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1
政府应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认清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紧迫性,尽快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1)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碳金融市场发展。我国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构建一整套包含资格审查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法规制度,通过构建一套整体覆盖的碳金融法律法规,有效约束碳金融市场的每一环节,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各方利益,确保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以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身低碳经济行列中。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碳金融发展项目,适当减免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税赋,提高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努力为碳金融市场参与方打通资金流动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畅通国内外资本进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通道。
金融机构应作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主要起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却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应在金融创新、中介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
(1)提升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加大对开发新能源、研发环保技术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发电为标的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大胆创新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等衍生品,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产业体系。
(2)开展专业碳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辅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比如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在内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等等。
(3)打造专业的碳金融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应通过组建专业碳金融业务团队,引进国外的优秀碳金融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自身的碳金融服务研发力量。并辅以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顾问等方式加强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
现有中小碳金融市场应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碳金融交易市场,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存在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影响力低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做大做强现有碳金融市场,早日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1)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中国早先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碳排放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有关机构应尝试整合国内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现有碳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碳排放权集中交易平台,实现降低成本、增强效率、提升影响的目的。
(2)构建有创新活力的碳金融市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自身科研团队要善于捕捉碳金融市场的新商机,创造性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加快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外,积极探索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融资担保、碳排放权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碳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2
通过分析构建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目的、基本原则,确定园区定位,规划总体布局,打造出符合东莞生态园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试验园区。
1.1构建目的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低碳经济园区已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5]。东莞作为珠三角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标本之一,应该根据需求打造低碳经济试验园区,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低碳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1.2构建原则
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应该遵循环境优先、资源共享、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交通等5项基本原则。1)环境优先原则。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建设、招商、企业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社会的最大产出。2)资源共享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该产业群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达到各企业资源共享的效果。3)循环经济原则。利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达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4)清洁生产原则。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减少碳排放或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5)绿色交通原则。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因出行而产生的碳排放。
1.3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定位
低碳经济试验园区,是建立在减少碳排放基础上,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并且通过各单位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区[6]。主要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4个方面体现其核心发展思路。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几条主要的低碳产业链,摆脱过去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实现低碳与经济共同发展。2)环境方面。结合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保护生态湿地,并且利用生态湿地建立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3)资源利用方面。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将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制定完善的节水、节能、废物利用的方案、措施,使整个园区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4)社会发展方面。在管理模式、政策环境等方面大胆尝试,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创业创新环境;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1.4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总体布局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成“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园”的总体布局(图1)。
1.4.1一个中心
中心区汇集了园区的低碳经济研究所、碳审计机构、低碳建筑、园区管理中心、现代服务业和综合功能区(图2),周围有2个湿地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居住。1)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在园区建设时,吸纳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专家,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整个园区低碳产业以及各项低碳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低碳经济研究所致力于引进一流的人才,重点开展低碳能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集成、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2)建设低碳建筑。在试验园区内,所有建筑在建设时都可以融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形式及总体布局[7]。3)建立碳审计机构。对企业或产品进行碳盘查,也称“碳审计”,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碳审计是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只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盘查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数据[8]。碳审计可以使“低碳”行动获得数据支持。目前,国内能提供碳审计的机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依赖国际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谁先开展此项业务,获得较多的经验,谁将在未来的低碳社会中享受巨大的利益。对于东莞来说,建立碳审计机构,不但能让企业更加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且也可以让政府对高碳排放量的企业加大管理力度。4)完善园区管理。园区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园区各项具体的政策与管理制度,负责园区建设项目的策划、包装、申报、融资和管理,负责园区内各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监控,为园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此外,园区管理中心必须要实行低碳管理,在园区低碳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5)打造低碳现代服务业。2010年东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46.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9%,占GDP的48.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莞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东莞的主导产业。此外,现代服务业的能源利用强度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少,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是东莞市产业低碳化的重要举措。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重点培育对低碳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服务业,包括低碳技术服务业、环保服务业、碳交易和碳金融业等。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内设置废物利用中心,对园区内的一切废物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使园区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也能进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真正从各方面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如图3所示,废物利用中心包括污水处理厂、能源利用研究中心以及废物回收处理站。
1.4.2两个基地
“两个基地”是指太阳能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它们就像园区的一对翅膀在中心区的两边。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是整个园区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大力引进相关项目,并且在引进、培育产业的时候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低碳原则,要进行研究和论证,确保产业的低碳化,符合园区的发展方向。同时要突出产业招商,推动大批低碳企业和项目迅速汇聚东莞。1)太阳能产业基地。东莞已有数家生产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如五星太阳能公司、南玻集团和信义玻璃集团,已完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例如在广场、学校、宾馆、宿舍等推广使用室外太阳能照明和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9]。以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产能超过100万m2,产品90%内销,10%出口;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产品90%出口,10%内销,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建立太阳能产业基地,培育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图4)。同时,发展其上下游产业,使太阳能产业能够在园区内稳定发展,成为东莞低碳产业发展的先导。2)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07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东莞的臭氧超标最为严重,位居16个监控站之首[10]。汽车数量的激增,是东莞臭氧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发展新能源低碳汽车产业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比亚迪公司已推出了全球第一辆双模电动车,将纯电动、油电混合完美整合,制造出低碳的新能源汽车。在高油价时代,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低碳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引进高产值低碳产业,摆脱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
1.4.3四个湿地公园
四个湿地公园,即东部湿地公园、北部湿地公园、三角洲湿地公园和月塘湖公园[11],分布在整个低碳试验园区。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园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根据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实际区位情况,建设湿地公园,开发一条贯穿整个低碳试验园的旅游路线,让园区的游客在观赏湿地公园特色景观的同时,也了解整个低碳试验园区的情况,提高低碳意识。
2保障措施
为确保落实本设计方案,实现发展目标,针对当前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保障措施:1)按照低碳标准,制定园区准入制度。园区内的项目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审,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园区。特别是进入园区的低碳产业,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门槛招商,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引入标准,初步建成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2)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低碳企业。给予低碳企业优惠政策,比如给刚入园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给企业低碳新技术研发资金,吸引低碳企业进入园区。3)吸纳人才,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坚持把吸纳人才作为低碳试验园发展的根本,建设低碳经济研究专家队伍,使低碳经济试验园的所有技术得到理论支撑。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建立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5)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园区管理。健全园区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目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3结论与展望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能源计量 低碳环保 节能减排
能源计量就是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煤气、热力、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等可以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有用能源过程中,对用能单位用能过程进行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特征参数等的检测、度量、计算。能源计量覆盖到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小到电表、水表的计量,大到冶金、造船等。正确的能源计量数据有助于我们实现科学的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促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
1、能源计量为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1、节能减排的前提
企业开展的节能管理、能源统计以及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等工作都必须建立在获取准确能源计量数据基础上。没有这些计量数据,节能减排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的前提条件。通过合理配备计量器具等,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然后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实现节能减排。而为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需按规定选用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做好器具的使用管理工作。例如:某市鼓励135加耗标煤3000吨以上的企业严格推行计量能耗精细化管理,配备专职计量管理工程师,有效增强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在能源计量与节能巡查、适时监控的作用下,这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节能效果明显。
1.2、企业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在能源紧缺形势下,企业纷纷研究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在低碳环保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已被认定为新能源开发的四大领域。而在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从新能源规模化生产的流程、质量检验等角度确保其质量。在这些待解决问题上,扎实可靠的计量检测技术和管理体系是促进新能源开发以及生产的基础。因此,能源计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为新能源开发增加助力。
1.3、评价节能新技术效果的基础
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企业纷纷加大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这是发展低碳环保经济的技术手段。能源计量能为这些新节能技术进行评价和测试,得出准确的量化结果。例如: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清单编制工作,确定企业的排放源以及高能耗点,企业借助这些基础性数据明确节能减排的要点,如:引进技术和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建立节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控体系等。
1.4、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剧烈变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关注日益增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据了解,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低碳环保经济发展、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基础就是核算能源消耗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准确的能源计量有助于我精准计算能源消耗量,进而判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第三方监测机制,通过发达的能源计量手段促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所以说,能源计量是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基础,它在我国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效果。例如:构建科学、实用的用能和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监测以及管理体系,这些数据作为政府作出相关决策的依据,也给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工享。或者与国外技术机构合作,加强计量监测和分析,渗透计量技术,从源头上分析碳计量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恰当运用能源计量,促进低碳环保经济发展
2.1、完善计量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
为推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监督指导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指导其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建立起计量器具档案台账,并定期检测器具,解决计量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能源计量水平。另外,还实行信息化能源计量管理,加强档案管理,扎实稳打的推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相关部门利用“5・20世界计量日”、“全国质量月”等契机,开展种类多样的能源计量知识宣传活动――结合能源计量审查工作,进行能源计量法律法规培训活动;结合能源计量示范单位评选,推广先进的能源计量工作经验;结合低碳核查试点工作,全方位宣传低碳知识、低碳计量和碳核查的意义和作用等。通过多种宣传活动的开展,增强能源计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使能源计量基础工作得到夯实,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为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政府在引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之余,还加强企业的计量数据管理,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整理、统计、分析,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例如:某钢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其能源计量信息网络系统,系统包含74台衡器、488个计量点,实现了进出企业的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电、气、煤、焦炭等能源的信息化、全过程监控计量管理,指导能源的科学管理,该系统在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中发挥显著作用。
2.2、加强能源计量执法监督,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的计量管理
为落实《节约能源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用能企业能力计量的执法监督,每年进行一次集中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督促企业加强计量管理,指导重点用能企业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推动计量的精细化管理,为新能源的开发、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检测提供计量技术保证。某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全省95%的重点用能企业均已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的认证,共有专兼职计量工程师近两万人、计量管理标准3000多项。
3、结束语
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为缓解能源紧缺现状、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能源计量工作为推动低碳环保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只得大力推进。
参考文献: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水运;低碳物流;低碳经济
1前言
各国已经认识到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的必要性。而内河运输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具有能耗低和环境友好且运能大、占地省的优势。
2水运的特点及其现状
水运是低碳、低成本的物流平台。水路运输各国家应用最早的主要运输方式具有兴起最早、历史最久的特点。目前,我国的水运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达55%,在外贸货运量中占到了90%以上。并且其经济特征是能耗少、成本低、载重量大、占地少、污染轻是在成本方而,水运的运价只需3分钱,相当于铁路的1/5、公路的1/12,每吨货物运输1公里,水运产生的污染物是最少的。在污染排放方面运送1吨货物行驶1000公里,不同运输方式相比较。例如,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卡车是船队的9.5倍,火车是船队的3.2倍,火车和卡车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分别是船队的5倍和7倍。历史上中国就是世界领先的水运大国,我国东西方向有长江、黑龙江、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组成内河运输体系,南北方向有五大主要沿海港口区域组成海上航线。
3水运的低碳经济运作所存在的问题
3.1船舶种类复杂,型号种类繁多
有一些专用运输船舶和特种船舶分类更加详细,通常,客船和货船两种交通工具共同组成运输的船舶。而干货船和油槽船两大类货船按照其用途不同又有差别。油槽船可分为: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每一类船舶又有不同的型号。杂货船、干散货船、冷藏船、木材船、集装箱船等构成;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工这些必然要为复杂的分类的每个型号的船舶配备专门的零部件。
3.2运营船舶老化严重,十年以上的船舶仍为运输主力军
目前,十年以上的船舶成为运输的主力军,加之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增加了碳的排放量运营船舶老龄化严重,许多船舶运营企业不注重船舶的保养和维护,使得船舶燃油消耗率升高。
3.3企业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忽视低碳减排的技术应用
在国内,另外,中小型企业很难注重低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大部分企业能耗统计仅做成本核算用,没有建立系统的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很多船舶运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船舶买卖频繁,政府推进低碳理念的难度较大。部分小企业根本没有燃油能耗统计。普遍的情况是效益不好时有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技术投入,当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不考虑低碳减排问题。
3.4船舶难以保证往返都能载运货物
不对称,船舶空载率较高,导致航运市场的结构性运量不足,由于航运信息缺乏运量供求信息通道来源不及时,甚至达到了平均空载率50%。
4、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即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CO2等加剧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运是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水运具有能耗少、低成本、载重量达、污染少等特点,应当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调查数据表明,在相同运距和相同载重量的条件下,水运产生的污染物较少。例如,CO的排放量,卡车是船队的9.5倍,火车是船队的3.2倍;碳氢化合物,火车和卡车的排放量分别是船队的5倍和7倍。由此可见,水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优选择,它不仅好能少,排放的污染气体也少。我国水资源极为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领先的水运大国,其水运布局也有很大的优势,在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水运的低碳经济运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船舶类型复杂多样
目前,水运船舶根据载人还是载物大致分为两种:客船和货船。对于货船,按用途又可以将其分为干货船和槽货船。干货船又可以根据载物种类分为杂货船、木材船等多种;油槽船可分为: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每一类船舶又有不同的型号。还有一些专用船舶其分类更为多样。因为每一种型号的船舶都有区别于其他的零部件,船舶如此复杂的分类给船舶制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工大量不同的零部件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反而不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运营船舶老化严重
由于船舶造价成本高等原因,水路交通运输船舶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十年以上的船舶成为运输的主力军,运营船舶老龄化严重。甚至,有些船舶运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不注重船舶的保养和维护,船舶燃油消耗率高升,降低了水运节能减排的效果,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削弱了水运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内船舶运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能耗系统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受经济发展和工作量大的限制,中小型企业有意忽视了低碳减排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部分企业能耗统计仅做成本核算用,没有建立系统的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同时,政府推进低碳理念的难度较大。目前普遍的情况是,船舶运营企业在效益不好时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技术投入,效益好的时候不考虑低碳减排问题。此外,由于物资运输的不对称性,船舶难以保证往返都能载运货物,船舶空载率较高,增加了能耗。
综上所述,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顺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促进水运的发展与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此外,人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会享受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大量发展低碳经济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5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已经成为建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为重点排放单位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落实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制度,确保落实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企业的参与主动性,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此外,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还能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带动节能低碳和循环产业投资,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基础
为探索和积累经验,2011年11月我们组织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试点省市带动下,浙江等十多个非试点省(区)和城市也先期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2014年我们按照中央改革办部署,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随着相关工作的有序展开,目前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已初步具备。
一是实践基础。各试点省市扎实开展大量基础工作,利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交易制度体系。到2014年6月,7个试点省市全部相继启动交易,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19家,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2014年10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约1375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5. 2亿元。试点省市201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完成,配额清缴率均在96%以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二是数据基础。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下发《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试点省市出台了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选择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有关企业开展了碳排放盘查。国家层面已完成1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即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其余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也在抓紧编制。
三是政策基础。加强法制建设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前提。2014年中央改革办明确将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作为重点改革任务。各个试点省市采取了出台地方人大立法、政府令等不同的方式、分不同的阶段解决立法河题,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
三、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总体部署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
建议国务院出台行政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由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总量确定和配额分配机制方案》及其他配套细则。
(二)确定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
以控制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将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排放行业中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交易体系,逐步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和涵盖企业范围。
(三)设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
基于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等宏观政策目标,建立碳排放总量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纳入企业的历史排放清况、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政策,设定各省区市碳排放权交易的配额总量。
(四)制定配额分配方案
依据纳入企业的排放特点和数据基础,并考虑维护其国际竞争力等因素,提出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原则、方法和标准,并确定具体的分配方案。
(五)建立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
颁布全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和第三方核查机制。
(六)建立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
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准确记录、跟踪和管理排放配额持有和交易情况。
(七)确定交易平台
初期以现货交易为主,条件具备时引入期货交易。对交易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并针对碳排放权交易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责任。
(八)制定市场调节机制
综合采用国家预留配额、出售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配额有偿拍卖、政府资金回购等手段,对市场供需进行必要的调节,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四、时间进度安排
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2015年)
总体目标是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建设工作,具备启动交易的条件。其中2014年的主要任务是报请国务院《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出台部门规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建成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具备运行条件。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与国务院法制办衔接,争取尽早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同时由主管部门出台其他相关的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以及所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标准,研究确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及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完善注册登记系统,为启动交易做好准备。
(二)运行完善阶段(2016―2020年)
其中,2016―2017年为试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做好配额的初始分配,启动市场运行。2017―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三)稳定深化阶段(2020年以后)
主要任务是增加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健康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容量和活跃程度,探索与国际上其他碳市场进行连接的可行性。
五、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各地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地区要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重要体制机制改革,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建立碳交易专家支撑队伍,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决策咨询。
(二)完善财政金融配套政策
财政金融部门要研究提出支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行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配额的分配与调节、第三方核查、注册登记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市场监管等工作,保证碳市场长期持续运行。
(三)开展能力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多层次、大面积、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和遴选机制,培养碳交易从业人员,为碳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美国碳交易市场;经验;启示;借鉴
碳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碳排放的削减问题,是人类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又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而找寻的新出路。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碳约束时代。
一、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并未向欧盟一样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级州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成了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交易、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分析、评估美国不同类型碳交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乃至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路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样化的区域性减排法律
美国碳交易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优势,即地方政府(州及市等)在碳交易政策的制定及行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局面。目前,有超过35个州已经单独或者结成地区联盟通过或正在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比较著名的有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
(二)成熟的气候产品交易平台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市场交易平台,也是美国唯一认可清洁发展(CDM)项目的交易系统,为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气候产品交易平台。会员众多、子公司遍布全球,为碳交易提供了便利。CCX 现有会员近 450 个,分别来自航空、 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近 30个不同行业,其中还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C C X积极的全球扩张步伐带动了其碳交易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积极开发碳交易产品和工具。CCX目前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碳交易产品体系,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CO2、CH4、N2O、FCS、PFCS、SF6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既可以进行碳信用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碳期货交易。CCX的主要产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配额(GEA)、经过核证的排放抵消额度(CEO)和经过核证的先期行动减排信用(CEAC)。CCX通过不断丰富交易产品和工具,为会员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易选择。
(三)有效的限额与交易机制(capandtrade initiatives)
虽然各地区的限排法律不同,但运行机制几乎都是基于限额与交易倡议,即政府为减排量规定一个上限(cap),然后,根据这一排放量划定相对应的排放许可权(allowances),排放许可权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机制(trading)去协调各参与者的减排完成量。排放权的分配可采取免费发放、销售或者拍卖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每家参与实体的排放情况将受到监控和记录。该机制有助于削减其排放量直至其边际成本等于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参与实体的履约成本。
(四)灵活履约机制不断发展
各区域排放交易体系都将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作为体系设计的关键指标考虑。因此,区域排排放交易体系都创新了许多灵活履约机制,防止配额价格剧烈波动,帮助管制对象降低履约成本。比如履约期间设定为3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3年,在配额价格高于设定值时,允许碳抵消配额的使用比例提高、允许配额的无限制储备、拍卖时设定底价等。
(五)加强区域排放权交易体系之间的对接
随着RGGI的正式运行和WCI的设计筹备,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WCI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充分重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甚至包括与EU ETS和世界上其他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对接,并设计了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以及合作的方式与权利等。随着世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逐渐发展,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也将不断增强。
二、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碳交易市场最具代表的区域性,“先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国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等,都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美国经验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在于:
(一)以区域碳市场带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
美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结合了其国家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构建全国性的碳市场应是一个“由点及面”、“以区域带动全国”逐步推广的过程。积极构建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继而构成全国统一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以区域易市场为基石,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
(二)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平台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CDM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基于CDM机制的交易完全依托欧美国家的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续,我国没有价格制定权。因此,应加快构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平台,积极开发碳交易产品和工具,增加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机构群体。同时,通过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定价模式和交易规则,实现中国企业由单纯的排放权供应者到市场有效参与者的转变。
(三)基于总量控制的限量与贸易交易体系
即根据一个国家、区域的减排目标制定该国家、区域指定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并将其分配给企业等相关减排单位,减排单位根据其实际排放量与所得配额之间的差值于市场上购入或卖出排放权配额。经过CCX的实践证明,限量与贸易体系能够有效的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完善我国碳排放权的法律制度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较为成熟,市场支配地位较为明显,且美国在国家立法过程中还常常附带一些关于干预他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条款和规定,因此,需要对国外气候立法的相关进展加以审慎分析并早做应对准备。应加快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法律法规
立足我国目前碳交易现状,借鉴、参考美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法规确立碳交易的法律地位。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一整套法律框架支撑,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确立碳交易的法律地位,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各项制度、规则确定下来,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明确碳排放权有偿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健全与碳交易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定碳交易制度的法律政策。主要指对碳交易制度产生影响的宏观及法律政策,如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节能及可再生能源法、污染控制法律制度、温室气体减排法律要求,国家加入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公约及条约等。建立相应的规章和制度规范碳市场的发展。设立碳交易市场的准入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监督制度等。碳交易的参与者众多,包括买卖双方、第三方服务性企业、规则制定者、监管者等,应规范相关主体行为,使碳交易在我国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区域性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最终形成国家市场和区域市场共存的状态。积极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建。借鉴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多样性发展方式。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多样性是与区域经济特征密切关联的。碳交易市场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与区域经济特点密切关联、参考美国的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两种应对方案。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可以分别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辐射中心,构成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此后在区域易市场基础上,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打破各区域市场的各自为政局面,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建立并完善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完善的市场平台,可以促进市场的合理发展,逐步形成碳交易的定价机制。我国目前应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不断完善交易平台建设,保证碳排放权在治理成本低的企业和治理成本高的企业间能自由流动,从信息服务、政策鼓励等方面,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场内交易,提高交易量,增加交易透明度,增加市场的广度、深度,完善的平台有利于产生合理的碳排放权价格,积极构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碳交易平台。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以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构建成熟有序的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作用,平稳有序的推进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三)加强碳交易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
碳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包括政府、温室气体审核机构、认证机构、投资机构、保险机构、银行、碳交易市场买家、碳基金、咨询机构、项目业主以及金融和商品交易所等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建设、机制设计和规则制定更为合理和完善,这样就必须加强监管和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严密、灵活的监管体制。由于碳交易涉及多元主体,交易环节、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都比较复杂,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交易所监管的各自优势,并实现各监管体系的有机结合。环保部门负责碳交易权的总量控制以及碳排放监测标准和操作办法的制定。行业协会则是行业自律组织,建议各地成立碳交易协会,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减排的行为,并通过培训专业人员,负责监测和调查的工作,指导企业形成自我监测、自我约束和自我公开的模式。交易所主要功能是包括制定交易环节、结算环节、交割环节和违约处理方面的制度,反映给环保部门等主管部门,监控企业碳排放权数量的登记和交易,另外交易所还应起到市场价格监测,交易操作等职能。只有三方协调合作,同时各司其职,才能逐步建立起稳固的配套制度,解决碳排放监测管控的难题。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监管机制。碳排放权的登记、监测与核证就成为碳交易市场监管的核心。建立碳排放登记报告制度。所有取得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的实体都必须进行申报登记。完善环境管理监测系统。为了提供全面准确的排放数据给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建立排放源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建立排放许可证跟踪系统,准确掌握排放源的排放信息和排放许可证信息。引入碳交易核证制度。引入合格的核证主体对排放权交易产品进行核证,保证排放权指标的质量。建立碳交易监测体系。建立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建立企业排放台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加大对超标排放行为的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自觉减少排放,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查处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参考文献:
[1] 胡 荣,等.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 姚晓芳,等.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3] 傅强,等.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J].商业经济 与管理,2010,9
[4] 钟锦文,等.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
[5] 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1,6
[6] 韩鑫韬.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0,(24)
[7] 童磊,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中国市场,2011,(19)
[8] 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 周晓唯,等.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J] .经济与管理2011,(3)
[10]崔金星,等.法律着力碳交易:机制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2)
[11]傅强,等.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9)
[12]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