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2
商洛市总人口242万,其中农业人口206万,约有40多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绝大部分人将子女留在原籍生活学习。据调查,全市共有留守儿童62016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6.3%,其中女童28006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5.2%:从学段分布来看,小学阶段留守儿童37135人,占59.8%,初中阶段留守儿童24881人,占40.2%:在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21408人,占留守儿童家庭总数的34.5%,父母单方外出打工40608人,占留守儿童家庭总数的65.5%。留守儿童在校住宿学生21834人,占到留守儿童总数的35.2%。从地域分布来看,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学习和生活条件较差。从管理监护方式来看,主要是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二是亲戚管理,即留守儿童由父母托付亲戚管理;三是学校管理,即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住读,生活、学习由学校负责管理。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要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力度,高标准实施对农村中小学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建设和改造,使学校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食宿和生活条件,使所有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努力把每所学校都办成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同时要增加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四不”要求,即不办重点校、重点班,不搞小学升初中考试,不搞留级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或等级称号和创建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严格教辅资料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的家庭的经济负担。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节课的质量,让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各级各类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登记备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加强培训,提高监护人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和技巧。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意见》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必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留守儿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校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凸显,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调查显示,由于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和资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不容乐观,不良状况亟待改善。本研究选择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石柱县作为样本,主要考虑到重庆市近年来高速发展,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不断凸显。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三峡库区为一体的石柱县是一个特殊县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巨大。研究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99所中小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重点对58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和访谈,客观上指出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暴露的不足,从完善制度、出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形势下对重庆市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影响。
一、相关基础数据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数据及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处渝东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逐年减少,总体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年前后,石柱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2013年渝利铁路全县贯通并设有石柱县站,交通的快捷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石柱开办劳动密集型工厂,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不断缩短外出时间,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常年留守。据2016年春季学期数据统计,该县农村留守儿童总计16856人,其中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7%,超过一半;留守女童8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08%;隔代教养留守儿童12841人,占比76.18%,隔代教养为最主要的养护形式。从表2可以看出,寄宿制留守儿童、留守女童以及寄养状态下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加强关爱保护措施。其次,家庭贫困留守儿童361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47%,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此外,虽然石柱县有较为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1+4+X”模式,县域内各个部门、学校、社会爱心企业等形成了合力,但是以家长、知心姐姐、“红樱桃”妈妈等为主要群体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队伍仍显不足,对口率仅为65.57%,缺口很大。从表3可以看出,在99所中小学校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配备差距较大,整体来看,初中学校明显优于小学;部分项目成为中小学共同的弱项。建设较好的是食堂(餐厅),但也存在着食堂相关设备缺少的情况。在浴室建设上,小学较差,配备率不足40%,按照小学寄宿制学校34所来计算,配备率也没有达到90%,而中小学浴室锅炉供应不足、燃料缺乏、洗浴房间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要求。在调查统计的四个项目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配备,全县中小学校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仅为4人,超过95%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而导致闲置。值得肯定的是,全县各学校均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对外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2.寄宿制学校基础数据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石柱县共有寄宿制学校58所,其中中学23所(高完中4所、单设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民办中学3所),小学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58所寄宿制学校中,共有教学班级1001个,其中有寄宿制学生的班级868个,占比86.7%;58所学校共有在校生46034人,其中寄宿制学生27420人,占比59.57%,上文提到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8%,在这里占寄宿学生总数的32.07%。依据有关规定,58所寄宿制学校共有46034名学生,应配备教职工人数为3683人,实际配备3342人,差配教师341人,少配备教职工接近10%。直接参与学生早晚自习辅导的教师数为2308人,共计承担570600节自习课数,平均每人每学期承担248节早晚自习课,以每节课最少40分钟计算,共计增加165个小时的工作量,以每学期100天正常上课计算,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天增加1.65个小时工作量。在承担寄宿制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中,其中临聘人员114人,其他192人;在编人员1618人,学校领导岗位人员115人,其他21人(参见表4)
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足或不达标,无法满足寄宿生基本需求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寝室不标准,仍旧存在着“教室型寝室”“大通铺”现象,三十甚至四十几个人一个寝室,空间狭小、空气污浊、无单独的厕所或者离厕所距离较远;在食堂问题上,部分学校食堂十分简陋,不能够遮风挡雨,没有餐桌椅或餐桌椅少,师生吃饭或站或蹲,十分不便;在配套浴室的问题上,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洗浴,主要受到洗浴场地不足、供水设备缺乏、燃料缺乏等问题影响。2.教职工编制紧缺,寄宿生管理工作繁杂,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县编办在核定学校编制时,对有寄宿生的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核定编制用于寄宿生管理,但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任务重,规模较小的学校几乎没有专人用于寄宿生管理,规模大的学校安排有1~2名教师兼职参与寄宿生管理。部分学校存在有留守儿童因家中无人,在双休日、节假日不愿意回家,仍旧留宿学校且缺乏有效养护的情况。在编教职工兼职管理学校寄宿生,工作量非常繁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无相关经费支持,由于没有相关津补贴,时间较长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变差。在调研访谈中,许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工作抱有很大成见,怨气很大。3.临聘人员素质不高,学校额外负担重寄宿制学校一般都要聘请食堂及宿舍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大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寄宿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处理,管理工作较为粗放,寄宿生活枯燥乏味。另外,学校无任何经营性收入,所有支出全在办公经费中,寄宿制学校临聘人员多,其工资支出也多,学校普遍难以承受。而临聘人员不在学校编制内,但又参与学校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不能与老师们相提并论,这一尴尬的处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4.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无处咨询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学校,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葛,特别是强势学生针对部分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及孤儿的打骂侮辱行为时常发生。由于石柱县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心理弱势群体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无处缓解,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解决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1)出台增配寄宿生管理人员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按照每150人配备2名生活管理人员(150人以下按2名配备,考虑男女宿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经费由财政按照本地最低工资水平划拨;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下发收费文件允许学校部分收费。(2)出台允许发放寄宿生管理津贴政策在职教师承担寄宿生管理工作后,拨专款专用给承担相关额外工作的教师发放相关津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平均增加工作量数据测算结果每天1.65个小时计算(大约两个课时),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以超过基本课时补助为基准,可以考虑每天补贴5至15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津贴从绩效中单列,标准上浮,允许寄宿制学校在班主任额外工作量上给予适当补贴。在财务报销制度上,从政策纪律层面将寄宿生管理、服务而产生的各种津补贴纳入财务专项审计项目。(3)出台校园欺凌事件相关政策法规农村留守儿童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常常成为受欺负的对象。由于和他人朝夕相处,难免发生矛盾,寄宿制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更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校园欺凌出台专用政策法规,加大对寄宿制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措施,加大对欺凌者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2.政府应不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政府应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经费的专项统筹管理,防止部分学校过度重复建设,将资金合理分配到宿舍建设及改造、食堂建设及桌椅购置、浴室建设等基础项目上来,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下,合理规划布局学校,逐步按需求完善相关设施的配备,增加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舒适度。3.教育部门应完善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育人效果(1)严格把关,聘请高素质宿管人员。学校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严格把关,尽量聘请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宿舍管理人员,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寄宿制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馨快乐。(2)责任明确,加强对寄宿制学生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许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寄宿制学生享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2016年2月4日.
[2]陈景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石柱模式[J].基础教育,2012(2).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长 学校 社会 教育对策
日久生情乃人之常情。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与母亲或者与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依恋关系。当儿童与主要依恋对象长时间分离,留守在其他人身边时会给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在实际教育中,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工作,将孩子寄托在其他亲人或亲戚的身边,使得这部分学生沦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相比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这也引起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对制约留守儿童成长的各种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从中找出教育对策。
一、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环境
1.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对父母的特殊情感联结。同时,父母主要担负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职责。入学之前,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使其能够顺利地适应入学后的生活环境,为孩子的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而且家庭经济来源渠道较少,迫于生计,孩子的父母往往将孩子寄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从而使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导致孩子不能和父母有效的沟通,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2.学校环境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后,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教育的主要角色扮演者会随之由家长变为学校。也就是说,当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学校将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也不否认家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现行的小学教育往往实行班级制,一个班级往往有少数几个教师负责。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更加贫乏。限于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留守学生。此外,由于缺少严格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不好,容易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忽略,致使留守学生成为一个相对孤独的群体。
3.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虽然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但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互作用的结果[3]。相关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会诱使儿童出现很多行为[4]-[5]。这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往往会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之一。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和教育者,是孩子依恋的主要对象。父母长期远离子女,缺少对子女的有效教育和关爱,使其沦为留守儿童,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能够使留守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积极健康成长,父母应该频繁与孩子接触,一方面可以对子女实施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有安全感。当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父母可能难以长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至少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即使不在孩子身边时,也要借助各种通信手段,加强与孩子的联系,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使孩子能够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作为传授知识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机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学校和教师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有限,但是学校要善于统筹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对待特殊儿童,比如对留守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在经济方面,评定困难儿童助学金时可以优先考虑留守学生。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与留守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相应的帮助,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了解留守学生的状况,反映留守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及时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他们步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3.社会方面
虽然中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但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就社会文化而言,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变得积极向上;相反,消极落后的社会文化会使人变得消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此外,中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思维水平发展有限,很难明确辨别是非。所以,有些不良的行为(比如上网)中小学生也有可能模仿或参与。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可能性更大。介于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杜绝学生接触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的社会群体,在成长中面临比正常儿童更多的不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心,促进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2-133.
[2]王强强.儿童的入学准备[J].众心理学,2014,4:34-35.
[3]朱小同,王强强.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98-99.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出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
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6
(记者 雷杰能)广昌县第二小学的留守孩谢广红同学今年已告别了留守生活,因为她的父母从广东回到县城就业。现在她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非常开心。在广昌二小的学生中,像谢广红同学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不再留守,返回家乡就业的学生家长有400余人,这也是广昌二小创新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广昌县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多。广昌二小留守孩比例最多时达到学生总人数的51.2%。针对这一情况,该校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维教育体系。2009年该校正式启动“爱之伞”关爱留守儿童系统工程(即设立“爱的基金”,成立”爱的家庭”,创建“爱的广角”,搭建“爱的舞台”;五、关注“爱的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这一成功经验,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
近年来,该校大胆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径,今年又启动“亲情返航让温馨回归”工程。春节前夕,学校抓住留守孩子家长回家过春节的有利时机,组织“爱心老师”家访,向留守儿童父母倡议在家门口创业、务工,让孩子在家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谢小蓉曾经是一个留守孩子的母亲。从2008年开始,她在外面闯荡,管教女儿的任务让她丈夫一人承担。学校开展“亲情返航让温馨回归”活动,终于把她唤回了家,她在县城开了一家窗帘店。现在已当上店老板的她,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现在一家人能够团聚了,已经上六年级的女儿随时处于我的‘监护’中”。
陆续返回广昌的学生家长,有的在县工业园区务工,有的自行经商,他们的孩子从此告别了留守生活,他们都觉得值得。
永新县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作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之一的永新县,全县14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向学生正式供餐,4万余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第一顿营养可口的营养餐。目前该项工作稳步推进,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日的每一天开心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美味营养餐。
思源实验学校采取食堂供餐方式。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营养膳食周食谱,按照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标准向学生供餐。该县其他148所暂时不具备食堂供餐能力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企业供餐(课间餐)方式,配送方式为“牛奶+x”,即滚动每天配送牛奶+面包、牛奶+鸡蛋、牛奶+蛋黄派、牛奶+饼干、牛奶+火腿肠等多种课间营养食物套餐,做到每天一换、均衡营养。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该县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现场查看营养膳食的种类,以及营养膳食的领取、分发、回收、保管等流程,这些做法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孩子们喜笑颜开,品尝着美味的蛋糕,畅饮着香浓的牛奶,感受着浓浓的爱,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回报党和国家的关爱。(刘海萍、周小玲)
宜黄:“校训教育”开擂台
“校训必须从墙上走下来,走到师生的心坎上。”10月19日,宜黄县中小学24名校长参加了全县中小学“三大课堂”创建活动校训教育说课“擂台赛”。 举办区域性的“校训教育”擂台赛,是宜黄县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创举。
校长们不仅引经据典深刻阐述校训的精神内涵,娓娓道来学校的文化特质,而且把校训编成校本教材和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把校训融入《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开展主题鲜明的班队会活动,把校训创作为校歌,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校训教育,让全体师生真正理解校训的含义,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准则,外化成实际的规范,自觉将校训落实到行动中。
宜黄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的凝练,应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共同追求和共同分享的价值追求。他们将以校训教育为切入口,发挥校训的行为 “指南针”、精神“催化剂”、文化“广告牌”功能,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师生的价值追求,传承校园文化。(户志强)
分宜中学成功亮相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
9月25日至27日,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展演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最高水平的展示,盛况空前。分宜中学作为新余市唯一一所、江西省六所之一的学校,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参加本次展演活动。
从2006年以来,该校依托绿色心情工作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站留言、QQ在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电话咨询和预约面对面等方式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家庭、社会、升学、考试等压力,让学生的身心更为健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叛逆心理期并初步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该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展演中,该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展示台引起了与会领导和同行强烈关注,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驻足观看,不少学校的领导纷纷咨询取经。(张香保)
信丰中小学特色教育异彩纷呈
(通讯员 王历瑞)近日,信丰县10名中小学生分别从县科委、县科技局领导手中接过了首届“信丰县青少年科技创新进步奖”的获奖证书及奖金,这是该县激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信丰县着力打造艺术、体育、科技创新三张教育名片,大力推进学校教育向特色、优质、多样化发展。在艺术教育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和比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不断促进各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该县在科技创新方面,除了设立“信丰县少年科技创新进步奖”外,还在全县中小学实施“星光计划”,确定信丰中学、信丰二中、信丰一小等10所中小学为信丰县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确定信丰工业园科技研究室、信丰科技园等多家单位为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目前,“艺术、体育、科技创新”三大教育名片呈现出异彩纷呈、相得益彰的格局,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抓手,并以此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资讯
10月18日,总投资2800万元的樟树市第二幼儿园开工兴建。该园占地面积37亩,规划建筑总面积11526平方米,规划设置36个标准教学班,其中3个托儿班、33个幼儿班,可容纳幼儿1100名。该园建成后,可大大缓解城区幼儿园办学紧张状况,拉大城区发展框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李友元、梅迸平)
10月20日,宁都县第六小学组织11名党员教师赴小布镇革命旧址参观,开展“寻访红色足迹、瞻仰革命遗迹”活动。全体党员教师深入了解了党领导苏区人民斗争的光辉历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李钚)
10月15日,“学骞助学基金会”捐赠代表刘莉华、刘俐俐一行来到永丰县,向37名贫困学生发放了助学金1.45万元。“学骞助学金”是由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担任同志专列列车长的刘学骞老先生于1998年发起成立的。目前,该县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有5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10多万元。(黄子健)
9月21日,赣州市通天岩广福禅寺在上犹县中稍学校举行捐资助学仪式。广福禅寺一行10人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来到学校,把崭新的书包、文具、体育用品以及助学金送到了贫困生手里,浓浓的爱心顷刻汇聚成股股甘泉滋润了这些贫困学生的心灵。(朱立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