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1
当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迎接更加开放与互联的未来,努力尝试向数字化企业转型。而在数字化转型从概念向实践落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现实驯服:数字化转型绝不是把数据中心架设到云端、把终端设备连接到网络、把数据收集到大数据池中那么简单,这是一个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架构重组的复杂过程,而其背后则是IT架构的重塑。
在去年的Cisco Live上,执掌思科帅印20年的钱伯斯在卸任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表示,当下超过1/3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将难以存活,能够幸存的将是那些使其业务数字化、科技化的企业,而且期间还有很多企业将在尝试转型中失败。
作为一家服务于企业级用户的IT公司,思科也在努力进行着转型。2012年,思科提出了“万物互联”战略,不久,思科又提出把全球所有的云联接在一起的愿景,为全球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Intercloud。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思科也在不断进行自身架构的调整。
2016年初,思科宣布开始对自身工程技术体系进行改造,原有的工程技术部门被拆分为四大独立单元:安全、物联网与应用、云服务与平台以及网络。这四大单元的负责人将作为团队执行领导直接向思科公司新任掌门人CEO罗卓克(Chuck Robbins)报告。罗卓克(Chuck Robbins)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思科这位IT巨头继续推进面向软件定义网络与服务的业务转型。数字化转型需要安全保驾护航
作为服务于思科15年的老员工,思科全球副总裁、思科大中华区CTO曹图强对于思科安全业务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在最早期的IT使用和部署当中,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就是怎样防止一些漏洞,怎样防止别人进入我们的服务器、侵入我们的邮件、进入我们的网站做一些恶意攻击,所以早期产品都是在产品和硬件方面做一些安全相关的部署。当时我觉得是满足这个市场需求的,也引领了整个市场把一些安全措施部署到网络平台里面来。而在当今这个全数字化时代,怎样在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两个平台之间经过有机整合以后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新的IT服务?这让思科重新进行了思考,在整个全数字化的时代里,我们怎样打造一个新的安全环境,不仅让大家心理上感觉到安全,事实上更能够保证网络端到端的安全,防止所有的危险,达到一个新的安全模式?”
“安全现在变得越来越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曹图强认为,早期服务于企业客户时,需要向客户证明我的产品是安全的,而今则要向客户证明你的业务运行环境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绝不是一个产品和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的。
越是渴望变革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越是跑得快。思科将这种企业比喻成超级跑车。车开在路上,威胁无处不在,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车子内部。越是好的跑车越离不开可靠的安全防护系统,比如安全带、安全气囊、限速雷达、防抱死系统、电子制动分配装置、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等等。安全之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就像超级跑车里的安全防护系统,跑得越快,越不能忽视安全。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疾驰不仅要有超强马力,还必须有完善的安全预警和防护策略,才能确保顺利、安全、快速的抵达终点。
威胁无处不在,网络安全与黑客攻击在对抗中此消彼长着,道与魔孰高孰低没有定论。曹图强将思科的安全模式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要覆盖所有潜在攻击的可能性;二是要覆盖所有的终端设备和部署的地点;三是覆盖业务过程的始终。思科就是将防御覆盖到任何一个可能被攻击的节点上。
在向全网络覆盖的安全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思科提出了“以网络为核心,以威胁为中心”,覆盖攻击前、攻击中和攻击后(Before-During-After)的三位一体的BDA安全战略。曹图强强调说,无论是外网防御还是内网加固或者防御,或者是其他点对点的防御,其实核心都只有一个,就是可视性(Visibility)。
网络由无数的网元组成,思科将每一个网元作为一个探针,去监测网络行为,一旦发生异常探针后的传感器就会发出信息:而在整个IT基础设施之上部署高级恶意软件解决方案,任何一个探针检测到的数据都会汇聚到后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如果被快速诊断为威胁则会在这个平台上发出警报。网络的威胁千变万化,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威胁性需要通过行为信息比对来进行判断,这种判断或者是根据既有行为的比对得出,也有可能是根据行为特征通过大数据分析画像得出判断。
下好一盘安全棋
在转型之中,思科的安全策略已经从单兵作战全面转向“以网络为核心,以威胁为中心”全局部署。而这盘布局完整的安全棋局,是思科耗时三年、耗资50亿美元换来的。
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思科在产品研发方面有三大支柱,一是自主研发,思科自主研发团队遍布全球,包括在中国上海的CRDC;二是投资与收购,思科收购总数近200家,从早期的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而近三年来思科花了40亿美元收购并入的主要都是安全方面的创新公司;三是合作伙伴,思科将合作伙伴视为命运共同体,一起合作真正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与许多公司的简单收购不同,思科在收购前会对收购对象进行全面考察,找到它在思科整体战略布局中的位置,并购之后也会将其技术和产品与思科既有产品线进行全面整合,最大限度的避免“排异反应”,这既涉及到技术层面,也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人员的整合,曹图强就是在十几年前的并购中加入思科的。
“在思科收购的公司里,整合成功率是非常高的,这方面在整个业界里面是最成功的一个公司。”曹图强告诉记者。“我们最近这三年购买的安全方面的公司都是在我们有一个战略设想的情况下把它买进,好像下棋一样,把布局布好以后,缺哪个棋子我把它买进来。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安全收购当中的成功率会这么高,整合度也非常高。”
当然,整合也是要复出高昂代价的。“思科花了40亿美元去收购这些公司,又花了10亿美元做整合,”曹图强解释道,“整合的事情非常重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跟一个点一个点的厂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多数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单个业务系统或攻击防御类型的单一型安全产品或解决方案,对于业务越来越庞杂的数字化企业来说过于纷繁复杂,真正做到全面防御困难重重。更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的还只是战术层面的防御,而思科以威胁为中心的战略部署一个是时间点,一个是整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里层层布防,也有互相之间的保护。这种战略部署不是为思科在战略上部署,而是为所有客户在战略上去做一个完整部署。
思科内部有一个大数据安全和威胁信息研究中心叫Talos,每天收集的威胁日志量大概有200亿条。Talos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形成一份关于威胁和攻击的数据,有了参照数据就可以对网络行为做出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判断。比如2016年初思科的年度安全调研报告(Annual Security Report)里提到:行业预计检测网络犯罪的时间为100至200天,这令人无法接受。自2015年思科年中安全报告以来,思科进一步将此数字从46小时缩短到了17.5小时。缩短检测时间已经证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攻击损失,降低风险及对全球客户与基础设施的影响。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2
出版社是一个集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音像、互联网出版为一体的出版机构,出版内容总体划分为普通图书、期刊、报纸、论文集、教材、教辅、工具书、标准专利、音像制品以及相关专业的图书。在新形势下,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目前出版社及其所属机构进行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的核心。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转型升级既适合现有出版业务的发展,同时支持出版业务向新兴媒体的创新。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的出版业务流程已经沿用多年,以新版图书出版流程为例,要经过,选题策划、图书审稿、编辑加工、图书印刷装订、图书发行、手续存档等阶段。而传统出版流程中,这一过程的所有环节往往是通过人力及一个纸质的出版流程簿来衔接整个环节。方法老旧,效率低。下面我就用出版流程中的手续为线,以新媒体的手段将以上出版流程串一下线,并谈几点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策划编辑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之需,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单位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选题策划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梳理、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优化、选题申报等阶段,然后还要确定作者、组稿、签订出版合同、催稿和交稿。在这个流程中就有好多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的部分,首先说说市场调研,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地十分成熟,我们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对选题的方向行和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并将目前市场上同类图书及销售情况进行排序显示,并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将决策信息提供给申报选题者进行参考。这个步骤中既包含了市场调研、信息梳理也包含了对选题设计正确性的校验。当系统决策给出后,出版社可以根据选题方向请相应的专家及读者开网上视频形式的选题论证会,然后对选题进行优化,并通过网络一体化系统与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联系,进行选题的申报。当确定作者后可以采用协同编纂系统,来进行组稿,协同编纂系统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多人在线协作组稿,适合汇编作品的组稿。当然如果作者独立完成作品的话,也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为作者提供相应素材,比如在写历史类的文章的时候可以提供对应历史时期的相关信息如风土人情、衣食特点、时代背景等,方便作者的写作。作者可以随时在线写作,并由系统保留其写作痕迹。在需要签订出版合同时,我们提供图书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可以在线以加密的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授权。
该阶段传统流程通常包括审稿、版式及封面设计、排版、校对、编辑加工及改版、复审、终审、申请书号CIP、发片、核对胶片等环节。目前出版领域使用无纸化编辑系统的已经比较普及,当然这里也支持在其中环节里进行打印,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数字时代对资源需求。在全流程图书出版系统中,图书的编辑环节往往是要和按需印刷设备绑定在一起的。在这里需要编辑们改变原有的编加习惯,在一本图书经过初审,并任务下发后,可以由总编办在线分派任务,实现多人合作完成,每个步骤确认完成后可以点击进入下一环节,这里还需要编辑对XML资源碎片化技术有所了解,需要编辑对文字进行相应备注,方便资源的入库和再利用,这里所说的数字化出版都是要基于碎片化资源才能够最终实现的。申请书号可以在线通过版权保护系统完成。最终发片和核对胶片环节可以直接省略,通过按需印刷设备直接用入库后的资源印刷所需要的图书数量。这里按需印刷设备还可以支持编辑流程中随时打印单本进行校对的需求。
三、图书印刷装订:
该阶段传统流程要经过付印、印刷及装订、样书检查、图书入库等环节。目前按需印刷设备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印刷,这就是我们说的数字化和传统并行的部分,原因是目前大批量印制的时候,按需印刷的成本偏高。按需印刷除了纸张和设备成本外,每印刷一页纸还需要给设备商提供服务费用,这就造成了大批量印刷的时候成本过高的问题。但这种情况最终会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所改变的。
四、图书发行:
该阶段传统流程包括提供图书市场信息、确定营销方案、图书营销及回款。这这个阶段中很多出版社往往忽视了互联网的力量,甚至很多数字化流程截止到这一步,这样是十分错误的。我们需要确定一个事情,就是无论纸书还是电子图书,都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都不属于物质层面的,图书中的信息资源是否有价值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并不在于载体是什么。所以未来的图书发行往往要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发行,并且牢记服务才是关键,通过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往往是纸质图书所办不到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分析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信息和阅读习惯,推送他所需要的信息,将是未来出版的大趋势,纸书在这种服务时代到来的时候只能是作为辅助品存在。
五、手续存档:
传统图书出版存档手续包括《图书出版合同》、《合同审批表》、《出版流程簿》、《出版流程单》;相关费用发放手续包括《稿酬审批表》、《编、审、校劳务费审批表》。 在经历了上述四个步骤之后,所有图书出版的手续都在线进行,自然的存档在服务器中,只需要总编办对相应的信息进行一下核查即可。
以上就是我对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后的数字化流程的展望和描述,目前很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建立了系统,主要是以各类资源的简单检索、单本阅读为主,内容单调、没有突出每个出版社的特色和核心数据,没有深入的挖掘资源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因此,出版社需要能够将资源转换为知识服务、产品服务的产品系统,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
未来的出版产业也可能发展为推送经验资源的服务产业,由于出版社的财富就是图书的积累,当图书资源碎片化之后,就自然的可以形成众多的经验资源,未来读者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通过云计算技术,直接推送给他所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案,省去了读者在茫茫书海中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的麻烦,及快捷又实用。所以这也需要所有出版企业统一行业标准,对资源的存储有统一标识体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3
联盟由戴尔主导,拥有包括戴尔、东软、FIT2CLOUD、航天云宏、Pivotal、UnitedStack有云、VMware、XSKY、英方、YottaCLOUD优特云在内的10个成员。时至今日,联盟成立近一年的时间,10位成员的数量并没有变化,但是包括三大混合云方案在内的联盟全栈式混合云解决方案,以及联盟的六大跨云服务已经声名远播,联盟作为混合云使能者的形象有口皆碑。
加速云转型
2016年5月,在一年一度的贵阳大数据峰会上,戴尔正式宣布成立联盟,记者当时就在联盟成立的现场。国内外各类的云联盟非常多,其中很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成立之后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说实话,记者当初也习惯性地认为,戴尔主导的这个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炒作的噱头,顶多是换个花样儿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但是,联盟一路走来,不仅联盟成员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按部就班地推出各类混合云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且受益的行业客户越来越多,再加上联盟本身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这让记者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转变。联盟不仅是混合云的一个合格代言人,更是一个让混合云平稳落地的实干家。
正如戴尔副总裁、大中华区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曹志平描述的那样,联盟的使命是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领先的全栈式混合云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迎接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在2016戴尔科技峰会上,联盟所有成员继成立大会之后又一次集体亮相,并联合宣布正式推出创新的一体化云解决方案――飞云系统。飞云系统的首批系列产品聚集3个点,包括存储云、灾备云和混合云三大应用场景,针对中国用户最直接的需求,从用户云应用的方案选型、系统的构建上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随着云方案逐步复杂化,参与厂商的增多,用户急需第三方公司提供统一、完整的服务。联盟宣布,启动与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云)在云服务方面的深度合作,为客户量身打造稳定的云实施和云护航服务,并不断完善联盟所秉承的端到端云解决方案的理念,帮助客户更好地实施云部署与云应用。飞云系统的推出,以及联盟与东软云的深度合作再次兑现了联盟对“建好云,管理云,用好云”的承诺。“联盟希望通过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服务的本地优化,积极融入中国的技术生态,支持中国本土企业向云演进。”曹志平表示。
为了保证联盟工作的顺利开展,联盟不仅成立了3个工作小组,而且每个季度都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工作。截至2016年12月,联盟已经召开了两次成员会议,一次在大连,另一次在上海,会议地点就选在联盟成员的公司所在地。联盟还特意邀请了一些混合云目标客户参与沟通,分享使用云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联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加深联盟成员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在混合云方案落地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在市场推广方面,联盟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采用联盟的统一标识,利用EDM、电子邮件、微信、会议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联盟在云计算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打开知名度。另外,联盟成员还合作完成了一份白皮书。
“在业务拓展方面,联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曹志平举例说,“国内一家大型多渠道视频集成与分发平台公司率先将一部分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上,但之后发现公有云并不能解决其所有问题,比如非线编应用放在公有云上,不方便对视频进行修改、剪切。出于安全、优化应用体验等方面的考虑,该公司决定启用VMware提供的私有云平台,另外还采用了FIT2CLOULD提供的账单可视化产品。最近,戴尔还要与XSKY合作,为该客户提供针对其私有云平台的云存储。以后,该客户如果要实现跨云平台的管理,联盟中的成员也可以提供。”联合创新,联合服务,联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联盟的力量
一谈到联盟,所有成员都显得十分兴奋,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说到底,联盟还是一个商业性的组织,在为用户谋福利的同时,联盟成员如果不能从中获益,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积极性。戴尔大中华区企业技术战略架构总监许良谋是联盟中最热心、勤快的“联络员”。他告诉记者,联盟成立后在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联盟成员联合开发了很多客户。这些客户通常不是采用某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而是至少采用联盟中两至三个成员的产品或服务。
航天云宏副总经理何晓波说:“刚开始加盟时,我们有些困惑,大家都是做云计算的,在业务上会不会有重叠和冲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磨合,我发现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互补,一起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以前,Pivotal习惯了单打独斗。但是加盟后,Pivotal发现,可以与联盟的成员一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加盟后,戴尔的专家成为我们的专家,戴尔的销售成为我们的销售。”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兼CEO程辉介绍说,“加盟后,我们在医疗行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 我们还与戴尔合作拿下了手机厂商OPPO的大订单。”
让上海英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CEO胡军擎感触最深的是,联盟给公司的市场、业务等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借联盟之力,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给用户推荐和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方案中融入了XSKY、UnitedStack有云等合作伙伴的产品,大大提升了效率。”
“联盟中的成员各有所长,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加盟后,我们可以专心、专注在自己擅长的存储领域,把其他事交给合作伙伴。”XSKY星辰天合CEO&合创始人胥昕说到,“我们发现,一些客户最大的痛点是不能实现方案的有效集成,而这正是联盟的长处。我们的产品可以与戴尔不同型号的服务器、VMware的软件等紧密集成。联盟的成员走到一起,不仅可以在技术、生意上形成互补,而且在文化上也相互影响。正因为大家有相同的价值观,对先进技术的向往,对客户的激情,以及在执行力上相互促进,才使得联盟有了今天这样快速的发展。
是渠道也是实验场
联盟的诞生有它的时代大背景。当前,数字化转型与云计算应用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联盟的重要意义在,它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云落地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指导,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对于处于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行业用户来说无异于“扶上马,再送一程”。
戴尔最初提出“任意云”战略时比较低调。记者还记得,曹志平在一个第三方举办的科技论坛上发表演讲时首次谈到了戴尔的“任意云”战略。“任意云”战略刚提出时并没有在业内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因为很多人对“任意”两个字的含义没有完全了解。随着戴尔后续策略、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推出,人们才慢慢认知到,所谓任意云就是不管用户处于业务云化的哪个阶段,也不管用户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戴尔都可以提供适合的云化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向云的平滑过渡。联盟是戴尔任意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任意云战略可以更加踏实地落地,并取得重要的实质性的进展。
调研机构中桥的数据显示,未来两年,中国将有31.2%的企业规划部署混合云。混合云正逐渐成为IT新常态。联盟选择混合云作为突破,让企业业务的云化事半功倍。目前,联盟已经推出了开源混合云方案、安全混合云方案、企业混合云方案三大混合云解决方案。举例来说,在开源混合云方案中,UnitedStack有云构建IaaS云,Pivotal构建PaaS云,YottaCLOUD优特云构建公有云,XSKY提供分布式存储,英方提供云灾备和应用迁移方案,东软提供运维管理,FIT2CLOUD提供混合云管理平台,戴尔提供硬件基础设施。联盟成员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提供了一个开放、高效的混合云解决方案。
在三大混合云解决方案之外,联盟举所有成员之力,提供六大跨云服务,包括多云统一管理、灾备即服务、存储即服务、开发运维服务、超级云管平台、公有云计费优化,实现跨云的统一管理、跨云的迁移和容灾,提高跨云业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简化跨云存储服务,优化跨云DevOps流程和跨云绩效计费管理,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云,通过技术融合顺利过渡到云。举例来说,在存储即服务跨云服务中,VMware VSAN提供了一个软件定义的存储平台,聚合了虚拟化管理程序,并与VMware vSphere全面集成,创建了一个分布式共享存储解决方案。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4
风暴是什么?
CMO也许会感觉自己正在风暴中带领营销团队前行,因为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就是:每年都在孕育巨变。身处于充满多元化挑战的环境中,要不断审时度势,重新定义挑战。我们观测到两个风暴点:首先,需要密切关注“跨界竞争者进入”,他们可能掀起颠覆的风暴!比如,在互联网和金融产业,新的跨界者不断涌现,而且速度相当惊人,跨界者培养了最终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固化用户对支付方式的需求,从而倒逼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所以,产业融合时代的CMO,很多时候不仅要针对视野里的老对手制定竞争策略、不仅要守城,而是要前瞻性地看到外来的颠覆者,甚至利用主动的市场策略去占领新蓝海。第二,在“首席客户时代”,被新技术武装到牙齿的消费者也在不断变化,他们个性化的观点、行为和需求,很多都隐藏在大数据的滚滚洪流中。也许,在新互联时代,电商可以不比拼谁的库存多,银行可以不比拼谁的门店精致,但是,谁要是不了解自己的用户、消费者需要什么,那么在风暴中,就会非常危险!
重新定义市场,企业让客户感觉“被理解”
可是,理解消费者谈何容易。也许人们在恋爱时会苛刻地要求“懂我”,但在客户至上的潮流下,在体验经济的驱动下,消费者也似乎把高标准、严要求投射给企业,“也许只言片语,也明白心意,也许山高水长,也理解所需”。更难的是当消费者数量庞大,有的企业的用户数量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同时,在工业4.0、制造2025和第四次产业革命思潮的引领下,企业还要致力于满足庞大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就难上加难。
而且,企业希望做到不是单向地去分析消费者,而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所思所想”,就必须让营销活动更加精准有效率,营销效果更易于测量。从而,实现发展新顾客,巩固老顾客,以及升级和交叉销售的目标。
其中挑战在于:第一,重新定义市场,把营销策略制定的意义深远,发现和弥补营销价值链最薄弱的环节;第二,设计有创意、可评估的营销过程,通过全触点与消费者有效互动。从而为消费者创造更加“细粒度”的体验,让客户感觉“被理解”,即企业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努力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产品。
那么,要应对上述挑战,仅仅利用相对传统的分析工具,对传统IT系统里的结构化数据做用户分群,对管理报表信息的关联分析――作出销售预测是不够的。更精准、预测性的分析洞察必不可少,这必须在新兴技术助力下!
面向未来的CMO:拥抱“机器智能”
如果大家曾经关注过IBM持续多年的全球C-suite Study 调研就会发现:CMO和“具有创新和颠覆意义的技术”的渊源早有迹可循。2015年的调研显示,营销人员将利用新兴的社交和数字渠道作为关键的投资领域,将支出合理分配到客户体验的各个阶段。2016年的《重新定义市场》(Redefining Markets)报告显示,被调研企业的CMO表达了推动转型的几个关键技术――将对他们的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云计算和服务、移动解决方案、物联网和认知计算位列前四。
在很多电影大片中,智能系统被喻为“颠覆技术”,甚至以人类对立面的角色出现。然而,《机器智能》(Smart Machines)这本书做了不同的阐释,而对于IBM来说,基于认知计算技术的智能系统更像是人类的合作伙伴,是人类拓展其感官和能力的工具。而对于利用先进的工具辅助决策和执行,中国文化早就有精辟论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新互联时代的CMO也需要“善假于物也”,即充分利用新技术能力,实现突破。
认知商业下的新营销,助力价值创造
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真正地读懂消费者绝对不是“Nice to have”!而是几乎是关乎“生存,还是死亡的命题”。
回顾过去的三年,我们看到,2014年大数据呈现爆发之势,2015年被业界人士称为人工智能年。而就在2015年底,IBM隆重认知商业,宣布将致力于利用认知计算助力企业客户创新转型,智胜关键挑战。这个理念不仅关系企业的业务战略,也影响到新的市场战略。
正如认知商业的愿景描摹:认知型企业会利用认知系统的能力,利用认知计算嵌入重要事务、流程,针对大数据进行理解、推理,通过认知系统持续学习和改进,不断优化决策。在客户体验至上的大数据时代,企业要想致胜于激烈的竞争,向认知型企业转型是一段迫在眉睫的征途。而认知计算是支撑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向认知型企业迈进的技术基础。
Stephen Ingledew,英国标准人寿(Standard Life)常务董事说,“认知计算将会改变人们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共享和利用知识的方式。”也就是说认知计算既改变企业,也改变个人――即消费者。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市场营销是观测消费者的前哨关口,来自前端的消费者洞察对于企业后端的研发、服务优化都非常重要。在认知时代,如何让市场战略与认知商业战略相契合,让认知技术在营销上体现作用,以读懂消费者、优化体验,也是CMO面临的命题之一。
然而,客户对体验的评价有时会令决策者意外。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的《银行业定义的重构:颠覆、转型与新一代银行》研究显示:尽管有45%的银行家认为他们正在提供个性化服务,但仅有30%的客户觉得他们享受到了这样的服务体验。
一个成功的案例则令人欣喜!标准人寿正携手IBM为380万英国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IBM认知分析能力,标准人寿可以查看和分析之前从未研究过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来精确追踪个人在各种屏幕和设备上进行的互动,并将这些洞察变成独一无二的客户画像,帮助其确定每个人的金融需求和长期规划。目前,标准人寿的订单量已经增长8%。同时,这种洞察还帮助标准人寿维持每位客户的忠诚度。
可见,IBM的认知技术将助力增强客户黏性和忠诚度,最终达到塑造品牌与促进销售的双重目标,助力企业价值创造。
认知计算,做“火炬手企业”的新技术引擎
认知计算代表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它包含信息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大量技术创新,能够助力决策者从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揭示非凡的洞察。认知型系统的优势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理解(Understand),推理(Reason)和学习(Learn)。具体而言:理解客户语义里的“隐含意思”,通过推理、探寻背后的真实需求,利用学习能力持续提高,使决策不断精进。
利用认知技术,可对营销做好几个方面的支撑,例如:第一,智能化客户交互;第二,持续的智能化分析;第三,辅助决策者提高营销的决策效率、精准性和预测性;第四,探索发现等。而这几点结合起来,才可助力企业持续的、更主动性地优化客户体验,创造价值。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计算机技能;体系构建;消解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16-3
中国服装业在80年代初引入计算机技术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涉及到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服装企业也逐步由传统手工业化向现代信息化转型迈进,在这个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服装专业人才,而院校作为向社会企业输送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全国高等院校、中职校但凡有服装专业的都开设有计算机类课程,每年都会从院校走出大量的有此知识背景的毕业生,看起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供需关系。但近年来,从毕业生和企业两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情况却一点也不容乐观,毕业生找不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计算机类工作和企业这方面的人才紧缺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诸多,对现代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服装软件市场的无序、混乱、低层次竞争等,都在制约着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以信息化为背景,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一、服装计算机技术的定义、涵盖范围及发展趋势
服装计算机技术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服装CAD系统(Computer assist drawing或Computer Aided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部分。②服装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③服装CAM(Computer assist manufactory),即计算机辅助制造。④服装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实际是企业供需链的管理。此外,还需加上近年来而随网络电子商务兴起的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NAD,以及面向服装订制的三维服装人体测量技术MTM等。
从以上的几个系统模块来看,CAD、CAPP两系统处在服装产业链的前导部分,CAD则重于服装款式设计、结构图绘制、制作服装样板、推放码、排料等,而CAPP主要面向工艺数据的设计控制。现在大型企业的服装设备越来越先进,连最基本的缝纫机都已经电脑化,因此信息化、数控等现代手段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控制方式。CAM则处于产业链的中部,包含了CAPP的部分辅助制造准备内容,ERP系统则基本贯穿了整个服装产业链,它是一个集中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系统,从全局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CAPP、CAM、ERP等新的服装计算机辅助技术有部分规模化的大企业中被研发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服装企业的效益,但国内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缓慢,从发展的远景来看,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是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服装计算机技技能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知识的教学中,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成功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对本科院校中服装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调研来看,诸多院校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准备明显不足,抽样调研统计结果见表一:
2、课程设计单一化,缺乏整体性。在调研中发现,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平面辅助设计课程,具体到服装专业中反映为计算机效果图、结构图的绘制。其二为结构辅助设计课程,表现为服装制版、推放码、排料内容。从相对系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来看,这样的课程设计明显缺乏后延,对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设计、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方面的内容考虑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关知识课程的补充,比如因网络电子商务兴起的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NAD、三维测量辅助设计MTM、CIMS、服装柔性加工系统(FMS)等。
3、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相关主干课程群互渗性深度不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的片面理解,导致教学计划中设立课程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或两个独立的课程来设定的,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与其它主干课程群的联系是断裂的,或者是松散的。学到的技术手段不能即时、不间断地放到实践环节中加以应用,这对巩固、熟练应用该技术都是不利的。
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风险防控
近年来,国家税收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为了使企业的负担有所减弱,增强经济实力,国家不遗余力实行减税、降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发现与避免日常经营中现有的税收风险,同时依照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经营现状,对企业的税收风险制度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
1高新企业和税务风险概述
1.1高新企业的概念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泛指为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通过持续调研、研发同时构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是主要业务,进行日常经营,在中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注册满一年的居民企业。
1.2税务风险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风险着重在企业日常经营里面临的无法确定的原因,企业税收中存在的不明确性是税务风险所重视的,特别是由于税收耗费造成的无法确认性。税收风险与常见的商业风险有所不同,收入是随着商业风险的变大而增加,但是企业损失会随着税收风险的变大而增加。所以,企业的税收风险在于日常经营中税务活动和相关政策存在着差异,并且该活动不符合规定,以致而丧失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
2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
2.1企业缺乏税务人才储备
现存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税务的工作主要交由财务管理,企业很少有成立税务部,同时企业也不具备专业性强的主要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也有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设置了财税部门,但是缺少对于从事税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关税务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财务部的资金财税员工进行管理。税务部有关税务的工作仅为计算和缴纳企业税金、填写纳税申报表,还有和税务机关进行咨询与交流等,工作只是为税务基础业务。以全面管理控制角度来看企业,员工不能够准确了解有关税务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及时更新相关的税务知识,导致企业对税务案件的处理方面不够专业,这致使了风险点的出现,使得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时无法有效规避,也不可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风险产生的损失。
2.2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大多数内部管理者都有较强的避险意识。但是,从组织机构的成立和风险的识别和计算可以看到,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规划造成的税务风险,企业仍然把利益放在首位,仍然是基于实现战略的利益目标。企业的税务风险依然只存在于表面,从而对潜在的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有所疏忽,由此看出,企业仍对有税收风险防控和管理存在局部性,不够全面,对于其可能会造成的危害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很久没有对员工进行专业的税务培训,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较差。有所涉及的其他部门一些员工也不具备专业的税务知识,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非常薄弱。高技术企业对税收风险控制普遍存在认知比较薄弱的问题,企业需要强化对税务知识的培训,让员工能够意识到税务风险的重要性。
2.3企业缺乏对研发要素的涉税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是研发要素,同时作为规避税务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财务风险规避不能够点明关键以及不够专业化的税务风险规避工作,这会导致企业在业务处理工作中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企业还未建立一套从研发项目的管制到其产生的费用的核算与整理的全面、合理的计划,导致企业缺少对研发项目管制足够的税收防控,不能够精准地核算和整理研发的有关费用,研发费用受到其核算流程复杂、审批时限过长等限制,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税务风险。
2.4企业未创建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研究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对其税务工作拟定了相关计划,可是企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税务风险。企业产生风险是因为自身并没有创建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可能会导致自身的税务工作存在于风险的旋涡里。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既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专业性强的员工所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致使企业无法对自身与税务有关的数据实行专业性量化的工作,企业也不能及时地规避相关风险。
2.5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强
税务风险的内控体系受到外部条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企业应该设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大多数企业创建了审计部,可是由于该部门员工的职责不明确,还未具有专业的税务水平,企业也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地规避税务行为带来的风险。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其在税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未能有效评估其将会面临的税务风险,不能监控税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点,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内部监管力度,导致企业未能在合理范围内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审计部门在工作时常常会大意、敷衍工作上,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生重大税务问题时方才生效。
3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3.1加强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专业的税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的重点取决于涉税员工的专业能力的高低,需要持续对涉税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不仅是企业的违规,还有办税员工无法完全明白税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从而造成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企业从事税务工作的员工需要紧跟国家有关税务方面的政策更新,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税务培训,使得税务工作更合规和准确。以达到不会因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企业有所损失,同时及时规避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通过在进行税务培训的过程中拟定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全体职员税务风险意识
对企业税务风险意识的提高是在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不但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内控意识,也要使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有所提升。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意识氛围。企业风险意识的淡薄会导致经常出现不确定因素,提高管理层与所有员工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意识迫在眉睫。设立问责制是企业内部所需要的,问责制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全部员工,当然也包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也应该具备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企业实施奖惩制度需要依照考评结果。根据制定的奖罚制度用来调动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于税务风险的主动性,以达到强化企业全体员工增强风险意识的目的。
3.3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是其开展研发活动,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有被认定的资格与其是否可以享受到优惠的税务政策,这两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会对其自身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所以,要想对内部控制税务风险进行及时规避工作,就要强化管理企业的研发要素。企业需要通过对前期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健全项目后期的监管工作来达到优化研发项目管理的目的,以此来管理研发项目。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加强研发前期预算的工作,还要合理完善研发费用核算的体系,以实现研发费用科学核算和归集工作的准确性。
3.4建设税务风险评估数字化
依据高新技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应用程度,使用的数字化推进方式可采用“探索式”“协调式”“集中式”“嵌入式”这四种。其关键点在于企业是否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数字化的管控组织。在数字化的转型初期,高新技术企业尚未确立好整体的相关推进方案,但是局部试点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时需要采取探索式的推进;之后,随着企业对数字化的应用拓宽和加深,跨部门的协调需求在加剧,向着协调式、集中管理式进行过渡。最终实现的是嵌入式管理模式,整个企业需要在顶层规划下的数字化进行转型。资源层面则是通过内外的IT力量的整合运作方式上,从项目制模式向产品制模式转移;从人员上,初期重点旨在强化IT团队中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业务架构类等的队伍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复杂的企业,在其转型的初期,需要建立适合的转型推进机制,这将是比解决自身技术上的难点更重要的事情。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前,首先,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其次,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评估方法最适合的方案;最后,总结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与风险出现的概率,可用S、A、B、C、D等级对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类评级自身税务风险,对于企业准确地把控众多税务风险中的严重风险,企业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产生的成本,这都是有利的。
3.5企业内部严格监督税务风险
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主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企业需要做到严格监督其内部产生的税务风险,审计部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监督。在自我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审计部门,审计部必须定期评估和审核内部的税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审计部在提出有关建议后,企业应确定好内部监管的税务风险的重点,着重于管理对企业影响大和发生概率高的风险点,责令有关部门整改。整改后,审计部门需要对修改后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
4结论
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帮助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学调研和创新工作。企业需要全面学习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带来的优惠,落实国家政策指导,提前做好税收筹划,使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规避风险,实现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秀玲.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研究[J].纳税,2019,13(23):42.
[2]罗海霞.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类别分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商界论道,2020(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