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中所体现的考生的诚信观念出发,分析指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学生对传统诚信观念的困惑和矛盾。进而对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的区别作出了法伦理学层面上的分析,指出了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单边主义的、义务主义的、目的主义的和自我支配的诚信观”而现代诚信观则是“双边主义、权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对等制约的诚信观”的本质差异。然后,作者以两者差异为工具,具体考察和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存在的传统观念形态,并且同时考察和分析了在若干学生作文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诚信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对法制社会中现代诚信观念形成的消极影响和错误导向。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消除“语文与伦理和法制教育无关”的观念,树立语文教育也应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现代伦理和法制教育责任的观念;中学教科书的编辑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现代文明观念和法制观念;教科书具体篇目的选定应该开放和透明,应该征求法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的意见;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文章的内容在理论依据上应该和大学教科书的基本理论保持一致。

关键词:传统诚信观念 现代诚信观念 伦理和法制教育 语文教育改革

一、 从2001年高考作文看到的问题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论诚信”。应该说,该命题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性,更具有法学研讨的价值(例如我国民法就将“诚实信用原则”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帝王规则”),它与“以德治国”理论和朱总理在那年的两会期间提出的“整顿市场秩序”口号以及法律学者们忧心仲仲的“社会诚信缺失危机”等社会现象,无不有默契的联系。诚如命题人王伟明专家所言“出这个题目,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注重品德、注重诚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尽力。”①但是从考生五花八门的作文标题、立意和体例中,法伦理学看到了考生对“诚信”在内涵理解上的陈腐和苍白,更感觉到了考生那种“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心态。我们仅以学生作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学生在观念上的困惑感和失败感:《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和《守住心灵的契约》表明了学生在其思想的深处认为:诚信只可以用来孤芳自赏而不可以用之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典型的陈腐观念“诚信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没有关系”。《诚信出走》则表明了学生思想意识中对“诚信迫切要求逃离和出走”的无奈与无助。《拍卖诚信》显示出学生潜意识中对诚信的腻烦和抛弃……几乎所有的考生都难以逃脱的传统诚信观念的枷锁和窠臼,这不能不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某种失败。

人的思想观念,自中学播种,自大学分蘖灌浆,至中年成熟收获。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在躁动中探询出路的时期,迫切需要在伦理上正确的指路。语文教科书所选文章均代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语文教育对学生树立伦理观念的影响极大。但是,我们从2001年高考作文最优秀的满分答卷中,却只看到在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中国传统诚信观念的阴影和自我欺骗,而看不到现代诚信观念的明亮和希望,我们不能不为此而进行一番探讨。

二、 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的分野

对于诚信的基本含义,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并无大的争论,但是,在对于诚信的底蕴、作用、维护机制等方面,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却大不相同。

(一)从诚信观念的起源来看,中国传统诚信观念主要起源于社会主体孤立的道德内省和意识上的自我约束。而现代诚信观念则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民法学以为,诚信观念主要起源于商品交换和贸易中所产生的彼此恪守契约的客观要求。前者认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后者则认为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双方的事,与个人孤立的道德内省无关。另外,在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中,诚信从来都是一种单边的义务而不是一种双边义务,诚信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诚信是老师为学生设置的行为规范,诚信是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惟独没有人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家长、老师和国家如果对孩子、学生和国民失信的时候,孩子、学生和国民可以通过何种方法来索取家长、老师和国家应该“交付”给自己的“诚信”?!这种起源上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在底蕴上的“单边主义诚信观”和“双边主义诚信观”的本质差异。现代中国社会,诚信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重要资源,其基本底蕴和精华不仅仅应该是“双边主义”的,更应该是建立在法制意义上的。为了维护双边主义的诚信,我们只能将法制作为超越于道德内省和舆论评判的“第三种力量”。

(二)从影响诚信观念发育和成长的人性论观念看,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虽然有自利之本性,但是这种本性是丑恶的和应该自我抑制的,而诚信恰好就是抑制自利的利器,因为在实际上,诚信的原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维护,当然也意味着对自利的限制。所以,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诚信,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克制的“义务主义诚信观”。在这种观念下,诚信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主流人性论则认为,人的自利本性是固有的和正当的理性,不但不应该被认为是丑恶的,而且也是不可能被抑制的,而诚信恰好应该是实现自利人性的利器,盖因为自利的实现来自于对方主体诚信的行为,反之亦然。所以,现代法制意识观念下的诚信观只能是一种维护人际互利的“权利主义诚信观”。在这种观念下,诚信是一种快乐!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2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加强落实少先队、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协助部长、教导主任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探索信息化生命环境中师生成长,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取得的主要业绩:

①在大队辅导员工作中大胆创新,加强“社区建队”、“网络建队”,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并着力进行“新课程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南山区教育局评为2005学年度“德育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大队辅导员工作会议,并代表深圳市在大会上做了《加强信息品德教育,让“网络”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②本学年度加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工作,搭建了师生成长的平台-南山实验教育博客群,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成长》,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国内颇具影响。《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对我校教育博客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本学年在学校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组织麒麟部部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的编写工作,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在“深港网络夏令营”、“智多星游戏课堂”、“第六届学生电脑作品深圳赛区”等比赛中成绩显著。

⑤本学期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营造书香氛围,并成功举办多期“教师读书沙龙”、“亲子读书会”,为建设学习型学校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⑥本学年,不断加强自身的提高,坚持阅读。先后阅读了《中国传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问题导向学习》、《教师人文读本》、《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与教育》等10多本教育专著,并做了3万多字的教学笔记。

⑦本学年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坚持书写,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撰写了2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10多篇论文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等报刊杂志中发表。被《现代教育报》聘为特约撰稿人,《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论坛”版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版主,南山区教科中心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

存在的问题:

①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系统考虑,深度不够,缺乏坚持,工作显得较为被动。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学 管理 做法

一、精心谋划,全面督促,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

一是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登记,便于领导者准确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

二是要设计新教案,通过教案反映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状况,从而为评价提供依据。

三是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为了提高,既要肯定成绩和经验,又要指出缺点和教训,从而发扬成绩,总结教训,使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始终不偏离方向,真正起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的作用。

四是要督促检查,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检查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既是执行计划的保证,又是总结工作的前提。通过检查,既可发现管理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也可发现优点和经验,进而克服缺点,推广经验,把工作推向前进。

二、不断建设,充实资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首先是积极引进并着力培训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如果没有人才,就是拥有再多资源和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是加强软、硬件建设。当前中职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粗具规模,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中技学校更晚,这些学校的信息建设虽然走过了一段历程,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学校的推广。

三、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发挥课件制作的群体作用,学校有必要成立多媒体制作室,在室内配置进行课件制作的软、硬件设备,并组织课件制作熟练及普通话好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这对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创新培训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进行创造型劳动的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公是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创新培训就是在教师中经常开展教学设计的培训和竞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给教学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加强现代教育的宣传、培训

一方面可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作用。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优越性与必要性,从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自觉地应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克服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上课与就业很少联系等弊端;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学校现有软、硬件教学设备的宣传,促使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视、听觉现代教育设备,从而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

(四)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全面培训

当前,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不熟练,在中职学校进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很难推广,更谈不上与各课程的有效整合。虽然学校陆续举办了各种计算机培训班,但由于大多数人不能全过程参与或者学完以后得不到及时巩固、加强,使得收效不大显著,因此,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培训效果,本着“抓好骨干,带动全体,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学习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热潮。

参考文献:

1.胡敏.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教考分离问题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

2.张建春.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

3.李钦显.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4.李金光.论中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

5.余小英.中职生校外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探索[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4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迷茫 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30-03

又是一年高考揭榜时,几家欢喜几家忧。面对一位整日埋头于书海此刻成绩还算理想的高考生,不禁问道:高考结束了,有什么打算?上大学之后,想做什么,有什么规划?这位学生沉默了、迷茫了!“哎,我该做什么呢?高中时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从未自己做过学业计划,更未曾想过人生规划。大学,这一奋斗了十几年的人生梦想已经实现了,我接下来该做什么呢?”该生喃喃自语。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个别现象,其实,它并不罕见。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大学生迷茫”,仅0.21秒便找到约6130000条结果。2012年《中国青年报》发起组织了“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的系列报道和讨论,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也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当代学生在完成高考实现大学梦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大学生活?如何规划人生?这本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他们几乎一项也没有学会。大学生如此困惑、迷茫的景象,让人反思:当代教育怎么了?它教给了学生什么?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或许人本主义学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本人在简要叙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高考之后的迷茫和大学生“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的社会现状,阐述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对当代教育的启迪。

一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提出的背景

卡尔·罗杰斯(1902~1987)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人格的“自我实现”理论,开创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并在此咨询方法上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对当时美国教育改革乃至现代教育都有重大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试行。罗杰斯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如此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呢?

1.传统教育的弊端

马斯洛否定了传统教育思想,认为传统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无法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更无法使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传统教育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学什么、如何学、怎么评价学习成果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尊卑之分,他们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缺乏平等的交流方式。学生对教师的敬慕仅限于知识的广博上,而很少考虑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填鸭式”、“满贯式”随处可见,教科书、教辅材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在何处,更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

2.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激烈

人本主义学派兴起于美国,在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批判行为主义只关注人的外部行为,忽略了心理内部过程的研究,嘲讽精神分析是非常态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坚持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与传统的行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背道而驰、树一帜,成为心理学世界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教育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开放地面对任何经验,从而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以罗杰斯为代表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两大主流学派都脱离了心理学的轨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本性,缺乏对人的尊重。主张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长期下去,学生只会成为“一只较大的白鼠”。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主要内容

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工作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应该彻底改变。实际上,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论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结果。他相信将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心理咨询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可以对教育的目标、过程、方法和教育理论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他提出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其主要观点有:

1.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从这一目标出发,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自身做人的义务。通过传统的教学与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的比较为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品质。其次,罗杰斯主张除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变化,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罗杰斯认为,按照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能较快适应世界的变化并具有创造性的。

2.教学过程——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

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促进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罗杰斯认为学生由被动学习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教学过程应充分重视人性的培养,罗杰斯反对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这种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学习更加深入、进步更快。这种气氛由教师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在学生的生活中产生普遍的影响。

3.学习评价

“自主评价”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评价方式。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受教育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自己制定和选择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学得怎么样,因此,只有自己才能作出最恰当的评价。再者,罗杰斯反对传统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学习成绩的评定是由教育者作出的方法,他认为“相对评价”存在着许多弊病,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成长。

依据自主评价的原则,罗杰斯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给受教育者打分,而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标准,并实际执行评价,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的角度和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自主评价更能使受教育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能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开展学习。

4.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针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非平等化,罗杰斯主张用 Facilitator(方便学习的人,即促进者)来代替Teacher等称谓,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Servant)。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3)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4)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此外,罗杰斯还指出成为一个有效“促进者”的教师应具有的态度: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学生,珍视、接受、信任学生;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共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等。

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面对学生高考结束、实现大学梦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大学生“大学越上越迷茫”的困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以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主张学生“自主评价”,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无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的全新的心理学视角。

1.变革教育观念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是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学习目标、内容、计划和评价全部由老师整理制订,学生只是知识的吸纳器,完全忽视了学会学习比只会学习知识更重要。在当代教育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在课堂中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策略和技巧,教会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计划和内容,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法。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罗杰斯将教师视为“教导者”或“训练者”,若想改变大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现状,教师必须改变目前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者的现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

3.以注重人格培养,育人为先,全面发展

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教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广博的知识更重要。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潜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持怀疑的眼光看待书本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实现终身学习

罗杰斯曾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负起的责任。”学生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在自我评价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评价自己,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反馈,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评价是个人对自己做出的并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程度。因此,自我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诊断教育效果、调节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依据现在教育中提倡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教师和同学辅助评价的模式。

5.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它有利于个体明确人生使命,确立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职业生涯占据了个人生活的绝大部分,它甚至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以及个人的生活质量。准确有效地实现个体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使个体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行动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达成个体的职业成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并不是终身奋斗目标,那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要

指导学生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人生规划,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工作岗位。

6.师生共情,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和睦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充分发展的条件。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同时也要宽容其缺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维护学生的尊严与自信,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促使学生主动、热情、活跃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小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当时的学习领域和教学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解决当前学生高考结束、实现大学梦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大学越上越迷茫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教育创新以及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到“学习者中心”教育论的一些弊端:(1)其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觉性,低估了教师的作用,这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3)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中引进的,部分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其缺乏实验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许穗.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8(12):91~93

[2]〔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42~456

[3]匡后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简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88~90

[4]李毅.“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4~95、98

[5]宋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2

[6]唐淑云、吴永胜.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9):31~34

[7]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6):102~105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5

关键词教学论 本土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Teaching Theory Localization

ZHANG Xiaorui

(News and Media School,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ny one subjec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cientific concept , in the same, without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can not develop. As in the macro level, the didactics plays a guiding role.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s has a pivotal role for China's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article expounded and analysis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didactics development concep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Key wordsdidactics; localization; education

“本土化”一词在中国似已泛滥,任何学术研究都既想学得西方的学术成果,又想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发展中来,只是鲜有人能够真正的深读之、明思之,真正的理解西方理论的内涵。中国的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有些年了,也有了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只是那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吸取并突破西方理论的限制,达到学以致用,有所创新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研究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移植到学科发展的自我反思和创新,每一步都在努力寻求着改变和发展。只是由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某些限制以及国外一些理念的不恰当应用,致使当前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进程仍然是充满着很多阻碍,不利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教育体制的创新。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中国教育论本土化的概念、现状以及未来做一些分析。

1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概念辨析

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从某个层面上讲,教学论类似社会学中的方法论,在整个教育学的发展中起着宏观指导的作用。作为教育学重要分支的教育论而言,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在当代,随着教育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的研究。近年来,在学术领域,有许多对教学论的研究,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上对教学论的发展做了研究探讨。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研究就是众多研究领域中的一支,很多学者都对教学论的本土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前,关于中国教学论本土化概念的界定有着很多说法,一般来讲,凡是有关我国国内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都属于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范畴。揭示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优化教学技术是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三大任务。其实,笔者认为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研究就是既扎根于中国本土教学文化基础之上,又融合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创新性研究。首先,它不能离开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是根源。其次,要想实现创新,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这是标杆。从深层次来讲,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就是将教学理念放到中国历史和国内外教育环境的时空背景下,从整体教学的立场、取向和视域, 用教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 讨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具置,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问题, 并提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教育实质性创新的教学措施和策略的模式。

其实,关于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我国教育价值自我建构和突破的研究。教育从来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课程与教学活动更是如此。课程与教学活动不仅要符合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更应该符合价值理性的要求,而这种价值理性在教育层面上就表现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学论作为一种指导性的价值理念,也有其特定的目的性。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就要理清诸如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中心?教学评价是强调其选拔性,还是强调其发展性?教学方法是手段还是目的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有关,这就是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任务。

2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发展状况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吸取与消化已经成为任何领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国的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们也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中国的教育学研究也应当尽量了解国外教育学研究的总体趋势以及有影响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其合理之处。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程,我们有着丰富的教育历史,也曾经有过很多学贯中西的教育学者。不过,我们必须面对的是,无论先贤们留下的教学思想多么丰富精遂、博大精深, 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论, 毕竟是漂洋过海的泊来之物。我国目前的教学论,主要属于所谓传统教育的范畴之内, 即以赫尔巴特为主要奠基人物, 由苏联凯洛夫等人进一步完善发展起来的理论流派, 也就是所谓教师、书本、课堂“三个中心”为特征的中国教学论体系。我们从清朝末年借道日本学习西方, 到上世纪50 年代后全面借鉴苏联, 其间虽然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教育根本属性的改变, 但是在教学论这一领域, 基本上是没有太多突破的。后来,由杜威来华引发的教育改革、乡村教育运动、1958 年的教育大革命乃至中若干教育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曾先后不同程度地冲击过这种传统,但是,从总体而言, 并未对其构成影响比较长久的规模性实践。所以,截止到现在,中国的教学论模式仍然是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摸索探讨的层面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本土化模式。

实际上,我国现在的教学论本土化研究仍是以教学认识论为研究基础的。这不仅是我国学习和借鉴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结果, 也是我国哲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的基础理论阵营有所发展壮大, 从单一的教学认识论到后来逐渐吸收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文化学等有益于教学论发展的学科理论,提升了教学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解释与指导能力,但是,在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着把观念性文化归入意识形态之中, 忽视文化的人类性,对人自身关注不够, 没有能够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判断方式等问题。同时,在学习国外教学论的过程中, 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存在着以资料代替研究,大量罗列从古到今的外国教学理论,以外国教学论代替中国教学论的纯移植的问题。这说明,当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的关注还不够,对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也不足。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各种国外的新理念层出不穷,某种新理论被引进并很快在实践中被推广。在教务工作者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又有新的理论出台和推广,使得教务工作者们无所适从,无法形成长效的教育论发展机制,不利于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

3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中国教学论的概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阐述,我们看到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虽然已经起步,但是要形成真正的体制模式,并能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是需要采取一些实际措施的。

3.1 通过立足于本土的批判反思,寻找适合中国教育的教学规律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方面对当前的教学论理念进行批判反思,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规律。教学论的发展是历史性存在、历史性生成的,是在更深层次上通过持续的自我反省而历史性地不断延伸的。只有将教学论作为内在的批判对象,通过自我的批判反思, 通过对教学论发展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的审视,过去意义上的教学论历史才能被理解。因此, 反思是在更深层次上, 通过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将教学现象、教学事件中隐含的本质性因素外化并明确地表述出来, 揭示其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的反思,不仅可以避免在学术研究中忽视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且可以避免那种仅仅变换话语形式而掩盖同一水平重复的文化包装和泡沫研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论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工作是有其规律性的,只有符合规律性的课程与教学工作才是理性化的,也才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所以,真正的实现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首先必须要有自我批判反思的心态。

3.2 辩证的吸收国内外的教学论思想,完善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中实现平衡,首先,我们需要继承中国教学传统,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稳定存在样态。我们需要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放到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实际上,在有关继承中国教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中,曾经有过一些主张和尝试,譬如采用中国古文献中的经典词句作为章节目,编撰中国特色的教学论;穿古代的衣服行拜师礼、弟子礼,读《五经》、《四书》,办仿古的私塾等方式,不过这些看似继承传统的做法还是有些僵化的,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所以,继承传统还是需要把这些教育理念融进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来评判实践的,不能流于形式。同时,在学习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层面上,我们更需要辩证的对待。事实证明, 对西方现代教学论的学习,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话语的转换,而是涉及价值取向、思维范式的根本转变的问题, 涉及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变迁的问题。所以,在学习西方的教学论理念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更好的建构我国本土化的教学论, 丰富我们的理论认识。

3.3 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实现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实质性发展和创新

实现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教学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现代人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构造和丰富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可是工业化的进程却日益造成了教育生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断裂和对峙,人的精神家园开始迷失。面对这些教育危机,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呼唤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的真实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实际生活和历史本原之中。在各级的教育实践中,教(下转第117页)(上接第4页)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的批评和对话,将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只有在这种生活型的批评和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理性的奥妙与价值,形成理性的意识、精神与正确的理性观念。当渗透着教学研究者对生活实践的关怀、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文化理想的教学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协调平衡好国内外教学理念的吸收和创新,并在哲学基础和具体学科基础方面将解释、规范、指导三者有机地合为一体,在教学生活实践中实现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克平.浅谈高师教学论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2]高明,王慧霞.教学论的理论基础:阐释与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苏]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吴杰.教学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6]丛立新.教学论三问[J].教学研究,1996.8.

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范文6

关键字:课改、课堂、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由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弱,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的效果不是那么显著,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标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思想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历史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老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老师不仅仅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的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历史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历史课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故事中得到一些真理。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仅要熟读史书有很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的驾驭教学中的问题。老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老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学形式、方法、手段、模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中国的学校教育技术也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在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仅靠旧的教学手段,即老师黑板写,学生底下记,老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突破,大胆创新。能否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来服务于学生已经成为考核历史老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尤其是历史学科所讲内容具有不可再现性,使之课堂普遍存在“师讲生听”的现状,更加急迫的需要历史课程实现教学现代化。

我们教师必须要在两个“转变”上下狠功夫,才能实现历史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才能将现代化教学真正运用到课堂上。

3.1思想观念的转变

转变历史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标里面重点推崇的。

3.2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历史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老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

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

4.1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4.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成立班级活动小组,是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展开合作,发挥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小组中每个人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地。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在历史学科中,选择一个时代或者一个代表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们代入其中,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学术研究的情形,让学生去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等探究活动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结束语

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成才。历史新课改、新教材的使用,促使我们继承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历史教学方面不断创新。身为历史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清.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姜秀艳.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