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1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虚拟技术;展示;互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展示历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主要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现设8个展厅16个展区,由第3厅开始大量展示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包括鞍山群早期生命、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辽宁的古人类等。第4厅为整馆特色厅陈列的是世界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标本,包括一亿多年前辽西的“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花的摇篮”等。第8厅是气势磅礴的“辽宁大型恐龙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多为传统博物馆展示和陈列,除第六厅互动科普厅和个别展厅采用了虚拟和数字化展陈技术外,大部分展厅以静态图形和标本展示为主。
展厅实物展示虽然是藏品展示的主要方式,但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展览受场地大小限制,展览展品更换费力;针对古生物展览中的一些年代久远、易氧化变质的展品,如植物种子、动物羽毛,不适宜长期展出或者不适宜展出;实物展示缺乏灵活性,尤其对于科普性质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与观者的良性互动。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实物展示的局限,采用虚拟技术实现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改造尤为重要。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数据分析,本人认为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可进行一下数字技术方便的展示改造:
1.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
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实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即参观者在自然博物馆展厅中使用数字化智能系统进行参观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参观者所需求的个性化、使用的趣味性以及感知性等多方面考虑,提供一套多风格适合参观者个性化特点的展示参观方案,充分调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参观者融入展览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系统界面设计上采用一套高级交互性智能界面设计。如,中国台湾国立暨南国家大学提出了一个XSL(ExtensiblestyleshectLanguage:可扩展样式语言)的多展示框架,根据参观者的个性化特点选择适当的XSL展示方式,构成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不同喜好参观者的展示参观系统。
2.数字化“扩增空间展示”
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展示空间与实体展示的空间结合,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参观者可配戴使用区域定位系统、头盔、立体眼镜等装置观看,用激光指示器指向展品,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信息内容,触摸感兴趣的展品,获取各种额外信息,如特色展厅第4厅展出的主题为“花的王国”的部分可添加加强现实技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虚拟呈现,实现参观者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与接触,通过头盔和立体眼镜的配合完成植物的短期迅速生长,对解决古生物博物馆实体空间展示所缺乏的灵活性和其中的虚拟空间展示中丧失情感等缺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另外地面互动投影技术也可在此展厅中增设,通过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实现大场景,配合风、花丛、水流声效,令参观者走入其中,置身植物海洋。
3. 三维场景深度复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已经采用了三维场景复原与漫游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实景人物拍摄的手法,实现多角度空间的古地球环境虚拟介绍,包括空中鸟瞰等角度展示环境,再带着参观者着眼细节以动态的形式讲述,地点标注显示等等。
4.多幕投影与三维跟踪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第8厅展示的是辽宁代表性的恐龙骨骼标本,可结合多幕投影和三维数字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展示改造,可为参观者配备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数据头盔、立体眼镜和数据手套,运用互动手段丰富展览内容的形式解读侏罗纪年代地球上的奇异自然景观,以及辽宁地区代表性的恐龙品种,通过系统声音识别系统模拟恐龙叫声,通过喷水装置产生瀑布水花溅到身上的触觉感受。运用数字手套对看到的恐龙进行点击,可以详细观察到任何一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另外可同时使用幻影成像、多幕场景自动转换技术,将现有场景与前景中的仿真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光电、音效模拟虚拟场景,针对大量动物、人物可使用多场景多幕剧来表现,其中,不同场景的转换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在表演时可根据剧情自动转换,并可观察到在不同分配方案情况下的恐龙演化、灭绝情况,还原一个逼真的侏罗纪世界。
5. 增设留言签名系统
在参观完后,参观者可在此系统前签名留念,参观者在手写屏上书写留言并保存后,留言内容可同步输出显示在大屏幕上,大屏幕可同时显示最近的四个留言内容,留言内容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当有新的留言内容保存后,将替换当前大屏幕显示留言中最早的一个留。另外此设备还具备新建留言、书写留言、选择笔触、选择颜色、笔画粗细、清除留言、保存留言等功能。
虚拟数字与互动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展示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辽宁地区古生物资源丰富,针对地区特点设计师可恰当选择数字化展示的表现方式,进而使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更为多样和有效,提升创新性的同时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得以更新与改善。另一方面加大展示陈列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的力度,才能使展览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充分协调发展,更大的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跃生,浅谈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在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2]. 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01)。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3
电影博物馆建筑形态复杂,特殊做法多,为设计带来极大难度和工作量。例如大量高大、无柱及异形空间,装饰面与围护面分离的外立面设计等等,使得结构。幕墙设计、建筑构造等均无法按照常规设计。这不可能再用设计院的常规设计方法完成,需要由草图入手, 自己动手制作实体模型,再用电脑制作三维模型,经过数次反复成形后,生成平、立、剖面图、大样图。
如此反复推敲。研究的过程,与现有设计体制;中突。设计与工程紧密联系,但是此工程多项独特的设计只能依靠设计人自力更生、院里一些支持做研究、实验,并且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寻求一些生产厂家技术支持等共同来完成设计。这种工作方式与现有时代脉搏是难以协调的。
在4年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长期面对着不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查询大量资料。作出多种比选方案,协调、推动业主及施工单位等各方面向目标艰难迈进,设计工作范围也远远超出正常设计工作。
本工程在设计制图中较早使用了建筑专业内部协同设计、以及与各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些工作模式国内设计院还很少用到,但并不是我们开创的先例,在国外早已使用,而且随着建筑的时尚化发展趋势,建筑设计必将越来越复杂,既往的设计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建筑设计的需求。在电影博物馆的设计。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中,计算机不仅仅是作为绘图工具,而更多的是在三维设计、协同设计方面充分使用,确实对建筑设计起到革命性的推进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就建成部分的目前效果看,基本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整体空间效果,但是客观地分析,由于种种原因建筑的完成质量是差强人意的。而且工程后期超过一半以上细部设计都未能够付诸实施,给工程留下极大的遗憾。这一方面有值得我们总结的内部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存在过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与这些因素比起来,具体的技术难题要容易解决得多。这也使我们不得不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总结这个项目的得失。
与其它一些重点项目相比,中国电影博物馆并不享有特别的优势,反而必须面对一系列无法回避的不利条件。诸如有限的投资,传统的管理方式、薄弱的施工力量。体制的制约、利益的冲突,更重要的还有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等各方理念的差异。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由于设计方案本身的前卫和难度而更加凸显。应该说,中国电影博物馆从设计到建设过程中带有典型的时代烙印,让建筑师深刻体会到建筑与社会状况是何等密切相关,虽然建筑师社会责任重大,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建设过程中所能坚持的却极其有限。
在所有的问题中,理念的差距是决定性的。对于一个公共建筑项目,设计者、业主和施工单位明显抱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时间和资金的压力下,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专业判断往往被行政决定所代替,建筑的品位只能受制于某些决策者的个人好恶和审美水平。在一个不受制约的“再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们通常是被排除在外的。
中国电影百年庆典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一个建筑的主要目的被锁定在某一个事件上,并以此衡量绩效时,建筑的长期存在就成了次要考虑。这种多快好省的“临时建筑”自然不会对工程品质有过多要求。这个问题在电影博物馆后期建设中有相当极端的表现。遗憾的是,这似乎是一个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4
按照《XX省文物局、XX省消防救援总队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关于开展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湘文物督〔2019〕55号)精神,XX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XX县消防救援大队决定从即日起至9月15日在全县部署开展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督促文物、博物馆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集中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和问题,进一步强化防范措施,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火灾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二、组织机构
XX县成立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
XX 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
成 员:XX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安全专干
XX 县文化遗产保护股股长
XX 县消防救援大队工程师
三、工作时间
即日起至9月15日
四、排查整治范围
(一)具有火灾风险的古建筑类、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文物保护工程工地。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群、传统村落、宗教活动场所等。
(三)文物库房及木质结构文物古建筑等火灾诱因较多的单位和场所。
五、工作安排及要求
对照《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规程》的规定。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局制定的《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XX省文物局、XX省消防救援总队制定的《XX省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调研指导方案》,各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工作。
(一)动员部署及自查自改(即日起至8月25日)。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县消防部门要迅速行动,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照整治标准,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其职责,并承诺本场所不存在突出风险或者已落实防范措施。无管理使用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自查自改。自查自改要填写《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附件1),并存档备查。
(二)重点检查及督导问效(8月26日至9月05日)。XX县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督促本辖区内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自查自改,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同时,要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开展联合抽查。消防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微型消防站的实地指导,强化现场拉动考评,督促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提高火灾处置能力。对发生火灾事故的,要严格实施责任倒查。
(三)严格整改及宣传培训(8月26日至9月15日)。各文物保护单位要认真梳理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列出整改措施和责任清单,照单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严重影响的,要将危险部位或者场所封闭整改。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培训约谈力度,使其知责、明责、尽责,培训一批消防安全“明白人”。督促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开展内部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上报专项总结,包含本辖区内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分析梳理问题,提出工作措施等。同时认真督促检查,填写《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附件2)。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XX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XX
电 话:XXXXXXXX
邮 箱:XXXXXXXX
XX消防救援大队:唐述桥
电话:XXXXXXXX
邮 箱:XXXXXXXX
附件:1.《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
2.《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
附件1:
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
文物、博物馆单位名称
管理使用单位(人)
排
查
范
围
排查发现主要隐患和问题
火灾隐患和问题整改情况
排查人员签字
管理使用单位负责人签字
备注
附件2:
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
填表单位(盖章): 填报人: 联系方式:
检查单位
具体情况
市级
文物
部门
检查情况
组成检查工作组 个,出动人次;检查文物单位 处(其中:国保 处、省保 处、市保 处);博物馆 座。
整改情况
共发现文物单位隐患和问题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保 项),督促整改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保 项);共发现博物馆隐患和问题 项,督促整改 项。
问题归纳
电气安全隐患 项;用火安全隐患 项;燃香烧纸隐患 项;危险物品安全隐患 项;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项;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项;其他隐患 项。
县级
文物
部门
检查情况
组成检查工作组 个,出动人次;检查文物单位 处(其中:国保 处、省保 处、市县保 处);博物馆 座。
整改情况
共发现文物单位隐患和问题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县保 项),督促整改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县保 项);共发现博物馆隐患和问题 项,督促整改 项。
问题归纳
电气安全隐患 项;用火安全隐患 项;燃香烧纸隐患 项;危险物品安全隐患 项;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项;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项;其他隐患 项。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5
在未来的几年,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应该是与中国新博物馆运动的新闻(《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报道,中国政府要在2010年前建设或翻新1000家博物馆)最密切相关的一个人。虽然陆建松一再婉拒各方邀请,但是他还是已明确被要求至少要主导构思、设计和规划1000家新博物馆中的25家。
自1990年代中期起,博物馆专业出身的陆建松就一直是中国博物馆改革新观念的倡导人物,也是一个逆向思维的少数派。现在,在这场新博物馆运动中,陆建松每周约有3天要为各地的博物馆项目提供服务,专家收费标准每天250美元,甚至更多。在各个城市忙碌奔走的陆建松,一再明确地表示他的学科研究经费已经非常充足,而他更想尽力为数不胜数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好剧本模式。与大量常年研究陶瓷青铜器的文博专家相比,陆建松显然更具有创意型人才的天赋,他更像一个创意总监、剧本大师和舞台剧导演――他在为每个自己参与的博物馆精心写一个好的舞台剧本,让每个展览变成一次完美的具有诱惑力的演出。
我们是一群布道者
“和我的个性有关。”说到自己曾经的职业规划,陆建松把一切理解为天性使然。当年,从复旦文物管理专业毕业留校的陆建松分析着自己的未来――“高校学者研究出土文物,专业水平与博物馆里的学者不能相比,因为我们没有长期把玩实物的经验。而且研究文物,是个小学,很难做到名声在外。因此我认为博物馆学,作为人文社会研究学科,高校的研究优势应该是关注前沿的东西,关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不能做书斋式的学问。其实,出土文物展览馆是博物馆,自然科学、艺术、科技历史,各方面的展览馆都是博物馆。利用考古与文物的基础知识,把博物馆做成文化产品,传播供给社会大众享受,比我做考古发掘的意义大得多。”
1990年代中期,全国博物馆建设开始兴起。之前,所有中国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一律是字画、文物、青铜器、陶瓷,展览内容单一,自然没有展览内容方案、展览节奏设计一说,博物馆通常门可罗雀。当时,陆建松以及少数一些学者在倡导――展览首先是给老百姓看的。“我觉得我们博物馆的策划者应该担当的是神甫、传教士的角色。宗教哲学很复杂,普罗大众未必明白,而传教士就担当解释的责任。博物馆展览就是把学术研究、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这些学术的东西通俗而生动地解释出来;把学术的研究资料传播成娱乐学、教育学的东西。”
于是,一切的“好看”都在实践中探索。博物馆规划该怎么做、建筑设计书怎么写、工程管理怎么做、形态设计怎么做……思维跳跃的陆建松从文博专业的研究者蜕变成一个博物馆经营领域的专家。“1995年之前,博物馆只具有收藏研究功能,但是这不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目的。要通过博物馆特有的表现形式去传播给大众。只有和大众结合起来,你的收藏、研究才有意义。这是我的博物馆经营理念。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是有更宽泛意义的一个文化,信息传播的机构,是一个游玩的场所。这种观念支配着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贴近生活。
每一个展览就是一部大片
从崭新的深圳到古老的湖州,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在筹划自己的博物馆名片。如何体现这些博物馆的差异性、地域性,是关键所在。任何博物馆,陆建松认为都应有故事性、情节性。“收集理性的材料,用感性的手段表现。每个展览都好比写个吸引人的剧本。”他拿正在建的武当山博物馆举例,“依照往常的思维建一个文物博物馆,大家都没什么兴趣嘛。”而研究武当山历史后,陆建松发现武当山建筑的逻辑就是一个故事化的逻辑,它本身就讲述了一个真武大帝来此结庐修道42年的故事。他因此将整个博物馆分人间、仙山、天国三部分,讲述了武当山建筑背后的文化。
把博物馆做成大片。2002年,陆建松按照这样的思路做江南水乡馆,受到学术界前辈的质疑。一些博物馆专业的传统专家认为,当博物馆展览运用了那么多现代科技的辅助手段后,就减低了展览本身的学术性。陆建松的意见是――当今世界博物馆专业原本是两类,一类是文物艺术类展,比如上海博物馆那样的展览;一类是主题展,就必须强调设计。运用很多信息装置技术,“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因为没有多少文物,18个景全部是制作出来的。在这类主题展中,我们的学术性不是体现在一件文物身上,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演绎中,我们任何一个辅助展出手段都是有学术支撑的。国际上博物馆展览分两派,欧洲博物馆展览都是学术派,都是以文物艺术为主的展览。因为它有大量收藏,而老百姓的审美水平比中国百姓审美水平高,因此可以这么做;而另一派就是美国博物馆的做法,美国博物馆都是做得好玩,强调信息组合,强调技术,把博物馆都做成了‘美国大片’。”陆建松认为后一种美国做派符合目前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
依照“大片”思维,于是揭示3000多年前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就被做成了一个巨大的体验式的生活场景。一个半圆形的幕墙前,描绘了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摸底河静静流淌,茅草房临河而建,炊烟袅绕,远处的金沙宫殿若隐若现,近处则是一家金沙人的雕塑,茅屋前,抱着小孩的女子正遥望劳作归家的父母。远处森林茂密,大象、野猪随处可见。金沙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野猪犬齿、鹿角、麂骨、犀牛骨等动物遗骸,还有大量乌木及植物遗存,专家根据这些出土物,用科技手段复原了3000年前的金沙自然生活状态。“电子沙盘,结合数字影片,全景式跨越时空的感受我们都能做出来,给观众愉快、宽广的体验。”
在一线的博物馆人
“杭州有6大馆在启动。无锡有8个馆在建。都是十亿以上的数字。”陆建松雄心勃勃地报出了一些行业数字。
雄厚的资金是技术的后盾,因此像八爪鱼一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成为陆建松目前最迫切的事情。他保证每年多次去国外考察的频率,在风格或者形式上,时刻与国外的设计新理念保持同步。而动画、舞美设计、舞台效果、声光点技术,所有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东西,他都必须随时了解与掌握。目前,陆建松手头的博物馆项目从航天到茶叶,不一而足,了解新项目的新知识领域,短期内速成为行业专家又是陆建松的功课之一。“每次做新馆,我先做汇拢法,凡是能看到的书,都要看。我是做菜的厨师,因此要看材料,提炼主题,然后决定形态的表现。”陆建松手头正在做杭州国家湿地博物馆,在他的办公室我看到一大箱与湿地有关的资料书。
陆建松记得做深圳改革开放馆,他看了30多本介绍深圳历史的书,看了很多新闻片,做了很多采访,他为做馆而做的知识筹备工作已经全然不同于以往博物馆专家所做的事情。深圳第一阶段1979年到1985年的外汇制度改革,没有任何文物工具做学术支撑。“当时有一个新闻细节,深圳银行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去吃饭,服务小姐对他说,啤酒要支付外汇,饭菜用人民币结算。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景――请付外汇,生动地表现了那段生活。我们的学术支撑来自于我们的采访准备工作。”在第一线做采访,对古雅的博物馆人,确实是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云南;本土建筑;地区主义;地区性;楚雄州民族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57-04
地区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在讨论建筑时地区的概念不可回避。从20世纪50年代对民族形式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地区建筑风格的探求,到20世纪90年代追求地区特色的建筑创作,建筑的地区性与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建筑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而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神奇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云南地区主义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本土建筑师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关注云南乡土民居的研究,不断地从云南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居中吸取智慧,融入到当代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当中。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早期云南建筑的地区性研究以及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也一度陷于过于“形式化”的倾向之中;简单地将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等同,狭义地将建筑的地区主义理解为附着于建筑外部的某种符号象征,曾一度导致建筑设计在形式摹仿和符号拼贴上大做文章。虽然这些现象基本上已成为过去,但它却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真实状况。
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地区主义建筑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云南本土建筑师在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中开始自觉地转向对建筑内在本质的探讨,而云南楚雄州民族博物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回顾历史审视过去,将对今后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探索与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云南本土建筑的地区主义探索
几十年来地区主义建筑一直是云南本土建筑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许多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为之付出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下面结合地区主义建筑理论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探索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1.1 从自发到自觉
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云南民居调研。由云南省设计院组成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调查组具体负责,先后对云南的十六个主要少数民族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多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并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拍摄绘制了大量的图片,最终于80年代集成出版了《云南民居》及其《续篇》,成为国内早期研究民居建筑的主要专著之一。建筑师是民居调研工作的主体,他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将设计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早期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基本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区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乡土建筑”这种土生土长、自发的、匿名的建筑成为了地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代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型”。与此同时,从乡土民居建筑元素中提炼和转换得到新的建筑语汇并运用到建筑创作中,成为了七八十年代云南本土建筑寻求地区特色的基本创作手法。虽然在当时的中小型建筑创作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例如云南阿庐古洞洞外景区、西双版纳主楼式宾馆等。但是由于这种设计方法简单易操作,大量的使用也导致了早期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陷入了盲目追求“形式”的误区。随着对建筑地区性理解的加深,这种单纯追求形式的摹仿而忽略建筑文化内涵的做法显出了弊端。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本土建筑师开始以更为自觉而理性的方法进行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例如将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乡土民居的研究当中,通过对乡土民居形式结构的深层解析归纳出建筑的基本“原型”,再从原型类推出建筑无限变化的形式,从而摆脱了早期对乡土民居建筑元素简单模仿与拼贴的肤浅做法。
1.2 从外在到内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地区主义建筑、乡土建筑的研究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师转变为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和学者。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研究与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得理论研究与建筑创作实践之间结合的更为紧密。这一时期云南的地区主义建筑探索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外在的地区性向内在的地区性转变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场所理论和批判的地区主义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海德格尔哲学现象学理论基础上,为讨论建筑的地区性而提出了场所理论。舒尔茨在场所理论中讨论了“存在空间”、“场所精神”等重要概念,并进一步指出了建筑的本质是建筑的“地点性”而不是空间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针对地区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以及怀旧、乡愁的情结提出了批判的地区主义。他主张理性的批判,从传统建筑、乡土建筑中抽象和还原出地区建筑的“本质”;在抽象、还原和转换过程中运用现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做进一步的提炼、概括,以寻找出属于该地区建筑的“特质”;同时也将建筑本身的营造看做是建构场所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云南本土建筑师开始自觉的关注建筑理论并从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整体关系入手思考建筑设计,在建筑与场地之间建构“场所精神”;开始运用现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乡土民居建筑元素加以提炼、转换形成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特质”。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2 案例解析
2.1 项目概况
楚雄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苗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世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楚雄州民族博物馆位于楚雄市郊与万家坝相连的鹿城南路一侧山坡上,地形上下高差20多米,场地条件极为复杂。博物馆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云南当代地区主义建筑走向“内在”地区性探索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解析。
2.2 乡土建筑“原型”的提炼与转换
乡土建筑是地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植根于本土,自发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供了质朴的创作灵感。博物馆建筑创作并未直接从乡土民居中提取建筑元素和符号进行拼接,而是从当地民居中提炼、转换出基本“原型”即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空间,并结合现代博物馆功能需求以找寻“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的生成之道。(见图1)彝族逐山而居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与山地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其特有的山地人居环境――山地聚落与大地景观的有机融合。当地彝族民居以质朴的土掌房、一颗印(合院式)最具代表性,因此成为建筑师“原型”提炼的对象。
博物馆建筑设计首先从场地分析开始,由于等高线密集场地高差较大不利于博物馆展厅空间的水平展开;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设计原则将博物馆的大体量空间分解成多个较小体量,变不利场地条件为有利。于是建筑师从土掌房和一颗印民居若干较小的建筑体量顺等高线联排布置,上下高低错落的布局中提炼、抽取出建筑的基本“原型”,并转换构成了博物馆展厅单元的建筑基本形式。分置在不同地坪标高的展厅单元由室外连廊相连,自上而下错落丰富的轮廓变化构成了整体建筑群最基本的“建筑意向”(见图2)。土掌房民居是一种典型的由开放空间向围合空间过渡的民居形式,“L”型的建筑平面及院墙形成了半封闭内院和半开放外院结合的空间类型。建筑创作从民居中提取、还原出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原型”。围合封闭的展厅体量与轻盈、通透的连廊形成对比,环绕中央庭院的连廊在联系各展厅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边界”,围合出半开放的室外空间。这种提炼、转换民居“原型”的设计方法,已在当代云南 “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见图3)
2.3 场所的建构
“场所”具有空间的一般特性,是由于人在特定空间中活动对周边环境赋予价值后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生活、经营的产物;为此可以把“场所”理解为:人与特定地点(空间)之间的某种特殊存在关系。因此,“场所”的建构成为建筑“内在”地区性的重要实现方式,博物馆建筑创作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由于场地条件复杂,博物馆建筑布局要协调好场地环境、建筑功能、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在布置上通常采取建筑轴线垂直于道路而建筑体量平行于道路的布置方式。但这种常规的方法在这块场地上却遇到许多问题:首先主轴线方向的水平距离较短,在较陡的坡度上建筑群体难以水平展开;其次建筑群面向西南方向,西南方向用地较小不利于建筑群布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师主动适应场地条件采取了主轴线转折的方式布置建筑群,主体建筑由西南向南偏转45°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在减缓坡度延长水平距离的同时建筑群主立面朝向城市方向争取到较好的城市景观。主轴线两侧场地开阔顺势布置建筑体量,主轴线一直延伸至坡脚的博物馆序厅处转折,使之与道路产生垂直关系并在此处组织入口前区广场与城市道路自然衔接。这种从场地出发的应答式设计方法,使得建筑群与场地间从此建立起特殊的“锚固”关系,也为建筑和场地赋予了真正的意义。(见图4、图5)
2.4 地区主义建筑的批判性思考
建筑的地区性是地区文化在物质和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在地区主义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建筑地区性的表达成为了作品的关键。建筑地区性的表达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也有“内在”和“外在”之分,内在的地区性主要涉及建筑的空间类型以及场所建构,而外在的地区性主要是建筑的外部形式。然而任何建筑作品的评论都离不开对其形式的讨论,因此地区主义建筑的形式表达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历史的局限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多呈现出“具象的地区主义”特点,即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对乡土建筑外观、构件或整体形式的模仿,从而也容易导致地区建筑批判价值的缺失。
在民族博物馆的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对彝族民居“原型”的提炼以及对场所的建构,较好地表达了建筑内在的地区性。然而,建筑外在的地区性表达上仍有遗憾之处。例如:博物馆屋顶设计在方案创作之初便围绕形式引发争论,方案最终选择了将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折中做法。展厅单元利用前低后高的体量形成两块屋面,将前部体量的女儿墙适当升高显示出土掌房的屋顶意向,而后部体量构架与双坡屋面的结合做法则抽象地表达了彝族瓦房的屋顶形式。根据总图设计的需要,建筑群主轴线两端分别布置了民族厅和序厅。由于位置关系需要对其屋顶加以强调,于是采取了构架和四坡顶结合四角镂空的处理方式。这种从现代建筑功能、材料和建造出发,对大量乡土建筑元素进行提炼、转换以实现建筑地区性表达的做法成了当时的流行,然而这也让作品在外在形式表达上陷入了过于具象的地区主义。
3 结 论
多年以来地区主义建筑一直是云南本土建筑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全球化导致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正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文章结合当代地区主义建筑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从而发现当代云南“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探索的一般性规律。即崇尚自然、尊重地区文化,从地区视角出发实现建筑场所精神的建构;从乡土民居中不断提炼、转换出建筑的基本“原型”以现代方式加以再阐释;采取批判的态度处理建筑创作中传统与现代、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2006.
[3]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6]饶维纯.彝州建筑文化的探求――楚雄州民族博物馆创作谈[J].新建筑,1996(4):3-6.
[7]饶维纯.云南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历程[J].云南建筑,201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