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非标准审计;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股东等相关利益者以及社会公众谋求最大的利益,公司必须实现其最佳的经营业绩,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公司治理结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委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公司所有者要基于信托责任关系,建立健全一套相互制衡的结构性制度安排或体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与财务报表及内部控制年报审计意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公司治理情况越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狭义公司治理其主要是指“内部治理”,即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尤其是独立董事)、监事会及高管层面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广义的公司治理,包括的范围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自身的监控和制衡机制,而是涉及到更宽泛的外部相关者。诸如第一大股东的性质、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公众、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与监督。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具有一定的鉴证、保护、证明作用。而审计意见又是审计报告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结果最为集中、凝练的表达。本文所指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是指除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其余所有意见类型。即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截止2014年4月,253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450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2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5份。在2450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84份,占3.31%。非标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较2012年(89份,比例为3.60%)有所下降。

截止2013年4月,247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382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5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份。在2471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89份,占3.60%,非标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较2011年(115份,比例为4.87%)有所下降。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审计报告情况来看,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数量上和比例上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探讨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二)股权的性质和结构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股权集征,股东权利不均衡排在前五位的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悬殊。除控股股东以外“一股独大”几乎是所有上市公司的诟病,也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一大顽疾。虽然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但因为股改企业的前身大多是国有制,所以股改后国有股仍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突出特点。这种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导致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削弱,少数股东的权益可能遭到损害,显然不利于公司治理,通过对相关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合理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股权结构越合理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三)董事会特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进而导致董事会的独立性较弱。虽然《公司法》近几年来修订时弱化了法定代表人模式,允许公司通过章程约定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担任,但对于法定代表人的职权范围并没有弱化,实际控制人还可以通过直接担任董事长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对沪深两市研究样本的测算,约有35%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直接担任董事长,55%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只有不到10%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完全不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通过对沪深两市相关样本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现负相关关系。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四)监事会特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与董事会并立。是为了保证股东大会的决议能够在董事会与管理层正确决策和执行,防止其,损害股东与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一套约束机制。为了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其性质构成比较合理。但同时规定了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会议事项提出质询或建议,监事会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从法律规定不难看出监事会对董事会只有建议、质询的权利,并无一定的决定权,也就意味着其独立性很弱。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集中在业务层面和财务层面,及时纠正董事会和高管的不合理行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要提供有效的监督保障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监事会或监事的独立性代表着监督的力量和能力,有效的监督可以减少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股权结构,构建对实际控制人的监控制衡机制

积极改革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不合理股权结构,均衡股东权利,上市公司虽然制定了董事会制定,但是董事会由控股股东一手操纵,制度就成了纸上谈兵。可借鉴科华生物的股权结构,其控股股东为三位自然人,分别持上市公司股份的7.47%、7.30%、8.12%,没有一个股东可以取得优势控股地位。塔牌集团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三位自然人,合计持有上市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59.25%的股权,但三人股权差异微弱,分别为18.375%、22.50%、18.375%。加强股票市场的流通,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类监管,让市场成为遏制实际控制人的重要工具。

同时,完善《公司法》和相关行业配套监管规范,建构对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监管制度,另外,赋予监事会独立的法律地位,使其以超然的立场履行监督权。

(二)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在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十分必要,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历程较短,但是独立性和专业性是其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关键性指标。审计委员会的独立地位和其财务专家的数量会对内部控制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进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三)健全董事会机制,加强独立董事制度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解决上市公司出现的违规问题,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等重要责任。改革董事会结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设,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加强其对公司决策的参与度,完善董事会的激励制度,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健全的董事会机制必然会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减少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四)推进管理层持股,协调激励机制

股东与管理层的高度一致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解决股东与管理层利益不一致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薪酬和股权激励,后者最为典型。股权激励的类型有很多,包括管理层持股,股票期权、业绩股票等,管理层持股是指让管理层持有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其形式可以是公司无偿赠与,也可以是补贴购买。通过加强对管理层的控制与激励,使其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捆绑在一起,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真实绩效,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和治理结构,对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思丽妮.关于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7(04)

[2]黄辉.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方法[J].铜业工程,2007(02)

[3]张宗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初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4]唐振达,梁素萍,易金翠,何劲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03)

[5]刘春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要点及指标体系[J].山西财税2007(01)

[6]孙论,陈晖.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之浅见[J].怀化学院学报,2007(06)

[7]黄淑玲.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8)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2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创新会计披露应强化表外信息披露,强化审计报告的再审计。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变迁

会计信息披露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刻影响。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与之对应的公司治理阶段。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完全绝对地一一对应,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对应一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并不是说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整个阶段都只对应一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而是主要存在这种披露方式。

(一)业主制阶段

业主制就是独资产权制度,它是一种产权主体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财产所有权的诸权都由业主来享有。由于产权单一,利害关系集团简单,会计信息质量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管理财产以及纳税,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基本上不存在,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账户披露。

(二)合伙制与委托阶段

从合伙制的产生到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产生前都属于这个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关系日益普遍,由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必然需要定期结账,再加之复式簿记法把大量零散的数据转换为系统的综合信息,诱导了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这使得定期、集中地向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成为可能。

随着企业主或合伙人逐渐地不再亲自从事企业的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得以逐渐分离,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经济责任也得以逐步确定,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人已扩大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委托人过度分散成为必然。并且,公司经营业务的日益复杂化已使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技术,并非每个委托人都能够理解会计凭证和账簿中所记录信息的意义。所有这些导致了委托人对企业经营者工作的直接监督成本增大。但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委托人又不得不设法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逐渐地,由受托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便成为大部分委托人用以辅佐自己决策的关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提供者出现了分离,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必要。这一时期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是报表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在整个合伙制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但约束内容较少,其主要目的基本类同业主制,但同时要兼顾到计算期间收益和分配红利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较低,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也较大。

(三)现代股份公司制阶段

公司治理发展到甲现代股份公司制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监管都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机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人力资本、物价变动等新经济问题的出现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日趋严重,使得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等利益相关各方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们就对报表披露会计信息的方式产生了质疑,于是报告披露方式出现了。报告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完全淘汰传统的报表披露方式,而是在报表披露基础上的改进,即在报表后加上报表附注等非数字信息,以记录简单数字无法表达的部分会计信息。

谈到报告披露方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物,其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已发展成为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复杂的内部控制机制,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等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外界的重视。于是,《会计准则》、《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一系列规范信息披露的条例、法规也随之出现。披露程序中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进行审计的步骤,审计得出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账、审计的报告和意见则被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依据。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

在这个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法律前提下受经营者强有力的约束,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利益、合理社会分配。由于会计信息的利用者人数众多,所需的会计信息各不相同,又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非均衡性。所以,会计信息揭示的风险高,且受法律和信息生成成本的强烈限制。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

(一)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于公司治理并影响其效果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制度框架。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主要来自利润分配,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就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财务报表。从会计信息发展的历史回顾也可以发现,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公司治理关系、反映公司治理水平。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为公司治理服务。由于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融资,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完整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内部管理当局是否完成受托责任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评估、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可理解性则会影响市场的运作能力,增加资本成本,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各种制度要求,从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说是指有关公司出资者、决策者和经营者的权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说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同化出资人与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以缓解道德风险,激励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如实披露会计信息,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以董事会、监事会等为主体的内部监控机制的安排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瓦解经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如实披露的内部保障机制。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从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发展的简要.叮史回顾来看,可以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保护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以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始终是会计信息披露追求的目标。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在内容上,强化表外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有明显的增加。但由于受传统惯例的影响,加上原则等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以及人力资本、金融衍生工具等难以量化为具体数字的会计事项的出现,财务报表信息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无形资产、人力资本、金融衍生工具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希望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使这些会计项目数字的形式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但至今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那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既然这些会计项目不能很好地数字化在报表中,我们就不要过分强求数字化,而把这些项目列人报表附注中。只要附注中反映的是真实、可靠且及时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分析,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这一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强化表外信息披露。当表外信息披露做到真实、完整、可靠、及时时,就能象三大报表一样,使决策者通过对其分析进而了解企业的部分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出正确决策。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表外信息将不再是三大报表的补充,而是与三大报表并列的第四部分财务报告。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3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

引言

收益和收益质量的重要性。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真实公允地评价一个企业的收益状况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供应商对回收货款风险的判断以及债券人的信贷决策都有着重大影响。经济收益不同于会计收益。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而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本文的上市公司收益指的是会计学上对收益的界定。

一、影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要素

1.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

营业杠杆指的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导致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变动率的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说,营业杠杆的系数,越大其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收益变化就越大,相应的收益变化较大的公司,其收益质量也较低。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财务杠杆系数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当公司的经营活动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其收益水平会有更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质量。

2.公司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要求,通过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总量情况的总称。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只有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会计收益质量,才是高质量的收益,也就是说收益与现金流量是否对应决定了公司收益质量的高低。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公司很难在现金流量上做假。因此现金流量是影响公司收益质量的一个真实因素,现金流量和公司利润不能对应起来,正是公司收益质量低下的表现。

3.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

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最能够代表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这是因为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为稳定,更能够体现公司的经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并且,管理当局很难对主营业务利润进行操控。因此把该比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指标,该比率越大,则收益质量越高。

4.公司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的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公司的管理战略有关。经营风险越,收益越不稳定,收益质量也越低。经营周期的长短、收益水平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可变性、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来源的构成、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原则、资产的质量、财务结构和汇率波动性等都会影响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收益质量。

5.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收益质量的确定。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关系,但是有可能会产生双方经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监督和制衡就有可能出现经理人为了自身目标进行利润操控,从而导致收益质量的降低和股东利益的受损。在我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公司内部“内部提拔”,“自己人控制”情况严重,“一股独大”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操纵利润行为更加频繁,大大降低了收益质量,因此这种情况对收益质量的影响较大。

6.会计政策的选择

公司的收益质量也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收益质量较高的公司会计政策是稳健的、持续的,对公司收益的计量是谨慎的。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投资者应当特别重视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判断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会对公司收益质量造成影响。

7.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当出现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时,这样的公司的收益报质量就比较低。同样还应当注意的是,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中途更换审计人员或者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比真长时间晚,那么就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相应的这样的公司的收益质量需要更为慎重的考察。

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收益质量分析仅仅是对上市公司整体投资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可能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公司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导致同一笔经济业务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分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把自身风险偏好和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相结合。在分析企业的收益数据时应当注意在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下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不能只顾自己的风险偏好而无视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

2.点面结合全面评价重点分析。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时应当在全面评估所有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于特定项目进行重点评估,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估相结合,既保证全面性又要保证重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从而使得评估结果真实、合理、可行。

三、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上市公司中的酒店业收益质量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一)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利润来源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

1.利润来源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我国酒店业利润总额可以分割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正常情况下企业利润主要来源应当是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影响着企业收益质量,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则该企业收益稳定性上具有较高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企业营业利润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例越高,企业收益质量越高。从下表来分析,ST东海、新都酒店的酒店业务收入比例均为100%,因此收益质量较高,见表1。

2.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现金净流量分别与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来判断企业的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的质量。从长期来看只有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入的收益才是高质量的。也就是说,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公司的收益质量高低。现金流量与利润之间的差异大小往往可以暴露出公司收益质量高低。现金流量和会计盈余的不同点在于,会计盈余多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各业务之间关联性较高,容易进行利润操纵,而现金流量则更为客观,很难纵,可信性较高。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一般利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盈利现金比率、盈利毛利率进行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对现金流的贡献,如果该指标较低并且长期存在。这样就说明公司可能在用其他业务收入来弥补主营业务收入,这样的公司收益质量一般不高。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收益质量越好。若是比率小于0,这就说明本期的净利润增长存在着尚未实现的现金收入。在此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了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但是我们并不能根据仅仅一年的比率来说明问题,而是要进行连续的盈利现金比率分析,若是该比率以致小于零这样就可以判定该公司收益质量较差。

(3)盈利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这个指标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补充,能识别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计算不实或人为虚增的问题。对于一些一次投资较大资金分期回笼的经济事件,应对该指标进行连续几期计算,从而正确评价公司的收益质量。

(二)同样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定性分析时应当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公司持有不同的目标,因此对同种经济业务也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经常变更会计政策的公司其收益质量一般不高,只有那些会计政策一贯持续,稳定,透明的公司才具有较高的收益质量。

2.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同意股东利益和经营者利益。只有股东利益和经营者利益一致,才会减少经营者操纵利润的行为,从而才能保证较高的收益质量。相反,那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的公司,经营者就可能存在着操纵利润的行为,以致降低了公司的收益质量。

3.阅读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后就其公允性发表的意见,是投资者对企业收益质量能得到的唯一公正评价。从中可读出收益质量的有关信息。阅读审计报告时一方面要看该公司是否经常更换会计事务所,如是经常更换,则有收益质量较低的可能。另一方面要注意审计报告上面的不确定事项,不确定事项越多,该审计报告越不可信,收益质量也较低。

参考文献

[1]谭利云.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方法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

[3]CPA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4]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5]丛中倩.张智萍.小议公司收益质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审计报告

上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在本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本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控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的,应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如适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08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的融资便利性,凭借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国际上从“安然”到“世界通信”,这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让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崩溃。如何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要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事情。由于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初检验者,审计的质量如何,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上市公司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现状

内部审计报告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其对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但是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开展审计时所要遵循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审计结论(依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审计决定及审计建议;其具有七大显著特征:正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及时性、建设性以及重要性;其制定分五大步骤:整理分析工作底稿、拟定审计报告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并签发审计报告。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报告隶属于自愿披露性质,因此,内部审计报告披露的过程实质上为健全与本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完整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部审计报告滞后是引起财务报告质量不足或者公司未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不良弊端,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提供内部审计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报告披露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将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给上市公司领导者,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

3.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的需求主动披露内审报告

随着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层会越来越倾向于披露自愿性质的内控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的增大,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产投资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和实施当中,而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会提供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加,管理层会倾向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优秀的信号,以换取市场对管理层努力的肯定。同样,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很难想象一个跨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会吸引投资。所以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总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缺乏必要的审计指引

基于上市公司缺乏具体的审计指引,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鉴证对象不明确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未确定。研究调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现行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报告以“我们接受委托,对后附的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XX年12月31日作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了签证”开头;明确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设计、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明确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责任:立足于鉴证工作的基础之上对XX公司上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鉴证意见;出具鉴证结论:XX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于20XX年12月31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4.内审报告中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上市公司中内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5.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表现在于:第一,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越大,此时,一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势必造成其股票交易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可能性降低;第二,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上市公司未能够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落实到位,其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由上述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于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再培训,切实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需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形势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已是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4.加强上市公司内审报告披露其他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内审报告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强制性加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切实规避上市公司披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二是充分发挥证监会职能,确保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持续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三是证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刮泥,一经发现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J].现代商业, 2010,(15).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 2009,(06).

[3]吴华萍: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企业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再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自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下降趋势,国内需求不足,市场萎缩,订单减少,使得国内大中型企业越发的生存困难,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不盈利、亏损或者是利润率很低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企业要想克服困境、继续发展,除了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促进,还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降低成本,开拓创新。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为了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保护资产安全,预防、发现、纠正企业风险,而在事务决策、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环节制定和实施的制度与程序。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制度与程序”,它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各项监督手段的设置来有效地规避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而这种手段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风险预防、探究管理漏洞、风险纠正等。因此,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这种制度的重要性,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作为企业构成的重要部分。新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自身的监管力量,再加上外部相关部门的监督,保证了企业的“会计安全”。

(二)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主要指的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使企业降低风险损失,改善运营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据此来进行设置的。这样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必然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它的再控制。但在我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呈弱化趋势。这种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的职能、责任不明确;二是内部审计的部门、人员独立性不强;三是审计的内容过于狭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最终导致企业规避风险能力的降低,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而且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永恒的命题,自始至终是一套相当严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通过较为完整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所有权与控制权逐渐分离,上至股东,下到普通员工被层层授权成为,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在这种企业利益重新铺排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根据大量实践证明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务的重任。

三、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再控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活动形式,是企业风险评估的主要执行者,是企业信息收集与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监督检查力量。总而言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再控制。因此,在企业活动的实践中,为了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地位,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的内部审计,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向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接受审计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由审计委员会提出方案,董事会最终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权威性,又保证了其相对独立性。这样,我们看到公司制企业的审计运行架构是:会计师事务所向现实和潜在的股东提供审计报告,主要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决策过程;公司内部审计向董事会提供审计报告,主要监督各分支机构执行决策的过程。

由于公司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又着重于执行过程的监督,所以,必须将公司内部审计融入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过程,为此要求:一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时,应尽可能把审计的职能设计与内部控制的各种流程、体系和框架中,使公司内部审计行为过程化,动态化、经常化;三是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董事会的决策能够真正实现,它应把决策执行的审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展壮大,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必然的选择。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首要大事。我们认为,首先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能“生搬硬套”;其次公司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尽可能地使用综合性的手段。

参考文献: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审计收费;公司治理结构;股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101-02

审计收费(Audit Fee)也称审计定价(Audit Pricing),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审计服务市场的低价竞争一直困扰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影响,对解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审计收费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在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等都息息相关。但是,审计市场上的审计收费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综合表现为以下两大问题:

1.审计收费的标准不统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第6条规定:“中介服务收费实行在国家价格政策调控、引导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制度”,其中第二款规定:“对评估、、认证、招标服务收费等市场竞争不充分或服务双方达不到平等、公开服务条件的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此,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由于《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未对收费作出统一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各省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又制定了本省的收费标准。从各省的收费标准来看,都规定有计时收费和计件收费标准,而且标准都不一致,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真实的审计收费价格为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商价格。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是与被审计单位通过谈判最后达成协议金额。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审计收费通常由会计师事务所在考虑了收费标准、同行的收费以后,提出报价,最后由双方协商确定报酬。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就很难按照标准收费,据笔者所在地区的业内人士告之,实际收到的费用只占标准的50%~60%,收费低廉可见一斑。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由三部分组成:产品费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的费用);预期损失(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会计公司正常的利润[2]。在低廉的审计费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降低审计证据的质量和减少审计证据的收集数量来降低直接成本。审计证据的不足可能严重降低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进而造成审计质量下降。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股东的缺位。财产所有者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都处于缺位状态,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缺位的原因又有所不同。

1大股东的缺位。主要是多层次的委托―关系。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例,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行业性总公司―国资委―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这三个层次的委托关系中,代表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是国有控股企业的实际大股东(最终委托人);地方政府及国资委是名义大股东(中间人);中央政府通过中间人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最终人)。由于存在至少三个层次的委托关系,每个层次都会使实际大股东对国有控股企业的监督或多或少的衰减,从而造成大股东的缺位。

2.中小股东缺位。主要是中小股东缺乏法律的授权。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小股东一般是通过购买流通股形成的。中小股东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而有非常强的监督公司财务的意愿。但依据现行法律,中小股东因为持股比例过小难以进入公司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从而造成中小股东的缺位。中小股东投资决策时只能被动依赖上市公司提供给社会的公开财务信息。

三、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扭曲了正常的审计收费模式

理论上,正常的审计收费方式应该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报告工作和收取费用。此时,委托人是现实的,审计人员的审计收费独立于被审计人,从而形成正常的审计委托关系。财产所有者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同时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营管理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因此,正常的审计关系应该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报告工作和收取费用。在这三者的关系中,会计师事务所应是独立的,管理层经营者与审计主体的代表注册会计师也理应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之间不应存在任何契约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切实对股东负责[3]。三者之间正常的审计关系图如下(见图1)。

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股东缺位,本应由董事会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由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来选择了,而且还有权决定审计收费的支付,这就打破了相互独立的“三位一体”的审计关系,扭曲了作为审计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处的位置。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应对作为委托人的股东、董事会负责,而事实上很难做到。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管理层,作为交换以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来收取经营管理者支付的审计费,这就难免有看管理层眼色行事,出具欠恰当的审计报告。再深一层看,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同样也受到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诱惑和驱使,在受雇于经营管理者而不是董事会的情况下,理性选择也会趋向与经营管理者进行审计合谋,以图“双赢”。“三位一体”的审计格局被破坏(见图2)。

由于股东的缺位和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审计市场就出现了“柠檬市场”现象。由于经营管理者拥有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权力,所以,在审计市场上就出现了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高质量的审计被规避,于是就出现了审计收费的高低与审计质量的高低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出现了柠檬市场,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反而可以卖个好价钱。

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使审计收费模式正常化

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积极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的内在监督机制,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摆脱这种尴尬境地,并且能为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提供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本文具体给出以下建议:

1.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公司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1972年,美国证监会第123号会计研究公告,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建立由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加拿大等国也有同样要求。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几乎均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建立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结合我国实际,在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监控机构,上对董事会负责,下对管理层监控,具体负责会计师事务的聘用、续聘和收费等事项。这样做能够割断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

2.大力推进国有股权分置改革。按照我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进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后可以流通上市,实行同股同价同权,这样能够分散股权,增加股东代表的广泛性,有利于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的问题,从而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基础层面上预防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

参考文献:

[1] Simunic, D. 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押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22(3):1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