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文娟(196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韩仁学(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0-89)、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2-17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85-02

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0]1号)中提出的启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以及黑龙江省“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黑龙江科技学院于2006年整合资源组建了二级教学单位“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其中,基础实验中心是依托物理学科、力学学科和电气工程学科,由大学物理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组合发展起来的。目前,基础实验中心承担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此外还有物理专业“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工程力学”课程课内实验,工程力学专业“材料力学”课程课内实验;除课内实验外,全部为独立设课的课程。几年来,经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一体化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三大基础实验,唤起了崇尚科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学到的知识丰富,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物理、力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的定位设计

基础实验中心下设的力学实验室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对“材料力学”实验课进行了独立设课的教学改革,此项改革当时在省内高校中为首例,在全国高校中也走在了前列,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从理念方面还是从管理方面都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实验教学的典范。物理实验室也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建校之初就开设大学物理实验,1994年独立设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于2006年由课内实验改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大学物理实验”在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中的通用基础教育课程,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和“材料力学实验”则属于专业教育平台中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这三门实验课程可以说是理工科院校的三大基础实验,不仅受众面宽、影响面大,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立基础实验中心的初衷,并不是把看似毫不相关、完全独立的三个实验室进行“拼盘”式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这三大基础实验的内在联系,为理工科学生搭建一个一体化的基础实验大平台,通过相关知识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三大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掌握丰富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三大基础实验进行整合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也正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其他高校的基础实验中心的区别,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特色。

二、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基础实验一体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定位,基础实验中心一直围绕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对三门实验课程统筹考虑,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普遍就实验讲实验,各门课程甚至各项实验“自扫门前雪”现象非常严重,使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没能很好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基础实验中心对那些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给予提示,比如讲物理实验的教师,对于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要用到的知识或技能会向学生刻意强调,告诉学生在后面两门实验课程的哪些实验中要用到,要求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掌握;而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遇到前面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则会提醒学生并共同回顾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基础实验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要求主讲每一项实验的教师讲课时要将本项实验与其他实验的关系讲清楚,要结合学生专业,将实验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环节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讲清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即要根据实验性质,结合学生专业,交代清楚实验的背景、科学家的趣事佳话、实验技术或原理的发展前沿和工程应用,从而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2.基础实验一体化能力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一般应有三个功能:一是验证功能,学生通过实验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以获得更加牢固的知识;二是技能训练功能,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三是探索研究功能,通过独立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归纳分析,探索新的发现,以获得研究成果,同时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2]

黑龙江科技学院根据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制定了“加强基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针。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各门课程特点的不同,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打破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的常规分类,根据三门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各实验项目的本质属性,从认知、应用和创新三大层次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界定,分成了验证性、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五个类别。按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合理确定了各类实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设置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技术性实验的界定,建立了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基于三门实验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坚持立足基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协调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基础实验能力培养体系。这三大模块基础实验,以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为先导,辅以逐步提高的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搭建步进式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大平台,从而使学生受到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的系统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3.基础实验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和恰当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展网络化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大势所趋,另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为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大学”建设,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基础,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开展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整合三门课程独立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一体化的、能够充分拓展实验教学空间的、为学生提供全面课外学习并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式《基础实验网络平台》,进行立体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该网络平台在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被评为高教理科组一等奖。[4]

三、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效

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基础实验中心从加强内涵建设出发,组建了由三门课程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理念先进、热爱实验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研讨,开展教学研究。中心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如中心要求三门课程的教师每学期都要互相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和协作,促进了教师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大局意识普遍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站在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度,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对三门课程进行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材料力学实验”和“大学物理实验”均为校级精品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为校级优秀课。两名青年教师读博期间分别完成了国外学习深造;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获评学校“优秀青年才俊”及“十佳师德明星”;先后有六名教师在学校举办的实践教学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生经过基础实验大平台的学习和锻炼,很好地掌握了三门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应用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三表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大增强,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分工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探索能力,在参加的多次、多类型学校、省及国家级学科能力竞赛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实践效果

基础实验中心于2007年7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12月又通过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复检。基础实验中心的发展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物理、力学以及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基础实验一体化综合改革,为学生构建了传统与现代、课内与课外、能力和素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一体化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生在各素质教育竞赛中的优秀表现,充分印证了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是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广明,高晓兴,刘莹,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A].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6:203-208.

[2]温利红,高金良.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及设备研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6):48-50.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分极教学

[作者简介]聂晶(197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A3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33-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随着高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等因素,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高低不同,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常规的班级建制来教学,教师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将较难开展教学活动: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却感觉非常吃力,难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平衡教学难度和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级教学又叫差异教学、分层教学、自然分材教学、分类推进教学等。国内学者认为分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对于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专家Diane Heacox提出了以下观点: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教学内容要包含基本的概念、学习过程和技能;对于教学内容、过程和考核,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偏好要给予回应;要提供多种机会,制造各种环境给学生进行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本着提高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摸底测试,根据成绩与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教学班级,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并为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得每个层次的班级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重点

1.合理分班,科学分级。合理而完善的分级策略是整个分级教学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划分出三个层次的班级:创新性综合应用层级班、拓展性高级应用层级班、标准化基础应用层级班。对三类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级教学。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受专业限制,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合理设置课程。分级教学需要有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根据我院学生实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1、2、3,难度递增)按照不同类别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分级教学:标准化基础应用班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为目标,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办公软件基本应用;拓展性高级应用班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为目标,培养其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学习Excel高级应用;创新性综合应用班以掌握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其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学习程序设计和高级商务应用。

3.编写相关分级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分级教学对课本教材的要求较高,目前各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教材还比较欠缺,我院组织师资自主编写了计算机基础分级教材,内容适合于上述的三个层次的班级。各级教学班次根据授课内容自主选择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进行授课,其余章节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使用。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优化知识结构,不仅有各种功能和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还结合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学练结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方面,分级教学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我院提倡以老带新,建立教研室QQ群,通过交流和资料共享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一支既有较高业务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我院还建立了教师资源库,解决教师选用难的问题。另外,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报告和反馈实训设备存在的问题,尽力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实训环境。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分级教学与班级排课之间的冲突。因为各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实训周期的安排不同,而计算机分级教学需要打散原来的班级建制,将不同班级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在一起进行授课,给教学秘书的排课计划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计算机分级教学班上计算机课,又要随原本的班级上专业课,课程安排上要尽量避免二者的冲突。对此,我院的解决办法是在每周划出固定时间段统一安排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课程,从而达到分级与排课互不干扰。

2.针对分批录取学生的分级工作统一安排协调。招生补录等情况造成新生进入班级学习的时间不统一,相关的工作也需要统一考虑,比如补录生的分级测试、分级教材的发放等。各系部处室均应在自己的工作规程上加进相应的分级教学程序,以便使分级教学不受补录影响,有序地进行。

3.分级教学中成绩评估与奖励机制。计算机分级教学的考核机制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实施分级教学之后,各层级的计算机教学班的考核范围和难度必须有合理的区别,这样考核结果才科学合理,否则有违分级教学的初衷。另外,在学生自然班评奖评优过程中,也需要将计算机分级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学校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突出、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的照顾。

4.正确处理分级带来的学生心理失衡问题。计算机分级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分入慢班学生的自卑心理、分入快班学生的骄傲心理,进而对计算机分级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学校需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使得快班的学生不骄不躁,慢班的学生坦然面对。同时,制定灵活的升降班级制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提升很快,掌握较好,感觉所在班级已经不适应其学习进度,可以提出申请,经教师考核合格后,升入更高级别的班级学习。

五、结束语

分级教学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积极探索,我院目前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2011年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以来,一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创新性综合应用班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在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和全国信息水平应用大赛中均有优秀表现。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项目的考试通过率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且进入软件企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项目团队,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分级教学既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又兼顾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成为解决高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仇虹豪.杜威的差异教学理论新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英语

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发展进程。初中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有明显差异,对英语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有不同,如若教师采用同一教学方式而施教,则可能由于知识过深或过浅而降低教学成效,降低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基于此,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

一、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策略,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教学知识内容。所以,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运用有效教学方式而施教。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首先,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分层的评价,能够促进各层次学生的进步。其次,分层教学法实施下,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可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增强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分层教学法应用中,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推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1]。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一)学生分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激发,则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不能满足教育部门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着手。

在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不同,或者基础良好,或者基础薄弱,为英语教学增加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中教学知识内容的内化能力有不同。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即优秀学生层、良好学生层、基础薄弱层。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对各教学环节的基础能力有不同,因而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教学环节而对学生进行以上三个层次的划分,形成“次分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2]。

(二)教学任务分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层,将教学问题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即较难的教学问题、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简单且基础性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较为积极和较为消极两种极端的现象,前者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对英语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后者认为英语学习较为枯燥,或者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难度较大,直接产生消极情绪。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教师设置教学任务时,是按照同一水平学生而开展的,未能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性。

在分层教学下,初中英语教师能够对教学任务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英语学习基础薄弱、良好、优秀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动。例如:在《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任务进行分层。首先,针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该课程中的常见词组及其表示频率的副词,如look after/how often;always/never/usually等。其次,针对英语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how often do you do things”等句型。最后,针对英语基础十分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创设情境而进行英语对话练习。而在优秀学生示范后,教师鼓励基础良好层次学生和薄弱层次学生尝试对话练习。基于此,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增强初中英语教学成效是有利的[3]。

(三)考核分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尤为重要,既能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又能为教师更好调整教学计划提供有力依据。在分层教学法的作用下,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考核,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考核停留在试卷考核上,针对学生平均水平而设置题目,可能影响教学成效。所以,在初中英语考核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各层次学生而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考核题目。首先,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试卷内容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其次,针对基础良好的学生,应设置与语言点和简单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最后,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应用类型的考核。基于此,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4]。

结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具有必要性,不仅能够从学生实际而出发,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分层教学法作用下,教师可以对学生、教学任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分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在分层教学中寻找乐趣,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云龙.论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6:179.

[2]刘湘萍.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分层教学的有益尝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202-203.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4

一、 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从理论上来关注语言产生机制及语言规则的传统语言学,还是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结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都较多的立足于语言本身的层面上对语言进行研究,导致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对语言的掌握较多停留在纯语言能力的层面上,无法从文化层面的高度深入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造成英语理解上的错误和“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文化表现形式与承载载体的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不同文化特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英语作为“全球语言”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和翻译技巧,还要从语义的文化内涵、语用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解读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英语。

二、 文化教育的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角色扮演、英文经典剧目欣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产生并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避免语言内化过程的机械照搬现象。

2. 相关性原则

所谓相关性原则,就是传授的英语文化知识要与教材内容相关。中英文化差异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全部文化问题。一般来说,只有当学习内容涉及到两种文化的某些差异时,才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否则就会离题万里,影响语言知识的传授。

3. 实用性原则

传授文化知识不仅要与日常交际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密切相关,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倾向等因素。我们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文化现象,重点教授对学生交际活动作用比较突出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一般交际需要。

4. 适度性原则

首先是文化内容的适度性。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关系,重点传授属于主流文化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内容,适度引入历史文化,方便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历史成因;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适度性。要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 文化教育的对策

1. 完善基础英语教学大纲

尽管现有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涉及,但过于笼统和空泛,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文化教学理念:(1) 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组成部分和培养目标;(2) 细化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强调掌握常用的情景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交际策略,了解常见非英语行为,学习日常交际习俗、礼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3) 在大纲中增补常用学术词汇和交际词汇,加入实用性突出的词汇释义,对于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有不同联想意义的常用词汇、习语、谚语等要注明其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对于某些词汇还需注明其语体;(4)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英美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2. 强化基础英语教材建设

英语教材的编撰应该遵循适用性原则和适时性原则。尽量选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素材,避免出现“中文思想+英文形式”的中国式英语。选材内容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可教可学性,适量选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片段及有关英美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材的生词表应注明某些词汇的语体或文化内涵及其联想意义,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注解,课后问答题或讨论题适当添加文化方面的内容。

3. 改革基础英语考试形式

在基础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检测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试题,在评分标准和相关英语教学评估中加入相应的评价条目,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性作用。文化测试内容可侧重于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较大的交际文化知识,测试形式应以客观题为主,适量加入一些测试文化态度和案例分析之类的主观性试题,口语等实践性考试中可适当增加考查学生文化反应能力的内容,保证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的相关度。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5

论文关键词: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 语言水平 方法 习惯

论文摘要: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的读思写,然而目前大多数中专生却不懂得如何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只是把课外阅读当成单纯的消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也忽略了对学生这一方面观念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使语言教学陷入了困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只有大力发挥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学生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关键所在,本文着力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作为基础课的中专语文教学一直在一条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一方面是中专生源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对中专生文化素质水平要求的提高。在这种矛盾下,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适应社会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正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并将之辐射至广阔无限的课外阅读学习。在此,简要地谈谈我对此想法的思考。

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哪里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两种学生,是他们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一类是教师们普遍厌恶的所谓“学困生”,可在这群“学困生”中也有“另类”,他们不爱听课,不做作业,可他们却是图书馆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课没听过几节,让人意外的却是他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虽然谈不上优良,却“居然”能挤入及格的行列。不用听课也能学语文,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另一类则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上课十二分的专注,笔记工整,作业按时完成,学习态度是无可挑剔的。可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按你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项都认真落实了,可成绩为什么总是平平,上不去呢?”对啊,为什么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与取得的成绩不能成正比?这不是违反教学规律了吗?直至我把这两类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况放在一块对比,才发现其中的答案。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思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的注意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辨别,结构的剖析。这些都仅仅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呢?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任意分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以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提高?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思写上面,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学科工具,向课外阅读获取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教材的讲解分割成一个个目标来完成,不停地灌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这些就像石板上的沙子,风一吹都跑光了,完全不能扎根于学生脑中,变成他们自身的积淀物。更可怕的是,这种教法不仅没有激励起学生充实自身的兴趣,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教材应是一座桥梁,一座引领学生通往广泛课外阅读,并从中吸取无限知识之桥。

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得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热情(上文提到的学困生中的“另类”)。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感到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为自己而阅读,毫无心理压力。而课堂阅读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那是因为这时的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为做“条块”式的分析而阅读,为老师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心理负担。可见要让学生对教材阅读感兴趣,就应该还他们阅读的自由,提高他们的感悟,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而作为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让他们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

二、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条块”式分析,增强感性理解,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自己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应由培养学生读、疑、思、议四种能力着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质疑、思考、议论,对作家作品进行自主地理解和感受。

1.自主阅读。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看书,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选定阅读教材的内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如《提醒幸福》一课,许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已有疑问:“幸福需要提醒吗?”于是我就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第一次感性阅读后,我紧接着不失时机地抛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为什么需要提醒?”,引导学生根据感性认识,对课文的主要部分再进行重点阅读,让他们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中闪烁着的哲理光辉,感受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逐渐达到与作品内容形成共识,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和思想净化。学生在这种无压力、有共鸣的阅读中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大胆质疑。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和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质疑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方能在领悟时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感到欣慰。因为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造。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疑,鼓励他们疑,让他们疑有所值、疑有所思、疑有所悟。

教材是有弹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学生一定的空白,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持续的“疑”中填补知识的空白,提升语文素质。利用阅读了解更多信息,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的独特知识储备。“疑”是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它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设置问题的能力。

3.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是拓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思”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联想,扩散思维,探索问题。如在教戏剧《雷雨》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周萍父子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纷纷七嘴八舌地“声讨”这两个负心汉,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周萍可恨不容置疑。他可怜吗?”顿时热闹的课堂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有同学站起来告诉我,“其实周萍可恨,但更可怜。”“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剧是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他无法选择,无法摆脱,苦苦挣扎,只有用死来寻求解脱一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家庭,封建家长制的受害者”……。经过思考,大家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思”中思维得到了拓展。

4.交流、议论。议是升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互相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讨论中有时不防当一个陪衬人,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如果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话,他们常常能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并从中大有收获。他们可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如《雷雨》中,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他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前抛弃她,三十年后又不认她;他不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来还一直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摆设和侍萍为他缝补过的旧衬衫?将学生至于矛盾的旋涡中,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相互启发,在促进探究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了升华。

三、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2.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①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等;举行阅读竞赛、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③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我们相信通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使他们真正学会运用“阅读”这一语文工具去提高自身语文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阅读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性论文).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

2.中学语文教学法.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王丽.中学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范文6

当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对知识点、词组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不断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当前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不高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差,教学效果明显不高。初中生往往会因为家长或教师的强硬要求而产生逆反心理,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都大大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2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交际教学法最早提出是在1970年,美国的社会语言家汤姆斯认为语言是一种实际的工具。交际教学法和其他传统的教学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首先,交际教学法重视实际的应用,它更多的是提倡学以致用;其次,课堂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当前英语交际教学法学习主要是来自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的活动情况,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最后,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交际教学法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水平。当前教师通过使用实物教具、体态语言、语言情景、简笔画、图画等,将学生放在专门的场景中对句型的应用进行反复地学习,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3.1 借助实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比如对apple和句型“This is a(an)...”“These are...”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通过如下句型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Teacher:What is this? Student:This is an apple. Teacher:What are these? Student:They are apples. Teacher:Do you like apples? Student:Yes,I do/No,I don't.通过对句型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应用。

3.2 体态语言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为生动地学习知识点。比如对于句型“so...that...”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教师指着开水问:What is this?

Student:This is a glass of hotwater.

Teacher:Look!What do I want to do?(用体态语言表示水太烫、不能喝。)

Student:You want to drink water.

Teacher:Can I drink it? Why?

Student:No,you can't.Because it is very hot.

Teacher:Yes,the water is so hot that I can't drink it.

通过反复的演练,学生在对话中理解了句型的应用,并尝试用“so...that...”造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3 借用语言情景

通过营造语言场景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速掌握知识点是更为方便快捷的一种方式。比如对于句型“too...to...”,教师通过重复Listen to me carefully.Li Lei want to move a very heavy box.I might say to Li Lei“Do not move it.It is too heavy to move.”让学生认识到“too...to...”句型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按照相关的方式自己进行组句。

3.4 简笔画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简笔画组合成一定的具有故事性的东西,让学生从画面认识到内在的知识点。比如:

Teacher:What are they doing?

Student:They are swimming in a river.

Teacher:What is she doing?

Student:She is dancing under a tree.

Teacher:What are Tom and Lucy doing?

Student:They are getting on a bus.

3.5 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双人是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比如在初中英语第三册的第31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双人小组,让他们两两之间练习相关的句型和短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对于涉及人数较多的场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内部按照角色扮演不同的场景,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应用能力。教师最后通过一组学生的练习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要注意的地方,对分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

3.6 角色扮演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实际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对人物进行定位,对于一些句型的应用方式和时机进行准确的认识。比如在对剧情进行诠释时,一些学生代表的是一方,另外的学生代表另一方,通过角色的扮演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学生深入地交流与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7 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作为最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常见的听音接龙游戏、听音素说单词游戏、找颜色游戏、单词接力游戏、单词比赛游戏等都属于课堂游戏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每一组都规定好考核的范围,看一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好最快,然后进行奖励。课堂游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