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1
(淘宝开店天猫电商必读,决战大数据时代必读,国内第1本将大数据与电商完美结合的权威之作!)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电商大数据: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重点介绍了电子商务数据驱动的理论和商业案例。作者具有丰富的电商团队数据化管理与运营经验。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战略、战术和数据驱动的思想,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电商模式;虽然上篇皆是从宏观层面切入,但是基本都使用了定量的描述方式。中篇介绍了数据如何产生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主要包括建立数据化体系的方法、广告的投放策略、艺术设计与数据驱动的融合。下篇是大数据案例,主要包括量化管理客服团队、大数据供应链管理、大型促销活动节点管理、客户“怪诞”行为研究、CRM及基于网络爬虫调整架上库存。
在《电商大数据;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的目录中给出了200组客户67个维度指标的真实数据,这些源数据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为客户行为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
《电商大数据: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适合独立B2C商城的高管、各种电商平台的店长和数据驱动相关从业者使用,也适合作为在校电子商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数学建模
一、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如何开展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
1.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和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2)借助于计算机,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这样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如“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3)计算机的使用,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来源的思考,从而引导其自主地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解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时,教师可以引入物理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对于牛顿的介绍,也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去探究数学中的其他问题。
2.进行数学的实际效用检验,在信息技术中检验数学的作用。
不少学生问:学习数学有什么用?数学无非就是一些计算和理论之类的,有什么用啊?这时候我们要告诉他们:数学是基础,必须学好。但是如何来体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不能单一地通过讲授来教授数学,要实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应该在数学课程中开展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和参加开放性的数学建模竞赛。现在许多院校正在将数学建模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法和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的新思路。
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接受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的学生大都需要学习诸如数理统计、最优化、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等“短课程”(或讲座),主要靠自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培训中广泛地采用的讨论班方式,让学生自己报告、讨论、辩论,竞赛中使用计算机等软件,如Matlab,Mapple等软件。
学生掌握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学习了《线性规划》之后,给学生留下题目,让他们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给了他们不同的选择:可以直接利用手算(麻烦),也可以结合数学软件,编程来简化问题。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3
一、引言
控制理论经历了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两大重大阶段后,已经相当完善。然而,当遇到系统规模庞大化、结构复杂化及参数随机性等情况,传统控制理论的纯粹数学解析结构就难以获得了。因此,无法采用常规的控制理论进行定量分析。此时,出现了某些仿人工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智能控制应运而生。其中,模糊控制是智能控制中适应面宽广且容易普及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一些非线性或难以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工程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糊控制把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逻辑推理作为基础,通过模糊理论转换成数学函数,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伴随控制对象的复杂性、非线性、滞后性和耦合性逐步增加,人们获得精确知识量的能力相对减少了,随之运用传统精确控制的可能性也相伴减小。所以,“模糊概念”更适合于人们的观察、思维、理解与决策。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的高级控制策略和新颖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控制系统中,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模糊控制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笔者结合自身对《模糊控制》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课程特性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研究等几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课程特性分析
1.《模糊控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模糊控制技术首要特性是其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尤其是运用数学的力度较大,抽象性强,逻辑运算复杂。首先,《模糊控制》主要以模糊数学为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模糊数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其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所以,想要学好《模糊控制》,必须在学习前掌握模糊数学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模糊集合论的隶属函数概念、模糊关系及其运算等的熟练掌握。此外,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逻辑推理,用以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模糊规则和模糊逻辑推理。因此,必须熟练掌握模糊规则并进行模糊逻辑推理,最终才能实现自动控制。
2.隶属度与概率的概念完全不同。隶属函数反映的是模糊性,而概率反映的是随机性。“概率论”针对的现象均是随机现象,事件发生与否完全取决于条件是否充分,事件的发生结果只能有“是”或“否”两种可能性,属于一种精确逻辑。然而,模糊集合研究和处理的是模糊现象,事件的发生满足模糊逻辑。模糊逻辑认为事物在形态和类属上具有亦此亦彼、模棱两可性,相邻中介之间是相互交叉和彼此渗透的,其中介状态之间的界限也是不分明的、模糊不清的。因此,只能用从属于某概念的程度即隶属度来表示。
3.模糊控制与传统控制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模糊控制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应用领域,但它与其他的传统控制手段也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能只偏重其中一种,更不能忽视经典控制理论的学习,比如模糊PID控制器的应用就比较广泛。另外,智能控制系统是由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渗透,但学生学习时容易被本门课程表面的繁杂所迷惑,甚至感到无所适从,而且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解析
1.由于模糊控制与常规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不同,所以在讲述模糊控制时,应着重对比普通集合与模糊集合的异同、特征函数与隶属度函数的异同、普通二元关系与模糊二元关系的区别等。
2.模糊控制是以人对被控对象的操作经验为依据而设计控制器的,故无须知道被控对象的内部结构及其数学模型,这对于传统控制无法实现自动化的复杂系统进行自动控制非常有利。但这并不代表运用模糊控制就可以不管被控对象如何。在运用模糊控制之前,必须采用模糊统计法、专家经验法或典型函数法等来确定隶属函数;正确构造隶属函数是能否用好模糊集合的关键,这一点在教学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要注意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均衡介绍。模糊控制中有许多的新概念、新原理,在讲授实际应用前必须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概念、原理。也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深入学习和研究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否则无法进行设计和实验应用。但也不能只偏重于纯粹的理论教学,那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反感理论学习。
4.要注意模糊控制与传统控制的相辅相成。实践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态品质,且能够克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其有限的控制等级,限制了控制精度的提高。常规的二维模糊控制器通常以误差和误差变化为输入变量,仅具有比例和微分作用,而缺少积分作用。为了更好地消除静态误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模糊控制与传统控制相结合,例如采用模糊PI控制器可大大改善上述问题。
四、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1.??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因此,针对《模糊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是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考虑理论教学的进度及其知识的重难点,随时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充实和调整。此外,模糊控制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模糊控制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进展,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讲述模糊控制的多种应用,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讲授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重难点内容要重复强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改?M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从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成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融入讨论课、专题讲座课等多形态的教学方式。课后要求查阅模糊控制应用领域的文献资料,随时记录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加深对模糊控制器实际应用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填鸭式”教学的依赖性,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计算机教学的辅助优势,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优化模糊控制技术及Matlab实践的教学课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模糊控制》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动手能力的现象,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模糊控制》课程学习中,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Matlab/Simulink在模糊控制中的仿真与应用,着重强调模糊控制工具箱的应用。此外,增设一些综合性及设计性的实验,在掌握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后,进一步完善基于Matlab平台的实际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实验,逐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4
关键词:偏差;改革;综合培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7-2
一、跨学科综合培育系统整合的新思索
教师应该承认学科间存在差别,但也不能忽视教育理念上的联系。数学是强调逻辑思维的课程,而语文更注重形象思维。学英语既需要逻辑思维,又需要形象思维,这是因为英语是“法治”语言,这里的“法”是指语法。语法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英语又要翻译成汉语,汉语是会意语言,也缺少不了形象思维。从思维的角度讲,语数外三门学科还有紧密联系的一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数外各科需要共同努力。教师的认知偏差,习惯于孤立地单科独进教学,跨学科的知识点成为边界薄弱环节,成了影响整体效应的短板。老师教学过程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倾向十分明显。笔者还认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水平会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反映出来,目睹学生生活,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自身素质三年连续下降。我们提出综合培育的理念,就是要把学校各科教学看作是一个整体,各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教材的思想性,强化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的规范与培养,做到头顶有天、脚踏实地、目中有人,充分发挥教育的整合功能。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到头顶有天,强化道德法规
善于与人交往,用心沟通,用爱待人。不时仰望星空找准自己发展道路,努力做有目标、有理想、有信仰、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做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学会与人合作,巧妙处理遇事,乐于助人、提升自我,做一个求真务实的人。
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学问,做到目中有人,谦虚谨慎
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媒体、网络学习。学会抗拒各种诱惑,耐得住清贫寂寞,坚持做学问目标,感知人间真善美,做一个有一技之美的人。
二、科学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1.高效学习需要融知入境
融知入境就是把所学的新知识融入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吸收,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不在他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他的知识如何获得。自己善于学习就能不断更新知识,就能用现有的知识去创新,不是看得多学得多而是学得精想得深才能创新。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少抄一点,多想一点,充分发挥新知融入情境的活力和美感。例如,我们在学习有关音乐课文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功能,我们可以采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故事作为情境。故事发生在一九五八年的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应时代需要,提出了音乐“民族化、大众化”的口号,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一位小组人员是浙江越剧故乡人,创作过程中便自然地吸收了越剧的雅韵与旋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便成了脍炙人口的协奏曲,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欢迎和赞美。不久这只美丽的“蝴蝶”便飞出国门,飞向世界各地。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梁祝》。更令人惊奇的是,听到这种华美的音乐,有人便质疑,作出如此优美乐章的国家难道是一个凶恶的国家。不少西方人改变对中国大陆的看法是从《梁祝》流传到西方开始的。更加奇妙的是一位美丽的美国姑娘,听了《梁祝》后完全被折服了,原本想学法律专业,竟然改学东方文化研究,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2.高效学习需要分类认知
我们观察到优秀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系统和有组织的。知识点常常是按层次排列的,在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当知识点按主题以层次方式排列时,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分类认知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手段,因为分类是我们认知事物的有效手段。人脑具有极强的分类加工信息能力,这样做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认知规律。分类认知也适合英语学习,词法和句法都是不同分类的结果。根据我们实践的体会,我们可以把一个单词看成一个知识点,可以把同类单词连成知识线,还可以把相关知识线连成知识面等三个层次进行学习。
3.高效率学习需要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认识与体会;温习已有的旧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从生物学意义上看,学习就是通过外部刺激而建构中枢神经网络的过程,教学就是更好地控制和优化外界的刺激。传统教学中温故知新一般多半用在导入阶段,笔者认为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应把新旧知识、概念的联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里来“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原有的概念、原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出来,要么在旧知识基础上增加新内容,或者由旧知识重新组织转化而成。
三、系统论引导教学设计
跨学科综合培育还有赖于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系统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系统。教学设计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个系统的一切活动予以筹划和安排,使人达到对整体的把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英语中与“教学”相对应的两个词是teaching和instruction。Teaching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译为“教”,主要包括呈现教材,引出学生反应和纠正教师行为。我们把instruction译为“教学”,其含意比教学宽广得多,包括教师课前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和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测量、诊断、补救及修改教学计划。因此,我们把instruction的教学称之为广义教学(系统),而teaching的教学则是狭义教学(系统)。
1.系统科学理论的认识
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整体与部分(要素)、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系统的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通过信息传递和反馈,实现对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有效控制的方法,以求得整体把握,获得最佳功能。系统科学深刻揭示了事物运动特征和规律,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2.系统科学的理解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宏观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因此都可以构成系统。
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而且是个开放系统。教学系统由两个基本要素,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产生了培养人才的系统功能。系统和要素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一个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可各自构成一个子系统。
英语教材也可以进一步分析,英语是一种语言,英语是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如果把英语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那么它就包括相互要素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学习英语我们要学好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还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交际功能。
3.系统科学的运用
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有时高度抽象的客观规律不易被一般学生所理解。教材是由专家编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高度抽象概念也的确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需要我们运用艺术处理手段使具体化,方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吸收和运用。
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还取决于系统结构,结构变了,必然导致系统功能的变化。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艺术处理的方式是多元的。在中国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对be动词变化很不适应,如果我们把它编成一个顺口溜,学习就会方便些。如:我是am你是are, is用在她他它,复数人称都用are。记住顺口溜有助于正确使用动词be。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语言习得时曾说一些图表的呈现,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巧妙运用,实质上这就是对抽象的理论和内容难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我们倡导在教研过程中多探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艺术处理手段,实现引人入胜的导入,联系实际实现多方位互动导学和一目了然的收尾。通过科研型的艺术处理,使低效教学老师变为有效教学的老师,使有效教学的老师变为高效教师,使高效教学教师变为卓越教学的教师。一句话,教研让教学彰显活力和美感。
[参考文献]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5
关键词:语块;二语习得;批判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H 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124-05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语块的研究十分火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学角度的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对语块所指语言现象的命名、定义、和分类;另一类是语言教学角度的应用研究,包括语块教学的优点和在二语习得上的应用、以及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实证研究。面对对语块研究的狂热,学者们的冷静思考却寥寥无几。语块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至今语块的命名及定义都无定论,不能不说是语块研究的一大缺憾。语块教学的确有较明显的优势,比如有助于减少中介语错误、增强学习者自信心、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促进词汇学习等,这些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和地道程度。这也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但是人们似乎对语块的作用过于夸大,语块真的能一统天下吗?真的是语块掌握的越多,英语就越流利地道吗?笔者在研究语块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语块的命名和定义模糊不清
语块所表示的语言现象首次由Jesoerson于1924年提出,他使用了“程式语”这一名称。随后,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出发创造和使用了各种术语,名称繁多,都无定论。Sinclair使用词块(chunk);Nattinger&DeCarrico使用词汇短语(lexicalphrase);Cowie使用预制复合结构(readymade complex units);Lewis使用词块(lexi-cal chunks);Wray~83使用程式化序列(formula―ic sequences);Schmit使用多词词汇项(multi-word item);Scott使用词丛(clus-ter);Stubbs使用短语结构(phraseology)等。其他常见于文献的不同说法还有:预制语块(prefab)、多词单位/表达(multi-word unit/expression)、复现词组(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等。另外,计算语言学领域常用的“n元结构”(N-gram)也是同义术语。可见语块的命名十分混乱。
语块的定义更是说法各异。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或实验的需要,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心理语言学普遍认为,语块的一般定义是作为整体记忆和提取的一串词。这个定义实际上是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给出的,是看个体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是否将其视为一个语块,是否整体记忆保留和提取。笔者认为,照此定义,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制语块库,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接触新的会话语境而不断扩展,判断语块的标准变得因人而异,甚至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语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遵循,因此,从语块研究之始,就有反对的声音,随着对语块研究的深入,笔者也开始对语块研究有疑问。
近年来被广泛引用的国外研究语块的代表人物是Alison Wray,她之前使用“程式化序列”({ormulaic sequence)作为语块的名称。将其定义为“由连续或非连续的词和其它元素构成的序列。这些序列是预制的,也就是说,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在记忆中,并且在使用时作为一个整体提取而无需根据语法临时生成”。她的这一名称及定义被很多学者引用。最近Wray又使用“语素对等单位”(morpheme equivalent unit)作为语块的名称。她将语块重新定义为“一个词或词串。该词串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含有空格的。该词或词串被当作一个语素来处理,它的意义不依赖其组成成分的组合”。Wray提出可以用11种标准界定语块:语法的不规范性、语义的不透明性、使用语域的专门性、语用功能、个人使用频率、伴随的语言或非语言的标记、语法或词汇标记、似曾相识性、派生性、使用不得体性、与使用者语言水平不符的特点。Wray建议可以利用这11种标准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判别语块。可见Wray对语块的命名及定义也不十分明确,也在不断改进和修正过程中。
国内较有影响的研究语块的学者王立非、卫乃兴等主要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侧重考虑形式特征。王立非认为语块是计算机可自动检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2词或多词的有意义的连续词组单位。卫乃兴认为语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通常为多词单位,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
由于语块的定义十分混乱,所以语块被过度泛化,一般词组,固定搭配,习语,构式,套语、成语、歇后语、甚至整个段落都是语块,似乎语块可以一统天下。命名和定义是最源头的问题,由于语块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和定义,所以造成理论上对语块的识别和分类存在分歧,这为进一步深入语块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语块,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需要给出定义,如同一盘散沙。这不能不说是语块研究的一大遗憾。
二、语块的不可拆分性并不合理
Jesperson在1924年首次提到程式语(for-mulas)时指出:程式语的使用不是人们按照规则生成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从记忆中拿来就用的。他当时即强调了语块作为最小的记忆单位的不可拆分性,之后研究语块的学者们延续并扩充了这样的概念。按照大多数语块的定义,语块无处不在,数量众多。根据电脑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些语义较为固定的各类形式的语块在自然语言中占90%的比例。研究语块的学者大都认为英语自然话语由各类板块结构组成,认为大部分话语是通过语块来实现的,语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近年来,还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母语使用者无论是在进行语言产出还是处理输入信息时,语块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信手拈来、无需用语法规则解构分析。可是笔者认为不分析不等于不能分析,认为语块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并不能否定它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更不能否定语言整体的组合性,这是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可分析性及程式性。它既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可分析的相对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程式化(语块化)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前者更强调语言规则的作用,而后者更强调频率的作用。语言组合之所以能“整存整取”,主要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对应的概念已“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概念,但如果需要,仍然可以分解,如“UNESCO”,“AIDS”,“make the bed”等。语块理论强化了语言的程式性,而忽略了语言的可
分析性。
三、语块的使用频率与二语习得并不总是正相关
Pawley和Syder曾提出二语习得中的两个困惑,一个是接近本族语的流利(native-likefluency),另一个则是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即语言的地道性。大部分语块研究者认为语块的习得可以解决这两种困惑。他们认为语块通常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人人们的记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块作为整体单位储存于心理词典,或者在语言神经网络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理解的速度和表达的流利性。无论是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构式语法角度,还是语料库数据驱动的角度,都认为语块作为整体储存和提取,具有降低语言处理的费力程度(the reduction of processing effort)和完成社会交互的两大功能(achievement of so-cio-interactional functions)。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功能过于笼统,且不限于语块,其他的、临时组合的语言表达也同样具有相似的功能。如果把语块进行细分,它们的功能就可能明显有别于其它的组合。如交际套语、成语、歇后语、固定搭配等,它们的功能就不一样。笔者也同样不认同语块的积累是语言流利地道的关键原因。虽然语块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语言流利和地道,但是语言流利地道的关键不是语块的积累,而是语言游戏规则的掌握或者是语言能力本身。
人们不难发现对于本族语者而言,语块在语言习得的初期至关重要。儿童在还没有具备语法系统的情况下,会根据外界的语言输入不加分析地产出语言,而这些语言输入正是他们习得模仿的语料,大部分都是以整体的语块形式出现。但是不是从本族语产出状况就可以推断二语学习必然始于语块的积累?是不是语块掌握得越多,二语就越准确、越流利、越地道,反之亦然?王立非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中国学生的英语语块能力特征,分别对书面和口头中介语的语块使用进行了定量统计,发现中国学生与本族语学生的语块掌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可见本族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遵循不同的认知规律的,从本族语的语块产出轻易推断它与二语的语块习得是同一过程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个隐藏更深的问题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和掌握的是有限的语块,却创造了无限的语句,这将归功于谁?归功于语块还是语言能力本身?本族语者,尤其是儿童,通过模仿和输入十分有限的语言,却有能力创造和理解无数个新句子,这一事实的意义何在呢?乔姆斯基在《语言知识:其性质、来源和应用》一书中,道出了语言能力的根本在于创造性。迄今为止,对语块的研究及其重要性的凸显都是基于把语言看作是模仿性的,经验性的,而非创造性的。总的来说,除了带空的语块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之外,语块的创造性空间很小,但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创造性的。语块的模仿或积累不是本族语者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流利唯一的原因,或许先天原因也不可忽视。一定语块的积累的确对基础性的对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短时间内,一定语块的掌握的确能提高二语低年级学习者的口语、写作能力。但是仅仅如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块解决不了语言表达的根本问题。许多实证研究指出,语块是二语流利的关键原因。对此,笔者想问,为何有时候某些年幼的本族语儿童要比掌握大量语块的二语学习者语言流利得多?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本族语还是二语,随着语言熟悉程度的提高,语块的积累和积累意识在逐渐淡化,但语言的流利程度却在提高。语块的积累对于二语学习至关重要,但其只不过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二语获得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对语块重要性的强调并不能说明语块使用得越多越好,过度使用语块有时难免有炫耀之嫌,而且,诸如I think,Youknow,I mean等语块使用得太多,反而说明英语会话能力差。因此,要谨防过度使用语块。
四、语块理论的运用尚无好的模式
虽然笔者对语块有以上疑问,但并不否认语块学习是二语学习的一部分。如何正确习得语块其实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为二语或外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中介语资源的不足、语内和语际的干扰等都会引起学习者语块使用的偏差。而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之间一些更为本质的不同,包括不同的习得外部环境如语言输入和教学模式等、不同的学习者个人特点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更是导致代表语言使用规约性的语块成为二语习得的瓶颈。桂诗春和杨惠中通过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大量英语语料后发现:词汇搭配错误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问题。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即便是高级学习者,在掌握词汇的搭配上也有相当大的困难。
用什么方法习得语块呢?丁言仁和戚焱在《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熟读和背诵课文有助于习得语块。通过背诵课文,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短语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文字细节,掌握短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运用在口语中,使自己的外语流利和地道。因此,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可是笔者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实际上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学习者会自动悟出语言规律,重新创造语言。这才是语言流利和地道的关键。而且背诵也容易遗忘,对于成年人来说,背诵并不是好方法,背诵对幼童更加有效。陈艳和赵倩倩在《语块习得与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提出采用标识语块一分析讲解语块一使用语块的方法教学生习得语块,很多其他学者也都实验并认可这样的方法,可是这样的方法笔者认为只对成年人有效,对于更年轻的英语学习者,像儿童,这样的方法就显得枯燥了。笔者认为现在很多学者提出的语块习得方法似乎缺乏体系,无外乎都是简单的背诵,模仿,讲解,分析。如何运用语块理论使得学习者科学的习得语块应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语块教学法大纲(包括词汇语块表)开始,然后编制以语块为指导思想的教材,并研究形成一套基于语块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方法和策略,最后配套语块教学法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