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业 废弃物物流 资源化利用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此种背景下,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废弃物物流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迫切要求。废弃物物流属于逆向物流的一种,是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拣、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而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实现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双重目的。

农业废弃物物流发展的现状

农业废弃物物流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进行再制造、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过程。从来源看,农业废弃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生产废弃物,主要指农田和果园残留物,如作物或果树的秸秆或枝条、杂草、落叶、果实外壳、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料等。二是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即畜禽粪便和畜栏垫料等。三是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包括人类粪便及生活污水等。我国农业逆向物流的发展相对缓慢。废弃物物流的发展就更为滞后。

废弃物物流的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加上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对逆向物流、废弃物物流的认识普遍不够。农业废弃物随处散落进而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再加上我国现有的逆向物流可依据的法规仅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法》等,法制不健全,缺乏相关的法规和责任机制进行约束。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废弃物物流运作成本高。首先,农村逆向物流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与城市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集中性不同,农村生产和生活是分散进行的,村落相互之间的距离近的几百米、远的几公里;家庭是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因其分布地域广泛,从而导致农村逆向物流的分布广、服务对象的数量庞大,物流规模普遍较小。其次,农业生产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从而决定了农业废弃物物流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和波动性。加上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差,运输设备和运输技术落后,导致废弃物物流运作成本高。如何合理构建回收网络,使其更符合农村的地域特性,加大物流基础设备建设和提高回收技术,仍是当前农业废弃物物流以及整个逆向物流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公告信息平台。逆向物流活动复杂,对信息系统的柔性化要求高,难以在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因而各类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整合,物流资源浪费、运作效率低。

废弃物物流手段落后。当前农村逆向物流还以传统的收废品人回收、废品站集中分拣处理为主,废弃物处理技术落后。回收价格低廉,处理程序粗糙,缺乏现代化的散装运输及高效专用运输车辆等因素对农业废弃物物流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产品结构技术不合理。很多产品设计没有将废弃物处理环节考虑进去,设计出的产品较难实现合理的拆卸及利用,最终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发展农业废弃物物流的必要性

(一)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我国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处理方式简单粗糙,严重污染环境。以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为例,当前对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在路边自然发酵腐烂二是焚烧,用作燃料;三是直接在田边焚烧肥田。秸秆自然发酵腐烂时间长、利用率低且受环境影响大。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会导致大量的固体废物四处飘散,这不仅严重威胁村民们的健康,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还会影响周围环境,加剧“温室效应”。禽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规模化养殖场未经处理的动物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并产生恶臭,经风蚀、雨淋、蒸发扩散在空气中传播疾病,既给人畜带来了危害,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随雨冲入河流或饮用井水,将对地表水、地下水产生威胁。

化肥、农膜、农药等现代农业所采用的化学品无疑是环境最大的威胁。即使是超薄膜在自然的环境下仍然难以分解,造成农业化的白色污染;过量的使用化肥不仅不能使农作物有效的吸收化肥提供的肥力,还会影响其生长,造成N、P等资源的流失,造成土壤硬化、成块状失去原有的肥力。同时使用化肥过程中产生的N2O在大气中的保存年限为114年,其储热值为CO2的296倍,农药的使用更直接的破坏生态平衡、污染地下水源。

因此,发展农业废弃物物流、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程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废弃物对土壤、水域和大气的污染,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废弃物本身也是某些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任其随意处置和排放,必将导致大量的高附加值营养成分流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比如秸秆中含有大量木质素、纤维素、粗脂肪、粗蛋白、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除可以大量提取高附加值的活性成分外,还可制备饲料、可燃性气体、生物活性碳等。将其还田成为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加工成饲料可以减少饲料的使用量降低家禽饲养成本,运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满足日常能源需求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此外,在农业废弃物中占较大比例的禽畜粪便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能源化和肥料化,一方面制成沼气,形成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发酵成为生物肥料使用,可以大量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使资源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的流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通过对正向物流中产生的边角料、废旧物品和生活垃圾等进行回收和处理,变废为宝,形成可再利用资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经过焚烧或填埋等处理后再回到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效果最显著的区域,通过促进农业废弃物物流的发展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废弃物物流发展对策

(一)以乡镇为主体构建有效的农业废弃物物流运作模式

鉴于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物流具有规模小、范围广的特点,在运作模式的选择上可以以乡镇为运营主体,按照分散产生——集中回收——分类配送——专业处理的流程展开。在该模式下,废弃物物流的组织者是乡镇级行政单位,其他各村和相关企业参与实施。在各村建立废旧物品回收点(即三级回收点),回收包括农业废弃物如秸秆以及其他可恢复价值或反复使用的物品如玻璃瓶、塑料瓶等;在乡镇设置废旧物品回收和处理中心(即二级回收点)。农户将农业废弃物卖到各村的三级回收点后,由二级回收点统一集中收回。并在该点进行初级的分类和处理,对于可恢复价值或反复使用的物品用专业的运输车辆配送到县级及以上专业处理中心(一级回收点)进行高级的分类处理,实现再循环使用;对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则根据再利用的方式分别处理。以秸秆为例,如果是作为工业化手工业品的原材料则和其他物品一起配送到专业处理中心,若是用来肥田、提供能源或作为饲料使用,则应由乡镇统一建设,配备相关的技术设施,组织各村有序开展,使广大农户能够真正获利,进而提高其回收农业废弃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良性循环。

(二)统一协调、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废弃物资源化方式

自然界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再生的,对于农业系统来说同样适用于这一定律。应因地制宜,统一协调组织农户选择适当的废弃物使用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比如种植的粮食蔬菜可以供人们食用,剩饭莱用来喂养家禽、牲畜等,直接减少饲料的需求量,降低饲养成本;剩余的秸秆、菜叶等种植废弃物可以放入沼气池发酵,避免了因户外大量焚烧或随意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直接降低了因不合理发酵而释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饲养家禽、牲畜等禽畜过程中产生的禽畜粪便可以直接排放到沼气池中,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处理禽畜粪便还能避免由于禽畜粪便的不合理堆放对家居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各种农业废弃物及生活污物进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和纤维等初次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然后再由甲烷菌把这些有机物分解成甲烷。沼气池产生的沼气(CH,HS,CO等混合气体)通过管道连接专用设备可以用来提供农户日常的能源需求。直接减少了电力的消耗和薪柴、农作物秸秆等植物的焚烧,顺应低碳时代的需要,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同时还可节约用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可以用来喂鱼、为耕地增加肥力等,同时鱼塘的淤泥同样的可以用来增加耕地肥力,大大的降低农户对化肥的依赖。有机肥的使用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植物的病虫灾害,降低农户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品的频次。

最后在有机肥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有效流通。

(三)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废弃物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客观上要求有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当前虽然有一系列的物流金融产品,但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对农业废弃物物流的支持力度不够。加之其公益性很强,投资回报率较小,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规划、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广泛筹集资金,加大农业废弃物物流的投资力度。发展农业废弃物物流需要相关的技术、设备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第三方废弃物物流公司的积极参与,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资金扶持鼓励、土地使用优惠和税收减免等。

(四)加快农业废弃物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废弃物价值低、种类多。废弃物物流地域广、分布散,信息交流极为不畅。因此,应加快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废弃物回收的实施者和农村提供物流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废弃物回收物流的不确定性。

(五)强化农业废弃物物流的理念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张家港市;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

1.张家港市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1.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在张家港市,其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因各个村庄的经济状况,交通情况,环境容量等因素而异。例如,位于锦丰镇的南港村采取的是“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南丰镇永联村,则通过建立垃圾分拣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的模式将垃圾分类,由农村保洁员将统一收集的垃圾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类别处理。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可回收废品垃圾销售给回收公司,有害垃圾定期巡回收集统一处理,纯垃圾进行堆集焚烧,有机垃圾发酵后充当有机肥料。对于秸秆等农村废弃物则采取汽化等形式,变废为宝,产生新的清洁能源。

1.2农村污水处理

目前张家港市多数农村因地制宜在畜禽污水、生活污水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有机污水治理中进行示范和推广污水沼气净化技术,把污水处理与改厨、改厕、改圈工作相结合,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或用于灌溉等,以点带面。笔者通过对南港村的走访调查,发现该村近年来已采用适合分散式居住农户的生物处理池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试点,这种通过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能有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氮、磷、钾等成分,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此外,对于集中居住的村民,该村也相应建立了地埋式有动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收集处理农村污水,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

目前张家港市农村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露天堆放模式,即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由于该模式没有任何防渗措施,日晒雨淋,氮素极易挥发和淋洗,不仅会导致肥效降低,而且由于粪便中的液体渗入地下,造成水体COD(化学需氧量)超标,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有一小部分地区采取的是高温烘干模式,即粪便经700~900℃的高温直接烘干,形成有机肥料。此方法虽然能减少碳的排放,但耗能大,成本高,且高温烘干过程中容易产生恶臭气体,导致大气环境的二次污染,因而已逐渐成为被淘汰的模式。

2.张家港市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镇、村自建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镇甚至村村都有。这些简易填埋场的垃圾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环境产生影响。简易填埋场过多也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张家港市简易填埋场每年占用的土地约在500~1000亩左右。另外,在夏秋收获季节露天焚烧或丢弃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屡禁不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展缓慢,全省秸秆年产生量7000万吨,但利用率仅有60%。

2.2水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

广大农村特别是集镇、集居区以及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使河道污染逐年加重,加剧了水体和水环境的退化。绝大部分村组河道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下降,呈富营养化趋势。部分畜禽养殖场(户)粪便直接排入河塘或渗入地下,成为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及蚊蝇孳生地,影响农村地表和地下水质。少数卤菜加工厂、豆类制品小作坊、废品收购站污染河道的现象较严重。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

农业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我国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按目前的沼气技术水平能转化成沼气3111.5亿立方米,每户均达1275.2立方米,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将目前的5亿吨秸秆转化为电能,以1公斤秸秆产生电1千瓦时计算,就有电能5亿千瓦时的潜力;作为肥料可提供氮2264.4万吨,磷459.1万吨,钾2715.7万吨;作为饲料,仅玉米秸秆就能提供1.9~2.2亿吨。又如,在龙虾壳内可以提取甲壳素这种重要的生物资源,从而延长了龙虾产业链。此外,动物加工废弃物是生化制药的重要原料,如猪的骨头和血液等废弃物可提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内脏可提取胰岛素。通过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见表1),足以说明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

表1: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

4.张家港市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4.1农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模式

建立“有机生活垃圾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处理反应器”,通过分类收集各种垃圾源头,将农村食物性生活垃圾统一运至反应器进行集中处理,利用生活垃圾中的食物性垃圾自身携带菌种或外加菌种进行消化反应,应用太阳能作为消化反应过程中所需的能量来源,对食物性垃圾进行卫生、无害化生物处理。它使食物性垃圾体积减少,并可产生生物肥腐熟性有机物,作为有机肥使用,从而可减少碳的无序排放。对于农作物秸秆,可采取“一料变四料”的处理模式,即秸秆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能成为肥料、原料、饲料和燃料(见图1)。

图1 秸秆“一料变四料”的处理模式

4.2阿科蔓技术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模式

可引进美国阿科蔓生物水草技术进行生活污水治污,处理后的中水可以用来浇灌农作物。具体是村民的生活污水集中后,经过调节池的沉淀处理,流到阿科蔓生活污水处理池里;污水流经人工水草时,附着水草上的微生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各种不同的水生动植物在这里形成食物链,污水在流过几道人工水草后,水中的有机物最终全被吸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被综合利用,水体因此得到净化。例如南丰镇永联社区的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2)与阿科蔓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并且还加入了自身的先进设施。据了解,通过这个水循环利用系统,永联村每年可减少980万吨污水和680吨COD的排放,其无法循环利用的废水排放量也在标准范围之内。实践证明,这种污水处理模式值得在江苏省内各地区借鉴和推广。

图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4.3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应大力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的典型模式,如厌氧+农业利用模式、厌氧+农业利用和生态处理模式、厌氧+生态处理模式、厌氧+好氧处理模式等,培育和完善“猪――沼――果”、“猪――沼――竹”、“猪――沼――稻”等产业链。部分地区农村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相应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此外,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也可采用固液分离,堆腐晾晒的方法。即通过改进畜禽养殖场的清粪工艺,利用清粪机清出干粪后,排出污水,将粪便和污水分开处理(具体见图3)。应用此方案,不仅能生产出有机肥,发展低碳农业,适应低碳经济,而且粪便处理设备的投资少、占地面积小,粪便处理省时又省力,处理能力强,其产品肥效好,施用安全,且标准化。

图3粪便的固液分离法

4.4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4.4.1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例如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其残留物――沼液可以养鱼或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又能节省开支,增加收入,化解农业风险,是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见图4)。

4.4.2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的循环模式,就是在一个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的地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某项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汇集油料加工厂产生的油脚,提取维生素E、卵磷脂等;汇集蔬菜加工厂的废物生产有机肥等等。

图4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

总之,农业废弃物的最佳处理模式需要长期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参与。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好坏更是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紧密联系。因此,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模式,并引入相关的市场化机制,多渠道融资,有利于解决农业废弃物造成的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立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J].环境与开发,1998,13(2).

[2]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1).

[3]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8).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创建思路;示范;三亚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中央制定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1]。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业部2017-2020年拟建300个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海南省则首次提出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两减、三增、三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并在三亚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2016年,海南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十大工程,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2]。三亚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先行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区位、资源、资金和政策的优势,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的条件完全具备,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争取早日实现创建成功。生态循环农业早期因沼气池的建设利用,主要是指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种养模式,后期其内涵不断丰富,浙江省[3]、重庆市[4]、安徽桐城[5]、江苏镇江[6]、浙江舟山[7]都系统地总结了当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立体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沼气综合利用、生态旅游观光等方面,其中许多思路值得借鉴。但三亚属于典型的热带地区,具有当地特色的热带农业特征,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适合当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笔者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负责过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治理,现结合三亚农业实际和全省创建活动要求,提出三亚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的一些思路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1总体思路

围绕全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县)的具体要求,遵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结合三亚农业特色,紧扣“减、改、管、用”四字要领,以化肥农药减量节水、种养方式模式改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管、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保障,总结构建产业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三亚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业环境生态环保的最终目标。

2创建目标计划

从2017年开始,利用4年时间,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市创建3000hm2示范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灌溉用水量减少5%,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80%以上,标准化生产率达60%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的目标。

3具体措施

3.1化肥农药减量节水3.1.1化肥减量2014-2016年,三亚市财政投入约1000万元开展3000hm2的耕地地力保育,主要应用于耕地种植的水稻和蔬菜等作物,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以往实施耕地地力保育工程的基础上,为持续改良土壤、实现化肥减量,就需要接下来争取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并逐步兼顾在芒果等大宗热带水果上实施。通过应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措施,4年推广应用2000hm2,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力争实现减少化肥用量5%的目标。3.1.2农药减量三亚作为全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从2008年开始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已总结出适合三亚当地热带特色农业生产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涉及水稻、瓜菜和芒果等大宗作物,累计推广8000hm2,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农药减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接下来需要争取实施病虫害绿色统防工程,组织农民应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开展统防统治,主要采取悬挂诱虫色板和诱捕器、使用生物农药等技术措施和植保无人机飞防等统防模式,4年推广应用2000hm2,以集中统防的模式提高防效,力争实现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的目标。3.1.3节水减量节水减量多采取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两种方式。设施节水主要是应用田间滴喷灌系统,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约4000hm2。农艺节水主要是应用土壤保水剂,目前还未推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节水减肥,接下来需要争取实施水肥综合利用工程,4年推广应用1000hm2,主要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把化肥等溶入水中,然后借助喷滴灌设施,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不仅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节约生产用水,力争实现节水5%以上的目标。同时,着手开展土壤保水剂的试验示范工作,丰富节水措施。

3.2种养方式模式改进3.2.1改进种植方式根据三亚农业生产全年无休、重点在冬季的特点,改进耕作制度,推广“菜—稻—菜”模式,实行水旱轮作,以扶持补贴水稻机插育秧或优良稻种等方式引导农户冬季瓜菜收获后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水稻品种,4年推广应用2000hm2,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同时,根据三亚种植热带作物的特点,发展立体种植和种养结合,在椰子、槟榔、橡胶树下套种牛大力等南药或竹荪等食用菌,或进行林下养殖,饲养家禽或圈栏养猪羊,打造槟榔鸡等畜禽品牌。3.2.2改进养殖方式根据三亚生态修复的要求对传统的畜牧业进行升级改造。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科学制定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和宜养区。禁养区2017年全部关停、搬迁或转产;限养区2018年完成粪污综合治理任务,粪污利用率达到100%;适养区2020年粪污利用率达到80%。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改造项目补贴,引导和扶持养殖户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将畜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与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相结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3.2.3种养有机结合沼气是个宝,可将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畜禽粪污等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装置,可转化为清洁的生产能源,用于发电或作沼肥。三亚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建有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农户散养建设户用沼气池,并建立健全沼气服务体系,已经建成47个基层沼气服务网点,配备技工59人,形成了“猪—沼—果”较成熟的生态种养模式。但由于瓜菜种植较分散零碎,沼渣沼液的配送问题较难解决,沼肥肥田效益未充分发挥。接下来要加强“猪—沼—菜”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基层沼气服务网点和沼气技工的作用,成立专业服务队伍,统一配备沼气抽渣运送设备,统一配送至瓜菜种植基地,4年推广应用沼肥肥田1000hm2,力争实现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的目标。

3.3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管3.3.1农业生产标准化冬季瓜菜是三亚农业的主导产业,2015年总结出“八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优势[8],现正逐步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示范推广。芒果是三亚热作的特色产业,通过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制定三亚芒果的生产标准规范、采摘标准规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标准,引导果农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通过实施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生产标准化,力争2020年实现标准化生产率60%以上的目标。3.3.2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化为保障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质量安全,三亚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成立了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建成“市—区域—区(农场)—村”四级检测体系,配备128名安监员,从田间地头开始质量检测,确保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为提升三亚质量检测水平,2016年三亚市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又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今后以争取申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争实现质量检测合格率98%以上的目标。

3.4废弃物循环利用3.4.1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主要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丢弃于田间地头的农资废弃物,包括废弃的农药化肥包装物、地膜、滴喷管带等,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三亚市2012年以来对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置模式开始进行探索,已在天涯区初步建立较成熟的运行模式,主要通过“统一回收、有偿收购、无害化处理”三项措施,建立“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农户自觉参与”的机制,依托合作社回收点有偿回收,专业公司收购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接来下要在全市各区推广天涯区的模式,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的目标。3.4.2种植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种植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水稻或瓜菜收获后的植物残体,以往种植农户多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造成了对大气的污染。针对水稻秸秆,可以采取还田利用,通过补贴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方式,引导农户主动实施秸秆还田,把秸秆转变成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力争4年推广应用1000hm2。或者引进废弃物生化制肥机,把生产基地产生的蔬菜、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变废为宝,培肥地力。3.4.3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养殖粪污排放设施建设工程,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可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处理工艺,按照“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技术路线,建成畜禽粪污有机肥转化利用中心,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年产有机肥5万t的目标。同时,尝试利用蚯蚓、水虻等生物转化畜禽粪污技术,建立示范基地。

4小结与讨论

2012年海南省提出走绿色崛起之路,笔者曾提出三亚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9],部分措施已实施并取得成效,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奠了定基础。但为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海南省组织全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当前屯昌县已经先行一步,首创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万宁等市县也相继提出创建目标。三亚作为全国生态修复示范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创建活动刻不容缓,为此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思考,提出了创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具体措施,受工作所限内容不够全面,但希望能对创建成功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朱琳敏,王德平,邓楠楠.生态循环农业研究概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24-227.

[2]况昌勋,孙慧.海南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EB/OL]./local/2016-02/20/c_128735812.htm[2016-02-22].

[3]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14-16317.

[4]王莉玮,何为媛.李真熤,等.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222-223.

[5]黄雄壮,蒋友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桐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23-24,116.

[6]刘长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59.

[7]方巍,叶维寅.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2012(6):25-26.

[8]张斌,罗宏伟,周运瑶,等.三亚市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创建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6(7):23-25.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东南地区;多级循环农业;构建;技术集成

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模式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构建,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优化管理,着力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力求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化的产业目标。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可控化和再修复“5R递进”为指导原则,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发展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重要任务。在发展策略上,应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与经营创新,科技协同创新与集成开发;注重生产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三产有序融合与合理链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生态保育与经济并行发展;通过强化系统性设计,实现统筹兼顾与高效经营;通过强化高效性经营,实现提高“四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与“五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强化创新性技术,实现协同攻关与集成推广;通过强化统筹性管理,实现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通过强化长期性规划,实现“三产”融合与农村建设。致力于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引领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实现区域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福建省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综述。

1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与技术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战略,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立福建省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并实施集成推广应用,不仅是解决东南地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举措[1]。东南地区是我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2]。以福建省为例,全省食用菌年产量达230万t[3],同时养猪业快速发展,年出栏约2000万头[4]。研究探讨将大量的菌渣和畜牧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环保意义。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从农牧结合、秸秆菌业、生态循环、固碳减排等方面深入开展生产经营模式探讨与关键技术研发,创建了农-牧-菌-肥多级循环的技术体系与生产实践范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废弃物再利用型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取得明显进展与良好成效。在对东南地区农牧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潜力、农田环境承载力、多级循环能值、循环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级循环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攻关,集成构建大中型养猪场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微生物发酵床及其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以牧草治污与饲草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农菌立体栽培多级循环利用、以农牧菌废弃物制肥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渣高效转化为核心的多级循环利用等7种具有东南区域特色的多级循环农业模式,同时重点突破28项关键链接技术,主要包括:攻关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粪便污水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猪粪渣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利用废渣与沼液栽培蔬菜技术、养殖场废弃物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关键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生物肥药发酵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种苗培育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及产业化技术、狼尾草草地消纳养牛场废水处理技术、饲草新品种选育和牧草加工技术、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术、以狼尾草替代常规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草生菌培养料微生物助堆剂筛选及三次发酵技术、小型隧道式摆头进料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双孢蘑菇新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术、麻笋壳和稻草垫料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菌业加工废弃物增值循环利用技术、草生菌栽培过程碳减排调控技术、农作物(木薯、芋头)套种竹荪技术、茶园套种灵芝技术、设施菌-菜共作栽培技术、特色农牧菌废弃物生物炭制备和应用技术、高效发酵菌剂组合构建和菌-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菌-畜业废弃物制肥质量控制与制肥成套技术、低养分双孢蘑菇渣做肥料造粒黏结剂技术、功能性肥料研制与施用技术等关键接口技术。

2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成效

近五年来,依托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科技成果与科技推广奖励8项;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获得福建省专利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10项,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研发新产品30个,筛选并获得各类微生物菌株(剂)22个,筛选适宜栽培的食用菌菌株5个,认定新品种2个,筛选食用菌代料栽培新配方11个;出版科技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139篇;举办学术会议5场次。在福清市建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2000m2菌蔬共作温室复合系统1套,构建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垫料(猪粪渣)再利用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多级循环,以制肥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等示范基地近30个,并通过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将传统农牧菌废弃物多级循环向现代设施化多级循环转型,5年累计辐射推广20多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深化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的对策

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村产业链为主,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5]。

3.1要突出地域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合理利用环境和资源,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也是特色现代循环农业的支持系统。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在生产上局限于特定的生产区域范围,其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容量,并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生产。

3.2要强调独特性

发展独特的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独特性还包括区域传统的生产与产品部分,要继承和发展祖辈们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的有自身优势特色的产品。富有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板块,还须加入循环环节与现代元素,着力提高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提高绿色化与高优化产品质量。

3.3要体现规模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再生产过程作为优化开发系统,即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3.4要讲求效益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在选择发展项目和品种时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提高粮食(农产品)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要注重持续性

结合南方区域实际,继续优化构建与完善提升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科技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聚集区等“两园一区”的发展新格局,力求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循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高优化的开发成效。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重要途径[EB/OL].(2017-06-05).

[2]秦志伟.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特区”[EB/OL].

[3]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祥,等.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与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1-6.

[4]严顺龙,何海铭.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17-06-05).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循环型农业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三项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客观规律表明,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什么是循环型农业

1、循环型农业的特点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既具有一切经济活动的特征,又具有其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

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人们规划自身行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人们从事一切相应活动的源动力和基础,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其中,减量化反应的是农业经济活动的投入最小、成本最低化倾向;再使用是以动、植物的生物链为基础设置农业生产规划,实现追求定量资源最大利用率目的;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要达到具体目标,是整个产业过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漠视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二者的联系,无意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没有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经济的源泉;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生态环境中有利因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或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

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为标准,通过产业结构的设计和品种结构的合理配置,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摒弃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利的生产方式和产品配置。二是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最优化。四是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消费―资源再利用”整个产业过程自始至终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发展的起点加以考虑。

二、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是维系其生命力的关键。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二者的良性循环

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我国地广物博,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巨大,这就要求循环型农业的组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实施地的各类生态特点,因地制宜。这种结合当地特点的大循环能促进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

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传统作业中分散的废弃物能有效聚集,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以一定的经济手段让农民自己将废弃物送到处理中心集中处理,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造就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除此以外,也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地区的农产品集约化加工中心,以方便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再利用,可以通过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效益与成本的精确计算,对广大农户实行低收费加工、免费加工甚至贴补运输费用加工等方法,在确保废弃物的集中处理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产品集中加工的热情。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集中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地方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可以考虑设立相应的财政补贴经费,确保农民和加工企业二头都能得到实惠,二头都能长久地保持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必须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或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这其中,各地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高等院校应加大研究和指导实施的力度,通过各级农科、农技人员深入一线的调研,为从事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的产生结构调整规划设置出切实可行的不同生产方案,毕竟,广大农民绝大部分是相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这是我们国家切切实实的国情。

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这里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要点是能否有经济效益,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这是在遵循科学的生物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必须考虑的,也是一个循环型农业项目的生命力所在。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大地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就农业生产而言,品种繁多,生产过程各异,能节约利用、重复再利用、利用生态特性相互利用的环节和物品是相当广泛的,能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1、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确立相应的使污染者得到惩处、受益者获得补偿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实施应该是大力度的,以保证实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要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其次,政策的实施不应出现“对民不对官”和现象,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应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并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一届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绩指标加以考核。第三,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充分应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大对符合循环型农业发展道路项目的支持力度,制约传统浪费型项目的再生产,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这从中需要政府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包括科技力量的配置、科研经费的设入、基层农技服务的普及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从经费上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有序渐进;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从组织机构上予以保证;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把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传播和普及。

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

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相应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2] 王志永、李军利、董金彬: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1(24).

农业废弃物的特点范文6

摘要: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为了能够使农业继续良性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循环经济体系,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所以农业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吸取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现代农业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了现代农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农业建设,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农业被称为“石油农业”,因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化学化使种子选育技术先进、使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成为主流、使病虫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学合成肥料广泛应用。由此,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产量不足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当前的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污染,称之为农业污染。当前的现代农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化肥残留大,诱发多种疾病,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业对环境污染很大。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循环经济思维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完整的能量与物质传递链条:阳光、土壤、空气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物质与能量传递在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循环经济参照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能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甚至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废弃物的低排放。未来,循环经济思维将充分融入到现代农业之中,物质和资源可以在闭环中流动循环,改变当前的现代农业中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直线经济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产量无限增加,从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产量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而当前的现代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循环经济下就要改变这种现状,变外部供给为内部良性循环,改善土壤、水源等农业环境,融入现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环能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农产品产量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一种植或饲养,会使农作物或动物,生产多更的病虫害,会使用大量地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这样会使有负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在循环经济下,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农产品产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种群生态联系,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使其转换为其他生物种群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其它相关农产品产量也增加,这种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称之为系统生产力,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产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庆光.世界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农业展望.2012(5):21~22.

[2]金梭椤.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的本质[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