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1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 构建主义 主题发散法 供配电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3-01
1 构建主义学习观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对皮避杰等人的早期构建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构建主义从角色本身、观念化结构等互相的关系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它们是谁?它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学习的模式种类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全景传输转述和知识构建。全景传输是指学生以既定结构接受知识,即固化思考模式,阻碍个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模式。全景传输模式主要是教师对材料和内容的传输,是与表面的而非深入的学习方法联系起来的。而构建主义者认为学生需要发现、检验、构筑,共同构筑和再构筑新知识,然后应用。安东尼指出:学习者不再被看成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构筑者,“学习就是知识的构筑的过程”,“重复是为了构筑和领会”,从而更好的理解。
因此,将构建主义理论引申到学习中来可知,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供配电技术课程性质
《供电技术》课程综合性强,包含内容广泛,各章节从内容上相对独立,如果没有一明确的课程目标贯穿其中在学生头脑中只会形成零散片面的概念不能构成供电系统的整体概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明确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有了课程目标,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为此,我们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以工厂供电系统的设计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每一章节在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终建立起供电系统的整体概念。《供电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现场的一些知识无法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主题发散式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中的实施过程
3.1 主题发散式教学法的思路(图1)
3.2 主题发散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现如今的供配电的发展情况,给出一些相应的主题,比如说:国内、外变电所的发展情况;高、中压开关设备的发展;低压开关柜中应用的智能型低压电器;国内、外变压器的现状及发展等一些和现实紧密相连的主题。这样一来,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的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供电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向老师借阅这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阅,下载了资料,并在同学间互相传阅,有的还将资料提供给老师,共同商讨。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给定了单相接地短路的SIMULINK仿真与实验设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及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得大家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从教学实践的结果看到,该项目所最终实现的成果与理论波形一致,结果正确。于是,我们便应该在这个主题下进行深入的发散思考,还有很多工作我们必须研究,才能更好将知识进行贯通与融合,总结起来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入。
(1)我们从结果不难看出,在电流波形中波形不光滑,存在一定的谐波。于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谐波的分析与控制仿真。
(2)我们设定的实验是双回线路,那么我们断路器的选择除了使用已知的开关外还可以使用别的开关来替代吗,结果会如何呢等。
4 结语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应用原有知识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应根据情景交互和社会撩作去认知事物,解决问题。在这一全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主题发散式教学法。通过在规定时间内的反复参与主题的学习与指导,使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将知识得到提升,在搭建模型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也能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认知。总体看来,该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锡涛.授之与渔还是鱼: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美国成人教育教学案例[J].成人教育,2011(11).
[2] 李娟,曲颖,耿忠德.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基于网络的包装材料学教学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6.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学习
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
但是教育部提出的理论性指导意见,在具体操作中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如;如何培养习惯于依赖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这些问题既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江西财经大学以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精神作为指导,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的鼻祖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LevVygorsky。他们最先提出了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从而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Ausbuld,1964)。随后,这一观点用于解释和探讨语言学习过程。首先,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次,由于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调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不完全决定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RI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通过设计符合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是一种合作主动的过程。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制作与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集成信息的传递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的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方式积累词汇,有的学生通过做习题来记忆词汇,而有的学生更愿意按照词汇表来有序地背诵单词。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学生间个体语言习得的差异,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语言场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电脑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教育专家Moore(1989;23)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大量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如Krashen(1982)所说,只有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即i+1)的语言输人,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网络教学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人环境不足而诞生的,反映了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如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有趣的动画效果能解除学生对提问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自然地参与讨论;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生动地展开,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有选择地反复观看;利用flash和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而且在视屏上打破了习惯的约束,造成新奇感和震撼感,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WWW浏览服务也颇有用武之地;一方面,教师可以用Word将文字和语言素材融人自制的外语教学网页,供学生自由选取,可浅可深,可详可略;另一方面,Internet时空里大量的原版语言和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层面的语言信息。可见,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创造的学习环境里,纯正的语言,精美的画面,随进随出的课件设计,从听觉、视觉、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与教学效果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人的感官起着重要作用。感官接收应用得越多,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知识则越容易理解。由于网络教学展示的声光信号,图文并茂,声情融会,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印象传递信息的效率。这种全信息表达和知识的多维呈现,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利用多媒体,可提前精心制作网络课件或CAI课件。课文中的单词及短语等等都被设计成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学生可以不断的使用鼠标主动搜索自己未知而想学的知识。这些课件可以使理论的语言与具体的表象有机结合,化解了教学难度,便于学生记忆。同时,这对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学生学到earphone一词时,只要轻击鼠标,就能看到超链接画面,于是他就懂得了receiver不同于earphone和headphone。的确,这些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各种感官,扩大了他们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因而提高了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范围,使学生主动记忆,积极思考,进行有反馈的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4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整个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学前教育的
A.基本条件 B.基本手段
C.基本内容 D.基本问题
2.人们把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托幼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并广泛开展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始于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
A.6岁以前 B.8岁以前
C.9岁以前 D.10岁以前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前教育事业成为
A.社会慈善事业 B.社区保障事业
C.社会公共事业 D.社区福利事业
5.已有研究发现,幼儿个体口语学习的敏感期是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6.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
A.扩大招生、降低成本 B.调整结构、扩大规模
C.优化配置、开发资源 D.改革体制、实行“三制”
7.幼儿的基本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观摩 D.劳动
8.对婴儿来说,的营养品是
A.牛奶 B.乳制品
C.含钙乳品 D.母乳
9.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研究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以及形成鲜明性格差异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A.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B.托儿机构的教育方法
C.长辈对待孩子的方式 D.所在社区的教育环境
10.在大教育观的导向下,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社会化 B.专业化
C.规模化 D.家庭化
11.决定幼儿对幼儿园感受和体验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A.幼儿园领导的工作作风 B.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
C.幼儿园的设备设施 D.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看法
12.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基本单位是
A.年龄组 B.兴趣组
C.幼儿小组 D.幼儿班级
13.在托幼机构教育过程的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
A.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B.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C.教师与幼儿园领导的关系 D.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14.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观察与模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提出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A.新建构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建构主义
15.我国古代幼儿蒙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
A.蒙养院 B.家庭
C.私塾 D.社会慈善机构
16.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
A.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职业观
B.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儿童观
C.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苦乐观
D.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权利观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什么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A.颜色 B.环境
C.污染 D.物质
18.幼儿接受空气浴、日光浴等的方式是
A.游戏活动 B.体育活动
C.户外活动 D.园外活动
19.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要保证幼儿有足够大的活动场地,每位幼儿至少拥有
A.1平方米 B.1.5平方米
C.2平方米 D.2.5平方米
20.在幼儿教育领域,新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D.师幼互为主体关系
21.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出发点应当是
A.适应班级管理的需要 B.适应幼儿家长的要求
C.适应幼儿的发展 D.适应幼儿教师的要求
22.对小班幼儿班级生活指导首先要
A.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 B.组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
C.形成班级活动规则 D.进行必要的入园引导工作
23.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辅导,可以发展幼儿健全的
A.体格 B.人格
C.性格 D.品格
24.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A.自然、社会、生活 B.自然、社会、教育
C.自然、社会、家庭 D.自然、社会、自我
25.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课程研究工作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6.我国幼儿园课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组织形式)是
A.项目活动 B.单元主题活动
C.计划教学活动 D.学科活动
27.20世纪50年代,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以作业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的是原苏联幼教工作者
A.赞可夫 B.凯洛夫
C.乌索娃 D.福辽莉娜
28.我国古代最早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朱熹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9.应该说,最容易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最能体现儿童的个别差异的是
A.活动模式教学 B.发现教学法
C.全纳式教学法 D.方案设计法
30.我国幼教事业的组织领导主要采取的办法是
A.统一领导、中央负责、分级管理 B.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D.统一领导、中央负责、园所管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教育效益
32.教育机智
33.课程设计
34.直接指导(的方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托幼机构教育的职能。
36.简述幼儿行为辅导的必要性。
37.简述师幼关系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38.简述因人施教的重要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40.评述瑞吉欧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5
关键词: 任务型语言教学 英语 口语 职校 语言运用能力 素质教育
1.引言
对于我国大部分职校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唯一使用和体验英语的地方,在课堂外,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接触和演练学过的英语,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能够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的基础人才,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当前形势的需要。只有对英语教学进行革新,对课堂进行改革,才能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正在对职业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30多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主体性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做中学,用中学,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种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将围绕这一教学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2.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基础
2.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必要性
任务型教学强调应用,努力给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它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任务型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它对各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包容性,适合多种类型和组织形式,既适用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也适用于学习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活动;不但可以独立操作,而且有利于合作学习。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带来如下变化: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营造语言的运用氛围;
第三,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
第四,布置英语语言、文化环境。这些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条件。因此,《课标》大力提倡任务型教学。
2.2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等。下面择其两种主要来源,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交际教学理论等几个方面来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理念。
(1)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学习者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解。
2)当前的理解决定所建构的新知识。
3)社会交互作用促进学习。
4)有意义学习出现在真实学习任务中。
它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交际教学论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
海姆斯提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的学说,即:
1)形式是否可能。
2)实际履行是否可行。
3)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
4)实际上是否完成。
“交际能力”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者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该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这四个部分的要求为参考,尽量创造适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环境,确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3.1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法认为口语教学的内容应是语言知识教学与培养在各种场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二者的结合,共同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教育目标。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一个人的口语能力,即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范、用词恰当;掌握说话规则,了解语言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情景或社交场合下能够恰当得体地使用习惯表达法和正确的语体;熟悉交际的策略,会使用会话技巧及利用非语言手段克服因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
3.2任务型教学法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交际任务,创设交际情境,铺设交际路径,积极引导学生“敢”说、“会”说、“多”说,走出“哑巴英语”的困境,推动职校英语教学,实现口语交际的功能。
我国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调查的现状令人担忧。笔者所在南京市女子中专――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在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时发现,擅长口语、能与外籍教师进行日常会话的学生只占16.2%。学生说英语时,有33.1%的学生感到害羞,26.2%的学生感到紧张得说不出来,只有24.3%的学生很乐意使用英语与别人交谈,而能自然流畅、充满自信地进行英语交际的学生仅占17.4%。(见下表)
传统口语教学有许多不足之处:
(1)传统型口语教学过于强调准确性。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听说法,即只让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略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学生活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些教师对语言形式要求够细、够严,让学生反复操练一些死的语法结构。
(2)纯粹的语音教学。在过去几十年来时间里,口语教学偏重于教语音,学生发音准了,却还是不会用英语连贯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片面追求熟巧。大多数教师让学生操练一些已有明显答案的问题或互相转述一些大家共知的事实,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诵,记忆课文,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操练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些做法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情景性,学生还是不会在不同场合用恰当的语言结构表达特定的语言意义,因而无法进行正常交际。
在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授中,任务型口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任务为依托,以培养和提高职校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交际性。
4.任务型口语教学案例
4.1有关背景
本教学案例为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英语优质课评比参赛课,所教授的为职教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三单元,围绕Television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所教授的是Speaking部分,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观点和看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怎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个很好的途径。下面笔者主要谈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赛课中的成功尝试。
4.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掌握对话中出现的生疏词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对话,如:opinion,worst,terrible,joy,joyful等。学生应该掌握生词词组和对话大意,并能用本课所学英语词汇来完成基本任务。
(2)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观点和看法。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特别强调学生在不同语境下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能用英语流畅地完成语言交际任务。
(3)情感目标: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营造快乐、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本单元通过选用砺志向上的情景任务,并设计“生活箴言”,巧妙通过多彩任务的设置,将德育教育融进英语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3实施(课堂教学实录)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引入(Leading In)――热身活动,笔者设计一个简单任务,复习与本课相关的内容,为实施任务作铺垫。
(2)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介绍任务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呈现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呈现、介绍、操练与任务有关的单词和短语)。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1)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What does Eliza think of winter?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阅读本篇文章激发“说”的兴趣。
(3)任务中阶段(During-Task Phase)――做任务(个人、小组、集体完成任务)
在说的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先要求学生进行简说,先弄清对话含意,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了解整体,然后逐步掌握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最后完成不同难度的口语任务。任务型教学法突破了在教学内容方面由部分到整体的传统英语教学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部分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个口语表达任务,
1)要求学生找出对话中出现的一些表达观点的短语,并辨别出句型适合于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通过表格的反复呈现,使学生们一边说一边进行记忆。I’d like two students to give us a summary of phrases about expressing opinions.
2)For different seasons,give your different opinions.
要求学生看季节照片,并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用表达不同观点的方式描述不同季节的优缺点。
以上任务的难度是由浅入深进行设计的,因而,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进行学习。
(4)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rase)――反馈。
A.检查、评价完成任务的情况。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口头,填表等形式作评价)。
B.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通过活动强化本课英语口语表达难点。
在说的后部分,为进一步巩固口语成果,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口语表达任务,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施分层教学,这里做了许多处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任务,由简入难。
(5)布置作业(Homework)――布置作业(注意做与任务有关的作业或为下节课做准备的作业)
最后是作业部分,通过一个设问:Do you still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xpressing opinions?(你还想了解有关表达自己观点的更多方式吗)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探究学习的更大热情,这时给学生布置两项任务:
1)Review the useful expressions of level A.Read and act the dialogue in Task 1.复习对话并分角色表演对话。
2)Situational dialogue:
We see TV ads every day.Some people think they are helpful,but others don’t think so.What’s your opinion? 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分组对电视广告效应作出自己的评价,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4.4简析
本课是“说”,笔者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一系列任务,由简到难,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增强学生会话的信心,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在这节课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任务,例如较容易一些的问题型任务,如回答问题、描写照片、猜谜语等;也设置了较难的项目型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有梯度的任务操练,把握好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强任务派”原则逐步分配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笔者注意加强任务中的即时评价,因此,发挥了教师“组织任务,点拨评价”的作用,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这节课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把握得比较到位。本次赛课,笔者荣获了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英语优质课评比综合二等奖的好成绩。
4.5这个教案体现了任务型口语教学法的以下几个特点
(1)改变课内学习和语言环境,创造语言运用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改变学习方式,组织口语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3)设计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流利性。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确保了语言的得体性。
(5)建立了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克服了口语交际中的情感障碍。
(6)有助于评价体系的完善,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调整了评价手段――各项技能的综合评价;充实评价的方法――以人为本的全面评价。
5.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水平,英语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的内涵,培养职校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达到英语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的综合目标。
(2)在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创建为学生提供在课堂内模拟自然语言学习环境的各种条件,但不能否认语言知识与集中在形式上的练习。
(3)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的形式,还要强调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结合。
(4)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的理念是调动职校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5)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应与传统语言教学方法同时使用,探索提高职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找出更加适合职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交际能力是语言课程的最终目标,并适当注意语言的真实情景和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把课堂学到的语言应用于不可演变的真实世界中。任务型口语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思维,千方百计地提高职校学生的口语。
总之,“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趋势,值得大家探究。我们要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只有真正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难度、任务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自身的主体性,自主地去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学英语口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2]杨永胜.浅述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增刊).
[3]张东波.口语教学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第13卷,(3).
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6
关键词:管理经济 学会计专业硕士 教学模式选择
一、引言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实际应用。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以及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促进理性思考和理性创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辛辛苦苦、费时费力的满堂灌,上课所谓的教师“一言堂”;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且的。目前有部分学者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考、管理经济学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模式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依据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从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经济学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为管理经济学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也将对其他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选择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经济学教学研究意义、理论依据及相关文献概述
(一)研究意义 从管理经济学目前的教学现状看,迫切需要改进其教与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搞好管理经济学教学工作。对管理经济学教与学模式予以研究,同时也填补了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的空白,研究意义在于: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换;教师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认知和运用能力o
(二)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理论:一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理论。从人本主义教育的立场来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的独特的人类存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这可以作为任何一个教师的目标,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明确目标,而且更为关键的要如何为达到目标的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学习可以由外部施加、人为联想的学习、人为条件作用的学习、人为意义和反应的学习;也可靠自身和自我选择学习。站在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是崇尚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内外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的思想理论。二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重视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鼓励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对教学做出贡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发挥学生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建构性,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三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核心的要义是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如此。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创新中得以发展,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o
(三)文献简述针对管理经济学的应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已有部分学者做相关研究。在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方面,李娜曾在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与“价格联盟”》一文中,运用价格弹性和“卡特尔”组织分别来解释航空市场的价格战和价格联盟;叶江山在《论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应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做好监理企业的工作,提高监理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监理企业的效益,通过创新提高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厉钟灵、戈国莲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经济学分析》一文中,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模型。就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孙浩在《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一文中运用需求规律、价格弹性、成本分析等原理引领企业在竞争中的方向,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进行理性思维,以此制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在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方面,竹雅东曾在《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分析;刘德宏和蔡燕弟在《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如何做到西为中用,如何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翁英英在《课程案例教学初探》中对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面,王爽、赵国杰在《用AHP评价NBA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二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在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评定中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给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创新方面;杨淑娥曾在㈣专业硕士(MPAce)教育模式选择的思考》一文中,结合MPAce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教学模式作了研究;徐克英在《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一文中,对给予学生选择教师权利的“挂牌教学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科研方法作了探索。
三、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定位与内容特征
(一)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定位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是沟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
策的桥梁。西方经济学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_一阶段是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认为流通创造价值,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流通领域的重商主义;第二阶段是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以亚当・斯密、太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学派,强调劳动创造价值,认为是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的古典经济学;第三阶段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阿弗里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学派,采用边际分析、均衡价格等理论方法,研究中心转向了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第四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以约翰・凯恩斯为代表的学派,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到研究领域,以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当代经济学。管理科学晚于经济学的产生,但发展非常迅速。同西方经济学说相比,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以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的"212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重点研究提高企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的需求行为;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以西蒙的“管理决策理论”和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等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如何实现现代化;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沙圆的“组织文化理论”和彼德・圣吉德“学习组织理论”等为代表的学派,以更高的管理思想、境界和管理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经济学内容及特点 管理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各种约束条件及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将有限资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主要包括:边际分析、需求分析、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市场结构、定价决策、风险与资本运算、技术变革和布点理论、企业决策与政府等。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汇率、国际贸易、产业竞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等,逐步在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向注重实施和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竞争的自动化,其内容将更加丰富。管理经济学不仅是有关经济理论与决策方法在数量上的相加,更表现为一种综合交叉而形成的质的升华、提炼,从而强化企业决策者在管理中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特点在于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将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分析。专业性强;综合性强;逻辑性强;应用性强;交叉性强。
四、基于MPAoe辅角度的教学模式选择
(一)教学的模式选择 会计专业硕士是为了满足公司财务与会计人员面临经济全球化变革而专门开设的。该项目2005年开始在21个试点院校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试点招生:截至2008年,已经扩充为25所学校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这种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在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同时,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财务与会计技能以及拓展其对财务、会计实务和典型案例的理解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把握企业财务管理全局的能力。把管理经济学作为IVIPAee核心课程,突显其重要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现从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选择、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分析如下:
“
(1)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一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MPAcc学生大多数读大学时以文科为主,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方法感兴趣;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难以深入。对数学推导、图表、公式等理性知识产生排斥心理。二是社会经验相对丰富,具备一定社会阅历。大多数学生有会计、财务、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背景与工作经历,部分学生在财经管理岗位上工作,对企业相对比较了解,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知识结构体系较新,学生年龄结构年轻化。学生离开学校时间不是很长,知识结构体系较新,并且对新知识渴求比较强烈,积极进取、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
(2)教学模式的选择。西方在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很多。其中以“学科中心”、“能力中心”、“协同式”、“IVIES(就业技能模块法)”模式等盛为流行。我国在继续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可以“移花接木”,借鉴西方的成熟模式。据MPAcc专业设置和学生的特点,可采用以“能力中心”模式为主,“协同式”模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前者以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能力教学为单元,以学生是否具备能力为衡量标准的教学模式。后者是实行大学和企业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能力培养目标。MPAcc教育要面向会计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的高级应用性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一是数学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经济规律本质抽象的表现,学习模型不仅是对计算过程的掌握,更重要的通过模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二是宏观形势理解和整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管理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把握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创新,提高决策水平,结合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整合。三是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培养e运用经济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促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4)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应该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式:一是理论教学方式。上课前选好适合MPAcc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做好课件,查阅和准备好教学辅助阅读材料。上课内容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师生互动。二是案例教学方式。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生动、完整、典型、适用的教学案例,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多元性探索研究。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让不同的经验得到交流和分享。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讨论中忽视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进一步剖析,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给学生布置适宜难度的案例,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巩固课堂知识。三是实践教学方式。管理经济学中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教师可以把案例中的数据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管理经济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教会了学生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情景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将研究学习的内容转换为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创设过程中,应注意情景的生活化、故事化和现实化,建构联想空间,大胆创新,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涩进学生自主
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的环境。五是合作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对角色进行互换,给学生展示多面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相互交流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