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1

[论文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语教学专业教学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来服务于就业,以此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而开创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局面。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500强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提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及职业相合的特点进行教学,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据调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专业是工学结合的,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从教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测试等方面来看,对提升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帮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软肋。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1, 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让英语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或者“多能”中的“一能”,这应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调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2、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据教育部统计,2007 年高职毕业生有 180 万,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业率仅为 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成为过程考评的资料,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转贴于  3.2、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内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期内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期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可以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4、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5、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周济部长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 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Z],2002

3.中国教育报,2005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的研究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6.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2006

7.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职教论坛,2007.10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学特点 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52-01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不同,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基础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经过筛选后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这些同学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可能基础知识不是特别的突出。他们的许多知识还处于初中阶段。有些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不牢,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实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突出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养成查字典等使用基本的工具书这样的好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普遍性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出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在普通高中里,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很重视的一门学科。而在职业学校中,语文这门课程却便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一踏进中学校门,就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也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继而忽视文化基础的积累,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突出语文的普遍性,只有让学生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性,学生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迁移练习,可以用学生的专业课材料来做练习。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习其他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实用性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来说,与社会更为接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要走上社会,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在授课中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把语文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多地运用到真实的语文。这样就要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老师要考虑将语文定位成能给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来说,应该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3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观念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心理建构获取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包括学习的情境性――主张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或现实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主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以解释,获得对信息的理解;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应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而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和吸收。因而,由于不同的个体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特定情境的不同,对同一知识往往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核心在“导”字上。教与学的结构是一种“主导――主体”的结构。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微观的教学设计转向宏观的学习环境设计;(2)教学设计的内涵由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转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3)教学设计理论把研究重点将重点知识分学科教授,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变成注重学科整合的整体性知识获得,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4)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主动参与式的学习;(5)教师或教学系统的作用发生变化;(6)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7)尊重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上的个人差异,由学习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习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标;(8)注重高层次的学习结果。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的彻底颠覆。其主要的教学模式为:交互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认知学徒教学模式,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一种衍生;抛锚式教学模式,其学习理论基础是情境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特别是情境认知理论影响较深;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理解问题知识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去探索问题,解决认知冲突。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设置的,它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并且每门课程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很多教材是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而编制的,因而内容上较为浩繁。而教学计划则是完成学科体系内容的教学来安排,要改变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调整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应该接近1:1,使学生毕业时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行“2+1”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企业实习见习1年),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校更能贴近市场办学、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2)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基础可功能化。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不同于现行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要有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合理定位可以用“必须”和“够用”来概括。

(3)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以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促进专业教育的实践化。专业基础课由于是各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能力的平台,因而相对来说要使学生学得扎实一些;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弊端。专业教育与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化是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2.教学过程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浓烈的职业特色,其注定要求从“做中学”,创设情境,从情境中学,并且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职业教育的教学借鉴。教学过程的改革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机能的培养应采用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即从“做中学”。学校应加大实习的力度,增加设备投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实习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体验和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

(2)注重信息技术与各专业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仿真功能、三维立体动画功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中去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而获得体验。现阶段许多工科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有些课程的学习,某些概念的建立,对学生较难;有些专业学生实习,建立起实习车间需要很大的投入,有时甚至不是学校能力所能为,信息技术的利用正好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4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健康;建议研究

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与引导,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作为职业高中来说,必须认识到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限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方面,应全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确定出明确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效果。

2.消除不良影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医学化与德育化,并及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做好准确的定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控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调节自我,从而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联合有效的力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相关教育设施,及时总结经验,利用好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尝试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之,要做好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改革工作,因为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5

【关键词】就业  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毕业生就业就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积越重。尤其是近年来,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

        与此同时,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可见,英语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新技术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但是,目前我们的英语教育体制,还不能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还不能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变革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 革新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市场就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订单式”就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2.改变单一的课程,设计各种模块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要实施订单式培养,就应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现有的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只开设综合英语部分,内容仅仅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与学生职业相关的知识话题。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课程设置结构必须直接面向职业、面向具体岗位。

        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方法可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基础英语模块,后经职业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全部课程可设置成三个模块:

        第一,基础英语模块。主要课程为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巩固和扩展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职业英语模块。课程内容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英语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体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完美结合。

        第三,专业英语模块。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实习实训,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训练,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 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框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与传统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结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更加自主化、多元化、开放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人机界面以及模拟场景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很好的视觉效果。实验心理学家treichler曾提出,各种感官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能力汲取外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83%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吸收,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而1%通过味觉。 

记忆率测试则表明仅凭教师解说或者学生自己朗读课本内容,三天后他们只能记住教学内容的15%~40%;相反,如果他们能同时运用听觉或视觉,则能记住所学内容的75%。所以说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可视、可听、可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英语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中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1.鼓励教师自学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并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

        如:翻译行业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及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商务方面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的“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和英国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法律英语考试、旅游饭店英语考试、计算机职业英语考试等。

        2.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操作技能

        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培训,熟悉岗位的技能,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和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并探究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3.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一方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好地架起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争取行业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常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就可以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评价标准多样化,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1.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化

        课程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考核方法应摒弃传统的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力度,由单一测评向全程监控转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职英语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可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如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学生成绩档案(portfolio)、周记(journal)、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面谈(interview)、学期论文(term paper)、单元测验(unit test)、团队活动(team work)、学生讨论(students conference)等。

        2.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明确的要求,早在1996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就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证书考试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及自己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设计,在毕业前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予颁发毕业证。

        总之,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必须服从这一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雪琼.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08(20)

[3]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势必影响到全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及时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开拓适合其发展的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与传统学科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航灯”。“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技术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所指的教育涵盖涉及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技术及各门学科的学习,涉及获得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

(二)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要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的经验表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劳动者,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素质,为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必要条件,降低失业率,对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要明确办学方向,二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三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能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当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的时候,学校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 3、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评估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锐意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走向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因此,完善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衡量一所中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教学质量应以就业为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1、学生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出口畅,进口才会旺,学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2、就业质量,包括满意率和就业发展情况两项。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职学院存在按照现有教师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使得专业布点重复,毕业生规模扩张,严重超出地区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出发,在专业设置上力争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一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了解分析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将新增什么职业,就相应开设这种专业。二是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赢得市场先机。科技进步导致职业演变速度加快,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型的,没有形成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也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压缩版,并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宽基础。“宽基础”是指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方法,所设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户教学内容不仅要“必须、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2、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多方向。“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它指在头1一2年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质基础,后1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强化训练,以“多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4、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致力于人格的完善。

(四)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定向性,即明显地体现了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特征。它着眼于为企业和部门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其毕业生应是“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型”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能“即插即用”的高级职业人才。 1、整合社会资源,产学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巨大可利用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2、推行“双证书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制度,从而增强中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3、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就业水平。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初步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