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假如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功能。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平安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新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摘要: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摘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摘要: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2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一般是年初离家,年底前回家,与留守孩子联系较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连起码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而这时的儿童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分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使之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不求上进,少数儿童竟然迷恋网吧。少数经商务工父母在外发展较好,总认为对子女缺少关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金钱、物质上无限的满足,以此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奢侈浪费等陋习。
2.无心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留守儿童由于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外,另一个原因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长大后走父母的老路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直接影响其子女,从而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加之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效果极差。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绩只能每况愈下。
3.缺乏亲情,安全隐患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导约束,因而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要从关心关爱入手。首先,要纠正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错误认识,而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做到每周交流两至三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应经常与子女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学习环境好,有一定文化、责任感,能较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若不然,应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再次,留守儿童父母还要端正认识上的另一误区,根除“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引导孩子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学校教育是重点
①学校应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监测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组织教师开展“家长”、“留守之家”、“老带扶”、“手拉手”、“健康心连心”等相关系列活动。
②学校要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搭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学校开展班队主题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走进打工者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与不易,增进学生对家长的理解与沟通。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留守儿童与他人沟通交流、乐观、合群的品质,以改变性格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快乐。
④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⑤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三、社会教育是核心
①社区(或村部)要配合学校开展定期的(如每月的5、15、25号)“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日,可联合采用座谈会、随访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
②有条件的地区由学校、村居委会、共青团等根据已有条件建立村组留守儿童工作室、托管所等活动中心;组织乡村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组成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学校、社会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使每个留守儿童有人管护,让留守儿童充分受到社区的关怀;保证其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3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 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2] 正因为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2.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详见表2。
这和本研究前期所做的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惊人的重合性和相似性,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造成留守儿童的负面自我实现,而这恰恰是不能被调查数据所证实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上,还是在心理健康的评判上,是否留守与负面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 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对家庭的功能恢复,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合理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同意,但对于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分享有限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性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点的设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还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设置、受教师的关注程度等都呈现出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特征。农村教育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通常是以家庭健全的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对象的,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和现实。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 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对于整合资源,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在实务层面,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案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服务,以提高其潜能的工作方法。[5]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况进行专业记录,并由专人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行为修正、情绪治疗的方法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尊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二,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以提高案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社会目标、互惠、治疗等模式实现主体的能力建设、社会化和问题解决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提携的作用。[6] 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它可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慰藉与支持,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第三,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培养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自主、自觉的能力,其实质在于构建共同体式的生活。[7] 调查中看到不少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纳为指标体系之一,通过家长制、职业家长、托管家庭动员、公众个人或集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的关爱;通过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长期和可靠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社区属于中观层面,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34-0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指那些生活在农村,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由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是我县留守儿童也被很多研究此问题的学者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等,其含义是一样的。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应为6―16岁的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尤其留守的婴幼儿更应该关注。因此,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奶奶、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的监护人养育的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无人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养,父母不在身边,与孩子交流减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遇到感情不顺、生活不顺时无人交流,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利于留守儿童以后的人生发展。
(2)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
(3)学习压力较大、兴趣较低,成绩整体上较差:(1)留守儿童大多是祖辈代养,由于我国教育程度的限制,代养人的文盲率高达80%。由于他们文化知识落后,素质偏低,且要承担繁重的农田劳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予以帮助,导致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降低。由于父母的管教,而代养人又没有精力管教,孩子沉迷于此,对学习的兴趣降低,成绩整体较差。
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由生地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不到家庭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我国大批农民工进城,他们的子女留守在家中,长期的分离,导致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淡化,同时代人普遍文化素养较低且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根本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学校压力较大、兴趣较低,成绩整体上较差。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社会经验,促进个人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这时学校区别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这种本质是通过两种不同取向的功能二实现的。
学校对个人发展的促进功能,是指学校根据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个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学校的选拔功能,,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价值标准判断,评价其成员的模式对受教育者所作的鉴别,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这两种功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学校的这两种功能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但是,当前学校功能的发挥发生了极大地偏差,人们过分强调学校的选拔功能,学校因此成了社会对个人进行鉴别和选拔的一个筛选器、每一人人都被迫通过这样一个机制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应试教育及落实儿童人口数量巨大的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学校没有精力和财力更好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落实儿童,导致学校无法保障留守儿童的优质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1、加大父母对子女的关心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上打工的道路,他们走出家门开阔了视野,但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责任主体,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父母为了孩子,应尽可能地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或者加强与留守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赶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容易使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起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和通信行业的合作下为留守儿童可开设了“亲情电话”以方便亲子交流,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得到部分企业的资助,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城和父母团聚。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学校作为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地方,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更应该加强关心和爱护。
3、加强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56-01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其次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家长在外面打工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3、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35—02
一、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1]。
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不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就全国而言,据2009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多万人。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将近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极易出现辍学现象。统计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生疏,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孩子叫妈叫不出口,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书包里发现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受伤,妈妈就回来了。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类似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年迈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他们只能从生活上满足孩子需求,不会从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及经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条件。但总体上看,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恒心,产生忧郁焦虑自闭等症状。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道德的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
部分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难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监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更加难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学生又很少有课外交流和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策调控不足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会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户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衔接不到位,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调查,许多农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资料显示,在几次座谈会上,当问及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2]。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职能上还是实际功能的发挥上,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