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1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和世界范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气候谈判议程中的重要议题。自1992年在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UNFCCC)及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以来,国际社会围绕UNFCCC《京都议定书》和的谈判已经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关系到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能源政策、科技创新以及生活方式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缓解由于履行《UNFCCC》及《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义务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寻求成本有效的减排方式、制定和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各缔约国的首要任务。鉴于森林在调节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库之间的碳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面积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通过增加造林和减少毁林面积来履行《京都议定书》中的减限排义务,减少由于在能源领域实施减限排措施给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附件1缔约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家利益及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全球实施低碳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林情,从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角度,设计和有效实施REDD机制,提出我国林业行业减排增汇的政策措施及谈判对策,确保我国作为高度负责国家的形象以及我国未来发展的排放空间,是目前我国参与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及实施林业减缓行动急需决的问题。
1国际气候制度下的主要林业政策
1.1国际气候制度下与林业相关的主要规定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了寻求成本有效的方式实施全球低碳发展战略,《UNFCCC》要求附件1缔约方应该实施并详细阐明其保护和增强温室气体吸收汇和储存库、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造林和再造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包括生物量、森林的可持续管理,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贮存库。各缔约方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的政策和措施时应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应具有全面性,并包括所有有关的温室气体源、汇和库以及适应措施,且涵盖所有的经济部门,确保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获得全球效益。此外《UNFCCC》还要求发展中国家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具有可比性的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但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UN?FCCC,1992)。
(2)京都议定书。在《UNFCCC》第3次缔约方会议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允许附件1缔约方根据缔约方会议制定的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LandUse,LandUseChangeandForestry,简称LULUCF)引起的碳排放和汇清除相关的方式、规则和指南,用1990年以来人为直接的造林、再造林和毁林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净变化,来抵消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此外,为了减轻由于承担减限排义务,给其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京都议定书》附件1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可以在非附件1国家实施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用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lCERs或tCERs,lCERS为长期核证减排量;tCERs为临时核证减排量。CERs是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的缩写)抵消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部分减排指标,同时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1国家带来资金和技术的援助,促进非附件1国家的可持续发展(UN?FCCC,1997)。
(3)巴厘行动计划。《UNFCCC》第13次缔约方会议制定的《巴厘行动计划》将与减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毁林和森林退化所导致的排放问题有关的激励机制和方针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森林保护、可持续森林管理以及加强森林碳储量的问题纳入了2012年以后的气候谈判议程,并要求各缔约方要进一步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所致的排放量。在采取REDD+行动时,需考虑当地和土著社区发展的需要,在处理与REDD+有关问题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时,应该积极地开展示范活动,分析毁林的驱动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施的REDD+活动的可测量、可报告性应该取决于所得到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UNFCCC,2007)
(4)坎昆协议。第16次缔约方会议提出的《坎昆协议》要求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充足的、可预测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援助下,实施REDD+活动(包括制定国家REDD+行动计划、林业碳排放参考水平的设定)。要求发展中国家建立严格、透明的国家森林监测体系对所实施的REDD+活动进行报告和监测。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REDD+活动应该从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和方针政策以及能力建设开始。实施REDD+活动的国家行动计划和方针政策应该包括加强能力建设、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示范活动等。所开展的示范活动应该是可测量、可报告并可核查的(UNFCCC,2010)。
1.2相关规定分析
为满足气候谈判的需要,国内外的很多文献已对国际气候制度“森林”“造林”“森林管理”等术语的定义、活动类型及核算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张小全,2003)。随着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发展,目前与林业相关的气候谈判已集中在REDD+议题上,因此,本文仅对REDD+的相关条款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在对《巴厘行动计划》和《坎昆协议》中与林业有关决定以及历次《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会议与林业议题相关的谈判提案进行文献调研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由范围、参考水平、融资和分配机制四个结构单元组成的提案分析框架,对谈判文件中涉及的林业议题(REDD+)的33份提案理念的分布和演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提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较为认可的参考水平规模是国家规模;参考时期的提案中,NGO趋于采用历史参考水平,而大部分政府提案趋于采用历史调节参考水平;分配机制的提案主要是以正面激励相关国家的森林保护活动为主,其结果是对历史毁林率较高的国家给予奖励而对缓解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的低毁林率国家却得不到资助;越来越多的提案认为融资问题上应该采取阶段法,针对REDD+机制不同时间阶段的不同任务采用市场、基金或与市场挂钩机制等不同的融资方法。《坎昆协议》的核心部分强调了计划建立一个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REDD+机制的框架以及要求发展中国家开发REDD+活动的国家行动计划、监测和报告所实施的REDD+活动的监测体系以及国家林业参考水平,但为对该框架的资金来源等问题并未进行具体、明确说明。坎昆会议在REDD+议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仅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仅提出了国家应该如何实施REDD+的指南和建立,和建立REDD活动的指导方针和保障措施。SBSATA还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且还将制定一个进一步研究诸如碳计量等方面工作的计划。2011年后REDD+方面的指南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p#分页标题#e#
2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国家林业政策
2.1不同利益集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国家林业政策
基于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3个气候谈判利益集团的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家低碳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林业行动计划和政策机制的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别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和规则的变化,系统分析了这些国家林业应对气候的政策机制和政策意图,对各国林业政策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履行《UNFCCC》以及《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义务,减轻由于减少碳排放给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在各缔约方编制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林业已被作为重要的路径选择成为其减排和适应行动的重点领域。发达国家林业应对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战略框架和行动指南、实施碳汇补偿和市场机制、与企业合作推进林区的能力建设以及激励当地人参与REDD+的市场机制,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在后京都时代用更多的土地与林业活动来帮助其完成第二个承诺期的减排任务,以便减轻工业、能源领域的减排压力。欧盟等发达国家将建立“全球森林碳机制”作为其应对REDD目标的近期方案。为了有效地实施全球森林碳机制,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运作程序。程序中“只有签署了所建议的协议,承诺实施减少毁林或森林退化的活动,并实现REDD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才能获得资金资助”的规定,无疑是想是通过REDD将发展中国家逐步引入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轨道。发展中国家林业应对低碳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以及鼓励林区居民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中的造林项目以及UN_RED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REDD项目)的示范项目,目的在于希望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并希望将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以促进解决林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2我国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林业政策
(1)宏观政策。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之前,我国政府强调发达国家必须采取实质性减排措施,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工业改造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不赞成通过林业CDM项目(即通过造林、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等以增加陆地碳贮存的项目)进行减排。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开始实施CDM机制下的碳汇造林项目。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全球第一个CDM林业碳汇项目。在2006年召开的气候公约第12次缔约方会议上同意就发达国家利用林业活动实现其减排目标进行讨论之后,我国气候变化总体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2007年6月国务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确定了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009年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将林业主要发展目标、措施与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结合。
(2)项目管理政策。为了促进CDM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2005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CDM的相关制度和基本原则。在中国实施的CDM林业碳汇项目必须是中方控股的企业,而且要对其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为了促进CDM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2005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CDM的相关制度和基本原则。为了促进CDM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2005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CDM的相关制度和基本原则。
(3)现有林业政策及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国内外与碳汇管理理论和政策实践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应对气候政策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献及政策调研的结果表明:我国林业政策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的适应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目前仍缺乏在森林保护、森林经营以及林产品持续利用等重要领域上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途径的政策途径;目前我国仍缺乏有利于碳汇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实施政策,这些内容恰恰又是建立和完善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机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缺乏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政策。
3国家适当减缓行动框架下的我国林业减缓行动建议
基于现有国际气候制度下的林业政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本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林业部门履行国际气候公约、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应对国际气候谈判的重点应该是开发国家林业减缓行动计划、制定国家林业碳排放(或吸收)参考水平、开发能够监测、报告以及核查REDD+活动的森林监测体系以及开展能够实现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measurable,re?poitable,verifiable,简称MRV)的示范活动。在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我国林业减缓行动的政策措施可按气候变化政策方案、项目具体实施、法律法规、体制机构建设、行业标准、财政手段、部门/行业措施、公众意识/能力建设、研究示范和市场手段几种类型划分,可自行提出包括制定国家和省级气候变化林业政策方案、制定增加森林汇清除和减少森林源排放的林业法规、设立国家和地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部门或协调机制及开拓我国林业碳汇自愿市场等在内的具体减缓行动。
4未来承诺期我国参与REDD+谈判对策建议
(1)我国在REDD+相关议题的谈判中应坚持《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必须做出实质性的减排,坚持发达国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但不能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坚持加强国际间合作尤其是资金援助和技术转移。
(2)中国应坚持在《公约》下通过长期的合作行动尤其是各国之间、双边和多边组织之间在技术、方法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来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的排放。
(3)将方法学和政策机制这两个方面同等对待,要深入研究定义、计量、监测等方法学。
(4)坚持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的REDD+行动的开展提供充足、可预见、可持续、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和开展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排放的行动,以实现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带来的排放。
(5)各缔约方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框架和积极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发展中国家最大程度的参加该活动,尤其是土著居民和当地社区的参与,相关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不能降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效益。
(6)在未来谈判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继续和印度等具相似林业发展情况的国家保持立场上呼应,同时注意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保持沟通,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利益。减少毁林不能牺牲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要保护当地社区和土著居民的权利,将森林地区的多边利益最大化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要考虑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森林及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等议题,综合多种手段共同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p#分页标题#e#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2
关键词:减排审计;煤炭企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是加强科学管理煤炭企业的能源寻求能源节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碳减排审计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开展,建立和完善以节能为前提的长效发展机制,不仅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还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对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审计对于全力推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碳减排审计的概念
碳减排审计是从审计学视角管理碳排放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碳减排审计的主体,根据国家相关法律体系规定,运用审计方式对相关在生产经营、消费生活过程中消耗含碳元素的自然资源的企业,对其因碳排放所造成的自然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验鉴证,并从经济的角度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监督和控制行为。
二、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问题分析
煤炭企业的碳减排审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以后的碳排放水平还会直接影响环境。目前,煤炭企业在碳减排审计中存在的额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主体专业能力不足
在煤炭企业减排审计相关的职能人员中,不管是内部审计人员还是外部审计人员,对于专业财务理论比较充分,但是对于相关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能力还有所缺乏,专业技能力方面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碳减排审计的审计结果。因此,审计结果能否保证碳减排审计的客观公正,能否树立其审计的权威性将构成直接的影响。
2.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内容的局限性
碳减排审计数据取得的过程中,有些数据不易查找,使得审计工作很难进行。比如,对碳减排的审计首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检测评估,并将其转化为计量统计的数据,以便公司确定自身的环境方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煤炭企业行业的特点使得低碳减排的审计信息数据核算因为层次多任务重的原因,可能存在准确度不高的特性。
3.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评价标准不具体
目前针对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上有两大标准体系: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SSAB)2003年的国际保证标准约定《适用于非财务审计的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3000)和由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ISEA)2008年的AA1000审验标准(AA1000AS)。但是大多数煤炭公司并没有应用以上的两大标准系统,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机构制定实施的评价标准在一些环节和细节的界定上却存在明显不同。
4.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程序不规范
根据碳减排审计的核心目标方向,审计程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步是根据监督目标和重点确定实施方案并报上级主管机构审批;第二步是审批之后,审计受托方和委托方要签订碳减排审计监督委托书;第三步是审计实施,即审计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实地检测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指标分析;第四步编写审计报告,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回访,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应用。
但是,不同的煤炭企业审计重点不同,比如有些企业碳排放的风险测试较为重要,因此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设置独特的属于该类煤炭企业的碳减排审计程序。
5.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效果不明显
碳减排审计结论得出以后,企业在执行审计结果和审计后续的监督方面力度欠缺,使碳减排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有消极的影响。
三、完善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的建议
针对煤炭公司的碳减排审计问题的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提高碳减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力
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碳减排审计方面的高端人才是严重短缺的,因此引进具有高素质特点的碳减排审计监督专门人才以及对整个队伍进行素质能力培训可以作为提升审计水平的关键环节。
2.完善碳减排审计中会计数据的记录
加强对碳减排做好环境会计的记录尤为重要,这些会计数据不仅可以在审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通过对具体数据的计算,把心是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可以更为直接的喂碳减排审计提供前期数据准备工作,使得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碳减排审计的标准
完善的碳减排审计标准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至今为止,我国关于碳减排的审计标准还不完善,导致很多煤炭企业缺少减排审计的实施动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出的排放量、煤炭企业的特点以及排放规律等作为依据来制定标准。
4.规范煤炭公司碳减排的审计程序
碳减排审计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以及煤炭企业的自身的特点进行审计程序的设计,同时在进行审计时应当把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贯穿到审计方案中。
5.监督碳减排审计结果实施
碳减排审计涵盖了企业执行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机制是否合理得当以及执行成效的审计。所以,对于碳减排审计的结论,公司领导层应该认真根据审计的结果对各个部门或项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或抽查。通过不定期的内部监督,可以更好的改善企业内部监督环境,使碳减排的工作落到实处,该项举措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逐渐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樱璇.M煤炭公司碳减排审计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2]卢相君,刘蒙.基于PSR模式的节能绩效审计标准体系[J].税务与经济,2012,1.
[3]兰玲瑜.企业碳审计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3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4
【关键词】陕西省;低碳经济;战略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在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具体内涵包括:首先,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控制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抑制全球变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陕西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绿色发展。
2.2 减少能源污染、提升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陕西省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煤炭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2.3 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国工业化具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3.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 改变思想认识
首先,要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使在全民心目中牢固树立低碳经济观念。其次,要摒弃传统的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的观念,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最后,低碳经济不一定要提高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2.1 要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陕西的产业升级转型,可以理解为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新能源汽车、数码产品和节能建筑等,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争取做大做强陕西企业,着力推动陕西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3.2.2 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
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源效率对抑制陕西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应作为陕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3.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要设法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陕西碳排放将得到极大的缓解。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更注重能源的品质。
3.2.4 要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把陕西建成低碳生态家园
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建设生态陕西中,要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应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把绿色生态环境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城市建筑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模式。房屋建设使用再生能源、特殊的绝缘材料,及先进的再循环系统,将大大减少每年的碳排放量。
3.2.5 依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
农作物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碳汇,如采用免耕耕作;生物质碳汇,如造林、种草等;改变对牲畜粪便的处置来减少沼气排放;改变农业耕作方式以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四方面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6 绿色金融
各大银行均在陕西设立分支机构,陕西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借助便利的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实施。
3.3 企业自身的转变
陕西必须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产品制成品上要标明碳排放量,便于消费者比较参考。
3.4 应发挥家庭、个人及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杜绝奢侈浪费。要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战略,和很多细微之处息息相关。这里的“细微之处”不仅仅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要通过各种政策促进公民自发、自觉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4.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新能源产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发展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低碳发展格局的形成需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及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4-21.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5
关键词: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模式
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能规范企业的财务,又能有效满足企业相关利益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需求。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我国企业也在逐步考虑低碳要素对企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影响,从而需要对低碳会计要素引发的企业财务变化一并予以披露。
一、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实施低碳会计也只在逐步推行,而对于低碳信息的披露就更是遵循着自愿披露的原则,国家还没有出行相关的法律政策来督促企业披露其低碳信息。而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会计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在追寻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在财务核算中添加低碳要素引起的财务变动信息,对低碳信息的披露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而言,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低碳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二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企业充分披露其低碳信息还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例如,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企业的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从而来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做准备;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低碳信息,因为一个企业对外的形象宣传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宣传是否相符,投资者只能从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判断。如果一个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引入低碳会计,大力发展低碳事业,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表明该企业能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相关金融机构为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因为企业的低碳成本和费用会构成企业的偿债风险等。所以说,企业披露其低碳信息是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低碳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一样,分为六个基本要素: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低碳权益、低碳收入、低碳费用和低碳利润。在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也应当从这六个方面来披露企业的低碳信息。例如,在低碳资产方面,企业应该披露企业购买的相关环保设备、开展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需要消耗的特殊材料、对产品进行低碳包装用到的特殊包装物、专设低碳管理部门日常所耗用的材料等的价值。在低碳负债方面,企业可能因为碳排放而应交未交的碳税或政府的罚金等也应该予以披露。在低碳权益方面,企业应该披露环保机构拨发的环保基金等。在低碳收入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的低碳补贴或企业因出售低碳资产等形成的收入都属于低碳收入。在低碳费用方面,有关低碳资产的折旧或日常维护所需要的费用都应计入其中,从而得出企业的低碳利润。
四、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在低碳会计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低碳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该对这些影响予以披露,但是究竟如何披露这些低碳会计信息,本文现提出如下两种模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设低碳会计项目,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诸如低碳能源的市场变动情况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充分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例如,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中添列相关低碳资产科目,如低碳设备或低碳技术等。在负债中添加低碳负债,如长期低碳借款、应交碳罚款、碳预计负债等。在所有者权益中添加低碳权益,如低碳资本、低碳基金等科目。相应地,在利润表中也添加低碳收入科目(如低碳补贴)和低碳费用(如维护低碳设备所需的费用)从而得出企业的低碳利润。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里也要考虑低碳科目变化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如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里添加政府给予的低碳补贴、出售低碳资产获得的收益、国家颁发的低碳贡献奖金、政府所发环保补助、税收减免收益、支付的低碳罚款支出、污染赔偿费、碳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添加处置低碳资产等收回的现金、购买低碳资产等所支付的现金等;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添加借款引进低碳设备等碳资产所收到的现金流入、偿还购买碳资产所借款项及借款费用化利息等现金支出等科目。
二是单独制作有关低碳会计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作为传统财务报表的补充。参照传统的财务报表来设计低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在低碳资产中通过设置低碳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存货(如低碳材料)、低碳固定资产(如低碳设备)、低碳无形资产(如低碳技术)和长期待摊费用(如低碳耗费)等资产科目,设置应交碳罚款、应交碳负债和碳预计负债等负债科目,同时设置低碳资本、低碳基金、低碳盈余公积和未分配碳利润科目来制作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
在低碳利润表中设置低碳收入(如碳补贴、碳排放出售利得等)、低碳费用(如低碳罚款支出或者为维护低碳设备而发生的费用)等科目,从而得到低碳收益。
除了上述能在财务报表里反映的货币信息外,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中还包括许多非定量、非指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不能用以上两种方式来披露。对于这些不能量化的低碳信息,应该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加以报告。
低碳情况说明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的低碳环境、方针政策、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若存在超标排放,说明排放浓度、排放标准、超标原因和环保整改措施。二是与低碳负债、低碳成本等有关的确认和计量政策及采用的计量基础。三是放权交易的相关信息,包括购买碳排放权的目的、碳排放权的货币价值和交易指标数量及价格确认方法、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变动情况。四是依法缴纳排污费的情况。五是碳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等。
五、关于低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是财政部门要尽快制定低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来规范低碳经济下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是相关立法部门应要尽快制定针对实现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约束相关企业节能减排,履行企业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前企业都是根据自愿原则来披露自身的低碳信息,所以有些企业担心自身局部利益受损或考虑披露成本过高而不愿披露。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制企业执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从而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三是国家要鼓励企业对低碳科研创新的投资。如果企业积极实施低碳会计,国家应该给予相关补助来鼓励企业的低碳会计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会计的理论体系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04).
[2]李连华,丁庭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1(01).
[3]郭海芳.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之友,2011(12).
[4]AnsKolk,DavidLevy,JonatanPinkse. Corporate Response in an Emerg 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04).
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6
前言
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的低碳经济也已经开始起步,作为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也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体系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全方位的构建适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
一、中国建立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碳金融体系的支撑,碳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改善低碳经济所面临的资金问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柱。
碳金融交易是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建立碳金融运行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碳交易的定价能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战略转型的脚步,降低碳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地位,是我国跟紧国际市场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限制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但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提出在5年内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
二、国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借鉴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逐步的建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两大国际公约的确立促进了碳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碳金融体系是碳交易发展的需要。碳排放交易是最主要的碳金融交易活动,国际上主要有两大碳排放交易平台:欧盟排放贸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全球碳金融交易呈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方式,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额从2004年起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约381倍,交易额也由2004年的3.77欧元飞速上升至1440亿欧元。
(二)国际碳金融产品发展的经验借鉴
碳金融市场有不同的投资者和企业,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开发出了多样的碳金融交易工具,这些碳金融交易工具不仅活跃了碳金融交易市场,还丰富了碳金融产品的功能。在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上,其构成主体是碳信用交易市场。
三、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我国碳排放量仅为8%,到了2005年增长到19%,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碳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有着微观主体和金融中介双重的身份,在商业银行的各项政策中,贷款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处于碳金融体系下的商业银行,其运行机制要以低碳信贷理念为核心,建立管理部门、低碳信贷产品开发、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等部门齐全的碳金融体系。
1.建立低碳信贷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逐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做着方式上的转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在发展模式理念上都做出了变化。从宏观上来说,政府加大了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开始大力的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制约;从微观上,实体经济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面对着经济如此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必须要建立低碳信贷理念,促进碳金融的发展。
2.构建低碳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性质有效的低碳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更好的实施碳金融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发展低碳信贷的动力和压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一个完善的低碳信贷理念。激励约束机制不仅要奖励执行低碳信贷效果显著的商业银行,还要惩罚向污染环境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这样能调动起商业银行发展低碳信贷的积极性。
3.建立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碳金融业务属于商业银行新的业务,除了会面临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会面临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了减小或避免低碳信贷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风险识别系统、风险量化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
4.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
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就是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期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取得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碳金融体系下保险业的运行机制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金融体系中担负着规避和转移风险的重任。采取恰当的方式将碳金融运行中引发的风险纳入传统的保险业中,需要从制度安排、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推进。
首先,在建立低碳保险理念的基础上,实施相关部门综合协调配合的机制。要促进碳金融体系下保险业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低碳环保理念。低碳环保理念建立的主体是投保人,要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投保人建立理性的投保意识,提高主动参加低碳保险的行动力。同时,低碳保险机制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完成。
其次,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保证低碳保险正常的运行。相关部门要逐步的建立健全低碳保险的法律法规,增强低碳保险的可操作性。
最后,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促进低碳保险机制的实施。在保险产品的开发商,要始终坚持创新,以创新的思维开发出适合低碳经济的保险成品,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要以低碳保险理念为基础,对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收费率,比如对高碳企业实行高收费。
(三)碳金融体系下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我国碳的排放量非常大,甚至已经成为碳排放权最大供应国,因此,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碳排放权定价能力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变得异常的重要。
首先,要积极的培养出市场主体,组建基本的市场要素。先是要培育出碳排放权的供给者,接着培育最终使用者,然后再培育市场中介。
其次,在碳金融交易市场,要开发出足够的以碳排放权为主的原生产品,以及一些列的创新性衍生产品。由于企业的排放量和减排标准不同,碳排放权较多的企业可以将其出售给碳排放权不足的企业,促进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的进行。
第三,政府通过一些列政策的引导,有计划地先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等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之后再过渡到发展配额碳交易市场。
最后,建立一个有效地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中应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价格机制是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供求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的主体,竞争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保证,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地的减少了碳金融市场的风险,保证了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四)碳金融体系下碳交易运行机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也变成了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中国是碳排放大国,然而在国际上的碳交易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价格,这不仅对中国来说十分的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此,我国一方面要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从而推动实现碳金融与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衔接的步伐;另一方面,欧元是目前碳交易市场使用结算需要最高的货币,美元、英镑、加元也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国要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作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提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地位。
四、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
(一)碳金融体系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低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制定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
我国实施低碳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起到影响社会对低碳产品的总需求水平的作用,从而控制碳排放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为此,适当的货币政策对实现我国碳排放供需之间的平衡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低碳货币政策还需要实现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设定为利率,因为利率不但能反应碳货币和碳信用之间的供给状态,还能体现出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所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碳排放度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也就是说,如果是高碳企业来贷款,中央银行设定一个较高的利率,加大高碳贷款成本,影响高碳企业的贷款总量;如果是低碳企业进行贷款,中央银行设定一个较低的利率,鼓励低碳企业贷款,提高低碳贷款规模。
除了实行有效地货币政策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考虑在恰当的时期发行碳货币,专门用来进行碳排放权的结算。
(二)碳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业来说,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相应的对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为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作为金融监管机构,应该更新自身的监管理念,转换过去的监管方式,探索出一个更适合碳金融的监管体系。为了推动中国碳金融监管机制的变革,首先要提高对碳金融监管机制建立的重视,其次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碳金融监管部门,最后要加快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加强碳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制环境建设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所以监管部门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建设,保证碳金融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首先,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府监管,政府有效地监管能保证碳交易市场机制正常的运转,实现碳交易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政府监管机构应该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特点,建立监管制度,实现对碳交易市场有效地监管。
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监管部门要明确碳金融交易市场应该遵循的国内、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在法律制度上有效地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最后,还要规范碳金融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中介机构的职业操守,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2.改进市场准入制度
监管部门应适当的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一些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于低碳经济建设;还要改善市场准入条件,采取差别化监管;在充分利用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各个企业的节能减排。
3.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地碳信息数据库
监管部门要有效地改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虚假信息多的问题,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一个有效地碳信息数据库。首先,要强化企业披的意识,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积极地进行碳信息的披露;其次,增强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量化核算能力;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通信设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4.建立有效地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碳金融市场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地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一个有效地碳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更好的实现监管的功能,提高监管效率,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减小风险所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