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1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和谐教育至关重要,可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和谐教育实施的"绊脚石"。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他们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所以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大量出现。
我校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也是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集中地。从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来看,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通过调查,发现这三种新本文由收集整理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任的,另一种是专制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的呵护,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偏激、懒惰、暴躁、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同学闹矛盾、不完成作业、沉迷游戏、说谎、偷盗等。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生危机,违纪行为增多等。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俗话说,儿童的教育就是爱与善的传承。那么,我们怎么实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学生呢?
1.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他们经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话却无法和长辈、亲戚们沟通交流,所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扮演好慈父爱母的角色。去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使我们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班主任老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的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们的亲情关系不够健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因此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一些成长所需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就夹杂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行为、不健康的东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4.建设良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要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学习,让他们能够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也才能有好的个性的发展,也才能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5.建立教师课题研究小组
希望学校能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让我们教师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架设一座无形的"心桥"
孩子对父母感情的亲情依赖,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寄给孩子许多钱物,却常年不给孩子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饥渴。我希望能通过学校牵线搭桥,动员家长能定期通过书信或电话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我确信,这个方式的施行,一定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7.成立家长学校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随着新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谨,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具有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监督管理孩子,而年迈的监护人又管不了,这就使孩子们几乎在一种无约束的环境中生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盲目反抗、粗暴野蛮的行为。同时,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喜欢与人对着干,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看着其他同学有父母接送,与父母一起吃饭、过节,而自己却得不到那种快乐,眼里充满了期待和羡慕。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容易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进而更容易反叛。
(3)具有厌学心理,甚至怨恨父母。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缺乏沟通,交际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带来的问题
(1)由于留守孩子父母的“缺席”影响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小孩在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留守孩子的寄养多于寄宿,管护形成“空档”。使他们养成很多不良习惯,比如到处乱跑,跟人打架,上网,吸烟喝酒等,不仅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心理的发展也不够健康,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也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
(3)留守孩子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说这些小孩每天来回走读影响学习,由于没有专人接送,其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及教育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尊重,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包容留守儿童的缺点和错误。留守儿童由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在学校中他们不完成作业,纪律涣散,集体荣誉差,往往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如老师对他们失去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他们就会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缺点、毛病,学校老师要以足够的爱心、耐心去理解和包容。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4)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5)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事关重大,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1]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因此许多儿童因缺少直接的监护人而成为“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而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又非常地有限,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我曾所在的小学有六个年级,但只有七个老师,全校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个,留守儿童占了三分之一。在学校里,除了当六年级的班主任,我还兼任辅导员,兼上整个学校的品德课,音乐课,英语课。从内心上,我从由刚开始的无所适从转变为接受他们,甚至喜欢他们。但是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也发现了问题。
一、“留守”造就了他们孤僻的个性和责任感的脱离
那是六年级的一次班会课。由于班级简陋,墙壁的隔音效果不好,下课经常有那么几个好玩的同学在班级里喧闹,影响到隔壁办公室老师批改作业,几个老师频频有意见。于是,我想用班会课的机会跟他们好好沟通交流趁机引导教育。我觉得这只是个小问题,我们之间的交流应该不会有什么阻碍。于是,我严厉地批评了几个平时喜欢吵闹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就事论事,让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严厉却让自己莫名地委屈。受批评的孩子虽然没有言语上的反抗,但取而代之的是不屑眼神,似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却和自己无关。班级的其他的孩子有的也表现得很不以为然,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有的甚至冒出了几声嘲笑。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和我想象中那种农村孩子淳朴的单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开始反复地思考:“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对我的挑衅,还是对同学的冷漠?我应该怎样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怎样去对待以后的教学?”这一连串的困扰让我这个班主任不知所措,看来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后来,我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了解,他们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课后,我都会和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我发现其实他们对于外界的态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敌对,他们的本质还是善良的,只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单纯地认为对于不好的事物和行为,他们应该做的是鄙视和嘲笑,自身也缺乏对于犯错的责任感,更不用提班级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为维持生计而背井离乡打工的他们又奈何呢?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又能做什么?又该怎样去做?要培养他们的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是很大的一个工程,这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可以完成的,更何况他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教师队伍薄弱,教育设施简陋的教育环境!
二、“留守”无法让他们有足够的营养来支撑他们的脑力劳动
可以说,不可改变的农村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们对于外界缺乏认识和理解,但他们勤劳,淳朴的美德却仍让人有一种朴实的温暖。这也是我和他们接触以来,体会比较深的。有部分的孩子在课堂提笔如千金重,在劳动课上却能够拿着锄头潇洒挥汗,有的孩子在作文课的方块格里半天仍空白一片,而却能提着沉甸甸的簸箕不停来来回回,在劳动课上填写自己满意的答卷。他们能够娴熟地完成操场的拔草任务,不废吹灰之力。看着他们一个个瘦弱的身影,让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指挥者都感到汗颜。这就是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得帮着爷爷奶奶干家务活和农活,吃得也是很简单,有时就仅仅是一顿稀粥,一个白馒头,有的甚至一天就只吃两顿。他们穿得很朴素,他们的衣服总可以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的学习成绩大体属于中等水平,我很用心地上课,但是不给他们压力,因为我理解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他们认真了,努力了就行。城里的孩子谈营养,谈休息,谈锻炼,对于农村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些抽象的词语和不可理解的愿望罢了!
三、“留守”让他们的心理变得敏感与脆弱
留守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可以见到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享受到不用做家务,干农活的待遇,他们最为期待的是亲情的回归!记得在一次品德课上,我让三年级的同学在纸张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有部分的同学遮遮掩掩的,唯恐其他孩子看到他们的心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含蓄的,在从小就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下,他们学着对同龄人掩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或许,只有长辈的关心,爱护才能够让他们产生信任感,让他们有道出自己想法的意愿。在那一叠大大小小写满心愿的纸条中,有的孩子这样写道:“爸妈,我知道你们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回到我身边,我会好好读书,长大帮你们挣钱。”很朴实的语言,却真实地写出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但是大一点的孩子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有个六年级的孩子告诉我,他城里打工的父母想把他接到他们身边,但是他不想去,他更想跟生活多年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他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句,“我想快点长大”。亲情的选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如此沉重,或许他觉得只有长大了才更有能力去承受!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
目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意识淡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比较差,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别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形势情况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意识错位日益突出,很多的留守儿童特别崇拜歌星,他们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能够挣到很多的金钱,缺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的功利性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他们的性格过于倾向偏激,如果一遇到烦心的事就会脾气暴躁走向极端,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内心情感的渴望时期,他们特别依赖于家庭和父母。现在的很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了内心情感的缺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心情感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当今,我们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心灵的关爱,父母要从站在孩子的立场出发,为孩子找到并落实合适的监护人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有些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舔犊之爱与抚育的义务感使他们内心强烈的愧疚。这种愧疚成为一种强大驱动力,促使他们去寻求补偿。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这也是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2、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学会因材施教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是来自于自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任何人设置的规章制度的结构,不管是多麽的巧妙,也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同样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是如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以因材施教的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来保证时效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他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学校以及教师了解这一特点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通过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寄宿制学校可以方便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了解,通过了解之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帮助以及及时的指导。学生在寄宿学校上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寂寞。对于走读的学生和在校寄宿的学生来讲,后者更为方便安全,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说,建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对策。
3、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生活的初始点,家庭的教育影响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这对他们未来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讲,和不在身边的父母团聚是它们最大的心愿。那么,变革现行户籍制度,真正的帮助了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对改变他们的生活待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和孩子不见面的状况,这使得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了远离父母的生活状态,能够健康的成长。
从政策方面来说,要大力推进法律的完善以及加强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推进国家制定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有关政策,以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带来的诸多困难,不仅要创建还要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坚持以进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同时,还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抓好并落实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国家政府制定而且已经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于此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另外,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在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要合理保护并完善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同时还要强化监护人的职责,确立对监护人的法律制度,创建一个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为保障的制度。
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那么我们要针对于当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才能开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安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探析[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6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家庭文化教育与情感交流。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他们也许没有充实的旅行生活、没有其他各种组织活动的入场券、没有新颖的电子科技产品、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组织、也没有良好的家庭知识引导。但是农村小学生也有着城市小学生所没有的独特的乡村环境,广袤的自然资源,纯朴有趣的乡村趣事。抬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低头河流弯弯,晴天风尘仆仆,下河捉泥鳅,上树掏鸟窝,雨天泥土裹裤腿……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又不失乐趣,调皮中带有野性。这样的生活给农村小学生带来用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只要正确引导其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让生活的泉水在作文中流淌,纠正作文认识偏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一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小学生写作常常用词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是构建知识的过程,以便完成其作文的主体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表达。字词是组成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表达意思的工具。对于农村小学生,他们自小生活在农村,日常讲的是方言,对事物的语言表述夹杂很多地方性用语,而这些地方性方言很多难以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一定的用词难题,很难将心中所想正确的表达出来。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所学词语,在校园内提倡讲普通话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使得口语向书面语不断转化。倡导学生尽量用所学过的词语,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让作文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如果学生出现用词不当,老师应当先鼓励再改正,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犯错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
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抄袭、言语以及情感匮乏,很多小学生谈到作文就色变,不知道怎么写,对作文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俗语:“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就不再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恐惧,而是一种探索、追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开展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生知识匮乏,加之小学生接触作文不久,对作文往往素手无策,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孩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孩子们开展喜闻乐见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当地民俗调查活动。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节俭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亲访友,喝上两盅,常常乐的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节日,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滚铁箍、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二、展示优秀习作,让每个孩子有成就感
可以组织优秀作文展示,通过作文展示一方面给小学生表现自身的机会,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通过作文展示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提高对写作的认真态度,此外也暂时让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同学更加积极练习写作,以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我辅导的孩子习作《采茶叶》《捉泥鳅》《放羊》《我和爷爷比学校》《摸田螺》《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300多篇习作发表在各级报刊以及少儿杂志,学生摄取这些农村生活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三、增加阅读量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阅读能使小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城市那样众多的书店。留守儿童,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购买书籍供其阅读的家庭有限,可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是相当贫瘠,我们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图书角,确保学生有书可看,另外老师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不仅促使学生阅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