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1
为顺利开展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工作,使企业及主管部门在检查、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特对大检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关于减人不减工资问题
挂钩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原则不变。具体处理意见如下:
1.企业安排富余人员去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工作,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是企业的某个部门或单位成建制划归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应核减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总额并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工资基数及合理调整效益基数。
2.企业联营或产品扩散以后,本企业派出职工(包括技术骨干)到联营企业支援工作,工资可由受援企业支付,从受援企业挂钩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列支。派出企业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相应核减工资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派出企业不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可以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3.企业多余人员在企业间(含企业与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间)开展劳务性输入输出,输入企业应按双方合同或有关规定向输出企业支付劳务费,其中用于支付劳务人员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应从输入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输出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4.企业挂钩后,自行将内部某个部门、单位划出挂钩范围,从收入中另行发放工资的,应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核减划出人员的工资总额和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并合理核减效益基数。不得将由于划出这些人员而少发的工资总额,作为“空额”用于其他职工,已用于其他职工的,要纠正,并从过去的结余或今后的工资总额中扣减。企业无权自行改变挂钩范围。因情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挂钩范围的,必须报原批准挂钩的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相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和效益基数。
5.企业的一部分人员、设备划归“三资”企业,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效益基数。如企业效益基数不变,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不核减工资总额基数。
6.企业使用计划外用工,其工资经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的,因企业减少或不再使用计划外用工,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职工承担,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外人员承担,企业从成本、费用中支付加工费、劳务费的,必须核减工资总额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
二、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列支及离、退休人员补差工资列支问题
1.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支出,必须按京劳资发字(1988)468号文件规定执行。即:“挂钩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内的计划内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的工资性支出,均应由挂钩工资基数内列支,不得再列入其他费用或成本”。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凡在核定挂钩工资基数时已把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核入工资基数,而企业又将这部分人员工资列入成本费用的,要予以纠正。已列支的工资要从企业成本中冲出,现由企业工资基金结余、奖励基金结余列支,要相应调整计算所得税、工资调节税、能源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的基数,结余不足的,在下一年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
2.企业挂钩时没有使用计划外用工和临时工,后因生产需要报经市劳动局、市计委批准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并办理了录用手续的,可按批准使用人数(实际使用数小于批准使用的按实际使用数)一次性核增企业挂钩工资基数,同时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未经批准使用的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其工资一律在挂钩工资总额中列支,不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在挂钩前已经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因漏报未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目前企业生产又需要继续使用的,应按实际需要,从严控制的原则,由区、县、局、总公司向市统计局行文申述漏报原因及处理意见并办理补报手续经市劳动局批准使用人数后,一次性核增挂钩工资基数由市税务局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这些人员的工资也必须从挂钩工资中列支,不得从成本或费用中列支。
4.企业原则上不得将正式职工与企业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混岗生产。已混岗生产的企业所属集体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必须从挂钩工资总额列支。
5.企业原则上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从事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确因生产需要而聘用的,其工资补差应从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不得另外在成本或费用中列支。但在统计上不计入工资总额项目之中。
三、超过两个基数,一个比例多提工资问题和从其他渠道列支工资问题
1.企业必须严格按挂钩办法的规定提取工资。企业改变税种,不能从财政退税额中再提工资,已多提的工资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核减;多提部分已核入下年挂钩工资基数的,应核减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2.实行销售合格产品全额计件办法的企业,未按销售额计提工资,而按生产额计提并多提了工资的,应从成本中冲减,并相应核减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数额,结余不足以核减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核减。
3.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后,局、总公司应对企业的辅助考核指标认真考核。企业辅助考核指标未完成,应扣而未扣的工资数额,必须从奖励基金结余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工资总额中扣除。
4.企业应在挂钩工资以内支出的工资项目必须在挂钩工资内支出。已在挂钩工资以外从其他渠道列支的工资总额,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扣除,并按规定补交工资调节税。
四、工资基金管理中的问题
1.漏税问题
凡经税务部门核实应补税的企业,均应照章补税。
2.统计工作失误,漏报工资总额问题。
职工人数、工资的统计范围应严格遵守国家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各工资构成项目指标的统计均应以报告期实际发放数额为准。凡因统计工作失误而漏报工资数额一律不再补报。企业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杜绝漏报、错报现象。
3.未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问题。
各级劳动部门,银行和企业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企业支取的工资超过《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但没有超过应提挂钩工资总额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予批评。各单位向银行提取工资性现金时,必须携带《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银行必须按规定手续验册支付,对于发薪日时间紧,业务量集中的矛盾,可采取事先预约办好审核手续的做法,坚决杜绝“事后补办”的现象。开户银行应加强审核,支付给企业的工资,严格控制在上级在工资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之内,超过核定数额的,坚决拒付。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自主化教学;实践与探微
在继承传统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既是一种极具宏伟规划的战略性指向,又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实际操作意义的战术性指导。作为校园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推进者,广大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素质化教育理念,顺势而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展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结合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是以角色表演为抓手,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意识和活动能力。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促使他们在深刻领悟中引发更为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收获寓教于乐的活动效果。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内容时,可选取以下情节开展角色模拟实践活动:由三名小学生分别扮演“星星”和爸爸妈妈,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和评委。在一家“百货商店”里,星星因为吵着要买许多东西,爸妈试图劝阻他,但星星也想极力说服爸妈,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不休现象。至于“买还是不买”,可让学生们在演中评、在评中演,教师则从中加以引导和点拨,以此不断完善各自的言行,丰富他们的思想。再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可通过学生扮演父母角色,来表演如何关爱自己孩子的活动,以此亲身体验人世间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情爱,从而在情感互动之中促使他们有效增强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思想。
二是以话题辩讨为抓手,有效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中,有许多与道德认知或学生认知相矛盾相冲突的社会生活事理现象,如小学生上网玩游戏问题,同学生日该不该送礼问题,星期天要不要上补习班问题,如何对待老师和家长批评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困扰学生思维成长的多发性现象。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就某一类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开展演讲辩论活动,让最有话语权的学生来认识和解决。其一,可从中更好地把握学情(思想和行为)动态;其二,在增强学习情趣同时,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辨识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明理,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有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了如下情境:在放学路上,从车上走下一陌生男子对小红说:“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你能带我去见她吗?”教师让同意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则坐右边,很自然地形成了辩论现场。通过一番唇枪舌剑地辩论,最后形成了共识:一旦遭遇看似平常却可能暗藏危险的时候,不要忘记拨打“心中的110”。
三是以开展实践为抓手,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尤其是现代学生,他们大多生长在“龙子凤女”的独生环境之中,普遍具有“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严重缺少丰富多彩的社会锻炼和实际感悟元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中,教师应本着“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原则,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在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逐步赢得潜移默化的理性认识。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关注他人,了解和熟悉校园内外许多人们(“城市美容师”“社会安全卫士”等),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劳动着和默默地奉献着;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各类途径,组织小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中体验劳动、感悟艰辛和享受快乐,以激发其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体验生活 学生兴趣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6-01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新一轮课改已经实施好几个年头,但是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忽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痛。本人认为,如何让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经常练习写随笔对于学生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提高作文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作文源于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才能丰富题材,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一) 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在教学中打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鸣,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教师要经常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的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其次,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
(二)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首先,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
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亲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唱唱跳跳,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喉;让他们涂涂画画,尽情抒发自己的灵感,创造出有灵气的作品;让他们在百米跑道上拼搏冲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亲手实验探索,享受其中的欢乐和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极富生命力的素材。
其次,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平时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学生到田野里去春游,去各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组织学生到郊外放风筝、挖野菜,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寻访名人和历史足迹,到附近的工厂、养殖基地去参观访问。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访一访,大自然与现实世界不断给他们以新鲜感,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留下深刻的印象,到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再次,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对一些家长进行家庭、社会生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多参加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多带孩子走走逛逛,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带他们去走亲访友,感受淳朴的亲情,学会交往的礼仪。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写作的题材库更充盈。
二、用作文表现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只谈生活,不谈技巧"是不行的,学生仍然只会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咬着笔杆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来。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学中试着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用随笔来体现生活,描绘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易于动笔
学生刚开始写随笔往往不知从何处入笔,一天的生活就像一团雾,理不出头绪,分不清重点,结果写出来的随笔就像"流水账"一样,三言两语,面面俱到。为此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我在作文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选材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习作自由,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多加启发,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有条理,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平时的随记更是不加限制,不拘形式,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路,只要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本子,自由自在地把新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可以是洋洋洒洒上千言,也可以是短短的两三句话;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个精彩片段的描绘,也可以抒发心中的某种情感。渐渐地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活泼生动起来,渐渐地越来越独到深刻起来,写作的本领在无形之中渐渐高明起来。
其次,让学生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注重收集素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更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应变多问多讲,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边体验边倾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无论是指导学生观察,带学生参与实践,还是指导习作训练,教师都要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自觉地搜索素材,探索习作形式,进行构思写作。
我让学生写随笔时,非常重视体现层次性,对于后进生采用"扶着走"的方法,只要求他们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内容不空洞,语句通顺,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这样放缓了习作的坡度,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写作。对于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则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分层要求,可适应和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作水平,避免了望尘莫及的心理压力,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自觉愉快地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 《陕西教育(教学)》2005年01期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4
“五个一”标准的提出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在教育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停地探索周围世界,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伟人,有许多关于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承袭了西周贵族“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传统,进一步创设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课程,即人们所熟悉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人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进行体育、品格教育以及包括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在内的理性教育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所谓教育应该是“周全的教育”,所有人都应该在智育、德育、宗教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期一线教育的实践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成果就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把全面发展当成一种教育过程;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论断。
当前,全面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制订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教育,牢固淞⒔】档谝坏乃枷耄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总的来说是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做好准备。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从2008年7月开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2010年8月,为了更好地落实全面发展教育,使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德、智、体、美、劳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制订了《运河小学学生标准》:文明守纪,传承美德,有一份爱国情;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养成一个好习惯;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喜欢劳动,乐于实践,有一项劳动本领。简称“五个一”标准,并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二、三级指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五个一”标准的践行策略
文明守纪,传承美德,有一份爱国情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推进国家的繁荣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本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践行“三育人”,即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一是文明守纪,常抓不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一个国家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的文明素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进步的水平。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由此可见,文明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学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文明守纪行为习惯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学期初的动员到每周的文明小竞赛,再到依托大型活动的历练,将德育工作系列化。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良好习惯的生成,学校掀起以“礼仪教育你我他,校园盛开文明花”为主题的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班容量大、孩子们活动空间较小的实际情况,开展班级学生行为习惯“争星”竞赛活动(包括“学习星”“卫生星”“纪律星”“礼仪星”“文艺星”“体育星”),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学期末根据各班一学期综合表现评出星级班级体。通过全体干部教师的齐抓共管,学生的文明素养有了长足进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校园文明之风渐行渐盛。
二是传承美德,辉耀中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美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责风范……这些美德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华文化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不断发扬光大,在年轻一代甚至幼小的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日益根深叶茂,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校重点从“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运河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初步形成了学生读背经典,感知精髓,树立目标,争比品行的良好学习风气,促进学生对中华美德由陌生到了解,不断加深感悟,最后再到身体力行。
学校以通州运河的过去、现在、未来为校园文化主题,精心营造地域文化和经典文化校园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每学期,学校利用闭路电视、广播、淮啊⑾路⒉牧系榷嘀滞揪痘极宣传中华美德;组织各班利用板报、专栏介绍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德内容;鼓励学生多了解、多讨论,组织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会评优和观摩交流活动及论文征集活动。学校多节主题班会被评为区级一、二等奖,两节主题活动设计被收录在《通州区优秀主题活动方案集锦》一书中,十余篇师生文章获奖。
为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性和深入性,本校注重以课题为引领,激发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学论语,明理笃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仿佛穿越了2500年时空,走近了先贤孔子,去聆听他充满人生哲理的教诲。2010年学校还参与了国学课题的研究,成为了25所实验校之一。走进国学文化殿堂,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她的博大与精深。每周五下午学生们都会迎来他们喜欢的国学课;每天的早、午读时,诵读经典的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各班楼道橱窗里,一张张设计精美的国学手抄小报和国学专栏吸引着过往学生驻足观看;市区国学论文和教学设计竞赛,十余名教师获奖。国学,让每位深入其中的师生无不领略到她的风采,感受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是一份爱国情,一腔报国志。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对自己的祖国就有一种深厚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华夏几千年来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的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主渠道渗透以外,还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每周一都要举行庄重的升国旗仪式,在旗下讲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爱国英雄故事会、唱三歌(国歌、队歌、校歌)比赛等增进学生爱国情感,鼓励学生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阅读书、报刊等了解国家大事。在汶川、玉树地震人民遇到灾难时,本校学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只二、三天时间就捐出了九千余册图书送给玉树灾区的小朋友。通过学校的教育,爱国情已深深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喜欢学习,勤于思考,有一个好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儿童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强调:“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正如这些教育名家们之言,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奠基时期。因此,本校将“喜欢学习,勤于思考,有一个好习惯”做为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之一提出,在工作中坚持“三步走”践行策略,即培养兴趣――指导行动――养成习惯。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工作中,本校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做到“三优激趣”:优化教学内容,展现学科自身魅力,并密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合理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生动亲切的言行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优化教学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和多种激励性的评价手段与形式,肯定学生各方面的积极表现,适当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二是指导行动,让学生勤于思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其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如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要做到“三读”: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整体感知;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基本理解;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深入发展。英语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许多记忆的方式方法,如:把单词分成三五个一组,逐个突破;按词性分块记忆;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示英语或汉语去记忆;边读边写下汉语,然后根据汉意默写记忆;制作抽认卡,结合音标记忆;在句子中、文章中记忆等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并指导教师用科研的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学校共有15项学科教研组申报的课题被立项为区级“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三是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以上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至少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本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原则,做到学习习惯培养“四注意”。
首先,注意习惯培养要求应逐步提出,内容要详细、明确、操作性强。例如在培养学生“勤思善问”习惯方面,我们有的教师具体规定学生每天最少要有2次举手参与发言、板演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
其次,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通过准确无误的计算、整洁美观的板书等行为,做好学生的表率。同时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大力表扬那些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合作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向中、高年级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喜爱的名人、偶像因好习惯成就大事业的故事,使其心生向往而学之。
再次,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习惯培养策略因人而宜。比如当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课上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善意提醒。对于外向的学生可以叫其名字,亲切询问他有什么情况;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走近其身边,站一会或轻轻点其课桌;对于思维敏锐的学生可以让其回答间题等等。课后教师会找这些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他们努力克服不良习惯。
最后,注意习惯的整体发展、家校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与其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又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营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氛围。学校干部、教师经常利用电话、家校信息平台、网络、家校互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宣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共同探讨方法与策略,并对家长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建议。
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 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而小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一个小系统,它具有打基础、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性质,这种教育的学习与普及活动则体现了义务性、基础性、全面性等基本属性。“学生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这是运河小学“五个一”学生标准中的第三条,与教育部2011年5月23日发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不谋而合。
一是教中寓趣,让学生喜欢运动。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某项运动,首先要让他们对这项运动感兴趣,才能有进一步了解它,学习它的欲望。因此学校以中A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把一至六年级的体育教材详细的进行梳理,再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低年级以“故事”“情景”的形式处理教材,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启蒙教育,促进其身心正常性生长发育;中年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性游戏形式处理教材,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竞争中的才干与品质;高年级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提高运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体育知识、技术、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搜集、整理了各种体育比赛的影像资料,利用室内课和风雨天为学生播放、讲解。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性为主,放映一些体育运动的精彩瞬间和趣味的动画、幻灯片等,慢慢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在观看比赛资料同时,适当介绍一些体育比赛规则,让他们能够对比赛进行一些简单分析;高年级学生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增加了一项课外作业――“我最喜欢的体育明星”资料搜集展示。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或者是体育运动项目,并搜集与其有关的各种资料,利用室内课互相介绍交流。既丰富了体育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形式。学生个人运动能力不同,有的跑得快、有的跳得远、有的投掷能力强。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对1-6年级的体育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向社会承诺:随时欢迎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人士来参观体育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活动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加信心,引导其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形式。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学校除了有120余人的田径队以外,还有篮球队、足球队、太极拳表演队、游泳班等。另外,本校还特聘请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蒋林先生和第六代传人李泽辉先生创编适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杨氏十式、十五式、二十二式太极拳,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项运动爱好,终身受益。
三是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特长需要有一个“舞台”展示,“成就感”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们擅长的项目各有不同,为了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学校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其特长进行了详细调查、分类,为今后的培养提供了详细数据。这些体育特长生都成了教师得力的“小助手”,在教学当中能够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达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校内定期组织班级间的拔河比赛、踢毽、跳绳比赛、课间操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比赛中都能够找到自己位置,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增强参加运动的信心。学校还积极参加市、区级的各项体育活动,给学生争取机会。2008-2011年通州区共组织了六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本校共获得了四次团体总分第一名。到2011年止,本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市、区级的长跑、跳皮筋、篮球、游泳、乒乓球、武术、跳绳、拔河等二十余项体育项目,均取得了好成绩,近三十名体育特长生被市、区重点中学录取。
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证明,有一种兴趣爱好,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孩子心理更阳光更健康。学校制定的学生“五个一”标准中,对美育方面的标准是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艺术教育工作力度,构建了“以艺术教育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兴趣活动为主阵地,以各种赛事和社会活动为契机,系统地让孩子们掌握一二种兴趣爱好,培养多种人才”的艺术教育框架,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用新的工作模式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是立足课堂,落实艺术教育。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设计和新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普及率,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测试、有总结,过程教学求真务实。加强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常规管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基本环节有明确、具体的管理要求。负责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有针对性地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学习教材,学习艺术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随堂听课、评优课、观摩课、研究科、校本课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开发艺术活动种类,做到人人参与。目前,学校已经组建了两个管乐团(其中一个是行进间乐团)、民乐队(葫芦丝)、舞蹈队、鼓号队、合唱队、京剧组、围棋组、计算机组、科技组(无线电小组)、美术组、英语组等多个校级兴趣小组,各班还成立了班级的“趣味数学”“诗歌朗诵”“巧巧手”“小作家”“合唱小组”“网络小能手”等兴趣小组,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平时注重做好各艺术小组的管理工作,由主管领导负责检查活动情况,适时总结、公布各班各组活动情况。学校还注重加强与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合作,争取社会力量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定期来校,一方面对各小组的辅导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直接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从而提高了艺术小组活动质量。目前各项活动顺利,培训初见成效。在2010年通州区第十四届艺术节活动中,学校有11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1人、二等奖43人、三等奖41人,5名学生获得“艺术之星”称号。在通州区“运河之花”故事大王比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另有30多名学生在其他艺术类评比活动中获奖。
三是成立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校有近300人的管乐团、80人的葫芦丝乐团、80人的鼓号队、百人合唱队、百人太极拳表演队、40人的舞蹈队。在2010年通州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以及通州区庆祝少先队建队61周年、教职工运动会等活动中,学校管乐团和鼓号队参加了迎宾活动,受到与会领导和来宾的好评,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也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提供了展示的窗口。
喜欢劳动,乐于实践,有一项劳动本领 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习惯、自我服务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使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一是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本校要求教师上每一节劳动技术时都应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范作、精练活泼的导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精心制作的教具(实物、挂图、电教手段)、灵活准确而又规范的演示、用精辟的语言讲述和精确的板书使学生扎实牢固地获取知识要点。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当的点拨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通过开展“小小能人”“美食城”“小小修理铺”“学一招”“露一手”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二是开展好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长期且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学校、家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进行劳动实践的岗位。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负责清扫教室、楼道卫生,从室内到室外天天保洁。在家里也有劳动实践的岗位,如有的学生每天负责拿碗筷,有的负责洗碗,有的负责扫地、倒垃圾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了了解孩子在家劳动的情况,班里定期进行家长反馈调查,并以展示劳动照片的方式激励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校外劳动实践也是必不可少。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周边捡拾白色垃圾、清扫卫生死角;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如在“生存岛”的实践性活动中,他们亲自动手,参与扎染、扎花、做蜡像、做豆腐、做蛋糕、种植等等实践活动,在劳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是开展竞赛,感受劳动乐趣。每学期末,学校根据本学期的不同年级的劳动技能的重点,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如低年级开展“穿衣服”“系鞋带”“系领巾”的比武,侧重于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开展“包书本”“叠衣服”“择菜”的比武,侧重于家庭服务;高年级开展“撕纸制作”“凉拌菜”“钉扣子”“缝包”等,侧重于简单的劳动实践。每次比武前,孩子们都反复地练习,探索技巧,提高能力.比武时向师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在劳动创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5
【关键词】教育学 实践教学 设计思路
一、 问题的提出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年老的一代将积累下来的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下一代能更好的参与并改造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在以知识求发展、以技能求生存的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理论型的知识人才,更是需要实践型的技能人才,以支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养成脱节现象严重,在以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育导向中培养出的学生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这样的学生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大批学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严峻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痛定思痛,只有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它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并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总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从广义上说,实践教学就是除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计划之内的课上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综合实训、见习和实习等,也包括学生的第二课堂、毕业设计、学生军训、公益性劳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狭义的实践教学是指教学计划之内的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学生见习和实习等,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及教育职业技能服务,在课堂内外所采用的一切可行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与理论教学有所不同,由原来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在途径上也改变了理论教学的灌输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感悟。
三、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探求教育的意义,寻求对教育意义的整体理解,通过发掘课程资源,变革课程教学的模式,增强学生教师职业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生成,教育技能与情境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升他们的教育实践理性,形成智慧型教师的素质。
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目标在认知、行为和情感这三方面加以界定,即教育学实践性理论知识的积累、教育技能与情境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实践理性精神的培养。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和情感目标必须依次对下述问题做出描述性回答:第一,从学生的就业需要出发,为以后能够有效的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现在需要掌握哪些教育理论知识;第二,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作为教师必备的“怎样教”的技能或水平;第三,具备了理论基础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否有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愿望,强度如何。
因此,在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和情感目标,围绕教育学各教学单元的特点而展开。在这里,笔者采用的教育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笔者所在的学院给予教育学的课时数一共为36学时,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笔者把所用的这本教育学教材分为六大单元,每一单元有各自的主要理论和技能培养任务,这样划分有助于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系统完整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这里的单元,也可视为模块。
四、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教育学实践教学不仅对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全新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浪潮的优质人才也有重要价值,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人重视并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必须的外在客观条件及老师的主观意愿努力,针对于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施实践教学,学校应创设良好环境,以增强教师主动实施实践教学及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想达成,是需要教育及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及教师职业素养颇高的教师群体参与的。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教师需要更多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大、也更为辛苦,因此,学校方面应制订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的实施办法,帮助这些教师有个专门的渠道去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福利政策,比如给予教师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活动经费以及适当的交通和伙食补贴,另外对于这些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晋升职称、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机会,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这些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经济上不受损失,精神上有所激励,从而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实施实践教学,教师要注意运用教育艺术来调动学生配合及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因素就是学生,因此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关教育学实践教学的成败。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一直在影响着所有的学生群体,从小学到大学,这些学生所受到的都是被动式的教育,习惯着的一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相对我院实际来说,教育学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都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低的群体,因此,能否对这些学生恰当激励对顺利开展教育学实践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话很有价值,因为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更是需要艺术激励的。在实践过程中,只要你的方式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方式就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并参与到你组织的实践活动当中来。同时越来越多成功的实践教学过程也充分证明,一旦把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达欲望激发出来,他们必然会跃跃欲试,进而争先恐后,主动上台,积极参与。
第三,实施实践教学,教师需要进行岗前特别培训,学习领悟最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学实践教学能力。教育学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最新教育理念、教育的大课程观、新教育实验成果展示、现代课程设计实施模式、教育课件制作技术等。
第四,实施实践教学,学校还需要加强教学资源设备方面的建设。
顺利开展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做支撑的,具体包括:
1. 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要有保证,并且加强对多媒体教室的科学管理。对媒体设备对于教育学实践教学意义重大,视频、影音资料以及PPT的展示与指导都要借助于这些优质的多媒体资源,所以教育学用不上多媒体教室的话,会严重制约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信息量的扩展,实践教学就会大受影响。
2. 需要添设一些微格教室,并制定出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微格教室的制度措施。微格教室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更高效的提升教学水平及评价能力。
3. 需要购置一些优秀的教育影视作品,以及教育名师名家的讲座光盘等。这些影音作品能更直观形象地展示教育过程,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4. 多邀请一些一线优秀教师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来我院做报告演讲,此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及情感。
【参考文献】
[1]程建芳. 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
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范文6
“字理教学”这一概念,是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在提出“字理析词”这一概念的同时提出来的。因此,“字理教学”可定义为:依据汉字的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效率,在字理析词中感悟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在“字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讲理,以便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本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依据汉字字源,展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字形,了解字义
依据或借鉴汉字字源是我们“字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阐发字源,为的是说明汉字的形义联系,表明字的本义,进而理解字词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形、字义、字音的关系,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现了颇具规律的造字法。在教学中,教师将物与字,图与字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展示。如:我在教学生识别汉字部件“朿”和“束”时,我就是运用“溯源—对照”法,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识别这两个汉字部件,我用事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进而了解汉字的字义。具体做法是:
(1)我先拿出一根长有尖刺的树枝给学生看看,并要求说出它的特点,等学生说出特点后,我又问:很久以前,还没有现代汉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这些长有刺的树枝表达出来呢?然后出示“朿”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个古文字就像一棵树上长着尖尖的刺,这是古人依照这树枝的形体特点描绘出来的,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朿”字。这“朿”字中的“ 木 ”像一棵树,“ ”就像树上长着的 刺,尖尖的刺一般都向外长的,所以“ ”不能封口,它们合起来就像一棵树上长有尖尖的刺儿。所以“朿”的本义是:尖利像针的东西。
(2)我再拿出一把用绳子捆绑的小木柴让学生观察。我问:那古人根据这捆绑木柴的形状特点,又描绘出怎样的一个古文字呢?然后出示束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古文字就像用绳子把树枝捆绑起来,其中的“ ”像木柴,“ ”像绳子绑成一圈。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就变成了今天的“束”字。所以“束”字是象形字,其中“木”像木柴,“口”像绳子,合起来像用一条绳子将木柴捆绑起来,这里的“口”是表示捆绑木柴的绳子,所以“口”要封口。本义是“捆绑”。引申出“约束”、“拘束”、“结束”等。
(3)、提升运用让学生认识带有“朿”旁的字:“刺、棘、枣”和带有“束”旁的字:“赖、懒、剌、速”。
最后我再用字理教学法,对以上这些字进行分别析解,让学生了解意思,并明白它们为什么带有“朿”旁或“束”旁。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朿”和“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凡是意义与“朿”有关的字就用不封口的“朿”,如:“刺”。
在“朿”和“束”的字理教学中,我先展示事物让了学生解它们的由来,再分解成两个基本意义的单位,最后了解组合起来所表示的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了初步的感知。
汉字的构成一般来说是先有象形,尔后派生出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独体的象形字具有极强的组构功能,依据汉字字源教好象形字,对以后学习的指事字,特别是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十分重要的,将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较好地形成小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二、动作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开始就是单刀直入,教学生拼音、书写、组词,机械模仿。学生读呀,写呀,枯燥无味。而“字理识字”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示法析字,通过直观教具或动作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物示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开始,先不识字,而是出现实物,让学生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那么注意力就不言而喻了。如:学习“火”字,先让学生观赏熊熊火焰;教“羊”字,先让学生包揽双角冲天的羊头……这些景物学生早已摄入了脑海里,等到课堂中的再现,为其形象的“火”、“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这样深厚的兴趣中识字,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图示法: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解决汉字的溯源问题。如:教“山”字,可以出示一幅连绵起伏的山峰图景来与“山”字作对照,说明“山”的本义;教“飞”字,可以画一只鸟与“飞”字作对照,说明“飞”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从而悟出“飞”的本义是:鸟展翅飞翔。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3)演示法: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如:教会意字“掰”、“瞪”这些动感很强的字,用动作演示进行教学就十分形象,如“瞪”字,教师在台上做做“瞪”动作和表情,学生看了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
三、运用汉字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学家钱伟长说:“汉字的形态结构是个联想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字理识字”正是抓住了这个联想系统,析解它的造型规律,以达到识字会意的目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字理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力贯穿于每个汉字之中,让学生每每有回味,有想象的余地,从中自己分析字形结构。如:教“播”字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描述,因为我们乡村的孩子每年春耕都可以看见农民播种的情景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农民们用手把谷子撒下田。学生听完了,除了形象地记住了“播”的外形,脑海里还能再现出农民春耕忙碌的情景。如:教“男”字时,在让学生掌握字形是上下结构的同时,还要进行字义解释:古代在田里出力劳动的是男人,所以写作“男”,这样学生面对“男”这个汉字时,就不再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有很多男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美丽的劳动画面。如:教学“沙”字时,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这类字难以图示和演示,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再现情境。
前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画,皆因其表意使然,其六书造法巧妙地造出了千万个生动形象,组构有理的汉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学生识字时就会是吟诵“一首优美的诗”,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从而感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字理教学”使学生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速识字的速度。同时,“字理教学”在强化直观,指导学生识字的同时,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汉字形与义联系的过程中,又能接受大容量的思维训练;在发掘汉字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要倾情尽力而为之!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
[2]古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