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1

关键词:语用能力 就业 口语表达 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0-01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职语文应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语文教学需积极探寻的教育方向。

所谓语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包含“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基础能力。而对中职生来说,笔者认为培养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尤为重要,即是语文的应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其中包含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两种能力。作为未来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成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为之探求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不懈努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对一线就业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审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名中职毕业生从制作个人简历,投递求职信到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整个招聘流程中,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将呈现无遗。而制作规范的简历和写一份有特色的求职信,及能在面试中打动招聘人员的心,这些与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密切相关的。

中职语文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提升中职学生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语用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从中职生思想入手,同时教给实用技能并应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操练,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1 树魂立根,从灵魂深处树立起中职生的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低分段录取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同时,因中考这场严酷选拔考试,分数的差距、大众的歧视使一些中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不仅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而且也将影响到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

因此,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自我贬低的自卑感,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榜样示范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浩瀚的中外历史上选取身处逆境却坚强拼搏,最终并获得成功的事例推介给学生,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鲜活的范例。例如,可以讲述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的乔·吉拉德的故事,告诉学生: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通过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只有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么,教师在实施语用能力操练时才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创新的搭建训练平台

(1)经常让中职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口语表达积蓄语言基础。

朗读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第一步,聆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带。通过聆听标准的示范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二步,利用早读或自读课时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朗读一些精美的文章。第三步,创新激趣仿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大胆引进广告词进课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把电视节目《梦想中国》节目广告词“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让同学们记住,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位同学在语音,语气,语调表现的最好。这样,通过朗读、模仿与仿说,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实用岗位用语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相应的专业。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对营销、财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岗位用语的培训。如怎样应聘,怎样迎送客人等,让他们在以后就业岗位上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实践证明,在人才招聘会现场,经过培训的同学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课的良机,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例如,可以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比较关注的“读书”、“上网”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设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或娓娓叙说,或慷慨陈词,或针锋相对,在相互切磋、相互砥砺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

3 应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生一定要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简历、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这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让中职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上能胜其职,展其才。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1)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际岗位与应用文教学紧密连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例如,校广播室、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尽可能的多吸收学生成员,通过广播稿、校园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锻炼提升文字写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2)结合中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情况,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平台。例如,在进行《简历》文体教学时,可以模拟应聘活动组织学生对众多的简历进行比较、点评,让学生以招聘人的角色参与活动,这样亲临其境体验到怎样的简历更吸引招聘人的眼球,从而提高制作简历的水平;在进行《通知》《启事》《新闻》等文体教学时,就以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技能节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等为情境,让学生拟写通知启事,采辑素材并撰写新闻稿件;在进行《计划》文体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为实现自己人生的蓝图作一份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等。

总之,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更快适应竞争激烈的21世纪,语文的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首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为学生谋求职业提供帮助;有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能帮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展露才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探寻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让语用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成才的有力双桨。

参考文献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气息;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9-02

注重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

1.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的意义

1.1 改革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围着教科书打转的: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而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2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影响、教化,才能促进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训练语言,把语文训练和社会知识、经验的掌握联系起来,使语文功能直接用于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生活。

2.让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的措施

2.1 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态度要亲切、和蔼,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和蔼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2.2 内容充满生气息。我们现在运用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编排科学合理。例如语文文本中,就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说到、见到、听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让学生参与生活,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笼中小鸟。打开孩子的生活圈,应该走出家门,走出课堂。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走入精彩的社会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现有条件,拓展、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关键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和嘴,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借周会召开"新闻会":列举一周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鲜活事例,进行评析;春节,组织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利用双休日上街纠正商店、路牌的不规范用字等。这样地融入生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泉,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

2.3 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2.4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校贴的各类标语、校训、名人名言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天然材料。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搜集的资料,以及优秀学生的言谈举止都是最佳的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学生来教学生。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让学生去积累,发现广告词的特点,并为家乡的土特产做广告。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结合节日可以为父母送贺卡、写贺语的活动;结合家长的职业特点去调查介绍; 鼓励学生把家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说给同学们听。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3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快乐校园;主题活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9-03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言,学校培养公民,最重要的是创造民主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过一种民主的生活,这既是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本身也是公民教育的实践。[1]在民主的学校生活中,公民教育充盈着正能量,公民意识被最大程度地唤醒和激发,并且成为学生审美规则和精神疆域中崭新的一部分;沉浸其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教师和家长是快乐的。自然,这样的校园也其乐融融,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元素。

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公民教育或流于形式,或浮光掠影,或半途而废,难有突破和深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公民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对公民品行的要求,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冷静反思,在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公共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行动和切身体验中实现公民意识、公民美德与公民人格的成长,进而营建一个充盈着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一、现实追问:公民教育生态困境与快乐校园迷失

时下,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一直在“剑走偏锋”: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致使公民教育平台陷入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致使校园陷入缺乏欢声笑语的尴尬境地。

1.公民教育中热情的“熄灭”

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愉快的参与,但是当学校的诸多规定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人文关怀,谁还能在公共平台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某中学《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男女学生一起散步、骑车、互赠生日礼物。”“除了艺术表演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外,女生一律留运动头、男生一律留平头。”另一所学校规定:“下雪天不准堆雪人,课间十分钟不准在走廊里说话……”如此之多的“禁止和不准”,与公民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相抵触,必将熄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信心和热情。这样的教育气氛必然导致公民课堂的萎缩和坍塌,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校园教育生态雪上加霜,快乐校园的创建也成为一句空话。

2.公民教育中权利的“侵犯”

无论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如果公民的诸多权利已经被“侵犯”,又何谈创设一个“公正、透明、快乐”的校园呢?

例如,教师不经学生选举,随意指定某人为班干部;不经学生同意,随意搜身、搜包、搜位凳;私自开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日记、电子邮件;采用恐吓、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偷偷向学生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如此“偷偷”与公民道德中的宽容、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大相径庭,与公民参与技能中的“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更是背道而驰。

3.公民教育中成人的“包办”

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公民角色感,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追根究底是因为缺少参与的自和认同感。成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学生的决定,置换学生的真实体验,最终屏蔽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综观家庭、学校的公民教育,主题、形式和内容大多由教师“统揽全局”,少数学生承担主要任务这一现象仍较普遍,成人化现象严重,缺乏学生视角下的考量。有专家指出:“学校德育之所以常常显得‘别扭、拧巴’,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2]既然公民教育缺乏与学生心灵、生活的联系,又何谈从心底滋生快乐的因子?

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养成功能的公民教育,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肯定什么、赞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免什么、抵抗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

二、理想描述:快乐校园中公民教育活动平台的创设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3]诸如“清新脱俗”的班级公民教育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共生活情境模拟、触摸社会的小课题研究等等,都是“柔弱又强韧的细线”中不可或缺的因子。这些因子必将连结起校园与社会生活,建构起务实生动的公民教育平台,营建快乐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1.“亲力亲为”的主题活动,累积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的开展需要扎扎实实的班级主题活动。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体察个人和社会休戚相关,进而积极主动地履行公民责任。让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亲眼发现、印证和思考现实中的公民公德现象,需要我们树立把“班会还给学生的理念”[4]。

学校或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拟出适合本年段学生公民教育的主题,从中选择一些切入口小、新颖活泼的话题,和同学一起搜集、交流,积累一个好公民应该知道的公民知识点;在充分自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这样,日积月累调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方可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公民教育之舟,为公民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开展“我是祖国小公民”主题班会、“公民美德伴我行”知识抢答赛、“好公民大家评”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每周收集一个与公民素质和成长有关的案例,包括当事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展示在“公民素质收获本”上,多收集多奖励。还可举行与好公民结对子活动,鼓励学生成为另类追星族,如“我”与美国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做朋友,“我”与特雷莎修女畅谈一小时……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浸泡得愈久,愈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2.生动思辨的情境模拟,丰富公民体验

公民教育需要一些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学校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倾诉、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借此撒播一些法律或政治文明的种子,培养一些生长点,让学生对公共场域内的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从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方式和理解方式。

为了教育青少年认识政治知情权的重要性和选举的义务性,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美国学生选举”,每年举办数次面向全国学生的模拟选举。它与社区和学校配合,为未到选举年龄的青少年提供模拟投票体验。

借鉴美国的例子,学校策划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等环节,向学生呈现“公正审判权”的重要性。尤其是设计了“反方”情境:“领导发话了,就这么判吧!”“这些钱您收下吧,审判时多照顾!”在此基础上列举“公正审判”的主要原则,如法官必须保持中立;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获得律师辩护和帮助的权利等,加深学生对“公正审判”的理解。

这样的情境模拟必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情感和心灵深处充盈着爱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校园成为了实验场、创造场、生命栖居地……这样的风景开始展现快乐校园的基本风貌,痴迷并浸润其中的师生,其公德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必定会一步步蓄积、提高和延伸。

3.多样化的小课题研究,触摸公民情怀

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大熔炉中,置身他人和群体之中,才能更好地触摸公民情怀,更真切地意识到公民责任和权利。其中,以小课题研究为启动点,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社区公共生活,应该成为学校或教师创设快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

例如,“文明广告”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影视、街头等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自己偏爱的广告词,整理归类后编入“广告点评台”,评出高雅和恶俗广告词,并分别“因词而异”写出点评。又如,“低碳生活”调查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低碳生活常识,通过填写“自我反省两张表”,分小组在市区发放《低碳绿色生活问卷调查》,整理汇总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还有“广场文明”调查活动、“关于社区中宠物有效管理的研究”“关于小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政策研究”……

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体会到了教科书所言“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学生意识到,原来普通如我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影响社会。能够见证自己一点一滴改变公共生活的痕迹,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能手“包办一切”;都应该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而不是模仿、抄袭和雷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5]。或自主设计,或合作交流,或探究延伸,正所谓:“多一点自主、有时间提升;多一点合作,有机会分享;多一点探究,有能力发现。”

以上种种,长期坚持下去,必能在学生心田种下一粒好公民的种子,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必将生长舒展、开花结果。这样的校园有滚烫的温度,挟带着激动人心的力量,成为有情有意的展示场、开放场和激励场。这样的校园是迷人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迷人的,与此相关的教育人生也是迷人的。快乐校园应该在这样的尝试中起航,并渐行渐深,走向公民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构建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10):15.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3]龙应台.文化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2-22(5).

[4]袁子意.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课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3(5):24.

[5]唐汉卫.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4

关键词:应用文 应用文特点 写作要求 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文体。是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文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功能越来越强。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开会要写通知,安排生产要订计划,向上级汇报情况要写报告,经济协作要订合同、协议等等,都是应用文。

应用文具有六大特点:即实用性、真实性、规范性、针对性、时效性和简明性。应用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不在于使人明理,开阔视野或供人欣赏,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文的写作有其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为用而写,有用才写,这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明确这一点,对写好应用文有很有用。

应用文写作总的要求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应用文的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容虚构;语言要简明扼要,忌浮华抒情;格式要规范,以便阅读,处理和收发。具体来说,要有合体的语言应用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其中,叙述要用真实的人称,真实的对象,以及单纯的线索;议论是客观的评价,不能带有主观色彩,要就事论事;说明要运用术语、数据和资料。做到准确,简明,得体。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应用文。中职学生如果不了解应用文的写作知识,缺乏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将来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然而,由于应用文具有内容单纯,语言缺乏形象性和程式化的特点,每种文体都离不开其性质、作用、格式、写法、要求等,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觉得干巴巴的难讲,形成“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局面。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对应用写作不重视,加之中职学生基础差,知识少,语言表达能力差,阅历浅等方面的原因,形成应用文易学难通的状况,通常是“一讲就会,一写就错”。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谈谈自己多年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通常不重视应用写作的学习,往往会认为应用文写作简单,只要依格式写出意思就行了,所以不愿深思,不肯下功夫。这是影响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主要心理障碍。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应用写作这门课时,让学生写一份规范的请假条或一则会议通知,然后动员学生互相点评,我发现每次测试符合规范要求的作业不到30%。在学生点评和修改的基础上,老师再加以细致评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并启发学生体会、分析造成写作失范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反省自己在应用文写作上存在的差距和缺点。当学生们明白了应用写作课程的真谛―学以致用。在其后的课堂练习中,都跃跃欲试,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写作所承当的目标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写作能力,光“讲”不行,更要会“写”,多练是掌握应用写作的根本。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精讲多练,自主互教”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文体大约用20分钟讲清文体特征,写作要求,进行必要的范文评析即可。这类讲解作为新一轮练习的指导。而新课开始主要对上一轮作业进行检查、交流、点评。在学生互教过程中,老师抽查督促,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对共同性问题进行评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大量的写作练习放在课外完成,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纠错、点拨。这样既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同学们的鉴赏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应用文本身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作的,需要在生产、生活、学习中收集、积累资料,体现其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用写作若是脱离了实际这块基石,无切身体会,无东西可写,就会变成“无米之炊”。

例如,调查报告是应用文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文体,学会写调查报告对于学习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专题报告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布置学生对在校学生的消费情况作详细的调查,首先是明确写作目的,指导学生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生源家庭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各项支出情况等等),其次是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最后按要求撰写成调查报告;针对学生所学的数控专业,对玉溪所涉及的与数控专业相关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将来的就业前景分组调查,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指导讨论、分析、归纳、提炼,再撰写成文。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动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喜欢学,喜欢做,乐于学,学得好。

另外,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拟定学习计划,期末学结,个人简介,求职自荐信,体育竞赛通讯,好人好事表彰信,违规违纪处分决定,顶岗实习合同,实训室数控机床使用说明书等等。这些应用文体都与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紧密联系,既融入了知识点,又有可写的素材,可以依次完成多种文体的训练。同时也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实践中熟悉了工作的过程和步骤,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对教学手段的更新。

在强调“多练”的同时,并不表示可以忽略“讲”,“讲”是练的基础。教师如何结合实际讲好每一堂课,也是关键。但是现在应用文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很少顾及学生特点,内容深奥,事例陈旧,新的文体又不断涌现,照搬教材是教不好应用写作这门课的。需要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拓展知识面,不断丰富自我。结合学生实际,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搜集补充最新最实用的应用文体,提供鲜活的事例,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体现应用写作的时效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最好的教学、学习方法。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文体格式表达文体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肯钻研、有素材、会写作,使应用文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服务。应用文是一种使用十分广泛的文体,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那么,如何使学生学好、写好应用文,真正体现应用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呢?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搞好实践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内容,无疑是让学生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可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可以以“广告”为实践课题,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广告,再让学生到大街上观察,从中悟出现代广告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从而自己设计出广告。笔者就曾经开设过一堂别开生面的广告词欣赏创作课。笔者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来自各媒体的广告语,上课时让学生写到黑板上。由于广告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此兴趣很高,争先恐后上台来写,不到10分钟,整个黑板全写满了。一大批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洗发水广告),“不打不相识”(一打字机广告),“今日你饮左味啊”(益力多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永恒青春,来自步森”,“奥柯玛电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等等。趁着学生的这份热情,笔者不失时机地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指出一些广告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广告语。最后,笔者收到了许多不错的作品,如“管理精英,文秘最精”,“一流

http://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等等。再如讲授应聘交谈的技巧时,笔者也设计了实践课题,先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最后进行一次模拟应聘。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表现不俗。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好应用文、用好应用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运用启发反思法,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们即使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了,也往往会认为应用文写作简单,只要依格式写出意思就行了,所以不愿深思,不肯下功夫。这是影响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重要心理障碍。因此,笔者在完成绪论讲述后,紧接着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写作测试,作为第一次课堂作业。笔者抽三四位同学(通常是学生干部)上台来写一份规范的请假条或一则会议通知,其他同学则在作业本上完成。然后笔者动员学生互相点评,并指导修改黑板上的作业。每次进行这一测试,学生们都会发现,符合规范要求的作业不到30%,甚至经过大家修改后的作业也很难达到合格。在学生点评和修改的基础上,笔者再加以细致评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并启发学生体会、分析造成写作失范的原因,不仅在于缺乏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还在于在缺乏认真深思的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反省自己在应用文写作上存在的差距和缺点。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听讲和应用文演练方面更加认真了。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让场景走入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得语文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来,让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去,课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因为久远使得学生不能完全能用那个时代的想法来思考,在理解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因为,我们老师可以回放那个时代影像或资料,甚至创造场景让学生们去切身体会,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另外一层含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让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要想知道河水有多深,那么小马儿只能自己去试试。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环境的感染下,学生对这段文字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考虑

三.让社会走进语文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组织春游或看电影等等活动,让学生们写出一段感悟或发生在其中的人或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雨中登泰山》、《苏州园林》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实践活动等。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为学校设计广告词范文6

一、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主要靠学生自主、自觉,靠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凭自己较丰厚的语文素养去引导和激发学生旺盛而持久的学习情趣,凭自己的学习经验去陶冶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正因为如此,要学生去联系生活活学语文,教师就得煞费苦心甚至可以说是苦心孤诣地去诱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1.要从感性的角度去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认知阶段,他们最容易被新、奇、异、美的事物感动。语文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新求异思维,从存在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事、物,情、景、理入手,引导他们感悟生活,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很容易激发他们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每年的第一次寒冷、第一次酷热、第一次最强烈的台风,久晴后的第一场雨,久雨后的第一次天晴,等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语文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悟这些“第一次”,然后作文。如果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立竿见影的提高,就要马上采取读例文、出小报、推荐投稿等激励措施,巩固成果;用开感悟、体验会等形式给有收获的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让他们谈切身体会。这样做,其他学生定能从这些“榜样”“模范”们的事例中,深刻感悟到生活与语文关系之密切,找到学习的捷径。

2.课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联系生活“活”学语文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教学,虽然我们不一定从文学的角度去鉴赏,但只有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分析,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或者说学而多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就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展开过教学大讨论,认为“少慢差费”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会“少慢差费”呢?学术界没形成共识,但教学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是主要原因之一。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无论是课文,还是综合性学习,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学就更有理由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所赋予的生活魅力。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中的广告词学习,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各类商业广告,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分类品评广告遣词用语的形式、技巧和手法,我们只需作点拨式的讲解,学生即可体会广告词与语文、商品及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又譬如学鲁迅的《风筝》,我们可以边教课文边让学生联系实践,说或写童年时期类似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谈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学学主题的提炼方法,等等。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春草、春树、春花、春雨的感受、体验,去“悟”作家描写这类事物的角度和技法,从对比中找到可资学习借鉴的绝妙之处,反省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的不足之处、语言储备的贫乏之处,写作技法的蹩脚之处等。这样做,课文教学的“例子”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学生观察、体验和加工生活的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3.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写作范例,去感化学生“活”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名作家的创作经验虽然魅力无穷,但学生往往觉得太高深、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产生可“登堂”却不能“入室”的心理障碍。语文老师本身的创作实例或下水作文最具吸引力、感染力,最有说服力,因为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同一生活,并把它诉诸文字。这样的写作实例,既能让学生对老师的写作指导心悦诚服,又能使他们觉得文学创作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收到激励他们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多下功夫积累语言材料,多花时间饶有兴味写作的效果。这方面,笔者有较深刻的体会。2008年,笔者在学校开设了“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专题”研究课。“神六”发射升空那天,辅导课刚好上完古代格律诗的鉴赏和写作,笔者便要求学生仔细观看电视台直播“神六”发射、运行及返回的新闻,并对学生说老师要和他们一起写作格律诗。第二天上语文课时,笔者把自己连夜赶写的《七律・贺“神六”》作为教学素材,把自己酝酿诗的过程和感受详细讲给学生听,把写作时字词的推敲和斟酌过程加以剖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明白诗歌写作确有奥秘:一定要对写作对象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但并不神秘,只要留心写作对象,具备一定的语文修养,谁都可以成为诗人。教师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作为教学素材,比讲授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学习主要靠学生自觉,靠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凭自己较丰厚的语文素养去激发学生旺盛而持久的学习情趣,凭自己的学习经验去陶冶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同样要注重方法和技巧指导。

1.要教会学生用感觉器官去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这是教师一提,学生就懂,卑之无甚高论的问题。但我们的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时却常常被忽视,非教师启发不可。笔者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只停留在能识别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法,而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用一堂课的时间,既教他们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教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后面的课文,如《生命,生命》、《春》、《济南的冬天》等,只要一点,学生就明白了;要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不少学生能把真实、具体的感受从多个角度用文字描述出来。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指导很重要。

2.要启发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感悟课文。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因为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在一些平常事物上却能发现那些闪光发亮的东西,能够代表一个人最特出的性格”。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非引导他们用心“悟”不可。这种“悟”包括从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文章中“悟”――读别人的文章,其实是在“悟”别人的生活;“悟”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在用“心”写文章。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感悟课文的方法――用“心”去“悟”。为了让学生学会“悟”,笔者上过一次以“树与人”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校是百年老校,校园树种繁多,姿态各异: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有的如雍容典雅的贵妇人;有的似彬彬有礼的谦恭君子,有的是桀骜不驯的猛张飞,有的像纤细柔软弱的病西施……其中艺术馆和饭堂一带的树尤其有特色,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见其形而不知其神,不能发掘“树”的人格魅力。于是笔者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索月球奥秘”改为“树与人”,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学校艺术馆和饭堂前观察、体验树,希望他们能“悟”到树的人格。笔者要求学生:①认真细致观察各类树的形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去“悟”树的“形”与“神”;②用比较法“悟”出树的“形”“神”跟人的“形”“神”的相同相通或相异之处;③把观察思考写成文章;④观察过程中有疑问可以讨论,有疑惑可以问老师。整堂课,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想象力、思维力并不比笔者逊色。部分学生的作文情文并茂,笔者不得不感叹他们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课文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往往只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跟文本对话,因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读了几百甚至几千篇文章,写起文章来,仍然是搔破头皮也找不到写作章法和套路。笔者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真实回答以下问题:①你写作文时会不会联系学过的课文写法?②你学过、背诵过的文章,对你写作文有过帮助的有多少篇?大部分学生答的都是“不会”“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学透,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学精读课文、背指定篇目,留下的印象不深,甚至除记得题目,其它都丢得干干净净了;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组织教学。为改变这种现状,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采用比较法,联系当时的秋天景色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把校园的草、花跟课文比较,把顺德的秋风跟课文中的春风比较,找出其异同,然后用课文的写法去写顺德的秋天。这篇课文的教学和作文讲评共花了五节课,耗时确实多,但从学生作文反馈出来的信息来看,笔者觉得值得,因为学生学会了实在的东西。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园生活的语文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我校学生大多数每周要上五天半课,除寒暑假和“五一”“十一”这两个黄金周外,基本上是在学校生活、学习,很难有机会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新课标虽然设置了许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专题,但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家长和老师很难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空间。这点对学生学好语文的确不利,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心,校园这个小社会仍有许多资源能够被开发和利用,足可以弥补学生因活动空间不足造成生活资源不足的负面影响。

第一,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定活动,都可以作为狭义的社会生活去发掘。我们应该事前提醒学生去感悟。

第二,我们要利用语文课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