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1
一、财务审计职能
(一)监督职能的实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的监督。首先,应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要监督其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工作程序进行必要的监督,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通畅;其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应考察其财务收支统计是否真实,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再次,对经济活动有效性进行监督;最后,监督企业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评价职能的实施首先,应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控制其他要素。为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应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内部控制。其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公正的评价。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生产经济活动的审计,对企业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设立,因此,受本企业、本部门的直接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独立性不强,阻碍了企业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审计范围受限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财务审计的实施也是从财务这方面开始的,无论是财务审计的隶属还是归属都经财务部门领导。虽然企业也进行财务与审计的分离,但在公正性方面就受到很大的质疑,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开来。而且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只针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计,涉及面不广。虽然我国对财务审计机构进行了改制,但财务审计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三)财务审计执行力度不够我国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往往有马后炮的现象,通常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查错补漏工作,缺乏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企业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虽然在财务审计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执行上却缺乏相应的落实,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手段落后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难以适应发展趋势,进而不利于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审计人员的重视,使其业务能力难以提高;随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部分企业审计手段落后,影响了财务审计的效果。
三、财务审计改进措施
(一)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有效监督企业资本运营,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相应的产权机制,使内审机构置身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改变内审无力的局面。依据我国企业现状,确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审机构,有利于实现其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拓宽审计范围要实现有效的财务审计管理,就必须拓展审计领域,不能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这一方面。首先,应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方面拓展,展开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并评价其有效性。还要开展专项业务的审计,并监督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实现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种审计方法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实现由分散式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行业进行管理,有效监督审计工作的实施。
(三)健全财务审计机构,加大执行力度首先,应逐渐完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有利于监督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准确性,真正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功效;其次,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
(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应逐渐转变传统的审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通过控制会计的信息系统,查阅相关的会计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审计程序,能够高效、及时的发现财务会计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时应做好数据加密工作,还应注意防范计算机随时出现的状况,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伴随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需求,这需要专业技能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其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列。
四、以国企为例分析财务审计的改制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电公司;风险;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73-01
经济新常态的下的供电公司不断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挑战,加上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对公司内部的财务审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深入分析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系统中存在的弊端,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可提升公司的审计风险防控水平,同时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公司审计人员工作时的疏忽或者是私下减少工作程序而造成的公司财务出现问题,公司本身的管理制度和财务规划漏洞等也是造成不合格审计报告的原因之一。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的审计报告未能反映出公司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致使相关决策者依此做出错误的判断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关内部审计人员需承担责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持久性、可控性、特殊性、隐蔽性。
客观性指的是公司内部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问题,由于企业本身的地位、规章制度、经营管理、部门架构设置等都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于社会审计机构可以自主选择审计的项目,内部审计则必须按照所在公司的制度进行审计,且审计对象不论内控、经营管理或者会计工作薄弱就拒绝审计。隐蔽性指的是由于审计报告出现差错造成的问题不会立刻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可控性指的是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审计报告出现带来的问题,适当控制风险。
二、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
1、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供电公司普遍存在经营管理随意化,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因此容易造成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出现错误或者差错的风险。例如有的供电公司在进行营销财务划归时期,内部的财务内控管理就会变的松散。造成后期审计人员审计电费经费管理时,发现资金被挪用,并且存在账外电费账户的现象。
2、绩效指标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供电公司在内部都会模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从而为公司的内部单位设置相应的指标,并进行考核,用功效来决定考核结果。供电公司一般的任务指标有:成本、售电量、利润率、线损率等。然而很多供电公司的下管单位为了能够达到绩效考核要求,不经合理计算,直接向下分派指标任务,更有甚者直接修改相关的财务数据(调节电量、提前抄表、挤占成本、突击花钱)等,最后造成财务数据混乱,增加会计工作难度。供电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还需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导致工作量大大加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3、公司内部审计方式不当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供电公司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方式,就是指只审计公司账单、财务管理以及记账凭证等的规范性,审计职能具有局限性。在审计过程中很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判断抽样审计而没有应用统计抽样技术,造成很多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现象较严重。不适宜的审计方法会造成审计结果的偏差和错误,最后引起内部审计风险。比如供电公司在进行抄表审计工作时,只是随机抽查了少量用电客户的资料,并没有对资料的真实性和来源进行仔细审查,最后造成审计结果误判。
4、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风险导向审计是现在内部审计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该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具备良好的审计和财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对公司以及本行业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流程。所以目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风险导向审计人才比较稀缺。此外供电公司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主要偏向传统的审计方式,难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严格要求。
三、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1、转换工作理念
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移,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深入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详细的审计计划,并且和公司当年的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相一致,客观评估公司实际运转情况、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和财务绩效考核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运用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供电公司审计工作人员应在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充分分析数据而获取数据背后的蕴含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此外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熟悉公司的内控环境,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估,估算出风险等级制度,再采用统计抽样审计方法,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客观评估供电公司的风险预控能力、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等因素,界定实质性的测试重点,来保证及时发现公司内部的审计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3、完善公司审计工作环境
健全公司内部的审计制度,改进工作环境,完善审计质控。例如积极构建项目质量管控以及整体质量管控的审计控制系统,再根据公司自身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设置以及其他风险因素,建立并严格执行高效的炔可蠹浦士鼗制。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一级、二级审计复核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造成的审计错误。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提升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就需要深入分析公司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换工作理念,与时俱进,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促进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绍辉.论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6,(10):33-35.
[2] 魏宁.刍议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其策略[J].新经济,2016,(9):92.
[3] 林丽娟.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30.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集团化的财务管理与其特征
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中心环节,其功能主要是对相关资金进行科学的筹集,同时对这些资金进行有效使用以及合理分配。财务管理中还涵盖了财务管控、财务监督与财务评估等工作。在企业集团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具有其与小型企业不同的特征。1.企业集团化的财务管理是将风险关系结合的管理,企业集团化总部的财务部门会对各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协调与企业集团有关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维护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活力又要维持整个企业集团化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2.企业集团化的财务管理的中心是对财务管理权限的设置,该特征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母子公司财务管控权利配置为主的各主体企业之间的财权的界定与划分;二是对企业子公司财务权限的分配,该分配必须集团中心企业的财权分配为主。3.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应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维度出发,财务管理工作应与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以此来制定符合本集团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线上,不然财务管理工作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集团传统的各种财务管理模式
(一)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母公司将各种财务管理决策权分散给各个子公司,自身进行自身的财务管理,是通过子公司间接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子公司对本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充分的自,母公司在其不损害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一般是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该财务管理模式母公司通常只是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与审批权,往往强调的是结果控制机制,母公司只管对子公司的业务能力与经营结果进行审核与评估。以此可以知道子公司是相对独立的,有足够的决策权,同时根据市场状况以及公司自身条件获得更大的权限。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同时有效减少决策周期,将繁冗复杂的决策程序简化,在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提升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效率;同时将财务管理风险有效的分散,让公司的决策更加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其主要劣势在于致使子公司只顾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短期效益,并忽视了整个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这样极易损失企业集团的整体与长久利益;同时降低了母公司对财务资金的调控能力;也极大的削弱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制约,同时不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最优化配置,企业集团的优势就不利于发挥。
(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就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都进行集中统一,不给子公司划分财务决策权。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权限大多聚集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进行严密的监控,在财务管理制度上面是统一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企业集团是个企业,而母公司是企业的决策层,子公司就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就是说子公司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张与延伸。该模式的优势是企业母公司能进行统一的财务调配,能根据整个市场的变化制定出符合整个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财务分配;加大了母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控,避免其损害整体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增大了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单独集中在母公司上,其不论是资金量还是规模都大大增大,其风险自然也就随之增加;有利于整个企业集团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增强资源在集团内的流动性,更加有效的发挥出企业集团的集团优势。
(三)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将分权与集权两者进行结合形成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往往是以分权为基础的集权,集权控制下的财务分权。其主要是将资金筹集、运转、分配等集中于一体,再对借款额度、资产变卖以及重大资金调度等关键点进行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并不是简单的平分集团的财务控制权,企业集团应在公司章程上合理地制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权限的分配,母子公司应采取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立不同级别的财务机构进行财务监控。该模式往往是根据自身企业集团的需求进行改变,企业集团的财务权利集中程度的不同就有相对集权型以及相对分权型的两种模式。相对集权型更多的体现出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优势,而相对分权式就突显出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在企业集团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相对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好把握那个标准。
三、并且完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健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
集团公司要对资金投资进行财务集中管理,就必须有专门的投资部门,首先必要要有组织机构上的保障,最有效的办法是在集团公司总部的股东会下设立管理委员会,专门对企业集团的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并且可以增加其职能,比如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设计、对各个级别的财务进行审计、对各个级别的薪酬进行规划以及评估绩效等职能。能有效的保证企业集团总部的决策在各个子公司的贯彻于落实,更加有效的实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模式规范化
1.财务资金管理。主要通过对各成员资金动员、资金流动与投融资决策过程集中化,再利用资金预算、资金定期分析报告、资金调配权、统一融资等手段进行资金管控。首先是对各成员的银行账户的管理,企业集团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开户的控制,同时子公司在开立银行账户时应向母公司报备。
2.资金监测。资金监测涵盖了对资金的监控以及预测。母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充分了解各子公司每个时期与时点可以运用于必须支付的资金,为此,需建立资金预算制度与资金监控制度,并设立相关预算部门。
3.筹资管理。母公司应加强对各子公司的筹资渠道与方式的管理,避免子公司擅自进行筹集资金,各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应取得母公司的同意并上交筹资报告,同时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筹资方式与渠道进行充分的考核与审查,避免损害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
(三)完善各项制度
1.建立财务总监委任制。该制度是世界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措施之一。该制度具有事前控制、常规性审计、有效反馈、高度专业与独立、及时等特征,可有效帮助企业集团母公司获得各子公司财务管理状况,并且加强了对企业集团子公司财务的管控。
2.审计管理制度。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根据自身企业集团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审计管理制度。企业集团可以设立各个级别的财务审计机构,并且下级财务审计机构直接向上级财务审计机构负责,而最高级财务审计机则向股东会负责。各级财务审计机构应定期对各个企业集团成员进行财务审计,并且下级财务审计机构制定相关财务审计报告上交给上级财务审计报告,最高级则进行整理,归纳与评估。能有效控制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3.实行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能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不需要再进行转化。同时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也能更加快速的汇总,不需要耽误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企业集团的管理层能快速了解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状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集团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财务管理模式涉及的环节较为繁多,其涉及的利益关系更是复杂。但是企业集团化要想更稳健的发展与扩张就必须重视并且对自身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审视,甚至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性的改革。希望本文能对相关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阳.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3.
[2]安宁.我国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商业,2015(07).
[3]周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09).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盈余质量 经营管理绩效
内控审计是财务报告的一项法定要求,在内控审计下编制财务报告,满足法定会计准则与规范,做到结果当中不隐瞒重要信息、不存在欺瞒财务报告使用者等,通过内控审计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正是基于内部审计这一基础规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做出了要求,财务报告中对企业会计盈余和内控审计的关联度进行了说明,因此对上市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室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盈余的关系
第一,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内控制度是通过体系化的流程让财务报表结果变得科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报表的编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财务报告当中的偏差、遗漏和错误等情况,进而有效地防范由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问题导致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发生的决策偏误,如管理层、投资人、债权人在经营、筹投资的决策等。我国财务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企业内控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让企业的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产生对制度的信任,进而让企业的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的高质量、高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流程化且具有规范性的,这就对会计处理的记录和估计差错进行了约束,同时内控制度的高标准也让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其产生信任预期,确保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性发展决策。财务报告中所反馈的会计盈余是内控制度下生产经营过程的一个真实反映,由此可见,内控制度的高质量在会计报告当中可以持续的产生影响,并且正向影响对企业盈余也有着正面的作用。
第二,可提高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内控审计制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高质量可促进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同时在制度规范与信息披露下也对高管与股东盈余能力进行了反映,并制约二者因信息不对称出现的操纵盈余、等问题。同时,披露内控审计的公司通过第三方机构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将企业内控审计结果向外披露,这种披露行为本身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质量进行的传递,而对企业声誉有着正向的影响,让企业内控不断的改进。
二、上市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三种假设
第一种假设,文献研究表明,对企业而言提高其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水平,因此注册会计师可正当的对上市公司内控进行审计并提出意见,这对上市公司实现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起到帮助。因此提出假设一,上市公司具备内控审计的,其项目会计盈余水平要低于不具备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
第二种假设,在外部审计监管当中,内控审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企业实施内控审计的目的在于让自身经营活动变得合理与合法,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会计盈余管理从管理层面上是通过利用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支配的,为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对利润做出合理地分配,因此企业内控审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是降低的。
第三,研究显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是由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所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即盈余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财务审计意见,但在实际中发现这种关系并非十分明显。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而言十分重要,若财务报告审计出现非标准意见,那么将对公司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降低经济效益,出现信任危机。让企业内控制度得以良好的发展是抑制会计盈余管理的重点。对内控审计制度存在漏洞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推断,让内控审计对会计盈余管理的抑制影响得到保证。因此假设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意见与其会计盈余管理谁平为负相关关系。
三、实例分析
(一)样本选择
选择2012年至2015年某市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其中存在的审计资料缺失、资产负债率超标、新上市公司、金融保险类公司样本等撇清,留下2012年至2015年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二)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在会计盈余管理中,盈余管理程度时对会计估算方法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然后经变更做出实际盈余管理。例如选择企业预计残值与资产折旧年限。本次实证研究选择修正模型JONES,融合ROA变量,模型为:
根可操控会计应计利润DA可计算出上市公司其实际DA值为TA1,t-NDA1,t。
解释变量:在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中控制变量是以虚拟变量ICA出现的,又被称为是独立分量分析,当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中ICA=1时,则未实施内控审计的ICA=0。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分析,该上市公司的应计会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为0.080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和2.9984,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之间的应激会计盈余管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计计算所得ICA值平均为0.4432,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有近50%披露了自己内控审计报告内容,这显示出明显响应了政府《企业内控基本规范》政策,分析控制变量平均值为21.9717,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17.5344和26.3142,这表明上市公司规模分布比较平均。上市公司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0.5122,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000和0.9978,中位数0.5257。从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来看,样本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均>40%,部分超过50%,最大负债率近似等于1,结果提示众多的A股上市公司之间其资产负债率差异很大。从总资产收益率上来看,平均为0.0389,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9958和2.9310,表示各个上市公司之间总资产收益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平均收益率均>5%,提示可能是因行业性质、经营效率等因素导致。
2.统计分析。通过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被解释变量预测值和实际值是基本相同的,无差异;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在置信度99%上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证明假设一成立,表明有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其项目会计盈余水平比未进行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要更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内控审计报告对市场有一个有效的提示,投资者可根据提示对公司内控审计情况、盈余管理抑制水平进行分析,并评估公司价值,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帮助上市公司完善自身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5
一、审计委托要坚持公开招标
企业财务决算审计一般由国资委委托中介机构实施,中介机构的选骋由国资委从其建立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中抽签选取或直接指定。这种选骋方式尽管不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开展资格审查,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但限制了充分竞争,人为地地排斥一些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的决算审计服务,特别是有些地方国资委建立的备选库中可供选择的中介机构数量与其所监管的国有企业数量相当,当企业的决算审计在年初岁末同时铺开时,基本无选择余地;另外,由于没有按规定建立起合理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中介机构一旦入选备选库,就能连续数年承揽审计业务,致使其缺乏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与压力。要打破中介市场的行政壁垒,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节约决算审计费用及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废除现有的从备选库中选骋中介机构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公开招标等充分体现竞争择优要求的方式来确定财务决算审计的中介机构,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开放的中介服务市场中采购质优价廉的审计服务,除了节约费用、提高审计质量外,还有助于培育健康的中介市场竞争秩序,减少中介机构选骋过程中的权力寻租。2011年6月成都市国资委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建立5年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以公开招标等合理方式来选择为监管企业提供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审计内容要突出国企特色
地方国资委的相关文件规定,财务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及国资委要求的其他重要财务指标或专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并出具财务审计报告。由此可见,财务决算审计的内容还局限于对企业财务事项的验证,主要为提高监管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服务,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类似,未能体现国有企业的特色。当前,地方性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投资决策流程较随意、内部控制制度欠健全、风险防范意识较淡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年一次、花费不菲的年终财务决算审计,理所当然应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综合性审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更重要的是要在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内控机制、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作用。故应赋予财务决算审计新的定位,积极推进财务决算审计的内容由以财务报表为主向以财务报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并重转变。
三、审计过程要加强动态监控
监管不严是造成财务决算审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地方国资委在完成财务决算审计的业务委托后,往往只注重于对财务决算审计报告本身的复核验收,而对决算审计过程及审计工作底稿缺乏应有的跟踪管理、专业指导和监督检查,这种监控模式很难起到保证审计质量的作用。因此,地方国资委及外派监事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对决算审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使中介机构勤勉履职、规范履职、依法履职。在决算审计开始前,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审计准则变化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决算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注意事项,向中介机构作出提示,提出要求,给予指导,督促中介机构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避免审计计划流于形式。在决算审计实施中,应督促中介机构严格履行审计程序,充分关注控制测试结果是否支持风险评估结论。在决算审计结束后,应对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及工作底稿等业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审查和评价其审计程序是否合适、审计证据是否可靠、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审计报告是否规范等,评估决算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对决算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监控,促使中介机构切实完善执行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四、审计报告要推行公开披露
在中介机构的观念中,一般都认为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大,国有企业的审计风险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呈报少数单位,不需对外公布,缺乏社会公众的监督及相应的影响力,导致审计质量的问题与缺陷很难被发现。因此,推动国有企业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不但能督促企业管理层不敢懈怠工作,而且能促使中介机构勤勉履职,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从理论与实践上来说都是行得通的,国有企业从本质上来说与上市公司一样都是公众公司,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而是由各级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及社会公众持有。根据委托理论并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及国资委都是委托人,企业经营者及承担企业审计业务的中介机构都是人。作为人受一定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完成责任的同时也同样的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很难完全忠实于委托人。要降低这种委托风险,关键在于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地方国资委可以而且应当参照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披露准则的要求与做法,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的平台与规则,向社会公众定期公布与披露包括决算审计报告、公司治理情况、业绩考核结果等在内在相关信息,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国有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水平。
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范文6
对于国外碳排放审计的现状主要基于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方面逐次进行说明。
(一)审计主体
目前碳排放审计的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专门从事审计与鉴证业务的组织,即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国际四大之外,均富国际等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参与;另一类是由环境工程专家构成的咨询、评价机构,如知名的法国国际检验局、英国劳氏质量认证公司、环境资源管理集团等。两大审计主体均属于独立的第三方,经过其审计的碳排放信息质量有保证,更易获得他人的信赖。两大主体优势互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扎实的审计功底与强大的审计队伍,而咨询公司在环境专业知识方面见长。根据WendyGreen(2013)对2006年至2008年来自43个国家的3008个公司的碳排放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发现,当鉴证对象仅包括碳排放信息时,倾向于由咨询公司进行鉴证。当鉴证的对象延伸到可持续发展外的更广泛领域时,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的居多。
(二)审计标准
国外进行碳排放审计时所依据的审验标准有:在国际层面,有审计职业界,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ISAE3000标准,其他组织,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04年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及国家化标准组织(ISO)于2006年制定的ISO14064-1、ISO14064-3等。在国家层面,美国会计师学会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于2003年纷纷制定了关于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认证的审计准则。尽管审计标准种类繁多,然而与成熟的财务审计不同,碳排放信息鉴证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国际性指南。因此IAASB在2007年批准了一个旨在制定碳排放披露鉴证准则的项目,并于2008年在悉尼、墨尔本、多伦多、布鲁塞尔召开的四次圆桌会议中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会计人员、政府监管者、公司代表、学术界成员等)对构建准则中的难题进行集中讨论。
(三)审计方法
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如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等在碳排放审计中仍然可用。根据美国和欧盟的排放实践,在进行现场审计时,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监测计划数据、历史排放数据等,现场检查监测设备的维护状况以及与相关工作人员面谈等,必要时运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对检测系统进行独立的成效检验。基于获取的信息进行策略分析、程序分析以及风险分析,加强关注错误高发源和其他可能导致错误的监测和报告程序,重视经营者为降低不确定性采取的所有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方式。除此之外,大量的数据处理与验证必须允许操作的交易程序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在碳排放报告与审计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审计速度,增强数据的分析以及可比性。美国是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的典范,环保局(EPA)要求污染物的报告应以标准化的电子格式(EDR)报告。当排放数据以标准化的电子格式报告时,可通过数据检查软件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检查,并结合风险评估程序有针对性的投入审计资源,减少或避免错误,审计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四)审计报告碳排放审计的最终成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应明确所有完成的相关工作,并对有关排放信息表述是否恰当做出评价。传统财务审计一般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在碳排放审计中审计人员可基于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报告具体的要求有选择的提供合理、有限保证,甚至是高水平的保证。目前大部分的碳排放信息审计报告仍然作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独立碳排放审计鉴证准则的建立,单独披露碳排放审计报告是发展趋势。
二、国外碳排放审计的效果分析
(一)研究假设
对碳排放信息进行审计、评价意味着企业注重碳管理,属于Sinkin(2008)所指的生态效益企业。相对而言生态效益企业能否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Sinkin(2008)选取2003年431家财富500强企业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采取具有生态效益的策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拥有较高的股票价格;Jacobs(2010)则选取340家美国公司作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方法证明,经过ISO14001认证的公告会引起市场较强的正反应,与Sinkin(2008)结果类似。可见,经过认证的环境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价值,而碳排放审计作为对碳排放信息的鉴证、评价,属于环境认证的子部分,是否有此效果,本文对此加以验证。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经过碳排放审计的企业拥有更高的企业价值。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本文样本来源于碳信息披露项目(CDP)。CDP是由英国伦敦机构投资者自发形成的,旨在向投资者披露有关气候变暖所引起的重大风险与机会的信息,试图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对话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至关重要的碳排放信息和数据。目前CDP已扩展到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碳披露的基本模式。而我国企业自2008年受邀参与CDP问卷调查,成为参与比例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即使在2012年100家受邀企业中,回复问卷的企业也仅有23家,未回复但提供相关信息的企业有1家,尚未披露任何关于碳排放审计的信息。鉴于国内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以入选2011-2012CDPS&P500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CDP属于自愿性披露项目,最终参与CDP问卷调查并予以公开的企业2011年有295家,2012年298家,即可获取的观察值有593个。其中2011、2012年经过审计的分别有79家(26.78%)、179家(60.01%),开展碳排放审计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碳信息披露是否经过审计(Audit)采用虚拟变量定义,是为1,否为0。结合已有的研究,本文的企业价值采用托宾Q值(TobinQ)来衡量,并选择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收入增长率、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模型,模型中的定义变量见上页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上页表2,各变量的标准差较小,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性,处于正常的变动。TobinQ=β0+β1Audit+β2SIZE+β3Lev+β4Growth+β5Roa+ε
(三)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TobinQ与Audit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18,p值为0.664,意味着简单的两者之间线性相关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4),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企业发展状况之后,TobinQ与Audit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14,p值为0.006,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变量的相关性检验,初步说明碳排放审计可影响企业价值。(四)回归分析由表5的多变量回归结果表可得,TobinQ与Audit的系数为0.224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除此之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企业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企业价值。这一结果充分印证了相关性检验的结论,即在控制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与企业发展状况下,碳排放审计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假设得到验证。
三、结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