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启示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437)是西方历史上系统地阐述早期教育问题的第一人,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设想了一个从早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学校制度,哲学王的宏大根基始于0~6岁儿童的教育。他从实现理想国的政治需要出发,赋予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良好的早期教育看成是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基础工程。下面将系统阐述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

一、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柏拉图主张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认为早期教育是个体以道德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养成的启蒙阶段。“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①柏拉图指出儿童从出生到接受正规教育这个早期教育阶段是最难的,因为当孩子的肉体和精神有最大的可塑行,错误对待孩子将造成最持久的伤害。 0~6岁的教育要尽量避免对儿童的伤害,此时期的教育应重在养护,启蒙儿童的德行。

早期教育的任务在于恰当运用儿童的幼小、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对儿童施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柏拉图说:“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往哪里走。”②柏拉图强调国家在实行儿童公育时要善于甄别,确保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影响”的诸元素,譬如政府组织早期教育机构、精心选择教育内容、选用有德行的教育者,从而引导儿童走向教育者希望的方向。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柏拉图精心设计了早期教育的方方面面。③

二、早期教育的机构

柏拉图主张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对人生各阶段教育,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到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强制性的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规定早期教育的机构。

优生及胎教措施——柏拉图主张国家执行优生政策:国家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一般和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婴儿出生后,先天残缺或体弱的则秘密处理,优秀的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

学前教育专门化机构——在学前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由国家决定教什么内容和选择什么人充当教育者。养育儿童的机构被称为养育院,养育院又细分为0~3岁的托儿所和3~6岁的游戏场。儿童三岁以前在托儿所度过,由经过严格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全城邦最优秀的女公民监督进行教育;3到6岁时则由褓姆带领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里,由当局命令的妇女们进行照管。

三、早期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强调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强调早期教育的方法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快乐且以身体、道德、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和谐教育。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是一套有内容、有宗旨的完整体系,体现为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和体操练习为形式,以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宗旨。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游戏,赋予游戏以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游戏场以游戏为主,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④这里的法律精神是指游戏应有教育性、规则性,应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以便儿童模仿。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柏拉图鼓励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认为孩子自己发明的游戏是最好的。这样柏拉图深刻认识到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喜好嬉戏的天性,游戏是儿童自主活动和创造精神的最佳教育内容,要通过游戏的内在法律精神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初步习得品行。

柏拉图提出国家要注意到诸如摇篮曲、儿歌的教育影响,要慎重选择对儿童讲述的故事,要严格审查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柏拉图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⑤,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儿童的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3.音乐熏陶、体操练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教育和体操练习是和谐教育的开始。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体育是为了锻炼身体,身心协调发展才算和谐。柏拉图认为,欢快、奋发、高昂的儿童的曲调能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以体操、角力、骑马、射箭等训练项目为主的体育能强健儿童身体,音形结合的舞蹈则能训练优美的举止。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转贴于 四、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启示

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启发着人们思考早期教育问题。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有待于我们挖掘。

1.以德育为主的早期教育

柏拉图继承了他老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早期教育的核心无他,即儿童的德性培养,柏拉图认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柏拉图认为: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儿童的道德可先知而后行。他在选择早期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材料的选择上,都强调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经过慎重选择的教育材料为儿童树立勇敢、节制、虔诚、自由人物及品质的模仿对象,早期教育要极力树立正面榜样,让儿童“从小到老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⑥

2.分阶段教育方法

柏拉图依据人的年龄划分出受教育的几个阶段。柏拉图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进一步把早期教育细分为胎儿-婴儿-幼儿三阶段,每一阶段都实施不同的教育。国家是早期教育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肩负着优生、保育、教养三重任务,儿童出生前国家对孕妇进行胎教训练,儿童出生后就送到国家特设的托儿所,由母亲喂奶;夜间的麻烦事交给奶妈和保姆。从儿童出生到7岁国家对男女幼童实行无差别教育,为儿童安排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广泛的教育内容。

3.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里,“教育”一词一般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又简称德育,由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也可转换成教学永远具有德育性,能否永远具有德育性,要看符合德育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的。游戏场里的儿童们所做的游戏,所听的故事,所学的歌曲都是慎重选择过的,这些故事、歌曲需要严格审查才能列在目录上的;那些随便编出来的、偶然想到的故事和歌曲绝不允许教给儿童。

综观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发现他重视优生优育,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指出游戏在早期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慎重选择教学教材的问题。这些观点不仅在西方早期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早期教育的改革和思想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在吸收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要抛弃柏拉图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

注释:

①②③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

④⑤⑥转引自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参考文献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2

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儿童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陈鹤琴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在他早期求学和从事教育活动中,目睹了中国早期教育的落后。他认为国家要强盛,要从教育抓起,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起步,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期教育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面对旧中国早期教育极其落后状况,许多少儿童因早期教育缺失,断送其发展前途,因而造成贫困世代相传的现状,陈鹤琴呼吁应该从抓好早期教育入手。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就会贻误教育时机造成终身遗憾。“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老师,教育儿童越早越好,由于儿童出生后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其独立意识差,家长有责任教育好儿童。“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于幼儿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2]

早期教育关系国家命运。陈鹤琴在一生教育实践中,目睹了中外早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当时不重视早期教育的现状而担忧,并大声疾呼国家要富强,必须从抓教育开始,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打好基础。“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3]陈鹤琴在论述早期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不能把少儿看成是家庭和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育好,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得到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不论从自己着想,还是从国家着想,都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国心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儿童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会为将来爱国之心打好基础。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救国保民要从培养儿童爱人之心开始,并叙述了爱人之心与爱国之心的关系。

陈鹤琴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在教育中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摧残了儿童活泼的天性。早期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早期教育的科学化。“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于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4]为此,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他在《家庭教育》总结了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设备和条件,而且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游戏伴侣。这样就会使儿童身体变强健,心境常快乐,知识有增进,思想得启发。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陈鹤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随着年龄增长,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儿童在模仿中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作为教育者,其举动言行要文雅,父母要事事谨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的教育价值,做好孩子的表率,为其树立榜样。

好奇是儿童的求知的动力。陈鹤琴认为,儿童不仅生来好动、好模仿,儿童生来也很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弄明白。他借用柏拉图的名言“好奇者,知识之门”,说明就是这种好奇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成功是儿童自信力的强化剂。陈鹤琴实例告诉人们,儿童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其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成功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成功。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了就不会成功,没有成就失去自信。

野外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综合效应。陈鹤琴以儿童一呜为例,说明了让儿童终日呆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止。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开拓视野,学到知识,还可以强健身体,愉快精神,收到综合教育效益。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保证。陈鹤琴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与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和群、乐群,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增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称赞是激励儿童向上的基本方法。陈鹤琴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幼小,总喜感受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在受到称赞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受到激励,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才能鼓励儿童不断进步。

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进行早期教育思想基础所在。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教育的观点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现代特色,对于我们把握早期教育的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分析和认识早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等。

1、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

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不同于社会教育。模仿是早期儿童的认识的显著特点,身教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小孩子生来是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的小孩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5]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为儿童做出表率,才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实效。

2、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在幼年时开始形成,经过在生活中长期训练,多次重复加以巩固,使其形成观念,并发展成为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培养。“人类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要注意习惯的养成。”[6]对于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教育就是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而且会使人受益终身。

3、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

陈鹤琴反对专制式的早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而是以成人标准来约束儿童,打骂儿童,限制儿童,实为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对于儿童成长极为不利。陈鹤琴也反对家长代替儿童吃苦的溺爱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会剥夺孩子肌肉发展、养成懒惰性质、不识世物、不知劳苦。早期教育要宽严重适度,做到爱护儿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教小孩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7]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 早教心理引导原则误区

一、什么是早教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

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

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早教的意义

早教对于孩子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其次,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的。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也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最后,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第一年末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三、早教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认为,早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生活化原则。所谓生活化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时,最好运用我们身边现成的教材。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其拓展生活空间。

第二,指导性原则。两三岁的小孩正处在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通过教他们识字阅读提高认知能力,也要注意指导性原则。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第三,兴趣原则。小孩的有意注意尚处于发展时期,其更擅长的是无意注意,家长不应该期望两三岁的孩子用意志和努力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发挥出他们无意注意的优势,他们就可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设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四、避免早教误区

父母在对小孩进行早教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以下误区,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一,过分溺爱。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第二,把早教等同于学习。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象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家长切忌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这样只会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孩子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家长就不要怀疑孩子的天分,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么孩子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参加学习还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需要权衡。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 婴幼儿;早期发育;保健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4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全面发展阶段, 此阶段发育状况的好坏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健康, 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进行, 具有重要意义[1, 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何使孩子赢在起点, 亦是所有家长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接收的96例婴幼儿资料, 旨在探析不同的儿童保健方法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 年12月接收的96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1.4~ 3.6 岁, 平均年龄(1.54±1.31)岁。研究组年龄1.5~3.0 岁, 平均年龄(1.56±1.10)岁。经检查所有幼儿均符合标准, 无遗传病及其它禁忌证。两组幼儿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法保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进行保健, 具体如下:①早期教育。对家长传输健康育儿与科学育儿知识, 例如在孕期可对胎儿进行声音的传输。在婴幼儿期间, 根据其心理的变化与生长过程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主要有进行身体触摸运动、语言沟通色彩感知等方面, 以提前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饮食营养指导。遵循婴幼儿饮食营养指导原则, 对新生儿一般至少需要进行6个月的母乳喂养, 以此保证其摄入充足的营养。6个月后可给予奶粉、麦芽类等适当的食物辅助, 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辅食, 以进一步保证婴儿体内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均衡。需注意的是由于饮食过多出现偏食或消化不良。③对于婴幼儿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注意保持婴幼儿身体卫生, 防止滋生细菌导致的疾病[3]。同时进行定期疫苗注射, 以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按时对婴幼儿进行相关疾病检查、筛选, 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较低, 应加强保暖措施。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两组均给予1个月相应的保健后, 通过电话询问家长其孩子的饮食营养状况、疾病预防、治疗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等, 比较两组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 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使用蒋新液等[4]文献中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ell)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智力检测, 内容主要包括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3个方面。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展情况比较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及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早期智能发育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 而且受后天诸条件的制约。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则需要非常丰富又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 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与整个大脑的性能[5, 6]。这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与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 本院保健科接收的幼儿, 无论是从儿童健康成长、疾病控制还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都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保健是保障婴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发育的关键, 有利于提高婴幼儿智力及身体健康[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婴幼儿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有利于婴幼儿早期各方面的发育,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娣.有关婴幼儿保健工作的讨论.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2):347.

[2] 张辉.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4):135-136.

[3] 高春梅, 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9):967-970.

[4] 蒋新液, 马玉杰, 陈雅芬, 等 . 480 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2):1321-1323.

[5] 曲华, 魏益民.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7):38-39.

[6] 肖永红.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7):53-54.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5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取便于童,循序渐进

在古时,童蒙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一些家长让其子女从很小就开始诵读古经,但是因为儿童在那个年龄并未长成成熟的心智,无法清楚地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朱熹针对此教育现象,想要为儿童读书取便,就得为那些古经典添加注解,如他后来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方便儿童阅读,只有这样儿童才易汲取书本的精华。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即不断长成的心智,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易子而教,督促教诲

朱熹非常怜爱自己的子女,教子心切,在平时著书和交友过程中,无不体现朱熹的教育子女的心境。在婴孩时期,朱熹都是亲身教诲子女,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就采取了古时“易子而教”的方法,目的是给子女提供质量优等的教育,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其学习。期间他为了使儿子朱塾能有大出息,先后诚请林用中,名师吕祖谦等人教导,想用老师们的学术品行来熏陶朱塾的养成,使之成为国之栋才。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正己以格物”,为孩子做好榜样。

2、立规训导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需要规矩,这样生活的轨迹才得以正常。朱熹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视规矩的作用。朱熹根据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结合前人的家庭教育想,在对儿女进行教育的实践中,编写了许多家规、家训,作为约束子女的规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

3、严而有慈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给予子女爱呢?有的家长说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受委屈,这就是很好的爱自己的儿女。然而,事实并不然,父母应该做到有原则的给予爱,要慈而有严,朱熹在进行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也体现了这个教育方法。在他的眼中,父母疼爱自己子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疼爱也要讲究原则讲求一个“度”,爱不能变化成溺爱,更不能成为放任自流,否则将导致“骄情坏了,当长亦凶狠”。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在许多家长谈及到家庭教育儿女的话题都是很伤脑筋,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任何阶段都不能松懈。所以就有了从娃娃抓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生养一个孩子,这样就会出现全家都围绕这一“宝”而转动的现象,即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众人呵护,十分娇宠,溺爱方式的家庭教养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我们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来指引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呢?我们应该怎样汲取古时蒙养教育的有益成分呢?作为一代大家,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古代蒙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必定为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性的对待其思想价值,防止在历史中丢失本我。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朱熹非常重视早教,他认为儿童从诞生之日起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利于其品行的培养。早期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具有基奠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生长的关键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会收到很良好的效果。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早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起点。此外对当今社会而言,早期教育是提升儿童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开始阶段儿童是否得以正确引导、教育,关系到今后我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严肃问题。因此,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早期教育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儿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盥洗大小便,自己收拾玩具等,培养独立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应该注重儿童智力的开发,应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多让儿童接触一些读物,做一些智力游戏,多启发儿童思考,敢问为什么,家长积极地给与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最后要寓教于游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不能无情的遏制。但也不能让儿童放纵的玩,要有教育的玩,即在游戏中贯穿教育的因素,让其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

(二)倡导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熹分别对小学和大学教育这两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按照儿童的长成规律进行教育,符合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特性,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教育,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和学习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要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少若成天性,习惯之养成,儿童在小时候各种行为习惯还未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抓紧有利时机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对于儿童的养成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求,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之人。首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其原有水平上促进成长。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全才”,僭越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有钢琴,舞蹈,绘画,象棋等,五花八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俱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儿童所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儿童鼻子前进,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一生下来,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所谓的“齐家”,目的就是创设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神经神话”;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19-04

脑科学的各种新发现、新观点与教育的结合,衍生出了一系列教育学说和理论,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实践之中,为理解学习和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由于人们对来自脑科学的研究结果不加选择地接受、并错误地加以放大,导致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早期教育领域,充斥着各种各样错误的解释和武断的推论,并侵蚀着人们的理性,引起大众的误解,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一、解构早期教育中的“神经神话”

“神经神话”(neuromyths)指来源于神经科学但是在演化过程中偏离了神经科学的原始研究,在神经科学以外的领域中传播与稳定下来的广泛流传的观念。即人们在运用脑科学成果时不加求证、过分简单化甚至刻意夸大而出现的各种对大脑和神经的错误看法。“神经神话”在早期教育领域异常盛行,且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l生的有以下三种:

神经神话之一:我们只用了大脑的10%

在许多早教机构的宣传册上,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论断:“人脑只用了10%,另外90%都没有用到。”这一论断的兴起与Karl Lashley在20世纪30年代的实验有关,Lashley通过对人脑进行电击发现,脑的许多区域对电击没有反应,于是他便认为大脑的这些区域没有功能。如今关于“10%论断”已经超越了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常常被看作是幼儿潜能开发的依据,因为它似乎给了人们这样一个预期:如果我们开发了最不可思议的大脑,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获得。这套说词在早期教育领域中异常盛行,从当今家长和早教机构对各种幼儿潜能开发的书籍和玩具的追捧和热衷就可见一斑。

然而,研究已经证明“10%论断”是不科学的,大脑100%都发挥着作用。首先,大脑成像探索技术,如X光扫描、磁共振等都已清楚地显示,人类运用了大部分脑来发挥正常的功能,即使在睡眠状态和静息状态,大脑仍然活跃着,只不过处于不同的活动状态。其次,如果大脑中存在大量的无用空间,那么对脑的伤害将不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然而事实情况是,哪怕是切除或损坏人类大脑即使很小的部分,都将给大脑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最后,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观点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人脑的进化不允许浪费的存在,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却消耗了20%的能量,根据用进废退的法则,决不会允许消耗如此高能量而90%都无用的器官得到发展。

神经神话之二:右脑开发,才是赢家

右脑开发是早期教育中另一个“神经神话”,许多人认为,在生命早期进行右脑开发可以提高智力和创造力。这一观点认为:大脑左右两半球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长于语言描述、数字计算、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右脑长于音乐欣赏、形象思维、三维空间认知等具体思维。左脑是理性的脑、知识的脑,右脑是感性的脑、创造的脑。人类长期以来主要运用左脑进行思维,现代人若想成功,必须进行右脑开发,以提高创造性。于是,幼教界掀起了一场“右脑风暴”,大量有关右脑开发的书籍、玩具充斥于早教市场,右脑开发的辅导机构也成功跻身于各种热门的培训机构之中,一起蚕食着孩子们的童年时光。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认为进行右脑开发可以提高智力的观点已不能自圆其说。研究者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脑磁图描记术等已证实:虽然两个脑半球的功能存在着不对称性,但并不是分开来运行的,大脑在工作时,许多任务的完成需要不同脑区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只由一个脑区来完成。任何一个作业或刺激,不论是抽象还是形象的,都会激活大脑的两个半球,所有的任务都要依靠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此外,并没有证据表明创造性水平与右半球的活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期望通过开发右脑提高智力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神经神话之三:早期经验决定未来

早期经验决定论是早期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神经神话”。其基本主张是:个体生命最初几年的经验对其成年后的态度、才能和感情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脑发育中的一些生理现象确实会使人们认为0岁~3岁是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神经元数量在出生时最多、突触的发生和修建也集中在人类生命的早期,且突触修建的年龄与脑的可塑性之间有良好的相关。但是这些现象很容易被夸大和曲解,从而得出儿童早期的学习能力最强,以及婴幼儿在0岁~3岁时必须不断得到刺激,以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其发展等观点。这些观点向人们传达了“不精确”的信息:如果不在孩子3岁之前用“学习”来填满他的大脑,那么他的潜能在未来就不能尽情发挥。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神经元的生成而言,美国和瑞典的神经科学家在1998年已经证实,成年人的大脑内也存在新生神经元,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大脑终身都具有可塑性。此外,预测生命早期突触密度与学习能力提高之间关系的例子几乎没有,同样,也没有预测儿童与成人的突触密度之间关系的数据。虽然这并不表明突触的发生与学习没有关系,但可以认为0岁~3岁是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假设并不成立,正如哈佛医学院发展神经生物学家Carla Shaz所言,“并没有任何一个神经生物学家说0岁~3岁是最重要的学习时间,这里发生了逻辑上的断章取义”。

二、探析“神经神话”盛行的原因

为什么神经科学中已被证明并不科学的一些观点却在教育领域中大肆流行?除了脑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教育界由于理论贫乏而导致的错误推理与解释推论等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因素仍需要探讨。

(一)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一种以意识或潜意识的形式存在的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从“发现儿童”的卢梭到吟咏“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华兹华斯,从在“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间作犹疑、痛苦选择的弗洛伊德到将儿童命名为“本能的缪斯”的布约克沃尔德,从通过“童年”建立“梦想的诗学”的巴什拉,到把儿童尊奉为哲学家的费鲁奇,在思想者那里,儿童身上蕴涵着珍贵的人性价值,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特存在,儿童的生命有其自身的成长过程,童年是不可跨越,亦不可剥夺的。

然而,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人们逐渐丧失了一种理性的童年观念,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是被鼓励尽早尽快成为“标准化的成人”,儿童的教育被演化成了以竞争为导向的“生存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各种媒体、书刊中的常见话语。成人把儿童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社会和自己的要求“培养”着儿童,儿童期被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为了尽快地长大,孩子们得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成长不再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生命过程本身被忽略了,他们自然的生活过程遭受人为的扭曲,儿童被异化成了“伪成人”。以儿童为本位理念的缺乏,导致家长和幼教人员在面对各种“神经神话”、面对其中隐含着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巨大诱惑时,往往毫无招架之力,深陷其中,仿佛找到了一副教育的万能药,期望实现其各种不切实际的教育幻想。

(二)单维静态的发展观

人的存在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自然赋予人的是非专门化、非特定性和不完善的本能,生命的本真就在于对未完成的永不停息的探索和对个体存在的永无满足的创新。人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拥有众多互相影响成分的系统。因此,发展是永远开放、不断生成的,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非一次或几次教育即可终结,也非一种或几种教育所能完成。这种持续发展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内在的、必然的。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对生命完善和发展无止尽的深刻体悟。

但是,持单维静态发展观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比比皆是,在他们看来,成长在儿童期结束时就会完成,人的发展是一个封闭的、有着固定终点的过程,儿童期的学习和发展将决定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和最终成就。鉴于此,他们认为,如果在儿童期错过了学习机会,机会之窗将永远关闭,不再开启。正是这种对人发展的静态且断裂的观点,使得人们在各种有关大脑、神经的流言面前不堪一击,甚至陷入了早期经验决定论的误区。

(三)利益驱动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行动,也是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教育价值观是人们从教育功能出发,探讨教育对于个人、群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或期望或失望、或信任或怀疑、或接纳或拒斥、或坚持或放弃的态度倾向。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张扬,教育也因其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社会基础地位被最大限度地夸大、推崇,形成了全社会的泛功利化倾向,教育也被涂上了功利主义色彩,培养人的教育已渐渐被物质世界所遮蔽,日益失去了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变成了人们攫取利益的资源和手段。

早期教育中“神经神话”大行其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利益驱动的以“尚科学、重结果、讲实用”为特征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盛行。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就指出,“许多家长之所以热衷于各种早期教育的神话,是因为‘超级儿童’的神话满足了他们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而商人们也看到了早期教育这个巨大市场,他们不惜工本,大肆炒作,为的是赚取高利”。而这一切背后的机制都是利益,一旦教育被利益扭曲而异化成了人们追名逐利的工具,流言、神话的横行也就不足为奇。

(四)线性简单的教育过程观

拉普拉斯式的宇宙观曾使人们确信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世界是确定的和绝对的,宇宙是个决定之所,特定的原因与特定的结果存在对应关系。这种范式下的教育也是线性简单的,将教育过程视为简单的特殊认识活动,视为一个有序的、不变的程序,只要按照这种程序操作,教育结果就是确定性的。然而,新兴的复杂性理论却提供了看待宇宙的另一视角:世界是复杂多维的、演进的。演进的过程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演进所需要的环境是开放的、自由的;结果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杂性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是将教育看成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教育过程遵循的是动态原理,是不确定的,其因果关系是多层次、多尺度的,特定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引起特定的结果;教育过程也是非连续的,总会有一些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出现而导致教育失误甚至完全失败。

对各种“神经神话”深信不疑的人往往将教育看做是一种简单的、确定的过程,他们认为通过激发大脑潜能、刺激神经发育、进行右脑开发等就能获得早期教育的成功。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线性思维方式不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它将教育视为一种无需科学、无需艺术的简单化程序,这其实是对教育价值、教育本质的抛弃。

三、守卫童年生态,回归教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