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城市婴幼儿早期教养
一、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和问题
终身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现阶段家庭早期教养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1.专门教养机构和幼托机构缺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不断升温,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养,对托儿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他们更愿意把婴幼儿送入专门的教养机构,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养压力,而且也能保证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指导。而现实是托幼机构设置严重不足,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的托儿班,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2.家庭教养中普遍重智商,轻情商
在目前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多重视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幼儿心理健康保护以及情绪、感情、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培养。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事实上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家长急于追求婴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人一生中应当学会的东西都提前学会,带来一系列超前教育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3.家庭隔代教养带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年轻的父母们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参与对婴儿的带养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既是家庭的需要也对社会发展有利。然而,隔代教养也带来了。通常,祖辈一些问题。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带养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容易忽视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获得满足。年龄差异、时代差异和代际地位的差异,也使家庭中不同代别的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教育问题
上有矛盾,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问题的成因
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局限于3~6岁幼儿教育阶段。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居民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也管不好。导致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目前,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婴幼儿进入正规的学前托幼机构。
2.现实原因
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年轻的父母没有条件自己带养孩子,而能让家长放心托付婴幼儿的专门的教养机构和托幼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请保姆带孩子,保姆的薪酬、健康状况和个人素质等,都是婴幼儿父母顾虑的因素。于是,在城市家庭中,多由祖辈承担起照顾婴幼儿的重任。
3.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对早期教养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忽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婴幼儿幼而无知,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益。因此,只重视婴幼儿的吃穿、健康等生活上的问题,忽略了早期教育。二是传统观念认为早期教养应该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集体教养机构内进行。面对众多家长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托幼园所在容量上与育儿的能力上都无法适应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中良好的教养资源又被闲置。三是社会和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有些幼教机构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婴幼儿实施超前教育。
三、对解决城市婴幼儿家庭教养问题的思考
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切实抓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制定0~6岁学前教育法规,推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的基本权利。应深化教养体制改革,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将学前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岁向下延伸到0岁,对婴幼儿教养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与婴幼儿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与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开展适合社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早教服务模式,如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教育学院或综合活动中心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和服务,建立“育儿教室”,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等,为市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树立科学的早教观念,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
一是重视婴幼儿情感的早期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社会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更温顺、更自信。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2
关键词:早期教育 婴幼儿 发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17-02
早期教育,是指从零岁起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儿童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为0-3岁,在此期间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对婴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持久性的影响[1]。为了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临床对65例婴幼儿从0岁起进行早期教育干预,并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监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0例均为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保健科体检的足月、自然分娩的健康新生儿。其中男婴78例,女婴52例。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2组新生儿的性别、健康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均给予我院制定的早期教育方案。主要包括:①举办家长学习班,让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早期训练技术;②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主要训练婴幼儿的视、听、语言、运动以及个人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包括抚触训练、主被动操、亲子游戏、语言语音训练、微笑对视训练等,同时让家长掌握各项训练方法;③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指导,在1岁以内时每月门诊随访1次,1岁以上时每2个月随访1次。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早期教育干预。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以及智力智能的发育情况。采用Gesell发育商评定标准以及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MDI、PDI)。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格发育。每3个月对2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进行一次测量,2组婴幼儿在身高、体重、头围以及胸围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Gesell发育商比较。观察组婴幼儿的Gesell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婴幼儿(P<0.05,见表1)。
表1 2组婴幼儿Gesell发育商的比较(X±S)
2.3 智能发育比较。观察组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比较(X±S)
3 讨论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只要适时地给予智力因素刺激,是会促进智能发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2]。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体现,良好的环境(主要是教育)给婴幼儿各种感知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远期的效果影响会更为明显[3]。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是提供和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婴幼儿期是人体大脑发育的最为最要的时期,同时,此时婴幼儿的大脑的可塑性也是最好的[4]。因此,在此时对婴幼儿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婴幼儿的发育。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是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主体。因此,对家长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是有效的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要让家长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婴幼儿的过分溺爱。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婴幼儿与对照组婴幼儿在体格发育上无明显差异,但智力和智能发育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商和智能商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艳杰.婴幼儿早期教育126例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4):500-502
[2] 刘晓红,吕斌,朱相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6):359-360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入户指导
随着0-3岁早期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我国在学前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0-3岁早期教育发展目标,指导即早教教师走进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面对面地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方式。接下来笔者具体从其优势、方法与策略进行阐述。
一、入户指导的独特优势
入户指导是针对0—3岁婴幼儿散居在社区、家庭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早期教育指导方式,确切地说是早教教师走进宝宝家庭向家长介绍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指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
首先,入户指导具有由“共性需要”转变为“个性需求”的优势。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然的差异为基础,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孩子之间的差异,更多地施行个别化的教养。关注一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给予评价和针对性建议,与家长探讨此宝宝个性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个性化指导。
其次,入户指导具有由“被动式指导”转变为“主动式指导”的优势。
在进行其他方式的早教服务时,早教教师及专家在家长面前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距离感,家长在活动中被动接受而不敢主动发问;反之,在入户指导时,早教教师前往每个宝宝的家庭,家长、宝宝在自己的家中都表现更自如,没有焦虑情绪和陌生感,相反将早教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能融洽交谈,在指导中易于接受建议,易于主动式的互动指导。
再次,入户指导具有由“监护式养育”变为“发展式养育”的优势。
二、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入户指导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在早教社区服务过程中应发挥的独特作用。作为实践者,我们着力于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的探索,使其成为社区早教服务的有力推手。
(一)一回生,二回熟,提前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
首先,通过社区服务站,早教教师通过社区电话与适龄婴幼儿的家长进行联系,经过几个电话联络,根据家长的自愿需求来确定指导对象,自我介绍后,向家长询问一些简单的宝宝情况和家庭背景,进行情况登记,以备制定指导方案。
在电话沟通中我们发现,0-3岁婴幼儿家庭迫切希望得到早教指导。相互信任是做好活动的基础,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我们决定在确立服务对象后,可以再次通过二次电话沟通,约请家长走进我园举办的亲子园,进行参观,介绍针对其宝宝的一些指导方案,介绍早教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宣传开展入户指导的目的和意义。
一回生、二回熟,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了解,为入户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定方案,重形式,构建多元的入户指导课程。
根据与家长预约的时间,我们开始入户指导的实际操作。每次入户指导的教师不超过3人,根据入户前调查资料,我们预先制定了指导方案,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安排以下入户指导课程项目:
1.与家长交谈,观察和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
2.教授亲子游戏,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年龄阶段的教育要点。
3.接受家长咨询,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
4.征求意见,拓宽入户指导内容。
在一周后,早教教师还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本次活动效果,关注入户指导内容对宝宝个性化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交代家长可通过联系电话定期咨询,不断追踪宝宝的发展。
(三)改观念,建档案,正确引导科学育儿方法。
0—3岁宝宝的生长发育是父母、祖辈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宝宝的父母是“独一代”,缺乏育儿经验,而祖辈们已经淡忘自己曾经的带宝宝经验,在生长发育上有些盲目跟从,看着别人的“好”,学着做一些盲目的事。因此,在入户指导时,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指引他们科学育儿方法,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相信宝宝家庭指导档案能帮助教师、家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宝宝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思维特点、性格特征和成长中的问题。
(三)转观念,建资源,帮助家长提高选择玩具的水平。
玩具已经成为爸妈逗乐宝宝的重要工具之一,家长意识到玩具还能刺激宝宝的身心发展。可是现在的家长对玩具舍得投入,在对玩具的教育作用和适宜程度上缺乏盲目性,种类繁多、价格不一的玩具,家长为宝宝选择玩具也因此成为我们在入户指导中的一个活动项目。在指导中我们根据宝宝阶段发展特点引导家长尽量利用家中现有的玩具和可利用资源进行亲子游戏。针对玩具繁多、不适用的现状,帮助家长分析每一件玩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教给家长如何发挥玩具最大的教育功能。
(四)细倾听,解困惑,提高家长育儿经验。
对育儿知识的缺乏是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在入户指导前的电话沟通、入户指导中的咨询环节以及入户指导后的电话回访过程中都必须倾听家长的困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早教教师的倾听、判断、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是个挑战,对早教教师的专业经验也是考验。入户中认真倾听家长讲话的内容,观察家庭中的教育环境,从中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捕捉教育契机,给与适时的指导。
(五)填问卷,收资料,了解早教家长的现实需求。
入户指导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但对宝宝普遍性特征有一定了解,对每个宝宝的特殊性特征也要关注和研究。入户指导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而收集问卷资料是我们了解受指导对象需求最好的捷径,我们通过收集整理问题后,对下一次的入户指导方案进行调整,让入户指导真正成为我们进行社区早教指导的有力手段。
三、对入户指导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我们通过以上的“走出去、请进门”的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我们欣喜地发现其有效作用,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自身的问题。0—3岁婴幼儿家长对早教指导师资的要求高,在家长的面前,早教教师既是老师身份,同时还必须扮演医生和儿保专家的角色,因此对于早教教师师资业务素质提出高要求,要熟悉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善于解读0—3岁婴幼儿的行为,掌握足够的早期教育知识和教养方法,以备好入户指导的“一桶水”。
其次是社区问题。社区早教指导服务不是教育部门、社区公办幼儿园早教实验基地园单方面的事,更需要社区的联动。因此,我们将进一步通过社区早教服务站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努力与社区共同承担起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的任务,共同参与到入户指导的服务中来,更有效地深入到社区婴幼儿家庭中,大面积提高0—3岁婴幼儿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去架好入户指导的“连接桥”。
参考文献: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4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有关,早期及时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儿童保健婴幼儿,其中早教组100名,男49人,女51人;对照组100名,男50人,女50人。两组均为正常健康的婴幼儿,排除合并早产、窒息、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幼儿从出生后42天内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检查后立即做评分记录,然后向早教组家长说明测查结果,使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最佳效果。
1.2.2 早教组接受早期教育,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 帮助掌握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方法。
1.2.2.1 主要内容:每日2次抚触、按摩、婴儿主被动操(0~6个月做被动操,6~12个月做婴儿主被动操),根据婴儿神经生理发育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在运动、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给以提前训练及刺激。
1.2.2.2 定期检查:每月来院检查至1.5岁(检查项目包括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营养状况和常见疾病防治)。
1.2.3 资料统计分析,将两组婴幼儿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测量的身长、体重、头围及MDI、PDI结果进行资料汇总,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讨论
3.1 从NBNA测查中探讨早期教育的意义。本研究对婴幼儿(出生后42天)进行NBNA检查,包括视觉追踪、听定向能力、牵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动踏步反射等,在测查过程中, 可以看出新生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如:在行为能力中,新生儿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和视觉记忆力;在听觉上表现出有声音的定向力,说明新生儿已经建立听的条件反射了;在主动肌张力中,牵拉反射反应出新生儿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般评估中新生儿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说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抱起、用语言安慰或触摸腹部、手、脚、新生儿会立即停止哭泣,这说明新生儿具有语言、情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儿的吸吮动作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最敏感的触觉动作;触觉是新生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NBNA检查,让家长了解自己宝宝惊人的表现和巨大潜能,从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过去认为婴幼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无能儿”的传统看法,为完成训练计划做好思想准备。NBNA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新生儿具有惊人能力和巨大的潜能。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 是能把握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是使儿童拥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开发婴幼儿潜能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充分挖掘0~3岁儿童的大脑潜能,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3.2 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早教组与对照组儿童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即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是两组婴幼儿均同时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检查、指导,而早教组加入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所制定的内容 , 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说明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潜能开发。
3.3 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对>42天100名婴幼儿按不同年龄段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的婴幼儿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有效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别是其家长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知识结构,在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指导,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这使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及早推广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值得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 岁潜能开发指南[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3,103-106 ,242.
[2]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11-222
[3] 范有仁.CDCC婴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50
[4] 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3-231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0-3岁;家庭;婴幼儿;家长;音乐教育
0-3岁是人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人类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儿童早期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早期学习机会越多、知识刺激、环境刺激越多,婴幼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也更多。“在人可能拥有的所有才能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1]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的生理学研究依据
早在15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就在自己的研究中强调,节奏感可能与生俱来,它开始胎儿在子宫时就产生的节律性心跳。这种心跳使胸腔运动,使神经干及其分支在节律的方式下开始发育。到怀孕第6个月时,胎儿也似乎可以对听觉刺激有反应。比如,孕妇歌手常常会谈及胎儿活动的变化——在她们唱歌时,宝宝好像安静下来;作为钢琴师和其他器乐演奏者的孕妇也经常会注意到,当她们在演奏音乐或作短暂停顿时,胎儿会比平常活跃的多。还有事实论证胎儿远在出生前的孕期第五个月时,其中耳和内耳几乎可以到达成人的大小。研究者们用挑出来的羊羔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来做了类似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羊羔,是因为它们腹腔中的主动脉、大脉管和盆骨中靠近子宫的大动脉与人类特别相似,这些动脉和脉管都起着传输母亲有节律的声波的作用。有一点也已经得到证明:母亲的声音可以稍稍减弱一点到达胎儿的羊膜囊,此外母亲自身活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到达羊膜囊,如母亲的吞咽声、吃饭声、呼吸声以及肠鸣音等。这些新发现更加增强了多年来的一个信念:那就是,音乐发展实际上已经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开始了[2]。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是强调了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二是强调一旦失去早期教育最佳的实施时间,损失无法弥补。对音乐教育而言,0-3岁同样是关键期,而家庭音乐教育要从零岁开始。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被国际教育界誉为“推动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1]由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全球,尤其在教育界被广泛推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如下九个方面:言语晤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述思想并与他人交流。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述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而音乐/节奏智能如何获得,那音乐教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而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远不仅体现在开发与培养人的音乐/节奏智能这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开发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智能方面。例如:音乐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要求身体与音乐协调运动,表演者要通过体态语言来表现音乐;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则更是在音乐伴随下的一种身体运动。这表明音乐和音乐教育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是有益的。音乐作为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它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途径,通过音乐可以拉近人际间的距离,丰富人际交往的手段,创造人际交往的艺术氛围,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演绎和欣赏,可以说就是作曲家、表演家、欣赏者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表现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所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的一种感性展示和理性升华。因此,音乐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方面同样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发音乐/节奏智能上,也不仅体现在从事音乐专业的人身上,同样还体现在开发与音乐及音乐智能有关的其他智能上,还体现在从事其他各项事业的所有人身上。而且可以预言,在未来社会,音乐教育的价值将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三、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育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就体现出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1、 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首要问题是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6],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父母本人充当教育者在家庭中教自己的后代学习音乐,这种观点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难免有些生疏,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没有受过音乐专业训练,既不识谱也不会演奏,甚至还五音不全,那怎么可能去教孩子音乐呢?其实,早期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上与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没有直接关系。麻省理工学院音乐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本伯格经过长年的实践发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几乎完全是直觉的,是完全基于与音乐理论知识无关的听觉内容,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如乐音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一组音是归在一起呢?还是隔得很远呢?[4]而这种对音乐的感受与乐理知识、识谱等音乐基础知识没有任何关系。诚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对儿童学习音乐来说是应该的,这些知识的习得,会随着幼儿园的音乐课堂进入幼儿的认识领域。而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教师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音乐教育一方面包含着显性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隐性的艺术熏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3]。
2、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并在父母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他们的非认知性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5]。家庭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只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精心选择能够覆盖音乐内在的基本要素和外在文化联系的曲目,用重复哼唱的方式影响婴幼儿,形成潜意识的接受和积累;对婴幼儿发出的具备哪怕是微弱音乐意义的声音给予及时和有一定艺术趣味的对答,形成婴幼儿积极的艺术性的社会交往意识;在听觉安全的前提下,使婴幼儿接触尽可能多样的人声、身体、乐器和环境的音响;可以充分利用经选择的录制音乐或现场音乐;在向婴幼儿创设音乐聆听机会时,有意识地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或轮廓摇动,轻拍,抚摩婴幼儿,或与他们一起做简单的律动;为婴幼儿选择、设计和提供安全的、具备潜在的多样性音乐声响探索的可能性,而且能被婴幼儿操作的玩具或具备玩耍性质的物体;与幼儿一起谈论音乐及其与表现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并尊重和鼓励孩子的独特见解,不宜将成人社会的习俗观点强加给他们,更不能带着实用主义、功利性的目的进行早期音乐家庭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来说,音乐是孩子一辈子受益的精神价值的积累,是提高文化修养的终身性教育。音乐技能技巧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只有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轻轻松松、不知不觉接受音乐教育才是以音乐活动为基础的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
3、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应与婴幼儿游戏活动紧密结合
早期音乐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赋”。就其在幼儿学习中的功能和结构而论,是无与伦比和至美至善的” [6]。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大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为孩子哼唱一个小曲、念着儿歌玩游戏、放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里、卧房、在院子里、操场上得到实施。
音乐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在家庭音乐教育中,父母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身份引导和教化着自己的后代,家庭环境既是生活空间,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熏陶相综合的特殊课堂。在这个特殊课堂里,会经常听到歌声、敲打声和嬉戏声。家庭音乐教育就是这样带给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也以孩子喜欢和快乐的方式打开了早期教育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著.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世斌,宫正著.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雅斯贝儿斯著.什么是音乐教育[M]. 三联书店,1991.
[4]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资利萍.0-6岁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6]刘沛.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 [J]. 黄钟,2000 年,第4期.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84-02
2011年8月国务院新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国民教育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1]。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2]。早期教育关乎儿童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社会的未来,因此通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对未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下,该院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研究多年,且效果显著,现将该院2009年8月―2013年5月期间,214例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14例接受早教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8例,女96例,平均年龄(1.8±1.6)岁,同时随机选取常规保健婴幼儿206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婴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 选取标准
两组婴幼儿均健康正常,无早产、窒息问题,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和感染疾病。
1.3 早教方法
对照组幼儿,在出生后每6个月进行头围、体重、身长等常规内容的检测,以及营养搭配、喂养方法、疾病预防与指导等常规保健服务,家长可自行对婴幼儿进行教育指导。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除以上常规保健内容外,我院参照鲍秀兰0~3岁教育大纲[3],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制定早教方案,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具体训练内容和方法。早教方案涉及智力发育、潜能开发、心理发育、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以及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等多项内容。为更好的完成该次试验早教训练计划,需向家长说明各项测试的结果以及早期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能够充分配合早教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段发育特征,进行相应的早期教育训练。不足1岁的婴幼儿需每天进行视、听、触摸等新生儿时期的感知和动作训练,比如鲜艳色彩的刺激,以及播放适合新生儿时期的多种风格音乐等;满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进行听、说、做、口型模仿等多项训练,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感沟通、语言表达和思考的能力。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还需根据实际月龄进行相应跟踪检查,不足1岁婴幼儿,需每个月进行检查,1~2岁婴幼儿每2个月检查1次,2~3岁婴幼儿每3个月检查1次。并参照婴幼儿智力量表分别对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进行测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更贴切幼儿实际情况的早教方案,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1.4 评定标准
检测结果划分标准:≥130分为优秀,分数在110~129之间为聪明,90~109之间为中等,80~89之间为中下,70~79之间为偏低,分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常规保健检测比较
两组婴幼儿在常规保健检测中,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婴幼儿头围、身长、体重、发育等常规检测内容,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幼儿心理、智能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婴幼儿在智能、心理等多项检测结果中,具有明显差异,在语言、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测试中,早教幼儿明显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婴幼儿在常规检查中均符合正常标准,但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语言、社交、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比常规保健幼儿体现出明显优势。
3.1 婴幼儿早期教育优势
该次试验对比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心理成长以及沟通、适应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有益影响,实验研究资料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心理、语言沟通、社会行为、精细动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MDI、PDI测试中,各项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常规教育幼儿,通过有效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心理、智能的发展,开发幼儿观察思考、沟通交流、精细动作等多项潜能,同时有助于婴幼儿健康人格、气质的培养与形成,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正确方向与基础。
3.2 婴幼儿早教重要性
婴幼儿0~3岁期间是大脑逐渐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和开发性都很高,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开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各项潜能的挖掘与开发。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发育程度与行为能力普遍存在偏差,偏离率为10%~20%[4],这与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指导方式,以及相应外界环境刺激有密切关系,而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则是弥补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这一教育缺憾,其性质是开发幼儿智力和社交潜能,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
对于0~3岁的幼儿,通过日常抚摸、按摩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早教日常训练可以刺激幼儿的皮肤,调节内服功能以及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智能发育,特别是0~1岁的幼儿,此时是幼儿提升获取能力的重要时期,给予良好的环境刺激和感知、智力等训练对幼儿脑结构与功能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5],因此,通过必要的早教训练,可以在黄金期内提升幼儿听力、爬行、定向能力和视觉追踪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获得更优质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全脑功能的状态如何,取决于智力多元性和脑功能的定位性[6],而这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培养与形成与婴幼儿生长、发育黄金期的心理、智力开发有密切关系,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进行相应的语言、认知、运动以及交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和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开展早教训练对儿童应变能力、自信心、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