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100-02
1 睢宁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睢宁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徐州市东南、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3个特大城市圈之一的徐州特大城市圈“一城两翼”的重要一翼。该县土地面积1 773km2,总人口132.51万,辖16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0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0.67万hm2,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先后多次被国务院及农业部授予“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江苏省政府授予“设施蔬菜生产第一县”称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食品)消费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保障和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健康,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县、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措施不完善、监管手段不配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持续开展。
1.1 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使农产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 按农业部及省农委的文件精神,2011年底我县各镇均在镇农技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了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结合“五有”乡(镇)站建设和利用省奖补资金,配置了必备的服务设施,建立了镇级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队伍,对镇域农产品生产开展日常监督巡查和技术服务工作。至2013年9月,市、县按照“江苏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标准,分别就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日常监管、标准化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等进行综合评价,考评结果,合格镇10个(70~80分)占62.5%,其中优秀镇3个(90分以上),占合格镇30%。说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起步,使监管关口前移。
1.2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并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 2012年以来,分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3个(魏集镇、王集镇、双沟镇),在镇农技中心建成镇中心检测室3个,建立蔬菜基地农残检测点9个,均配有实验操作台、农残速测仪、样品冷藏箱、冰箱、电子天平等检验检测设备。在示范镇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标准,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投入品控制监管,规范使用包装标识等,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这些对增强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均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
1.3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发展加快。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2.67万hm2以上,设施蔬菜(瓜)种植面积0.8万~1.0万hm2。蔬菜优质栽培技术服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农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多年来,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财政项目支持等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技术标准(规程)应用、开展农药残留自检和监督抽检、建立生产农事档案、规范使用包装标识等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企业(基地)产品质量意识和监管能力。目前,全县规模基地技术标准普及率85%以上,建有蔬菜基地农残检测室11个,占规模基地的30%左右。建设示范基地对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及合理投入品控制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但质量安全问题又日益突出,人们不仅追求数量营养,更关注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加快农业生产从数量营养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已是刻不容缓,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强化源头监管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建设,落实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置、设施配套和资金投入,增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整体能力,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 县、镇农技推广网络呈“线断、网破”状态。目前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财、物均归镇政府管理,在编人员一般10~12人,实际在职只有3~5人;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重点多为政府日常事务,技术推广实际处于应付状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又普遍为兼职,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和精力难以保障,有些乡镇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没有固定工作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设施简陋、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内检员和检测设备配备不全,有的生产基地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企业质量安全自我把关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1.2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为淡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是阻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经济增长,轻质量监管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在工作中没有将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摆上应有的位置。二是广大基层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仍处在分散经营状态,广大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缺乏约束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序推进。部分群众特别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企业,对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何标准和要求等等知之不多,或者不甚了解,对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也缺乏信心。三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业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但农业企业,尤其是初级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目前产品质量与市场价格没能有效对接,市场优质优价机制未形成,受眼前利益驱动,致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认识滞后、措施不力。
3.1.3 资金投入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少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宣传培训、监督巡查、监测抽检、村协管员补帖等)均未能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地方财政紧张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很难得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力度 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责任,督促其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人力、物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加强对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工作的考核,制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考核目标与方案,促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
3.2.2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现状不能适应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的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对镇农技中心实行县农业职能部门与镇政府双重管理机制,有利于人、财、物的调配,利于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与措施的落实。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科学农药使用产品质量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片面认识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个别地方出现了农药残留超标事件。鲜活农产品是人们每天都必须食用的生活品,农产品的质量好坏与人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引导社会各界科学认识农药,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科学认识农药
农药是科技进步的结晶,农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使用经济效益可达6倍以上。在我国,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年挽回经济损失3500亿元以上。我国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约170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约有100多种,重大生物灾害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据测算,如果不采取防控措施,可能造成我国粮食产量损失2200多亿斤,油料370多万吨,棉花200万吨以上,果品和蔬菜上亿吨,潜在经济损失5000亿元以上。
农药的过量使用,可对后荐农作物存害,造成减产,农产品由于残留农药超标影响到食用安全方面而造成经济损失,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欧盟禁止使用的农药,涉及中国的有70多种,因农药残留超标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多亿美元。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粮食年产量要增加70%。在当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可耕土地日益减少,而对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更离不开农药。
二、农药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药安全使用意识差
一是选购农药时,只考虑防治效果而不考虑药物毒性,导致高毒、高残留农药滥用,有的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用和限用的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品质下降。二是长时期、大剂量、多次数使用同一种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且严重污染土壤环境。三是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差,在配药、施药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导致农药对人身污染严重。四是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处理不合理,将使用后的农药包装物随处丢弃,将剩余的药液(粉)随处乱倒,严重污染环境。
2.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概念缺乏认识
从实践调查看,有大约70%以上的农民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缺乏认识,甚至不知农药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只有40%以下的农民对此概念有所了解。有不少的农户为防治效果好,盲目增加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特别是在瓜果菜生产中,有的农户甚至还在使用国家禁止在瓜果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在农药安全间隔采收期上,只有少量的农户是按国家规定进行的。有的为了赶市场和行情,随意采收现象严重,甚至头天打药第二天就采收上市,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施药方法落后,农药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使用一些落后的施药器械,普遍采用大容量、大雾滴喷雾,直接作用于作物上的农药仅占农药施用量的40%左右,其余的则流失到土壤或漂移到空气环境中,这部分农药既污染环境,又通过水、土壤等,被农作物吸收后对农产品产生再次污染。
三、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有的农药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农药使用要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药,防止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以及污染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剧毒、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使用。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科技下乡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中草药农药,倡导推广使用低残留农药,并且通过具体事例,使农民全面了解使用新型农药的好处,以及使用高毒农药所带来的危害。
推广使用无公害新型农药,自然离不开广告宣传。因此,相关部门联手,为农药广告把关,要求农药广告必须做到丁是丁、卯是卯,绝不允许把高毒说成低毒,把有毒说成无毒。特别是对于非常具体的农药品种广告,更要详细地把适用范围、喷洒时间、残留时效等主要指标告诉农民,绝不允许擅自扩大范围,缩短残留时效等虚假宣传,在广告宣传中积极倡导使用新型农药。
通过对所有农药经销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真正了解推广使用新型农药的重要意义,充分了解每一种新型农药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推广理由,以便在农民购药时,能向农民详细地介绍新型农药的优点与好处。实践证明,店铺引导是诸多引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好像农作物得病后要去抓药,而店铺导购就像是医生,你主动介绍什么农药,农民多数会选择你所推荐的农药。
2.积极开展安全用药技术指导,引导群众做好安全用药
针对农民农药使用技术还比较低的现状,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技术指导,尤其是生产的关键季节,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农民选好农药,掌握好关键的施药时间,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现场培训农民认真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等法规。同时,要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使农药应用既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不会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安全和合理地使用农药。
3.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作物尤其是瓜果菜上的使用
高毒、高残留农药危及每一个人的生命。现时生物、物理和农业的防治措施还不能完全替代化学农药的作用,化学农药作为农民种田的必须品,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为人类造福。为此,加强农药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及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的不法行为,倡导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的意识。
四、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农药使用的关系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
量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农药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生产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因此,我们必须以控制农药残留为重点,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销售促生产,发展绿色品牌龙头企业,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市场机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1.农药流通上的问题
当前农药流通上存在厂家多、经营商家、品种、剂型多的现象。农资部门及各厂家层层建立经营网点,同时非法商贩非常活跃,一些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加之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极易造成技术指导的偏差,导致农产品的污染。针对这个问题,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以农药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管理。首先从农业生产安全用药入手,实行农药生产经营者自律和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农业部门实行与农药生产企业签订生产责任承诺书;与农药经营业户签订服务承诺书,推行职业职能鉴定制度,实行农药经营持证上岗。同时,每年根据用药季节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2.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现在的大棚式果蔬生产为促进快速生长及高产,常超量使用化肥农药。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传病加重,植物易感病,然后大量施用农药,特别是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病虫抗病增强,形成用药-发病-再用药的恶性循环。
3.农药使用者素质偏低
因农民的素质不同,常常导致使用上的不规范,造成超剂量使用,超安全使用,超范围使用。如甲胺磷、甲拌磷等高毒农药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一些农民暗地里还在使用,残留毒害相当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农产品和生产者,提高他们的科学用药,安全用药能力,就从源头上把握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快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广无公害施肥、生态有机型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工厂化穴盘育苗等生态农业技术,其中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可使肥料成本降低60~80%,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大棚栽培中存在的土壤盐渍化、二氧化碳亏缺、地温过低、病害严重四大难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农产品检测及市场管理不健全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3
存在的问题
——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化肥和化学农药过量施用
——农产品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缺乏
——农产品生产者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农产品安全执法力度不够
——农产品安全生产社会认知度不高
对策
为了加快绥化市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须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力争把生产基地建得更多一些、更大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任务可分解到各区、县、市,规划到乡镇,落实到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有条件的可跨县、市、区行政区域发展。
2.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和实施沃土工程
目前绥化市每年农作物施用化肥133.9万吨,化学农药4461吨,单位面积施用量很高。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分步实施“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逐步解决农业自身面源污染问题,使三分之二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6%以上,85%以上耕地环境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要求。绥化市区域辽阔,面积较大,适宜畜牧业的发展,且农民积极性高,在发展畜牧养殖同时加强有机肥储备,否则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使用计划没有物质基础。实施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和沃土工程还需有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生产、平衡施肥技术普及和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等配套措施。
3.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根据规划绥化市各县市区已经建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但还不完善。为此,必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应包括生产者与企业自检、委托中介机构检测和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抽检三个层面。农产品检测重点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工、配送和交易,打响安全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检测机构应根据现有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并加以必要整合,在依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同时,完善县、市、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鉴于农产品检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独立中介机构运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市、县、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各政府部门依法抽检,应进一步明确分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和待上市农产品的依法抽检工作,并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业产地环境的检测。
4.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配套技术
农产品安全生产要做到依法依标准和科学规范,必须有相应的科技配套措施。全面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昆虫性诱剂等物理生物方法防治虫害技术,推广专用抗逆高产新品种、生物农药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公布农业信息技术、加强环境控制技术开发等
5.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要着力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制定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培训计划,发放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手册,确保每个生产户1册。通过办田间学校、现场示范等形式培训一大批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安全农产品,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6.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做到三个监管、形成一个合力。加强农产品从餐桌到市场全过程的监管;加强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加强批发市场和终端市场准入的监管;农业、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形成依法管理的合力。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产品认证;基地管理;陕西西安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工业野三废冶、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进入农业环境,加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滥用,造成我国土壤、灌溉水、大气等农业环境急剧恶化。农业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还会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西安市农业化程度较高,农业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1西安市农业环境现状
近年来,西安市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部分地区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农业环境恶化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及应对入世严峻挑战不相适应,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1工业对农业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野三废冶排放量逐年增加,且治理率较低,导致大气、水及土壤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状况较普遍。
1.2农业投入品污染
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种子、种苗、饲料、肥料、兽药、农药、渔药、饲料添加剂、作物生长剂和其他控调剂等物品。在野高投入、高产出冶思想的引导下,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此外,农业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和人、畜禽粪便未作完全腐熟施用于农田以及秸秆、树枝渊叶冤焚烧等都会对农业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2改善农业环境的建议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农产品认证和基地管理对改善农业环境方面展开讨论。
2.1加强野三品冶认证和监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1.1野三品冶认证的特点。我国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野三品冶认证存在目标定位不同、产品质量水平不同、生产方式不同、认证的运行方式不同、认证方法不同的特点。无公害农产品定位于规范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定位于提高生产水平,有机食品定位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公害农产品代表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学应用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将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产品生产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依据标准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在认证时,检查、检测并重,注重产品质量[1-2]。有机食品认证实行检查员制度,国外通常只进行检查,国内一般以检查为主,检测为辅,注重生产方式。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行政性运作,公益性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有机食品认证是社会化的经营性认证行为,因地制宜,市场运作[1,3]。农产品认证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认证为导向,以有机食品认证为补充。从以上野三品冶认证要求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野三品冶的生产过程都是以控制影响环境因素为主,通过产地选择、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引导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和谐稳定发展,对农业环境的巩固和改善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2.1.2促进认证的措施。为提高野三品冶认证规模和总量,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摸清家底,以指导、支持区、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挖掘认证潜力,加大认证数量,提高认证规模和覆盖面,从整体上提高基地认证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宣传以及农产品安全质量专业培训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的重要性,从生产环节把好农产品安全质量关[4];三是要实施野以奖代补冶的激励政策,对认证工作进行奖励,激发认证积极性,加快野三品冶认证快速发展。
2.1.3强化品牌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品牌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5]。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产业和区域优势,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认证、登记和评选工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品牌农产品认证、登记和评选工作健康发展。根据西安市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监管,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按照生产经营规范性、认证管理有效性、产品质量安全性、包装标识合法性的要求,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激励、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宣传推介、品牌保护、监督检查等措施,树立和提高品牌农产品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2.2基地建设与管理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源头,只有把好源头关,才能有效控制农业环境的次生污染。因此,要加强基地标准环境建设步伐,强化基地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2.1加强源头治理,优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加强源头治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策。围绕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控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1-2,6]。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无公害基地认定工作,并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环境条件,提出禁止生产区域建议。
2.2.2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起点,运用野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冶的标准化原则,通过制定标准与实施标准,促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推广应用[1-2]。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只有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才能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1,7]。一是加快农业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制渊修冤定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满足全市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需求。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工作,采取浅显易懂的方式,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中推广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示范规模和总量。按照野按标生产、健全档案、强化监测、培育品牌、包装标识、实施准出冶等要求,规范基地生产行为。重点加强按标生产、健全档案2项要求的落实,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积极开展规范化生产档案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对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加大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引导和投入力度,将其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纳入农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中,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野一村一品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紧密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野三统一冶。
2.2.3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把准入关。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内涵要求,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化管理机制。一是重点解决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问题[8-9]。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建立严格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索证索票及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1-2]。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督。开展对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行为[1-2,10]。
3配套监管办法
3.1强力推进产地准出制度
从2007年起,西安市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具体内容为市辖区内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应在自检和委托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由当地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开具农产品产地证明方可上市销售。准出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防止农业投入品违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3.2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
西安市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强制措施,对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经营,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法进行处理。西安市目前实行5项准入制度,即野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冶。准入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可保障上市农产品消费安全,另一方面可有效督促基地生产行为,防止农业环境的次生污染。
3.3加强监督检查
实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以完善基地、市场监管措施为抓手,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处罚、服务、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一是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实行准入制度,逐步扩大监管范围和品种。同时要加强对准入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二是要强化监督监测,消除质量隐患。将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重点监测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企业等场所,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强化基地管理。以环境治理、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降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3.4加强农业执法
农业执法是农业部门履行好职能的重要手段。应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以有效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11-13]。通过执法的整治、警示作用,推动农业依法生产、守法经营,促进西安市农业环境的根本好转。
3.5推行安全信用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5
为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省、州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兴县为契机,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和质量安全,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培训推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水平,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目标任务
按照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行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制标,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示范推广、监督检验、质量认证、市场管理五大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做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指标、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
(一)到2010年底,90%以上可食用大宗农特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部分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县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标志37个。分年度的目标是:
2006年,完成认证标志9个。即有机食品5个(金果雪芽、万仙碧峰、九龙青峰、神农碧峰、小杂粮炒面),绿色食品3个(雷家坪脐橙、小杂粮、白萝卜),无公害食品1个(结球甘蓝)。
2007年,完成认证标志9个。即有机食品3个(巴东真香茗茶、魔芋精粉、葛粉精粉),绿色食品1个(凤台菜椒),无公害食品5个(豌豆角、朝天椒、巴东土豆、巴东玉米、巴东油菜籽)。
2008年,完成认证标志8个。即有机食品4个(巴东玄参、多仁魔芋精微粉、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绿色食品3个(红小豆、红蔓豆、雷家坪椪柑),无公害食品1个(巴东菜油)。
2009年,完成认证标志6个。即有机食品1个(巴东天麻),绿色食品2个(巴东豆干、巴东银杏),无公害食品3个(溪丘湾优质米、巴东花生、绿葱大白菜)。
2010年,完成认证标志5个。即有机食品3个(巴东黄连、巴东土豆精粉、红薯精粉),绿色食品1个(巴东猪肉),无公害食品1个(巴东西瓜)。
(二)到2010年底,建立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分年度的目标是:
2006年启动,2008年完成绿葱坡白萝卜示范区建设和枣子坪玄参示范区建设。
2007年启动,2009年完成清太坪魔芋示范区和绿葱坡独活示范区建设。
2008年启动,2010年完成长江沿岸椪柑示范区和巴东茶叶示范区建设。
(三)培植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即巴东优质椪柑。
(四)培植省级名牌产品2个。即巴东白皮大蒜、绿葱坡白萝卜。
(五)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即巴东玄参、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
(六)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农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体系。
(七)加强对土壤肥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药残留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信息数据库,基本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宣传标准化典型,推动标准入户,强化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使实施农业标准化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县质监局、科技局、农业局对制(修)订新标准,要作为科技成果予以申报和审定,并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开发、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项目时,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必备内容。在项目的前期规划、立项评估、审核审批、建设验收过程中,要层层把关,未包含农业标准化项目的不予优先安排。
(二)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巴东县质量兴县规划》,积极推进建立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积极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创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创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按照“选准一个产品、制定一套标准、建立一个示范区、培植一个企业、争创一个名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项目。不断激励广大农民自觉贯彻和实施农业标准化,扩大农业标准化的普及面。依托板块经济建设等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今年起,每年将在板块项目区内建设优质茶叶、优质柑桔、优质小水果、优质蔬菜、优质魔芋等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区一个;同时结合农村“五改三建”和生态家园建设,每年在全县建设两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山区1个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县建立1—2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基地建设力度,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一步扩大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做到县有样板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户,从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到包装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严格规范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性。农业部门要把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把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具体的措施,办好示范区,落实农业标准化的要求。
(三)加强对农产品标准的监督管理。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源头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完善农业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违禁药物滥用和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普及推广无害化农业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零售、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生鲜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鲜活农产品要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免检入市,未认证产品必须抽检合格后才能入市,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采取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就地销毁。逐步建立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超市、柜组、市场,引导全民健康消费。
(四)培育精品名牌。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活动,培育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加强名牌农产品服务管理,对名牌农产品的加工生产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行为,加强对名牌的保护。
(五)积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尽快建立我县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我县出口农产品的农药、兽药、有害污染物、微生物等限量指标的数据库,建立出口农产品安全通报制度和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坚持分层次建立多方面投入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投入化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在具体的产业开发上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对人员奖励、科研成果评定要向农业标准化倾斜;对农业品种鉴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展与应用、科技兴农项目的实施都要有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对申报单位按县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给予奖励。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企业进入市场,有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减免费用,对从事绿色食品科技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及有关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
(七)加快标准的制订进程,搞好培训、咨询服务。积极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农产品质检机构,广泛吸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品种标准等,制(修)订一批地方标准。2006年制订巴东玄参省地方标准,2007年制定巴东县魔芋省地方标准,2008年制订巴东绿葱坡白萝卜省地方标准,2009年制订巴东县柑桔省地方标准,2010年制订巴东杂粮生产标准。要以巴东县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行业协会为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增强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尽快培养一批懂标准化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标准化队伍。要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准确、系统地收集和农业标准化信息,开展咨询服务。
农产品推广的措施范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兴县为契机,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和质量安全,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培训推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水平,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目标任务
按照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行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制标,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示范推广、监督检验、质量认证、市场管理五大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做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指标、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
(一)到**年底,90%以上可食用大宗农特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部分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县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标志37个。分年度的目标是:
**年,完成认证标志9个。即有机食品5个(金果雪芽、万仙碧峰、九龙青峰、神农碧峰、小杂粮炒面),绿色食品3个(雷家坪脐橙、小杂粮、白萝卜),无公害食品1个(结球甘蓝)。
**年,完成认证标志9个。即有机食品3个(巴东真香茗茶、**精粉、葛粉精粉),绿色食品1个(凤台菜椒),无公害食品5个(豌豆角、朝天椒、巴东土豆、巴东玉米、巴东油菜籽)。
**年,完成认证标志8个。即有机食品4个(巴东玄参、多仁**精微粉、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绿色食品3个(红小豆、红蔓豆、雷家坪椪柑),无公害食品1个(巴东菜油)。
**年,完成认证标志6个。即有机食品1个(巴东天麻),绿色食品2个(巴东豆干、巴东银杏),无公害食品3个(溪丘湾优质米、巴东花生、绿葱大白菜)。
**年,完成认证标志5个。即有机食品3个(巴东黄连、巴东土豆精粉、红薯精粉),绿色食品1个(巴东猪肉),无公害食品1个(巴东西瓜)。
(二)到**年底,建立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分年度的目标是:
**年启动,**年完成绿葱坡白萝卜示范区建设和枣子坪玄参示范区建设。
**年启动,**年完成清太坪**示范区和绿葱坡独活示范区建设。
**年启动,**年完成长江沿岸椪柑示范区和巴东茶叶示范区建设。
(三)培植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即巴东优质椪柑。
(四)培植省级名牌产品2个。即巴东白皮大蒜、绿葱坡白萝卜。
(五)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即巴东玄参、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
(六)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农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体系。
(七)加强对土壤肥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药残留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信息数据库,基本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宣传标准化典型,推动标准入户,强化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使实施农业标准化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县质监局、科技局、农业局对制(修)订新标准,要作为科技成果予以申报和审定,并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开发、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项目时,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必备内容。在项目的前期规划、立项评估、审核审批、建设验收过程中,要层层把关,未包含农业标准化项目的不予优先安排。
(二)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巴东县质量兴县规划》,积极推进建立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积极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创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创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按照“选准一个产品、制定一套标准、建立一个示范区、培植一个企业、争创一个名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项目。不断激励广大农民自觉贯彻和实施农业标准化,扩大农业标准化的普及面。依托板块经济建设等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今年起,每年将在板块项目区内建设优质茶叶、优质柑桔、优质小水果、优质蔬菜、优质**等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区一个;同时结合农村“五改三建”和生态家园建设,每年在全县建设两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山区1个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县建立1—2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基地建设力度,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一步扩大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做到县有样板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户,从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到包装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严格规范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性。农业部门要把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把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具体的措施,办好示范区,落实农业标准化的要求。
(三)加强对农产品标准的监督管理。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源头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完善农业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违禁药物滥用和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普及推广无害化农业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零售、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生鲜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鲜活农产品要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免检入市,未认证产品必须抽检合格后才能入市,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采取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就地销毁。逐步建立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超市、柜组、市场,引导全民健康消费。
(四)培育精品名牌。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活动,培育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加强名牌农产品服务管理,对名牌农产品的加工生产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行为,加强对名牌的保护。
(五)积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尽快建立我县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我县出口农产品的农药、兽药、有害污染物、微生物等限量指标的数据库,建立出口农产品安全通报制度和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坚持分层次建立多方面投入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投入化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在具体的产业开发上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对人员奖励、科研成果评定要向农业标准化倾斜;对农业品种鉴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展与应用、科技兴农项目的实施都要有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对申报单位按县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给予奖励。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企业进入市场,有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减免费用,对从事绿色食品科技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及有关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
(七)加快标准的制订进程,搞好培训、咨询服务。积极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农产品质检机构,广泛吸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品种标准等,制(修)订一批地方标准。**年制订巴东玄参省地方标准,**年制定县**省地方标准,**年制订巴东绿葱坡白萝卜省地方标准,**年制订巴东县柑桔省地方标准,**年制订巴东杂粮生产标准。要以巴东县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行业协会为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增强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尽快培养一批懂标准化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标准化队伍。要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准确、系统地收集和农业标准化信息,开展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