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1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上海交通大学

要求字数:4000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银行业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放松管制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银行利润率下降,在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突出,银行等行业遭受失败的后果,也忙着处理与非的问题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的教育。

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墨西哥银行风险问题已悄然出现。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更侧重于。特别是作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公布,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银行也开始逐步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标准。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新企业信贷管理系统的分析

2.1 现存问题的分析

2.2 系统的目标与建设原则

2.3 数据抓取相关技术

2.3.1 数据清洗

2.3.2 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

2.3.3 重复记录检测技术

2.4 已有贷款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评价

2.4.1 a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

2.4.2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建立

2.5 系统实现技术

2.5.1 web2.0体系结构

2.5.2 .net fw4.0体系结构与最新技术

2.5.3 ado.net技术概述

2.5.4 asp.net mvc3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概述

3.1.1 设计思路

3.1.2 现有数据库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

3.2.2 企业信誉度评级管理设计

3.3 基于核心词的重复数据检测模型构建设计

3.3.1 模型概述

3.3.2 主要流程

3.4 银行信贷风险模型的建立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建立

3.4本章小结

4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详细设计

4.1.1 功能结构

4.1.2 关键流程序列图

4.1.3 详细流程设计举例

4.1.4 详细数据结构

4.2 数据抽取部分的实现

4.2.1 样例数据抽取

4.2.2 构建企业名称的特征属性表

4.2.3 字典表的构建

4.2.4 程序实现

4.3 本章小结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现状;实现

一、高校科研劳务申报管理现状

“科研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尽可能多地获得项目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1]而科研劳务费申报涉及到国家、项目负责人、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高校师生众多,科研项目数量逐年递增,涉及到的财务项目、发放项目随之越来越多。如发放学生科研劳务费;助管、助教费;为职工发放其他劳务收入;为客座教授、外聘人员发放项目劳务费等。劳务费发放的对象越来越多,需求多种多样,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管理经费耗时耗力,项目多的教师甚至混淆每个项目经费具体使用情况;由于涉及的财务项目和发放项目的众多,教师自制的纸质劳务费发放申请表格式、内容、标准不统一,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准确,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核对、审查、询问,造成大量重复而机械的劳动。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科研劳务申报和发放仍是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阶段,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1]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工作效率,节省人工成本,将科研劳务申报流程信息化是唯一出路,开发应用“网上科研劳务申报系统”势在必行。

二、系统分析与技术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研劳务费用的申报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提交自制纸质申报材料,转向网上申报、管理和发放。这样不但缩减了申报的时间,而且由申报系统统一生成的申报发放材料更加规范化、准确化、具体化,便于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管理。

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系统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各个院系负责主持科研项目的教师、被教师授权管理项目经费的工作人员、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财务申报人员等。在整个申报流程中,科研项目信息,发放人员信息由数据库统一管理,计算机对各种录入信息进行有效性校验,保证了整个申报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提高了申报的质量。由于同时提供了网上的财务单据审核功能,使得申报者提交的信息可以在被财务人员审核后第一时间得到回馈信息,充分的让使用者感受到“零等待”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功能需求

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管理系统可支持各类科研劳务费的网上申报和在线财务审核功能,同时应该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操作来简化申报流程。根据我校校园信息化和财务信息化进展情况,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与校园门户信息对接的统一身份认证登陆;(2)项目负责人对学生科研劳务费发放录入和管理;(3)财务系统管理员对科研劳务发放申请的审核功能;(4)财务系统管理员用户管理、用户授权管理;(5)科研项目数据库、学生信息数据库与信息中心中间库对接。

2.安全需求

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管理系统属于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涉及到每位教师的项目经费、学生的身份信息以及银行卡信息,因此,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极高。

为了确保劳务费申报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避免由于系统软件故障造成数据丢失、产生冗余数据甚至造成数据库损坏,需要选择可靠的数据管理系统,并给出一套合理数据库备份方案。

三、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管理系统设计思想概述

“软件设计是软件开发阶段中最重要的步骤,最终产品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软件的设计质量。” [3]科研劳务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是基于Flash技术平台开发设计完成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出发,结合使用B/S(Browser/Server)模式,提供基于Web技术的网上交互功能。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Web浏览器登陆申报管理系统,完成科研劳务费用的录入、管理、审核以及系统管理维护工作。

(2)网上申报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整个系统分为“数据库层―功能层―界面层”三层架构,用来实现数据库服务、应用服务、Web服务功能。如图1

最底层是数据库层,数据库层有相关表组成。“用户信息表”数据来源于人事处教工管理系统,用于存放用户基本信息,包括工号、姓名、职称、身份证号等字段;“项目信息表”数据由科研院项目管理系统提供,包含用户所能用于支付劳务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冻结余额,项目可用额度等字段;“学生信息表”数据来源于学生收费管理系统,除了存放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以为,还包含学生的“学子卡号”(银行卡号);“劳务申请发放表”由教师在网上申报时自动生成,包含学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发放项目,发放金额等字段。

为了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新入学的学生、新入职的教师以及教师新主持的项目信息能及时准确的更新到申报系统数据库,数据库层与学校信息中心中间库对接,每日自动传输更新;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数据库每日定时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中间层是功能层,用于实现系统各种应用更能,包括登陆,劳务酬金录入、管理,劳务发放审核以及新用户授权。中间层实际是由FLASH程序模块组成。

最上层是界面层,也就是用户看到的实际页面,如登陆页面,学生酬金发放录入界面,学生酬金发放管理界面,新用户授权界面等。

四、系统的与使用

该网上劳务申报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南京农业大学教师为学生发放劳务费而开发设计的。为了提高系统的相应速度,保证系统良好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该系统将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分离运行,即用两立的服务器充当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系统根据申报工作流程和新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投入使用后,运行稳定,可靠,适用于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科研(下转第257页)(上接第260页)劳务发放。只要教师负责的项目中可以用于劳务费支出,项目就会被自动更新进入申报系统数据库,项目负责人即能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并发放。该系统数据库内存放有最新的科研项目信息、最新的学生信息,具备批量录入功能、模板导入导出功能,大大降低了申报者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发放信息的准确度,规范了科研劳务申报流程,实现了科研劳务申报工作的信息化,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五、讨论

网上劳务申报系统只是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个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分支系统,为了更好的加快南京农业大学财务信息化步伐,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下一步设想:进一步完善优化劳务申报系统;通过财务管理系统,使网上劳务申报系统与银校互联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建立起一套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进行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系统仅仅是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一种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3]获取信息只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让信息成为财务部门良性发展的动力并能帮助财务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才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慕鹏.议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J].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7,P20-22.

[2] 魏星,吴江.基于B/S结构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P41-44.

[3]李春阳,王志涛.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 P55-56.

[4]文琪,赖秀越,鲜乔鉴.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2005, P50-51.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3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创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这种分权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决定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向,企业集团要想使其组织结构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需要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公司治理系统一般由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构成,在一定情形下,内部监控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内部监控是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各项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并且当局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外界披露准确、及时、系统的会计信息。

一、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多数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普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然而,会计核算软件不等同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象,这制约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大型的国有企业具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尚算成熟,然而在中小企业中,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较低,多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敬而远之;二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使部分企业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不惜花重金配备比较齐全的网络设备,适宜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安装和使用,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一般聘用外部人员进行维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自身企业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系统相协调,更不能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三是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之间缺乏责任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责任制为中心,责任中心网络的建立必须由纵向上的各级子公司、分公司及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组成,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现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中,各级职能部门难以全面实现经营管理责任化,从而导致系统内部数据的实时性较差,横向、纵向间的协调性差,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系统的反馈职能基本空置;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效率较低,他们期望通过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人员及制度等执行环境上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局限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不合理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往往不能切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只是简单的将各环节的工作手工的流程应用电脑程序进行模仿和照搬,并未改变会计处理流程的实质;或者只是进行了财务部门的电算化改造,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联系通道,由于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容易导致信息数据的不规范;或者完善了会计管理系统,但在系统中各个模块间是相对独立,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各个独立模块进行管理和完成相应的工作,各项工作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即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上没有建立会计数据传输和共享通道,这种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以下弊端:经营活动相关数据和管理信息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这导致信息隔阂及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和调用,除非查阅原始凭证,否则无法了解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在多数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而不是实时采集,财务报告经过后台若干加工程序后才能生成并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这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信息。

此外,会计信息处理分散。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信息系统,为企业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传递信息数据。目前企业信息收集处理分散,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十分繁杂,特别是大型的、涉猎多个行业的企业集团,许多需要录入的基础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信息生产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手中,信息收集和查找都比较困难,并且他们数据库操作系统多变,存储数据的格式不同,在传递到不同服务器间交换时产生困难,使得信息处理失灵,甚至产生低质量的数据信息,这将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出具不真实的报表,误导人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并可能引起错误的决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制度规范水平、信息化程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经过设计、执行检验、反馈、再设计的长期的过程。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管理系统应本着可行、安全、相关、信息共享、整体性原则及权衡优化的原则。

(一)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

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改变部分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局面,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些外部条件影响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第二要提高相应管理人员的专业职能,企业上线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有相关管理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懂得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还要具有企业管理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合理选型、维护和二次开发;第三要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的责任机制,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责任中心网络,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保障系统内部数据良好的实时性,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共享。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框架

会计信息管理体统设计的关键是要构建系统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各项数据库,如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把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中,该数据库是多维数据仓库建立的基础;记账凭证库。该数据库对会计事项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处理生成的记账凭证信息;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处理数据库。即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对会计事项数据库和其他业务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该库是集成的、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支持决策和权力监管;元数据库。用于管理所有与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此外还要应用数据挖掘处理和联机分析处理的新技术,对数据仓库进行多维分析。

(三)根据业务流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生产型、商贸型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一个业务产品、一项业务流程分散在各部门中,在各部门间应该系统地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录入使用统一口径。在具体的业务模块中,如在财务管理模块,应按照会计核算原则,以记账为起点,涵盖算账、结账、编造报表等主要财务流程,使得会计信息能够被充分挖掘,便于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在销售模块,应按照不同产品和客户设计多样化业务流程,单独进行核算和售后,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绩效考核模块,应把企业的业务活动划分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等责任中心,对其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分析、考核和实施奖惩,实现质量跟踪和安全控制,同时也可以生成分析预测报告,为全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在数据处理方面,要运用先进的数据加工和处理技术,能按照管理需要建立多种对应关系,使数据同出一源,但可以实现在系统内部的及时共享,提高数据相关性。

(四)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控制风险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风险因素,在系统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模块,内部设置预测中心,充分发挥其风险监测的功能,通过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完成风险识别和风险指标确定,并进而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录入的和生成的数据,自动与风险指标比较,并生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便于进行风险决策或采取控制措施。然后通过后期的反馈机制,对风险处理方案中实际执行的风险指标与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风险处理方案的实际情况,检验风险处理方案设计的正确程度,并寻找存在的差距的原因,为新风险处理方案的评审提供依据。

三、结论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社会组织 文件管理模式 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2.1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2.2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2.3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2.4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3.1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3.2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3.3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Stephens.Mega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9] Ganesh Vednere.The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9(43)-03.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 TIIL 运维管理系统 设计与实现

在我国IT运维管理领域中,主要应用分散管理体系,随着逐渐提高的任务工作时间,降低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而运维管理要求却在一直的提升,此类问题在不断的突显出来,运维管理部门需要使用大量资源来支持,所以,想要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对原有的运维制度进行改进,加强集中管理,加强建设ITIL运维管理系统。

一、概述ITIL运维管理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政府有关部门CCTA提出了IT基础构架库(ITIL),它可以提高IT服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如今IT企业已经将其作为IT服务管理的规定与标准ITIL是以服务管理模块作为中心,在服务管理模块中,具有10个管理流程和1个IT智能服务管理,其中这些中心内容又被分成2大流程组,一是服务支持流程租,另一个为服务提供流程组,这两大流程组与10个流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沟通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IT服务的主要目的是达到组织制定服务交付和服务支持的需求,在早期开发推行中,已证明IT服务的最好方式是ITIL,它是以高效开发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为基础的,,并提供了通用有效的框架给所有部门活动。

二、关于ITIL运维管理系统设计

信息中心部门为达到专业IT服务的质量水平,部门在发展中运用到大量操作系统,随着操作员和管理装置越来越多,在达到最大程度之后,就需要建立运维管理的系统平台,有利于更进一步的提升信息中心的服务质量水平和运维水平。ITIL运维管理系统包含了资源管理、运维管路、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日常工作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等几个主要部分,在此系统结构中具有许多项管理活动,例如:系统开发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的等。其中也归纳了许多管理流程的理论经验和流程事件。

1、ITIL管理流程设计。为达到运维的要求,在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就加入事件故障发生和流程化解决机制。运维管理系统用户所需要的功能有事件管理、管理、问题管理等。问题管理的目的是在对系统自动发现功能进行设计时,若是出现了故障信息,就根据系统维护关系对信息进行自动挑选并发至运维管理人员。运维管理系统将信息转发到工作台,可以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来对故障进行处理;事件管理的目的是对于已经发生的时间进行挑选,判断是不是有相应错误的存在,在对业务不造成影响时,将其交给工作人员来处理或由系统来进行某种程度的处理回馈,确保可以有效的处理事件故障。该项管理主要的目的是变更与计划,进行测试、制定策略、准备上线的工作,以构成硬、软件库。

2、运维管理。现如今,随着网络协议的发展成熟,许多网络协议都已经运用到服务管理系统资源模块中,例如:SSH协议、TENLET协议、SNMP协议等,可以自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例如:故障的监控、信息的提取、发现设备等,若是设备出现故障,由运维管理员来解决故障,当故障处理完毕之后,运维管理模块将会给出故障处理过程报告和故障分析报告。除此之外,想要确保正常运行,就必须以日常管理为基础在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增添了日常维护管理的功能,以保证运维管理系统检查设备的周期为1天,即每天都会对设备安全进行检查。

3、资源管理。运维管理系统是以资源管理为基础,它可以清楚记录资源的情况,提高管理的效率,现在资源管路的主要手段是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这两种资源管理手段的缺点是当增加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时,就会加大资源管理工作的繁杂性,所以需要运维管理人员按照种类来对资源进行划分,依照固定格式来记录所有资源的信息,除此以外,需要配置自动监控设备,当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提醒。

4、配置管理。对于运维管理系统来说,配置CMDB(强化数据库)是最好的实践计划,CMDB的管理配置包罗了全部IT组件,进而管理和维护数据项的关系数据、历史事件变更的过程。配置管理是在中央存储库中储存以上数据,确保了不相同数据之间的联系。强化数据库里面包括了更新与实施服务、策略服务、创建服务、记录服务、辅助组间等多项服务的标准,服务辅助组件中具有网络服务器、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PC机、数据库等。对强化数据库进行设计时,需要在其中加入流程模型,处于IT环境的条件下,就需要具有动态的流程模块,可以随事件在发生之后产生新的情况来进行自动调整。

结束语:提高运维管理部门的效率,需要从运维系统的集成性、实用性和扩展性入手,加强运维管理的要求,使ITIL运维管理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运用ITIL运维管理系统,可以一定的减少运维管理所消耗的成本。所以ITIL运维管理系统是如今信息中心所需要进行改进与研究的重要部分。

参 考 文 献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6

随着该系统在医院内部的逐步应用,使得医院逐渐意识到该系统在管理运行中起到的作用。OA办公自动处理程序不应只是依靠单纯的人力来控制完成,并且还融合了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模式以及新型创新技术使之用于现代医院办公自动处理程序中。改程序的设计应用可以确保职工在允许范围条件内进行个人数据信息的查询,加强与医院信息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个人信息的有效性。其次在设计流程和管理控制能力方面逐渐实现人性化,其在系统操作界面程序中不但包含了职工有效信息的查询,并且也为病人提供了相关疾病资料以及医院各单位部门信息的查询,为职工和病人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下图为近几年OA管理运行系统在医院办公效率之间的关系。

2OA系统的设计构架和技术发展功能

总体系统设计构架。根据该系统的应用结构,再划分层次上采用的是纵向划分的方式。按照纵向分布层面可分为:技术应用管理层、设计管理支撑层以及应用管理层,这三个层面包含了OA系统中全部的管理层次结构,逻辑结构严谨,结构调整有序。其在技术应用管理层面中包含:系统设计的软件和硬件,软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以及处理数据运算的速度;硬件系统中包括:系统硬盘的存储空间以及显卡的分辨率等。该基础层面的设计包含了整个系统的主体结构,在设计构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技术应用管理层面中包含的有:个人用户支撑管理平台、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权限设置管理平台、信息备份管理平台、操作流程信息管理平台以及监管控制管理平台;其在应用管理层包括的有:个人办公部分、系统数据化整合部分、公共管理部分以及数据信息公用部分等,下图为其三个层面所含的具体平台流程图。OA管理系统组件系统包含了软件及硬件组成成分,其中核心组件包含了传输数据接口的组件成分,并且还包括了插件控制管理系统的成分,使其组件系统能够在管理组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使之在OA管理控制模式下实行统一的管理。最后在OA管理系统功能中凸显了多方面的管理控制功能,医院在OA管理控制程序集成了多方面管理控制程序,其中包括了医院内部电子邮件的接收、在线交流、值班人员看守、工作流程安排、会议工作报告以及网络硬盘的分区处理等。

3医院在OA操作程序中考虑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OA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老医师的封闭思想,实现现代化自动控制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系统的有序性。尤其在使用初期由于系统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人能够操作该程序的运行,随着后期培训力度的加大,使得医院内所有成员都能够对该系统操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