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1
教育优先发展
职业教育率先冲刺
:去年视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对我省职教脱贫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对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一年来,贵州教育系统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
王凤友:去年6月17日,视察了位于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了解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情况、清镇职教城规划建设和教育扶贫情况,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肯定了我们重点招收贫困学生,通过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式支持农村脱贫的实践。
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冲刺,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16年,我们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6%用于教育扶贫。中职实行“两助三免”、高职实行“两助一免”,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返贫。通过顶层设计支撑、合力攻坚推进、综合改革配套、体制机制创新等系列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观念更新、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能力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职业教育的贵州答卷
:总书记视察一年来,贵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王凤友: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赶”“转”“改”并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一是实施教育“9+3”计划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各项任务,全省多渠道筹措资金150亿元,建设校舍700万平方米,职业学校旧貌换新颜,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中职在校生由2012年的50万人增至2015年的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全国最低的62.2%提高到2015年的86.1%,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果。去年8月,我省与教育部签署了《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立部省战略合作会商、年度政策清单支持、综合改革协作、改革经验成效交流等四项机制,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我们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结构改革,按照贵州产业结构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实用对路的技能人才,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出校企合作成功经验。201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上升到70%,为贵州经济增速稳定保持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2015年、2016年,贵州省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多个一等奖,并获得大赛组委会授予的唯一一个“最快进步奖”,贵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清镇职教城基本建成。2016年已实现19所职业院校、7万师生入驻清镇职教城,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清镇职教城成为产教园地、扶贫基地、双创高地、旅游胜地,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缩影、对外宣传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名片。
四是搭建了职业教育开放、合作、交流、共赢平台。2015年8月,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交流与合作”,既服务了国家外交战略,又推动了贵州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多赢。
去年8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评价道:北有天津海河教育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今年3月31日,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会议在贵州召开,教育部和各省市同行参观考察了贵州(清镇)职教城,对贵州穷省办大教育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职教一人 就业一个 脱贫一家
:总书记视察时充分肯定了贵州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村脱贫的实践,请问我省在实施职教脱贫过程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凤友:20多年前,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扶贫先扶智”的思想。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挖掉穷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全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扶贫开发重要思想,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推动职教脱贫工作。
实施创新职教培训脱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从2015年到2017年,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1户1人1技能”。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共同遴选100所职业院校挂牌建设扶贫基地。创新进村入户培训、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施行“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创业辅导”,“研学产销”一体化、农业技能“师带徒”等培训模式。
实施全覆盖高精准职教脱贫项目。在国家助学等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春晖助学计划”“蒲公英计划”“国酒茅台・国之栋梁”等公益助学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着力提升贫困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持家女”“家政女”“锦绣女”培育工程。围绕全省90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需求,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围绕贵州“十大扶贫产业”,实施贫困人口农技培训。组织省属优质职业院校订单开办全免费“威宁班”“赫章班”,为贫困大县开通脱贫致富直通车。这些举措助推我省2015年实现了一年减贫130万人的艰巨任务。
站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
:听了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贵州职业教育已经跃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贵州职业教育又将绘制什么样的发展蓝图?
王凤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一头向普及学前教育延伸,一头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普及15年教育,用5年时间把贵州教育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为同步小康提供强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2
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党组的具体部署,全面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部署和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昕表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职成教战线要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等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7-01
新华网4月6日报道,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浙江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确定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先行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通知明确,相关试点专业招生纳入浙江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结对”本科高校的招生计划,实行计划单列,定向下达。要求各试点院校认真制定并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规定。其中,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学籍和学历学位管理由本科院校负责;试点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就读期间不得转学和转专业。试点专业学生按照合作本科院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收费标准缴费,享受本科院校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方面的有关政策。
虽说浙江省的这一改革并非全国首创,但同样引来了网上网下的热议。点赞者甚众,质疑反对者亦不在少数。有网友认为,浙江省教育厅顺应潮流,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的做法,无疑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但是,一说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要改变学制,就要“升本”,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学制太长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其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枯燥的理论学习或效果并不明显的实习上,还不如让他们尽早走入职场,去真刀实枪地拼搏、奋斗,或许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谁是谁非,孰对孰错?这不免让人反思,尝试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无必要?是否可行?怎么试点才能顺应民心?如何改革才更吻合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需求。离开需求的改革,无异于拍脑袋的空想,或是基于政绩的折腾。所以,无论是要不要,还是行不行,都要调研市场需求。一旦有了这样的共识和思路,“求解”就不再是难题。
信息时代,我们对“技工荒”都不陌生。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年胜似一年,以高薪聘请技能人才也早已不再是新闻。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日益普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规模也在与时俱增。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开发区第二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2008年以前,区内企业的技术用工占比为:中职毕业生65.3%,高职毕业生15.4%,本科及研究生15%左右。到2014年,随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稳步实施,企业的技术用工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中职毕业生降到了15.2%,高职毕业生升至45.6%,本科及研究生攀升到35%以上。这一用人终端的巨变,无疑是职业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略的最有用信息,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读本”与“学技”已成并行不悖的教育选择。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长期以来,普教与职教“井水不犯河水”,我们一直将读本科与学技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基于这一误解的职业教育,直接导致职校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无法适应职业发展和转岗就业的需要。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综合了两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再者,从助推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角度看,高职本科的推行也是增强职教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在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高烧不退、职校生受到就业歧视不可避免的大环境下,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仍然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普职“立交桥”的搭建,职教“断头路”的打通,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招足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振奋职校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免受就业歧视,帮助学校赢得口碑,促进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4
被誉为“蓝领摇篮”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辅车相依,因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实现产教无缝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所在,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
围绕这一任务,教育部于今年举行了12个产教对话系列活动。12月13日,在中山市举行的“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为这一系列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开幕式上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大计,是“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职业体系、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战略的实际行动,将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产学研方面,我省涌现了诸多熠熠生辉的典型案例,鲁副昕部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产学研一体的“沙溪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火炬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设计体育类制服;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设计火炬传递以及采火使者系列服装;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发数控车铣复合机床,近几年销售额累计超过3000万元;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研发逆向工程便携拍照式三维扫描仪,被多家企业用于逆向产品设计,等等。
职业教育的现实和发展的后劲与前景都展现了具有活力的一面,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和具体展开。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从某种程度说,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制约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也是影响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能否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鲁昕在论坛上肯定了广东职业教育取得辉煌的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议,指出实现产教无缝对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应该做到:一是制订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二是探索建设专业职教体系;三是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五是完善教师实践机制;六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七是深化质量多元评价机制。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回首2011年,我省职教发展如火如荼,典例如熠熠明珠,展望2012年,产教无缝对接、产教一体将更加盛行南粤,涌现更多典例。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天下先、傲立潮头的广东人,将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东风,不懈探索、改革、创新,让职教为广东经济大潮再增新力量。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5
职业教育新进展
《教育与职业》(以下简称《教》):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此,您能否介绍一下?
黄尧(以下简称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6%,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最高;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1亿5千万人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教》:关于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黄: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2006年我国政府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亿元,资助了80万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地方政府也安排配套资金,企业、社会各界和职业院校也积极筹措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今年5月,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亿元,资助2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按照政策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国家财政1500元的资助,连续资助两年,共3000元。国家还作出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各项资助政策到位后,全国将有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到资助,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报考职业院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黄:为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各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试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确定在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先后在天津和青岛召开会议,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最近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三段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是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性制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上许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教》:对此,政府会采取何种措施以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黄:在规模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招生规模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得到较大发展,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据初步了解,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有可能达到800万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稳定在830―850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
继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工程覆盖的专业领域,提高工程培养人才的质量,逐步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广陕西省实施“一网两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作用,健全农村职成教网络,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四大工程”的实施,使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在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政府将会采取哪些新举措?
黄:今后一个时期,会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实现职业教育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明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推进弹性学习制度,促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一步做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高等职业学校也要安排学生实习半年,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是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做好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教》: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黄: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同时要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一是抓紧做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职业教育法》实施十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也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和做法,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抓紧《终身学习法》的起草工作,为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改革及制度建设。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实行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规范招生秩序和招生行为。三是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四是建设好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信息管理系统,即招生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和资助管理系统,为职业教育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五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六是进一步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推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6
1.德国的组成
要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首先需知道德国的基本国情。德国是一个联邦政府,由16个联邦州组成。各州基本是自治的,不同于我国教育统一由教育部管理,而是由州的教育机构管理。在德国,各州的教育体系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规则和法律,协调各州的专门机构“行业协会”便应运而生了。
2.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在中学前和我国基本相同,到初中时,德国教育开始分为四类:文理中学、综合中学、实科中学、职业预校。高中的教育种类分得更细:文法高中、专业高中、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前三种具备大学的入学资格,后两种学习一门专业的职业教育。当然,后两种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各个学习的通道都是打通的。中国需要在这方面上努力。
二、德国职业教育
1.德国职业教育的构成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职业学校和跨企业手工行会构成的。企业在双元制的学生读书前与学生签订合同,读书时,提供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工资给学生。职业学校则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对于实践,双元制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工作外,遇到企业不能提供的实践,就需要到跨企业手工行会去进行实训。
2.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在学生学习阶段就介入,而我国的企业是要到学生毕业或者实习时才开始与学校联系。
德国企业比我国企业至少早2年介入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中,为学生学习阶段提供了经济保障。2-3年后,如果学生或企业不满意对方,双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有就是相关法律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的教师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比中国要高。在德国教育中,高等学校的教师不属于公务员。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小学、中学教师一样属于公务员,其中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是高级公务员。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地位别说和大学教师相比,连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都不及。
正因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比中国要高,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四种能力:教学、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比中国也要艰难。教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在大学之前或期间,经历过企业实习,并接受过职业教育;完成大学学业,并且需要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一个是专业的学习(如机械专业),另一个是学科专业的学习(如数学专业等);大学结束后,需要在一所职业学校见习两年;最后才能进入教师工作,并不断职业化,不断进修完善自我。
四、启示
此次德国之行,不但让笔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对多个职业学校、跨企业手工行会、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有双元制教育的大学(如柏林经济法律大学)等的走访,笔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此行对笔者启示颇多,似乎从中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行的一些相关的政策和举措找到了推行的原动力。
首先,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学生学习阶段就开始介入。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措施为企业在学习阶段就介入提供任何的法律和政策上的动力和保障时,让学校重视、加强“校企合作”算是一个能马上上手的办法。
其次,师资培训需要重视教师的下厂锻炼。这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成长必须有企业经历有关。在中国由于没有这种硬性的规定,教师只能在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之后,利用“下厂实践”来弥补了。
最后,加快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德国从1994年开始了这种职业教育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和举措和我国大同小异。但是,中开始推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比德国晚了至少10年,所以需要加快一体化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