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体育的特点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后现代;微电影;颠覆;消解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

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具有“微时”“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三个明显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微电影的制作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解构了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以及其中的美学意蕴,迎合了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参与,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分析。微电影独特的电影特色以及微电影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后现代气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将微电影置于后现代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脉络,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一、后现代语境的特征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精当的分析,即完整的市场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尚处于所谓“古典”时期,艺术上主要表现形态是现实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着新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也同时出现了新型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方式,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在导致殖民主义出现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不断成熟,出现了国家市场向世界市场的扩张,成熟了的西方电影工业向外输出则是文化扩张的一部分,而这种新型文化则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的自我异化,人的心灵被扭曲,随之也就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二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这正是“后现代”兴起的深刻现实基础,科技和信息的迅捷发展改变了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出现,又使千姿百态、由各种不同影像组成的世界一下子都闯入了每个普通家庭。文化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商品化,冲击着一切传统的东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演着以科技信息迅猛发展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文明戏”。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历史话语和宏伟叙事的否定,不再相信那些历史性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也不去期望找到返回宏伟叙事的道路,无限地延伸了局部的话语游戏和文本操作性,反过来使后现代缺乏整体性把握世界的能力和表述对世界进程的完整理念,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后现代的“表征危机”,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崭新语言现实”,它剧烈地改变了图文符号原有的交流功能,形成了一种为传统批判理论无法解释无法接受的后现代文化,也就形成了理论界所称的“后现代语境”。

二、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Short Film/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香港资深影评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微访谈说到微电影时表示,“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并且还表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广告片,只是把广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电影”[1]。鉴于各界对于微电影的争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电影是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短片视频,这种区别表现在制作技术、拍摄时间、拍摄技术、表达手法以及视频时间上等等。由此也可以得出,微电影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解构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并且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

2010年,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由此产生了电影的新形态——微电影。2010年12月27日,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全国首映,开始让网络时代刮起一阵微电影的强烈旋风。作为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它完全拉开了微电影的舞台序幕,“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2]。至此,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掀起了微电影制作的风潮。2011年,伴随着《老男孩》《指甲刀人魔》《66号公路》等一批口碑较好的微电影作品问世,微电影的概念逐渐为网民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且逐渐熟悉,以至于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的“元年”。2012年微电影进入了大发展之年,搜狐、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家的微电影系列,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一直到2013年,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趋势。可以说,《一触即发》《老男孩》《遗忘》《坏未来》《惊悚广场》等微电影制造了微时代的集体围观。

一方面,微电影篇幅短小,但又极富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符合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迎合了当代青年人对于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微电影的出现和兴起给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契机——产生了电影产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拓宽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机会。

三、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契合

在“后工业社会”微电影的出现并非偶然,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特征有着高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含糊不清的文化,它的首要特征就是主体的模糊性、反主客二分性,这在微电影上则表现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界限模糊,以及草根微电影的兴起等。其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反普遍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而强调差异性,这在微电影的主题呈现和美学意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微电影个性化、多元化的主题呈现,以及边缘性文本的美学意蕴等,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同一性和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高宣扬教授的著作《后现代论》一书中这样论述——“后现代主义不但同传统文化相对立,而且也从根本上与传统语言及其正常表达方式相对立……凸显出后现代主义同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断裂性和对立性”[3]。这种不确定性特征体现在微电影上,则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反传统性”主题呈现。

此外,后现代主义具有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等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文化上,则具体为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从而走向文化的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化。具体到微电影,则表现为微电影在文本上的边缘化、在内容上的无深度化,以及在表达方式上的零散化。

后现代主义还反映出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即游戏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愿意在各种生活规则和道德约束下生活,而渴求突破传统规定,在叛逆中尝试各种新形态的生活。这在微电影中具体表现为微电影在美学意蕴方面戏谑的范式,反映出了当代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诉求。

四、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

(一)“反传统”性的主题呈现。在后现代语境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受传者。同样,受众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处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新媒体也失去了传统的真实感。人在新媒体语境下,成了记录和传播的符号或者程序,故而人们失去了传统和根,开始浮于表面。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必将成为新时代颠覆传统的代表。以优酷的微电影作品《11度青春》为例,在这一系列微电影中,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聚焦当前社会的各种情感问题,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等。而这些微电影在主题呈现方面,大都选择和倾向于“微”小叙事,更加侧重于个体书写和个体体验,舍弃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策略。恰恰是微电影的这种“微”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影片微感悟和微情绪,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当前观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在网易微电影节上,微电影《小心,我爱你》获得中国最佳影片称号。影片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但却没有传统电影中感人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传统电影中压抑或悲伤的爱情追忆,它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主题仅仅是恋人间的小暧昧和小幽默,仅仅是恋人间的相处故事。这些微电影都反映了当前微电影的独特主题呈现方式——微小叙事,颠覆传统。

微电影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其实也是对后现代社会快餐式文化的一种写照和反映。在当前忙碌并且紧凑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生活背景中,微电影用“微”小叙事代替传统的宏大叙事,是当前年轻人应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式心理状态的反映,同时也是当前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一种反映。

(二)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呈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标志,便是社会的多元化。在当今社会,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消解。而微电影的新媒介传播特征又使得微电影创作具有全民性和草根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微电影在价值观和视角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源泉,同时也是微电影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权威被消解的社会,由于缺乏权威,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微电影鲜明的草根特性,也使得解构和反讽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中包含着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的开放思想。同时,由于微电影的播放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微电影一旦进入网络平台,就没有了中心状态,更没有完全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心和权威,并且这个中心和权威是不断转换的,从这点来看,其实中心和权威已经被消解和泛化破碎了。于是,社会话语权由精英话语霸权转向草根话语霸权,社会文化也由传统的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被弱化。由此,社会的多元化也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微电影也成为电影艺术走向草根、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必然形式。

五、微电影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浅平的审丑。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丑”开始进入电影艺术家的视野,而且“丑”也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学意蕴开始在电影艺术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此相应,美学意蕴上的“审丑”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电影艺术领域。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其本身的特质就是传统电影所不具有的解构性和非理性以及颠覆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去魅化的审美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在“审丑”视阈中越走越远。

在今天网络流行的微电影中,宣传传统“真善美”的微电影往往很难获得高点击率,相反,那些充斥着“丑和暴力”的微电影反而更容易获得高点击率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的审丑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审丑倾向和社会上文化审丑的消费需求。例如,2012年父亲节当天,在网络上推出并迅速走红的微电影《干爹》,描写的是北漂女孩由于追求物质生活,傍上了大款干爹。在片中,女孩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得干爹所给予的各种高档奢侈品。在表现女孩和干爹之间的皮肉交易时,影片用衣着暴露以及极富意味的动作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这部明显具有审丑倾向的微电影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20多万的浏览量。此外,一度走红网络的微电影《红领巾》和《what a fucking morning》等,也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普遍的审丑倾向。

(二)戏谑的范式。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技术游戏的一个体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消解了中心权威话语,解构了文本的深度感和崇高感,颠覆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历史感和严肃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降低格调到了一种游戏手段的程度,成为一种受众娱乐的工具。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的文本不仅边缘化,同时也呈现出游戏化的倾向,同时,这种文本特征还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例如中国80后电影导演卢正雨的作品《绝世高手》就是一部戏谑范式的微电影,片中充斥着各种无厘头式槽点,让人捧腹大笑。影片中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到处都是,例如躺着修炼“一指禅”,睡觉的时候“炼心”,还有卢小鱼听到歌声时便忍不住翩然起舞的“顽疾”等等,实在让人无法不放声大笑。另外,影片中的人物台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电影戏谑的范式,例如“像我这种才华横溢,又无比俊朗的翩翩少年,注定了一生都不会有朋友”,这种独孤求败式的台词,听来就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疯狂喜剧微电影《给丫一特写》、无厘头喜剧微电影《热血雷锋侠》以及法国搞笑短剧《总而言之》《安全驾驶个毛》等也都反映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戏谑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专访[EB/OL].http://.cn.

[2]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3]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合理性;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方法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目前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以及新思想、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教学中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面对如此之多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论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梳理。“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将千百年来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某些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分析、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由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形形的,各有各的特点,而教学方法的特点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者说各种分类的基础、依据、标准不同,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特别是要对在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诞生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就更为困难。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1.教学方法的定义

在定义教学方法的概念方面,各教育家们众说纷纭,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从教师指导作用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认识活动和控制活动的方法。这种定义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教学方法仅仅看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持这一类观点的有美国的克拉克、斯塔尔,前苏联的列尔涅尔等教育家。

(2)从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的观点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共同活动方式、方法或途径。持这一观念的主要有前苏联教育家兹威列娃、摩奥斯聪,法国的教育家・加里,南斯拉夫的涪・鲍良克,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的学者,以及我国的许多教育学专家。

(3)从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或手段。美国的辛吉亚・威斯顿、P.A.格兰顿持这一观点。

(4)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刺激―反应过程,因而教学方法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拉斯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马克・基根持这种观点。

2.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根据教学方法的定义,可以归纳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为: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活动。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将千百年来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某些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分析、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由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形形的,各有各的特点,而教学方法的特点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者说,各种分类的基础、依据、标准不同,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特别是要对在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诞生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就更为困难。回顾与分析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演变过程:教学方法的分类多样、标准不一,虽然有许多人主张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但由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所提出的分类依据也多种多样,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去全面发展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只扮演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也过于死板,一节课是规定的“四段式”即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并且传统的体育课每堂课都必须坚持队列的练习。

三、现在几种较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现代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虽然其观点各异,流派纷呈,但是按照伯克屈的观点,现代教学方法都应是一种广义的教学方法,它已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一般都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已经不是传统方法中只有老师的传授,而学生只是填鸭式的接受老师传授的运动技能。在现在较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分为:

但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它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

1.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等。

2.动作技术教学方法

(1)泛化阶段教学法:情景质疑法、启发法、发现法、直观法、示范法、多媒体法、模拟法、辅助练习法、暗示法、比较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等。

(2)改进与提高阶段教学法:纠正错误法、部分完整练习法、对比法等。

(3)技能巩固阶段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变换条件法、完整练习法、自练法、过渡练习法、强化法、比赛法、循环练习法等。

3.发展学生身体体能的方法

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比赛法。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现在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分类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一种方法,也只适合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使用,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演示室、电脑、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它们被广泛地推广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获得了更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命。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视听设备日益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手段应用范围的日趋广泛。现代化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条件下,更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2.建议

(1)对现在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后,我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所以要重建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主要包含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方法;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身体体能的方法;激励与评价运动参与方法;发展学生心理的方法(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在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的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上体育课时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种体育教学方法。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改革新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现在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要有所创新。

(4)根据教材的使用范围。对不同体育教材的教学,有其适应的,甚至是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适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分类时要考虑到教材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5)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方法很多,每种都有其独到之处,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种达成共识的分类方法。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也会体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形形的分类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教学方法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恳,胡永南,向京.试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及其运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2):100-102.

[2]王三策.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8.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0.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体育 现代大学生 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75-02

当今世界是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如果哪个国家不能接受竞争必将会招到世界的淘汰。很多人认为体育与素质没什么必然联系,其实不然,体育具有开发人的创新思维,保护人的探索精神,增强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培养人健康个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完全符合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所以说体育和素质是有着很大联系的,用体育来培养和发展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1 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生们已经不单单是具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这么简单了。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主性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现代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要具备现代人的创新素质。

2 体育的特点与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体育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丰富文化生活,启迪诱导想象力,提高思维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观念的形成。

2.1 体育知识交叉面与现代大学生创新知识的宽厚性

各种学科的交叉点就是创新的生长点,想要找到这些交叉点那就要求具有知识的宽厚性。宽代表知识的宽广面,厚代表扎实的基础知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新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求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育设计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除了各项目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外,还包括对很多交叉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体育与其他一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通过对这些的学习将有利于大学生们交叉能力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大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意志与现代大学生的创新毅力

创新是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艰难过程,有时需要经过许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有时就算经过一生的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只有面对挫折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成功者。体育除了能增强身体素质外,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如:一些长跑运动、极限运动、球类运动……等等。要想在这些项目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你看每次的长跑训练课都要跑几个马拉松,没有坚强的意志你能坚持下来吗?极限运动都是一些极其危险的运动,没有坚强的意志,你摔下来一次,可能就再也不敢练了,还想取得好成绩吗?球类运动就更不用说了。可见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意志能更好地保证创新的成功。

2.3 体育运动的过程与现代大学生的创新个性

在创新的过程中,健康的个性是成功的关键。个性是个人自身素质及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自身素质,有个性的才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它将每个人都看成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人的主体性,能够促进形成每个人的健康个性。

2.4 体育运动的竞赛与现代大学生创新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的讲合作讲配合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就拿一场篮球比赛来说吧,如果你想取得一场比赛的胜利,往往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与队友们积极的配合,多传球,多协防,这样才有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在玩个人表演,那一定不会取得比赛胜利的。通过体育运动的竞赛活动,大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到协作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这一原则,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合作精神。

3 加强现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如果要用他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上,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获取新知,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如果一个教师一味地循规蹈矩,步人后尘,单纯地从讲解、示范、反复操练出发,肯定不可能超越常规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激发大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我们的教师应该敢于不拘一格,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扩大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分发挥,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3.2 自设体育器材,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因体育器械的欠缺,有的体育项目是很难开展的。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改革器材、自制器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比如一些力量的练习,除了现有的一些器材外,可以根据场地的特点,让大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器材来练习。在足球教学时设置四个球门,增加学生的射门机会。这样通过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效能,发展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培养大学生的“主角”意识,时刻争求创新

体育教育贵在灵活多变,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大学生自编自导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锻炼方法,这样学会自己做“主角”,培养创新能力。这样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会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创新。例如:一次武术课的考核就可以让学员分组自编一套武术套路出来打,然后教员指出其优缺点,最后根据优劣情况来打分。同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3.4 给大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我们的体育教学始终应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对大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大学生的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然后慢慢向“终身学习”过渡,如此大学生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产生一些创新意识,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趣味,这将很好地培养了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和习惯性。

3.5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过程起引导的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应从创造的意识、开放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科学教育理论素养以及体育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水平及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各方面入手,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尽快地在短期内使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大学生。

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科学的精髓是创新。体育教育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体育具有开放性、超越性、灵活性、练习性等特点,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全面推广体育,将有利于现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德顺.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11,9(6).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4

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普及势必会对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产生较为长远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彻底颠覆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这也意味着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而其教育理念设置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

1.1革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事业在高职院校实践中的最终发展方向,由于高校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产生,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限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则意味着不断创新,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手段等方面均需要进行创新与实践。网络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打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其主要体现在基于网络技术的体育教育教学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对学校体育锻炼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进行体育知识的远程学习,本文认为该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同时也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与意义。

1.2革新高校体育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在设置过程中没有充分渗透生命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等理念,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该类体育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其实践要求,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而成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是十分完善的教育学习资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来说不仅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不断变革,同时也证明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创新教育技术方式,其势必会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改革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在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各院校、各专业特点来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终身体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

1.3革新高校体育教育方式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硬件设施以及课时安排等都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该种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方式以室内理论课与室外活动课为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场所内学生很难在教师的教导下掌握体育教育内涵,这也是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成效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甚至在该种教育方式下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厌烦感。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单一的局面,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并且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其课堂形式,同时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方式。

2.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的必要性

2.1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其主要是为了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来彻底改变现在过于单一的授课模式,并且可以帮助一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及时掌握世界先进的比赛等,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观看NBA比赛来了解一些现役球员的技术特点。但是由于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再加上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需要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最终造成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配备完善的现代教育装备,教师也没有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实践,最终导致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这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在体育教育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2.2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低

现阶段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在新时期要求各大院校要将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与否、发展状况决定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也决定了当代大学生能否通过现代化体育教育来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各大院校在体育教育发展方面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味的认为只要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便可以推动本校体育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实现现代化建设,但在事实上,各大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两者关系认识的错误,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实践,这也决定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依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层次。

2.3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本文认为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由于其长期受到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念影响,再加上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需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这个特点的限制,所以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阶段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打破上述因素的限制。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使用者要通过再教育,充分掌握这些先进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与先进知识,而体育教师随着年龄老化其知识结构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层次,所以对于该类体育教师来说其难以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素质,再加上各大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缺乏研究与创新,导致我国当前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要求,而创新能力不足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一大弊端。

3.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的策略

3.1加大资源的投入

本文认为现代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源投入力度的薄弱,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无法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融合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成效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求高校要通过不断加大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现代教育设备的更新,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及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来推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过渡,而只有高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基础才能推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利用资源共享、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互联网教育技术等,可以加强师生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沟通与联系,所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到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的最终发展方向。

3.2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最终执行者,其个人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都会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改革成效,所以本文提出各大高校在发展中要结合体育师资队伍现状来加强其建设水平。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创新的急迫性,并要在先进知识体系的支撑下准确判断出当前体育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来推动其改革,而体育教师将承担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主导者这一角色。

4.结语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传播;体育传播;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9-02

21世纪,当社会各项事业都突飞猛进的时候,体育也以其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至今,对体育的传播可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电视、报纸、网络,甚至是各城市中的公交车、房墙,随处可见对体育的宣扬,在无形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一、传播

不同的学者对传播的定义有所不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人皆知且非常完善的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通过普通的符号系统交换彼此的意图。在普通意义上说,传播是与人说话,它可以是电视节目,可以是讯息的散布,可以是我们的发型,也可以是文学批评[1]。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传播。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UNESCO)中,曾经这样写道:“为用一切masscommunication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其中的masscommunication一词就被翻译为“大众传播”(是专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所以,这些媒体也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2]。

麦克卢汉从人类传播的角度,把社会历史进程依不同的传播方式分成口头文化传播、印刷文化传播和电子文化传播三大阶段[3]。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传播方式不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形态,而且不断完善人类文化的图景。

电子媒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加速了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改写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版图,而且还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它甚至进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智性、理念和情感,从而主动地为社会构建起包括审美在内的新的价值观。

可见,当代的传播方式,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体育传播作为其中的一种,必定也深受影响,使体育的传播也出现一些后现代的特征。

二、体育传播

目前,从体育传播的过程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来看,体育新闻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体育新闻传播,是指媒体对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体育事实应包含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里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的信息,具体应包括体育领域里新的事情、事物、人物、信息、现象以及所有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东西等,而不应像当前所谓的媒体体育传播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事、技术、战术、娱乐及其负面产品如暴力、性、兴奋剂等[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领域出现了新兴传播科技,如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主要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数字电视、文字、音像电子、互联网络及手机等,逐渐演变成一个多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结构[4]。现代体育受到发达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与这些传播媒介相互整合,共生共存,形成了丰富的信息空间,不但发展了当代体育,而且不断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尤其是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的成功举行不但创造了经济收益,而且成功的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了我国的体育文化。

可见,体育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在人们生活中广泛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让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使更多的人在认识到体育价值的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

三、后现代

(一)后现代的概念

后现代并非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个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状态、一套价值模式,是破解现代性合法化的过程,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重整和改写,即它颠覆了现代主义的中心论,改写现代主义的某种理想性和价值观,凭借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表面性对抗现代主义所宣扬的理性主义和宏大历史的叙事观[5]。

它对有时间上的规定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革新和活力的过程。“现代性”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输方式和交往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形式、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现代”,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二)后现代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潮在当时历史发展的促进下浮出地表。到了70年代,“后现代”概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理论领域,借以描述同现代话语相对立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80年代后,后现代的理论和话语扩展为世界性的文化思潮。而对后现解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后现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各学者所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出现了这些有着不同侧重面的观点。

70年代到80年代之际,中国学者对这个概念还没有完成接受,随着学者对西方国家后现代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介绍翻译,才使国内学者逐渐了解到后现代的相关学说,直到1985年各种西方话语涌进中国,后现代思潮才开始涌入国内。

可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发展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它对我国的社会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体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四、后现代对体育传播的影响

对于体育传播来说,体育赛事和体育产品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物质性的产品,而是将体育一系列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消费的领域。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后现代文化与体育浸渍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因此,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体育传播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

时至今日,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新型的传播工具,让人们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传播的便捷。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大量涌现,使体育的传播方式多样化。电子媒介大规模地介入体育领域,对大多数赛事直播或转播的方式迅速打破了以往单纯文字传播的局限,将动态真实的画面聚焦在屏幕信息之内,直接作用于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这种传播方式形象、直观,直接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真实的画面。电子媒介以其形象逼真的报道,使观众的目光不仅注意到赛场内,也关注到赛场外的一些事情。使体育回归到事物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中来,并逐渐走向娱乐的边缘。

(二)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平面化”和“边沿化”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对生活的要求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各体育媒体为迎合受众的需求变化,开始调整其报道的内容结构,逐渐有意识地减少对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本身的报道,同时开始广泛关注赛场外的新闻,于是与体育赛事有关的“”新闻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如体育明星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的报道,即体育新闻报道开始走向娱乐化。“黑哨事件”、“假球”等娱乐消息,成为关注度颇高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内容的平面化和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需要。

(三)体育新闻报道体现出娱乐性

娱乐性也成为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后现代倾向的重要表现之一。各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与体育有关又能传达体育信息的集娱乐与信息一体的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促进了体育的传播。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节目,在传播娱乐的同时将体育意识深入到观众心中。

(四)体育新闻报道的大众化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大众化和体育新闻报道题材的大众化,进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体育,并参与到体育中来。

为迎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与关注,体育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与赛事有关的事情外,全民健身性活动与竞技体育大众化也都成为报道内容之一。其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运用,现在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实现和嘉宾的交流,他们的角色也从纯粹被动的欣赏体育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参与的互动角色,从而缩短了体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观众接收体育信息,使体育传播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

五、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体育传播也到受后现代的影响,从而使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后现代不仅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想的影响,显现出的后现代特点为: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平面化”和“边沿化”、体育报道的娱乐性、体育新闻报道的大众化等特征。

此外,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利润的驱使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媒介对体育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变现出哗众取宠的现象,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后现代的宗旨。由此可见,后现代对体育传播的影响既有其合理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极端的一面。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审视,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体育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涛.艺术传播与后现代[J].科技信息,2006,(5).

[2]江建文.大众文化传播与后现代审美[J].当代传播,2007,(1).

[3]王庆军.当前体育传播存在问题解析[J].当代传播,2008,(3).

现代体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04-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云南中医学院受场地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公共体育课程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2008年学院迁呈贡新校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进行新一轮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已迫不及待。我们将针对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师资和场馆等条件,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从而满足学院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运动队训练的需求。

一、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不足

自1982年6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将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一二年级学生必修内容,共60学时,使得传统保健体育项目逐步形成了学院体育课程的特色。

公共体育基础课主要以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为主,占教学比重的41.7%;田径、篮球、排球、游泳共占教学比重的41.7%,课上很难进行系统有序的教学。为了解决现代体育项目教学时数、项目少的问题,2002年6月学院开设了院级选修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散打、健美操)。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课程内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公共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开课的总学时少,项目分散

云南中医学院开课对象为一二年级学生,没有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及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对于学制大部分为五年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体育课的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学生在两年内完成4套传统保健体育功法及田径、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学习,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项目较分散,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2.特色课程构建初见成效,改革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学院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虽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但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传统保健体育学时和套路相对较多,比重过大不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代体育需求。同时,存在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课后没有成为锻炼及娱乐的主要手段,致使该项目不能真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对传统保健体育理论重视不够

传统保健体育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理论体系是精髓,是中医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初衷。学院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淡化了理论的传授,养生保健的精神实质被忽略,使学生仅学到了外在的套路,而没有深入地进行内化核心的领悟。

4.教学资源薄弱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教学条件有所改善。现投入教学使用场地共有各类场地19936平方米。但是,缺少室内体育场馆,使健美操、瑜伽、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学生喜欢的热门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二、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设想

随着2008年学院整体搬迁,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得到加强,为学院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保证。为紧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立足中医院校办学的特色,体现学院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文化性、中医性、时代性特点,我们提出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课程模式

医学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处在青春期和中医药院校的特点,采用“以生为本,构建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其含义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允许学生进行纵向选择多个层次的课程,或横向选择多个方向的课程,逐步打破年级界限,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2~3项运动技能(包含1项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拥有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体育习惯,最终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2.基本特征

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从第三个学期自愿选择体育课程。学院给予一定的选课自由度,提供充分的锻炼空间;以过程性评价反馈学生阶段锻炼的效果,使学生保持自信和激情,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形成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自主构建自己的体育文化体系,真正理解体育与健康内涵,从而走向“阳光体育”的境界。

三、课程方案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校区的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爱好及中医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坚持最优化和合理化,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办出中医学院的传统保健体育特色。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场地器材资源和教师专项特长,最大限度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1.课程内容

(1)云南中医学院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将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内容相互渗透,整合成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第一,理论知识。健康知识:体育卫生知识;运动营养知识;健身安全知识。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知识。现代体育文化知识。专项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第二,实践技能。竞技类:技能的训练;技能的提高;群众性竞赛活动。素质类: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娱乐类:现代休闲体育类。保健类:保健养生类;传统保健体育类。

(2)课程内容设置

第一,分段式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分为两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等专题,主要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体育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合理健身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了解新型“体育观”和“健康观”,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实践部分是对新生进行体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各种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包括身体素质练习课、基础课等。

第二,特色选项阶段

在本学期内学生必须选择一项特色课程。这些特色项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工作和民族习惯。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蓬勃开展,将更加丰富我校体育文化的内容,符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在体育领域首次体现人文参与精神,也将在较高层次上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第三,自主+特色选项阶段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后将实行第一次选项分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自身条件,对学院提供的各项选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课程的目标要求比第一学期有所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精讲,重在培养学生对自己选项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新兴体育运动将会给云医带来新的气息,又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崇尚休闲的需求。在本学年开设特色课程选项课程,巩固第二阶段的教学成果,形成我院的特色,提高竞技水平。

第四,技能与个性创新阶段

在此期间,将从各专项课程活动中发现选拔优秀体育尖才,组成我院的专项竞技队和预备队,并利用选项课程资源,重点培养这些人才,充实我院竞技体育人才库;同时在该类选项课程中,逐渐培养我院的优势项目。该类课程的开展将会把我院体育课程改革推向,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上各学期,对于伤、残、病及特殊体型等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我们将专门开设保健体育课,满足他们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求,使他们学会适应自身情况的锻炼项目及方法,以促进其身体保健和康复,帮助他们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与健身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课程特点

(1)现代与特色课程统一

课程改革后,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优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状况。课程内容将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的实践与理论知识集合在体育课程之中,增加了人文体育知识的比重,增加了体育素质练习的内容,为健康体育奠定基础。

(2)强化师生互动

我院这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增加了选项课程的比重,特别是高级选项课程的开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体育与健康观念的影响不断加大,通过教师运动技能的传授、文化思想的教育,以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扩大课内外互补

我院这次体育课程改革以“大课程”的观点统领全局,将体育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娱乐,从有形的身体操作延伸到无形的精神塑造,扩大了课堂内外的互补空间。特别是在课外特色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去经历民族传统体育或时尚运动,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运动的魅力,对体育的诸多文化、精神有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的热爱。

云南中医学院将进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地将现代体育和传统保健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塑造学院公共体育特色课程、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体育”的新型课程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南中医学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2007.

[2]许桂芝,路俊艳.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9,(3):66-69.

[3]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