇不公。如果说在社会层面上存在某种“仇富”心理,那么,应该说这种心理只是对于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暴富者,以及变富之后“为富不仁”者的“恶行”的道德义愤。因此,我们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又要解决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人们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设问3: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致富的重要保障,设想一下,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不公平现象普遍且得不到解决,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公平?
设问4:学习课文,理解国家政策,请你对应调查的事例提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