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现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并没有明确地标准。本文认为,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前应对留守儿童概念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自身缺乏安全知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其次,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新认识的渠道非常有限,而学校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更加剧了留守儿童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忽视。最后,家庭没有对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很多家长知道安全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孩子是否接受了安全知识教育处于放任的状态。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学习困难。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并且由于生计等原因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较大,不仅要照顾自己更要照顾整个家庭,所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受父母外出打工和金钱的影响,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很多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会外出打工。
(2)监督力度缺乏。一方面,学校监督不够严格,校风不正。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沿着良好的轨迹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管教不够,而一般监护人在孩子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对孩子都保持认可的态度。
(3)教育资源匮乏。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是广大学者公认的,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教师资源缺乏,师资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受到限制。其次,在农村,几乎没有课外辅导班和大量参考资料为留守儿童拓展知识面、加深专业知识。最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较少,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极为不利。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父母在儿童的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正要的作用。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情感得不到宣泄与沟通,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1)焦虑自卑。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生活或学习上,孩子遇到问题很自然的会向父母寻求解决办法。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遇到问题很容易出现惶恐,焦虑的的情绪。此外,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自我认同感,性格会变得异常敏感,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为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
(2)性格扭曲。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聚少离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关心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变化的转折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比其他人艰苦,又无法摆正心态,与他人沟通舒缓情绪,就很自然的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很容易出现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现象。
三、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助人活动,强调个体的自我调整与自我适应,即案主自决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则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案主的切身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整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铺平道路。
(一)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由于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相对匮乏,整体的社会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对偏低,这就更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展成效。基于此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走进农村,还可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更好的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
(二)增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校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其次,在过年或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多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让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最后,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最大限度的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大的受到社会的帮助。
四、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在父母亲情缺失、个体尚未自立的情况下,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帮助。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实务性活动,在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专业的社会工作更应该发扬利他主义的专业精神,全方位展开工作去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2]胡善平、潘春宇.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 教育论坛,2012(9)
[3]马润生、尹书强. 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 黑河学刊,2008(11)
[4]刘允明.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3)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2
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留守
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上世纪80 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
大量富余劳动力怀着挣钱致富的梦想涌进城市务工。2010
年,全国这样的流动人口规模超过2亿人。受现实条件所限,
外出务工农民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下”并托付给亲戚,
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
截至2008 年,全国17 周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达到7326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 万人,占农村儿童
总数的28%,占全国人口数的4%。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
村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有关资料指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被关注的重点。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较差
据调查,有47%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为“糟糕”;
74% 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一方面,
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
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
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
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
学习过问过少。
2.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
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
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
欺负后,有27% 的人表示“无所谓”,18% 的人“用自己
的方式进行报复”。由于平时缺乏抚慰,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令人堪忧。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常年在外奔波,
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
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悲观、孤僻。
3.企盼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
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
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
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4.行为缺乏约束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
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
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
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
体中,成为“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
查发现,20%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偶尔旷课;22%经
常沉迷于游玩;30%有打架斗殴史。
5.价值观畸形
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
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
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得
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
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
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
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纵容溺爱,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多,而
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造成“留守儿童”在道德上
没有操守。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
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
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调查发现,
37% 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23%的人有过偷
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7.安全无防范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
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
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
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前年我国共有2 万名青少
年非正常死亡, 5800 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由于
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这些问题常常表
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
卖、被欺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
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这
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
大车祸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
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一旦救
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又由于农村
的牲畜较多,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他们被动
物抓咬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
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
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
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
较突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
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
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
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
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7300 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
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
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
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
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
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
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
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
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
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
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
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
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
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
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
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
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
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
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
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
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
误一代人的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现实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及
家庭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构建起关爱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
1. 政府,除了强化中央政府法律法规上位法的权威,
清除阻碍农村儿童异地就学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外,在城乡
统筹中,凡政府都应加大对农村儿童成长环境建设的投入,
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其功能;坚持“教育券”
制度,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有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2. 社会,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报道的力度,以
引起全社会对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
和呵护;同时,群团村社等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构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发挥老教师、
老干部、老党员的余热,聘请他们做留守儿童的家长。
3. 学校,除了知识传授和学业管理外,还应给留守儿
童更多的关怀和针对性的管理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心中有数;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协调
家庭教育;完善寄宿条件,加强寄宿生管理。
4. 家庭,“舔犊”功能不可替代,不得不外出务工的
家长应尽可能地降低“留守”的影响。第一,常回家看看,
给孩子以亲情的慰藉和家的温暖。第二,保持与老师和委托
监护人的联系,配合好对孩子的教育。第三,与孩子密切沟通,
及时地给孩子以教育引导和生活关怀。第四,物质上不能过
分补偿,让适度的“生活艰辛”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
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
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以促进我
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3
现阶段,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包括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由亲属、长辈或其他人代管的17岁以下未成年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实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快,打破传统的农村组织结构,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使大量的农村孩子不能一起进城,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同时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是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加之学校、家庭的监管不到位,社会缺乏关爱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2.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缺乏自制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对自己人身的定位不明确,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亲情缺失,父母对孩子支持、理解、鼓励、期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导致心理上出现焦虑、敌对等情绪。在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容易形成自我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遇到问题得不到支持、帮助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长期缺乏亲情的孩子与社会、亲人之间产生隔膜,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导致性格偏执、自私、孤僻、冷漠等心理障碍,这对孩子成年后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由于儿童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长期父母监管的缺位,就会出现儿童思想上失控,行为失范。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主要表现为交往能力不强、认知行为能力偏差,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以致产生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抽烟、打架、喝酒、偷盗、赌博等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2.3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加之儿童不谱世音,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儿童人身受到伤害。近年来,留守儿童摔伤、溺水、交通意外、等事故频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已严重上升为社会问题,少年是国之栋梁,留守儿童现象已严重威胁到国家之发展,如何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各界讨论的重要课题。
3.1 从家庭教育方面应对留守儿童策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及长期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对儿童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孩子健康成长之基础。同时,调整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定期的回家探望、每天的电话沟通,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使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关怀,及时发现孩子问题并及时纠正,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3.2 从学校教育方面应对留守儿童策略。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具备教育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学习上多给予鼓励、监督。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用集体的温暖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优越感,善于调节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在老师的关怀下,形成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4
【关键词】 留守学生 特点 现状 对策
一、留守学生的特点及现状
(一)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自己则留在当地寄宿制学校上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部分学生在假期仍要留在学校学习、生活。
(二)留守学生的特点
1、性格内向。留守学生一般性格较为内向,或者说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情绪更为淡漠、消沉,对事物态度冷淡、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只对极为有限的事或物表示关心。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学生对学习呈现两个极端的现象,极少数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而会努力读书,大部分学习没目标、没动力,得过且过,但害怕冷漠的他们又会做出一些特殊的小举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比方说迟到、上课搞小动作等,所以经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3、人格发展不健全。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容易使孩子出现内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交际能力差等问题。
4、叛逆心强、虚荣心强。留守学生因为习惯了"自己管自己",所以在学校老师的管教下会觉得"很不习惯",他们潜意识里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常表现为喜欢与人对着干。但他们也是同学中"大款",因为父母总是喜欢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不但不理解父母的爱,反而把父母的血汗钱大肆挥霍,在同学们的面前显阔,虚荣心也因此而日益增长。
5、安全问题中的弱势群体。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放学后及放假这段时间是安全问题的"空洞",再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非法伤害或因自己行为失控而导致一些安全问题。
(三)留守学生的现状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样的歌词定能在"留守儿童"心里引起共鸣。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而根据2011年的一份针对全国11个省(市、区)的15个贫困县32所学校的部分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但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相当高以及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鉴于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各界都已经开始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策略。
二、学校教育策略
(一)先从班主任入手,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班主任应该多家访或找这些学生谈心,或者安排一些职务给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学校每个月还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留守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之间可通过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二)加强寄宿管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支持对留守学生实施统一的寄宿制管理,这方面需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并非盈利性目的。对于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条件,包括伙食、厕所、用水等,特别是学校老师的关爱,要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也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温暖。
(三)多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可以以班或共青团为载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让他们渡过快乐而充实的每一天。譬如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社会的热心人士,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生活自立,也可以成为他们平时的倾诉对象,把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五)拓展管理空间,建立帮扶制度。我认为学校除了发挥好本身固有的资源以外,还应该与政府、社会相互协作,把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
1、安排一个科任老师负责一个留守学生,充当学生的"第二父母",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在校的情况,形成教育互动。
2、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加大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留守学生"活动的氛围,提高群众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群众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社会支持
一、理论依据
1.需求理论
1943年7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这一论文。在该文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是其行为的动力来源,并且个体的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个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关系到个体人格发展的是否完善。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扶持、促进、帮助或支撑事物发展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产生社会需要的反应。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在社会环境中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社会支持往往被认为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或问题的一种潜在的资源。
二、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因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的价值观与伦理原则,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三、A小学概况及田野调查情况
A小学位于C县的E镇,东距锦州市区65公里,南距葫芦岛南票区15公里,北距朝阳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C先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学生,距城区较近,也有少数的学生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该校学生625人,其中农村留守学生379人,占总人数的61%,农村留守儿童在每个年级所占的比例有些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年级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处在10 ~14周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据我们实地调研得知,最小的留守儿童才6岁,正上学前班。父母外出时间两年以下的占48%;外出2―5年的占32.5%;外出5年以上的占16.5%。这表明大多数父母外出时间和儿童受教育时间是同时进行的69%的留守儿童愿意和监护人一起生活,也有3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同监护人一起生活。据实地调耍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跟监护人一起生活,住在监护人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四、A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程度低
表1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比性评估的交叉表
[\&自己一人回家频率\&自然危害风险频率\&全留守儿童\&20.80%\&34.60%\&半留守儿童\&14.90%\&29.60%\&非留守儿童\&18.00%\&26.50%\&]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全留守儿童自己一人放学回家的频率的是20.8%,非留守儿童的频率是18%,办留守儿童的频率最低为14.9%。通过卡房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ig值均小于0.05,因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一个人回家”这一指标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潜在人身安全的威胁也就越大。留守儿童居住环境不加,道路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二)留守儿童自我需求的满意度比较低
[自我学习与教育满足程度\&留守状态\&样本量\&平均分\&Std.Deviation\&Std.ErrorMean\&留守儿童\&132\&3.87\&1.114\&0.038\&非留守儿童\&68\&4.09\&1.069\&0.044\&现代传媒技术攻击满足程度\&留守儿童\&132\&2.2911\&0.79939\&0.02793\&非留守儿童\&68\&2.4411\&0.77311\&0.03172\&]
表2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
关于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的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满足程度,而是现代传媒技术供给的满足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在上述两个指标方面的平均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Sig值远小于0.05,所以,我们十分确定,二者在自我满足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体现出消极、自卑与封闭
根据”我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这个指标,留守儿童肯定回答的频率以35%超过了非留守儿童的30.8%,这组指标在一定程度生反映了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上的消极、自卑与封闭,同事也从侧面反映了留守儿童在同学关系中缺乏安全感。
<D:\123456\速读・下旬201511\速读排版11下打包10.11\Image\image1.png>
图1 是否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肯定回答频率
五、社会工作这接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
(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目前,多数学校只是根据上级工作安排,讲留守儿童的数量做了一些统计。为了更好的服务留守儿童,简历科学详细的工作档案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要对所负责学校的留守儿童的信息予以详细的统计。其中主要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监护人构成、监护人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学习成绩、家庭收入水平等要素。该档案以资料卡的形式整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二) 指导监护人更加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留守儿童生理需求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需要监护人照顾其穿着、饮食、上学、就医等,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如访谈中有个叫小红的女孩子,当祖父母身体行发育状况欠佳时,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她,此时留守儿童家庭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父母外出后孩子无人照料。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有的儿童经常吃不上早饭,而且在家期间午饭和晚饭也经常不能按时吃,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性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上升。2012年底山东省0-18岁儿童数是1800多万,其中留守儿童80多万,流动儿童50多万。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监护,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够,使得留守儿童更易成为害的对象。同时更重要的还有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受害人选择沉默。这也怂恿了加害人的行动。所以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就显得重要的同时更加艰难。
2013年7月到2014年3月,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地区德州、泰安和济宁和菏泽等地做了关于留守儿童害的调查,从性安全这一敏感又重要的方面来切入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旨在研究留守儿童性安全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原因,找出具体可实行的防治策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三个调查环节。第一是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第二调查留守儿童本人,第三是调查曾经在儿童期间留守过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回顾自己18岁前的经历,来调查他们儿童期的状况。先后发放留守儿童家长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为94%。发放留守儿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3份,回收率为97%。发放大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7%。深入访谈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大学生各20名。访谈留守儿童班主任10名,访谈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学校校长8名。本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8岁,因为考虑到儿童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为6-18岁。抽样调查的儿童平均年龄为13岁。
三、调查发现
近年来随着害案件不断的发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几乎是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最重要的方面。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非常不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安全的需求是儿童安全的首要需求
儿童的安全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安全是每个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心愿。对环境的担心,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是安全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调查外出务工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哪些方面时,调查结果显示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超过对学业不能辅导或者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位居第一。41.5%的家长最担心周围环境不安全,担心孩子被侵害。40.5%的家长担心学习作业没有人能辅导。24.4%的家长担心孩子自立能力不强不能照顾自己。在调查中我们分析过只有女孩的家长的最不放心的情况,得出的统计结果是,83.3%的家里有女孩子的家长最担心的是环境不安全,遭受害。(见表1-4)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个案L,女,35岁,有两个孩子,大的女儿已经4年级。小的是儿子大班。大孩子断奶后在外面打工。打工快10年了。她说,最担心孩子的安全,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还好一些,但假期里孩子成天在家。老人顾不上。在外面打工每每看到别的地区的孩子因为家长看护不周到遭到毒手,心里就紧张的要命。担心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性安全知识缺乏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只有26.9%的家长很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只有23%的家长平时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远远低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长比例(45%)(见表5)。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将性教育特别是性生理教育的任务转交给学校,而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讲述过生理卫生的知识。
在调查的学生中,55%的学生不知道怎样看待生理卫生知识。70%多的儿童否认生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11%的儿童认为生理卫生知识羞于启齿;15%的学生认为生理卫生知识不敢接触;5%多的学生很避讳,8%多的学生很好奇。在调查中还发现竟然有56%的儿童不知道生理卫生的知识。(见表6-11)
在访谈中,泰安宁阳的一个小学,学校有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5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性生理教育,我们不好意思说,第一是学校领导没有要求我们上,第二,是我们在班上和学生讲这些内容,很别扭,要是强制让我讲,我会脸红脖子粗。
(三)性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调查中,问及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性。70%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是青春期的必修课。但是却有76.2%的家长平时不对孩子进行性安全方面的教育。(见表12)在调查儿童的时候问及学校可曾开设过关于生命或者性教育的课程只,只有30%多一点的学生的学校开设过。当问及这些开设过的学生都讲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们多数回答忘记了。或者说,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可能会说一些。就是开设的这些学校中,没有一个是专职的教师在开设,更没有专业的教材。
访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的奶奶说,我们这些人,没有文化,家长出去挣钱。我们最多能让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就行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做好饭。别的方面指望不上。孩子不听我们的,孩子还是听老师的。性教育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怎样讲。在调查中就是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只是担心孩子的性安全,真的让他们告诉孩子预防或者应对害的建议,他们也不知道。
在搜集山东省害案例的时候,我们看到法院的一个案例。其中有一个被告的家长是这样发现孩子被侵害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不喜欢隔壁的叔叔了,问及不喜欢的原因,孩子说,每次叔叔给我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往我的身上尿尿。在调查中,一名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一个暑期,他们曾接到10多起关于留守儿童的案例。案件的加害人几乎都是熟悉的人。而这十多起案件中,有的加害人不止一次的侵害一个或者多个儿童。案件性质恶劣。同时令人发指。通过这些案例,也看出性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怎样能让性安全教育实施开来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抵制害加强性安全教育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事情,是一个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相互协调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事情。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扶植落后农村搞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各种途径的招商引资形式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其次还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医疗和教育制度,使儿童能够在家长就业的城市很方便的受教育,而不是义务教育入学还要受到户籍、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再次,法律法规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安全的独立司法保护体系。同时现有的儿童相关的法律有的也缺乏可操作性,儿童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充分体现。修改完善现有的《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儿童发展纲要》等,突出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保护内容。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加强性安全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从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从专业的教育场所,还是从儿童社会化的优良环境等方面,无疑学校有别的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者每个学期设置固定的几周系统讲述生理知识和性安全知识。配合儿童不同的年龄状况,采用图文并茂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讲解。有必要的学校要设置单独的性别教育实验室。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儿童接纳身体,愉悦身体。从认识身体开始,认识社会。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对性别有懵懂的认识。3岁左右是孩子性意识开始萌发的年龄。幼儿园,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上厕所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上厕所的行为中,开始教育孩子,游泳衣盖住的地方都是自己身体需要保护的地方。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生命起源。其次,小学期间,必须要孩子知道身体的很多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触摸的。还有小饭桌的挑选除了卫生的标准要求外,性安全与否是小饭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的低年级,孩子对婚姻、对生育有一定的好奇。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这些好奇。小学高年级,有的发育快,营养好的孩子就会出现第二性征。这个时候也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知识。再次,多数的孩子在中学期间都会出现第二性征,伴随第二性征出现的是青春期综合指征。而这个时候也是很多家庭更年期的妈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的性教育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中学必须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材,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能引导孩子正确度过青春期。最后,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在承传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再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社会性别教育是让学生在正确看待生理性别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促进两性和谐发展。通过社会性别理论梳理,通过审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通过透视影响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的因素,引发两性反观自身,正确看待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积极抵制刻板的性别印象,建构两性气质,促进构两性的发展。
性教育在现在多数人看来还是隐秘的事情,所以家庭在实施性安全教育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特别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必须有敏锐的安全意识。转变意识,将精神需求看的重要些。转变意识将性教育看成是和别的学习文化知识一样的,没有什么神秘感。同时不要将性知识看成洪水猛兽,看成是黄色内容。将性教育知识视为生命的科学知识,同时及时告诉孩子相关的保护措施。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经常回来看看。增加和孩子交流的频率,除了电话,适当的增加一些联系孩子的手段,比如QQ或者电子邮件。
政府、学校、家庭、儿童本人、农村社区,以及社会的各级力量都要积极主动的将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解决,而只有依靠各级力量的联合,留守儿童性安全的明天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