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1

关键词:草木灰;制度建立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草木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农业产出的废弃物,农民主要应用在2个方面:秸秆大量的堆积,由于雨水的冲击,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会对土壤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轻则腐蚀土壤,重则对作物产生致命的影响;秸秆的燃烧,由于农村自古以来一直用生物质取暖,产出大量草木灰,对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种原因的形成主要有几个因素,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草木灰的使用,也没有法律规定秸秆的应用,造成了焚烧后期的灰分无章堆积。政府约束力有所下降。主要是现有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财务属于农民自己,政府无权对其进行处置。利用上存在问题。草木灰肥料由于碱性含量极高,不适用于所有土壤,使用后有可能带来经济损失,又没有合适的人或者方法进行指导,极大制约了我国草木灰施用制度的建立。

1 农业废弃资源的价值分析

目前,粗放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但没能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转化利用,反而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分为2种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和畜牧业废弃物。秸秆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灰分物质,由于焚烧只利用了其能量的1/10和含钾量的1/3,其余部分损失于环境中,所产生的物质在环境中进一步受水分和光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产生二次污染。养殖业废弃物会由于保存不当,产生大量异味,滋生病虫害,对生活环境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养殖业废弃物如应用得当也是农业的主要肥源。其实这些资源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随着农业生产的应用会慢慢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

农业秸秆作为农业资源,可以直接施用与土壤中,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发展方向,只是现在还没有研究出特别方便可行的办法。秸秆还田,可以起到很好的蓄养土壤的作用。南方农业中大量应用,绿肥的应用对于土壤的养分提高是有极其显著的效果的。北方应用少,这主要由于气候的影响,南方潮湿多雨,气候温度高,北方干旱少雨,尤其冬天气候极低不适合微生物发展。所以在应用上稍显落后。秸秆等物质也可以进行深加工,提高使用效率。

2 废弃物浪费屡禁不止的原因

虽然我国现在的法律上不断的健全,但是对于农业废弃物禁止浪费的法律还是极少的。尽管有些省市自己制定了法律条文,但是极其不健全,甚至有些省市还没有法律的颁布,有些法律的制定极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样在法制的惩罚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目前的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立法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一味地处罚不能解决生产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农民可以接受的处罚制度是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紧迫的工作。

制定法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禁止农业秸秆燃烧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环境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财物本来就属于农民自己,如果强制要求怎么处理,这样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时间长了会使所有者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在权衡征收征用行为带来的公共利益远远大于因此而造成的私人权利损害时才可以进行征收征用。大量的秸秆如果不进行燃烧处理,放在土地上有占用我国极其有限的可耕性土地,怎么样解决人、物征地又成为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3 草木灰肥料如何在农业中应用

秸秆燃烧作为现在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方式,一直被农业生产所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开始研究秸秆的综合利用以解决燃烧问题,但是,国内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进一步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这一层面上,认为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强,资金支持也不够到位。其实对于农民来说,焚烧和施用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不受到影响的条件下,将肥料应用到生产中去,那么法律条款的建设上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但是使用中现在还没有进入到一个全面的时代,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肥料的效果不如使用无机肥料来的速度快。如果可以结合无机肥料施用,指导施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农民不愿意施用的问题。施用过程中会产生土壤的碱性和生产力的下降。现代农业致力于农业的均衡发展,所以可以在农业研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质量的破坏。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国家可以依据综合使用草木灰量的多少,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样就会很好地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灰分的利用率。

控制秸秆的焚烧,对社会和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恰当合理的处理这一问题,不仅对社会有益,对农民也至关重要。我国的禁烧制度折射出了政府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存在的缺陷。环境保护与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使出现冲突是难以避免。政府要想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控制秸秆的焚烧,必须正视农户的个人权利问题,承担起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目的,进而控制秸秆的焚烧。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杨建新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4).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2

为确保我区按时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根据《市区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合力,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六整治”“六提升”的内容,现将区各有各单位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任务作如下明确:

区住建局负责全区村庄环境整治总协调工作,指导督查康居乡村的创建,指导督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指导督查村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指导督查区域供水和饮用水安全,指导督查村庄建筑风貌的保留和修缮等。

区委农办要结合全区“三新”建设任务,负责指导督查新社区按康居示范村标准建设新社区。

规划分局负责辖区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布点村庄的确定,对辖市指导、支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牵头审核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指导督查村庄按整治规划实施,配合市住建局组织村庄环境整治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按年度任务和类型,在JPG区区域地图上绘制全区村庄环境整治图。

区城管局负责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的技术指导和督查,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指导督查环境基础设施布点和村内路灯的布点建设,指导督查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负责指导督查制定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督查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专业队伍和实施情况;

区财政局负责村庄环境整治专项经费的落实,监督、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区环保局要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确保达标排放,督查环评和环保“三同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负责督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工业废弃物加工点的取缔,配合区农委指导整治农业废弃物,督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达标情况。

区水利农机局负责指导督查农村河道沟塘的疏浚,把整治环境村庄的沟塘、河道清淤与整治作为今后三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指导督查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指导和督查河道沟塘疏浚机制的建立,督查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等的清理。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督查村庄道路建设,落实规划布点村庄和行政村客运班车的开通,确保2015年全区班车通达率达100%,今后三年农路改造、建设的资金重点扶持整治村庄。

供电部门负责指导督查新一轮的农网电力改造,指导、协调整治村庄的供电杆线无偿移位与改造,今后三年农网电力改造资金重点用于整治环境村庄。

国土分局负责协调整治村庄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所需土地指标问题;

区卫生局负责指导督查农村改厕进度,确保到2014年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确保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配合区城管局指导督查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

区农委负责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指导和督查,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规范畜禽集约化养殖,确保到201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配合住建局指导督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确保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指导督查整治村庄绿化栽植和绿化景观设计,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3

中图分类号:U664.9+3 文献标识码: A

1 固废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通常是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有人认为固体废物是“三废”中最难处置的一种,因为它含有的成份相当复杂,其物理性状(体积、流动性、均匀性、粉碎程度、水份、热值等)也千变万化,要达到上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会遇到相当大的麻烦。一般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方法首先是减量化,逐步改革城市燃料结构,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废品的回收率等;其次是资源化,把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和能源对待;最后是无害化,把实在不能利用的经压缩和无毒处理后成为终态固体废物,然后再填埋和沉海。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生物处理、填埋和焚烧等。

1.1压实技术

压实是一种通过对废物实行减容化、降低运输成本、延长填埋寿命的预处理技术。压实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方法,适于压实可以减小体积的固体废弃物,如汽车、易拉罐、塑料瓶等;对于某些可能引起操作问题的废弃物,如焦油、污泥或液体物料,一般不宜作压实处理。

1.2破碎技术

为了使进入焚烧炉、填埋场、堆肥系统等废弃物的外形减小,必须预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经过破碎处理的废物,由于消除了大的空隙,不仅尺寸大小均匀,而且质地也均匀,易于在填埋过程中压实。固体废弃物的破碎方法很多,主要有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低温破碎和混式破碎等。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破碎机是剪切式破碎机。

1.3分选技术

固体废物分选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选将有用的充分选出来加以利用,将有害的充分分离出来;另一种是将不同粒度级别的废弃物加以分离,分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料的某些性方面的差异,将其分离开。例如,利用废弃物中的磁性和非磁性差别进行分离;利用粒径尺寸差别进行分离;利用比重差别进行分离等。根据不同性质,可设计制造各种机械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分选包括手工捡选、筛选、重力分选、磁力分选、涡电流分选和光学分选等。

1.4固化处理技术

固化技术是通过向废弃物中添加固化基材,使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化基材中的一种无害化处理过程,经过处理的固化产物应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良好的机械性以及抗浸出性、抗干湿、抗冻融特性。固化处理根据固化基材及固化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水泥固化、石灰固化、塑性材料固化、有机聚合物固化、自胶结固化、玻璃固化及化学稳定化等。

1.5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还可以用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废物资源化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制沼气、废纤维素制糖、废纤维生产饲料和生物浸出等。

1.6 填埋

目前为止,土地填埋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对现行的土地填埋技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废物填埋的深度可以划分为浅地层填埋和深地层填埋;根据处置对象的性质和填埋场的结构形式分为惰性填埋、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等。但目前被普遍承认的分类法是将其分为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两种,前者主要处置城市垃圾等一般固体废物,而后者主要以危险废物为处置对象。

1.7 焚烧

焚烧,通过焚烧废物中有机物质,以缩减废物体积。目前,焚烧技术作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中有机物含量越来越高,热值也逐年升高。在能源短缺的现代社会,城市垃圾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开发途径,也日益受到重视。

1.8 热解

热解法是利用垃圾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对其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可燃气的过程。热解产率取决于原料的化学结构、物理形态和热解的温度与速度。低温、低速加热的条件,有机分子有足够时间在其薄弱的接点处分解,重新结合为热稳定性固体,而难以进一步分解,固体产率增加。高温、高速加热条件下,有机物分子结构发生全面裂解,生成大面积的低分子有机物,产物中气体成分增加。对于粒度较大的有机物原料,要达到均匀的温度分布需要较长的传热时间,其中心附近的加热速度低于表面的加热速度,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液体也要通过较长的传输过程,这期间将会发生许多二次反应。有机物的成分不同,整个热解过程开始的温度也不同。不同的温度区间所进行的反应过程不同,产生物的组成也不同。总之,热解的实质是加热有机分子使之裂解成小分子析出的过程,它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垃圾热解技术被各国环保专家普遍看好,认为这是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一条新路。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2 垃圾处理技术展望

当前国际上垃圾处理技术发展已由单纯的垃圾处理转向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综合管理;由垃圾的分散处理转向集中产业化处理;由简单的污染控制转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由低水平逐步转向高科技渗入。现代化机械用于垃圾分选,生物技术用于垃圾制肥,现代化信息用于垃圾综合垃圾综合管理系统等都表明,高科技正在进入垃圾产业。

在目前,国内主要开发的技术包括:生活垃圾废物流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机械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可持续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大型成套焚烧设备的国产化技术研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旧垃圾场污染控制及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等。

3 结语 在发展固废处理技术的同时,建议加快发展固废处理的产业化,据统计,主要发达国家可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500多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固废处理产业化是实现固废资源化、降低环境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最佳途径。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因其粗放型的发展引起一些争议,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关其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工作现己广泛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固废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固废处理更加完善。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的固废处理技术及行业发展将迎来一个更为精彩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0(10)  [2] 赖坤洪.中国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优势及其发展[J].资源再生,2010(07)  [3] 曹思琪,方晓骝,费宁.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3 [4] 胡杰平,唐学星,李建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2002 [5] 李湘洲.国内外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新动向与对策[J].粉煤灰,2004 [6] 董保澍.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4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仅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0.8%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此,我们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1.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

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模式:农林型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

农林型模式是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农渔农畜型模式,是将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环状食物链(如稻田养鱼),这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综合型模式,则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组合。在山区或半山区,可以实施牧、能、林一体化建设,如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林果种植及养殖业并举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在平原地区,可以实施农、渔、能、商一体化建设(如桑基鱼塘),及以沼气为纽带的蔬菜花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

2.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包括:

(1)生态种植模式是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比较成熟的种植模式有三种: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还可以调剂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就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广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如在畜牧业生产中构建生态养殖场,养殖场中配备相应规模的饲料粮(章)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在实现畜牧业绿色生产的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3)生态渔业生产模式是遵照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的合理结构,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有:基塘渔业模式和以渔改碱模式。这种模式将渔业生产和土地综合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比单一养殖或种植更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能源化几个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秸秆饲料化是将富含较高营养成分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粉碎氨化,加工成便于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秸秆原料化包括利用小麦秸秆制取纤维素,用稻壳酿酒,用稻草制作板材;作为造纸原料及制作秸秆餐具;编织草帘、草席;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是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

三、制约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以及三大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形势并不乐观,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

我国的农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主要产粮国之一,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0%。第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 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第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k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为0.128km2和9.04.8k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我国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生态系统内物质能源的自我循环,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开展。

2.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对循环经济的投入有限

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对循环经济给予经济支持。而政府财政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不多。

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严重

长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采用了不科学、粗糙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第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2位,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种过多,再加上使用方法单一,因而对人畜、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十分严重。而化肥的大量使用则导致了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大减。第二,畜禽饲养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畜禽粪便和废物每年达到17.3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目前畜禽排泄物主要是直接返田,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土壤、空气等环境,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第三,大量秸秆的不科学处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大部分秸秆当作燃料或是在地头直接烧掉,这不仅浪费了能源,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土壤功能的衰退,也污染了大气。

4.科技力量薄弱,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总的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但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又如我国的农业灌溉,仍然以漫灌式补水为主,水的利用率很低。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以及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文化层次较低,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也妨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安排

1.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从农业产业和农村消费的可持续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变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赋予传统型农业新的成本节约理念,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尤其对秸秆的副产品除传统的沼气利用外,要探索生物质能、微生物资源经济利用的新思路,实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

2.加快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公司+农户为主的产业化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以保障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首先,要建立循环农业产品的认证机制。循环农业产品是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生产的,实行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制度可以提高循环农业产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巨大的便利;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循环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第一,建立循环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以国家财力为支持,依托于国家农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增加对循环农业新技术的研究;结合中国实情,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二,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4.做好技术、资金、政策等三大保障工作

(1)技术保障。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对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套种、节水农业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进行培训等。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5

[关键词] 吉林市 农作物 秸秆禁烧 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74-01

我市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54.8%,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人均耕地多,我市的地质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而且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而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成为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1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现状

在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下,对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通常都是一烧了之,不需要进行运输,残余的草木灰也可以作为肥料,处理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焚烧秸秆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单纯的禁烧面临着的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有效处理,提升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是相关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吉林市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方面,通过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秸秆禁烧机制以及综合利用机制,逐步实现了从“不敢烧”到“不能烧”再到“不想烧”的转变,通过宣传教育、张贴标语、强化管理等方式,使得焚烧秸秆的现象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结合良好的组织、服务措施,结合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实现了对于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使得其从传统的燃料和牲畜饲料逐渐向着饲料、肥料、基料以及工业原料等方面拓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市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达到42%左右,大部分用于粉碎还田,作为作物生长的基料和肥料,少部分作为饲料以及其他原料,在实现对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的同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1]。

2 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有效对策

2.1 强调政策推动

应该认识到政策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中的移动作用,坚持疏堵并举的措施,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认识到焚烧秸秆是一种违法行为,认识到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在农村形成秸秆禁烧的浓厚氛围,从而使得农民能够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减少焚烧秸秆的现象。②应该加大秸秆禁烧的扶持力度,认识到会产生秸秆的农作物不仅仅包括了稻、麦、玉米、芝麻等,还包括了一些蔬菜作物,如茭白、芦笋等,进一步扩大政策的扶持范围,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以免挫伤部分农户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性。③应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网络,省、市、县、乡、村层层把关,确保政策和机制的有效落实。

2.2 紧抓秸秆还田

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特点来看,秸秆还田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式,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①应该进一步加大相关农业机械的配置,如复式还田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尽快秸秆还田机具的选型和配置,对一些需求量大、农田多的地区,更是应该重点扶持。②应该确保政策取向朝着秸秆还田的方向倾斜,现阶段,我市农作物秸秆有30%左右都是采用还田处理的方式,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了秸秆禁烧的效果。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面补贴,则应该优先保证秸秆还田增加成本的补贴,以减少农户在秸秆还田后进行杂草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投入,使得农户愿意主动配合秸秆禁烧和还田利用工作。③做好秸秆还田后农田的全面检测,针对其所产生的一些次生危害进行可靠防治,制定农机作业的操作规范,将秸秆连续还田给土地带来的累积负载降到最低,保证较好的还田效果。

2.3 推动综合利用

①应该完善农作物秸秆储运体系的建设,在作物收获阶季节,秸秆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霉变,如果采用个体化单独作业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较高,实现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联合农业合作社或者生产企业,整合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仓储资源,引导其在农忙季节成立一些临时性的秸秆储运合作组织,对秸秆进行集中收集和运输、储存工作,提高效率。②应该加大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包括基料化、肥料化以及饲料化等,虽然规模较小,利润也不高,却是解决农村地区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其中,基料化和饲料化是依托于市场需求,因此相对稳定,而肥料化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结合先进的技术优势,立足吉林地区的实际情况,研发具备较强适用性的农业废弃物处理制肥机,实现对于秸秆的高效无害化处理。③应该积极探索秸秆的工业化利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将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实现资源的工业化利用,对于利用方式进行拓展。就目前而言,秸秆的工业化利用主要包括了燃料棒加工、板材制作、生物发电等,虽然多数处于试验阶段,但是方向正确,如果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对于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就可以得到推广和普及[2]。

3 结语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何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是需要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的课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我省在农作物秸秆的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起来,加强研究和实践,实现对于秸秆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6

关键词:碳关税;农产品贸易;中关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105-04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经济贸易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和农产品出口消费国。自1994年至今,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进口额增加4倍多;而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速相对缓慢,中美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且呈逐年加大的态势。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法案的出台必将对中美农产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碳关税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2001年以来,中国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4l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45亿美元,但两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却不断拉大,由2001年的15.3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141.54亿美元。2009年之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依次是大豆、小麦、棉花等;从2010年开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也大幅上升,当年中国跃升为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和蔬菜加工产品、水果和水果加工产品、禽肉及部分谷物类。中美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特别是美国农产品技术壁垒的出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美国多次以农产品质量为由减少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口。而2020年美国即将征收的碳关税则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中国农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

(一)中国农业能源消耗状况

2002~2011年间,中国农业对煤炭和柴油的消费量有明显的起伏。2002~2005年,煤炭的消耗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1923.31万吨降到1599.64万吨。(见图1)直到2006年才小幅上升至1622.89万吨,2008年煤炭的消耗量则有显著的提升,从2007年的l683.3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2251.19万吨。而柴油的消耗量从2002年的1120.1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875.34万吨,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其他能源的消费量基本上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总体看,在2007年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出现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虽然在2008年稍有下降,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近期中国农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存在快速增加的可能性。

(二)中国农业二氧化碳排放状况

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要计算各种石化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根据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八种石化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可见表1。另外,虽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电并未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碳排放,但由于中国主要是靠火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会由于煤炭等能源的消耗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过程中电的使用间接地产生了碳排放。据统计,中国每生产一度电将排放0.997千克的二氧化碳。因此,

利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可计算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图2所示。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总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9024.892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8735.9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7年明显增加,说明近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日益严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对比发现,我国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趋势相似。自2005年以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费量有所增长,同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可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由于能源消费增多所导致的。再将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同农业总产值对比可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趋势也大致相似,农业总产值也是在2005年出现了转折性的增长,从2007年的14870.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8138.4亿元,增长了3268.3亿元。

总之,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呈现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农产品也是高碳产品。美国对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后,如果中国的农产品继续是高碳产品,将会对中美农产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

三、碳关税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中关农业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不断增长,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中国农业的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保护标准与美国都有很大差距,一旦美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农产品成本将会增加。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威胁,要使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需要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检疫、测试、认证等手续及相关费用,这也会导致农业成本大幅上升。成本的上升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使农产品出口下降,中美农业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将受到影响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家畜、蔬菜、水果及其加工产品,这些产品都属于高碳产品,碳关税的征收会对这些产品的出口产生较大影响。遭遇碳关税壁垒后,可能会使这些农产品市场出现萎缩,原来在该行业中的劳动力等要素会出现剩余并转移到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部门,这必然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发展看,碳关税的征收将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一条新的道路,使低碳农产品的需求扩大,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企业可通过改进现有生产、种植工艺,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中国农产品现有生产方式将受到冲击

在我国,由于化肥、农药等对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但事实上,这些生产资料都会产生很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机械化水平还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农业的碳减排压力。碳关税的征收对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方式有较大冲击。

(四)中关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升级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致力于开拓国外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国加入WT0被美国认为是进入中国市场的良好契机,特别是农产品出口量会成倍增加,从而可为美国带来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同时,美国以产品质量等诸多借口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虽然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努力,但收效甚微。中美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之间最有争议的问题。如果美国开征碳关税,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将形成壁垒。中国政府同样也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会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不利于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四、对策

(一)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各地财政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并鼓励其他资本进入该体系中。如,农业技术创新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其次,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平台聚集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果和信息供给方,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使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准确、传递快速。再次,完善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模式。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特征,但农民始终是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因此,要让农民明确自己在技术推广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技术创新中的参与度。

(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加强传统农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使其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产业生态循环链,使农业内部与外部之间形成共生的生态网络。要着眼于优化农业中的能源结构,在农业中用新型绿色能源来替代石化类能源。要大力推行有机农业,推广垄作免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容量,节省农用肥料燃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缓控释肥,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禁止施用化学合成的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的植物保护制剂;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加快制订农产品生产碳排放国家标准,强化环境监管的低碳标准。

(三)完善公共政策,弥补农业低碳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政策是弥补农业低碳发展中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应借鉴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发展中的经验,对低碳化发展方式给予充分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应适时针对出口到中国的高碳农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方面可为中国农产品争取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可迫使发达国家削减甚至放弃农产品的低碳壁垒,进而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环境。政府还应积极扶持农业行业协会的发育和成长,协助行业协会收集国外即将出台“碳标识”及低碳产品相关规定的信息,充分发挥国内行业协会在应对低碳壁垒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