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的问题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问题;对策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个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吟诗作对,更多的还包括经典文章的朗诵、传统孝道的发扬和传承。虽然目前政府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天数,但很少有学校真正将这个假期利用起来,教会孩子一些相关节日的民风民俗。其次,是学校课程安排上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拿来进行立体性传统文化教学,这里指的“立体性”教学,指的是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多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课、经典诵读课中,而是要扩散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如:将古代乐器融入到音乐课中,将地方文化引入美术课中。第三点,当前,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育途径狭窄,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第四点,传统文化教师数量和文化素养缺失。目前,有项在全国近500所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有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约为13%,而有专职传统文化教师的学校不到2%,其中兼职传统文化教师中语文教师所占比例为93%。从目前情况下,从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教师的缺口是巨大的。另外,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积累不够,也是造成许多学校传统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深入,甚至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2.外来文化冲击使传统文化处于劣势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犹如洪水来袭,首先是饮食文化,近年来,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全国抢滩登陆并风行,而少年儿童则是消费主流。调查显示,37%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非常喜欢洋快餐,48.2%的中小学生表示喜欢吃洋快餐,而不太喜欢吃和很不喜欢吃洋快餐的学生只占8.7%和2.4%。其次是对国外风格服饰喜爱有加。近年来,韩风、日风、欧美风服饰的流行也渗透到了中小学生之中,孩子们的服饰也向哈日、哈韩风靠拢,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大多数孩子给出的答案是这些服饰“时髦”、“漂亮”。第三是外国动漫、游戏充斥着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在小学生中曾流行或正在流行的诸如植物大战僵尸、红色警戒、坦克世界等都不是本土游戏,貌似源自本土的三国杀游戏也是源于美国的一个游戏。孩子们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无视中国一些传统的游戏项目。第四是由于小学生好奇的心理,他们对西方的节日敏感,他们也和许多外国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如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可对于诸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3.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在当今的教育现状中,虽然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很少有人会关心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试教育使社会和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一些考试科目,忽略了其他科目的教育,比如在小学课程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地位远远高于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等课程。一些学校还没有开足美术等传统文化科目,导致一些科目学生没有机会好好学习,而这些科目中,有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受不到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这种成人世界中淡薄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很难植入小学生纯真的心灵。

二、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1.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鼓励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且研讨应用方法;严格规定教师在校的行为举止,务必使教师本身做到行为礼貌、举止得体,禁止教师在校吸烟、饮酒,给学生作出品德修养榜样;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中去.

2.拓展学习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要让学生初步接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就要拓宽小学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教授基础课程,还要进行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比如,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授学生简单的国画、书法、剪纸等;在音乐课上适当教授学生京剧、葫芦丝、古筝等传统乐器。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多选取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兴趣。另外,进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比较活泼、表演欲望强烈、喜欢玩耍等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3.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感染作用胜于言语说教。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4.借助网络拓展文化视野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小学生有无尽的诱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家长和学校的作用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并监督孩子正确利用网络,汲取无穷的资源,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家长和学校可以开列传统文化探究话题,让孩子自己去网上学习,一方面增加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使用网络工具的能力。

总之,文化通向未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珍视的思想精神财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新时代小学教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学教育中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创造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代代中华儿女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然而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一历史制高点,细心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其自身夹带着文化缔造者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带有局限性的意识观点,如何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文化观念,这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原则性问题。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本原则,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灵活性地继承”,“开拓性地继承”。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把握好敏感、重点问题的处理,让传统文化扬长避短,进而起到最佳的教育作用。

一 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成就,但由于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今天而言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继承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原则。

实际上,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不少保守、消极的观念,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一类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流行千百年,受此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一向崇尚低调做事,不外露,不张扬。在现今看来,此种观念扼杀了一大批人的冒险、进取精神,扼杀了很多人的进步思想。又如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其重形式不重内涵的实质误导了青年人求学求知的真谛,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术的进步。这在现今看来仍有现实教训意义。同样的,古代男人“三妻四妾”的制度是对女性不尊重的典型体现;封建文化下的“求神拜佛”更是愚昧无知的落后行为。诸如此类的消极元素,现代人应当对其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反省,争取在现今价值观念里摒除腐朽思想。

当然,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依然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无不体现着古代“君子”们的思想高度和道德水准。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气势更是体现了古人追求完美的道德修养。单纯的文化方面,古代散文,古代诗词在艺术上的成就则是绚烂夺目,令人惊叹。诸如此类的优秀传统、积极元素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的文化主题。所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前提。肯定其优秀内容,批判其消极的思想,这是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秉承的主旨。

二 灵活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不可完全照搬,应当充分考虑道德原则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影响力,深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实质,灵活地继承其精髓内容,灵活地将其内容传承给后人。譬如,一向以极高的思想成就和教育价值著称的儒家思想,其倡导的到的标准是“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古代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德、容、言、功。这些道德原则显然都是产生于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其明显有悖于“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的现今原则,是值得重新审视的。然而更近一步挖掘“三从四德”的精神实质,“三从”有着更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这是尊重长辈;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一同持家,这是尊重亲人;夫君不幸先逝,则要坚守本分,爱戴子女,这是尊重后辈。“三从”的道德内涵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相处基本的美德——尊重。在今天看来,谦恭、尊重与和谐仍是现今社会值得大力弘扬的美德,其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在平顺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只不过并不是只有女子才需要尊重他人,二是每一个社会分子都需要尊重他人。“三从四德”,既有封建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其在表面看来可能已经过时,已经老化。但表面的背后,每一条道德、行为准则都包含着前人对思想、哲学的深度思考。将其精髓的核心价值加以提取,并将其与现今时代相结合,用以提炼新的规范和标准,这是灵活继承传统文化最值得提倡的方法。

三 与时俱进,创造优秀文化

优秀的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得以升华和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千百年来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不断完善而书写的宏幅巨作。只要中华民族进步的步伐不止,中国的文化就需不断地向前迈进。所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将老内容向后传承,还应该思考怎样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及对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脱离课文和句子来讲词汇,用这种孤立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词汇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变向地造成了学习词汇难度的加大。

一、 高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词汇的积累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单词的拼写不正确导致做错了题目。由此可见,良好的词汇储备是进行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的基础。但是,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过程。很多学生甚至会因为总记不住词汇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造成成绩的逐渐落后。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方法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读音方面

首先是在读音方面,学生普遍感觉困难比较大,很难读准,很多学生都通过汉语来给英语单词注音,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不靠谱的。

2. 拼写方面

其次是在拼写的方面,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单词的拼写和读音的关系,所以在拼写方面比较困难,只通过死记硬背是肯定记不住多少的。

3. 记忆方面

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记单词意思的时候,用汉语进行辅助的记忆,从而造成了完全要依靠死记硬背来记单词。

这种方法,在刚学习高中英语的时候,由于词汇简单且量比较少,尚能用死记硬背来应付,但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的内容也会不断地加深,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多,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很吃力,力不从心。一直这么下去,就造成了英语学习上的最大障碍,之后便渐渐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

二、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词汇的教学向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本来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的词汇规律,常常是由教师完成的,这种代劳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变得更加被动,也使得课堂成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此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必然有着不好的影响。

2. 教师完全照本宣科

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只是讲授课本上出现的单词,并且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联系到实际的生活。其实,适当地拓展词汇范围不仅能促使学生储备更多的词汇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度地扩展一些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词汇,做出生动的举例并进行适当的引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很难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也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让学习词汇的过程变得更加枯燥和乏味。

三、 提高词汇学习效果的一些方法

要想解决高中英语在词汇的教学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技巧,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还要配合具体的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这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

1. 有关词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1) 充分利用词典的功能

要学生利用词典的功能来掌握和了解词汇,这是学习和掌握词汇比较有效的途径。通过词典的查询可以透彻的理解词汇,了解各种含义,为了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词汇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对单词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是含有这个词的短语、意思、同义词和反义词等。

(2) 扩大词汇量

有两种方法可以扩大词汇量,一是直接法、一是间接法,直接法的意思是单纯以记单词为目的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了词汇的练习和游戏、背单词等。间接法则是要通过阅读和听力的材料来完成单词的记忆。因此,要鼓励高中学生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英文读物,以此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还要配合使用归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来掌握词汇,多练习多巩固,加强记忆。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听力材料

一、传统听力教学

1.教学方法

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并不乐观。教师先介绍相关的生词,让学生对听力材料反复听几遍,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听力课上,教师作为机械的播音师或者是答案的提供者。正如Brown (1990)曾经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如何记忆,而不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听和解决听力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更像是测试听力,因为学生先听,然后进行测试。因此,学生在上听力课时会渐渐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学生经常抱怨听力课无聊乏味。

2.师生互动

传统的听力课上,教师经常给学生准备好的听力材料或者教材上的内容,每次课都是按部就班的听一组或者几组听力材料就显得太过机械。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除非学生和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必须听,通常超过所需的必要时间。他们必须对教师已经为他们选择的听力材料和相关任务而被动地听。因此,使得学生失去了听力的主动性。

3.听力材料

英语听力教材主要是STEP BY STEP和LISTEN TO THIS。这些教材主要以听力为主,很少有听说结合的训练,不利于听说能力同步提高。听力材料大多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磁带,通常是标准的英式英语,语音资料过于单一,使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听力。

二、解决方式

1.教学方法

要改变原有的听音对答案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对整个听力过程做精心设计,即:

(1)听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听懂和理解听力材料,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听力训练前的导入上。导入得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降低了听力理解的难度。导入旨在帮助学生对所要听的材料有个粗浅的了解,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形的想象或猜测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听的状态。为此,应尽量避免课堂教学的老套路,如开场白往往是:Today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 short passage. It’s about……? Please pay attention to…….First let’s listen, then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s.导入要尽量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在听wedding 之前先让学生做个Brainstorming让学生说出在婚礼上的所见所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与听力相关的话题上,学生们给出了许多相关的单词、词组:bride,?groom,wedding cake, wedding dress, wedding pictures。通过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相关的词汇。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a wedding ceremony?Can you describe i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edding ceremony in Western countries?这样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很自然的呈现给学生,让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在这基础上再做听力就能做到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

对于材料中出现的生词,我们应该把影响正常理解的词或短语提供给学生,对词的讲解尽量做到浅显而风趣。要培养学生猜词和推断词义的能力。

(2)听中

这一阶段是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听力材料。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听力任务,如:指出文章的类型;总结中心思想;完成表格;回答问题;选择细节信息;论述结构等。完成听力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出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相关的听力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听力问题的能力。

(3)听后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把听力能力和其他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听力材料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置不同的听后活动,例如:讨论或者辩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写类似的一段文字等。通过以上的听后任务,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听力原文,也能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师生互动

现代的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应改变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机械播音师或是答案的提供者变成信息的组织和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听力教学中应做到听说的有机结合,以听带说,以说促听,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交际中听说是不可分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听力课中,听说结合,可以一改学生被动听音的局面,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听力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用语言实验室进行听力课教学是一重大的突破,这种以声、光、色为特性的语言实验室教学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使声音与形象和谐统一,使语言信息与具体的、特定的情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视听说多维教学模式中,更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一张幻灯片,就能使课堂气氛大大改观,有益于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培养语言能力。因而,教师要多选一些声形具备,并且文字资料齐全的音像带用于教学,采用视听结合、听说结合的多维交互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3.听力材料

(1)教材选择

现在听力教材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听力教材的选择不应只注重听力材料,还要使说融入其中,近年出版的视听说教材与过去单一的听力教材相比更受学生的欢迎。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其中的内容贴近生活,还有配有图片和视频内容,以说导听,由听导说,听说结合,使学生很容易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听力。

(2)课外材料

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的课外材料;其次,增加课堂辅助视听材料,如BBC,VOA,CNN等电台及电视台节目,也可以介绍一些卡通片、《李阳疯狂英语听力》、DISCOVERY频道许多知识性的英文视频等等。当英语等级考试快要进行的时候,而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准备历年的听力考试真题以及模拟题,帮助学生准备考试。

总之,解决传统听力教学中问题的方式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学生能够在听力课上切实提高听力水平,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才文献: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传统教学 结合

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熟悉的声音,熟悉的环境,还是让学生打不起精神,恹恹欲睡,这让本来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可能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也是人,老一套教学让人生厌。而我们教学需要体现人文精神,就是要学生能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乐学”。多媒体不仅能创造好气氛,还能不断地变换情境,调节学习的紧张度。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1、 运用多媒体营造美好课堂意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探索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教学环境是一节课开始的关键。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在计算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尤其可以把音画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一曲《好汉歌》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充分领略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一首《枉凝眉》又让娇弱的黛玉如在眼前。这些都是教师的讲述所代替不了的,从而可以使教学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2 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教学为具体化

学生一般不爱学习文章内容枯燥,过于抽象的文章,即使读了,也是走马观花,抓不住要点。

其实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与色彩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学生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运用多媒体的声音。运用多媒体的声效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表情达意。

3、激活学生的情感

爱迪生说:“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以美的声音打动学生,以美的形象感动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想像,让学生陶醉在美的境界中。比如教学《登泰山记》,先展示一系列泰山的图片,如泰山日出、云海、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向往之情,自然能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便于搜集教学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有了多媒体,不仅方便展示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和图象,还可以用视频直观地展示工艺流程、游踪、故事情节、盛大场景。这些动态的和静态的、有声和无声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层意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林黛玉的行踪,学生只要在书中找每一处的名称,全文的“纲”就提出来了。又如教学《道士塔》一课,可以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示敦煌曲子词、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为学生探究敦煌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提高思想素质。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信息的载体,因此,语文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学习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参与,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电化教学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缺点。

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

3.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二、优化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教学的主体性质。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一种教学目标。

(二)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决不能宣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影视课或音乐课,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少教师就借来《红楼梦》的相关光盘,以看代讲,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引导学生品味一代文学大师的优美语言。这样一堂课,跟在影剧院上有何区别,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

(三)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批情入文,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多媒体呢?

1、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图片并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针对有些语言文字设置艺术字和动画,或配以声音和背景,使之有立体感,有节感。

3、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熟练或经常出错的话,那么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割裂了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的同步进行。

4、要有选择性的使用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课文中描述乌鸦是如何往瓶里装石子的?为什么水会往上升高?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在课前准备了好几个不一样的瓶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确定哪个是乌鸦见到的瓶子?再请学生往里面装水,说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选择石块往里装,看着水位慢慢上升,让他们想想什么占去了水的位子?通过一个实际操作的演示,直观的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动手动脑。我相信,这样的效果一定比只看演示来得好。

5、不能让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教师拿着粉笔可以信手几笔,成画、成诗……学生看着老师秀美的文字,会仿照着写一笔好字,这本身就是一副师生互动的美妙画面。

传统教育的问题范文6

一、关于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交通执法过程中,有许多人认为,交通法规知识的缺乏及“交通法盲”,是出现交通违章和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何谓“交通法盲”?即对交通法规一无所知之谓也。“交通法盲”同交通肇事是什么关系?只要做一点抽样调查就会知道: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不知法,不懂法,固然容易造成交通违章及交通肇事,但是,从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看,因对交通法规的无知而违犯交通规则的实际上很少,就是除驾驶员之外的其他触犯交通法规的人,还是知法(包括知之不多者在内)违法的占多数。

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知法、懂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普及交通法规常识的宣传教育中,仍然要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但笔者认为,交通法制宣传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对公民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所谓交通法规意识,是人们对于各种交通法规的观点、态度的总称。具体地讲就是人们对现行交通法规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交通法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规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交通法规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同人们的道德、政治等观念紧密相联。

交通法规意识的结构,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一、交通法规知识(认识功能);二、对交通法规的态度(评价功能);三、守法的行为素养(调节功能)。

以上三个层次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

1、交通法规知识的多少是人们对交通法规的态度和守法素养的认识基础。

2、仅仅具有交通法规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违犯交通规则。如果不尊重法规,法规知识本身是不能防止违犯法规行为的。

3、虽然调节功能来源于个人对交通法规的态度和评价,但是,它又是相对独立的层次。调节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对利益诱惑的抗御能力和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它表现在当个人意愿和需求与道德、法规产生矛盾时,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法规,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抑制个人各种错误的意念。调节功能的完善,表明个体社会化的成熟程度,它是防止各类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关口。当调节功能不够完善时,个体虽有较好的守法素养,也会受社会群体不守法的影响而不守法。例如个体不因无交警在场而闯红灯,但因见其他群体闯红灯,便也跟着闯红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宣传交通法规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如果说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任务是使人们知法、守法,那么,就应当着眼于交通法规观念、法规意识的培养上,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知道一些交通法规条文。

(二)对车管干部、机动车驾驶员和广大的交通参与者,在掌握交通法规知识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前者应帮助他们多掌握有关的法规知识,对后者应着重使他们掌握与道德原则相关法规,重点解决正确交通规范的树立和坚定的交通行为素养的培养问题。

(三)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不应孤立地进行。应当结合“普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来进行,从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高度,来认识交通法规教育的意义,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中的“刺激”

心理学需要研究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借助语言传达思想的过程,研究言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言语)如何被感知和被理解以及它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因此,在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充分运用交通案例来说明法规条款的意义,以调动情感产生较强的刺激,使受教育者在脑子里引起震动。

要取得这一效果,就得摸清各类交通参与者存在的与交通法规相违背的主要思想动机。比如带有事故倾向性的驾驶员,在性情上必然存在某些偏差或缺陷,或表现出侥幸心理,利己动机,或缺乏职业道德,或急功近利等等。这种人对交通法规是置之不理、明知故犯,对这类人采用一般的交通法规教育很难产生其思想感官刺激,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向一般交通参与者讲解的车祸概率问题。车祸发生的概率若按总人口数计算确实很小,但它的发生概率并不像去参加摸奖,百分之一的奖率就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并无其他外在条件;而车祸的发生则与之不同,只要你在繁忙的十字路口或公路上行走、驾车、有时略一疏忽,发生事故的可能就会百分之百,你要不信,假若你往急驶而来的汽车迎面走过去,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看看是否会发生车祸。另外,有时车祸的发生又并非因自己的疏忽,而是由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疏忽,或是遇技术不佳或酒后驾车的驾驶员处置不当等。由于他人的行为并非自己所能掌握,因此在道路上必须时时注意安全。通过这样讲解,结合一些交通案例,在群众思想中引起较强的刺激。

事实说明,典型交通案例是从事实中总结的经验教育,让事实说话,从反面阐述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危害性,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只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切近性、针对性,就有较强的说服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交通法规宣传的社会效果

从宣传心理学角度看,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有三点值得注意:

1、宣传的生动性。怎样使“干巴巴”的法规概念、条文通过宣传,讲解变得生动活泼,迅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关键不在于单纯地列举很多重大的交通事故案例,一味地追求所谓“趣味性”,也不在于经常用考试的办法去推动大家背诵、记忆,而在于紧密联系听众(读者)的交通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一般的交通常识和原则。联系本地区发生的或群众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违章占道、违章行走、违章驾车造成的危害,讲解遵章守法的意义所在。生动性还体现在能够具体分析各类违章人员的动机及需要,从而选取不同的“素材”,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