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环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环境问题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1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不断恶化,国家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合理发展会帮助我国的经济不断的提高,而环境监测就是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环境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实施路线,然后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通过高科技技术,对计划进行一一实现。在我国的高度重视之下,全国在大规模的开展土地污染调查,这会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好的帮助。下面就来探讨目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状况。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之忽略的就是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土地的资源越来越匮乏,从而产生的问题就是粮食的不足,从原本的粮食出口国变为了粮食进口国。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少,其环境质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土地环境污染的途径特别多,而且想要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调查,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土地出现无机和有机混合污染的情况,这是我国面临的十分严峻的一大问题。因为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考验,甚至一些重工业企业和矿业企业对土壤环境不重视,大大加快了土壤环境的污染,使得土壤环境污染非但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而且越来越严重[1]。土地污染不但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好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土地环境污染治理是一定要进行的。国土资源部门在全国各地调查走访,其结果显示系列地球生态化学问题最为突出,而且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并且污水灌溉耕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土壤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土地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并且会长期影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这就是我国目前土壤环境污染的现状,而土壤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需要我们注意并且及时解决[2]。第一大问题就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不到位,导致防治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问题,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防治基础特别薄弱。虽然我国意识到土壤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如果不解决防治问题不大力投入资金,就会对环境保护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效果。并且防治的针对性不足,难以对各地土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解决和缓解。而且在一些地方没有明确地规定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导致了很多部门和群众没有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的农作物受到土壤污染的影响,使其内部营养成分发生很大的改变或者有害物质超标,不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对于出口的产品也会在国际市场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2国内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我国有着严峻的土壤污染问题,国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在国外对土壤环境监测实验,是美国首先进行的。而随后,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经济大国也相继展开了土壤环境监测研究。这些国家通过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测,建立了很健全的监管系统,值得我们去应用和学习。有些国家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要求和实践按照严格的规定执行。在随后的很多年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陆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并且十分重视土壤污染的改善和治理[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土壤环境的监测调查和研究,并且通过采集土壤当中的化学用品建立了一些近代土壤元素分析方法,并且出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供人们借鉴。近些年来,国家环境保护组织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查监测,了详细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并且提出了很多有用和有效的规范方法,进而带动了我国各个地区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这样一来,我国便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土壤样品资源库,并且对这些土壤调查监测的文件进行保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提高了国内土壤环境监测水平,对国家土壤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存在着很多不健全的漏洞,并且监测方法并不是十分规范,难以在当下得到有效的利用,达不到国家的需求。并且在现有的标准下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来说相对落后,而且许多设施和硬件等条件也达不到先进的水平。因为缺少了先进的监管技术和工作方法,所以对一些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很大的挑战。并且在国内,因为地区的不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发达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也给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

上面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只有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且大力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技术,以基本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基础,用科学的监管和安全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监测,确保质量。

3.1监测点位的建立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进行着标准测量的逐步开展,并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连续的工作原则,对一些重点工地和土壤基地进行详细的勘测,建立重点监测点位体系,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这些点位进行系统化的基本监测。然后对这些点位的土壤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并且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2采样的方法和制样的方法

将记录过点位坐标的样品进行采集,然后在采集点采集0~20cm表层土壤。根据科学的迁移情况分析出采集面儿的样品污染情况,认真记录,然后进行风干,风干时要将样本土壤放置风干盘中,去除土壤中的杂质,然后搁置在阴凉处进行自然风干。风干以后进行粗磨加工和细磨加工两道工序,进行完两道工序以后就可以对新鲜样品进行监测和分析。

3.3评价方法和监测方案

在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之后,就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目标进行土壤监测工作。对于不同的监测点位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测。监测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各个环节就要进行认真的工作和记录。这样的检测是指将检测路线的基本要求在健全的质量管理网络之下,要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报告的科学可信程度,并且要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效率,并且保存土壤样品档案,保证各个样品都可以进行合理的保管和复制。

3.4报告的编写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用的是每年监测部分重点区域和基础点位的制度,所以每年都要完成一份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在五年一周期的情况下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家级报告,并且各省也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合理的报告进行阐明,上交到国家,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带来更好的发展和帮助。

4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保障措施

首先,要建立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网络。这个网络的建立要由国家负责,并且由各个省市环境局进行辅助管理,保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各省市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土壤监测任务,并且上交到国家监管部门,保证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网络的成功构建。其次要建立和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法,由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相当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问题较为突出,所以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提高和强化。要以全国土壤实际污染情况为例,并且借鉴国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法,保证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强化土壤监测能力建设,保障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

5结束语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要实施的主要任务目标。为了对我国土壤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就要大力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科学性。这样既保障了人们的健康不受到威胁,还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快的帮助,对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业耀,赵晓军,何立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6,28(3):116-120.

[2]周亚.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在我国土壤环境的研究[J].科研,2017,(2):00137.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2

1分类控制美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治理

采取联邦与地方政府分类执法的方式,美国环境执法主要由三个部门负责:国家环保局、内政部和农业部。国家环保局主要负责控制污染事件的发生,内政部主要负责联邦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农业部主要负责农产品、畜牧产品的计划、生产、销售、出口等,负责美化环境、保护环境、农业教育等。美国的环境执法原则上由各州来执行,一方面各州在联邦环保局的同意下制定自己的实施计划,但实施标准不能低于联邦规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如果各州在执法过程中超过了联邦的标准,联邦环保局又会以自己的名义取代该州进行环境执法的地位,从而来确保全国各州的环境执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美国联邦政府对环境污染按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单行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壤侵蚀法》、《水质法》、《清洁空气法》、《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法案》等法案,对不同的资源要素制定单独的法律,这样不仅便于有效地立法和高效地执法,同时,也为综合治理农业环境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2联邦法律和地方立法相结合

在立法层面上,联邦和州宪法对不同层级的不同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以确保不同部门执法的合理高效。美国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强硬的司法力度。例如,1987年美国国会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要求各州对管辖区域内的面源污染进行统一识别,区别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要求各洲政府通过合作来预防、阻止以及减轻污染的发生,鼓励政府间制定可行的统一的有关预防、阻止以及减轻水污染的法规,并鼓励各洲政府间签订预防和阻止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合同,国会对此类协议规定只要不与联邦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便给予赞成通过。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与州以及地方机构合作开展研究、调查、设计以及搜集信息等,来预防、阻止和减轻水污染。联邦政府授权环保署对各州、自治区、州市、各洲间为预防、阻止和减轻水污染的机构提供资金援助的措施来削减面源污染。

3法律制度健全

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来看,迄今为止美国制定的农业资源法律政策已有11部,涉及土壤污染、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方面,在农业投入品(农药管理)方面制定的法律政策有6部,地方州、县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法律政策。

二我国农业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1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种类繁多,主要是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农膜,还有酸雨等大气类型的污染。土壤污染具有持续性、隐蔽性以及滞后性,所以我国每年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农田减产甚至绝收,是造成粮食危机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约330多万公顷,占全国总灌溉农田面积的7.3%;每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均超过2.3kg/公顷;每年农地用膜年产量50万吨,大约20%残留在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会造成新一轮的污染;据2010年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全国酸雨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6%。

2水体污染

水污染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根据联合国2008年数据,我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占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其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超数量。据水利部2011年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北方六区2011年水资源总量为4918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1%,但总用水量却占全国的45.3%。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城市附近的河流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能达到2、3类水质的北方河流约有20%、南方约30%。另据近期对全国130个湖泊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占调查总数的39%,占调查面积的33.8%。

3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

我国总体上对农药化肥控制力度比发达国家低,不仅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上,也体现在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上。我国每年因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出现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1992~1996年5年间的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病死率为9.95%。另外,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上。这不但影响我国农业自身健康发展,还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遭受其他国家的歧视。

三美国农业环保制度

对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启示美国农业环境得到改善主要得益于美国联邦以及州政府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农业环境保护法案。制度是根本,高效的执行是保障,美国农业之所以走在世界尖端之列,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虽然我国与美国体制不同,但针对相同的农业环境问题所需解决办法却如出一辙。美国在治理农业环境问题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政策具有其先进性,值得中国借鉴。法律的制定、政策的维护、意识的培养、科研的贡献、资金的投入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1建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政府企业环境问责双轨制在党的十号召对官员进行绿色GDP考核以及防止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背景之下,建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即在工矿企业选址建厂之前要做出土壤污染分析报告,由环保部门根据报告分析是否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污染测试,对于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包括土壤、大气、水、动植物,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进行多方位的检验与评估,这应当作为企业选址建厂中的必要环节。只有那些对土壤或生态环境没有或基本没有负面影响的企业,才能建立在市区或郊区。如果对土壤影响较大但又必须建址在市郊附近,且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到位,可以允许其建厂。对于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禁止其在良田、水源地、居民生活区等地建厂。实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土壤污染的发生,高效地节约治理成本。目前,我国土壤污染责任仍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因此建立政府企业环境问责双轨制对预防“点源控制”非常有必要。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三废,其对土壤造成间接或直接的污染。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针对企业污染的设计主要是采取个别控制,以污染物“点源控制”为主,而非个别污染大家治理。在责任承担上,现行企业绩效考核中不包括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生态价值受损,这足以表明企业已将污染所导致的负外部性外部化,即自身收益外部受损,这对其他企业以及生态环境有失公平。党的十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因此在有污染的企业选址建厂时,应先向当地政府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说明其针对土壤环境评价保护措施的设计,以及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政府方面针对政府官员实行环境与经济综合考核的办法,即政府在接纳企业在本地区建厂时,未来就要承担各项环境标准抑或某单项环境标准的考核,并根据企业排污状况,确定奖励排污少未对环境造成危害,且与高污染的企业一同承担污染环境的责任,做到经济建设收益与环境保护同负担,以便早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2采用综合环境制度解决水污染问题

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公众参与监督水源区的水质量相结合的制度。国务院为了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规定所有的工业污染源都要达标排放污染物,对于新建的企业要实行三同时制度。工矿企业根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决定从严控制还是放宽政策,对于排放有毒、有害、不可降解以及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严格控制,排放污染物的总量标准根据各地政府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如果有过量排放的,政府应对其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对于毒性较小、可降解的污染物放宽政策。对于建在离水源区较近的工矿企业,民众要积极监督其排放的物质是否对水源地造成危害,如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政府应对其采取限期治理或迁出水源地区域的措施,责令其另行选址建厂,并设立水源地保护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的企业在水域区附近建厂。在工业生产中,针对废水的处理,政府要加强管控,定期检查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转以及排放区域,防止其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流以及水源地污染。最后,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工矿企业排放工业三废的行动中来,排污即举报,不仅加强政府对排污行为的管控,更应当增强民众参与环保事业的责任感。

3完善我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对土壤以及环境的危害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3

关键字:土壤重金属,模糊综合评价,环境质量优劣

1、引言

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城市人口以及交通工具的急剧增加使得对城市土壤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通过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可以分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的元素,从而及时对受污严重地方进行修复,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对土壤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到多学科、多技术相联系的综合研究,具体表现为横向研究扩大,系统性研究趋向增强,土壤水分研究活跃。宋新山,邓伟(2004)、窦磊,周永章,王旭日,等(2007)、杨光丽(2008)、张世远,李光德,徐玉新等(2009)、金婷,叶艳鸣(2009)等先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好的结论。笔者查看了相关资料,尚未发现有学者对地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本文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对江苏省常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常熟市主干道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希望得到主干道路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同事比较出各道路之间的环境优劣状况,从而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1样品采集

常熟市城区交通道路东西走向较多但长度相对较短,南北道路较少但距离较大,因此选取新世纪大道、海虞北路、招商东路、环城北路和珠江路,两纵三横5条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在采样过程中,我们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并在道路的5~50m范围内设定采样点的位置。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每个土壤样品均由2~3个采样点组成,每条道路沿线以300m为间距,每条道路分别设定了17,15,10,7,5个采样点。采样深度为土壤表层0~20cm,共采集1~2kg,分别装于聚乙烯塑料袋中。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通风处风干后,剔除石子等杂物,用四分法保留样本至1kg,然后在玛瑙研钵中研磨,将剩余的样品通过100目的筛子,装瓶以备用。

称量3g土壤样品通过王水处理后,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量。

2.2、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是模糊集合的理论和运算方法,核心是模糊变换。由于环境质量具有多种属性,因此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要尽量兼顾各个方面,而使用模糊变换可以对各种有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1)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函数以及模糊矩阵的建立

某重金属对一级、二级、三级土壤环境质量的隶属度函数分别为

(1)

(1)式中, 为重金属i含量的实际测量值, 、 、 分别为该重金属相对应于一级、二级、三级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值。

根据模糊评价理论,设环境评价土壤质量的因素集合 ,评价标准集合为 ,通过评价因素 确定环境污染归属类别 的隶属数程度 ,从而确定单因素模糊评价集 。

(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立

对每个评价因素赋予一个相对应的权重值 ,构成权重矩阵 ,在进行模糊运算时,单因素权重需进行归一化处理,即 ,则

(2)

其中, 为第i个评价因素的权重, 为该指标的实际测量值, , 、 、 分别为该指标对应的各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级别的标准值。

(3)计算评判结果

通过综合考虑,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适合的模型:单因素决定模型 和加权平均模型 。其中, 表示为最终的评价结果对应于第j个等级的隶属度, 为相应的权重, 是模糊关系矩阵R中对应的元素,n为参评因素的个数,m是环境质量划分的等级数。

通过评价分值将模糊综合评价所带来的信息充分的使用,分值越高,则说明了环境的质量状况越好。公式为:

, (3)

(2)式中,k是选定的正实数, 为B中的评价指标, 是对相应等级环境质量水平所打的分值,c为最终得分。

2.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本文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进行样品分析,标准值见表1。

3、常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模糊综合评价

3.1 土壤重金属实测值

本文选取常熟市5条城区主干道路对5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各条道路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实际测量值见表2。

3.2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土壤重金属实际测量值,利用式(1)计算出隶属函数的相应值,通过模糊矩阵方法建立U=(铜,锌,铅,镍,铬),V=(一级,二级,三级),从而得到评价矩阵R,如 , 。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因素集上的模糊子集A,根据式(2)可以计算出各采样点的权重值,具体结果见表3。

3.3 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

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信息为基础,利用评价向量的分量形成权重,通过确定各等级对应的分值,对各等级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评价分值。依据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各级别的控制意义,取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一级水平的分值为100,二级水平的分值为80,三级水平的分值为60。取k值为2,按照上述评分公式(3)来计算在两种评价模型下5条道路各采样点的分值。通过评价分值可以直观的看出各道路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的优劣,可比性大大增强,具体分值见表4。

3.4 结果分析

(1)镍是常熟道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素。

重金属镍的权重在5条道路中评价均最高,结合表2中各采样点土壤重金属实测值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5种重金属中只有镍的含量明显超标(二级标准)。同时,镍的权重明显大于其它各重金属,并导致在计算各评价等级隶属度时,三级的隶属度明显低于一级和二级,因此初步判断镍为道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素。在5条主干道路中,环城北路土壤中的锌含量是最多的,其余重金属却是最少的,因此初步判断环城北路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最轻。

(2)道路环境质量优劣的比较。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出各道路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级别,新世纪大道和珠江路土壤环境质量级别为一级,环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东路为二级。通过评价分值可以看出各个采样点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的优劣,分值越高,环境质量状况越好。通过比较各道路之间的评价分值,从而得出各道路之间的环境质量的状况。单因素决定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珠江路最好,其次是新世纪道路,接下来依次是环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东路。

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信息为基础,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虽然土壤的评价等级相同,但是通过分值评价法则可以判断出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顺序。例如,环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东路的道路土壤环境均为二级,通过评价分值则可以判断这3条主干道路的土壤环境质量优劣顺序为:环城北路>海虞北路>招商东路。

(3)单因素与加权模型结合比较。

结合表4得出的道路环境质量优劣结果,可以发现,仅仅通过权重进行判断道路优劣程度远远是不足够的,这一点在一开始猜测环城北路污染最轻中得到验证,评价分值证明此条道路的环境并不是最好的。由于单因素决定模型判只适用于个别参评因素,而加权平均模型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在评价时则提现了不同参评因素对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招商东路位于服装城中心,紧邻长途车站,每天的过往车辆相当多,然而路边的绿化带并不理想,优化环境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珠江路位于常熟市中心北部,车辆过往相对较少,并且路两边的绿化带相当好,都是通过种植树木和花草进行绿化环境,因而优化环境比较理想。由此也比较充分的说明了利用这两种模糊模型的结合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准确而客观。

4、结论

本文中运用单因素决定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两种模糊数学模型对常熟市5条主干道路两侧土壤中的5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单因素决定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评价常熟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均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符合II类土壤用地要求,其中镍为各道路的主要污染物。2)两种模型结合进行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得到的结论一致,均为:珠江路>新世纪道路>环城北路>海虞北路>招商东路。

土壤污染是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整治,是搞好环境问题的关键。为了减轻土壤污染,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经栽植树木的技术改造,从而提高绿化苗木的园艺水平,及时修复被雨水冲的路肩蚀和清理路边绿化带的垃圾。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特性,合理丰富配置绿化植物的多样性,从而充分发挥生态绿廊净化污染等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宋新山,邓伟.环境数学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2-269.

[2]杨光丽.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实例.气象与环境学报[J].2008,24(3).

[3]张世远,李光德,徐玉新,等.城市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模糊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1):83-87.

[4]窦磊,周永章,王旭日,等.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土壤通报.2007,38(1).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4

(台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地区电子废物拆解回收场地为对象,主要考察了电子废物拆解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考察的5种(Cu、Zn、Pb、Cr、Cd)重金属中,除了Cr和Zn外均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最严重的是Cu、Cd,其次为Pb.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计算该典型区Cu、Zn、Pb、Cr、Cd的综合污染指数为4.3,已达严重污染程度.表明该电子废物回收迹地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已不适合农业耕作.

关键词 :电子废物;重金属污染;土壤;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0-03

1 前言

电子废物,又称电子垃圾,是指各类报废的电子产品,包括各种废旧电脑、通信设备、电视机、电冰箱以及被淘汰的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等[1,2].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电子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全球越来越多的废旧电子和电器设备被淘汰.在许多发达国家,电子废物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垃圾流[2,7,9,10].世界上约80%的电子废物被转运到亚洲,其中有90%以“回收”等名义输入到中国[11].

电子废物中含有大量的铜、镍、铅、镉等重金属,电子废物的拆解回收可以带来廉价的原材料和丰厚的利润[3,4].但是电子废物不合适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导致有害重金属进入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5-8].浙江台州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废物拆解回收处理中心之一.当地居民采用电线电缆的露天焚烧、电路板的烤制熔化酸洗等原始粗放的方式进行电子废物的拆解,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4,5].

在电子废物回收活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巨大环境危害引起国际关注的情况下,国内环保部门严令禁止电子垃圾的公开焚烧和随意倾倒,但在暴利的驱使下,收效甚微[5,6,12].虽然路桥地区环保部门对当地电子废物拆解回收进行了集中的整治与规划,将所有电子废物拆解回收作坊集中在同一条街道进行,但是由于拆解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拆解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继续.因此,本研究选择浙江省台州路桥地区典型电子废物不当处置地区峰江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对该地区电子废物回收迹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该地区电子废物回收活动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采集

选取峰江地区某一拆解时间为20多年的电子废物拆解地.其拆卸的电子废物主要成分为家用电器的外壳、电板以及废旧的电线等.采样时,以电子废物拆解地为中心,在离电子废物拆解点边缘0m、100m、200m、300m处分别采集3个平行样.梅花状采样,分别取约1kg土壤(取距离地表2cm以下的混合土样),将所取土壤均匀混合,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后,用玛瑙棒研压,通过200目尼龙筛,混匀后备用.

1.2 样品的处理

称取备用的土壤样品0.5000±0.0005g,置于大玻璃管中,采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全量消解法处理土壤样品[13].采用ICP-OES测定土壤处理液中Cu、Cd、Zn、Pb、Cr的含量.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并采用国家标准物质土壤标准参考样GSS24、GSS25参比进行分析质量控制,分析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并设置空白样品同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垃圾拆解点土壤性质

本文对路桥电子产品拆解地周边土壤的pH、总有机碳TOC(mg/g)、总氮(mg/g)、总磷(μg/g)及铵态氮(μg/g)含量做了测试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该地区土壤pH、总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及总磷无显著差异,表明各个采样点土壤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无显著差异.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该地区水稻土养分含量平均值(有机碳:24.5g/kg;总氮:2.45g/kg;总磷:0.41g/kg)相比,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而该地区土壤的pH则略低于该区全国土壤第二次普查结果(pH为6.0).可见,研究区电子废物拆解活动并未降低其周边农田土壤的肥力质量,却降低了土壤的pH值,使得该地区土壤有一定的酸化.这可能与周边电子废物拆解的重金属回收工艺流程有关.该工艺是将含贵金属的废旧电子产品以浓酸处理,取得贵金属的剥离沉淀物,再分别将其还原成金、银、钯等金属产品.而在该典型区,多半企业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很少集中处理剩余的大量残留酸液,而是直接排于周边沟渠、农田等场地,大量酸性废水的灌溉破坏了土壤的缓冲能力从而造成土壤的酸化[10].而土壤酸化一方面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土壤板结,抗逆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土壤酸化有利于土壤中重金属向水溶态、交换态的转化[7-9],增加重金属在生物环境介质的移动性及其污染风险,从而降低土壤的环境功能,因此,该地区农田土壤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0].

2.2 电子废物拆解地周边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表2为该电子废物回收迹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该地区表层土壤Cu、Cd、Pb、Zn、Cr的全量均明显高于浙江省该地区土壤背景值(Cu:19.77mg kg-1,Cd:0.20mg kg-1,Pb:24.49mg kg-1,Zn:84.84mg kg-1,Cr:58.51mg kg-1)[13,14].由表1可见,该地区土壤中Cu和Cd的污染最为严重,Cu的最大浓度为519.3mg/kg,最小浓度为249.0mg/kg,最大浓度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农业用地二级标准50mg/kg的10.4倍,最低浓度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农业土地二级标准的5.0倍.其次,该地区土壤中Cd最大浓度和最小浓度分别为4.5mg/kg和0.8mg/kg,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农用土地二级标准0.3mg/kg的9.0倍和2.7倍.调查还发现Pb的最大浓度达到56.9mg/kg,这个值已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水田、旱地、菜地的二级标准,表明不适合耕种,尚可作为果园用地.Cr和Zn的含量较低,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农业用地标准,主要是该拆解场地中几乎不含或含有少量含Cr、Zn较多的电子垃圾, 如磁带、录像带等.

由表1,各采样点处Cu和Cd的含量均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的二级标准,而Pb则是在回收迹地中心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水田、旱地、菜地的二级标准,这说明电子产品回收活动队对周围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在电子产品回收基地周围300m范围的土壤中,Cd、Cr、Cu、Pb、Zn含量随距离增加快速降低.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计算该典型区Cu、Zn、Pb、Cr、Cd的综合污染指数为4.3,已达严重污染程度,表明该电子废物回收迹地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已不适合农业耕作.

徐莉等[10]调查了浙江东部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发现检测土壤中存在Cu、Cd总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u和Pd的浓度范围与本研究相当,而Cd的浓度则是本研究的2~3倍,而相应地区土壤酸化很明显(3.8~4.4),可能是导致Cd浓度较高的原因.潘红梅等[11]于2006年考查了同一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发现Cu含量为435.67mg/kg,与本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罗勇等[13]考察了广东省龙塘镇和石角镇的电子废物堆场附近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发现Cu的超标率为63.7%,Pd的超标率为48.5%,Cd的超标率为78.8%,这与研究的结果也比较相近,可能是这两地与本研究地所回收的电子废物的种类和回收工艺比较接近.郑茂坤等[12]考察了同一地区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发现Cu、Zn、Pb、Cd含量分别为Cu 118 mg kg-1、Pb 47.9 mg kg-1、Zn 169.0 mg kg-1、Cd 1.21 mg kg-1,其中Cu的含量为本调查结果的1/2~1/5,明显较小,Cd的含量也较本研究低,可能是由于Cu、Cd的富集速度比较快,经过近两年电子废物的拆解回收,Cu、Cd的含量明显增加了.

3 结论和讨论

电子废物回收活动,由于回收方式的粗放化,导致重金属在周围环境中不断积累.电子产品回收迹地土壤中Cd、Cr、Cu、Pb、Zn中,除了Cr和Zn外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最严重的是Cu、Cd,其次为Pb.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计算该典型区Cu、Zn、Pb、Cr、Cd的综合污染指数为4.3,已达严重污染程度.表明该电子废物回收迹地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已不适合农业耕作.

——————————

参考文献:

〔1〕Ha N N, Agusa T, Ramu K, et al. Contamination by trace elements at e-waste recycling sites in Bangalore, India[J]. Chemosphere,2009,76:9-15.

〔2〕UNEP. 2005. E-waste, the hidden side of IT equipment’s manufacturing and use: Early warning o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threats no. 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05.

〔3〕王家嘉.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对农田土壤复合污染特征及其调控修复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 2008.

〔4〕吴南翔,杨寅娟,俞苏霞,等.旧电器拆解业对职业人群及普通居民的健康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2):97-99.

〔5〕Xing G H, Wu S C, Wong M H. Dietary exposure to PCBs based on food consumption survey and food basket analysis at Taizhou, China–The World’s major site for recycling transformers. Chemosphere, 2010,81:1239-1244.

〔6〕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M].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235-285.

〔7〕杜彩艳,祖艳群,李元.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4):539-543.

〔8〕Harter R D. Effect of soil pH on adsorp tion of lead, copper, zinc and nicke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3,47:47-51.

〔9〕Clemente R, WalkerD J, Roig A, et al. Heavy metal bioavailability in a soil affected by mineral sulphides contamination following the mine sp illage atAznalcóllar(Spain).Biodegradation,2003,14(3):199-205.

〔10〕徐莉,骆永明,滕应,卜元卿,张雪莲,王家嘉,李振高,刘五星.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Ⅳ.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特征[J].土壤学报,2009,46(5):833-839.

〔11〕潘虹梅,李凤全,叶玮,王俊荆.电子废弃物拆解业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台州路桥下谷岙村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3-108.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5

一、引言

 

随着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关于农业生产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沿用Grossman和Krueger(1993)等研究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之间关系所运用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验证方法,来探究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张晖、胡浩(2009)通过建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过剩氮污染的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过剩氮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1]还有一类是借鉴Islam的研究思路,通过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如梁流涛、曲福天等(2013)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在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探寻了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得出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和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的提高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结论。[2]第三类是以沈霞林(2011)为代表,选取多个因素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测算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水平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给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差异的经济解释。[3]本文正是在包含以上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农业生产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的是VAR模型,数据方面,以1994~2014年这20年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托,以农业一项的产值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化肥、农药及地膜的投入密度为基础计算出的土壤环境污染综合值[4]作为土壤污染测算指标,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另外,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农业发展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对所研究的区域进行了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地理方位的不同,将研究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一共七个区域进行对比研究[5]。在基础数据处理上,为避免物价波动的干扰,本文将每年农业总产值都折算为1994年可比价,同时,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将代表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农业总产值以及代表土壤环境的土壤环境污染综合值再分别进行对数化处理,其对应形式分别为lngdp、lnsoil,而下文中的Dlngdp、Dlnsoil与D(lngdp,2)、D(lnsoil,2)分别表示一阶和二阶差分序列。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前提是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因此一般情况下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6]本文选取较为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七个地区中,除了华东地区的lngdp与lnsoil是在二阶差分形式下同时平稳外,其他地区的lngdp与lnsoil都是在一阶差分形式下同时平稳,所以,华东地区是二阶单整序列,其他地区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为了进一步判断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此本文采取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协整检验,做进一步探究。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华东、西南、华北、东北地区的lngdp与lnsoil之间有协整关系,而华中、华南以及西北地区lngdp与lnsoil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这说明,前者的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而后者两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在最佳滞后期并不显著。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地区的土壤环境或农业经济增长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因此造成土壤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或农业经济增长对土壤环境的变化没有显著的反应。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反映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并不能明确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具体方向。为了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为之前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华北、东北、西南地区的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都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所以在此使用原序列进行长短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而华中、华南与西北地区没有长期协整关系,所以在此用一阶差分形式来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此外,华东地区因为是二阶单整,所以也用一阶差分形式来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最佳滞后期,华北、东北地区存在lnsoil到lngdp的单项因果关系,西北也存在Dlnsoil到Dlngdp的单项因果关系,而西南地区存在lngdp到lnsoil的单项因果关系,华东也存在Dlngdp到Dlnsoil的单项因果关系,但华中、华南地区的Dlngdp和Dlnsoil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前期土壤环境的变化对随后的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有较大影响,而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前期的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对随后的土壤环境变化有较大影响,华中、华南地区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

 

(四)方差分解

 

为了更清楚地刻画和度量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程度,本文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获得不同方程的冲击反应对各个变量波动的方差贡献率构成。下表1-1、表1-2给出了各个地区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

 

表1-1、表1-2的方差结果表明,(1)各地区经过5个预测期以后,系统就已经基本稳定。(2)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均主要来自于自身,农业经济增长对自身波动的贡献比率都在80%以上,土壤环境对自身波动的贡献比率除了西南地区外也都在60%以上。(3)农业经济增长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2%-15%之间,其中西北、东北地区所受影响最大占到了15%左右,其次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影响最小的是西南地区,仅为2%。(4)土壤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达到了60%,其次是华东、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影响程度在30%左右,而华中、华南地区土壤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分别为13%何9%左右。

 

四、结论

 

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南地区的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在各自的最佳滞后期内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而华中、华南以及西北三个地区长期协整关系在最佳滞后期内并不显著。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土壤环境前期的变化对随后的农业经济增长程度有较大影响,而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前期的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对随后的土壤环境变化有较大影响,华中、华南地区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

 

方差分解的检验结果更进一步表明,基本上经过5个预测期后,各地区的系统基本趋于稳定,土壤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均主要来自于自身,农业经济增长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仅在2%-15%之间,其中西北、东北地区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影响最小的是西南地区。这说明西北、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力度相对较高,西南地区破坏力度相对较小。土壤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西南地区最大,其次是华东、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而华中、华南地区土壤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这也侧面反映了西南地区目前土壤环境比较优良,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能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而华中、华南地区土壤环境已经欠佳,能为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的动力较小。

土壤环境问题范文6

关键词: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环境执法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84-03

1 引言

完善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能力是一个主体本身所具备的达到环境保护目标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是实现环保目标所应具备的物质及智力、能力要素的总和,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能力、环境执政能力、环境管理支撑能力三大方面[1]。本研究侧重为狭义的环境保护能力与制度建设,针对环境执政能力,环境管理支撑能力做重点研究,主要涉及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环境协调能力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危机应急能力建设,信息获取能力建设,资金保障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对郑州市环境能力各个方面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对比上位政策要求,参考先进地区环境能力提升经验,提出郑州市环境保护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查阅文献、比较研究、描述性研究、实地调研及咨询专家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国家政策文件和政府系统内部有关工作数据资料等,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基础资料方面的支撑。

(2)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环境管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郑州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存在的不足,借鉴先进的环境保护管理成功经验,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研究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3)描述性研究法。对郑州市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短板及环保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等进行叙述。

(4)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法。对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监察、宣传教育、人才配备、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座谈,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研讨、咨询相关专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以常规监测能力建设为主,新型环境问题监测能力有限

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郑州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及人员配备均侧重在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针对声环境、土壤、地下水等新领域的环境问题监测能力有限,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和要素不够全面,一些涉及重大民生和前瞻性的问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生物毒性、水生生物、生态监测等领域的应对能力不足。

3.2 环境监测综合运用力度不够

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效果有限。目前郑州市环境监测存在数据的分析、评价不足,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仍缺乏系统的分类研究整理,监测部门只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管理部门,忽视了监测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在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污染源评价与水质评价相脱离,造成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不清,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总体来说,监测数据未能充分应用到环境管理工作之中,监测技术支撑功能未得以充分展现。

3.3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

郑州市多年来监测系统一直是重技术、轻管理。纵向看,下辖各县(市)、区的环境监测部门作用未发挥,大量的工作积存到市级,未将压力合理传导,导致工作任务排布不均,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横向看,监测部门与其他部门良性互动不足,监测、污防、监察、应急等单位联动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契合度不高。

3.4 信息管理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郑州市环保局及各县(市)区环保局目前未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信息数据缺乏整合及共享。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统计、科技、宣教等领域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协同配合的需要。

3.5 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郑州市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仍不完善。基层政府对环境风险认识不到位,重处置轻预防。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够、隐患排查不深入不彻底等情况仍较普遍。环境应急压力向下及各部门之间传导不够,部门联动力度不足。对全市污染源、扬尘、危险品和易燃易爆品的检查与相关部门结合不够,情况掌握不全、不细,工作存在盲点和漏洞。公众对固体废物潜在的危害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3.6 资金与技术投入有限

环境监测、监察等环境能力建设的成果体现在仪器设备持续运行并发挥效益,有赖于后续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2]。

随着环境监管指标与内容的扩展,仪器设备更新、消耗等运行经费不足,造成环境监管日常工作开展受限。另外,郑州市科研工作较为薄弱,“十二五”期间,市本级没有设立科研经费,没有独立组织开展科研立项及研究工作,科研服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7 宣教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环境宣传需求

郑州市目前宣教能力的现状远不能满足环境宣教社会化的要求。公众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信息公开的需求日趋增强,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的传统宣传模式已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环保各级宣教人员专业知识、宣传策划及设计等专业技能欠缺,目前的宣传教育活动多停留在内容单一、形势老旧的层面。

3.8 缺乏c其他部门的协同管理

郑州市目前存在环境监测站与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的监测站点业务交叉重复、权责不明的现象。例如针对地表水的水质监测,郑州市环保局每年都有指定性任务,而水利部门每年也对江河水质开展水文、水质监测;土壤污染调查及土壤监测工作,环境监测站和农业部门的土肥站都在进行,监测项目大同小异,造成了监测资源的浪费。

4 需求分析

随着国家“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环评制度改革的开展,企业排污许可证等环保政策的实行,公众环境权益的空前高涨,环境法律法规基础日益完善,环境管理工作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在管理上从严从紧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另外,随着《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对解决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河南省作为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省份,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监察机构从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重新梳理的问题,郑州市目前的环境能力水平已不能满足需求,市级及县(区)级环境监测、监察等工作的开展有待调整。

5 对策与建议

5.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以PM2.5监测为重点,加强灰霾、VOCs、臭氧、温室气体、扬尘监测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监测工作,探索针对建筑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大气污染量化监测,安装工地移动扬尘监测系统,开展针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大气污染源的规律性监测工作。

(2)根据郑州市调整后的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结果,开展声环境监测点位调整工作,重新进行噪声环境监测网络划分,协同交通局调整道路噪音监测点位。

(3)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县(市)、区土壤监测点位的全覆盖。普及土壤监测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站土壤监测能力。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将目前的例行监测试点工作转为常规例行监测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5.2 加强环境执法能力

(1)应加强对重点环境问题的执法监管,加大环境敏感区域执法力度。加大对南水北调沿线、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高度关注群众反复投诉的重点和敏感环境问题,立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着力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联动起来,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3)全面提升移动执法水平。以移动执法系统和电子执法平台为依托,健全环境保护执法规范化体系,通过督查、稽查,督促市、县(区)两级环境监察部门将执法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加强移动执法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并形成协同效应。

5.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可通过建立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科技、文化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和企业广泛参与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的方式,营造一个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3],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微信、举报热线、城市管理网格、环境监管网格等平台,引导公众自发参与环境监管,约束企业环境行为,主动公开环境管理信息,拓宽环境监管渠道;通过建立多种合作伙伴关系和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扩宽环境保护宣传的渠道。

5.4 提升环境科研技术水平

(1)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环保专业技术人才,规范人员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选人用人政策积极向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强、集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方向上倾斜。

(2)营造环保科研工作氛围。科学合理的引导创建研究型工作氛围,解决目前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科研氛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多的局面,实施奖励政策,争取国家项目,结合郑州市实际特色做好大气灰霾研究等相关科研工作。加强从事相关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以市场为导向,定期开展自学自查,学习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厂商及先进实验室的开发方法,开展学习培训交流,建立互助、包容、开放、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4]。

(3)提高环境保护科研实力。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环境科研基础装备水平;培育一批重点环保研究机构,搭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创新。

5.5 加强信息化建设

郑州市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备,做好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建设的准备。优化网络建设。实现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建立污染源动态信息库和执法人员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库中企业等污染源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实现多平台多终端信息实时共享。疏通环境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市县两级的交流沟通,实现环保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共用,保证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

5.6 强化环保资金投入与管理

(1)保障政府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政府环保投入,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推进社会多元主体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环保产业逐渐推向市场[5],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3)规范资金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推动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等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5.7 落实垂直管理制度

郑州市可借助“垂直改革”这一契机,整合资源,梳理体制机制,调整机构制度,减少环保与农业、水利等监测系统业务交叉重叠,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业务。

研究监测、监察、执法机构重组、工作分配及责任落实问题,在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上收省级后,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解决市级日常监测工作,特别是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问题。

制定县级政府环境质量责任落实相关制度,解决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市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存在责任落实缺口的问题。

研究协调县级其他部门参与环保工作的办法,解决由市级统一调配环保执法力量后,如何部署谭力量,提升全市环保执法能力的问题。

充分发挥市级环境监测站作用。在即将实现垂直管理的大背景下,郑州市监测站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下辖县(市)、区监测站业务进行指导,完善市级人员管理。

6 结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和监控的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环保部门,而地方政府是进行环境保护的直接主体[6]。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排放控制和监督问题,而是一系列社会管理、利益调节、技术进步和社会消费习惯引发的综合性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环保职能部门直接的环境管制能力,还要将环保意识植入政府行为,提高郑州市及下辖各县(市)区政府间接环保管理能力。因此在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需统筹管理,推进责任体系构建,强化环保职能部门,协同管理各相关部门,明确各方责任,使环境保护成为所有政府部门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政府体系综合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细康.广东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珠江经济,2007,197(12):61~66.

[2]冯 恺.我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问题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3,41(8):44~45.

[3]杨 博.湘西地区政府环境保护能力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4]李日成.关于新常态下二级站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6,44(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