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正蓬勃发展,但职业教育事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些人中85%以上仅仅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不足20%。中国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问题突出,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且大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
一面是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特别是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面是我国各个行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的脱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适合各个行业、各个公司的需求。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最主要的原因。
一、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的模式,其办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培养的学生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不强。目前,在我国还有很多高职教育院校,其培养人才的主导方针并不是提高他们对于某一项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院校完全按照学历教育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大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无法和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竞争。
2.高职教育体系不完善,不能够发挥其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在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初等教育不能完成很好的衔接,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高中和中专的各类教育都是为了高考而存在,课程设置基本上也是围绕高考的各个课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高职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尚没有形成。在我国很多高职教育院校逐渐的过渡到一个盈利性的机构,对于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的关注变得越来越低。国家和相关部门又缺乏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监管体系,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事坏很难得到监控。
4.全社会尚未形成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目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尚不够灵活。
二、高职教育改革策略探讨
1.转变办学观念,真正实行职业化教育。转变办学观念是全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前提办学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学改革第一位的事情,也是搞好高职教学改革的前提。改革原来学历教育的模式,实施职业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强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2.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衔接机制。首先,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机制的融合。打破学历教育壁垒,畅通职业教育各办学层次之间的渠道,构建优秀中职学生选拔进专科高职学习、优秀专科高职学生选拔进本科高职学习机制,满足社会对接受各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条件成熟,国家应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其次,大力开展免试入学的非学历教育,推行开放性教学,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职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服务,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行业需要,提高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是提高并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国家相关的主管单位要充分的发挥自己在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监控,确定教学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健全的监控体系。
4.清除陈腐观念,提高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社会认同度,根除“学而优则仕”“重学轻术”的陈旧念的思想根源上做文章,要让社会更多的各阶层人士明白,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
要从战略的高度,要求各级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政府的任期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加强人大政协对高职教育的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2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 %,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3
目前,K市高职(专科)院校仅有6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大学专科部2所,初步统计在校生约6万人。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对于K市而言,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下乡、定点扶贫;结合K市经济的特点开展科研项目等等,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直接带动了K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互动探索
(一)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研究目标K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中,…,形成科学合理协调联动的区域产业布局”,而要实现该生产力布局则必需由技术、人才等因素为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可以借助高职院校丰富成熟的人才资源,同时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此外“十二五”规划还提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丰富教学资源无疑为职业培训提供了有效平台,只要利用好了这个平台,必然会对提高人员素质,增加就业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K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原因
1.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少数领导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难以让自己直接取得较大的政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影响。
2.K市对高职院校的扶持不够,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限于当地经济条件限制,地方投入较少,高职学院的主体收入还只能靠学费和行政拨款,有些学院都入不敷出,难以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办学。
3.部分高职学院发展定位不准确,与地方经济需求脱节,造成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性人才严重短缺。对于K市而言,当地具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家具制造中心,以及多个地方开发区,许多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而本市的高职学院发展却定位为师范教育等方向,定位不准确,脱离了当地经济需求。
4.K市职业培训“花钱买证”的尴尬。限于K市条件,往往只需笔试就可以拿到相关证书,职业技能的考核在缺乏硬件和培训师资的条件下无法实现。
(三)在“十二五”期间推动K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要措施
1.“校与园”联动
大力开展工业园与高职学院的合作,实现人才订单培养。如某职业院校就与开发区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为园区企业与学院合作搭建了平台。
2.努力拓展高职院校技术服务途径,力争开始大学生创业园
高职学院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即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过程等,派出学生、教师进驻企业开展活动。“引进来”即引进企业直接进入学院内部,借助学院的实验硬件设施,开展生产活动,如某高职学院就直接成立了校办企业,年产值逾千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该高校还投入数十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数十家学生创立的企业走上了正常的运营。
3.积极推动高职学院参与K市新农村建设
高职学院应该积极参与K市新农村建设,如某高职学院土木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的工匠培训,国土系参与新农村建设土地规划等,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了“双赢”,该学院的土木系毕业生的新农村房屋设计还曾获得CCTV点亮空间设计大赛“三等奖”。
4.建立高职学院参与赣南客家文化建设的途径
许迪就曾探讨过“将客家文化融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使客家地区的高校办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高职学院可以作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大学生志愿者是最好文化传播使者。借助大学生社团与K市主流媒体的合作可以大大推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播。
5.建设“环高校经济圈”
“环高校经济圈”指的是高校附近的经济效益,对K市来说主要是消费的带动效果,如餐饮、娱乐、购物等,6万名高校生按人均600元/月的基本消费额计算,每月的消费额高达3600万,由此带动的就业等效益不亚于一个中型企业的贡献值。此外每年的以万计的毕业生哪怕只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K市需对本市毕业的高校生提供就业、住宿、落户提供优惠政策,对环高校的各餐饮、娱乐、购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消费。而高校则可以积极发挥智力资源,结合当地产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6.加大对高职学院的投入
在高职学院建设用地、建设资金投入、科研投入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从而推动高职学院的发展,高校发展好了也可以更好的“反哺”当地区域经济。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目标定位
经过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立项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是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仍是以合格高职院校的数量居多,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仍然纠结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基本理念:“如何把地方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真正的岗位需求?”“ 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如何为这些企业服务,与这些企业搞好关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专业设置,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
“为地方经济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办学宗旨,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培养地方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将企业的需求放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应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专门为企业制定培养计划,设置专业和课程,进行定向培养。
从2008年我院招收第一届高职生到今年的第二届毕业生的离校,我们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过间断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去年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全程参与,让我们这些曾经以为只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就能终身无忧的教书匠们沉默了,特别是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让我们更是迷茫,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也势在必行!办学不再是我们自个的事,专业设置必须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和完善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指导专业设置和教学培养过程。
1、邀请企业行家、技术专家和示范校高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一起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际的职业要求、能力目标等进行研讨,共同分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安排是否合理,制定完善的措施和办法,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实现校企的顺利对接。
2、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将课堂直接安排到企业和工厂,企业给学生安排指导师傅,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操作的水平。
3、引厂入校,实现企业和学院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二、课程建设,教师是核心,教法是纽带,内容是基础
课程改革在我院已经推行了几年,但收效甚微,细思量,还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思路不清。
对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教师,二是内容,三是教法。
首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败优劣,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改革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培养不出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有丰厚的学养与较强的执教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双师素质”就是要能教会做。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钻研学问又要熟谙技术,既要重视业务进修又要参加实践锻炼,既要能够教好学生又要能够服务企业,这就要求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构建。因为有些课程有成熟、稳定的学科体系,有些课程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模式,再加上教师们多年形成的知识构架的定式,所以要变革不容易,要改得科学、合理、有效就更难。为此,主张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多方调研,不断完善,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一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针对性与实用性”,要根据预期就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选定教学内容。许多示范职业院的“课程与岗位融通”就是一种好办法。二是在内容组织上要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高职课程要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做合一,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这就不免要打乱原有的学科体系。但新构建的体系应有合理的逻辑结构,或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或以典型项目为依托,但大多从单一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全面掌握。
第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学内容一旦实现了“课程与岗位融通”的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是“教、学、做一体”。为此,一是要树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手段需要精心设计,如宁波职院的《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等就包含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二是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诸如做中学、学中做、案例法、研讨法、模拟法、自学法、练习法等等,正所谓教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三维呈现、动态展示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三、目标定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创新是机制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不仅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而是对高职院校一次从数量到质变的过程,为了能顺利和有成效的完善这项工作,还有几个方面必须做为保障。
第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实现学院内涵升格与发展。
许多办学时间不长的高职学院,特别是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其办学理念、基本条件、办学水平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如何实现办学内涵真正的升格,即把学院办学内涵从中专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打破学科体系的定式,重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院党委的办学总体指导思想将是学院发展方向的关键,既要做到“打好基础、认准方向,走对路子”;又要“准确定位——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5
论文摘 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结合的日臻完美,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中。其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轻松的人机对话界面,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相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多媒体技术不仅促进了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意义: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纷纷寻求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趋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就不可能掌握人类所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在倡导自主学习模式的今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里说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中心,以互联网为依托,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样开放式的教育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下面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质特征来说明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1 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交互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起的交互式界面上,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技术[1]。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多维性和交互性特征是使其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多维性是指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处理信息范围空间扩大和放大的能力,即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官享受的能力。这种多维性的信息空间丰富了信息的表现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预设的教学氛围之中,高效率消化教学内容,还能有效辅助教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转贴于
所谓交互性是指人的行为和计算机的行为互为交流沟通的关系。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控制和使用教学内容的手段,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使得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被应用,其效率可见一斑,与其不同的是,多媒体技术将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在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获取知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有效地消化教学内容。
2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避免了提供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学习可通过亲身操作接收声音画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信息。学生所接受的是通过刺激多个感官而获得的综合信息量,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单一信号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去抽象难懂的内容,经过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弄清楚。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知识内容,先进行分析、交流、讨论,再以自己方式表述出来,这样知识在大脑的记忆时间和记忆强度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保持。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教师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
3 多媒体技术对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帮助
比如解剖学的难点在于涉及到复杂的生命体和器官组织,如果单纯靠教师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有复杂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能力依靠多媒体技术很容易建立。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可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组合在一起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多媒体信息的基本结构也可以拓扑结构来描述,用节点和线的来描述,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其内容大多是文本、音频、图形、图像、视频文件等,线则用来表示各节点也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并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在其中加入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和测试。
可以预见,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就像为高职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将不断促进教学手段与课堂结构的变革,从而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正确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辅助高职教学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改革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C
目前,高职教育改革不断由改革理念、改革方法逐步发展为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促使高职生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理念,加快构建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从本质上看,高职教育是一种依托行业企业的教育形式。没有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应有的对接平台,校企合作迟迟不能进入实质性环节。所以,各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加快建设校企共同参与办学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合作平台,高职院校还应构建起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学院、教研室等各个层面与行业企业都有联系。一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就不再只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工学结合等都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参与。例如,某个学院与企业合作,并组建了相应的合作联合会,制订了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共同育人的政、企、校互惠联动机制就将逐渐健全起来,由顶层设计、股份制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小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也将逐渐发挥作用。所以,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在一线企业实践的需求,又保证了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挂职、自主培养人才的发展要求。
2 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构建教学管理运行系统
教学制度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也影响着教学管理运行系统的构建。
第一,从高职院校看,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好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所以各专业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各学分的获得,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另外,还要完善双证书制度,即将学生的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具备某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第二,从专业发展来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使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与要求,高职教师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一线企业家合力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推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第三,从实践教学看,要合理制定实习方案,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定岗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环节。许多高职教师往往不重视实习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将实习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形式,以至于实习教学的整体效果较差,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提高。
3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阶段。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组织教学、导入、巩固旧知识、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布置作业等七个阶段。教育管理者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对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教学随意化、灌输化现象。
二是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监控。教师的责任心主要包括教学态度、爱心、精神面貌等方面,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影响着高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教学水平因人而异,有的教师侧重于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侧重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一而足。所以,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监控应该不断细化、量化,使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4 加强多元化管理,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与评价系统
一是让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让家长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从而提高教育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双师型教师与高职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