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中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教育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3]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此结论虽过于绝对,却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制约作用。[4]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

(一)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6]另外,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振兴家门,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求晚辈自强自立,光宗耀祖。

2.综合知识的灌输及学术技能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指蒙养教育与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所谓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其次就是进一步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经学教育外,还有很多世族家学内容,即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世袭家传的技能。

3.立身处事的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对儿童的立志教育,认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家教历史中,诸多位有眼光的家长还均对其子弟进行了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从事耕读者,边读书,边种田,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耀门庭;退可以力田以为生,抚保妻子;可出可伏,可显可隐,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7]实际上,更多的古代家长教子弟读书,倒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主要是为了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禀性不尽相同,兴趣爱好相差更远,因此要因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西楚霸王项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导下,学文不成改学武,终成一代帝王。如果不做区分,一律看待,势必会埋没人才。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如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就对此进行过介绍:“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历代家庭教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3.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凡善于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的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孟母“断杼”,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训诫与引导相结合,恰恰反映了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

当然,我国古代家庭中也不免会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8]更有甚者,将宋濂在《元史・王冕传》中所谈到的“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视为一种家教典范。[9]这是将大家长权威的训诫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产物,我们在当今社会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积极的先进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落后的,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需要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予以摒弃。

(一)重胎教和童蒙教育。

《三字经・训古》中就曾提到胎教问题,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朱熹也曾针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力求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童蒙须知》。

(二)重环境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颜之推也曾强调:“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10]

(三)重“惜时”教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对子女进行“惜时”教育,教导他们珍惜青春时光。[11]

(四)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贯穿其中。

男尊女卑的思想首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及男女在生产中的分工相联系。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这种传统封建思想,另一方面不要否认客观存在的男女差别。

(五)古代家庭教育有抹杀儿童天性的倾向。

家长们只知道以长者的模式规范他们,灌输承认的思想,而不去了解和研究儿童。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一些性质。比如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连贯性。西方世界,子女长大后父母便准其独立,对其一切不加干涉。而中国家庭则不然,只要父母或长辈健在,就要对子女负责到底。再有就是传承性。有些家族的家风、家教,甚至可以由先秦一直传到近代。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绝无仅有。[12]

四、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辅助手段的过程中,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的一页,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同时随之形成的各家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文献形式,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几千年的家庭教育实践,所积淀的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的丰富理论,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优良传统,直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不可否认,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社会应运而生的教育形式,存在着不少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强调血缘宗法制度的陈旧思想。但就其当时存在的年代,其进步性不可抹灭,因此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局,1997:2.

[2]尹德新.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必读,1983,(12):34.

[3]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4.

[4]李雅娟,王丽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4):27.

[5]杨伯峻.论语・学而篇.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5.

[6]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00.

[7]张崇琛.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山东教育,(Z2):24.

[8]郑珍.母教录.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6.

[9]马存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探析.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2):53.

[10]王利器.颜氏家训・慕贤.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128.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全面发展

幼儿阶段是人身体、智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阶段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道德及心理素质、自由发展的个性、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离不开教。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学前家庭教育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心理、智力和体质这四个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成功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使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健的体格和智力开发潜能。

1.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辅助,更需要家庭的努力,学前的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子女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在学前阶段,幼儿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等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前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学前的家庭教育虽然是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影响力却不仅仅存在于儿童的青少年时期,对人的一生都有奠基作用。学前的家庭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使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科研促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发展。

1.2强健的体格。强健的体格是人生存的基础保障,然而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有助于人形成强健的体格。在学前阶段,人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可以正常生活,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应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排除其思想上的困惑,促使其形成强健的体格,全面健康发展。

1.3开发智力潜能。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而这一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早期智力启蒙具有重要作用,对人后期的智力开发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开发人智力的关键环节。父母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可以快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这样父母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记忆、思维、观察、想象以及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后期培养中着重弥补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势。通过学前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使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挖掘,使人的智力潜能被发现、被激活。

1.4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学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孩子进入学校,那么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就会在校园的集体环境中,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不可能时刻受到关注,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就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在进入校园后形成不良心理。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2、自由个性的发展

2.1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学前阶段是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学前阶段,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最多,在与儿童的长期接触中,家长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参与各种趣味游戏,激发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自己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儿童就可以形成运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人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前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中,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家长所建立的。同时学前阶段,孩子的行为会模仿父母做事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家长起到正确的模范作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思想意识,在处理个人人际关系时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会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家庭,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的发展,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前的家庭教育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在学前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新昆山人 子女 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对策思考

前言

伴随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昆山市基础教育中“新昆山人”子女的学校教育已成为百姓极其关注的一件大事。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教育状况,似乎却关注得很少,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发挥,严重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更好更具体地了解我校“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在本校各年级共下发调查问卷235份,进行了“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行为(方式方法)、家庭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信息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8份,并对样张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座谈、走访、与教师的交流等途径,对“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作了理性的思考和不成熟的对策实施意见与建议。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新昆山人”子女家庭的基本情况

1.家庭类型和流动情况

从调查样本中,95%以上为父母完整家庭,38%的家庭育有两个孩子及两个以上孩子,在“新昆山人”独生子女中85%以上为男孩。学龄前儿童接近半数是由老家的祖代老人隔代抚养或由母亲(大多数)抚育,孩子在入学前或转学前相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新昆山人”子女流动也较为频繁,随父母去过两个以上地区打工、就业、经商的就占了32%,来昆2至5年的占了近半数,在昆山定居5年以上的占了不到35%。

2.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

调查显示,“新昆山人”家庭月收入平均在2000至3000元的占了50%多,3000元以上的也占了近30%,还有20%左右的家庭月收入不满2000元。租房居住的家庭达60%左右,并且大多数为居住在车库、农家或动迁过渡房之类面积狭小、条件比较简陋的场所。并且,一家几口挤在十几、二十几平米房屋中的为数也不少。能够在昆买房子居住的也较多,占了近40%。

“新昆山人”子女家庭中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充裕家庭和动荡家庭类型的还是较多,他们通常为生活所累、为环境所迫,无法提供理想的家庭教育。

(二)“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从调查表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新昆山人”子女的父母所持家庭教育观念大体上还是明确的:

(1)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95%以上);

(2)都觉得要有科学的育儿观(100%);

(3)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78%);

(4)对孩子的将来具有较高的期望值(7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

(5)教育孩子不光是为了家庭、个人,也是为了国家、社会(76%)。

2.家庭教育行为

(1)父母言传身教方面

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不可言喻。但是,从调查中我们比较遗憾地感觉到:诸多“新昆山人”子女家长的不良习惯正侵蚀着我们的学生,父母吵架甚至动粗的经常发生;父母为了多赚钱,多收益,采取不正当行为的也有;在孩子面前语言粗鲁,行为不检点的也有;领着(当着)孩子在家(老乡家)打牌、赌博的也经常有;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不正当做法,尤其是打骂的做法屡屡发生。

(2)教育方式与方法

大多数“新昆山人”子女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骂孩子的不在少数,接近28%,有60%左右的家长都曾不止一次地打过孩子;当孩子取得了进步、取得好成绩以物质奖励,甚至以钱刺激奖励的也占了不少,达35%以上;当孩子做错事或成绩不理想时,有28%左右的家长经常采取的就是精神惩罚和变相体罚甚至体罚。

二、“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可以说,“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在正视这样的现状下,要密切关注并尽力解决“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思考与对策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1.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的身上优缺点,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所以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2.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智力的投资和开发,却常常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品德教育。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怎样正确对人、对己、对事、对物,培养孩子优良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勤劳节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和谐共处等等。

3.切实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家庭内部的群体凝聚力,以此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发展,保证家庭教育的效果。

思考与对策二:学校要拓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新昆山人”子女的许多家长暂时难以胜任和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他们的子女入校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托付给了学校(众多家长的心声),学校承担起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因此,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必须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一定要充分建立健全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制度,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发放家校联系卡、学校对家长的开放日活动,以及家访、书信联系等途径与平台,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形成牢固且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5

一、当代成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受教育、学习和交流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普遍现象,家庭成员出于彼此的利益和亲情,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的程度更高,长辈不因成年晚辈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而终止家庭教育行为,晚辈也不因自己年轻而不关心长辈的幸福等家庭教育活动,成人家庭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成人教育、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大有可为的组成部分。当然,成人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但不同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但不同于成人学校教育。下面,从成人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比较中,探讨成人家庭教育的特点。第一,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来看,成人家庭教育中的当事人都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是具有各种法定权利和义务的公民,他们心智和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或已经成熟,有能力和资格独立决定或基本决定自己的学业、事业、职业、婚姻和生活方式,有的人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财富;而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是未成年人,他们心智和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甚至不能独立生活,需要长辈抚养才能生活,而作为未成年人家长的父母等长辈比子女后代的身心素质发育成熟得多,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第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成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虽然有血亲或姻亲关系,但是通常没有抚养与被抚养或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双方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基本上是平等的协商关系,一方不强求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且,成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不固定,某位家庭成员在一个议题上是教育者,而在另一个议题上可能就是受教育者。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的分野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是比较明确的,即父母等长辈通常是教育者,孩子一般是受教育者,由于后者是在前者的抚养下生活和学习的,年长的教育者对未成年的受教育者有较强的指导和制约作用。第三,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在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没有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者不需要把另一方“培养成”某种规格和标准的人才,如果说教育目标也是比较抽象和笼统的,教育内容是根据双方兴趣和需要取舍的,同双方的职业种类和生活兴趣有密切关系,教育目标和内容比较灵活;在未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有预定的教育目标和稳定的教育内容,比如多数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某类中学或者将来能上某种大学,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学校的课程和考试进行的,首先是辅导孩子做好功课和取得好成绩,其次才是教导孩子遵纪守法和礼貌待人,指导孩子掌握某些特长,爱劳动做家务等。第四,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在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采取的是灵活多样的面谈、电话、书信、网络、手机等思想感情交流手段达到目的,也可以通过展示才艺、手把手地教对方掌握某一技能,一起在教育的过程中传授和学习,实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自由,不施加强制性的教育手段;而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一方通常采取一些类似学校教育的讲解道理、事例启发、榜样示范、家规约束等手段,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晚辈采取物质奖励或人身惩罚等手段,有时还采用强制性教育造成受教育一方的痛苦。第五,从教育与外部的联系来看,成人家庭教育同社区教育联系密切,甚至可以作为社区文化教育的延伸,接受社区指导。例如近年来上海等地街道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社区内居民建立“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学习型家庭,参加社区有益身心的竞赛活动,与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紧密联系;而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联系密切,学校通过班主任工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帮助和指导学生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当代成人家庭教育的功能

中国自1995年5月起实行5天工作、双日休息制,加上国家规定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放假,全年假日达110多天。目前中国职工拥有的闲暇时间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相差不多。闲暇时间的增多,既可以用于家庭教育和休闲娱乐等积极活动,也可能用于不良生活甚至违法犯罪等活动,这是一把双刃剑。成人教育“就其本质属性来看,是促进成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使之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社会活动”[9]。如果说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未成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那么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成年家庭成员的共同发展和家庭的文明幸福,进而推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具体来说,成人家庭教育的功能表现如下。第一,提升职业本领的功能。成年人只是相对成熟而已,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在一般情况下职业本领或许对个人生存没有多大影响,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给整个家庭带来危害,如果没有掌握新技术不能胜任新工艺而遭解雇,不仅使个人断了生活来源,也影响整个家庭生活质量。大多数成年人已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可能像未成年人那样在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长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其他成员给予指导和帮助,就会促使其树立自信,通过家庭学习或职业培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仅能够“保住”现有工作岗位,而且有利于其不断提高职业本领。第二,保障心理支持的功能。当代社会各种竞争愈发尖锐激烈,成年人虽有成熟的心智和身体,但是面临着多重压力,包括提高业务水平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的压力、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压力、教育未成年子女的压力、保障生活水平的压力,也会心焦力瘁、不堪重负。一般情况下,单靠自己无法舒缓这些压力,单位同事与亲朋好友的关心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有了困难和烦恼可以在家中倾诉和宣泄,可以得到亲人的理解和帮助,尤其是配偶、成年兄弟姐妹的同情和帮助、祖辈的悉心教诲或经验传递,是保障成年人心理健康、走出困境的最好利器。第三,增进家庭幸福的功能。人们要获得幸福生活,不仅需要通过劳动收入购买生活资料,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生活素质。如果说在人类生活总体水平比较低的年代,生活素质的作用还不甚明显的话,那么随着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生活素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必然增强[10]。个人通过积累生活经验或者接受生活技能培训能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但全面提高生活素质的最好途径是成人家庭教育。通过成年家庭成员之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必然在提高生活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赢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相反,有些家庭缺乏成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享乐至上、纸迷金醉,甚至吸毒贩毒、参加宗教极端活动,最终必然锒铛入狱、幸福毁于一旦。第四,建设和谐社会的功能。家庭既是私人的生活领地,也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孔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是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基础,应当扩展到社会中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做一名像样的家庭成员,幸福和繁荣就会充满人间。而成人家庭教育正是提升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对于成年的家庭成员来说也是最经济、最温馨的修炼方式。近年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家庭文明建设与社区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成就,再次说明了成人家庭教育的独特魅力,成人家庭教育不仅帮助家长提升素质,而且能够促进社区进步。

三、结语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溺爱 情绪 家庭环境 理性 儿童成长

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农村当了一名乡村女教师,接触的学生家长也都是些最朴实的农民朋友。他们大多是在外务工,一年到头也与自己的孩子们见不上几面。偶尔见面了那也是宠着惯着孩子,在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想法:自己亏欠孩子太多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只要是自己能办到的就一定想方设法的去帮助孩子实现愿望。在他们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要惯就惯坏!至于如何用良好的方法去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一概不知,就更不用说什么是所谓的家庭教育了。然而好的家庭教育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同样的一个问题问给乡村和城市的孩子,那结果都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我邻居的小孩每天都是一幅叫苦连天的样子。在学校老师教育,回家了就是父母教育,双重的教育使得这个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也很有礼貌!而农村的孩子们由于缺少家庭的教育一放学就书包一丢,跑到村头去游戏去了。农村的家长他们只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要是自己会教孩子,就不用花钱送孩子去学校了!可见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不能盲目的溺爱,要理性!

孩子进入适龄阶段,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但是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责任如何落到实处这是每个家长的责任。从宏观上看这也是整个国家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人格的过程中极其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塑需要六位雕刻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

偶然出现的因素。从顺序的排列上来看,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摆在了第一位,这足以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既是家庭和父母生命的延续,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亦是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地位、价值的延续。现如今,我们一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却会听到太多的反面的言论。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出现越来越多的成长问题,家长们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常会不知所措。这更加导致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追根究底,却难以判定是家长做得不好、还是孩子的问题。而事实上,家长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我们更需要的是从理性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家庭教育,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各种需要的产生和其身体的发育相关,儿童低级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的社会需要。依照心理学理论,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身心需求,当他们处于婴幼儿与学龄前阶段时,子女最需要生理和身体上的关心和照顾。这时候父母需要及时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基本信任,使其具备基本的对生存下去的安全感。孩子呱呱落地时只要吃饱睡好就没有别的要求了。这个时期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的家庭教育。等他们慢慢长大,开始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父母的行为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的能力是最强的,有样学样,照猫画虎的事他们干的很开心。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要理性,不能一味的溺爱。现在的家庭都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小皇帝、小公子也越来越多,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很强势,不能受一点点的委屈。如果不幸受了委屈就会想不开选择一些极端的方法,例如轻身。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健康的成长,才会不迷失心智。当子女成长到青少年阶段时,随着他们的年龄心智的发展,对家庭以及社会的需求自然也会有所改变。此时,子女们最需要的就变成了期望父母协助其独立自主地生存下去,在生活与教育上取得成功,个性逐渐成熟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这个时间段,家长扮演的角色与之前一样至关重要而且要有所改变。因为这些需求的满足多数依赖于父母的付出,父母的正确处理好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的各种成长问题是孩子成才的关键。真正认识到这一理论,家长们才会明白,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诉求都是不同的,因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思维理念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不能孩子在慢慢成长,家长却还处于原始阶段。此时的家庭教育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哄骗、吓唬等层次上了。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进入青少年阶段时,孩子的叛逆心理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一些不懂得家庭教育的家长会选择打骂来教育和惩罚孩子,遇事就是一顿棍棒上头,认为老祖宗传下的教育方式是最见效和最省事的!可他们不知道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心理的怨恨也会更深,这样时间一长,就会钻进牛角尖干出出人意料的傻事。所以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早发现,即改正,多开导孩子,而不是打骂孩子。许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不听话了,犯错误了,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立马就变好了,而现在打骂对他们没用了,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其实是因为家长没用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家庭教育的方式,始终以一种方式对待他们,那是不可取的。这样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要更新换代才行呀!就幼儿期而言,幼儿出生以来的第一环境是家庭环境。它是指一个家庭所处的基本条件和情况,包括家庭结构、文化氛围、物质生活等因素。此外,家庭也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最多、最早、最深刻。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关键经验,在幼儿期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品质和走向。幼儿最初经历的社会化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是构成幼儿成长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生活的重要他人。家长提供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气质类型、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也决定着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一点看作是人的一生。”中国也有古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幼儿教育问题上东西方文明再次达到了一个相当默契的高度,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也可以明白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子女的早期教育自然离不开家庭教育。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三岁前是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储存在这个时期。在此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他可以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学会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基本的心理要素,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会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家长在这一时期一定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具有吸引力。儿童具有一种天赋的、强烈的内在能力和不断发展的积极力量,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感觉信息。第二个特点是它还具有敏感期。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儿童对一定的物体或某种联系活动会特别感兴趣,并且容易习得。但是一旦错过了这一时期,往往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家长在培养儿童兴趣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根据儿童成长特点而不是盲目主观想当然地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