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2日

一、国有企业内审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弱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到位,内部审计工作难以进入角色,还有少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联合办公,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顾虑,从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往往只对某项特定事件进行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经营项目,审计报告没有前瞻性,无法给管理决策层提供具体有效、全面运筹的信息,使得管理决策层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致使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三是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只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定性检查,不能对正在发生的事项进行过程控制,内部审计获取信息的滞后性导致未能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潜在的管理风险实施再监督,并及时有效地起到化解和防范风险的作用;四是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层面。有的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企业原有的财会人员。这些人员都没有接受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从而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解决对策

内部审计发挥何种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机制和机构是否健全。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是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咨询服务充分有效发挥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要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职责与权利,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涉,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另外,还需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以监督和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控制,确保经济运行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国有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快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积极推行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一是监督;二是服务;三是增值。通过监督客观完整地还原事实,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服务充分突出内部审计的特点,将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改进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增值服务提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实现管理效果的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不仅是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和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缺失,还能帮助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在提高企业战略目标、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经营计划、有效防范各项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加大力度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宣传现代内部审计管理理念,让领导者充分认识和了解内部审计的本质和作用,把内部审计监督视为第一道免疫防线,将内部审计作为看护企业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监管控制机制,并将监督权限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积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理念、观念和思路转型,大力开辟新业务领域里的增值服务。拓展内部审计的涵盖面,加快推进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目前,以风险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已经逐渐成为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风险治理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极具价值的资源,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目标实现的促导者。内部审计已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效益审计为主转变,这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转变理念,注重在微观查处的基础上,加大立足全局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资产、资金、资源安全和经营风险,克服单一的审计方式,以全新的视角,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从国有企业资金、资产和整个业务流程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来分析和把握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及控制制度层面上,提出具有宏观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国有企业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断满足国有企业日益增强的加强自身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

选配审计精英,提高执业质量。一个高效和开拓创新型的内部审计组织,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广博的业务知识,才能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掌握生产经营流程、企业管理、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才的资源配置,搭建科学合理的梯队式人才队伍结构,把一些具备管理才能和业务特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要健全教育培训、选拔等保障激励机制,为内部审计人员的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加快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胜任能力和执业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审计月刊,200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运作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等问题。其原因是内部会计审计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因此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分析原因,找出改善措施,使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国有企业需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级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另外,《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多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都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是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并且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第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合理建立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问题上,应制定合理的消耗量,在主次产品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找准内部控制的控制点,找出管理中的漏洞,从而确定审计的检点和检查范围,有效的发现损失浪费和弊端,以提出症结所在并加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也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

第三,防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大,生产经营环节较为复杂,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也会存在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可能导致以权牟利,假公济私,侵占企业财产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从制度、管理、监督等环节入手,确保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改革有法律的保障,树立依法经营的意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一,制约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进行监督检查,比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揭示国有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第二,评价鉴证作用。国有企业是委托经济责任的经营模式,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大型的企业集团不仅生产规模较大,而且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管理层次较多,所以作为受托经济责任人的领导干部需要进行经营业绩考核,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各部门各组织机构的经营活动成果作出客观的审计评价,使领导干部更加勤政廉政,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使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促进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其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国有企业通过内部审计不仅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进行监督。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及时提出解决方法,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及时解决职责分离不清的情况。内部审计还可以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独立性不强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审计独立性包括两方面: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保证独立性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保持独立性,在鉴定和评价上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但是现在有些国有企业只是为了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其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实际上受很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是管理者主观意识的体现。由于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同时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本身密切相关,各部门之间承载相互制衡的关系。所以,内部审计很难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地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因此也被削弱了。

2.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地位低下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直接归属于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审计部门应该只对部门的领导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工作职能和权限,或虽然制定了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但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所占比例较小,而传统的国有企业更多的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归于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下的监管。这些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较低,制度不完善,反映出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支持不到位。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职能不能充分的发挥,一般只对某一特定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预见性,防范性,无法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目标作出贡献,使得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可有可无的,因而使内部审计地位大大的降低了。

3.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审计环境

我国目前现有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大多数只注明了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粗略,规范性不强,使得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保障程度受到了影响。当前,我国先后颁发了有关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条款,但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说,制定的还是比较笼统,尤其在经济管理方面规定的还不够完整细致,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鉴定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对待违法违纪行为时,缺乏有力的依据。由于目前现代的企业制度还不够规范、完善,对内部审计部门缺少正确全面的认识,使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又要协调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也使得内部审计环境缺乏有效性。

4.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账、证、表及相关的资料,工作的范围都在财务领域的表层,审计工作依然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层面,而且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管理知识匮乏,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很多企业的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这些人员都没有接受过审计方面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他们的审计知识和操作能力都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有效的评价,出具有效的审计报告,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并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已经走向了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独立行使审计职权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现代的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取决于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的高低,领导层越高,则独立性越强。因此,在设置机构时可以将内部审计机构改变为下级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上级内部审计部门的形式,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经费等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权限上与本级单位相分离,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从组织机构上实现独立审计,其效率也将会提高。企业应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权限,同时可以拓展审计的建议作用、评价作用等,使内部审计真正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作出贡献。

2.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和企业应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工作规范。第一,现行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比较笼统粗略,制定的不够细致,所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开展内部审计的完善工作,制定符合内部审计的一系列详细明确条文。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同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经济活动和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等具体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求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理论、审计方法和技能仍需要完善。现代的国有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并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秉公办事的品质。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不断增加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限制,进行严格筛选,选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审计人员;第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上,牢牢掌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第三,随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向电算化领域的转变,要选择熟练掌握审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只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内部审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重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提高审计地位

国有企业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审计会议,报告与讨论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领导层应听取审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限,使其能够对审计单位内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不能姑息迁就。要使内部审计保持高度的权威性,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使国有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与壮大。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提出完善的改进措施,重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为审计提供良好的环境等,是使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依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及独立性。调查样本980家企业,83.76%的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62.85%的企业审计机构归属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体现了高管层主导的基本特征。

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调查样本内部审计人员总体数量30479人,专职人员占69.39%,专职人员比例低于全球内部审计专职人员95.4%的比例。(2)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年限普遍比全球调查的年限短。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年限1-10年占71.16%。(3)国内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应对变革与发展能力;CBOK调查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反映国外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分析能力,审计业务对能力要求更高。

3.内部审计活动范围。调查样本显示,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审计业务主要有财务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等项审计业务。CBOK的调查结论是,全球范围内内部控制审计占85.6%,有79.5%的被调查者预测在未来三年中增长最快的审计业务应为风险管理审计方面。

4.审计方法。我国国有企业以“ 账项基础审计和多种方式交叉使用” 为主要的审计方式, 而CBOK调查的结果显示, 国际上比较偏向于风险导向审计方式。

二、内部审计发展规律要求

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IIA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内部审计注重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治理过程的效果。提到不仅要确认(出具内部审计报告),还要提供内部咨询服务。处在内部控制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全面转型阶段。

我们目前处在传统审计业务提升与扩展阶段,要求财务审计与内控审计融合,防弊与建策结合,科学地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内审质量,执行风险评估基础的年度审计计划,进行重点领域的风险评估,利用IT技术强化审计效力。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了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提出要逐步实现“六个转变”。

1.在审计理念上,要对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

2.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

3.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4.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拓展。

5.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

6.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要逐步确立从分析风险入手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程序,以财务会计和业务管理流程为审计路径,以检查和改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为审计核心,以监督和评价财务表现、业务成果、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为审计重点,以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审计工作新模式。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思路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

(1)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一董事会的领导下,并且内部审计的具体负责人由董事会提名或任命,保证了良好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促进和加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这种双重组织关系,既有利于审计经理和董事会之间的直接交流,保证其独立性,又使其能够协助企业经营层有效地履行职责。

(3)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保证了最大的审计覆盖。

2.合理界定内部审计活动内容,增加组织价值。

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下, 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高管层确认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因此, 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查错纠弊的典型代表。IIA在1999年第七次修改内部审计定义时, 第一次提出了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与传统审计相比较, 增加价值要求审计内容向决策层面延伸,审计方式从事后走向事中和事前, 审计职能定位从确认走向咨询。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内部控制,还要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的结果。

3.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传统的审计技能, 还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审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企业管理、资产评估、数理统计等知识。这就要求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尤其要努力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合理。要改变目前会计审计专业人员比例过高的现象,大量吸收法律、工程、信息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具有专业资格人员。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技能,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4.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内部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早日和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中国内部审计.

[2]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审计研究,2008,(6).

[3]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2).

[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9.1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4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方法及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本文所指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国有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内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重要步骤。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以及自上而下审计法。

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的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它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从现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主要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审查与评价内部监督等内容。

1.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控制环境,具有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特点,这些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国有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

2.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会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也会进行重组,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新的技术,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也会颁布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情况均会带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时,就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情况,检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3.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报告、内部审计、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具有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经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

4.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被识别、获取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关键是保证信息真实与沟通及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其不仅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的特点,还需接受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时,需要关注其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是否存在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

5.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内部监督是指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审计部门是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活动的主要部门,而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当参照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并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双重审计。该法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已经仿效美国开始实施类似的制度,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

(二)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是由专门机构认证的独立审计师,而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也就无法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所以还是由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审计业务,相对其他人员来说,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是当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甚至是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审计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拥有在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盘把握内部控制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5

一、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认识不到位。从我国国企内部审计的实践来看,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并没有充分的理解认知,这是约束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企业内审人员对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不到位。受制于历史因素,很多国企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疏于学习,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过于传统,依然把合规性的财务审计作为主要工作,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为企业增加价值,几乎很少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

第二,企业管理者对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不到位。很多国企的管理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把内审部门看做纯粹的成本中心,只能查错纠弊。内部审计一旦拓宽业务范围,开展咨询性工作,往往被错误认为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很难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实务中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效果并不显著。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企业管理者也不愿意在内部审计的完善与发展上投入更多的预算,这也制约了增值型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很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独立性和权威性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缺乏解决问题的处理权。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时常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对象吹毛求疵,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甚至遭到了抵触;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层的监管显得更加无力,无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被弱化。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发表意见的渠道。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数都是由管理层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所属的领导负责,在职务任免、薪酬等方面受制于管理?樱?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的效果越差,越不能得到管理层的重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三)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促进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满足单位对内部控制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的需求,更要兼顾国家的财政目标及财经法规的要求。目前我国国企的内部控制体系正处在建设完善阶段,内部审计还是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实务工作中,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无论是业务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不够。忽略此类审计业务,不仅对我国国企经营发展的效率、效果带来严重影响,也直接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对于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极为不利。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够到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能否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低质量的内部审计不仅会占用企业资源,甚至会阻碍或误导企业的经营发展,降低企业的价值。我国国企近些年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也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未对行业环境做充分的了解,未制定周密的、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对审计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运用不到位,不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健全;审计报告对审计成果的叙述缺乏准确性,对问题缺乏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可行性。内部审计的质量问题既影响了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工作环境有待优化。第一,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但是很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通常源自财务部门分离人员或其他部门精简人员,这样就容易造成综合素质不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培训不够、专业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等系列问题。

第二,内部审计的整体环境有待优化。众所周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负有监管和监督的特殊职能,在工作中难免会触动某些部门或人员的利益。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企业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内审人员越坚持原则,得罪人越多,评优晋级越受影响的不良现象,从而挫伤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宣传贯彻内部审计的增值理念。我国国企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优化内部审计环境,转变企业全员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认识,使其认可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第一,建立管理层内部审计价值观。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否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加强对企业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管理层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内部审计既是管理工具,又是改善组织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立部门和员工内部审计价值观。如果没有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员工的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将寸步难行。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宣传贯彻工作,使企业上上下下都能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完善内控、防范风险、强化公司治理、价值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其自愿配合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提升内审机构隶属层级,有效助推审计增值服务。基于我国国企的客观实际,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董事长(兼总经理)直接领导,公司的第一副总经理协助日常管理。这种机构设置就使得?壬蟮亩懒⑿院腿ㄍ?性大大提高。审计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时,一般可由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直接交办审计任务,并亲自督导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另外,需要定期举办全体高管参加的审计绩效会,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报告,公司高管现场点评,限时整改,审计部门督促检查和验收评价,从而形成“有问题,必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审计管理纳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有效推进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最终实现企业增值。

(三)大力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基于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各种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以企业价值增值为核心目标,紧紧围绕“绩效、管理”推进内部审计转型,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把公司治理审计作为先导,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主线,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核心,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归宿。具体来说,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不断降低企业风险,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构筑企业安全经营、持续发展的防火墙。同时,要充分借助信息化审计技术等手段,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力争做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四)积极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第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首先,明确管理层、治理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以制度规范明确个人行为。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传达、修改、完善,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设。最后,从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入手,实施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设,分别建立审计立项制度、人员委派规则、计划编制规定、取证规定、工作底稿编制规定、审计报告保存与修改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考评制度等。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核查机制,首先,从审计方案优劣程度、审计程序的执行效率、审计评价准确度、审计报告合规性等方面入手,结合适当的指标体系,来完成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其次,建立内部审计互查机制,个人自查与审计组内成员互查相结合。最后,落实逐级审查机制。由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履行状况进行全方面、全过程逐级审查。

(五)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我国国企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审计人才培养规划。包括制定审计人才准入制度、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企业需要尽快完善审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审计人员招聘任用、职称晋升、奖励惩处、岗位调任等管理机制;全面规划和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从而能够吸引、留住优秀的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审计的热情,激发审计工作的创造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为适应供给侧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对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进行调整,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完善企业内控体系,通过改善国企内部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控制、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措施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监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障风险管理实施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首先应从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入手,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强化董事会建设,弱化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董事会的牵制和控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交叉任职,防止管理、决策等权力过于集中。要对董事会及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通过明确责任与义务来更好的追责。此外,国有企业应聘请专业从事法律、审计等工作的外部人员来担任监事会成员,防止企业内部成员主导监事会,削弱监督职能和作用。

二是要强化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仰仗“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国有企业要自如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从管理层而言,管理层要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快速准确的识别潜在的风险,根据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当风险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快速执行风险内部控制政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平。从员工层面而言,企业要营造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风险管理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员工对内部控制政策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主动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并及时上报风险,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要实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国有企业要注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配备专门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充分的职权范围内对内部控制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不能只局限在财务的审计范围内,应扩大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和活动,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领域进行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规范内部控制执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要有效防范风险,保证和规范内部控制的高效率执行,必须不断规范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一是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部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政策的出台,着重提到了企业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和理念出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应根据相关政策及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规范。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坚持内控优先的原则。

二是要加强风险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与交流体系是实行内部控制实行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第一时间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识别。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务范围、地域划分等情况,建立自身的信息沟通体系。加快建设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使信息传递与交流更方便、更快捷,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速度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评价

通过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确保内控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结合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总监三者之前的职能,监督机制中的人员应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通过行政上的交叉控制,形成三者的合力,有效的实现监管的职能。

其次,要强化监督职能的履行。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和机构,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对内部控制制定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形成评价报告。可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书,提高国有企业风险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度。

再次,要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主体有政府纪检机关、外部专业审计人员等,外部的监督可以督促企业在阳光下合法、合规的经营。而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降低腐败等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压力和威胁。国有企业要保持发展的优势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必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之中,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经营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