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

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文1

关键词:航天信息;密码展览;电子发票;电子支付;食药安全

12月10日,2015年全国商用密码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作为北京密码协会理事长单位,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应邀参展。

航天信息副总经理王毓敏在致辞中表示:“航天信息自诞生之日起,每时每刻都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信息安全是捍卫经济安全和民生安全的重要防线,也是推动国家繁荣进步、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坚强后盾。” 航天信息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分别来自于航天信息旗下金税、金融及物联网三大产业板块,代表了航天信息在护航民生领域的全新成果。

(1)电子发票系统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以票管税步入到信息管税的新阶段,电子发票作为一种新的发票形式,因其相对纸质发票的种种优势,有利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的重要抓手。发票资料全面电子化,有助于企业财务处理,及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更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分析提供重要的支撑。企业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可完成电子发票凭证生成、电子签章、文件储存、推送交付、查询验证等功能以及企业所需的其他增值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同样带来电子发票实时接收、永不丢失、便于保存、查验快捷方便等多重优势。

航天信息是我国首批电子发票项目的承建商与研制单位,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吉林、广州、成都、武汉、青岛等地已实现航天信息电子发票系统的部署和企业接入,为京东商城、一号店、天猫超市、苏宁、华为、联想等签约客户提供电子发票服务。

(2)金融安全支付产品。随着我国对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不断升级,金融行业推广国产商用密码算法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国内首家将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在POS产品上落地推广的厂商,航天信息推出的Aisino POS已获得“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资质,并率先获得“POS密码应用系统”商用密码产品品种型号。

此次在展示旗下全线金融安全POS的同时,航天信息特别推出了一款T8智能支付终端。相比目前业内其他厂商的智能POS终端产品功能有限,应用场景有限的现状,航天信息自主开发的T8智能支付终端产品采用“平板电脑+mPOS”的产品形态,基于Windows系统平板电脑的通用性和强大扩展性,为零售、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小微商户提供了一个集销售、收银、开票、身份识别、经营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收银台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叠加其他金融/非金融服务,并应用于传统的线上及线下服务场景。

(3)智慧食药监综合监管服务系统。从2005年北京“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项目,航天信息在食品安全行业中的突出成绩有目共睹。为此,航天信息已连续三届在“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百家诚信示范单位”称号,成为物联网领域唯一一家获得食品安全行业系列殊荣的企业。

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文2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召开全行业电视电话会议,正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以下简称《5年行动计划》),并对未来五年如何推动专项行动计划落实,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苗圩部长在发表主旨讲话时明确提出:落实专项行动计划,首先要突出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一重要抓手,针对大量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等问题,借鉴ISO9000、ISO14000的做法,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符合性认定,提升企业信息化全面管理水平。

那么,什么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它与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是什么样的关系,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如何构建和实施?

一、什么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完善的企业管理,多年来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一般包括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薪酬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等;其中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比较通行,可以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符合性审核确认。西方发达国家众多咨询机构如麦肯锡、IDC、SAP等多年前也探索提出过类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问题,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没有形成通行的标准体系;其实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培育创新型企业具有深远意义。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应该是针对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迎头赶上这样的历史际遇,为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而应运而生的重要举措。

《5年行动计划》附带的名词解释说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种符合性认定标准,它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适用于所有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企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方法论,是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推进管理的通用方法,有助于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此外,《5年行动计划》还明确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制定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等。

从基本定义和主要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规范标准密切相关;可以说,管理体系是在评估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系化,是在评估规范标准基础上,可以实施第三方认定的管理体系。

二、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主要内容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两化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笔者从2009年开始,主持工信部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与相关研究人员一道,深入研究企业两化融合内涵、要素、路径和评价方法,形成了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框架体系,然后联合相关工业行业协会,对32个行业1200多家企业的两化融合情况进行了实际评估,并于2011年编制完成《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工信部文件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1年第39号);2012年又形成《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经由工信部上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批。

(一)规范标准的基本思路:

1、核心导向是帮助企业获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市场竞争能力。在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重点评价信息技术对工业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评价,激发企业内生需求,获取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2、强调产品质量,将产品质量全过程稳定和全面提升要求,贯彻和落实到两化融合各评价要素和评价内容中。

3、不片面追求所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注意技术与业务及管理的适宜性和协调发展。评估体系重在引导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业务变革和管理创新,技术应用应该与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相匹配,而不是过度追求信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4、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科学性要求评估指标要能够体现两化融合内涵和核心特征,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持续改进方向;评估方法要基于事实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分析价值,支持综合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实效性要求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效能与效益。可操作性是指评估指标要易于选取,指标体系要易于构建;评估指标数据要可采集、易采集、准确可控、可分析;评估方法要易于理解、便捷有效。

(二)规范和标准的基本框架

评估规范和标准的框架体系设计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突出两化融合的关键作用点,并综合考虑了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现状的反映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引领。通过评估框架体系可明确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评估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评估框架体系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评估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入、与“人”相关的组织和规划、与“物”相关的设备设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等。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单项业务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

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

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集团管控、产业链协同等。

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等。

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效益提升,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我们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如图2所示。

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起步建设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阶段。

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上述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能力增强,实现竞争力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而跃进。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评定需综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在总体评估体系架构稳定,上层指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行业对总体评估指标进行必要的取舍、细化和调整,这样既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加强对行业企业的引导性,又可以增强行业之间的可比性,以及对总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结合以上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历程、阶段和关注视角的探讨,我们还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总体指标体系(如图3),包含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各行业在总体框架和思路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特点和需求设计三级细分指标。其中:

就绪度(基础)就是就绪度即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准备程度,衡量企业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水平,包含上述基础建设的相关要素;下设四类二级指标。

成熟度(应用)即信息技术在业务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成熟度的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成熟度本身蕴含着阶段等级性,因此分解的二级指标也能够反映出信息技术在业务中应用的阶段层次。通过对我国工业两化融合现状调查,成熟度(应用)下设三类二级指标: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

贡献度(绩效)即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综合产出。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和应用进行评估,还应该对其最终产出进行评估。贡献度(绩效)下设三个二级指标: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思考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方法论,是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工作的体系保证和方法路径。构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是在现有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基本导向和原则,确定及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并编制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一)导向与原则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导向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业务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强化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流程信息化、规范化和优化重组,推动管理变革与创新,实现持续改进,以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明确融合和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引导企业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坚持以下五条主要原则:

——确保企业总体战略一致性和适时优化性。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促使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贯穿企业管理、产销、服务的各个环节、各级员工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并有效促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以推动企业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着眼点。管理体系实施要侧重推动企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以推进企业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基础。管理体系实施要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促使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增值服务。

——以流程信息化、规范化和优化变革为重点。管理体系要注重企业流程再造,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流程管理。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实施必须全员参与,在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方向和路径,实现两化融合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在企业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最关键的视角和着力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管理能否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同步落实和调整创新,二是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关基础设备设施保障能否到位,三是企业围绕新型能力打造的一系列两化融合项目是否能够规划好和实施好,四是企业能否合理评估两化融合成效并推动实现持续改进。

因此,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管理职责,基础保障、两化融合项目实施,评估、诊断与改进等。

1、管理职责

管理承诺:向企业员工传达推进两化融合、打造新型能力的重要性;组织做好规划策划; 制定实施办法; 确保各方资源保障到位等。

领导与组织设置:领导设置;领导职责;全员职责;组织与管理机制的战略一致性等。

管理职能执行与考核:管理职能的执行落实;保持内部充分沟通;全员考核机制与办法等。

2、基础保障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及时性和适度性要求等。

人才保障:明确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确人才选拔的要求;培训计划和培养办法等。

信息和工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求;对企业两化融合推进需求的满足等。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标准化;信息资源的采集获取、管理、开发与优化要求等。

信息安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安全;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的防范机制等。

3、两化融合项目实施

两化融合项目规划与设计:确认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两化融合项目的要求;项目规划的融合与创新性、适度性、实用性、可行性及主要内容要求;装备现代化、流程信息化、管理集约化和市场协同化螺旋式上升的需求;数字化设备设施、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应用要求等。

两化融合项目执行与过程管理:项目组织要求;项目执行规范;项目过程管理要求等。

两化融合项目验收、运维与考核: 项目的评审及成效验证,项目规划的落实情况;项目运维管理要求;项目考核管理办法等。

4、评估、诊断与改进:

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及通过推进两化融合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周期性评估要求;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要求;评估方法选择与应用要求等。

校验与诊断: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符合性的校验与诊断要求; 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管理体系实施与保持的有效性校验与诊断要求; 校验与诊断数据来源及其客观性要求等。

持续改进:确认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的改进需求; 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等。

(三)实施推广

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文3

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一直在加强软件政策体系建设,软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00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以下简称:18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方面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1年9月,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完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1〕51号)(以下简称:51号函),就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规定。

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2005年)》(以下简称:47号文件),在18号文件和51号文件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国软件产业政策的基本架构

18号文件和47号文件出台后,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促进了软件产业政策体系的日趋完善。

软件产业化方面,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制定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共批准了北京、上海、大连、济南、西安、南京、长沙、成都、杭州、广州、珠海11个重点软件园区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同时落实了支持和资助措施。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振兴软件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计高技〔2002〕2686号)。通过建设软件出口基地、海外开拓体系和若干国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加强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并组织实施人才工程、大企业工程和重点应用领域及重点产品产业化工程等重点专项工程。2004年1月,我国确定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和西安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软件出口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扶持和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方面,信息产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委、原外经贸部和国税总局,共同制定了《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确定了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同时,信息产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和《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起了以软件行业协会为执行单位,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为监督审批单位的双软认定机构,全面展开落实软件产业政策的日常工作,为软件企业尽快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条件。此外,信息产业部还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暂行规定》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加强了对软件企业的规范管理。

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国科发高字〔2004〕124号)。在“863”计划里专门设立软件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中间件,以及重大应用共性软件的研发。

在资金保障方面,财政部发出《关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专项整合资金使用情况的函》(财办建〔2004〕14号)。2003年初,整合了“十五”期间专项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资金30.245亿元。2003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共支持软件项目778个,安排整合资金10.14亿元,比书面承诺金额6.346亿元多3.794亿元。为了解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还负责牵头建立了资金使用通报机制。

在促进软件出口方面,信息产业部和原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软件出口实行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进一步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2〕87号)。从2002年10月15日开始,改革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取消中资企业的开户条件限制,将原来的外汇结算账户和外汇专用账户统一合并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账户统一实行管理。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家版权局、原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政府部门应带头使用正版软件的通知》,积极推动了软件正版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打击盗版软件工作安排的实施方案》(国权联〔2003〕1号),建立、健全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打击软件侵权盗版的长效工作机制,规范软件市场秩序。国家版权局制定了《国家版权局关于开展打击软件盗版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从全面整顿各类软件市场、加强软件预装领域和互联网软件传播行为的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3〕10号),提出了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2003年,教育部确定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产业统计方面,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软件业统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由国家对软件统计实行“集中组织、分别统计、统一”的管理方式,明确了软件生产活动、出口、出口外汇收入情况、软件开发单位科技活动情况,以及统计资料的提供等活动的责任部门。

软件产业政策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1992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仅为43亿元,2001年则达到796亿元,增长近20倍;2002年,软件产业销售额为1100亿元,2003年为1600亿元,同比增长45.5%,高出电子信息产业增速14%;2004年更达到了2200亿元,同比增长34.7%。2003年,国内软件市场总额达到1435亿元,软件服务为795亿元,各类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国内软件产品销售额占软件产业总额的43.9%;国内软件服务与系统集成销售额占软件产业总额的45.6%;软件出口占软件产业总额的10.5%。

软件企业管理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要软件产品与技术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认定软件企业10221家。截至2004年6月,全国共有1458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商资质认定,其中一级资质70家,二级资质283家,三级资质725家,四级资质380家。2002年,国家认定了106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2003年动态调整为172家,2004年为176家。1999年超亿元的软件企业有38家,2003年达到214家。到2004年底,国内通过CMM2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已超过200多家,其中东软集团、大连海辉、大连华信等通过CMM5级评估。截至2004年10月,全国共登记备案软件产品21606个。操作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信息安全、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核心软件技术和产品取得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中软Linux、金山WPS、红旗Linux等优秀Linux操作系统和永中Office、Red Office等办公软件产品,并在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中间件产品和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专业性公司;应用软件在金融、税务、电信、电力、医疗、社保、烟草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软件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类型多样化。2001年,软件出口额仅7.2亿美元,2003年达到20亿美元,2004年达到30亿美元。对日出口占主导地位,2003年,对日出口额约占整个出口市场的60%以上。软件出口层次明显,出口类型多样化,外包出口比重最大,嵌入式软件出口增长最快。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成为软件出口的主要地区。2001年,软件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很少,2004年则超过100家。

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有序展开。到200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专业的有982所,其中本科院校485所、专科院校498所,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在校生达71.85万人,另外与软件相关专业的在校生约有48.26万人。2001年、2003年国家先后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和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培养软件人才。截至2003年底,全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62万人,占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408万人的15.2%。

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制定软件方面的国家标准520个、行业标准75个,基本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ERP等方面的标准已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部分突破。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两项重要强制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18030-2000)和推荐性标准《信息技术 数字键盘汉字输入通用要求》(GB/T18031-2000),规定了所有拥有数字键盘的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必须执行GB18030。

在Linux标准的制定方面,Linux国家标准工作组已正式出台了《中文Linux应用编程界面(API)规范》、《中文Linux桌面操作系统技术要求规范》、《中文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要求规范》、《中文Linux用户界面规范》。同时,中文办公软件标准研究与制定也进入了审定阶段。

进一步落实、完善软件产业政策的几点想法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多年来,政府也一直致力于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于软件产业而言,政府应定位于创造交易成本最低的产业发展环境。过去,政府更多地在显性成本即可量化成本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土地、税收等。目前,需要更重视隐性成本,对软件产业文,有效人才、有效技术等都是隐性成本。

首先,政府需要致力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在国际市场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驻外机构、商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软件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既了解国际软件市场需求,又熟悉国内软件企业情况的企业和机构开展中介服务,扩大软件出口。在国内市场方面,开展关于各类软件产品的价格参考模型的研究,界定软件成本构成,防止软件市场的过分压价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组织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活动,加快制定“反垄断法”,打破国外软件企业的垄断局面。

其次,政府需要致力于规范自身采购行为。扩大电子政务国产软件应用示范项目的试点工作,推动国产软件间的标准统一与协同作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实现公正、透明的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软件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严格本国软件产品和服务的认定资质,促进本国软件产业发展。

最后,政府需要致力于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国对国内软件盗版情况缺乏统计数字和相关声明,致使国外有些机构利用片面统计数字指责我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影响到我国软件产业的对外商务活动。建议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我国软件产业知识产权状况,发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

软件产业日益呈现出服务主导型特征,产品买卖不再是一次易,而是通过长期服务收取费用。2004年,我国软件服务销售收入达360亿元,虽然已占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17%,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5%的水平。因此,在完善产业政策方面,政府需要认识到软件服务的产业发展方向,对软件服务企业给予等同于软件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在软件服务的购买上给予优惠鼓励。

76.3%

IBM新近推出了一款反垃圾邮件工具,经过测试,成功地将所收到的垃圾邮件,从占所有邮件的83.11%降低为76.3%。

300%

据安全机构Websense报道,与2004年第四季度相比,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通过IM工具进行黑客攻击和网络钓鱼的行为激增了300%。

30%

AMR对100家美国制造业的企业的调查显示,2005年将是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大放异彩之年。到目前为止,只有30%的企业部署了PLM软件,另外将有25%的企业正在实施或者评估PLM软件。

4%

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称,2005年IT开支增长预计为4%~5%,略微高于去年,但并不意味着IT开支环境的好转。

50亿

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日前表示,为了确保基于65纳米制造工艺产品的产量,公司2005年将投资近50亿美元用于升级工厂。

30%

Infonetics Research《网络安全工具和软件》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网络安全工具和软件营收突破37亿美元,同比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