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环境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1
网络毫无疑问是当今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媒介,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没有网络的介入,似乎很难从理论和情理上说得过去。从当前形形的优质课、示范课中,我们不难看到:网络的完美利用往往能成为课堂的亮点。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中,自由开放网络是大势所趋。然而,在网络逐步普及的今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网络的开放和利用率是不是已经达到100%了呢?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没有。
为什么对于知识丰富、精彩纷呈、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技术课堂却不敢毫无顾忌地敞开大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网络的两面性,即网络有正面意义,也具负面影响;知识性、趣味性既能辅助学习、促进发展,但迷惑性、虚拟性也会诱导学生沉迷。其次是学生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即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控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外界负面因素影响。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可能深有体会:一旦开放网络,课堂的秩序将很难掌控,教学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是否要全面开放网络”的问题上或多或少有些疑虑。到底应该如何来实施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这就成为了大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有好多文章都谈到过课堂的有效监管问题,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思想角度、行为角度等都作出了精彩的论述,因此,本文不准备重述他们的观点,而只从技术层面来谈一谈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
一、 建立以机房管理软件为基础的责任追究制度
“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纪律难管”,这似乎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因此,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都会用长篇大论来宣讲机房的纪律和违纪处罚办法,我们都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往往开始一段时间情况有所节制,但长期下来机器损坏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因为责任追究制度难于落实。学校机房上课班级多,人员流动大,课程安排紧密,因为机器故障还会导致学生座位不固定等,所以出了恶性事件很难责任到人,即便采用一般实验室通行的书面登记方法也有很多弊端和漏洞。这样一种难于追究责任的局面还为课堂教学秩序的杂乱埋下了伏笔,所以要想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必须首先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机房管理软件其实可以看成网吧管理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和学校机房相比,网吧的计算机使用环境更复杂,把网吧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学校机房管理中,应该是牛刀小试。机房管理软件一般采用c/s结构,服务器负责身份验证和数据存储,客户端负责学生信息和计算机信息的回传以及学生机的控制。上课之前,教师从服务器发指令给客户端,上锁所有的学生机;然后,学生从学生机的客户端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并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验证正确后登记信息并向该学生机发送解锁指令,这样就完成了学生的身份验证和计算机使用登记。另外,机房管理软件还可以和校园一卡通系统整合,给每台学生机加配读卡器,学生刷卡后,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一并传回服务器成为一条使用记录。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房正是自行开发了基于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机房管理软件,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您还在为机房纪律差、学生责任无法追究而犯愁的话,建议您不妨试用一下机房管理软件。当然,以机房管理软件为基础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以处罚学生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制度具有威慑力,说服教育更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机房习惯,在课堂中有所节制,不再为所欲为。
二、 建立以网络教室软件为核心的教学进度全程掌控机制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都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掌控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环境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带来了一定难度,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趣味性都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他想要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一个矛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最大限度利用、开发学生的这些兴趣,这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办到,更何况学生本身的兴趣点大相径庭呢?宣传法律并不能杜绝犯罪。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说明在教学中强有力的掌控机制还是必需的。
课堂教学从最初的黑板书写到采用大屏幕课件授课,这是一个飞跃,生动性和形象性都有了大幅提升,但从课堂掌控机制来看,并没有本质区别,主要还是靠老师口头的管制。这种管制在机房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可就变得捉襟见肘了,因为教师很难看到学生在下面做什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强制与宽松并存、伸缩自如的课堂掌控机制。于是,网络教室软件应运而生了。
目前,流行的网络教室软件品牌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红蜘蛛、极域、凌波、凯迅、天空等等。可能在一些特色功能上,他们会有差别,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就是要能实现:(1)教师机屏幕广播;(2)监控学生机操作行为。课堂教学使用了网络教室软件之后,教师讲授、演示的时候采用广播功能,从而杜绝了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做不相关的事,解决了教师以往的后顾之忧;讲授、演示结束,教师停止广播活动,学生可以自由操作,此时采用教师机一对多监视所有学生机,发现问题可以马上提醒、控制,免得教师像以往一样东跑西跑、顾此失彼。这样的课堂掌控机制对教师来讲是得心应手、缩放自如的,从而真正让教师对教学活动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我校机房使用的是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该软件功能十分丰富,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实现网络视频、音频广播、学生作业下发与提交、师生互动交流等等。应该说,使用网络教室软件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是很明显的,不但教师欢迎,学生也觉得很有趣味,所以推荐还没有尝试这样一种课堂掌控机制的学校赶快一试。
三、 建立以网管软件为核心的学生上网行为实时监管机制
网络环境下,教师其实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上网行为监管问题。网络环境注重的是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如果学生自控能力很差 的话,情况就适得其反了。学生在课堂中玩网络游戏、痴迷QQ聊天、上不法网站等等,这些都让教师防不胜防。加强巡视力度是以往的常用做法,但效果却不佳;使用网络教室监控,或多或少也有亡羊补牢的味道。为什么不能将问题杜绝在源头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的不当行为无法执行呢?于是,选用一款网管软件成了上上之选。
机房所使用的网管软件部署简单、管理高效。我们目前在使用的聚生网管软件基本符合了这样的要求。在不改变机房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只需要在教师机运行该软件就能对所有学生机进行策略控制。其中,策略设置包括:www访问限制、p2p下载限制、聊天限制、带宽限制等等。我们可以首先新建一个策略,在WWW访问限制中设定好本节课允许访问的网站白名单,在聊天限制中勾选不允许使用的聊天工具,然后把这个策略应用到所有学生机,这样学生就再也不能操作违规的东西了。
是不是很简单呢?建立以网管软件为核心的学生上网行为实时监管机制,目的就是要高效规范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上网行为。还等什么呢?赶快去下载一个试用吧!
四、 建立以网络测验系统为手段的学习情况反馈机制
学生上课做不相关的事情、上违规网站,造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难于监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总认为老师讲的很简单,自己学的不错,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那是必需的。可能有些老师要摇头了:每堂课我们都布置了测验任务,可学生还是如此啊?那问题肯定出在我们的测验方法和手段上。语文、数学等课程测验效果好是因为采用了作业本形式,这样教师可以检查、可以批阅、可以保存。也正因为教师要查,每一个学生才会自觉去完成测验,这里面有一种无形的监督威慑力。而只有这样的测验数据才有效,学生也才更重视,这就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你能保证你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保质保量完成测验吗?与其连这个都不能保障的测验你觉得还有意义吗?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用作业本形式来提交测验,似乎不太符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宗旨,无形中教师的工作量也大增,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那怎么办?
基于网络的测验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中遇到的这个难题。这样的系统可以是B/S或C/S构架的,总之要能够实现:(1)服务器端题库维护;(2)学生答题数据保存;(3)自动判分和数据统计。也许这样的软件上网搜索一下比较多,但笔者建议还是下点功夫自己设计一套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的网络测验系统就是B/S结构。首先在新生入校上课之前,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导入每个学生的信息建立对应的账户。然后,每节课前教师导入本堂课的测验题目。当学生要做测验时,输入自己的账户信息,登入网络测验系统答题。做完题目后,提交数据,服务器记录下答题数据,随即自动(或部分自动)判分、阅卷。当然,像作品类测验不可能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判定,还需要教师在管理后台手动完成,但最起码工作量已经大大减轻。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后台看到自己每次测验的批阅情况,以便复习巩固;同时系统利用每次的测验得分制作成曲线图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整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也为教师掌握学生动态提供了依据。这样的一种以网络测验系统为手段的学习情况反馈机制非常科学、也非常轻松,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重视测验,让信息技术课堂的监管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数据的准确性。
五、建立以内网为载体的学生引导机制
很多时候,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机房暂时还不能应用笔者上面描述的那些办法或措施,我们还必须用断开外网的方式来限制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实现对课堂的有效监管;另外,由于因特网上很多系统我们是不可监管的,所以我们过滤掉了很多的访问目标。这些情况显然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培养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因特网缺失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遗憾呢?
经过摸索、实验,我们觉得:应用校内局域网制作、部署一些小型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引导、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如上搜索引擎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预先从baidu、google等下载一些页面,对里面的代码稍作修改,模拟出一个搜索引擎,并部署到教师机Web服务器中,这样学生照样能完成一些网络体验。再比如说,学生上网络交流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校内Web服务器部署博客系统、聊天室系统、论坛系统等等,而这些系统都是在我们的监管下运行的。
总之,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监管问题绝对不能完全依靠“管”,还应该用“导”,即引导。不光是条件暂时跟不上的学校应该这么做,所有的学校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应该这么做。我们在监管学生行为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考虑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主动开辟出一些他们需要的空间,让他们在正确的监管与导向下使用网络,这要比禁止他们用这个、用那个更有效。所以,我们要多多挖掘学校内网的资源,以此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之后,正向数字图书馆发展,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对馆藏建设的内容、重点以及策略等进行转变与调整。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
(一)拓展了图书馆馆藏的内涵
INTEMET的诞生与发展,使图书馆馆藏的含义首先超越了印刷型书刊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范畴,延伸到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信息资源,即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格式(录像带、磁盘、磁带、CD—ROM光盘等)和信息类型(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数值文档、多媒体等),馆藏内涵的变化还体现为外部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这实际上是传统馆藏观念上的一大突破,这些外部信息资源不是图书馆自身拥有的物理实体馆藏,但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无形中这种资源就成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范围。
(二)馆藏评价标准的再选择
“虚拟馆藏”概念的引人导致馆藏结构的转变和馆藏建设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强调选书,重视物理意义上实体馆藏的建设,评价的对象只能是文献本身,而网络环境下评价馆藏质量就不能只以本馆拥有多少馆藏和多少电子出版物为标准,而应该以它在整个信息服务中为读者提供的选择性信息存取能力为标准。
(三)馆藏建设内容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正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亮点,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即人们不再重视信息载体的差别,而是注重有用信息的获得。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图书馆不能只限于向用户提供文献,而应提供包括本馆文献在内的所有网络上的可得信息。因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就不再是传统的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的手段不仅包括对实体文献的人藏,也应包括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
二、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的新特点
(一)文献载体和类型的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再仅仅是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还有光盘型和网络型,各类文献并存,互为补充,成为整体,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文献收集途径和获得方式的变化。除了延伸传统文献做法外,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将被大大拓宽,通过网络采购、下载,自建共享书目数据库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等途径来完成。
(三)文献收藏方针和策略的变化。随着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数量的增加,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文献收藏方针应突出专业化、特色化、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突出馆藏特色,确保专藏,使其由单一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转变。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
(一)重视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关键,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建设馆藏数据库就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数据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规模较大的联机系统数据库,CD—ROM光盘检索系统数据和规模较小的专门文献数据库;所采用建库方式主要有三种:C1)利用网络条件联机进行联合编目和回朔建库,如在版编目数据库。(2)利用外部数据源,包括利用兄弟馆的标准数据和购买国家图书馆的CNMARC数据。在建立本馆的数据库时,用外部数据进行套录、修改、转换,使其成为本系统的数据。联合编目、利用本地标准数据和外部数据源,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加工速度,还可以提高数据加工的质量。(3)自建数据库,包括新书编目和回溯建库,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已采用CNMARC格式建的书目数据库。像本馆建立的馆藏数据库就属于此种类型。在建库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应步骤包括:(1)书目数据应统一规则、统一原则、统一协调。(2)成立CNMARC格式维护咨询小组,以指导对MARC格式的执行、修订、补充工作。(3)加强数据库的安全举足轻重,在建库过程中所使用的软硬件发生故障或操作有误,计算机病毒或其他意外都会影响到数据库的安全,因此一定要确保数据库安全可靠。在必要时,可留备份,以防万一。
(二)增大电子文献入藏的比例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毫无疑问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互补充和共存的局面。在文献配置方面就必然出现两者的比例问题和两者关系的处理问题。图书是人们通过持续阅读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就阅读习惯而言,人们不可能长时间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去读((战争与和平》。因此,图书作为一种持续性的阅读媒体将继续存在下去。
由此可见,印刷型文献在短期内不断的攀升,同时高密度光盘价格却逐年下降,其与印刷型文献相比,电子文献有着存贮量大、出版周期短、检索便捷、声像并重、大批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要求图书馆应调整采访策略,对各类文献的人藏比例和经费比例进行调整,逐渐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并增加与之相应的设备投人,为加快信息检索自动化,促进网络化建设进程,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立具有本馆藏书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加注重藏书结构的变化,突出藏书重点,从而形成本馆馆藏特色,以利于馆际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藏书特色是指馆藏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面在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高、具有研究级水平,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方便、快速,这些文献资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经过科学地组织管理又具有多种检索途径和检索功能。例如,民族大学图书馆根据本馆馆藏的实际情况、本校的科研教学力量及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蒙文藏书体系。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发展,可以想象,如果今后要是某个出版商将出版的图书全部输人光盘,那么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查阅任何资料,图书馆数百万册的藏书就只有版本价值了。因此在未来的图书馆发展中谁先注重特色文献的收集,谁就拥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文献财富,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
(四)剔旧策略
网络时代,图书馆规模及藏书量已不再是引以为荣的资本,而馆藏资源的质量却越来越受到重视。馆藏必须经常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才能够符合藏书的发展规划。在阿瑟·柯利著的《图书馆藏书建设》一书中,提出对一般参考著作,如百科全书和目录,“10年以后就没有多大用处”,而社会科学类书则要求不断修改。随着信息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读者对文献的新颖性、时效性的要求日益迫切,所以提高藏书剔旧的频率,增加藏书质量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才能适应读者需求。
四、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由于电子文献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依赖性,在馆藏电子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还应相对增加计算机等技术设备方面的经费投入。
(二)利用网上信息建设虚拟馆藏,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网络上现有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建立图书馆的虚拟性典藏。
(三)在馆际协调与资源共享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重要的和适用的印刷型图书、期刊等传统文献,做好传统图书馆的过渡工作。
(四)将传统馆藏文献转化为电子出版物。图书馆应独立或与商业公司合作,将馆藏中有独特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转化为扫描版或全文版的数字文献制成光盘或上网传播。
(五)大力发展馆际协作,加强全国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图书馆不仅在收藏印刷文献时要进行协调与共享,而且在将馆藏文献转换为电子出版物时,更需要进行协调,这是因为,为避免网上信息的冗余与浪费,保证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与系统,客观上要求加强馆际协调,使备馆上网信息资源各具特色,互不雷同。
(六)加强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网络信息资源是动态韵、作为其传递系统的虚拟数据库应具有相应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为指引读者方便及时地查找最新信息。必须跟踪网上站点的变化,修改更换站点。
(七)培养信息意识强,素质高的采访队伍二。图书馆必须加紧培养一支信息意识强、素质高的采访队伍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搜索和获取的技术,对某个学术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能够及时监测相关的信息源的信息更新情况。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3
1 对网络背景下图书馆期刊资源特征的分析
1.1 期刊资源凸显多样化的特征
对于期刊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多元化以及发行模式的多样化。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期刊载体形式多样,如印刷、电子以及网络等,同时,数字出版备受关注,得到业界重视,期刊网络化出版以及网络化的期刊发展迅速。同时,期刊的发现渠道也得到拓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2 期刊出版速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印刷类的期刊在出版频率方面不断加快,同时,电子期刊的出版周期更是进一步缩短。
1.3 期刊资源共享性较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期刊资源获得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对于纸质期刊,借助馆际直接的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而电子期刊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扩大了期刊传播的范畴。
2 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扩大馆藏期刊书库,忽视馆藏期刊的质量
对于传统馆藏资源的建设,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大而全与小而全,因此,使得一些图书馆盲目扩大馆藏期刊?Y源数量,进行期刊的大规模采购,忽视读者的实际需求,不重视特色建设,馆藏期刊资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造成期刊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很难构建科学的藏书体系,特色不突出。
2.2 缺乏对期刊资源的深刻认识,期刊资源馆藏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对于图书馆管理者,很多盲目重视图书的采购,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人员责任感不强,缺乏对读者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注重图书文献的购买,忽视期刊资源的价值。因此,图书馆期刊资源馆藏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立足期刊载体,纸质形式过多,电子期刊数量十分有限,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资金和人力因素的制约,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所占比例不高。其次,立足期刊语种,大部分以中文期刊为主,忽视外文期刊的采购。
2.3 期刊资源开发力度不强,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对于期刊资源建设而言,既包含期刊资源的选择、采集和管理,同时,要囊括期刊资源的开发。当前,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利用仍不尽如人意,虽然进行了期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但是,数据著录缺乏规范性,期刊目录数据库质量不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阻碍。有的图书馆虽然进行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但是,系统设计缺乏科学性,很难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另外,图书馆期刊服务方面不到位,只是提供简单性的借阅服务,但是,缺乏对现代阅读者需求的深入分析,对期刊数字化加工认识不足,很难发挥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的作用。
3 网络背景下如何加强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
3.1 对纸质和电子期刊的采购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在网络背景下,纸质与电子期刊处于同时发展的趋势。电子期刊发展速度飞快,促使读者利用期刊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电子期刊的传播速度较快,体现为多种形式,检索优势突出,操作简单,被网络时代的读者所接受。在此过程中,纸质期刊的优势也不能忽视。因此,要对图书馆纸质和电子期刊采购比例进行合理界定,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结合图书馆自身的性质,立足读者需求,对馆藏期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3.2 重视特色期刊建设
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而言,特色馆藏十分重要,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规模性特征,结构完整性突出,形成文献资源的优势。因此,特色馆藏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根本。要重视特色期刊资源建设,对相关内容的期刊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收藏,积极开展特色期刊资源,形成特色数据库。
3.3 重视对网络电子期刊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3.3.1重视OA期刊链接的建立。对于OA而言,是网络背景下学术界以及出版学术信息的方式。借助网络支持,可以实现OA资源的免费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与出版。这种期刊是电子期刊的一种,主要特征是免费,质量源于收录的期刊,能够得到同行的质量评审,参考价值较高。
3.3.2重视建立数字期刊导航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版业的出版形式发生改变,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并存,通过网站,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需要建立数字期刊导航系统,对期刊进行分类,积极整合,为读者提供期刊多维检索。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以人为本;人文建设
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水平,使图书馆得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容易造成对人文建设的忽视,在这种情形下,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对于图书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更加现代化,服务内容呈现多元化,增加了许多服务功能。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也容易忽视人文建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有可能正被逐渐的消解甚至边缘化。容易使图书管理人员对读者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文建设的缺失,为此,图书馆要将以人为本,为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和图书馆的和谐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在网络环境下渗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并实现其职能的必须举措。
2.网络环境下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2.1能够克服网络管理弊端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方式太过单一、生硬和机械,这容易让读者产生烦躁心理,直接影响读者接受知识的心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情形下,如果注重加强人文建设,可以弥补网络环境带来的不足,有助于克服网络管理的弊端,给读者以舒服愉快的感觉,提高人性化服务,增添文化气息。
2.2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会更加体贴读者,关心读者,给予读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会令读者感到舒适而愉悦,从而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读者会更加珍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苦,会更加爱惜设备和图书。
2.3有利于实现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图书馆过分重视设备建设,忽视人文建设,这样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读者的关怀差了,读者与图书管理人员的距离会拉大,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此,图书馆应在注重设备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使图书馆建设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3.如何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3.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图书馆建设也要充分注重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的积极性,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人本关怀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图书馆服务中,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给予读者热情而温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读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像亲人一样关爱读者,努力为读者提供人本化的服务,让读者满意。
3.2营造人性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要尽量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室内装饰上要注意淡雅而静谧,令人赏心悦目,使读者来到这里,能够感受到安静、和谐、温馨,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在阅览室的装饰、植物摆放、书籍摆放、色彩、灯光、空气、通风、冷暖等方面,要处处为读者着想,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舒适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图书馆的环境带来舒服的快乐,拉近馆员与读者的距离,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使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之中。另外,图书馆环境不仅要能为读者快捷准确地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递,同时还要能有便于对读者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3.3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应当注重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从表象上看,二者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支撑,同时,技术不能离开人文关怀的指导,否则,图书馆服务功能就会变得生硬、单一而机械,可见,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在网络环境下,更应当注重强化人文精神对技术的引导,以推进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显得更加的迫切。图书馆在追求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要认可并重视人文关怀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4制定实施人本化规章制度
目前许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存在生冷的条款,严重缺乏人文气息,这些条款给读者带来了精神负担和枷锁,极其不利于读者与馆员、图书馆的沟通与理解。图书馆应当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将人文气息注入其中,建立其一套科学、合理、完善、有利于和谐相处的规章。坚决剔除霸王条款,多采用温馨、文明的用语,让读者能够愉悦地接受和感知,要纠正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做法,尽可能为提供读者更多选择知识资源和服务方式权利与空间。
3.5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如今,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背景,以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与之相伴,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时代的新宠。它的出现,不仅使传统图书馆的生存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并且给图书馆服务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及时适应新的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迅速、有效地提升馆员素质,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而培养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达到对图书馆服务推陈出新的目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让读者感觉到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让读者感到可亲可近、热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勤于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绝对不能忽视人文建设,只有加强人文建设,才能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才能促进图书馆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彩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2]倪丽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情报科学,2006,(8).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5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狭义地说,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宽带、高速、广域型数字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国际互联网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广义地说,网络环境还包括电子网络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用户信息行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考察,前者是指网络的物质实体,可称为网络的硬件。而后者是指网络的精神体,可称为网络的软件。未来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应该是既包含硬件又包含软件的整体。目前,大多数人对此认识还停留在狭义的层面,对网络软件环境缺乏重视。本文将着重从广义的层面来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化图书馆,即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化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但是图书馆的网络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当前情况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因此,从分布看,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即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具有实体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就是现实馆藏。尽管Internet的出现给图书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但是实现馆藏仍是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最主要的内容。首先,它是满足本馆用户群最便利的信息资源,具有虚拟馆藏无可比拟的直接现实性。其次,它一般都经过不同深度的加工整理和组织排列,并配置有较为完善的目录检索工具,因此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易检索性等特点。再次,它拥有大量的中文信息,易为一般人所利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的文献类型呈多样化趋势,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又包括非纸质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形成印刷型信息资源、光盘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另外,从加工级次和加工方式来看,现实馆藏又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虚拟馆藏。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可查找到的没有实体性原始文献作为支撑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Internet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一信息资源量庞大,包含的信息无所不有,涵盖了各学科领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陈代谢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最新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同时也会有大量网络信息老化失效。但是,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没有统一的目录,其分布广泛而无序,且网络信息数据类型多样,随机变化,大多数信息资源是未经加工整理过的一次信息。因此,人们在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按照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可大致分为三大类:(1)非正式出版信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信息。(2)半正式出版信息,又称“灰色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但没有正式纳入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信息。(3)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效率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关系。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二者具有相互性。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力,虚拟馆藏则一般没有。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和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和申请手续才能借阅,因而具有间接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反映,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它也是随着时展和国情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变化的。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我国国情,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遵循实用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和分工协调原则。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建设信息资源必须符合图书馆实际使用的目的,或针对实际使用需要的目的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又称为针对性原则或目的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对象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和庞杂,且参与建设的信息机构众多,各有目的,整个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局面十分零乱。而且图书馆的经济技术能力较为有限,必须明确目的,切实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建设。
特色化原则。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面,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较高,具有研究级水平,在网络环境下集中优势,利用方便、快速的信息资源建立特色的信息资源,保证其系统性和新颖性,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建成一流的现代图书馆具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虚拟馆藏的建设中,特色化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图书馆参与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如果没有什么特色,其工作成果可能会被淹没在茫茫网海中而无人知晓。
分工协调原则。现实馆藏的分工协调主要是指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文献建设,建立一馆和多馆的文献资源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而虚拟馆藏建设中的分工协调不仅是指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图书馆与其他网上文献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分工协调,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都各行其是,独立开发,必然会成本高昂,重复建设,浪费惊人,重蹈传统图书馆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现实馆藏建设的措施。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建设急需探索的是如何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体系。同时,也要更新传统藏书观念,使馆藏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积极开展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入藏力度。
突出重点,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特色化建设。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要走特色之路,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和本馆的性质、任务与读者需求,对现有的文献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构思具有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独特资源,在全国文献资源总布局下反映本馆的专业特点和办馆水平。现实馆藏的特色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例如地方文献中非正式的出版物,这类信息资源文献资料价值高、信息量大,不易获取,较易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第二,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好的二、三次文献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提高特色服务的档次。
建立数据库,加快馆藏的数字化建设。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研究和实施,美国国会图书馆首先推出了第一期多媒体数字化成果“AM”,转换的文献包括各种声像资料的历史档案,多为国会图书馆独有的特藏,将图书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及其他各类载体信息资源数字化,组织成数据库投入网络,有利于馆藏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馆藏的易用性和共享性。该项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应由国家统筹规划,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共同开发。一方面集中人力、财力建设若干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应加强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尽量避免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在馆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网络化的原则,同时引导数据库逐步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合理布局,增加新型资源。近年来电子文献的数量日益扩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我国已出版电子文献1000余种,有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电视信息查询系统以及磁带、光盘式和联机方式的各种数据库等。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不能再套用传统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标准,而应加强电子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并制定出相应的采访策略、组织管理方法和计量标准,使电子文献的收藏真正成为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馆藏的建设措施。虚拟馆藏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网络的综合处理,进行深度加工,同时必须将网上各种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加以分类鉴别,使得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有序的高速的可进行传递的信息。其次,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加强各图书馆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
建设指引库,加强虚拟馆藏的有序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无序给用户的检索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专业训练的人往往在网上泡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指引库建设,给因特网这个信息的海洋绘制一幅航海图,以方便用户。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是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而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
设计有特色的站点主页,组织有特色的数据库,加强虚拟馆藏的特色化建设。鲜明独特的站点主页能够在外观上首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站点主页的特色不仅仅是指图形、色彩组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的特色,并对虚拟馆藏的内容有所揭示。当然,虚拟馆藏特色化建设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内容方面。只有拥有独具特色的充实的馆藏资源,才能真正吸引大多数用户。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下载网上信息,充分发挥自身检索方面的技能优势,对其深度加工和综合处理,组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加强宏观调控,做好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工作。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的职能机构,来全面领导和协调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协作建设规划,并建立评估标准,以保证图书馆虚拟协作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香玲:《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图书馆论坛》,1999年第1期。
2.刘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第2期。
3.赵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年第2期。
4.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1999年第1期。
5.王春生:《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网络环境监管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 公共图书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14-01
近年来,阅读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大众读者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简单、快速,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方式由图书馆变成了网络阅读,这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事业,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应坚持稳步可持续、协调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原则,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的阅读导航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加强馆员建设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原则
(一)稳步可持续发展原则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应该保持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政策、制度的稳定性,避免急于求成的做法,在稳定中求发展,并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确保公共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保持为社会服务的延续性。
(二)协调发展原则
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要加强馆际之间的联系,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整体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其次,图书馆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广泛获取各行各业的信息,处理好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最后,图书馆要处理好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员工中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
(三)特色发展原则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要从图书馆的办馆方针、信息收藏、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到特色化发展,在网络时代体现互联网的特色地位。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导航作用
网络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很多时候读者并不能快速的通过网络寻找准确信息,这就需要图书馆为读者的阅读进行导航。加强图书馆的阅读导航作用,确保站点分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便读者进行检索。编辑站点的内容、特色,介绍站点的功能并加以评价,方便读者进行取舍。此外,图书馆也可以利用网络跟读者进行信息交流,在网上创办书评活动,由读者对作品进行推荐,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这将对引导读者阅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可发挥信息整合的优势,将广大读者的书评信息进行搜集,选择出有益的书评,再通过网络导航出去,使读者在检索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有益的信息。在网站上设立读者论坛,不但方便读者间进行交流,同时还能提高广大读者对网站的关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不但要完善自身建设和创新发展,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传统图书馆在建设上比较重视保存文化,延续文明这一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强调服务功能,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明确自身工作的目的,即图书馆的所有服务都是帮助读者便利地获取文献及信息,在图书馆建设和人员管理上要坚持这一原则不变,确保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
(三)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成败, 除了硬件设施要完善以外,员工素质也是重要因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骨干队伍是加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做好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图书馆工作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图书馆员要具备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尽自己的所能为读者提供服务。第二,图书馆馆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献管理技能,包括文献采集、分编等传统工作技术,熟练地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手段,能迅速帮助查找读者所需文献,解答读者在确定文献检索中的疑难等;二是现代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图书馆员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工作技能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基础前提,尤其是专业学科领域的特色文献服务,必须有文献检索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的结合,才能帮助或指导读者进行获得全面的专业信息;三是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方便了解各学科最前沿的消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读者。第三,要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馆员们需要有互助协作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贤春,张安珍.浅论图书馆群体信息服务[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馆分册,2004,(4).
[2]陈湘玲.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1999,(1).
[3]杨杰.特色服务: 现代公共图书馆建设亮点[J].宜宾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