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1
__河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__河是__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以生态保护为主、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__流域内森林覆盖率60%以上,是__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是__河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内先后批准建立了__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__桫椤、画稿溪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__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有诸多特色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__地貌、原始森林等,____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__世界自然遗产地。
三是__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万年以来,奔流不息的__河养育了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赞之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__文化、生态文化等。
四是流域特色产业发展明显。流域集聚了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产业,如__酒、__酒、__酒、__窖酒等,______三县市名优白酒产量达32.5万千升。__河是全国重要的__旅游精品线路,“四渡__”留下了丰富的__旅游资源,拥有四渡__纪念馆、女纪念馆、__战斗遗址、__渡口等著名__旅游景点。流域内分布着__大瀑布景区、__国家森林公园、__国家森林公园、____谷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__地质公园、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__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品牌景区。
五是流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渡__”留下了传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__文化资源。同时,由于流域山高谷深坡陡的自然条件,使得流域欠开发、欠发展,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我市的__、__、__三县市目前还有14.1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7.3%。
因此,__河被誉为__的“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加强__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好、治理好、合理开发好__河流域,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__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拟定了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登记确权、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考核、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考核、环保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等八项改革方案(办法)。其中__河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已上升为省级管理制度;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已上升为省级改革方案。率先在__河流域实施了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制度改革,为深化__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打造国家流域治理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是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根据《__省__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编制了《__市__河“四河四带”建设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__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和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近年来,以生态环保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6个、建成32个、在建44个,狠抓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特色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2015年,__市西部__、__、__国土面积6716平方公里占全市21.8%,常住人口132万人占全市21.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亿元占全市32.8%。
尽管我市在__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一些问题困惑。一是__河流经云贵川三省15个县(市、区),在__跨毕节__两市,一些制度措施难以得到共识和落实,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形破碎,地质滑坡严重,保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生活,建设用地条件较为恶劣。流经的______三县市中__、__属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县市还有14.05万贫困人口,占全市27.32%,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产业结构层级低,总体开发水平较低。除白酒产业外,缺乏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其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差别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__河流域面积广,覆盖范围大,涉及__、__、__三省,要加快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仅从省、市两级来推动仍然还不够,很多工作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开展。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到__调研听取__市关于__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后,提出打造“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构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__河流域生态
经济示范区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实好走新路、守底线、奔小康的要求,我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初步构想,在__河流域与兄弟市州牵手,三省联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在__河流域以全境域规划为引领,以__河流域环境保护法规为支撑,以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根本,以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风走了”为你整理了这篇人大关于饮用水源地实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人大关于饮用水源地实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汇同生态环保、水利等部门相关人员,通过现场调研、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一直坚持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整体规划、项目设施建设、监控管理和综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编制规划。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湖南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制定了江华瑶族自治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划分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护思想,通过按规定分级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效推动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全县共设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1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9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0个。我县还划定了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个(蔚竹口乡、大锡乡、大石桥乡)、村级“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7个,正在划定村级“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5个。目前,还有湘江乡、界牌乡、桥市乡等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供水人口或规模未达到“千吨万人”或“千人以上”要求,暂未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根据近三年的水质监测结果,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标准,水质状况稳定、良好,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县境内的涔天河水库上游1000米、东西河汇合处2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标准,水质状况稳定、良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乡镇8个“千吨万人”(除桥头铺外)饮用水取水点从2019年开始开展监测,监测结果显示8个取水点水质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标准。
2、加快设施建设。一是完成县城鱼塘坡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增设点位牌1处,区界牌6处,宣传警示牌31处;在一级保护区内修建河提护坡70米,修建沿河围挡2600米;制定了《江华瑶族自治县鱼塘坡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威胁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全面提高环保工作人员因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二是对乡镇9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标志牌统一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进行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圩壮族乡、白芒营镇重新按照标准制作标识标牌;对人为活动较频繁的白芒营镇饮用水水源地设置围栏围挡四百多米。
3、强化排查整治。在2019年问题排查的基础设上,为有效防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污染,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特制定了《江华县2020年集中式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工作方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水上餐饮;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洗衣等影响水质的人为活动;排污口、畜禽养殖场、工业企业;有无水源保护宣传牌,一级保护区是否需要围挡等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排查。经排查,完成白芒营镇、小圩壮族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标识标牌不完善,白芒营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需要隔离围挡等方面的整改工作;另外,对大路铺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渔船,沱江镇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洗衣洗菜等现象进行了交办,要求乡镇立行立改,强化监督;对沱江镇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一个小型养鸭场,进行拆除整改。
3、做实日常保护。一是开展日常巡河。大力推行河长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严格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执法,及时发现、清除饮水安全隐患,严肃处理威胁饮水安全的违法行为。二是开展水质监测。按要求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并对枯水期及丰水期实施加密监测,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上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开。三是开展日常保洁。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保洁工作,清扫周边垃圾,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4、注重宣传教育。以贯彻落实《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饮用水水源条例》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开展入户宣传。在县城饮用水取水点沱江镇鱼塘坡和县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涔天河镇聂家寨村召开饮用水源保护座谈会,入户发放《湖南省饮用水水源条例》等宣传资料2500余本;二是下乡镇开展专项宣传。在沱江镇、涛圩镇、水口镇、码市镇宣传《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由市生态环境局江华分局联合县科协、县检察院、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等单位走进沱江镇、水口镇、涛圩镇、码市镇等四个乡镇开展专项宣传,重点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知识,提升公民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意识。三是开展执法案卷比赛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贯彻落实执法案卷比赛和《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知识竞赛,不断提升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5、强化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公开,在县人民政府网站开设专栏,及时公开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清单、整治进展情况,并公示水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我县饮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保障了大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水源地环境污染隐患。个别饮用水水源源保护区周边有农田和耕地,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隐患。少数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存在生活源污染隐患。如大路铺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有下车村、隔河村等3个自然村落。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可能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影响水源水质。
2、存在供水安全隐患。乡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标牌、界桩、界牌以及隔离防护设施有缺失现象。部分乡镇供水点水源地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缺乏监控设备设施以及专门管理人员,供水安全存在漏洞。
3、少数水源点水量不足。调研发现,白芒营、大石桥等乡镇供水水量已不能满足供水要求。如白芒营镇设计取水规模为3000吨/天,实际每小时需供水200吨,即日需水量已达4800吨,超采严重,秋冬干旱季节几乎断流,水量严重不足,导致饮用水源地取水量不能满足居民用水要求。如码市雷公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量也无法满足供水需要。如水口新镇水源地保护范围樟佑冲河段有龙潭电站 ,电站发电期间影响水厂供水量。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尚不完全。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困难,尤其是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取水类型为地下水,覆盖面大,划分难度大。同时,划分方案编制以及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资金不足。
三、对策建议
饮用水安全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人民健康和乡镇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各级各部门水源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水源保护氛围。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水法》、《湖南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2、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改。
按照“一地一策”“一厂一策”推进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改。对水源地周围零散生活污染源进行治理,禁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治理农业源污染,强化农药化肥使用管理,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炸鱼、毒鱼、游泳;对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养殖场、水电站进行清理退出(如水口龙潭电站要尽快达成协议、收购清理),以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区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建设一级、二级保护区标识牌、警示牌、界桩、界牌,一级保护区建设隔离防护设施等。乡镇要加强自来水厂的运行监督管理,保证广大群众饮水安全。
3、加强饮用水源地属地日常监管。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各乡镇需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日常监管。强化重点项目的施工管理以及林业、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禁止乱砍滥伐、河道乱采乱挖等行为,增加水源涵养量,对影响水质安全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4、加快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划定乡镇及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水源地保护的基础设施。一是对千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点全面实施水源保护区划定,为饮用水源点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科学规划、调整优化饮用水源地的划定,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3
2017年9月以来,我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全县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要求,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垃圾治理情况
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动用人工13900人次,大小型机械5400小时对我镇交通道路沿线、 河道沟渠、 坡道洼地、 村里庄外、 房前屋后、田野地头、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积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对城乡道路沿线临时性垃圾堆放点进行彻底清除,通过与农户签订“三包六禁”责任书的方式督促农户严格落实“三包六禁”责任制,彻底杜绝了居民在房前屋后、空地等区域随意倾倒垃圾现象,并花费1.3万元购置无人机一架协助辖区各村寻找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并及时进行整改。
二、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保洁员配备情况。我镇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村成立环卫队伍”两项措施,每年花费90余万元将重点难点区域(鄂家湾区域、河对坡区域、城东沟、七里沟区域、赵沟门区域、鲁家寨区域、211国道环城段)承包给第三方进行保洁及垃圾清运;按照市上每个村民小组确定一名保洁员,每个行政村确定一辆垃圾清运车、一名垃圾清运人员的要求,我镇整合公益性岗位、护林员、村民小组组长等人员,择优选聘保洁员177名,并对保洁员实行“划片包干”、“日扫全保”网格化管理制度,现所有保洁人员全部正常到岗按要求开展保洁工作。
二是垃圾转运、处理方面。我镇建设垃圾收集点158个,购置垃圾中转箱12个,向农户发放移动式户用垃圾桶2588个,租用农用三轮车24个,购买大小垃圾清运车4辆,雇用司机两名、配套清运人员4名,依托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构建覆盖率达100%的垃圾清运网络,对我镇垃圾全部进行收集转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率现已达到100%。
三是农业垃圾有效利用方面。我镇现已建成废旧地膜回收网点26处,网点基本达到全覆盖,地膜回收率已到达90%,农村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均达到100%,经镇村干部先后多次排查,在我镇境内尚未发现工业垃圾。
四是城乡污水处理方面。经多次摸排,发现我镇共有入河排污口53处,并且全部集中在赵沟门河道沿线、河对坡河道沿线、城东沟河道沿线,我镇依托县城污水处理厂,衔接自来水公司在赵沟门河道沿线、河对坡河道沿线、城东沟河道沿线铺设排污管网,将上述区域排污管线全部接入排污管网,现已全面解决上述区域污水直排问题。
三、风貌美化情况
一是集中整治方面。我镇每年开展3次以上集中整治活动,通过积极开展由镇环境整治办牵头,食药所、土管所、交警中队等相关站所通力配合的城镇“六乱”治理(乱摆乱占、乱泼乱倒、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行乱穿、乱运乱撒)、乡村“七乱”治理(柴草乱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棚圈乱搭、房屋乱建)等联合治理行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三包六禁”责任书13508份,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1021份,明确摊位“红线”,严禁占道经营,对38处乱搭乱建依法进行拆除,不定时清理村农户门前“三堆”1608多处,镇环境整治办对乱倒垃圾的单位及个人进行处罚,共参与处罚96次,现场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42次,处罚金8000元,彻底改善了全镇“脏、乱、差”的现象。
二是村庄美化方面。我镇共整合资金350余万元对十八里、五里屯、十五里沟、红星四村进行集中整治,砖砌围墙并安装护栏13.584公里,铺设隔离网3150米,栽植油松9455棵、刺柏4550棵,整修树畦11400米、挖鱼鳞坑584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2个,砌墙补墙1756平方米,修建护坡98.5平方米,喷绘宣传2746平方米,维修垃圾中转站48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8个,购买大型垃圾箱16个,并对辖区所有公路沿线树木进行刷白,所有路行树树畦进行高标准整修,县乡公路通村公路两边种植、栽植百日草等花卉,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是河道治理方面。我镇全面落实河长制相关要求,集中对辖区内所有河流,重点是环江河道进行彻底整治,筹资40余万元,动用人工1800人次,大小型机械759小时清理河道生活及建筑垃圾1501吨;责令各村按照村级河长相关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河道水系卫生保洁制度,切实改善水质、不断美化河道,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机制健全情况。
自2017年9月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先后60次召开镇党委扩大会议、镇村干部会议、镇全域办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全域无垃圾工作。制定了《环城镇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及分年度实施方案,并按照工作要求及实际情况制定了《环城镇全域无垃圾集中整治月活动实施方案》、《环城镇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宣传方案》、《全县贫困摘帽退出攻坚冲刺环城镇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吕春晖、政府镇长张浩洲任组长,武装部长袁晓东任副组长,各包村领导、村支书为成员的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确定1名科级干部、5名一般干部全面负责镇域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建成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网络,建立了垃圾转运、无害化处理台账,形成了可行、有效、稳定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工作思路,我镇通过微信公众信息平台、微信群、QQ群、刷写宣传标语、设立宣传牌、召开群众会,全方位、深层次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累计召开群众动员会50多场(次)、建立微信宣传群25个,印制“全域无垃圾 全民要行动——致全镇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和《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彩页,依托村民会议、宣传、驻村工作队入户等形式向农户发放宣传彩页共计2万余份,刷写宣传标语71条、设立宣传牌16面、宣传车辆巡回宣传75天(次)、报送各类信息90多篇。联合镇环保、安监、司法、综治等职能部门在“12.4”开展全域无垃圾大型宣传活动5场次。同时先后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党员干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28次,合力攻坚,全面推进,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发动全镇干部职工及群众共同参与全面打扫镇域范围内环境卫生,带动群众自觉参与到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中来。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4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20*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5
20__年,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一、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农业生产增长较快,主导产业势头良好。20__年我市农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种植业产值61.55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2.99亿元,下降1.4%;牧业产值13.06亿元,下降2.4%;渔业产值1.83亿元,增长5.6%。同时我市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0.2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56.37万吨,下降9.5%;主导产业蔬菜、茶叶、发展势头强劲,食用菌产值12.08亿元,增长9.3%;茶叶产值7.48亿元,增长19.9%。食用菌产值17.4亿元,增长15.1%。生猪存栏55.5万头,增长7.5%,出栏67.53万头,增长5.4%。家禽存栏520.37万羽,下降3.3%,出栏1395.48万羽,下降9.6%。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20__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水电路气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8.87亿元,解决36.91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完成1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开工7座,同时完成127座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完成377.8公里河道整治;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堤防加固开工41.54公里,完成33.8公里。电气化建设项目累计建成2个新农村电气化县,2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9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康庄工程项目总投资9.08亿元,建设道路总里程2316.6公里,其中:路基__5.1公里,路面1171.5公里。农村沼气项目总投资1785万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100户。
3、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保障体系逐步强化。20__年我市多举措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非县域城关镇的10个中心镇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加快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课题,为推进中心镇培育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市中心镇培育考核暂行办法》,提出“下发一个文件、建设两个平台、抓好三项规划”考核内容,围绕目标,年度对列入的20个中心镇进行考核。20__年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推进政策性“两农保险”,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农户54.46万户,保费收入817.51万元,参保率达97.01%;理赔金额969.5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18.60%。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758户,保费收入634.75万元,参保率为77.36%;理赔金额910.2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43.40%。
4、农村投资继续加大,国债项目进展顺利。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扩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从加快推进中央新增投资农口项目、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农口项目的建设入手,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共争取到中央四批新增投资农口资金8499万元,计划总投资52375万元,主要有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沼气、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防护林等共102个项目。通过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截止12月底止,已完工7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456万元。
5、“三农”投入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财政“三农”支出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全市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依然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__年全市财政预算内“三农”资金投入47.73亿元,增长21.55%。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93.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44.17%。全年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9989笔、金额8.66亿元,占年度目标5亿元的173.2%。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投入涉农金额共计2443余万元。
6、政策措施成效显现,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我市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6+1”工程的全面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多渠道增收效果明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3元,增长12.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4.2 %,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1.9%,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4.0 %和12.0%,呈现全面增收局面。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年看,我市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农业农村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好地发展态势。在充分肯定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整体趋好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难度加大。20__年我市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受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等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特别是农村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现状在短期内难于明显改变,因此,统筹城乡任务任重而道远。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的难度不小。农村经济要持续增长制约因素很多,发展受耕地资源、技术和资金等因素制约,如种植业受气象节律变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养殖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存在风险性,劳务经济受输入地影响存在不稳定性,其增长性有限;其次是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未出现质的转变,增收渠道仍很单一。因此,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不容乐观。
三、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展望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经济复苏向好的基本面确立之后,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下阶段我市将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围绕“两增两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民就业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1、注重民生,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中央新增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等农口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对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有重大作用的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万亩喷微灌设施、林区作业道等项目,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堤、水土保持、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抓好项目前期,科学安排项目,积极申报和争取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和省公建项目投资计划。扎实推进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积极推进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对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确保达到“三个百分之百”(项目100%开工、地方配套资金100%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今年对列入省投资计划的项目加大监督检查。四是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市、县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中央投资农口项目地方投资的需要。做到建一项,成一项,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2、注重培育,增强农民增收整体实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在全市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协会),形成有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产、供、销及信息技术方面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市场建设,发展乡村超市,为农产品快速流转提供平台。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再就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注重谋划,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四精农业”——精致农业、精品农业、精准农业和精兵农业,发展 “四大基地”——规模农业基地、设施农业基地、示范农业基地和精品农业基地建设。一是抓好发展规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重新制定发展精品农业的总体规划,规划要高起点、高水平,要定位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户收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使规划充分体现生产、生活、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农业。二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在全市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园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既要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特色,又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全市新增30个农业标准化食用菌、水果、茶叶产业基地。四是要强化科技服务,提升精品名牌内涵。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坚持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服务两手抓,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成立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五大主导产业专项课题组。各课题组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为精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是提升精品品牌质量,促进精品名牌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全过程实施监控,严把质量关。力争有更多的农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标识,对已注册的商标要培育好知名度和信誉度。六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推进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加快发展大棚设施、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发展标准化设施化畜牧养殖场建设和网箱养殖设施建设。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2000年以来,四川省建筑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建筑业产值每年以平均11%的速度增长,2009年全省建筑业产值超过3300亿元,位居全国前5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建筑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四川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在转移全省城乡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建筑强省如江苏、浙江及广东等地相比,无论从建筑业产值、利润,还是企业规模,四川省与其差距都很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制约四川省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建筑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四川省关于全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调研材料和相关数据,拟对此作一初步探析。
一、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目前,四川省共有各类建筑企业9000余家。据初步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全省建筑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筑企业总体素质呈弱质状态。2008年以来,四川省建筑业虽然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发展期,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人力素质低下、龙头企业极度缺乏等弱质性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比如,全省现有建筑企业近10000家,企业总数位居全国前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特级施工企业只有3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有2家,而浙江省特级施工企业有41家,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16家,江苏省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有17家;2009年四川省建筑业产值虽突破3000亿元,而浙江省、江苏省均超过了8000亿元,为四川省的2倍以上;2010年四川省获得鲁班奖11项,江苏省获19项,浙江省获18项,广东省获17项,上海获24项;四川省一级建造师仅有429人,而浙江省有1909人,上海、江苏省、广东省均在2000人以上。从行业人员构成看,2010年四川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约300万,其中农民工达260万,其中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拿起砖刀变工人、扛起锄头成农民”是这支队伍的基本状况。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制约我省建筑业发展的瓶颈。可见,“多、小、弱”依然是当前整个四川省建筑行业的基本特征。
二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四川省建筑企业大多是由市县、乡镇、村组或私人举办的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且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大都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2008年检查发现,全省建筑企业经理持证上岗率不足50%。这一状况所产生的突出问题则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缺乏民主作风,实行家长制,个人说了算,听不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习惯老一套做法,对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这是影响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没有人才资源开发计划,短期行为和现在得利思想严重,不注重招聘培养年青大学生,论资排辈,只要能干活就行,使得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项目部人员的素质提高很慢,很难保证工程质量。还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上舍不得资金投入。
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截止2006年底,全省建设系统共有各类注册师44671人,其中,注册建筑师3119人,注册工程师3050人,建造师28833人,注册造价工程师2697人,监理工程师3903人,房地产估价师1733人,房地产经济师1283人,注册规划师334人。从行业注册师内部结构看,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以建造师为例,就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交通类等企业。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全省建筑企业估算共需450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13%左右(同类数据,上海市为30%、浙江省为16%、江苏省为15%)。而且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断层,如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员学历分布为例:本科生占10%,中专技校生占55%,高职高专生占35%。各类施工企业急需的中间层次技术人员――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明显偏低。经过调研发现,“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学历结构比例要达到本科生及以上20%,中职及以下30%,高职层次50%,平均每年应净增本科、高职层次人才约2万人。而目前每年四川省建筑行业新增本科、高职层次人才总数不足1万人。同时,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全省建筑企业中具有初中级职称人员,占职称总人数95%左右,而高级职称只占职称总人数4%左右,教授级职称极少,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都在事业单位,在建筑企业一线的几乎为零;行业一线技术工人中,中高级技能操作人员缺乏。全省建筑业有中高级技工证书的比例仅占技工总数10%。此外,从行业一线技术与管理人才结构看,基层急需的人才资源也存在很大缺口。目前全省建筑业关键岗位(如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造价员等)从业人员中持证上岗率仅达61%。在全省建筑业各类岗位中,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率相对较低,其比例仅约为26%。
四是企业年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根据调查,近年来,全省建筑企业虽然招聘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并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但很不稳定、流动性大、跳槽多。如有的企业一年招了50个大学生,两年以后走了一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年青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一个企业工作二、三年之后,有了实践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就要到工资更高的企业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年青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在施工一线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艰苦,有些大学生不适应。还有就是建筑业对人才的持续发展而言,其空间相对较小,远不及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的吸引力,再加之有些企业对新进的年青大学生关心不够。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建筑企业专业技术年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五是“人证分离”现象严重。按照国家建设部企业资质规定,每一个级别资质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项目经理都有数量的规定。由于项目经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造成“人证分离”的现象相当普遍。比如,有一个二级企业,按资质规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150人,而实际上,在位的只有一半,另一半离开了企业,到其他企业工作,但证件还在该企业。很多项目经理已不在原企业工作,只是项目经理证在原单位存放。原企业为什么走人不放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资质的年检规定,否则企业就要被降级。
二、当前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凸显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速度。国家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加快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增强了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此间,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物质手段的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二)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就是要促进以综合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把原来的“生产指挥部”的生产组织方式调整为以项目为基本生产单位,配备生产要素的“项目管理制”。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层次管理,取消了建筑业的“成建制”跨地区流动,使建筑生产方式逐步符合了产业组织规律。
(三)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超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地下城市、海底隧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结构抗震、定向爆破、设备整体吊装、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技术都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建筑业发展的五大方向是:智能化、生态化、节能化、由陆地推向海洋、以核电站为主的核工业工程。
(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多,服务贸易条款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作为行业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逐步提升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份额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有基于此,建筑业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大力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一方面要摸清本地区建筑业人力资源状况,研究人力资源与建筑业发展空间的需求比例,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利政策,避免盲目开发和盲目引进,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降低人力资源闲置过程的消耗。另一方面要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制定留住人才的政策,有意识地打造四川省名牌建筑企业。第三,要创建出完全地区化的建筑精品,开拓吸引人才的事业。第四,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标和工程项目的发包环节要提高外省企业介入的资质,以外省企业的高水平管理来带动省内企业的发展,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政府要实施积极有为的人才政策
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完善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资质的具体规定:制定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标准;制定各类从业人员的最低专业素质要求;确立承包商资格考试发证制度,严把建筑企业人员和承包商的入口关、聘用关;充分利用电子办公手段,避免“一证多用”现象发生,以保证上岗人员的资质能力和现场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符合规定水平。其中对进入建筑工程领域的作业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要确立未经培训不得上岗的制度。对于农民工、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费用,可推行被培训者承担和政府财政补贴制度,确保上岗培训的实际效益。
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服务职能,切实构建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平台。首先政府要通过人事渠道寻找和汇集人才,把各类专业人才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注册在人力资源库中供企业参考,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政府还应经常将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建设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国家发展对人才、对科技的需求等信息传达给专家学者以及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的重要发展动向,制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以便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机遇和空间。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加深政府与人才、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感情,使人力资源开发感性化,让“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具有实质内容。
此外,政府还要制定人才开发的战略计划。通过资质年审、评优升级、政策扶持、资金资助、年度考核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特别是特级、一级企业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落实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措施,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综合环境。
(三)建筑行业企业要主动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建筑行业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经济手段创造吸引人才的“亮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制定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灵活薪酬制度或形式多样的股权制度。或以“底薪+奖金”模式,或以知识资本入股方式,把人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求和明晰产权,又能够构建起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归属感,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多重目的。
(四)建筑行业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人才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建筑业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其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行业企业必须确保关键岗位人员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其次,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建筑业人才。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形式,对企业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青在职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这样做既不影响企业的生产,也为企业培训了人才。第三,除了每年委托专业技术教育机构举办培训班和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以外,行业企业要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参观一些优质工程,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比如,参观“鸟巢”、“水立方”、“世博园”等工程,这些大型工程建设,运用了众多新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参观考察这类项目,对于大中型企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例如,在当前,四川省建筑行业企业就可以学习、推广、深化中铁七局武汉公司的经验,把大项目作为人才的培训基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使年青人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加快建筑职业教育发展,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全省除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所建设类高职院校外,还有4所从事中高等教育的建设类学校,有42所院校开设有建筑类专业,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这些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有待政府和全省建筑行业企业的继续支持以提高其办学质量,并担负起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当前,全省建筑类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支持学校继续推进“双证制”教育,支持学校采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可以设想,多方合作所带来的建设类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必将在四川省建筑企业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必将为四川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建设厅杨洪波厅长在2007年全省建设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川建厅人教发[2007]188号,[Z]。
[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十一五”四川省建筑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资料,2007年,[Z]。
[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成果集,2011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