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1

一、利用农村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1、利用本地环境,上好环保课。

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事前要有周密的计划。在学习“如何保护水资源?”时,我先向当地村民了解学校附近有哪些自然水域,经过踏勘选点后,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指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要求用带上的取水样的工具和容器,考察水域及周围的环境;考察水中是否带有鱼虾、蝌蚪、水藻、水草之类的动植物,并采取一些水生物标本回来;取样观察水是否混浊,是否有颜色和气味;将水样带回学校进行观察,在瓶子上贴上标鉴,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和考察人。在课上指导学生用蒸发的办法,取出水中不仅有不溶解的杂物,而且有已溶解的杂物,并写出所有自然水域中的水都不纯净的考察记录日记。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水域的污染情况,了解污染源和污染的危害,激发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我还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如何是一名环境保护工程师,将要如何处理保护水资源这一问题,同学们情绪高涨,都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法,这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教育思想还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利用本地生物,上好生物课。

我们是农村小学,房前屋后的各种动、植物,集体与个人的果林场是上好生物课的有利条件。我常带领学生参观本村的柑桔场、龙眼场等果场,同时,请有经验的果农、专业户在学习果树栽培时为学生介绍各果场的开发经过,特别介绍了它们的经济效益,还介绍了各种果树的施肥、除草、喷洒农药、果实采收、储存等情况,这让学生大开眼界,受益非浅。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他们急切盼望着自己早日种出郁郁葱葱的果树林,为发展家乡的经济作贡献。

接着,我对学生进行种植果树示范,教给种植果树的劳动操作过程——挖坑、放苗、填土、浇水。教师边示范边指出:挖树坑规格的大小、深度、坑与坑之间的距离要合理、树苗是否与地面垂直、不伤到根部、填土是否合理等,然后放手让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提高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同时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珍爱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为将来能参加现代化生产、立足社会和自食其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3、利用家庭种养,上好养殖课。

综合实践课有很多涉及到动物的饲养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农村家庭都有密切的联系,家家有田种,户户有饲养,这样给综合实践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现场。如学习“如何养好家畜?”时,,我利用学生好奇,求知欲、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在选定实践基地后,并不急于带学生去参观、实践,而是先让学生自我介绍自家养殖猪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已见,情绪特别高昂,教师狠抓良机,趁热打铁,介绍村里郭先生的养猪场的先进设备,猪的数量、繁殖、饲养方法等一一介绍。学生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尔后才组织学生参观,熟悉场地,了解情况。此时,同学们觉得特别新鲜,情绪高涨,主动请教饲养员,恭听猪栏冲洗、饲料搅拌、猪病的预防、消毒、治疗方法,还跟着饲养员一起给猪喂食。这时给予学生适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回家后帮忙父母喂养牲畜,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事。通过学习对养猪的亲身体会,写心得体会,并向小组汇报,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劳动成为学生自觉行为,成为良好习惯。

二、立足校本资源,扩大实践空间

1、利用学校设施,提供实践机会。

校内设有劳动室,并不断充实器材,分成四个组:种植组、养殖组、环保组、家务组和电木工组。种植组主要是购进一些花盆,让学生种花,配备部分种植工具;养殖组有兔、鸭笼、鱼缸等,让学生息养鸭、兔、鱼等动物;环保组配备剪刀、锯子、瓶子等用具;家务组配备炊具、洗衣用具等,让学生用来学做饭、炒菜、洗 衣服;电木工组配备有电工和木工工具,让学生练习维修、制作。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活动室上课,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学校的小操场设有“红领巾学农基地”,种植花草树木、蔬菜和农作物。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场地、班级管理,分别种植萝卜、包菜、大蒜、白菜等蔬菜。让学生自己浇水、施肥、除草、捉虫、采摘、收成,全过程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让学生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

2、利用劳动基地,提供实践场所。

学校后山有一片10000平方米的山地划为学校劳动基地,主要种植有松、杉、茶、果,现已成为绿树成荫的小树林。我充分利用这个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也磨练了学生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

本村有一个集体的茶场,学校把它作为一个劳动基地,我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协助工人除草、施肥、帮助采摘茶叶,参观制茶过程,了解种茶、管理、采摘、加工的全过程。让部分学生学习茶叶的加工,初步学会制茶技术,同时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管理措施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张圣敏(1969- ),女,河南睢县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令宜(1956-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目前学生顶岗单位联系途径一般分为院校联系,集中顶岗、学生自主落实、单独顶岗。院校联系形式便于院校统一管理,但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来确定用人时间与学校的学期不一致,用人时间的不确定,如学生正在校内学习中,用人单位突然需要一批学生顶岗,这部分学生还没有达到具备顶岗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顶岗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自主落实顶岗单位,锻炼了学生,提高了能力,但由于顶岗单位多,地方分散,管理难度大,有的岗位与专业相差太远,还有的单位因熟人介绍,开具顶岗证明,但不分配具体任务,个别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陷入传销陷阱,难以自拔。高职学生顶岗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顶岗质量。

一、调整教学内容,储备必备的专业知识是关键

高职学生企业顶岗的理想时间是第六学期,经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以及职业态度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顶岗条件。院校联系顶岗单位,由于企业用人时间不确定性,可能出现在第五学期,甚至第四学期顶岗,这部分学生缺失必要的专业知识,如果仍然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课程学习,肯定影响顶岗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明确顶岗具体任务,机动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或加强顶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第四学期顶岗,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岗位是民用建筑房屋监理。要胜任监理工作,除了具备必要的监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房屋建筑知识,识读房屋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中的平法标注、施工方面的知识。顶岗前,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可以采用补课、讲座、远程指导等方式,将这部分知识在顶岗前让学生掌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顶岗效果,满足岗位需求,提高企业对学生、院校的认可度。

二、重视岗前教育是提高顶岗效果的前提

学生只有认识到顶岗实习的意义,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掌握了安全生产知识、遵守企业劳动纪律等,才能顺利完成顶岗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普遍对顶岗认识不是很清楚,仅知道是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生产。对于顶岗实习的意义不明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顶岗阶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形成、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质养成等重要意义,是他们需要工学结合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顶岗积极性,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主动自主学习,把生产一线真正变成企业大课堂。学生认识到顶岗的重要性,才能将自己作为“准员工”,以准员工的标准要求自我,将自己融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遵守工作纪律、劳动纪律,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只有学习的热情还不够,指导教师还必须针对学生顶岗的岗位需求,制定明确的顶岗要求,如针对监理岗位,需要学生了解工程概况、熟悉监理业务、记录监理日志等。这样顶岗任务具体而明确,学生心里有底。

三、“三导师”管理模式是顶岗实习质量的保证

1.企业导师。学校聘请企业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一般聘请该校校友担任,校友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指导顶岗学生尽心尽力。为了调动企业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学校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颁发名誉导师证书和适当的课时补贴。企业导师除了负责顶岗期间的专业、技术指导外,还参与学生顶岗期间的评价,根据学生的顶岗工作态度、工作效果、业务能力、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校内专业导师。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专业问题、实习成果整理指导、答辩指导等工作。校内导师采取多种指导形式参与学生管理。一是导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生产,共同提高。校内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生产,在企业接受锻炼,积累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顶岗,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生产中,将知识应用到工程实战中,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随时掌握学生顶岗情况,及时补充顶岗中缺少的知识,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局面,极大提高了顶岗成效,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二是短期企业调研,送温暖、送知识、解疑释惑。对于院校师资紧张、没有条件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的,可以采取探望学生的方式,通过调研、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顶岗状况,关心学生的身体、生活、工作、心里健康等。顶岗实习是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阶段,对于个别暂时不适应岗位的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帮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尽管他们离开了学校,学校与教师一直在关爱他们。同时指导教师要对前段顶岗工作进行总结,并布置接下来顶岗任务。三是建立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指导。对于分散顶岗学生的管理,要发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作用,实现远程指导。管理平台信息全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从事的工作信息,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有关知识,及时上传平台,让学生实时补充工作中涉及的知识、标准、规范等,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工学结合。

3.专职辅导员教师。专职辅导员教师负责与学生的联系,进行安全问题提醒、生活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校内有关通知等,实行行政管理等。

四、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目标的保障

企业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成果评价、答辩考核小组三方综合评定的三级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约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顶岗任务,形成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三方如有任何一方评定学生成绩不合格,经考核小组核实确认后,则该学生顶岗成绩为不合格,必须重新参加顶岗实习,推迟毕业时间。

1.企业考核。企业考核分为工作态度、知识技能考核。制定工作态度考核量化指标,详细记录工作日考勤情况、安全生产、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评价学生顶岗过程中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应用考核,主要从工作参与度的多少、工作难易程度的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量、工作效果等方面评价,由企业导师完成。表扬与批评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由企业导师实施评价。

2.校内导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顶岗期间学生提交的实习成果、支撑材料、考虑平时指导情况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提交顶岗实习日志(校内统一印制),记录每天顶岗工作内容、技术要点、岗位职责、存在问题、解决问题、实习心得等主要内容;学生顶岗实结报告,这部分成果要求学生按规定格式提交成果,并在报告中附独立完成的工程图纸与相关图表、顶岗期间工作场景资料照片等。

3.答辩考核小组。考核一般有5名专家组成,包括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考核小组实际上是一个检验学生顶岗、教师指导效果的成果验收小组,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成果、汇报顶岗情况、检验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等。考核小组综合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答辩环节,评判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总结顶岗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改进下次实习的具体计划。

高职学生企业顶岗,对于学校来讲,不是简单地让企业代管学生,而是采取多种举措,制定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学生顶岗期间的专业指导、生活管理、劳动纪律教育、人身安全保障等。对顶岗学生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出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媛英.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陶书中,王佳利.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王春青.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J].经济师,2009(1).

[4]刘远锋.试析实施《劳动合同法》对实习管理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3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从此中国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急需,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机遇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环节受到了冷遇。据有关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有60%以上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①面对严峻的事实,高校也开始反省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提出了全国旅游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这无疑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的一剂“强心针”。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现实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不合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每年的专业实习,尤其在实习初期,从各实习岗位上普遍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明晰,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客人满意度差等突出问题。专业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低的第一个爆发期;第二个爆发期是在学生毕业择业时,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时不愉快的经历而放弃进入旅游行业,或者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受限在就业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大部分迫于就业压力最终也选择了转行。所以会出现地方上旅游行业人才急缺,学校培养的学生却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2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的宗旨是服务地方,作为地方上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并不能结合地方需要和特点,老师缺乏实践经历和定期培训这些是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毕业后也不能较好地为企业所用的主要原因。

2.2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中,校内实训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贵州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中职或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往往比本科院校更完整和专业,并且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实践,而本科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相对于实践的经费支持较少,很多应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实训基地功能简单,使用率低。

2.3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安顺学院旅游学院的师资构成来看,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酒店、旅行社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因此在教学上也只能立足于课本,缺乏实践指导。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呈现两个特点:要不就是对本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要不就是发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践中并不适用,导致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师资上的不匹配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训教学任务的。

2.4企业、学校、学生在各自诉求上不统一

旅游酒店企业方面:一方面,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从员工管理来看,相较老员工,学校能分担企业对于实习生的1/3或者更多的管理压力。基于这些考虑,企业希望学生实习期越长越好,大多要求在10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基本能蜕变成固定岗位的熟练员工,为企业所用。学生方面:由于实践机会少,普遍希望能够分次实习,轮岗实习,以此接触更多的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报酬。学校方面:主要的诉求是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实践的内容,希望在实习期间学生不出问题,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由此可见,企业、学校、学生对于实习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出现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的棘手局面。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针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改革传统教学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研讨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意识到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上去调整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本着专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宗旨,做好职业能力的长期规划,如旅游管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旅游管理见习实习规划、旅游管理校内专业活动开展规划等。并且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各项计划的执行和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操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3.2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

积极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校内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全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服务工作。校内专业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曾多次举办过“导游之星评选”“旅游日宣传活动”“导游与餐饮服务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旅游学院组织训练的“礼仪队”也长期服务于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这些都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并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为专业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外实践平台主要以教学基地为中心,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实施建设,与星级酒店、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落实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内容

3.3.1校内专业实践活动项目

建设专业导游队。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及专业实训平台。

常规活动:①在每年的迎新期间,为学生及家长导游讲解安顺及学院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宣传服务的重要窗口;②开展导游模拟大赛:主要为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

建立餐饮与客房实训兴趣小组:小组由专门实训老师负责指导,以现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中心开展实训活动。①定期开展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代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去合作酒店进行参观和学习;③选取优秀代表参加省、市举行的酒店行业的相关赛事。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同时提升服务技能。

3.3.2校外实践活动项目

景区方面:目前旅游学院已经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市兴伟石博园等作为教学实践见习基地。围绕见习基地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是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提升审美能力;二是做好沿途以及景区现场导游模拟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导游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完成见习参观心得。

酒店及旅行社方面:以现有的黄果树迎宾馆、安顺市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天凯悦酒店、天瀑酒店、天悦旅行社、激情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了解酒店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技巧;二是通过旅行社去实际感受“导游”“计调”等工作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招徕客人、制作行程单、对客服务、旅游讲解等具体的实操工作。

4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在目前实训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升实训师资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请进来”,引进“行业精英”,或者积极与已有合作的实训单位、实习基地联系,邀请专家“进课堂”,现身讲解工作中的案例和体会,同时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实训师资应该定期去进行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培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应定期去合作的实训基地挂职学习,接触实际的服务工作,进行实习调研,了解实习生情况,不断完善专业的实习环节。

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其本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企业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实习期的雇用关系,企业本身也扮演着教学的角色;学校和企业也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互相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走访,而不再是实习期间单纯的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系,学校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便于企业发现更多的人才,便于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便于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这是一件“三赢”的事,三者之间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把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己任,①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综合性人才,真正成为地方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的供给源.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邓勇勇.实践技能培养: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发展的引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9).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4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建设方案

1.构建质量标准

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图1),突出对学生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重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层化能力标准,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先进的课程内容,形成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拟和跨行业能力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教学也就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见表1)。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1.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培训,培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组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讲授有关酒店的情况,使学生在还没有步入酒店的时候,就能对工作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高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未来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角度强化学生对提高自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通过新老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最后,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应用、验证并不断总结修正,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策略。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3.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学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间深度合作。例如从2007级学生开始,每年推行一个“双证融通”试点班,尝试“2+1”、“1+0.5+1+0.5”、“1.5+0.5+0.5+0.5”等各具特色的“工学交替”教学安排,提炼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经验,积累典型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成果,并不断进行推广和实践。各种不同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克服学校教育脱离酒店企业生产实际的单纯式学历教育。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文化特色明显体现,同时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行业企业资源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以此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构筑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5

一、立项的背景与起因

近几年虽然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倡导之下,大家对残疾人的关注明显比以前更重视了,但是在社会各阶层还是存在嫌弃残疾人的现象。比如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在乘坐公交车时便会遇到阻碍,公车司机遇到残疾人乘车时他们不一定会停。而且在公车上有些人即使看到对方是残疾人也不会主动让座。这充分反映我们对残疾人并没有从根本上关注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残疾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可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很多人在面对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时,心里都会产生质疑、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正常人的服务能力。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对残疾人的不信任。残疾人反映比起工作他们更愿意获得大家的认可。目前社会上还是有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缺少朋友、缺少关爱、缺少内心的交流。每年还是有大量的残疾人战胜不了自己的内心而选择轻生。

通过我们的点滴付出,希望可以给残疾人送去温暖,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以及维护残疾人的福利。同时可以通过我们学校的力量去发动其他高校的志愿者一起参与其中。也希望以我们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每个人,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组织,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在帮助残疾人的时候,也能让我们的品德得到升华,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二、项目的思路与做法

(一)立项内容

项目期限为一年,XX年五月开始,预计XX年五月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分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五月—六月份)

a 确定活动主题,策划活动具体方案,组织项目申报;

b确定项目需要的资金来源:

立项成功向政府下拨;

学院配套;

其他(如学院青志协的会费、团委活动经费等等)。

c由于考虑到我们的经费有限,所以我们在活动一开始只选择部分特别困难的残疾朋友进行帮助,而且这几个残疾朋友也是我们平常经常帮助的。等这次的活动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再适当增加帮助人数,以下是我们这次活动帮助的残疾朋友的具体资料:

xx 女 1级肢残 xx区xx老师院6栋f-12号低保户 末婚 无房(住在别人的地下室) 手机xx

xx 男 1级肢残xx路421号 xx市xx区教师村1栋2单元103号 生活不能自理 现无人照顾 寄居在xx市xx区香樟路168号xx小区5栋310 低保户 末婚 手机 15xx83

xx 男 2级肢残 住址xx区xx街道xx社区10栋11 父子二人、靠低保维持生活 儿子正在读大学 手机xx

xx 女 1级肢残 住址xx劳动东路199号 爱人也是盲人,靠低保生活。年前80岁老母不小心摔断唯一的一条健康腿,现在卧床不能自理。生活由于残疾和年迈越来越困难 手机xx65302

d 详细了解我们所帮助的残疾朋友的具体情况实施具体的帮助计划;

1、由于我们所帮助的对象都是肢残,所以我们在了解实际情况后为他们购买质量稍好的轮椅。具体价格根据我们的资金能力而定。

2、残疾朋友由于身体原因并不能很好的工作,因此导致收入过低。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因此活动计划天冷时为他们购买御寒的衣物。

3、由于身体原因,很多残疾朋友生活不能自理,外出行动不便。所以每个周末学院青志协都会派会员去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e联合周边高校参与其中,在学校发动宣传。同时争取一部分社会资源,宣传本项活动的有关意义,争取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支持。

第二阶段:(XX年七月—八月份)由于考虑到暑假很多志愿者都回去了,但是我们的活动不能因此停下来,所以我们把会员分成两批;

a联系几个在xx本地的志愿者,让他们在暑假继续坚持我们的活动。坚持每个周末去陪陪残疾朋友以及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b而家不在xx的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的家乡联系残联组织,进行志愿服务。同时可以趁此时间在家乡好好宣传,提高大家对残疾人士的关爱之心。

c 同时组织会员进行一次有关大家对残疾人的看法以及想怎样去帮助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校内劳动实践心得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新意识

人作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受到重视,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用人行为、人员考核行为等得到规范管理,而且还能够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就应当从高等学校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对其实施科学管理,将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

1.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

为了系统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在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中应用了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工作中,对高等学校各行政岗位实施合理的分类,提高了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为评价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对行政人员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行政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进而促进全体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中,其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岗位实施了明确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使得各行政岗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将高等学校内的行政岗位分成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并将管理岗位细分成十个等级,将专业技术岗位细分成十三个等级,将工勤技能岗位细分成六个等级。并且高等学校还对各类各级行政岗位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促使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行政岗位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高等学校的自主招聘任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自治,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自治强调了工作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独立性,要求在不受国家行政力量限制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自主管理。同时,“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贯彻和落实为现代高校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的行政岗位主要是指校内行政人员受聘上岗后的工作岗位,其工作绩效主要是依据其岗位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而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一种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结合而成的综合制度。通过对行政人员劳动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得出量化数值,进而根据其量化数值支付行政人员劳动报酬。高等学校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效果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促使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现,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在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有失公允。在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规律进行充分考虑,在评定行政人员工作情况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导致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与此同时,相关竞争机制较为滞后,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在实施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未能将人员聘用制度落到实处,导致行政人员工作过分自由和放纵,在没有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懒惰、散漫的工作风气,使行政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脚步。

三、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新高等学校综合管理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效果

在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运用相适应的聘用管理方式。始终坚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促进行政人员资源和骨干人才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和应用。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采用柔性管理原则,运用专职和兼职并存模式,引进领域专家扩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促使人才聘用制度得到落实。同时,高等学校还可以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领域精英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交流融合,进而极大限度的促进领域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另外,在创新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借鉴国外聘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长短聘期结合、专职兼职共存的聘用管理机制。

2.创新行政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考核工作

在完成高等学校行政岗位聘用制度创新工作后,应当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若是高等学校未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师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那么会影响其师资分配工作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应当坚持激励性原则开展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将激励理论联系到实际工作中,促使行政人员绩效工资与其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挂钩,为此,高等学校应当分层设计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使不同能力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拉开一定差距,进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促进校内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进取心得到充分的调动,为良性竞争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学校还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保证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促使绩效工资制度得到科学、合理的建立,保证行政人员工资收入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在人的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创新,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优化和完善。同时,还应当立足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行政改革作为切入点,努力完善校内各项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官明辉.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109-112

[2]熊彬.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创新思路的探寻[J].科教导刊,2016(10):17-18

[3]张婷.浅析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J].才智,2016(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