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1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200-02
“留守儿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衍生品。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国第一批留守儿童已经成年。根据当前已有研究,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童年时代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他们成年后的各方面能力与那些正常成长的人有一定差别。其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便不如正常成长的人。本文试通过两个留守儿童案例去了解影响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因。
一 案例
个案一:马××
1.马××的个人基本情况
马××,女,10岁,小学四年级,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看电视、看书;人际关系:差。
2.马××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马××的家庭成员:父亲、母亲、爷爷和本人。父亲今年34岁;文化程度:小学二年级。父亲在她出生刚三个月时就开始外出打工,打工地点一般在南宁、崇左、龙州等临近县城,主要从事开采、搬运石头、替人搬运木头等短工。每个月收入300~600元之间。他没有到广东等地打工的原因是在马××1岁时,他从山上掉下来,膝盖骨摔碎了,走路不方便,因此只能在邻近的县城打一些短工。父亲隔三四个月回家一趟。马××几乎不与父亲通电话,因为父亲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父亲回家后对她的学习不过问,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详细过问女儿的学习,他说自己不懂。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马××家境非常贫困,全家四口人住在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破木屋里,墙壁用茅草、稻草等围成,分为四部分,一个客厅兼饭厅,两个房间(一间是爷爷的,另一间是她和父母的),一间厨房。家中主要劳动力是母亲,母亲在家耕种两亩半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木薯等,年收入300元左右。父亲一般是过年带回一两百元,平时三四个月回来一次,留下四五十元。
我们去调查时,正遇上他们家收获玉米和大豆,据她母亲介绍,玉米一共有300斤左右,大豆有70斤,他们平时就是靠卖玉米、大豆来换钱再买米、盐、油等生活必需品。
第三,监护情况:马××的监护人是她母亲和爷爷。母亲:越南人,今年35岁,文化程度:小学五年级。爷爷,今年78岁,健康状况一般,主要是帮家里放牛。平时主要由母亲管理她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生病等)也主要是由母亲照顾。平时赶圩也是母亲带着她去。马××平时在家与母亲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家务、邻居的事等。对于她在学校中的情况,母亲并不是很了解,当我们问她母亲是否知道她的学习成绩时,她母亲说不知道。说马××没有把成绩表拿给她看。她母亲还表示,等马××读完初中以后就让她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问到喜不喜欢妈妈时,马××说喜欢,因为妈妈不骂人。
3.马××的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马××的学习情况:马××的学习成绩偏差,除了学前班的时候语文考了80多分,数学考了90多分以外,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都在五六十分,在班上倒数第一二名。问她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她回答说是上课听课不认真。问她作业不会做时会不会问妈妈,她说很少问,因为妈妈也不知道。一般是问学校的老师。
第二,马××的家务劳动情况: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她是家里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平时除了自己洗头、洗澡、收拾自己的东西以外,还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还帮妈妈种玉米、掰玉米、锄草等,据她母亲说,她曾经因为干活太累而哭。我们第二天对她进行深入访谈时也发现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拨玉米籽、晒玉米、菜,甚至挑水,这些活她干得非常熟练,看得出她平时经常做这些家务活。
第三,马××的社会交往情况:在平时生活中,马××接触的人主要有爸爸、妈妈、爷爷、老师、同学、邻居等。据她本人介绍,她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在班上,她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其他同学基本上不喜欢与她接触,问她原因,她说同学们嫌她太穷了、太丑了,都不愿意和她玩,遇到不开心的事通常都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我们注意到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忧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她不是很善于与人交流。同学们说,他们不喜欢和马××玩是因为她经常不洗澡,衣服也好几天才换。我们第二天去她家时发现她穿的确实是前一天穿的衣服,头发也有一个星期没有洗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她家连香皂、洗发水都没有。
第四,马××对未来生活的理想:为了了解她的学习动机,我们问她长大后有什么打算,她说长大后想去打工,问她为什么想去打工,她说打工可以赚钱。
4.父亲外出打工对马××的影响
马××认为父亲外出打工好,希望父亲在外面打工,认为这样可以赚很多钱。问她爸爸对她的学习各方面有没有影响,她说没有。
5.马××本人及家庭存在的主要困难
马××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是家境贫困,这主要是由于其父亲腿有残疾,在外出打工选择工种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直接影响他的收入;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的田地不多,且
多为旱地,只能种植玉米和大豆等经济作物,无法种植水稻。
最后一个原因是由于其母亲是越南人,没有本地户口和身份证,因此,当她父母想在家庭农副业方面进行投资时却无法从银行贷到款。
家境的困难使马××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她几乎没有零花钱,即使有,也是卖家里的破烂存下的。她的衣服一半以上是邻居给的。她家没有电视机,平时都是到邻居家看电视。冬天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拖鞋,夏天一双凉鞋和一双拖鞋。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一本课外书,连书包也是别人给的。
个案二:农××
1.农××的个人情况
农××: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优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看书、看电视;人际关系:良好。
2.农××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农××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本人和妹妹。父母在她一岁时就开始外出到广东打工了,一般是过年回来一个星期左右。平时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和她讲在外面打工的事情,询问她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家里的事情。她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农××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宽裕,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收入在1600~2000元之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打工的工资,另外,爷爷奶奶种一些玉米、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大概收入700元)补贴家用。
第三,监护情况:农××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姑姑。爷爷:男,67岁,初中文化,健康状况良好。奶奶:女,65岁,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健康状况良好。姑姑:女,27岁,初中文化。农××的监护人对其管理较细致、到位,他们给农××制订了作息时间,严格要求她9点半左右睡觉。爷爷奶奶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们对她的学习情况也都了解。爷爷奶奶还经常给她灌输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等知识。农××平时也和爷爷奶奶聊天,聊家里的事情和学校发生的事情。
3.农××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农××的学习情况:农××是学校表现非常不错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全班一二名。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学习认真刻苦,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尊敬老师,对人有礼貌。
第二,农××的家务劳动情况:平时,田地里的农活都是爷爷、奶奶和姑姑做,她主要做一些家务活,如烧水、做饭、扫地、洗碗、喂猪等。有空时她会看电视,和邻居的伙伴一起玩。
第三,农××的社会交往情况:农××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得都很好,经常和老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也关心她在家的情况。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向他人请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向他人诉说。伙伴们对她的评价是勤奋、刻苦、谦虚、待人好,不随便说别人坏话,性格活泼,兴趣、爱好广泛。
第四,农××对未来生活的理想:问到她将来想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想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活。
4.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姑的关心和细致的照顾。
二 案例分析
1.对两个个案的具体分析
以上两个留守儿童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屯,在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但是两人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学校,所受到的待遇和评价却大不相同。个案一马××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个差生,成绩差,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在邻居眼里,马××虽然勤快懂事,但不爱说话,对人也不太懂礼貌,老师、同学和邻居的这些态度无形中也影响了马××对自己的认知,在调查人员给她做一份调查问卷时,她填完后交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问调查人员:“我是不是又做错了?”在她意识中,“做错了”似乎已成为周围所有人对她的评价。
而个案二农××,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邻居,都对她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她学习成绩好,有礼貌,和同学相处融洽。是同学和伙伴们的榜样。据我们了解,农××在学校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欢迎。因此,在和调查人员的沟通时,她的语言表达也比较流畅,显得活泼大方。
2.影响两个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的因素
通过对两个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影响她们社会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儿童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个学生的态度。此外,学生的家长也会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耍,这样,相对于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无疑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儿童的喜好一般都是非常直接、感性的,因此外表的吸引力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占重要位置。在上述的个案中,同学们不愿意和马××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马××的卫生习惯差,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因此同学们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耍。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相对于马××来说,农××的穿着确实非常整洁、美观。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生活习惯等。尽管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对贫富差距不那么敏感,但由于社会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换,因此一般而言,家庭比较贫困的儿童在社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家庭氛围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和他们关于社会交往的态度。
第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从上述案例可看到,家庭教育到位的孩子因为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所以与同学交往比较顺利。也往往因为懂礼貌而受到教师、邻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14~3715
[2]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成因 解决策略
对我校26个班级“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2% ,有的班甚至达到1/3,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0% ,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
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同学就连作业本子都找不着,无心向学。我在平时的检测中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8~12分。
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3.不关心班集体,打架斗殴,破毁公物,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那么,造成“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2.“隔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90%以上老人都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些“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加之班额人数之多,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1. 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和引导。其次,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2. 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没有具备的。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3. 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原因 保护 机制
The Reas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s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YANG Xuel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Children left behind is a special group appears in social transition.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even economic reasons behind children issues aris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related policies and systems are institutional reasons behind children issues arising; guardianship ineffective or absent is the direct caus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issues aris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unsound is an important reason behind children's problems. For these reasons, it should build the reduction mechanism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strengthen parental guardianship; revise and improve relevant leg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Key words children left-behind; cause; protection; mechanism
1994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道、研究不断增加和深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活动也逐年增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留守儿童的规模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根据媒体报道和调查,留守儿童因监护不力甚至缺失,在学习、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②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关注。虽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保护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无法真正对留守儿童提供可靠有效的保护。因此,探讨留守儿童保护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构建留守儿童保护机制,首先应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保护机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的重要原因。转移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属于青壮年,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容易发生将年幼子女留在原籍的现象。
(2)城乡二元结构及有关政策和制度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关键期,但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社会心理不利于进城农民融入城市。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受户籍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大部分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
(3)监护不力甚至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了以家庭保护为基础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但是由于我国监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对父母的约束性较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为了经济收入忽视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和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家庭的亲情教育、情感交流和关爱保护功能几乎丧失。从一定意义上讲,监护不力甚至缺失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德和安全等方面产生问题。
(4)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民法通则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的保护网络。但是,有关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不仅使得很多父母不认真履行甚至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家庭保护流于形式;而且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 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的构建
留守儿童问题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用工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呵护留守儿童。
(1)构建减量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是保护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对留守儿童的真正保护是解决其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难题。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导致的进城农民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留守儿童的减量: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和创业,使农民可以不用离乡离土即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解决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的问题,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相结合,修改阻碍外来务工农民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政策、制度和法规,这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方法,也是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重要途径。
(2)强化父母监护职责是保护留守儿童的重点。《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大量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现实状况,使得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特别是出现了部分“留守儿童”遭受不法侵害和走上违反犯罪道路的现象。因此必须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职责,不能为了经济收益忽视孩子。在无法监护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有监护能力的亲属,妥善解决好委托监护问题。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保护留守儿童的关键。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甚至缺失,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有极大关系。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由于上述立法相对滞后,法律之间衔接存在问题,规定的可操作性较弱等原因,没有在留守儿童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以完善。
一是要设立亲权制度。留守儿童保护中出现的监护不力甚至缺失与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确立亲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于亲权内容的规定,但是并没使用亲权这一概念。从亲权内容来看,规定较为简略,仅包括抚养、教育、管教、保护等权利和义务及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时的赔偿义务,且权利义务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从各国经验来看,亲权制度是规范亲子之间保护教养关系的最佳模式。在我国立法上建立亲权制度,明确亲权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规范父母行使亲权,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甚至缺失问题。
二是健全监护制度。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监护制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没有明确监护人履行职责的方式,对父母无法监护、无力监护时的委托监护缺乏具体规定,对于监护人履责的监督机制及不履行职责的责任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该加以明确,强化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父母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同时,我国对于监护问题基本限于私法领域,虽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但是由于规定过于简略和缺乏可操作性,公权力未有效介入监护问题,这对于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显然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确立各级政府牵头的,教育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公权力介入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
三是修改户籍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是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读的体制,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上述政策法规和制度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外来人员的融入,必须加以修改,不断破解二元结构,构建自由流动、外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的合理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项目编号: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TR057
注释
①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转引自中国妇联新闻:
② 潘从武.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境遇亟待关注.法制日报,2010-03-16:007.叶敬忠.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国教育报,2014-05-29:2.
参考文献
[1]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9).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犯罪 未成年人
作者简介:闫卫华,沈阳理工大学讲师,辽宁成功金盟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研究方向:刑事法。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进而出现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限制,大部分的务工者将子女留在农村,进而出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和障碍。以至于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犯罪现象,因此如何阻止和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已经成为非常急迫的研究课题。
一、留守儿童犯罪现状研究
为了研究如何阻止和预防留守儿童犯罪这一课题,笔者深入辽宁省A县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案例收集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原因分析,进而研究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一)留守儿童犯罪现状研究
笔者随机调查了辽宁省A县某看守所未成年罪犯,在1000个样本中,“留守儿童”罪犯人数为685个,“非留守儿童”犯罪人数为305个,“留守儿童”罪犯所占比例大约为69%,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根据相关法律定义,当某个犯罪群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人数出现一致特性时,就需要将这一特性定义为群体的特征,而现在在未成年罪犯群体中,有大约60%为“留守儿童”。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更加凸显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需要急迫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类型调查
笔者针对上述农村留守儿童罪犯样本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进一步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类别以及人数情况和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分析以上表格可以得出,在留守儿童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据大部分比例,主要体现在抢劫所占比例为27.3%;盗窃所占比例为15.4%;敲诈勒索所占比例为18.7%。从以上表格可以得出,在留守儿童犯罪中侵财犯罪所占比例一共为61.4%。由此分析可得金钱的诱惑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诱因。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境一般比较差,加上缺乏父母的照顾,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从而抵御不住外界物质的诱惑,并且由于留守儿童的自控力比较差以及心智发展不成熟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犯罪个人原因分析
笔者主要分析留守儿童主体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儿童犯罪是属于青少年犯罪的类别之中,留守儿童首先属于青少年范畴的,具有和青少年相同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环境以及其余不同因素,长期以往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因素。在此笔者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也结合留守儿童的特殊因素,综合分析留守儿童犯罪的主体原因。
1.生理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生理因素具有青少年犯罪共性的。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好奇心强,个人意志力很弱,控制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并且法律意识淡薄,行为上喜欢模仿并且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叛逆。生理因素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主要成因构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犯罪的特殊性以及深层次原因。
2.心理因素:一直以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研究课题中的主要课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够和父母团聚,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仅仅局限于电话沟通,缺少父母的行为影响,以及平时的情感影响和关怀。并且隔代抚养往往只是局限于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由于老年人的观念以及沟通障碍,不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34%的留守罪犯分析自己的犯罪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聊.这个原因仅次于金钱的诱惑,这就说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因素,是解决犯罪预防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留守儿童犯罪外部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犯罪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关爱的缺失、管制的缺失以及教育的缺失。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学校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以及学校周围的环境监管不完善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关爱的缺失以及农村基层部门的忽视等等。现笔者主要是从制度建设的视角,分析促使留守儿童犯罪的外部原因。
3.社会法制体系的不健全。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缺乏健全的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诠释了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权益、犯罪防御机制以及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对于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和特殊性的关注。针对法律,有效的保护和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特定关照和制度关怀,可以说是一个空白。
三、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研究
犯罪预防主要是指基于对犯罪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分析,综合发挥政府、社会、学校以及经济制度和文化道德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从而有效的抑制人类的犯罪本能,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以及主要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和措施,控制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
(一)强化家庭关爱以及影响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个人最早接触的也是最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是个人成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行为选择。因此,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家庭的关爱、监护以及教育是第一道防线。
首先家长自身要及时的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加强自身的法制观念,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以及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引导留守儿童这些青少年将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和活动中。
其次,父母应该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父母尽量经常定期回家,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沟通,在沟通内容上应该全面的了解子女的情况不单纯包括生活、身体以及学习,更加需要关心子女的心理问题,使子女的情感得到倾诉和关心。
(二)强化学校监管以及教育的作用
首先,应该转变学校的教育方式,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道德法制方面的教育。学校应该重视法制教育,真正让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系统化的了解法律法规以及犯罪行为的影响和危害。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学校不能够将法制教育局限于对于法律条文的枯燥记忆。在这目标的引导下,学校应该多多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看管所,使学生们切身了解犯罪行为的对于他人以及自身的危害。组织学生进行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普法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了解如何进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防卫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的开设和管制。寄宿学校在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对于留守儿童的“管制和控制盲区”。同时应该加强寄宿学校的配套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生活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多种形式的情感关怀,从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关怀的缺失。
最后,学校应该整治校园环境,保护校园安全,加强校园治安秩序的管理,严格防止社会不良分子的侵入以及影响,于此同时大力整顿校园周围游戏厅、网吧等诱导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犯罪的因素。
因强化家庭的关爱与影响,比较难以强化和改善,学校的监管和教育应当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制度防线。鉴于此,加强农村的教育投入可谓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鉴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的发展方向,即在青少年犯罪人和守法公民间此消彼长的巨大效益反差面前,其实我们的选择并不困难。
(三)加强社会的法制保护和监管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5
一、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关教育和指导
法制教育缺乏,往往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法制教育的背后,往往涉及的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缺乏和不足尽管不能直接影响留守儿童是否犯罪,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会影响儿童自我判断和识别的能力,从而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和习惯。而且,农村由于教育的薄弱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也不足,留守儿童的辍学和逃课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很多社会闲散人员。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和成绩,缺乏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和宣传,比如很多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区分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其它行为的关系,比如,一些儿童出于好奇、从众或者某些心理进行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尽管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但是其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能够在早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教育,很多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其背后是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的。为了让预防农村儿童犯罪更具有针对性,需要从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原因。
(一)社会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同时,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法律。原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原有的法律规定过于抽象和原则化,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方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很难获得原有法律的充分保护。此外,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直接加剧了留守儿童犯罪的恶化。现阶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的发展重点,过度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不足,在很多农村地区,尚没有建立专项的组织机构、基金和管理人员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
(二)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这一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甚至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往往会出现父母关爱缺失、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父母的不良引导和示范。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多由老人照顾,在生活和学习上,留守儿童缺乏和父母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很少和亲人进行交流,在性格上,可能会越来越内向和孤僻,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外,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对儿童日常的教育多停留在以前落后的阶段,比如沿袭以前旧的方式,经常是重“养”轻“育”。当前主要的教育方式,比如放养型、严厉性,以及溺爱型等。事实上,这些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学校原因分析
除了家庭以外,学校是孩子另一个家。事实上,学校部门作为一所专门的学习机构。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不同阶段下,都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教育学习资源。对于孩子而言,学校在留守儿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的弥补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有效的将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消除或者减弱。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教育中,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交往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师和学校,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老师的关心、爱护和照顾,而有的老师更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区别对待,致使这些学生往往会自暴自弃,甚至有的学生逃学、缀学,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分析
由于年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在青春期过渡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化大、可塑性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很薄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直接的交流和倾诉对象,一旦这些孩子在成长中面临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没有及时的排遣出来,孩子往往会形成比较自我封闭的性格,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重大的不良变化。因此,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可能由于情绪和心情的失控,往往会引发犯罪行为。此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经常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比如生理成熟了而心理却没成熟,这种矛盾有时也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扰,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如果缺乏自我调节,也会对自己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三、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分析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其背后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的。它不仅涉及到儿童自身原因,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原因及其家庭环境。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儿童犯罪成因进行分析,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儿童犯罪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社会预防
在社会经济方面,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阻碍,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日益明显。为了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国家需要在经济体制上,尽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不利影响,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从经济社会层面减少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不利影响。在具体做法上,国家可以不断的加大资金投入,有效的带动农村和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此,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难题。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往往就是孩童没有人进行监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没有家庭的监管。同时,由于现阶段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上,没有精力来监管农村留守儿童。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发挥好农村社区监管的作用,进而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犯罪率。
(二)家庭和学校预防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积极的增强责任感。父母在平时的时候,除了要关心儿童的日常生活外,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身心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当孩童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应该及时有效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解开他们的疑惑和不解。同时,父母自身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身示范,培育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实,这些都是有效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途径。此外,父母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据弃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学校而言,国家要不断的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一方面,农村教师要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联系,同时尽到教师的责任,潜移默化的去关心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中问题,要学会及早发现和及时解决,使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心态,进而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三)农村留守儿童个人预防
留守儿童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辞海》中对道德教育的解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的分析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集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有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跨学科不同视角的原因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对社会、政府方面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成熟,这也是以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道德情感方面来看,荣红涛②何建云③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满足,亲情关系失调,因而儿童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从家庭道德认识方面来看,黄珏子④、沈琴⑤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对孩子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对孩子学习和思想加以正确指导和教育。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尽力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从家庭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包舒畅⑥认为父母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对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生不良的思想,导致儿童部分行为的偏差。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王艺宝、王敏灵⑦分析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内容,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种家庭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曲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王娟⑧、何健雯、赵庆海⑨认为学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并没有秉承以德为先,只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道德观念淡薄。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看,荣红涛⑩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统一,学校只注重成绩的提升,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乐晓勇瑏瑡认为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上,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者基本上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层次较浅,对社会、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不成熟,从学者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结论有待于形成规律性认识。
作者:牟丛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注释:
①辞海(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9-419.
②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④黄珏子.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8.
⑤沈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成因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89-91.
⑦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69.
⑧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