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1

[关键词]实践能力;特色课程;实践基地;能力培养

农村幼儿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民俗,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进行幼儿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学应结合园本特色资源,为幼儿提供各种参与实践的环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一、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渗透,为幼儿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

以“玩中做,做中学”的生活实践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原有经验基础,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渗透,开展了特色主题活动。

1.开展主题活动《春暖田间——马兰头》。根据季节特征及幼儿的兴趣及需要,主题活动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野外寻找马兰头》、科学活动《认识马兰头》、语言类活动《儿歌——马兰头》、音乐创作活动《马兰头》、美术活动《制作马兰头》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野外寻找马兰头》,旨在通过感知、寻找、比较,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野菜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活动《制作马兰头》,则侧重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剪贴等技能。

2.开展主题活动《好吃的蚕豆》。立夏,农村有吃蚕豆的习俗,因此开展了《好吃的蚕豆》这一主题。科学活动《美丽的蚕豆花》和《认识蚕豆》,教师注重以幼儿实地观察为主。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剥一剥等形式,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认识蚕豆花、蚕豆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长环境。美术活动《制作蚕豆玩具》,教师让幼儿借助牙签等辅助材料,将蚕豆组合成各种有趣的造型。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锻炼手部肌肉,发展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开展主题活动《田园乐》。秋季是农村丰收的季节,为了丰富幼儿对秋天丰收的感受,教师围绕《种菜》和《水稻》两个内容生成了主题活动《田园乐》。根据孩子们喜欢的蔬菜,设计了科学活动《种植萝卜》,让每个孩子参与种植,学习正确地使用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喷壶等,并初步学会种植、管理萝卜的方法。科学活动《起米》,旨在让幼儿了解米的生产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如积木、瓶子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压、碾、滚等)起米,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幼儿在体验到劳动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二、充分开发与运用农村周边资源,为幼儿实践提供物质条件

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从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为此,幼儿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利用园内自身条件、社区、农村周边资源,有目的地选择和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幼儿的实践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1.开辟园内种植基地,为幼儿主动探究与实践服务。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能直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园内创设一个自然教育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实践的生态教育极为重要。在幼儿园内开辟了“种植园地”,从而为幼儿主动探究与实践服务。

孩子们通过亲自播种、亲眼观察记录、亲身体验收获,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成了爱劳动、与同伴合作等良好品质,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2

关键词: 体验学习 音乐教学 引领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审美情趣。它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让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知识的意义。

如在学习黄梅戏《对花》一课时,我们可以采取这种学习策略:先在课前收集资料,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辨别戏曲音乐伴奏,听录音伴奏《对花》和教师的即兴钢琴伴奏《对花》,比较二者哪一段伴奏有韵味;其次让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黄梅戏”的资料,他们较详细地展示了“黄梅戏”起源和发展过程;再次二组介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她的唱腔明朗流畅,音色优美,独具一格,这一艺术家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接着让第三组即兴表演唱《对花》,他们的精彩表演给全班同学带来了美的愉悦;最后第四组进行评价。结束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小结评价。这样既让学生相互间有了交流,又将戏曲的美通过心灵的交汇倾注于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戏曲。

又如在“中国民歌――号子”的欣赏学习时,设计以下步骤: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几个纤夫齐力拉纤的情景,再鼓励学生做“纤夫”拉纤的动作。他们把教室当成江河,把排排的桌子当成装满货物的货船,可爱而投入地拉起“纤”来,当听到老师说:“天气很好,风平浪静,船还不太沉……”他们便轻快地拉纤和吆喝;当听到老师说:“哎哟,起风了,船有点沉……”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加强动作的力度,嘴里吆喝着“嗨――哟,嗨――哟”;当听到老师说:“不好,风急浪大了……”学生便做出全力拉纤的动作,嘴里“嗨哟,嗨哟,嗨哟,嗨哟”地吆喝着。学生就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强、弱、快、慢的变化,具体感知着劳动号子的节奏和速度。进而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让学生从音响方面再次体验劳动号子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拓展部分,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场面来为《军民大生产》重新填词,同学们兴趣很高,改出的歌词也五花八门,有写学校大扫除的,有写植树栽花的,有写爷爷奶奶田里劳动的,还有写工厂里的机器的。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真切地感受了民歌中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实践中领会音乐比单纯地讲授与欣赏有趣得多。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呢?

一、以生活素材为基础,让学生想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想体验。

1.学习材料生活化,体验科学知识有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教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对科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有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科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做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内在价值。

二、以操作实践为手段,让学生能体验

我们提倡学生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其道理就在这里。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1.调动多种感官。

在教学中,尽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促使客观的声、色、画、文与学生主观情、意、理智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产生个人的理解。

2.优化学习活动。

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3.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因此,作为现代教学应致力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中,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以合作交流为途径,让学生会体验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鼓励质疑问难,引导交流的方向;创设辩论情境,促进交流的升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落实交流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提高了研究、创新与合作能力。

四、以审美创造为目标,让学生爱体验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3

【关键词】综合实践 实践能力 种植的魅力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关注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活动要求超越学习书本的局限,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在这些前提下,我校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甜蜜的发源地――七彩种植园。学生们在这个甜蜜的发源地里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种植的方法、经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种植的技巧,从中感受乐趣,懂得一些植物的科学常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以七彩种植园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我们的课题都是在开展科学种植的活动中进行研究。植物的种植是学生们利用已对植物的了解,进行的实践操作的过程。种植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知识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如玉米、向日葵、萝卜、牵牛花、凤仙花等种植;他们从亲自动手种植中学习科学知识,积累经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体验到书本中无法领略的内容。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二、在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淳淳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在我们的七彩种植园里,学生们在种植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怎么样除草、如何更好地防虫、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等等,学生们觉得这些问题是自己发现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发现去寻找答案,那些只是不用讲,学生已经牢牢铭记于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都是教育,种种体验、知识是在书本上、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教师在活动中要巧妙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这样的活动,学生既是发起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三、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活动兴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把教育目标寓于学生的兴趣之中,物化在环境之中,生成有价值意义的教育活动。比如本次活动是在老师观察学生的种植兴趣和对种植的渴望后,分析了种植对孩子将获得的经验与教育价值,从学生喜欢种植的兴趣点入手继而开展的。从种植开始,到蔬菜的成长,同学们在不断地观察、比较、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和经验得到了生成和深化,对种植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收到了预期效果。在实践中他们真正走进实际,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失败与成功,痛苦与欢欣,也有机会积累经验和教训。

四、重视种植实践的过程,学会分享劳动成果

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是学生们学习的过程。在这一漫长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辛酸,这辛酸让他们学会了互帮互助。学生们汗流浃背,汗水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知道做一位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懂得了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因此,他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他们明白了只要辛勤的付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分享劳动果实时,学生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甜的比吃了蜜还甜。学生们除了自己享受劳动成果,还把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送给其他班的学生、带回家与家人共享,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曾几何时,老师用了多少口舌教不会的东西,此刻学生已经不需要老师的谆谆教诲就已深深觉悟,这活动让老师也受益不浅。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4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遵循导向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学生不仅要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更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创设情境给学生参与的热情、相互合作给学生探究的乐趣、开展评价给学生交流的舞台、课外实践给学生补充和延续四方面阐述观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的快乐必将为劳动能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劳技教学;合作;评价;课外实践

学生是劳动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要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更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学习这把金钥匙,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课堂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参与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得到很好的培B。而创设情境也就是在劳技课中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加深对劳技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上三年级上册的《纸绳蔬菜》时,我从吟诵儿歌《菜园里》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蔬菜,并出示图片,渗透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和多吃蔬菜的好处,为后面的制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在《漂亮的背包》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将各种色彩绚丽、造型各异的纸绳背包准备好,挂在教室的墙上、角落里,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背包,这样学生制作背包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很想马上拥有这样一个背包,从而积极地参与制作。

二、相互合作,给学生一种探究的乐趣

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合作、共同探究,想出了不同于范例,又富有创意的点子。如《休闲躺椅模型制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小组人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设计画图、锯刻和打磨椅侧坐板和椅背各部分,自主探索出好的制作方法。这样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作品,不仅能带动个别动手能力差又不主动参与的学生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一般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围坐并民主推选组长。在教学《“可乐”机器人》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坐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相互交流方便多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启迪,机器人在不同的小组中出现了不同的姿势、不同的造型,他们协商解决了不易切割,粘接机器人头、胸、腰、四肢难的问题,相互配合,共同美化机器人。

三、开展评价,给学生一种交流的舞台

在评价作品时,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好”或“不好”,至于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自己有什么新的想法都不会讲,也讲不清楚。这样无法体现评价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评价的标准,告诉学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评价才会有内容、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创造性。

例如,教《别致的小鞋》时,等三分之二学生的作品完成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1)纸绳粘贴是否平整、紧密。(2)拖鞋的整体造型是否精致。(3)纸绳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4)作品的设计是否有创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重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以不断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改补救,课堂也成为他们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

四、课外实践,给学生一种补充和延续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课堂受到的束缚较多,比如场地的限制、资源的单一等。合理地进行课外拓展与延伸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其实,劳技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续。这也是遵循劳技大纲的综合性、开放性原则,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劳技课外活动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我班有一个家长是从事花草栽培工作的,每次有种植方面的活动,该家长主动为全班学生发放种子、花苗,如向日葵、吊兰、金盏菊、水仙花等,全班同学积极性很高。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点燃学生的热情,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讲解的机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劳动能力。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5

关键词:劳动实践基地;构建;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24-0

同志指出:“不要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全过程十分强调开放性和动态性。就目标而言,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就内容而言,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就结果而言,强调学生活动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其活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经历,提倡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劳动实践教育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不是对儿童进行科学训练,而是使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次上复归儿童天性,建构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其意义是重大的,它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和充分利用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行三个结合,把劳动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一)劳动实践与实施德育工程结合。重视德育工作,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拓展德育渠道,促进德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学生正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学会了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改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二)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特别是劳动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劳技课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教学,如聘请农业专家和富有经验的农民,到学校做讲座,培训教师,或到课堂执教等。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现在大部分学生为独子,学生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学校教育的积极效应容易被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所抵消。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是给家长开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讲座,二是想办法引导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如要求小学在接受一年级新生时逐个询问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对家长提出“补课”的要求,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包括个人卫生自理,洗涤小件物品(如红领巾、手套、鞋等)整理个人生活、学习用品,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花卉栽培等教育内容,由家长评定成绩签署评语,学校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劳动课成绩。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家长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二、尝试三种模式,提高劳动基地资源利用效率。

(一)实践体验。从基地的角度看,如果劳动实践教育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或由教师直接提供,既可以来自学科,也可以源于家庭和社区,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也可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这样,可以打破固定教材的局限,走出课堂和学校,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情境陶冶。通过开发和利用基地,有意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启发学生领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学生通过写话、日记、习作、作画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情,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精心选取活动主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我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他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编辑手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1.建立劳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我班与淮河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淮河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在淮河之畔,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其次,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再次,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