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功能。通过语文文字的表达,我们可以实现彼此之间思想交流,语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工具性化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和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最底层的根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所以,没有学好语文,其他学科都是空中楼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2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其全身心地从事这项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观,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效率之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一、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生命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扮演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营造轻松、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体系。

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熟悉多媒体的操作和软件运用,利用生动优美或是活泼感人的画面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贴切学生心理需要的课件,把学生引领到文学的艺术殿堂。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可以借助关于战争的历史电影,让学生们了解旧社会的中国,体会当时中国人的懦弱、贫穷,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老百姓迷茫、失去方向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就能够明白鲁迅在电影院中听到“万岁”的欢呼声为什么觉得刺耳,就能够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的深层原因,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来得更直接,学生们体会得更透彻。

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会角色的转换,把教室里的几十个孩子当成是几十个灵活生动的学习个体,要教态自然,外观亲和,学会“蹲下来说话”,把“教师拿着课本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成“教师领着学生走向课本”,一切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出发点,切切实实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自由友好的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得到激发。

第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在贯彻系统性、全面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层次性、差别性,不能为了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走过堂”,敷衍了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尽量创造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力求在课堂上,个个有成就,人人有收获。只要学生觉得今天这堂课他有了进步、有了收获,他的学习兴趣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的意识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解惑”并将此转化为各种能力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将所学的教学理论进行实际操作。例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课前预习――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形式来教学自读课文,以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为最终目的,切实开展自由合作的讨论,不拘泥于形式,以旧促新、稳中求胜。

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各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从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到各个语言点的灵活使用,从语段的阅读理解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互动 合作 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多为中考落榜者,和普高生比起来, 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是老师不管或管不住的学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职业高中,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让学生确立学好语文十分重要的观念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很差,写起文章来,更是文理不通,甚至错别字连篇。对此,本人让学生确立学好语文十分重要的观念。

二、巧妙开篇引题,吸引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吸引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讲授每篇课文时,本人想方设法设置一些问题或导语来开篇引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思考,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像、优美的声音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形象、逼真而又具,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我先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再借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本人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感受诗人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把多媒体引入课堂,除了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原著的蕴味。

四、课堂上积极开展“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在教学中,本人积极开展“双向互动”,诱导学生主动投入,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有人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就算是双向互动了。其实不然,本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被动的“互动”。所谓真正的互动应要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激励和赞美声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这种赞美既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又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师生关系融洽,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习惯,从而使语文课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一)加大口语实训,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教学中改变过去的“灌输”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也来讲讲,老师来当一当听众。不管学生讲得好次,总之,通过讲,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尤其是对那些来自农村边远山区,性格内向且又少言寡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能够开口大声说话,学会自如地表达内心所想,也是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本人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二)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二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理论基础偏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与其对学生灌输太多高深的理论知识,还不如教会学生怎样写,尽可能地避免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的现象。在“讲”的同时。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范文,再让学生动手写作,那怕是先“照葫芦画瓢”的仿写也行,目的是让学生从动笔开始学起。

六、引入合作理念,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检测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面。”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尝试设计指导型课堂、过程型课堂、探究型课堂等多种方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采用以优带差, 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讨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考查方式上尝试做一些改革和创新,对识记内容的检测实行小组对抗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相互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短时间、大容量提问。提问中,对问题的提问不进行次数限制,甚至对某一学生可以反复提问某一问题。这样,往往会促使双方抓住对方的弱势选手进行攻击,这样会逼着小组中的弱势学生为了“面子”自觉、强化学习,对重要问题的重复提问也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多次强化作用,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全面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检测方法形成的学习气氛空前热烈,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追着老师要求下次接着比赛。小组对抗迫使小组内成员面对面对抗,为荣誉而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记载用文字,它承担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也是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紧、任务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没有掌握好,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丧失了兴趣。那怎样才能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呢?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堂教育。但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不配合等,导致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改善教学质量,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1.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语言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还应做到“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水平,从而能够把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和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朗读且背诵全文。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由一个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讲解文章重点语句以及词组的同时,让学生朗读和翻译全文,使学生能够自己感悟和理解全文的意思,积累和丰富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如果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错误,应及时讲解或纠正。

二、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整篇文章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有利于学生自己感悟和揣摩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语气高低和语速快慢。最后,让学生通篇朗读全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引导,让学生进入一个正确的朗读氛围。

三、做好总结归纳工作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日常的总结归纳工作十分重要。每上完一堂文言文课,教师都应该把这堂课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语句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过,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对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建立在对整篇文章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通晓全文内容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地归纳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文字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自我、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建群.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园,2011(10).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5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位,发展学生特性,使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人文教育的内涵既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追求,也包括对道德、理想、信念、人生、人格和社会相关问题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

一、高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前者主要体现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后者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的实施过程来体现,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感化、熏陶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德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使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能够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建立。

三、高中德育教师要具有博爱之心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可见,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爱。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去关怀、理解、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会以任何原因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实实在在、全心全意地关爱、理解、宽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做良师,更要做慈爱的长者,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积极利用教学实践,设计渗透人文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

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实践性,更倾向于应用性。从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高中德育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人文教育。

首先,德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高中德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德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其次,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主体化和个性化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贯穿于政治课程的始终,以达到学生人文精神升华的目的。

最后,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反思,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只有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范文6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在读时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齐整的朗读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这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 。更为有益的尝试是师生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如有空闲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走近古诗的兴趣。

二、意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初读把握诗人情感,我们依然处在“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状态,尚需较多的时间细品诗意诗境:涵咏工夫兴味长。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读过背过几首古诗的,但令人人尴尬的是我们不见得能讲出深刻的含义来,我们的理解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为古典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很大,而今人又习惯用繁复的现代汉语去思维,所以得读出古诗中省略的内容,字斟句酌,看出诗句背后的文字,方能充分感受字里行间丰富厚重的内容情感。

当然,这个过程包括对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的了解。我觉得每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去还原。比如辛词《水龙吟》,我们看到了诗人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悲情故事。读到这种程度,学生不仅品出诗人的伤感更能进一步理解他“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的怨愤。

三、想象: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意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种本领是想象。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得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正是“物微意不浅 感动一沉吟”。

品读辛弃疾的《水龙吟》,我们会随作者同登高台,在我们眼前浮动着南宋清秋时节的万里江天,却是山含愁,水含忧,水天茫茫愁无尽,落日悲情,昏昏惨惨,孤雁哀鸣,惨惨戚戚。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的情感也随诗人黯然。 转贴于

如果缺乏这种整体性的联想想象,我们何以跟诗人感同身受,同饮一杯寂寞?

四、美读:转益多师是吾师

《论语》里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出艺术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杰出的诗人们能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地妙用艺术技巧,形象真切,细腻传神得表情达意,对此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一斑。

我们需要从诗歌鉴赏的低阶段,上升到研究美的艺术的高阶段,明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更有效的品读其他诗歌。比如辛弃疾《水龙吟》上阕的借景抒情,下阕的化用典故,对比之中表明心志。没有这些技巧,也许我们今天只能在史书中看到辛弃疾的大名,而无缘与他在诗词的世界中同喜同悲。

另外我们还得善于联系归纳,如哪些诗人有相似的情感志向,类似的诗句。如由《水龙吟》我们想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刘概的“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我们眼前就不只是一位诗人,而是诸多诗人,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的眼界顿然开阔。

古典诗歌是美的艺术,我们有责任传承艺术的美。

五、自读:江山留胜地,我辈复登临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 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江山自留胜地,当我辈复登临之时,我们的感慨会比古人更丰富。

六、泛读:不薄今人爱古人,每寻诗卷似情亲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阳春一曲和皆难”。很多人怯于或懒于阅读,对古典诗或望而却步或束之高阁或浅尝辄止,这无助于我们赏析古诗,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