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2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作推进会精神,落实书记、市长关于加快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的指示,部署全市农村社区“水治污”工作。稍后,五家水务公司的负责同志将分别作技术介绍和产品推介,希望大家结合实际,做好遴选,实施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增强推进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各级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社区)818个,其中完成“三上”工程建设的390个。全市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6座,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77处,配套污水管网达1038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按照“全域”的理念,已对全市乡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进行公开招标,规划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设施)选址布点、设计规模、采用的工艺、建设时序和概算投资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尽管全市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各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思路不清,措施不实,推进缓慢。城中村、城边村开展得早,建成区外的农村开展得晚。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仍在等待观望、畏难发愁,有的虽列入规划,但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二是技术掌握得不够熟练,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使用,包括大型沼气池、秸秆气化站等设施利用率低,运行日志记录不齐全。三是有的片面追求进度,忽视质量,效果不够明显。四是资金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当前,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对社区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气上楼、水治污、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幸福指数的提升,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让农民群众在楼上点煤球炉、烧柴火,生活在“烟熏火燎、污水横流、卫生脏乱”的环境里,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市“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经济文化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我们要通过今天这个推介平台,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逐步形成生态文明新乡村。
二、要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在去年召开的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书记强调,“加快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场基础建设,配套建设地下管网,加快向周边村庄延伸”。在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上,市长强调,“农村住房建设要与实施‘三上’工程结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气上楼、水治污、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对此,我们要用心领会、用心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当前,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摸底排查,做实农村社区水治污规划。据统计,“十二五”我市共有480个农村社区“水治污”工程列入规划,但仍有179个农村社区没有着落,需要各县区认真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同时,由于我市农村社区量大面广,情况差别较大,希望各县区、乡镇要按照总体规划,进一步搞好调研,托情底子,结合实际,做实规划,包括污水处理设施选址、规模,污水管网,再生水利用及污泥处置等内容,都要有明确要求。规划安排后,要不等不靠,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加快推进。
(二)坚持因地制宜,做精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项目。今天来的几家公司技术成熟、可靠,但是又各有长短,各有特色,处理能力、处理工艺、施工条件、运营管理等又各不相同。而我市各个农村社区自然状况、经济条件、社会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希望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定合适的企业、合适的设备、合适的工艺、合适的施工队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同时,要健全安全规章制度,配齐安全生产器材,加强安全人员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将安全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做活农村社区“水治污”资金投入。“水治污”工程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各级要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的同时,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今年,国家和省里将大规模投资农村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市、县财政对农村社区建设,要优先考虑,并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补助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实现农民自己筹资、自己建设、自己维护。
三、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健康开展
一要明确工作职责。要明确县区、乡镇、办事处各级政府在社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管理中的职责,县区职责是什么、乡镇职责是什么、社区职责是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防止推诿扯皮。要建立完善污水处理费征缴机制,保证应收尽收,全额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3
关键词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架构;顶层没汁
文/范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中等发达阶段迈进,农村污水治理已经成为一项国家需求。根据调查,农村和小城镇污水对我国水体常规污染指标(COD、总氮、总磷)的贡献已经超过城市污水,接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一些先发展的地区、重点流域和中心城市周边率先拉开普及农村污水治理的序幕,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取得一些成效,获得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支撑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很弱,现状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称,其中设施建设质量低下,技术应用不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架构
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已率先拉开普及农村污水治理的序幕,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却处于低级、粗放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应用和管理技术应用的能力较低,二是行业企业提供合格产品与服务的能力较低;二者相互关联。我国迫切需要开展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迅速提升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应用、技术生产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保障农村污水治理的长远绩效。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包含了5个层次的技术决策问题,分别是卫生模式选择、收集模式选择、处理模式选择、工艺模式选择和技术形式选择,这既是制定一个具体工程的技术方案时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下面分别论述各个层次的技术路线选择问题。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顶层设计构想
卫生模式
卫生模式是人类处理处置自身所排放污染物(人体排泄物、生活污水、生活废弃物)的基本理念及其技术手段,这些污染物主要以污水和垃圾两种形态出现。
常规卫生模式最初的目的是使污水垃圾远离人的生活处所,为了应对在排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常规卫生模式逐步形成“废弃一收集一处理一排放或处置”的固有技术格局。在常规卫生模式下,污水所携带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的方法得到分离、降解或矿化,从而使最终排水的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常规卫生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历史长,卫生效果好,技术成熟,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卫生模式。
由于常规卫生模式植根于废物或废水“弃置”的思维,不仅生活污水和垃圾中的有用资源难以回用,而且由于“弃置”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使得“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工艺流程越来越长,处理成本也越来越高。生态卫生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其基本的思路是将人体排泄物、餐厨垃圾等生物性废弃物在排放的源头与其他废水或垃圾分离开来,单独收集并通过资源再生处理回用于农业生产等途径。目前基于生态卫生的理念已经开发出多种接近实用的技术路线,但是这一模式被广为接受还要克服很多障碍,迫切需要政策性的扶持。
我国应在稳健应用和适当发展常规卫生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卫生的技术。常规卫生模式经过约150年的发展,在追求人居生活卫生方面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在污水处理方面也形成了非常完整成熟的技术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在城镇以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乡村地区的主体应用地位仍难以撼动。但常规卫生模式是以大量物质、能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虽然为适应不断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常规卫生模式下的污水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在工艺上还在不断扩充、延展,在局部技术细节上也时有创新,但是总体技术已难以有大的突破。反之,对生态卫生模式及其技术的研发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需要按照现代标准新建生活卫生系统,应用和发展新技术的潜力非常巨大,有条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的2.O时代。
收集模式
将生活污染物或污水收集起来是实现污水和垃圾治理的关键步骤,而且往往是投资需求最大的环节。
在常规卫生模式下,将多大范围的污水收集在一起进行处理是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决策的一个难题。根据集中处理的程度,农村污水收集的模式分为就地收集(处理)、村组收集(处理)和区域收集(处理)三种模式,其中区域收集(处理)模式有时也称作纳入城镇管网系统收集处理模式,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中收集(处理)。相对城镇管网及污水处理厂这种大型的集中处理模式,就地收集处理和村组收集处理被称为分散处理模式。
集中处理的优点是污水处理厂具有规模效应,在污水处理环节的成本低、运行维护简便,但管网投资大,污水处理要求高,再生水回用困难。分散处理的优点是管网投资小(尤其是就地处理),便于处理后水的就地排放或利用,缺点是建设与运行缺乏规模效应,需要精心组织、精心管理。
经济比较本来可以作为收集模式决策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工程中,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在规划阶段对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成本的准确预测并不容易做到,导致当前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收集模式选择不当的问题。现实中存在两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一种现象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一些在技术经济上确实具备条件纳入城镇管网收集范围的村庄因体制障碍而不能纳管处理,这种情况随着城乡区域分割界限的打破会有所好转:另一种情况是偏好集中处理方式,导致农村污水治理投资过高,这种情况更应引起重视,这一现象在目前正在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发达地区较为常见。
分散处理的方式应成为我国农村污水治理优先采用的方式,这一点很多管理者甚至专业人士都没有认识到。就技术发展而言,污水分散处理在出水效果、运行维护的可靠性等方面均已经完全达到集中处理的水平,在生态性及再生水回用等方面还有集中处理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分散处理在建设与运行的行业管理与组织实施上又显著不同于集中处理,尤其是对政府部门提出更精细化的管理要求。管理部门偏好集中污水处理方式,除观念陈旧和懒政思维等因素外,与当前我国分散污水处理技术产品与服务质量低下有很大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政府管理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劣质技术驱逐优秀技术。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顶层设计,结合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加以解决。
在针对老村开展污水治理时,污水收集模式的选择尤其需要慎重。我国绝大多数既有村庄都没有建设完善的下水管道,但在开展污水治理前村庄绿化和道路硬化等工程基本上都已结束。在这种情况下,管网修建的成本可能会增加2~3倍。根据江苏省常熟市的经验,其引进日本净化槽技术所实施的村庄污水治理工程,较之村组收集处理和区域收集处理模式在经济上均有显著优势。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其中90%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采用就地处理模式。日本的实践表明,在各种集中收集程度不同的污水处理方式中,就地处理的成本仅次于百万人规模的大型城市集中处理。这一经验值得我国深入研究。
处理模式
根据主体污水处理设施的承载形式,常规卫生模式下的农村分散污水处理分为自然型处理模式和构造型处理模式两类。自然型处理即惯常所说的“生态处理”,主要是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构建用于污水处理的装置,通过强化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化一物化”过程使污染物得到降解并使水质得到净化。构造型处理是以现场构筑或工厂预制容器为主要载体并组合曝气等动力设备的污水处理装置,常见的构造型处理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二级生化处理的原理。
构造型处理和自然型处理的优缺点是相对的。当自然资源的“价格”较低时,采用自然型处理有利于降低设施建设与运行的成本,缺点是这种方式强调因地制宜,设施安装不易标准化,处理效果受自然条件限制,可控性较差。构造型反应器的优点是对自然资源占用较少,适应性强,处理效果可控,缺点是存在动力消耗。对于动力消耗问题应正确看待。一般的构造型分散污水处理技术,折算到人均装机功率约5瓦,在当今家用电器普及的情况下,过分追求无动力运行显然意义不大。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应在重视因地制宜选用自然型处理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构造型污水处理技术。当前对自然型处理模式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自然型处理天生就是更具“生态效应”、更“经济”的污水处理方式,甚至将其等同于景观化的处理方式、免维护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只有在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自然型处理才具备与构造型处理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地区,往往都是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强度大的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有时候“价格”还很高。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为数不少的农村自然型污水处理工程,但能够真正发挥污水处理功效的比例较小。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因而自然型处理方式的应用较为成功。不过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因安装不当和缺少必要的运行维护,很多自然型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行,造成对地下水等的污染问题。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可以大幅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这是工业时代早就被证明了的事情,但对于我国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农村污水治理而言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工艺模式
构造型处理技术的类型十分丰富,目前常见的污水处理主体工艺就有十几种,每种主体工艺又衍生出多种组合工艺。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工艺,不同公司出于竞争目的或自身偏好,又可能做成五花八门的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形式有30多种,全世界的分散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几乎都能找到工程应用的案例。如此庞杂的技术生产与技术应用,对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村污水治理而言绝非好事,一方面造成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也由于缺少规模效应,加大了农村污水治理的成本。
技术形式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应集中应用和重点发展少数几种构造型的分散污水处理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对用于构造型的分散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技术形式进行标准化,尤其是对工厂预制型的反应器技术。对于农村生活污水这一特定的处理对象而言,其污水特性、环境标准和气候温度至少在一定的区域尺度上不存在大的变化,因而为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与生产提供了空间。日本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方面早已形成非常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顶层设计需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关键问题。
生态卫生模式评价
生态卫生模式特别适合用于我国的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生态卫生的理念和技术大多源自于发达国家,但在其提出之时,发达国家已基本建成覆盖全部人口的常规排水系统,使生态卫生技术失去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尚未拥有完善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迅速,因此市场应用的前景巨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过量使用化肥最严重的国家,化肥生产、使用及其向环境水体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仅经济上的损失就难以估量。因此,我国具备开发生态排水技术的迫切需求、技术能力和推广应用的优势。基于生态排水技术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我国有望在污水治理技术领域摆脱“西方追随者”的身份,成为世界卫生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目前生态卫生模式的推广应用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技术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室内卫生技术方面和系统技术的完整性方面;二是缺少应用与发展的机会,这两者其实是一个循环性的问题。生态卫生模式所需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源分离技术(室内卫生)、有机肥制造技术、有机农业技术以及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过去一些生态卫生技术的实践之所以失败,最突出的一点是忽视了人对室内卫生设施的基本要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在常熟市古里镇陈塘村实施了基于真空源分离的生态排水工程示范,并且通过区域化的集中运行维护解决了系统运行和维护问题。示范工程运行3年多,在室内设施的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方面得到村民的肯定,说明真空源分离技术是实现生态卫生模式的理想技术途径。生态排水的其他技术环节,如有机肥制造和生态农业等在目前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但是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卫生系统技术,在已有技术的卫生功能已经为普通大众惯于接受的情况下,其完善技术并且走向应用,除需要研发、制造与工程服务行业的努力外,还需要普通大众、市政管理、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套。没有公共意志的组织与推动,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作为支持国家制定重大技术与产业政策的依据,有必要对生态卫生模式在环境保护、经济成本以及在产业技术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构造型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的标准化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基于常规卫生模式的构造型分散污水处理技术都会是我国农村分散污水治理的重要技术模式。过多的工艺及技术形式实际上阻碍了农村污水治理的有效开展与高效推进,标准化势在必行。显然,技术决策应首先以技术评价为依据。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的评价研究,但是站在国家重大技术决策需求的角度,这一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其次,技术的标准化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在多种工艺和技术构型都能达到相同的技术经济效果时,为了通过批量的生产制造降低成本,就必须在不同工艺和技术构型方面进行取舍。在技术标准化方面,除了管理部门的引导外,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自然型处理模式在我国也有相当的应用空间。虽然这类技术强调因地制宜,但是从设计、安装与运行方面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也十分有必要。在这一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4
关键词: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地区;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但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仍有几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同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一些城郊接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土壤污染程度加剧,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一直以来,农村日常生活污水、家禽牲畜养殖废水、农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逐年递增,污染物成分也日益复杂,由于农村污水收集比较困难,处理率却很低,绝大多数废水是没有处理而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这些使农村地区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生存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优。
农村污水的特点及应用技术
我国目前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生活着2亿多农户、近8亿农民。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广而且分散,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量水质变化波动大、经济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污水收集管网缺乏等特点。农村生活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有很大的不同,其水质特点如下:生活污水的COD范围为62.06—314.05mg/l;同时段的NH3—N差别较大,但浓度较低,浓度范围大致为3.59—40.5mg/l,同时水质具有间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的特点。目前,在农村生活污水中应用比较多的技术主要有人工生态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工艺等。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简称CRI系统)是在快速渗滤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新型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是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CRI介质(以一定级配的天然河砂为主,并掺入活性矿物填料),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污水在通过快渗池时产生综合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水中的污染物得以去除,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目的的污水处理技术。
与常规处理工艺比较,CRI系统发扬了土地处理技术的优势,同时,其自身特点克服了其他工艺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不足。总体说来该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设投资成本低,该工艺主要是以天然河砂为主要填料,原材料成本比较低,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不涉及过复杂的安装或建设工序。二是运行成本比较低,从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与其他水处理技术作对比,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同样多的污水量要节约至少三成的运行成本;三是该工艺不产生活性污泥,省去了活性污泥的处理费用,不会造成因活性污泥处置不当而引起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四是出水效果好,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或景观、绿化回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五是该系统便于操作,易于管理和维护,对操作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不高,即使是没有技术基础的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在大仙村的可行性应用研究
3.1大仙村概况
大仙村位于石碑坪镇东北角,北临柳城县,南临下陶村委会,西靠留休村委会和石碑坪农场,东南接龙下村委会,距离镇政府驻地6公里,是石碑坪镇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村庄下辖大仙屯、小仙屯、山背屯、新建屯、马家屯、卫东屯6个自然村,大仙村村委位于新建屯,目前村委与各屯和镇区之间有水泥路可直达。村域面积1003.75公顷,共户籍人口1779人,总户数447户,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水果,特色产业为种植鱼腥草和黑鬼薯,现状人均耕地4.4亩。大仙村供水管网齐全,能满足生活、生产及本项目的需要。排水方面,村庄污水拟通过排水管集中收集并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入旁边的河流。建设场地的电力供应充足,农网改造已完成,供电稳定,供电线路已到达项目建设地点。
3.2工程规模与设计参数
本项目新建规划住户480户,按每户4人计算污水量,依据现场勘查数据及设计经验值,平均每人每天产生污水量为80L~104L,故项目每天产生污水量为152m3~200m3。因此,确定本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规模为处理200m3/d。
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我国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BOD为25~50g/(人·日),SS为40~65g/(人·日),TN为5~11g/(人·日),TP为0.7~1.4g/(人·日)。按照上述综合生活污水量预测结果,并参照国内同类型村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拟定本工程进水水质为如下数值是合适的:
设计出水水质
本工程采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作为设计出水水质标准。出水水质见下表:
注:当水温低于12℃时,氨氮执行≤8mg/L的出水标准。
3.3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在大仙村的应用构想
CRI系统工艺流程(见下图)
预处理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污水中的SS,以便提高渗池的渗滤速度,防止堵塞。污水通过渗池过程中产生综合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污染物得以去除,其中主要是生物化学反应。清水收集系统的功能是收集经过快渗系统处理的清洁水以供回用,因此可以作为水资源化的一种方式。
从大仙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我们认为该工艺是可以在该地区得以应用的,并可以因地制宜采用“人工快渗+生态景观沟渠”的设计工艺:
3.4工程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分析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预计约为312.38万,主要由政府专项资金承担,相对于以后的环境效益来说,这笔投资不算太多。同时,和其他应用技术相比,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的工程投资是具备较大的比较优势的。项目的运营成本包括大修费、日常检修维护费、电费、栅渣及污泥处置费、工资及福利等项费用,其中,工资及福利部分因由村委干部兼职管理,仅以补贴形式发放少量补贴,预计一年运行成本总额为1.06万元,单位经营成本为0.145元/吨。
结论
研究表明,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工艺在处理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小规模城镇污水方面已显示出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该工艺以其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抗冲击负荷强、管理简单、运行稳定、维修方便、产生污泥及废气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农村地区更能发挥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无双,王洪阳,潘淑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现状与处理技术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8(06):75- 77.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5
近年来,桐庐县把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点多面广、难以集中处理的特点,采取“分散型”生态治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桐庐县已基本完成3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试点工程,同时完成了101家“农家乐”的污水治理,有效地保护了富春江的水环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近几年,桐庐县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先后投入4.8亿元建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2个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许多行政村和“农家乐”比较分散、生活污水治理难这一问题,2008年,桐庐县首先在富春江镇、莪山乡开展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先后建成10个人工湿地样板工程、5个立体解剖池和3座农家乐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把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洗涤污水和化粪池污水集中收集起来,再用人工湿地的方法予以处理,使污水中90%以上的氨氮、磷等得以去除,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改善下游出水断面的水质。通过总结试点经验,桐庐县按照“投资省、施工周期短、工作见效快”的要求,确定了以分散型人工湿地为主,无动力厌氧、户用沼气等为辅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即以5~10户家庭为一组,利用闲置地建设一个人工湿地,并在湿地四周进行绿化,从而达到美化村庄、整治环境的效果。对“农家乐”污水治理,则根据其以餐饮污水为主的特点,确定了“格栅―隔油―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上述治污模式,不仅建设成本低,100人规模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需投入3.5万元左右,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每家仅需投入2-4万元,而且运行管理费用少,污水治理效果好。
二、整村整乡推进“全覆盖”治理。“分散型”治污模式确定后,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饮用水源保护,桐庐县组织力量走村入户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各行政村及“农家乐”情况,并制定全面治理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对全县所有行政村包括行政村中的自然村、农居点和“农家乐”的生活污水实行“全覆盖”治理。在推进过程中,桐庐县本着“就近就便、节约资源、科学处理”的原则,凡能纳入城镇(乡)污水管网的行政村一律纳入城镇(乡)污水管网处理。不能纳入城镇(乡)污水管网的,则采取建设分散型人工湿地的办法予以处理,并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实行治理,整村整乡加以推进。到目前,35个行政村的615个人工湿地和73个无动力厌氧处理池设施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101家“农家乐”中有28家纳入城镇(乡)污水管网处理,其余73家“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单独建设并投入使用。
三、采取“四项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出台鼓励政策。制定了《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村推进试点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奖补政策标准,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助标准按350元/人计算,农家乐污水治理则按工程投入量的50%进行奖励。二是抓好组织实施。桐庐县专门召开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现场推进会,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库管委签订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目标责任书。三是开展技术培训。专门编制了污水治理操作指南和操作手册,设计制作了污水处理指导模型,并组织乡镇、村领导以及施工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乡镇、村干部和施工技术人员掌握施工技术和施工要求,确保了治污工程顺利有效推进。四是加强项目监管。在治污项目施工过程中,桐庐县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四统一”要求,加大对工程实施的监管,各村还专门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注重落实好长效管理机制,各行政村和“农家乐”业主单位都安排专人,加强日常管护,确保正常运转,努力实现“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
四、抓好“三个结合”提高治污实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治污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把生活污水治理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并与改水改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洁乡村”等行动有机衔接,严格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从而达到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三重效果。二是与生态县创建紧密结合。将治理工作作为生态县创建的一个重点和亮点来抓,2009年县财政专项安排1500万元资金用于治理工作,着力将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作打造成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精品工程。三是与饮用水源保护紧密结合。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重点放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行政村,同时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及漂浮物打捞处置等工作,切实保护富春江和分水江的水环境。
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范文6
一、 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0月11日至13日,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创模技术评估整改工作进行了技术调研,专家组对我市创模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了下步工作方向。市创模办根据专家组调研反馈意见已拟定下步整改方案,正报市政府审定。10月24日,市环保局召集各县(区)环保局通报了专家组意见,强调了下步创模整改工作重点。
二、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0个
已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13个。包括:船山区保升乡,射洪县东岳乡、天仙镇、广兴镇、明星镇、仁和镇,蓬溪县常乐镇、板桥乡、文井镇、明月镇、回水乡、群力乡、新会镇。
三、加快推进治污减排工程,建设农村乡(集)镇污水处理场
(站)9座
完成了10个畜禽养殖项目,正在建设8个,设备安装即将完成7个。9个乡(镇)污水处理场(站)土建8个,设备安装1个。
四、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县(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4%
全市已进入市、县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有1070吨/日,其中市城区320吨/日、县城和乡镇750吨/日。全市城镇(不含农村)垃圾产量约1330吨/日,其中市城区约340吨/,县城和乡镇(不含农村)990吨/日。据此测算,市城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4%,县(区)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