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 孙春生 刘杰 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 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 袁小勇 王士军 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范文2

2月1日至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对年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四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五是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六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会议讨论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二、我市年农业农村工作回顾

去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目标,把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一条主线,做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强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前坪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有效开展。洛河东西两段治理等水系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水系建设投资4.2亿元。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序推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5平方公里,被省政府授予“红旗渠精神杯”荣誉称号。完成造林45.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8个县(市)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森林防火工作总体良好,全年火灾起数下降50%,没有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二)积极做好“三篇文章”,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粮食总产达到46亿斤;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8.6万亩,其中,牡丹4.9万亩,城区增植牡丹52.1万株;新发展蔬菜基地4.6万亩;完成核桃基地13.2万亩;红薯、谷子、花生种植面积均比上年增加5万亩。新增奶牛1.1万头;新增林下特色养禽210万只;肉蛋奶总产达到9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2元,增长20.1%。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总数达到40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8家,总数达到1538家。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到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8%。15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仲裁机构,全市新增流转面积90万亩。重点扶持了10大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达到796个,营业收入20.2亿元。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开工新型农村社区87个,建成50个;回流移民进城安置3141人;2881个行政村建立了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硬化通组通户道路2061公里;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3个;新发展农村超市310个;扶贫搬迁2250户1万人;2134个行政村开展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座,沼气工程30座;解决安全饮水30万人;夏秋两季秸秆还田33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扎实做好年重点工作

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目标;持续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力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牡丹为媒、水系为韵、生态宜居”攻坚战,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三篇文章”一起做。一是调优农业结构。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3万亩、核桃产业基地11.2万亩,总面积分别达到30.6万亩和56万亩;新发展蔬菜、红薯、花生、谷子各5万亩,茶叶1800亩;种植烟叶28万亩。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新增流转面积75万亩。三是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支持5—10家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总数达到850家,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

(二)围绕“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230个5000人规模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今年要开工100个。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好《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市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暂行办法》和支持政策,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完成230个建设任务。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农村通组通户道路2000公里,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个,新发展农村超市200家。切实抓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基本完成陆浑水库回流移民安置工作。为全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四是全面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行政村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五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

(三)围绕“水系为韵”,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一是加快水系工程建设。引黄入洛要加快进度;邙山渠综合治理15公里全线贯通;完成洛河东西段治理5.9公里,开工建设上下游延伸治理16公里;完成中州渠改造示范工程;涧河、瀍河治理全线开工;开工建设金水湖、朱樱湖、涧河水库、秦岭防洪渠治理等工程。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前坪水库项目建议书报批立项,年底前开工建设;小浪底南岸灌区争取完成审批立项工作。三是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0座。四是解决20万人饮水安全。五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节水灌溉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力争再夺“红旗渠精神杯”。

(四)围绕“生态宜居”,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造林46.9万亩。做好孟津县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完成六大类15项2.5万亩市级生态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工作,抓好森林防火,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五)围绕“牡丹为媒”,强力推进牡丹花都建设。一是扩大规模。新发展牡丹3万亩以上,城区增植20万株,牡丹盆花100万盆,力争3—5年内建成万亩以上牡丹种植园区3—5个。完善提升牡丹花都产业示范园,搞好国家牡丹园升级改造和城市名花展工作。二是抓好牡丹符号应用。近期完成牡丹花都标志审定,牡丹文化节前在全市统一张贴、悬挂和摆放。要在办公、接待、机关文化以及城市设施、服务窗口、公交出租车等方面体现牡丹元素符号。三是参展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600盆牡丹高质量参展。同时,要力争在牡丹文化节前拿到“牡丹花都”牌子。

中小河流治理指导意见范文3

2010年,全国农业生产克服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亩产达到663斤,总产单产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粮食连续7年增产,是1958年以来的第一次;连续4年产量过万亿斤,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预计棉花产量比上年略减,油料、糖料等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增长。畜牧水产业持续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奶牛养殖效益明显好转,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前三季度全国牛奶产量2370万吨,同比增长2.5%。

(二)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实际增长9.7%,比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量增价高,国家补贴等转移性收入也稳步增加。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同步增长。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78万人,增长3.8%;月均收入为16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实际增长10%左右。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农业“四项补贴”等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超过八成的集体林确权到户,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模迅速扩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一些省市出台了促进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具体办法。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国家切实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项目建设。二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2010年可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对全国300多处大型灌区和近100处大型灌排泵站实施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还安排部分中央投资用于水毁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强西南五省水源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新解决6177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新建一批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项目;支持12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55万户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同时,切实加快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不少地区灾情严重,凸显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

据水利部、国家防办统计,2010年全国耕地受旱面积4亿亩,农作物受灾面积2亿亩、绝收4008万亩,因旱直接经济损失1509亿元。全国有30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1亿人,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倒塌房屋227.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998年,为近20年以来同期之最。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异常、地质条件复杂外,与水资源管理比较薄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再次凸显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硬伤。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依然较大,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能够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

(二)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通胀预期加剧

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受局部地区灾害性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粮食品种涨价预期较强,特别是粳稻供需偏紧。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2.7%。11月份三种粮食全国平均收购价格上升13.4%。其中,玉米和粳稻分别上升15.9%和26.9%。据全国物价系统对棉花主产省的初步调查,2010年棉花每50公斤出售价格1250.19元,增加585.49元,增幅达88%。11月初广西白糖价格是2009年同期的2.6倍。7月份以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产品价格上涨总体上有利于农民增收,但如果涨幅过大,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并造成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民收入虽连续7年较快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2005―2009年,城乡收入比由3.22∶1扩大至3.33∶1。农村社会事业虽加快发展,但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还远远低于城镇。近年来,各地为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还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到了触及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时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体制的步伐。

三、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总体考虑,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建立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用于“三农”的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50%左右。但与需求相比,投资缺口很大。急需建立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并把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特别是要把水利建设作为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大力度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下大气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生猪调动大县的奖励力度。推进畜牧业规模生产,支持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完善主要农产品收储政策,积极做好生猪、棉花、食糖等调控预案。继续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

(三)着力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要按规划加快实施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支撑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水源保障和新建灌区工程,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采取建设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其他非工程措施,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做好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统筹加强骨干水源和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四)继续抓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电网、公路、沼气、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加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林区、垦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适当增加试点户数,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各类支农投资项目管理,有效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重视发挥小城镇作用,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