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1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系统梳理现有科技园扶持政策,研究提出政策调整和完善重点,掌握新的政策方向,起草拟定了具体方案。完善要素配套,协助成立园区金融中心,积极引导研发投资、股权投资,促进重大项目落位,局领导班子跟进__城市产业园招商工作,努力做好园区开发工作,实现商务楼宇向功能性孵化基地飞跃。

6月3日,区长__、副区长__一行利用一下午时间,对______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__城市产业园建设进展汇报,并就园区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__区长首先在__前听取了__荣誉大厦整体建设情况及__城市产业园各功能区域划分情况的介绍,之后分别来到__城市体验馆、__城市孵化器及企业高端人才公寓进行考察。祝区长在考察中指出,产业园一是要找准定位,二是要合理布局,三是利用好一区多园等优惠政策,抓住我区产业转型机遇,共同助力__经济发展。

目前园区一期A座已于2014年12月完成并交付使用,总面积13万平方米;二期B座预计在2017年12月完成交付使用,总面积12万平方米。园区现已进入招商和入驻阶段,已签约46户,其中科技企业26户,金融机构9户,服务机构8户。正在洽谈和装修完工后准备进驻的有50多户,包括神州数码、方正集团等龙头企业;拟招商的包括省内__城市相关企业、国内外__城市建设企业、物联网领域企业以及华夏智城、颐高集团等电子产品企业,同时招收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机构。

重点支持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鱼菜共生、气雾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探索农业科技设备化、家庭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有机生态农业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农民科技致富,开展农村科普行动,实现科技富农,科普惠农。

农业科技设备化即以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展示基地,向有相关需求的种养殖户、农家酒店、农家乐旅游点>,!<、特色餐饮商家等提供整套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安装、维护等服务。农业科技家庭化是将现有科技设备小型化,实现城市家庭阳台、窗台自产有机生态农产品,填补市场空白,进而实现以销售相关设备产品、种子养料、有偿服务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截止到上半年,农业科技设备研发以产生雏形,待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一是引入高校外脑,完成了我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我区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借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导师团队,参与研究编制我区“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国家、省、市科技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规划。

二是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推进与吉林大学、__工业大学、__应化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抓好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及一区多园内的核心企业科技创新,做好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推荐工作,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有效促成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科技奖励机制,合理使用科技三项经费,偏重“先见成果后补助”方式,鼓励区域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继续抓好省级创新型试点等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积极推荐国家、省、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科普基地、科普带头人。同时与吉林省创业联合会、新青年创业商学院、吉林教育广播人文963合作《青春之声·创业新青年》企业家访谈栏目。

二是加强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应急预案及备案自查工作,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综合应急演练。在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前夕,于5月8号下午,在__市第三十中学举行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行动进校园——吉林省暨__市“放飞梦想张扬生命色彩”防震减灾综合演练。

四是开展“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广场宣传和社区、校园防震减灾电影播放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放防震减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营造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的氛围,推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走进学校、走进单位、走进社区和家庭,普及地震法律法规、地震科普知识、民居防震减灾知识,解答群众咨询的有关问题。

一是继续做好______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尽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2

【关键词】院核心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南京市东郊,龙盘虎踞紫金山下,风景优美,占地面积约2000亩,在宁杭公路南则,孝陵卫以东,马群以西,坐标北纬32度02分26.23秒;东经118度51分49.58秒。目前院内主要含有楼、林、水、田等空间要素;地形变化比较复杂,局部高差较大;建筑质量普遍一般,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院的发展。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全面提升我院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改善科研办公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同时结合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大楼建设的要求,我们启动了科研创新核心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现将规划工作总结如下:

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为院科研创新核心区,东至柳营西路,西至1号塘沿线,北至余粮路(含蔬菜所楼和老遗传所楼),南至规划中的丰收路,此外,还包含2号塘以南的一小块地(以下简称核心区)。

2 规划目的和意义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为改变我院目前总体建筑布局凌乱、建筑风格各异、交通组织无序、景观体系零散的现状,全面提升院区形象,我们启动开展了核心区建设规划工作,在改善环境、提升形象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依据和规范。

此外,我院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展示区的规划工作,为了使整个院区建设发展协调统一,也迫切需要开展核心区的规划工作。

3 规划原则

我院是农业科研院所,要充分体现农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保持“我国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历史特征基础上,促进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相融合,同时要坚持绿色、环保、开放、务实的原则。

4 现状分析

4.1 现状要素分析

核心区内主要的空间要素为楼、林、水、田。楼景观主要为老建筑,有一定特色风貌,需加以改造来加强核心区建筑的景观性;林景观主要是院内现有植被林木,其中沿主要道路的法国梧桐最具特色,规划应加以保护;水系景观主要有一号、二号、三号塘,可修整成整个水系,作为良好的景观水带;田地景观主要为南部试验田,其田字形的布局直接影响建筑形态的产生。

4.2 现状地形分析

核心区内地形变化丰富,最高点与最低点有近10米的高差,最高点为变电站周边的区域,最低点为东侧大片试验田,整个地块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势,沿北边规划道路有多处陡坎,将直接影响待建建筑的走向。

4.3 现状建筑分析

现有建筑中拟保留综合大楼、农产品加工楼、园艺楼、蔬菜楼、老遗传楼、信息所楼、大礼堂、国药中心楼、兽医楼、畜牧楼、植保楼、经作楼、种质资源楼、粮作楼、实业总公司楼、老行政楼。

保留建筑的主要问题为质量普遍一般,使用功能缺失,且大部分使用寿命殆尽,不堪改造;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缺少统一风格、色调,屋顶形式既有平顶、坡顶,也有组合屋顶,且比较分散,不能彰显农业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现状停车位较少,且与景观空间结合较差。

5 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在充分整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包含以下规划内容:

5.1 优化用地布局,做好整合规划

充分调查整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地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地布局优化方案,整合现状用地。

5.2 道路交通规划

理顺各种交通的关系,考虑人流、车流及货流的分离,合理组织好规划范围内道路及内外交通联系,停车位设置按配建标准考虑。

5.3 建筑规划

核心区主要建筑应体现我院性质和历史文化特色,风格力求简洁、稳重大方、高雅,整体协调,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功能的适用性和相同功能建筑的通用性,合理确定核心区内建筑的主色系、明确主流建筑的外装材料、材质。

5.4 绿地系统规划调整

规划要在确保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前提下,分析绿地系统的现状和现实条件,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划,既能保证我院经济建设的需求,又能保证我院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环境。

5.5 景观控制

注意处理好沿重要道路的景观控制和对钟山风景区的思想走廊控制,对已建成区进行整合,对未建成区提出控制要求。

6 规划成果

6.1 交通组织规划

以核心区内两条中轴线上“十”字形主道路为纽带,对内平行辐射次干道;对外在四个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衔接。道路依原有地形而设,在高低起伏中环绕整个场地,建筑沿路而建,顺应路的走势,充分考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

核心区内步行系统结合绿化景观形成网络状结构。

停车方面以地面停车为主,在不牺牲绿化的基础上设置大量车位,利用地形,在陡坎、坡地形成的界面依地势设置架空的半地下车位,同时结合规划新建建筑,设置三处地下停车库。

6.2 建筑规划

6.2.1 规划永久保留建筑

对规划永久保留的建筑,尽量统一风格,统一色彩:综合大楼及工会进行清洗粉刷;老行政楼、信息所、图书馆、蔬菜所进行局部更新;粮作所、经作所、植保所、园艺所进行形象重塑;兽医所楼与周边环境不甚协调,要想在不拆除原建筑的前提下,使之与周围在建筑风格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将通过外立面改造,力求尽可能地达到和谐统一。

6.2.2 规划非永久保留建筑

土肥所楼及其他在综合大楼沿线规划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和二层以下旧房将逐步拆除,各研究所试验辅助设施将集中在综合大楼沿线以南集中安排,对非永久保留建筑按照建设时序,分期实施拆除,拆除前予以妥善利用。

6.2.3 拟建建筑

对规划新建建筑,按照长远建设发展要求,提出分期实施方案,并考虑新建建筑外观风格、色彩要与老建筑和综合大楼衔接融合。

6.3 绿化景观规划

主入口1号路结合水面形成一条通透的视觉通廊,在与余粮路、丰收路等几个交界的路口设置环状绿化系统,结合原有建筑和新规划建筑的内院和半内院组织若干点状绿化,对原入口处滨水绿地、部分雕塑及林荫道进行改造。

6.4 主入口的设计

规划拟重新打造我院主入口空间,形成开放大气、标识性强的入口引导空间。具体措施为:拆除原有大门及西侧建筑,将主入口向里面收,同时,将入口的坡度放缓,处理好与宁杭公路的高差,很好地实现院区与城市空间的对接。

7 对规划的几点考虑意见

目前,经过多轮的讨论,核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完成,现结合规划的成果,谈谈自己的几个想法:

7.1 规划的实施问题

本次规划制订的是我院向2030年的发展方向,根据我院现有科研设施的布局情况,从节省资金、节约建设土地的角度,结合创新大楼的建设,在空间上将采取由北向南递进式开发的形式。目前3-5年内基本可以完成核心区北部5幢建筑的建设任务,而南部试验田地上建筑的数量、建筑的位置,以及具体实施时间尚未最后确定,个人认为,南部的7幢建筑的建设实施顺序,7幢是否全部建设,同一时段建设还是分批建设,从哪一幢开始建设,也需要重新再做一个更为详细的规划设计。

7.2 核心区内的安全问题

结合城市规划道路,核心区在东南西北方向分别设置了4个出入口,方便机动车和行人进出,目前在规划总图中采用的是完全敞开式。个人认为,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采用完全敞开式是不合适的。核心区的区域边界可以通过设置围栏,达到与外界隔离的效果;而在4个出入口处的安全如何确保,个人认为设置门卫,放置监控探头,采取门禁刷卡的形式比较妥帖。

7.3 主入口的设计

目前规划对主入口处的改造做了初步的设想,并不能作为施工依据,待未来大门口实施改造前,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坡道的放缓程度,大门的位置,传达室的设计等。

7.4 核心区内景观的设计

规划中对入口景观带、滨水广场区、中央广场、环形广场,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设计,个人认为,这几个景观带的设计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一方面美化、绿化了环境,另一方面作为科研院所内的环境点缀,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氛围。但是,景观的设计还有不足,缺乏农业主题,缺乏农业成果展示的内容,如果增加相应的内容,我认为可以把我们农业科研院所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

7.5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中对交通组织做了一定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十”字形主道路及田字形的步行系统。但是个人认为,在交通规划方面不够深入,未做出更为详尽的分析,如何利用现状地形达到人车分流,如何组织车辆安全有序地定点停放,不再出现路边随意停放的现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7.6 关于基础设施的设计

本次规划未对消防、环卫、给水、雨水、污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及管线给出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这些还需结合规划及专业管线部门意见,在工程管网规划图中给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从而在未来的改造中逐步实施并予以完善。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3

镇位于温县北部,东邻xx,西接xx,北与xx隔河相望,全镇辖27个行政村,10610户,44616人,45315亩耕地,人均耕地1.016亩。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0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3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53元。

一、前期做法及效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我镇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创建了万亩标准化小麦种子示范基地,提高了小麦种子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目前我镇优质小麦种子种植面积达2.5万余亩,玉米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怀药种植面积8000余亩,蔬菜、水果、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到1.1万余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了xx、xx、xx、xx等15个规模养殖园区,全镇养殖专业户1200余户,全镇猪存栏2万头,牛存栏5600头,羊存栏1.25万只,兔存栏0.8万只,鸡鸭鹅存栏达11万只。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全镇劳动力资源数26788人,外出务工人员达5260余人,主要在广东、福建、深圳、苏州、西安、北京、山西等地务工,每年为xx镇增加收入2600多万元。二是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2月中旬,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支书、村长到已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12个村参观学习,3月份召开全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动员大会。张贴标语210余幅,书写固定标语50余条,发放宣传单1.5万余份,全镇投资8万余元,出动车辆600余次,组织人员3600人次,彻底清理了陈旧垃圾。各村均成立了卫生组织,制定了卫生长效机制管理办法,成立了保洁员队伍,确定了垃圾掩埋场,落实了保洁员待遇,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三是做好镇村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全面开展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活动,按照“五室一场”标准,对镇文化中心及各村文化中心进行了重新规划完善,新建、改造文化中心29个。各村以文化中心为阵地,积极组建大鼓队、秧歌队、业余剧团、篮球队、门球队、象棋协会等业余文体组织,并利用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科技知识培训,举办了秧歌比赛、篮球赛、演讲赛等赛事,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参与,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长了知识,极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非常鼓舞人心。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中央、省、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件。2006年开春以来,全国上下都在热热闹闹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明确每一个“远”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它没有极限,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哄而上,胡子眉毛一起抓,盲目地拆、盲目的盖,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我镇目前已经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县前3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4

一、我县贯彻实施《农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了农业执法和管理水平。《农业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标语、宣传车以及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了对《农业法》的了解,进一步树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增强了农业法制意识。各级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运用法律管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

(二)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农业法》关于“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我县省级以上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达*亿元,县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额*亿元;均大大高于同期我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农业投入的增加,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突出重点,注重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这些资金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农林水各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农村事业公共建设(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以及农产品流通基础建设等方面,推动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年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去年年增长*%。

(三)通过强化保护措施,较好地实现了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目标。我县紧紧围绕《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土地,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节约使用土地。一是扎实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完成了*乡、*镇等13个乡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县耕地面积*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为*%。二是较好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至今已完成涉及全县各乡镇、村*个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整理土地面积*公顷,建成标准农田*公顷。三是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新增土地、矿产违法案件发案率控制在*%以内,查处结案率在*%以上。四是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强土地利用总体管理,切实有效利用和消化农转未供土地,采取调整项目等措施,有效提高供地率。规范私人建房审批,严格实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全面推进危旧房改造,拓展农民建房空间。今年年,我县把农村危旧房改造作为“头等工程”,提出了“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启动了第一期28个村的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其中5个行政村实施了“整体搬迁、下山脱贫”,有156个自然村实施了“自然村撤并”,拆除危旧房*户,解决了*户农民的建房用地,其中*户农民已搬进新居,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71个,新增用地*亩。

(四)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加大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认真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贡献率。二是加强对动植物的疫病防控工作。连续几年未出现重大动物疫情,动物产品按国家规定流入市场,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强植物疫情监测、普查、清除工作,严格防止有害生物侵入、蔓延、扩散。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强化农产品质量日常监测工作,在部分乡镇建立了放心菜检测示范基地。

(五)通过多措并举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县把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松阳县低收入农户科技帮扶增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为载体,针对低收入农户的不同情况,采取“政策扶农、产业富农、转移安农、帮扶助农、实事惠农”五大举措,不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倾斜。引导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香榧、油茶、水果等产业,并加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和自我增收能力,真正为低收入农户寻找脱贫致富之路。今年年我县有*人(去年年为*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超过*元,占*元以下低收入总人数的*%,年人均收入在*元以下的农户(低保户和五保户除外)全部超过了*元。

二、我县在贯彻实施《农业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法学习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农业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县在农业法学习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农业法的普及还不够广泛,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一些干部群众对农业法的内容还不够了解,尚未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关注农村、关注农民、支持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少数干部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运用法律组织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水平还不高,还有不少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不够强。

(二)全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是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县对农业的投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对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满足不了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的投入与农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农业投入资金渠道窄,金融和民间资本向农业投资比重偏小,长效融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农业配套资金不足。目前中央和省下达的农业项目,大多要求地方配套,由于我县是贫困县,财力有限,很多项目无力配套,既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了政府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三是投入结构不尽合理,支农投资渠道分散。在农业投入中,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投入占了很大比重,小型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投资渠道较多,农、林、水、国土等主管部门都安排有专项资金,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专款专用,不能统筹协调使用,形不成整体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农业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资金管理和监督不够有力。近年来利用农业资金的种养项目,部分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益,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由于财政困难,存在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发工资或充抵办公经费的情况;对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审批把关不严,存在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套取农业补贴资金的现象。

(三)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需要一定的用地量,但由于我县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耕地保护与发展经济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耕地保护难度加大,如西坌、铺门、新溪等3个下山移民小区绝大部分用地位于基本农田范围,难以置换为建设用地,造成“落地难”,项目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松古盆地万人下山脱贫工程的整体建设进度。由于历史的局限,农村村庄布局紊乱,村内宅基地闲置现象突出,土地利用率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建新房的愿望十分迫切,占用耕地建房、少批多占和“一户多宅”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四)农技人员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职能有待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减少,农技人员混岗现象严重,主要时间和精力多用于乡镇其他工作,技术推广和服务职能有所弱化。据了解,我县乡镇农技人员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只有30%,且农技人员由于缺乏培训,知识更新滞后。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技术手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求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检测属于公益事业,履行政府监督检验职能,对农产品抽检实行免费),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正常开展。

(五)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不多,脱贫致富难度增大。一是扶贫对象能力弱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那些自身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收入农户实现了脱贫,目前剩余的低收入农户无论是家庭的经济实力还是自身的素质能力都越来越弱,原来的扶贫办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改善,扶持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特色产业水平不高。据调查,我县低收入农户大多是纯农业户,农业是低收入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我县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很少。三是下山移民困难重重。下山移民是地处高山深山农民彻底摆脱贫穷的最有效途径。随着下山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些自身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山区农民越来越多地走上了异地脱贫致富的路子,而目前想搬迁而未搬迁的农民,自身的搬迁能力十分脆弱。

三、几点建议

(一)深入学习宣传农业法,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既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深入贯彻实施好农业法,对于深化农业改革、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农业法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有的放矢地组织学习宣传,重点要面向广大干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民。通过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县上下形成重视农业、支持农业、依法治农的浓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县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全方位多渠道继续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力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流动。要建立完善支农资金专户管理制度,防止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严格把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审批,防止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套取农业补贴资金;要建立支农资金跟踪问效问责制,制定项目支出的绩效考评办法和项目验收办法,做好项目后续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分级管理、各有侧重的效益评价体系;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审计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严格保护耕地、促进集约用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贯穿于发展和建设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一方面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保障工作,使合理的用地项目能够“落地”。规范私人建房用地审批,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加大对违章建筑、违法占地的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破旧房改造,积极拓展农民建房空间,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5

一、金融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资本集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投资需求拉动等等。而资本集聚则是诸多要素中的关键,在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业比较落后,不仅无法借助发达的金融市场获取充足的经济发展资本,而且会引起地区资本外流、导致地区资本稀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一)金融能够提升地区投融资水平和效率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两方面的突出作用:一是通过资本集聚增加要素总量,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二是通过资本配置引导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1.在资本的总量集聚上,金融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积累。在以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金融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储蓄,作用于资本积累,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金融能够提高储蓄和资本积累水平,提高投融资水平与能力。金融发展对投资的扩大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影响投资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加速经济发展。

2.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着投融资的效率。通过金融的发展,可以提高融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比如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等等,这也意味着投资的效率提高。但在实现中,并非全部储蓄均被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往往有相当部分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被浪费掉了。一个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金融体系是造成这种浪费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发展能够降低这种浪费提高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比率,就能提高经济增长率。

(二)金融能够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金融的本质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首先,金融可以通过将资本直接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行业和项目中去,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其次,金融可以促进技术和资本的结合进程。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而金融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金融可以加速知识同资本的结合进程。金融业全面快速发展不仅造就了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而且直接推动了知识资本化的过程。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生产要素,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识自身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资本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本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保障作用,知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金融在促成资源、技术和人才的良好互动、造就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大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能够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壮大直接体现为所属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大第三产业在 GDP 总量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金融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金融业的优化升级不仅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体现,而且还在自身优化升级的同时通过资本优化配置功能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优化升级。

二、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2010 年,全国第一产业 GDP 达到了 20744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3260 元,分别是 1978 年的 20.37 倍、21.98 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 67.7%降到45.1%,生活水平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比较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呈进一步加大趋势,这种趋势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以广西为例,1990 年县域人均 GDP 是城市的 24.68%,2010 年为21.94%;1990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98 倍,2010 年达到 3.34 倍。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亟需金融支持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关键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当前,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农民小康和社会和谐,建设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三、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实证分析

(一)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支持

广西农村金融资源主要来自于财政农业支出、金融机构贷款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等渠道。90 年代中期以后,农业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实现融资后,也将部分资金投入到产业化经营中,但数量很小,因此本文对资本市场融资形成的农村金融资源未加考虑,而只将乡镇企业贷款与农险保费纳入自变量体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增收;二是农业保险可以对受灾的农民给予相应的、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了农户的损失,相应增加灾年的收入。根据广西 1985- 2010 年统计数据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RNI)与财政农业支出(FAE)、金融机构农业贷款(FAL)、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FEL)、农业保险保费收入(AI)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果:LN(RNI)=5.04+0.28*LN(FAE)+0.26*LN(FAL)+0.16*LN(FEL)- 0.03*LN(AI)p(0)(0.066)(0.090)(0.024)(0.509)(t21.12)(1.98)(1.81)(2.51)(- 0.68)R2=0.984,ADJR2=0.980;F=231.19(p=0);DW=2.015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R2=0.984,调整后为0.980;除农险保费收入变量(AI)在 0.1 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 t 检验,其它的每一个自变量都对农民收入(RNI)的线性作用显著;从 F 值可看出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DW为 2.015,无自相关。可见,广西各类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弹性均不高,农业财政支出的弹性为 0.28,农业贷款的弹性为 0.26,乡镇企业贷款的弹性仅为 0.16。这说明目前广西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未能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于农业保险而言,由于在 0.1 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 t 检验,可以认为其与农户收入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对农户收入增长没有产生作用。另外,农业贷款在农业金融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很高,达到 70%左右,但从目前状况看,农业贷款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二)农村金融对农业产出的支持

本文考察的主要是财政农业投入、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在这里,农村金融投入未包含农业保险,因其与产值无关,只与收益(灾后赔付)有关;虽然乡镇企业贷款并未直接作用于农业产出,但对农业产值的增加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建立农业总产值(FGOV)与财政农业支出(FAE)、金融机构农业贷款(FAL)、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FEL)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果:LN(FGOV)=3.89+0.44*LN(FAE)- 0.04*LN(FAL)+0.44*LN(FEL)p(0)(0.01(.0.82)(0)(t17.34)(2.89)(-0.24)(7.70)R2=0.989,ADJR2=0.986;F=458.42(p=0);DW=2.309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R2=0.989,调整后为0.986;除农业贷款(FAL)在 0.1 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 t 检验,其它自变量都对农业总产值(FGOV)的线性作用显著;从 F 值可看出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DW为 2.309,无自相关。可见,财政农业支出与乡镇企业贷款对农业产出的弹性较大,达到 0.44,这说明在目前广西农业生产中,这两个因素对农业产出增长贡献率较大。但对于农业贷款而言,由于在 0.1 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 t检验,可以认为其与农业总产值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对农业产出增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实证研究的简要评述

1.财政农业支出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自给率低,农业部门盈利能力差,导致地方政府增加农业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致使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状况堪忧。以广西为例,地方财政自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 1990 年的 45.73%下降到2010 年的 39.98%,而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则达76.73%,差距甚大;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例 1990 年为11.80%,2002 年最低仅为 6.03%,虽然之后有所回升,2003 年为 6.30%,2010 年达到 10.83%,但仍与农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 GDP 的 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更是高达农业 GDP 的 45%~95%,即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 10%,而我国欠发达地区财政农业支出占农业 GDP 的比重明显偏低。如广西 1990年以来为 5%左右,2001 年以后有所提高,但也仅为6-7%。

2.金融机构农村贷款方面。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经营原则指导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如 2010 年末,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为 221 个,比 2002 年的 291 个减少了 70 个,下降了 24.05%;营业网点 1263 个,比 2002 年的 1736 个减少了 473 个,下降了 27.25%,所撤并的基本上都是县域网点。欠发达地区不仅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农村营业网点少,农合金融机构独力支撑农村金融支持重任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观,而且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非农化日趋明显,信贷支农力度相对弱化。如 2010 年末,广西涉农贷款余额 2556.02 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 8979.87 亿元的 28.46%。而涉农贷款中较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大头,实际投向农村的贷款只有 10%左右。四、 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银行及有关职能部门等多层面的合力推动,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同步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 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共识

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均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端正态度,高度重视,树立有为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为强化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作出努力。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抓住国家从财政、扶贫、信贷等全方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辖区农村金融业,引导金融业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新思路,充分认识强化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不仅是国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村实际科学制定金融发展规划,树立“在支持中发展、在发展中防化风险实现双赢”的新理念。

(二)多措并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打铁还须自身硬。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要想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首先自己要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信誉好,达到银行贷款需要的条件。所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应以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高科技、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赢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1.要以工业的理念、市场的理念和科学的理念经营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市场的理念加快大型农贸集散市场和物流企业建设,用科学的理念抓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和科技化生产。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围绕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率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动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役向农业和农村,完善社会投入机制。全面加强水利、饮水、道路、沼气和危房改造等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技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用好用足用活支农政策。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基础。涉农金融机构应转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商业轻农业”和“农村金融无大作为” 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城乡金融统筹协调发展,从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规划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同时,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网点建设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投入力度。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机构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和农发行商业化转型改革,增强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适度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一是根据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积极创新简式贷款、微贷、快乐贷、“速贷通”“、票融通”等灵活、便捷、高效的信贷品种,同时要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要,积极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大额农贷业务。二是积极探索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合格证质押、旅游经营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抵押担保形式,有效解决农村信贷抵押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开发拓展财务咨询、、担保和个人理财等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4.建立农村金融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农村金融服务财政专项补贴、税收减免扶持、重大自然灾害农业贷款损失补贴、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倾斜、考核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信用环境建设。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村镇和信用户评审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等措施,增强全民诚信意识,全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2.整饬农村金融司法环境。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逃废债行为,严格公正执法、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保护涉农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等措施,努力营造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维护良好的农村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