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市场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市场变化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1

关键词:企业债券 信用风险 金融危机

一、引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一直处于较为严重的非市场化阶段,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特征并不显著。2005年以来我国监管机构不断加大企业债券市场的改革力度,企业债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特征不断强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两个重大变化使得信用风险迅速成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个是金融危机以后,为刺激经济快速复苏,我国中央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在分税制以及《预算法》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债券市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负担的快速扩张使得部分融资平台陷入无力偿还的困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一时间成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关注的焦点;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转入经济周期下行阶段,我国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恶化,财务压力大幅提升,不少企业信用评级先后遭遇下调,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债务违约和破产的边缘。虽然目前陷入偿付困境的融资平台和企业最终都在地方政府、主承销商或者担保机构的协助下顺利偿付,我国也尚未出现一例真正的违约案例,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离信用违约的时代已经并不遥远。本文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诸多变化的细节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特征不断强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对未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监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特征的主要变化

通过对目前企业债券市场与2008年以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对比观察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特征不断强化、信用风险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无担保纯信用债券占比不断上升、债券发行人信用资质不断下降、城投债占比不断上升、信用产品结构不断复杂化以及信用事件频发。

(一)2007年担保制度改革后,无担保债券的比例大幅上升,有担保债券中,资产抵押等相对效力较低的担保方式占比也不断提升

2007年以前,我国新发行的企业债券基本全部都是有担保的,且担保方式都是效用较高的第三方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担保人绝大多数都是信用资质较高的商业银行,还有少部分担保人是大型央企,总体信用资质都很好。2007年强制担保制度取消,银监会下发《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命令禁止商业银行对企业债进行担保,自此无担保企业债券占比大幅提升,以资产抵押等方式担保的企业债比例也有所提升。2012年时,无担保债券占比达到64%,资产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占比也上升至15%左右,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占比下降至21%。

(二)我国新发行企业债券整体信用资质不断下降

2007年以前由于有高信用资质的商业银行和大型央企担保,我国新发企业债整体信用资质较高。2007年发行的83只企业债中,80只为AAA级,仅1只为AA+级,2只为AA级。此后,由于强制担保制度取消,商业银行被明令禁止为企业债券担保,同时企业债券市场大幅扩容,整体信用资质大幅下降。2012年时,新发企业债券中低等级AA级企业债券占比上升至49%,AA-级企业债券在2009年首次出现以后占比也上升至1%,AA+级企业债券占比上升至26%,AAA级企业债券占比下降至24%。总体信用风险较高。

(三)我国企业债品种中城投债占比不断上升,而城投平台的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系统目前主要的系统性风险之一

城投债是在我国分税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而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准政府债券”。按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举债,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直是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2008年以前,城投债发展较为温和,在企业债券市场发行金额的占比约27%。2008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推出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于2008年底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自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出现飞速的发展。2012年新发行企业债中,城投债发行金额已经达到4668亿元,占比72%,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新发企业债券品种。

(四)企业债券产品结构不断复杂化,包含期权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条款的企业债券占比不断上升

2007年以前,我国企业债券主要以不含权债券为主。近年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上升,投资者对信用风险也不断重视。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债券发行人倾向于在债券产品的设计上增加更多的条款以帮助缩短久期,降低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包含的主要条款有发行人的可赎回条款、债权人的可回售条款、发行人向上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提前偿还本金等。2012年新发企业债券中,含权企业债券的比例已由2007年不足6%的水平上升至84%。

(五)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事件爆发频率不断上升

2006年上海社保案事发后,我国第一只非上市民营企业短期融资券“06福禧CP01”发行人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被逮捕,主要资产遭遇法院冻结。该短期融资券“06福禧CP01”随后被降级为C级,成为中国第一只垃圾债券。2009年城投平台融资规模快速上升以后,城投平台信用风险逐渐浮出水面。2009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融资平台之一安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07宜城投债”延迟一天付息利息,该次延迟付息事件为债券市场首次。2011年4月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2011年6月,上海市政府辖下一家从事地产及公路建设的城市投资公司,从本月开始无法偿还银行流动贷款,要求银行延期及转为固定资产贷款,被指变相拖债。这一系列事件迅速使“城投风波”成为市场热点,引发债券市场对城投债品种信用风险的极大担忧,城投债遭遇市场狂抛。与此同时,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因巨额亏损、贷款逾期及诉讼事项于2011年6月被联合资信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随后至2012年2月一路降级至CCC级,光伏、风电、钢铁、机械等诸多行业企业被降级。目前为止,所有爆发的信用债偿付危机最终都被地方政府或主承销商或担保公司兜底,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违约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离实质违约的时代越来越近。

三、结论及应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特征强化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要变化的观察与对比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的信用风险特征已经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2007年强制担保制度取消后,截止2012年末无担保债券的比例已经上升至64%,有担保债券中,资产抵押等相对效力较低的担保方式占比也不断提升;二是我国新发行企业债券整体信用资质不断下降,AAA级企业债券占比由96%下降至24%,AA级企业债券占比由3%上升至49%;三是我国企业债品种中城投债占比由27%上升至72%,城投平台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系统目前主要的系统性风险之一;四是企业债券产品结构不断复杂化,包含期权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条款的企业债券占比不断上升;五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事件爆发频率不断上升,上海“申投事件”、云南“云投事件”、山东“海龙事件”等诸多事件已经引起了市场的显著反应。

目前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已经上升至14.28%,由于债券市场融资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未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变化来看,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特征已经不断强化,信用风险也越来越高,未来随着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进一步上升,信用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信用风险的防范应成为我国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

(一)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放开一般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限制,转而将监管重点放在提高企业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监管机构近几年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的限制仍然较为严格,包括发行主体资格、发行机制安排、募集资金用途等诸多方面,这些严格的监管仍然是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放开限制,将监管重点放在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方面,用市场化的手段而非目前行政化的手段管控企业债券发行的信用风险。

(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债发行的监管,防止城投平台融资规模继续过快增长

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承担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盈利能力很弱,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付当前的存量债务,资产也包含较多当地政府注入的公益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监管机构以及全球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系统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业绩冲动,城投债券发行具有一定的道德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城投平台融资行为的监管,严格控制城投平台新发企业债券的行为,防止城投平台信用风险继续加大。

(三)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债券市场主要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约束

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债券发行的中介机构是我国企业债券的第一道信用风险防线,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债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介机构为扩大市场份额而降低尽调要求、抬高信用评级的道德风险很大,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对中介机构的事后处罚机制,降低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我国企业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具有系统性重要地位,信用风险的防范尤其重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监管机构应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范围和风险敞口的监督,约束商业银行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行为,使得我们金融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湛,曹萍,曹昕.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现状及风险评估[J].证券市场导报,2010,12

[2]鲁政委.后危机时代应补上企业债短板[N].金融时报,2011-05-28(6)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2

1.医药市场营销的涵义及其分类。

在医药市场的分类上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对其分类,如果是从医药市场的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为药品市场以及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又能够分为处方药市场以及非处方药市场;按照营销的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把医药市场分为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按照营销的环节对医药市场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照医药的产品供求态势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按照购买者以及购买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市场以及消费者市场。

2.医药市场的特点。

医药市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医药市场较为集中,从有关的数据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的药品消费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城镇领域,农村的消费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还有就是医药市场的群体主导性比较强,非主动型消费的现象比较的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医生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医药市场的需求方面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受到突发性以及流行病的相关影响,医药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医药的产品价格不是太敏感,另外就是医药市场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购买的差异上比较大,最后就是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化。

二、新环境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的医药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的环境就开始出现的很大的变化,新的环境给医药市场的营销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重要的阶段医药企业要积极的来进行应对。医药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优质的医药企业纷纷的涌现出来,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飞速猛进。为我国的医药企业的发展市场拓宽了道路,在医药产品的创新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技术以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为我国的医药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新环境对医药产品的调整以及市场秩序的好转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最近的这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对药品的分类管理以及药品的价格管理都得到了加强,这就使得医药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医药的流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随着各项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后,对于医药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提高,这从客观上对于医药的市场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非处方药的市场空间也得到了增大,新的环境对非处方药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良机,还有就是在“转移生产”为我国的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同时也对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隐患也在医药领域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是在规模上还不是很大,开放药品的分销市场使得医药的流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冲突,在医药的营销管理以及规模等体系的建立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比较的弱势。

三、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的渠道上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下图可以发现,药品的厂商已经可以和批发商以及零售的药店和医院等进行直接的交易,这就使得批发商以及零售药店不需要经过医药站来进行采购药品,从而减少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虽然医药市场的流通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从一方面来说提高了其效率,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企业就随之占据着市场中的主置,由于经验上的不足没有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上进行规划,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以及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医药市场上的流通渠道愈来愈紊乱,还有就是医药市场与当下的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情况愈来愈严重,而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和客户的关系维系好只能是对于这种情况隐忍对待,在“坐商”现象上目前还依然存在,对于医药的批发方面数量已经愈来愈庞大,各个医药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强,医药价格的降低是在竞争中能够起到作用的重要方法,在医药的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医药企业的利润也在进一步的减少,医药的流通企业主要依靠着公共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获利,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所表现的是以利益作为吸引的主要手段,这在短期内能够发挥其作用,在长期的战略上显然是不适合的,医药流通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我国的医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药的生产企业以及医药的流通企业在不断的增加,医药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的向买方市场开始转变,并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成型,在医药市场的体制方面也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竞争的程度以及终端营销的难度上也大大的增加了。在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其已经到了变革的重要阶段,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范化得以施行有着其发展的必要性,在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应该以客户作为中心,从而建立医药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创新医药的品牌建设以及管理的新渠道,进而才能在新环境下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模做大、做强。

四、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1.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在医药的营销模式上出现的畸形主要还是由于高价格以及高回扣的销售,在医药市场当中最为强势的渠道应当说还是医院,在城镇的医院消费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这种以药养医以及医药不分的体制下使得医药的营销模式出现了问题,为了能够占据医院这一市场只能是在价格上进行降低来获取长期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在眼前的利益驱使下进行开展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对医药的质量进行的竞争,而是在医药的折扣上的竞争。还有就是医药的药剂科对于药品的采购有着主要的权利,故此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另外在医药市场营销的观念方面也比较的滞后,营销的渠道模式较为的单一,这些也导致了营销的方式没有新意,不利于在当今的新环境下长期的发展。

2.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探究。

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着高科技以及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当今新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笔者根据医药市场营销在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对医药的市场营销归纳出一套应对新环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环境的发展下,医药的市场营销要现在营销的渠道模式上进行创新,要对产品的组合策略进行扩大,这就包括对医药产品的组合宽度以及深度方面,在宽度的扩大上主要是在原有的医药产品上多开设几个产品线,把其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在深度上就要在医药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一些新的产品项目要得到引入,这一策略能够很好的对物力以及人力和分散风险、财力资源等领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同时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变动可以从产品的策略上进行着手,这也是对长期医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其它方面的市场信息,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医药的价格策略方面企业应该根据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保持原价或适当调整价格,以保持产品的声誉和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另外在医药营销的渠道策略上进行改进,企业应巩固原有的营销渠道,并积极的对新的医药营销的渠道进行开辟以此来加强销售网点的联系,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促进市场份额的提高;在医药的促销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在继续做好医药促销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工作的重心从建立医药产品的知名度逐渐的向着树立医药产品的形象方面进行转移,主要目标是建立顾客的品牌偏好进而争取新的客户。在医药营销的观念上要加以创新,要把消费者的导向营销的观念进行树立,要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组织营销的活动,对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把其需要纳入到营销的内容中去,在对医药的营销过程中还要对要注重道德的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药企业的行为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重视,并且对其的期望值也是不断的增高,故此,医药企业的行动受到的道德约束会越来越严密,倘若是在这一方面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的医药营销带来严重的风险,更甚者还有可能造成诉讼的可能,所以在医药的市场营销的道德规范要严格的履行。在医药的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可以从售后服务的建立以及完善开始,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客户在这方面的顾虑得到最大化的降低,从而把医药的企业形象得以建立起来,还有就是要利用转移策略,也就是把其转移到其它盈利更多的一些市场,因此,医药的企业要能够在选择对策的时候控制好全面的布局,要在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上加以平衡的考虑,以此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的广告推广方面也是当下较为常用的策略,它能够为医药的市场营销收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在营销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得到加强,更好的为医药的市场营销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3

医药产品在该阶段适宜采取强有力的营销推广(又称销售促进),以期达到4个目的:第一,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产品投入市场初期,因消费者对其认识缺乏足够的了解,适宜采取迅速建立销售渠道的方法;第二,认知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告诉医生和患者新产品及功效,引导他们使用该产品;第三,视觉导向,采取陈列、示范等方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促进购买决策的形成;第四,提高商业信誉,促进购销双方相互信任,扩大市场占有率,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关系。国外医药企业大多采用先创造或推出一个理论进行大肆宣传,然后利用医药专家的影响、学术理论的支持、广告媒体、销售代表的推广,达到医生和消费者接受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药品。例如美国强生公司在华最大的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推出了消化疾病的“胃动力”概念,促进了“吗叮啉”的销售。无独有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推出高血压的“肾保护”概念,促进了“盐酸贝那普利片”的销售,建立了产品与概念的市场联系,在医生中首先接受这一概念,再通过医生有关学术会议、论文交流等学术带动,让患者接受企业生产的产品。

(二)成长期

此阶段的医药市场主要表现是药品销售量迅速上升,医药企业为了尽可能地维持市场状态,通常采用如下营销策略以维护市场的占有份额:1.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乙酰水杨酸”由起初解热镇痛的细分市场到抗凝血这一细分市场。2.企业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定位,如江中制药集团生产的“复方草珊瑚含片”从起初定位治疗口腔、牙龈炎症为卖点,数年后重新定位为治疗咽喉炎症为主要卖点。3.企业的广告密度及宣传工具增加,诉求点从介绍药品功效到说服消费者主动购买及医生开处方。4.企业的销售总量让利,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对于提前支付的客户给予价格折扣,一次性采购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时给予优惠,以吸引更多的购买者。5.产品的包装与剂型的改进,此周期药品销量逐渐增大,为稳定利润的增长,对其进行改进,如由大包装改为小包装或大剂型改为小剂型。

(三)成熟期

医药市场的产品与一般商品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药品销售成长率达到一定高度时,其销售步伐将逐渐放慢,在此期间医药市场产品销售的减缓,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使医药企业商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多数企业放弃这些成熟产品而去开发新产品,其实在这个阶段应该按照营销理论重点考虑医药市场商品和营销组合的整体概况。1.医药市场的营销创新策略,医药企业主要可以通过4种方法来扩大药品的适应症和使用人群:(1)增加媒体种类和使用频率,说服临床医生开处方和消费者使用该产品;(2)细分市场的再定位,扩展药品的使用人群;(3)开拓市场的销售区域范围,达到销售总量的增加;(4)延伸药品的使用功能,增加使用范围。2.争取竞争对手的客户,在医药市场改进策略中,江中制药集团生产的“健胃消食片”在成熟期采用进入新的市场细分方法,增加小儿剂型,向小儿市场进军,使产品销量又上新台阶,是一个销售近20年而不衰的国产典型品种。它成功地使用了争取竞争对手客户的策略方法,配合大力促销手段,成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助消化药品的第一品牌。3.医药商品的改进策略,医药企业通过改进药品的特征,将一产品从包装、剂型等稍作改动后重新推出医药市场,达到吸引新用户或增加潜在用户,提高使用水平,改善销售,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功能改进或加强策略:目的在于延伸药品本身的功能特性,在宣传口径上加以强调,如从临床安全性、疗效可靠性、使用口感、携带便捷等方面入手,在促销或广告宣传中凸现“更强”、“更大”、“更好”、“更方便”等术语。(2)商品改进特点策略:目的在于达到产品增加新的使用范围,扩大药品新的患者使用群体、重新推向医药市场。例如起初是以作为解热镇痛药推向医药市场的“阿斯匹林”这一百年老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市场竞争严峻,市场份额被苯胺类、吲哚衍、吲哚美辛、丙酸类、丙酸类、抑制剂、抗炎药等“非阿斯匹林类解热镇痛药”抢占,近年多有报道,临床常用“阿斯匹林”来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与癌症,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小剂量地使用“阿斯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及抗癌作用,使“阿斯匹林”产生了新的使用途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目前大家议论最多的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又称为“伟哥”,起初研究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用药,在临床试验中疗效不尽如人意。但研究人员发现了它对血液流量增加作用较好,能有效地改善功能障碍,以达到治疗阳痿的作用。(3)商品外部包装变更及改进剂型策略:经营者可以从外观设计、颜色搭配着手以获得客户忠诚度,目的在于使企业形象获得一个独特的市场个性,改进后的包装外观更具鲜明特色、使用更方便。医药市场上常见如中成药的“六味地黄丸”由大密丸改进成浓缩丸、“云南白药”由散剂到喷雾剂型,都是采用了这一策略获得成功。4.营销组合改进策略在选择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等因素,加以最佳营销组合和运用方法来促进企业目的与任务的完成。处于不同产品周期的药品,采取的营销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成熟期主张通过改进一个营销组合或几个要素来刺激医药市场的销售,从世界营销先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4P营销组合(produ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开始,考虑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组合调整及利用。例如东盛制药推出的白天服白片,晚上服黑片———“白加黑”感冒片。江中的“复方草珊瑚含片”、三九的“999感冒灵颗粒”等,这些企业在使用营销组合改进分销渠道方面所采取的策略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杨森、东盛、江中、三九的药品不论是在城市市场,还是在偏远的乡村市场随处可以见到其产品销售。

(四)衰退期

药品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多数药品最终会走向衰退,就像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复方降压片、脑组织液产品等,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缩小、销售份额降低、利润逐渐下降,最后退出市场。药品退出市场的原因颇多:一是药品新的副作用被发现或副作用明显等;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产品的问世取代了旧产品;三是现有剂型或包装无法满足患者用药习惯发生的变化与需求;四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营销方法陈旧。衰退期的营销策略选择,首先应该运用辨证思维方式,研究探讨该产品是否有新的市场增长点、新的临床适应症、新的细分客户人群。其次是搜集市场数据,科学地建立产品的评价标准,对该产品在临床疗效、市场定位、趋势走向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对前景综合分析后确定营销策略。

(五)结语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4

关键词:药学服务;医药营销;作用;市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医药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营销水平,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还要增加营销手段,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在发展的过程总,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医药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很多企业医药营销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1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为了提高医药营销的水平,企业首先需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但是有的管理人员由于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关注度比较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并不重视,产品缺乏特性,销售情况也比较差。做好市场定位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在药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定位时,需要把握市场主体的需求,还要保证产品的特色,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如果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在医药营销中,一定要结合市场实际,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市场定位时,要从产品的利益出发,要保证患者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利益;要合理确定药品价格,还要保证药品的质量;要了解患者用药的习惯;要分析产品的特性,了解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1.2医药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药营销时,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一定药品知识,但是很多药店的销售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药品的疗效并不了解,对药品的功能并不清楚,这无法给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用药错误,会威胁患者的健康,药品一般都具有标识性特征,其标明了主治功能,也规定了用量,但是很多医药销售人员没有掌握这些专业的知识,降低了服务的水平。

1.3缺乏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有助于医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节约和优化了社会资源,为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医药市场调查的步骤一般分为6步,1.调查目的2.调查具体问题3.确定调查方案4信息收集与实地调查5.资料整理与分析,6调查报告撰写。

1.4药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缺乏对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相关的药品信息正确和及时地传递给客户。这些信息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假劣药品识别,最新用药动态等。在我国医药企业营销过程中,产品销售的背后隐蔽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因素。

2、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

医药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医药营销不仅仅围绕着传统的4P组合[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要素进行,而更因趋向于从产品服务的特性出发,在4P组合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营销的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此交换的最终不单是产品,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及其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应是合格的、优质的,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从合法的渠道购进、销售药品。并建立一套贯穿于药品采购、销售、储存、调配全过程的切合实际的、公正的、合法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2药学服务人员应对所提供的药品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应熟知。在此基础上,药学服务人员应对客户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适应证、使用方法、配伍禁忌等也要全而的了解,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客户,帮助患者正确、合理的使用药品。

2.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占70%左右,在城乡消费总额中,农村人口对药品消费已占53%左右,药品市场消费总额到2010年可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即城乡用药消费比例缩小为6:1。目前,我国有七至八成假劣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药品消费市场处于高增长阶段,这给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农村医药市场的性质基本上属于OTC市场。OTC市场的特点是:①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而对消费者;②多为治疗一般性疾病的常用药;③药品多通过医生、店员的推荐形成购买意向;④广告宣传。因此药学服务型业务人才对农村药品市场的营销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了。谁先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医药市场。在医药行业里有"第一、第二、第三终端"市场的称呼,现在通常把农村医药市场归称为"第三终端"市场。能否打赢这场战,关键就看医药企业在营销中是否运用个性化的服务(药学服务),要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双赢合作。

2.4随着"三医"(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人员的职责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充分重视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通过药学服务来优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组合,获得客户的接受和好评,创造整体客户价值(产品价值、人员价值、企业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我想未来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是决定医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医药商品流通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应首先遵从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而这正是服务价值的本质体现。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才能促进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医药营销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医药销售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药学服务人员的培训,要使其了解基础的医药知识,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一定要提要药品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俊.药品市场营销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28.

[2]江凤鸣.医药营销渠道建设环境变化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5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营销成本的不断升高,很多医药企业都在求存、谋变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农村市场。但农村市场的开拓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很多适合城市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手段在农村根本不适用。所以,对医药企业而言,必须从以往的营销思维模式和市场操作的习惯中跳出来,正确认识农村市场。只有如此,才能在开拓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取得实效,并使农村市场真正成为医药企业突破困境,获得持续利润的新领地。

一、农村医药市场现状

(一)农村医药市场潜量巨大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在12亿的消费人口中,农村占72%,绝对数字为8.5亿人。另据预测,到2010年,农村药品消费总额可望达到400亿人民币,且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人均医疗费只有25元,远远低于全国135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成为医药销售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快速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上“两网”(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的开展,农村药品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值得重视的是,农村市场具有药品采购以现款结算为主、基本没有退货等优势,且目前许多地方暂没有纳入招标体系,他们“量小、批多”的特点决定了根本无法进行药品采购招标,这对于许多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

(二)农村药品市场具有特殊性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医药市场远没城市发达。大多数医药企业目前主要是在城市里竞争,农村的市场竞争相对要弱很多。而且相对城市而言,进入的门槛低。在城市里不管是医院还是药店,都有进门费、进店费,而在农村市场里,这些的条件都比较低。城市医院的药品销售量远远大于药店药品零售量,但在农村市场却正好相反,零售药店和个体诊所的药品销售量远远大于医院(主要指乡镇卫生院)。毕竟一个县才有几个医院,大部分药品是通过零售到达农村患者的手中,零售的数量远大于医院的消费量。农村医药市场的性质基本属于OTC市场,药品零售大于医院,且100%为自费购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及县镇,个体诊所、零售药店、个人承包制医院较多,各县三级站下属都有不少零售药店,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

(三)农村消费者具有独特的看病和购药习惯农村居民大多具有先到本村的个体诊所(医务所、医务室、医疗站、卫生所)或者零售药店去看病、购药的特点。只有当病情较重、乡村医生无法处理时,才到镇卫生院、县医院就诊,因此到县医院就诊的多为危重病症,需住院者居多,以输液处理为主,吃药为辅。农村患者购药多为经验型,他们对药品知识知之甚少,但来购药者多为指名购药,对药品的选择首次受医生、零售店员或广告影响较大,以后购药多以自己对药品疗效的感觉与认识主导,直接向店员指名购买,对药的品牌忠诚度较高。几乎每个人都对常见疾病有自己心目中疗效好的药品。

(四)农村市场药品供给、价格十分混乱农村由于医药信息闭塞,药品价格又无实质性的管理监督机制,市场价格十分混乱。药品价格靠高不靠低、看涨不看降。加上进货渠道的不同,往往出现同一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乡镇不同药品零售店之间、村与村卫生室之间、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之间往往都不一致。消费者因此而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药,价格出现成倍的差别。这严重影响和困扰了农村消费者对药品的信任。

(五)农村市场药品质量低劣由于农村市场面积宽广,村落分散,经济构成零碎而复杂以及自上而下的医药监管体制只涉及到县级,造成目前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稍为偏远的农村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县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许多地市尚未建立,刚建立的地市,县级执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员少、素质差、经费缺、无交通工具等问题严重影响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再加上农村市场的客观因素,如果大幅度增加监管力量,将成为地方财政的很大负担,因此,地方政府也不太愿意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二、开发农村医药市场的难点

农村药品市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诱人。目前很多企业(如汇仁集团、修正药业等)都将农村市场作为其主要的市场。但也有不少企业觉得农村市场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开发农村市场的难点是什么?归纳起来,目前农村药品市场的开发存在以下三大难点:

(一)渠道混乱,消费者难以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县市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四级站的结构,纷纷分离、重组改制,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加上药市集贸的这几年的发展和一些医药公司组建覆盖农村的网络,这就使得覆盖农村的药品网络复杂化、地下化。加上在一些没有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省市,农村医疗机构是自主进药,以价格和利润为导向,考虑配置没有城市那么合理。在一些边远欠发达地区假冒伪劣药横行,造成厂家开拓农村市场渠道选择成为难题。目前一些大企业采取管理重心下移,设立三、四级市场办事机构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仔细研究农村医药市场通路变迁,及时掌握覆盖农村的网络,跟上渠道的变化。

(二)药品价格低,利润空间小农村和城市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药品支出费用的很大部分来自于自费,即便是发达地区的农村,有农村合作医疗的保证,也只能解决部分重病住院患者的小部分的药费。而农村的经济现状,决定了农民的药品购买力远低于城市,而且农村市场的药品单次需求量小,且多集中在抗生素、消化类、皮肤类用药这些附加值低、毛利率不高的品类上。农村患者以市场上同类药品的平均价格水平来判断某个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而不管是否为品牌药、新药。并且随着市场的偏远程度的提高,药品支出费用中自费的比例就越高。所以农村市场的性质基本上属于自费购药市场。

(三)农村地域广阔,配送管理成本高我国农村地广人稀路远的市场,医药配送和开发的管理之难、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当年,“三株”依靠“人海”战术在农村市场取得了辉煌成绩。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绝大多数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建立了2000多个办事处,营销队伍达到16万人,年销售额甚至达到80亿。可也正是这支庞大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浪费、贪污、成本失控等等管理及成本控制问题。后来其总裁在总结企业失败的原因当中管理成本高是其最主要的败因之一。农村由于路远,交通差旅、运输成本等都是较高的,因此,一般的药品在农村基本没有厂家的人员去做终端工作,导致成本过高。

三、企业开拓农村医药市场的策略

(一)深入农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中的企业应该深入到农村,通过收购、兼并,合股、控股、直接建网等多种形式,切实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农村行政机构的改革,特别是以经济自然流向为指导,实行“撤小乡并大镇,撤小村并大村”,精简行政机构,精简行政人员,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变革,为企业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效益。建国几十年来,农村医药市场的平稳发展,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农村医药市场长期有一个主体力量统管。因此,医药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信誉、品种、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占领农村医药市场。企业还可以到在农村机构改革后的大村所在地组建连锁网点,因为这里是农村经济最基层的中心地,也是各农村村落人流的中心,最主要的是这里是目前我国农村医药网点的空白处。

(二)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医药产品开发适合农村的医药产品是医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在选择医药产品时,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企业应该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以切实的、可感知的产品效果作为开辟农村市场的利器。充分利用农村消费者更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治疗机理、更注重性价比的消费共性,完善产品包装等形象设计及利益点提炼、价格设置等,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此外,医药企业可以以某一药品率先进入农村市场,等该产品站稳脚跟后再进行扩散,这既能够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又能有效规避多产品同时进入给消费者造成的杂乱感,通过简单、明确的接触点快速建立企业的专业形象。

(三)在中心集镇组建批零兼营的药品配供中心农村市场地域广阔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要落地生根,这样就必须先有一个落脚点,然后逐步扩散,连点成面。建国几十年来,城市国营医药批发企业下伸农村中心集镇组建批发部门,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在中心集镇建立配供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商品资金、人员规模的节约。农村中心集镇人口多、经济繁华、商品辐射能力强。配供中心由于实行批(配供)零结合,身在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的需要,多备品种,适应农村医药市场多层次的消费新需求,又可以“以一供十”,即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周围乡镇、村镇(含改制后的大村)连锁网点的需要。另外,还可以解决农民土种土生药材的收购问题。近年来土生药材由于无人收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减少了农民收入。配供中心身在农村,了解药源,又可根据组织的指令,辅导种植和收购药材。这确实是为农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医药市场变化范文6

2007年1~10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出口额再创新高,达到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额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贸易顺差实现85亿美元。

在出口产品中,西药原料以出口额110亿美元位居第一;其次为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出口额达22亿美元;医用敷料排名第三,出口额为19.4亿美元。在进口产品中,西药原料所占比重最大,达49.0亿美元;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西药制剂的进口额分别为28.6亿美元和22.8亿美元,分别列第二、三位。

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称:“2007年,中国医药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制药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今后几年,中国、新加坡、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2008年,中国医药产品对外贸易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近年来,不少医药企业通过了欧美原料药和GMP认证。比如,近80家企业的160余个产品通过了欧盟原料药COS认证,8家制剂生产企业通过了欧盟GMP认证,317个企业获得了美国FDADMF文件。

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中国医药制剂出口额2006年超过5亿美元,2007年1~10月份已超过6.3亿美元,11~12月份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07年全年,医药制剂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2007年前10个月,中国900余家企业出口了西药制剂,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4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中武田、辉瑞分别列西药制剂出口额的前两位。出口排名前20位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4.27%。中国西药制剂共出口到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居前三位的目的国和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占中国西药制剂出口总额的29%。在中国内资企业中,华北制药和上海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分列前两名。内资企业的出口地集中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获得DMF和COS认证仅仅是迈入国际市场的开端,”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说,“对于要想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中国药企而言,制订符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国际战略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出口药品的质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的质量问题,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酝酿出台针对出口药品质量的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严把产品质量关,杜绝出口环节当中可能存在的质量漏洞。

中国医药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势头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的绿地投资、联合兼并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与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制药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加细化,带动了国际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医保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医药合同制造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目前,中国在原料药、制剂方面的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满足国外市场准入条件的能力日益增强。

医保商会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医药合同研发市场将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350亿美元;中国凭借其良好的医学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临床试验资源,已成为承接国际药品研发外包业务的热门之选。近期一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承接的国际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已跃居亚洲第三位。

中国药企纷纷海外上市,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近年来,深圳迈瑞医疗、哈尔滨平川药业、沈阳三生制药、亚洲药业等医药企业,纷纷以首次公开发行等方式在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市上市。2006年,生物医药行业已位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五大行业之一,已有近20家企业在海外上市(不包括香港股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成为中国药企海外上市融资的首选。2007年,先声药业、贵州同济堂、无锡药明康德等中国制药企业已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的海外上市融资潮流将对中国药企跨越市场壁垒、更快地进入所在市场流通领域、吸纳海外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等方面,产生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中国药企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全球跨国药企的核心关注点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影响外资注入、影响中国医药贸易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力求强化广大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动力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动态发展,仿制药成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新兴市场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都为中国的原料药和制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IMS公司最近了“2008年全球制药及医疗市场预测报告”。该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6%的速度增长,与2007年6%~7%的年增长速度比较,略有降低。作为每年医药市场动力和市场业绩的重要分析报告,该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7 350亿~7 450亿美元。

“2008年将是全球医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IMS 医疗保健调查部高级副总裁Murray Aitken先生说,“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中,七大医药市场的贡献率将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七个新兴市场的贡献率将首次接近25%。”

2008年全球将有年销售额约20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过期的问题,数额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2008年,Risperdal 、Fosamax 、Topomax 、Lamictal和 Depakote等产品将在一个或更多的世界主流市场结束其市场独占期,这将促使仿制药市场以14%~15%的速度增长,销售额将达到700多亿美元。报告预测,2008年,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处方药将为仿制药。德国新实施的政府合同计划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的教育项目,将促使仿制药在上述市场得到更广泛地使用。同时,随着生仿药“epoeitin alfa”在欧洲全境的销售,生物技术领域里的仿制药竞争将不断升温。

作为七大新兴医药市场,2008年,中国、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市场总规模将增长12%~13%,销售总额将达到850亿~900亿美元。在这些市场中,随着初级医疗保健设施的完善、偏远地区医疗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个人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化,仿制药和新型药物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促使医疗市场的焦点由传染性疾病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