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导言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是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

阅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标杆,因此,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将对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今,90后大学生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拼命追名逐利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呢?90后大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阅读的动因是什么?阅读的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90后大学生的课外安排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模式。学习的自主安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大学里,属于大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有很多。而对于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一问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人每天睡觉时间为7—8小时,花在完成老师布置内容上的时间一般为2—4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时甚至更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在紧跟老师,而自主能力很差。由数据,仅有14%的人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辅导班,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大多数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大部分人在课余时间会看一些书,集中在看小说和各类杂志。还有很少的人花时间做些兼职,不过一周一般很少超过7时,大部分人认为学业太忙,做不了。当然,作为大学生,与亲友交往花去了很多时间,以致时间没能很好的利用。据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有多于2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笔者调查了解到,面对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体育休闲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课外时间喜欢读书看报的90后大学生所2如何占的比例较少。因为有超过1,3的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目的是调节放松,占了37.4%;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为25.3%,还有17.2%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其余的选择其他目的。

关于对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的问题上,笔者建议不盲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跟着别人,只能导致自己的规划完不成,别人的东西也学不到。还有就是少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规划在心里被一遍一遍地更改,最后甚至面目全非。

二、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如何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阅读的主要内容如何?以及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等等,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新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呈消遣性

在大学里,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正确的阅读心态的人却不到一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把其当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亦或是为了应付学业应付老师而临时抱佛脚的一种应付心态。这种错误的阅读心态之间导致了课外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阅读目的的不明确。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性、结构不合理

据多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小说等书籍以及具有娱乐性的文章;却很少浏览文史社科类等书籍,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阅读结构极不合理,且缺乏计划性。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虽然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不足,但是却无力改变。从此可看出,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此,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因此,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小说类等图书上,就算是偶尔阅读中外名著类图书,也是看过就抛之脑后,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看书”,而不能称为阅读,这也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阅读具有放松心理,放松心理能够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但是阅读目的不明确容易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制力稍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及时端正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深刻影响力。

(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往往只选择言情小说类而忽视了其他类别的书籍。且相当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大多数学生选择出门游玩或呆在寝室上网睡觉,只有绝少数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阅读习惯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进行课外阅读的载体不断多样化,这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发挥的作用愈加显得薄弱。互联网所蕴藏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熟。

三、对90后阅读现状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平均少于1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调查,即使有更多地课外时间,他们也表示不太愿意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课外阅读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课外时间花费在上网或者其他消造活动方面。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在大学,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只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一定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从各位大师前辈身上学到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方面

1.阅读从态度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改变同学们的阅读态度,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改变阅读态度,增强阅读的兴趣。

2.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我们小组推荐几种方法:①选读法。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同学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在同学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②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阅读法,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大学生多读书。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像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3.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无疑会成为明天的社会症结”。大学课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大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取人文教育的养分,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2

关键词: 理工院校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一、引言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种人人称道却没有人读的书。”每每提到经典名著无人不赞同它是各个时期各大家的思想精粹与智慧精华,是提升个人文化涵养的必由之路,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会真正静下心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名著,将阅读经典名著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不禁使人反思现代社会中各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否正与经典名著渐行渐远,是否正渐渐淡忘那些名家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与智慧的财富。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德国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歌德曾如是说道。事实上,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与文化内涵,更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前进与衰退不仅可以由文学名著如实反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典名著的盛衰与发展,至此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在校大W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其又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着力探寻以上两个问题。

二、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名著的阅读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全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书是良药――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曾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益友――我国爱国作家臧克家曾道:“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营养品――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面包――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言:“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源泉――高尔基言:“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还是顾问――瑞士德语作家凯勒曾道:“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由此可见,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经典名著,他们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高度浓缩人生道理、名人所思所想、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名著,对大学生形成自我人格意志、情感情操、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阅读经典名著通过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微小影响,宏观来看使一代代人以史为鉴,不断进步,从而对整个现代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且看古训,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灯塔――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书是阶梯――高尔基曾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精华――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言:“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由此可见,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是过去社会的缩影,亦是现代社会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的预测,特别是书中的经典之名著更会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一个好的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将形成好的阅读风气,一个好的阅读风气将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见一斑。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鉴于阅读经典名著对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笔者对江苏省内理工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目的、阅读倾向、阅读结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渠道、阅读类型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深刻探究了经典名著阅读对现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剖析为研究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而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阅读情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共有十五道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共十四道,开放型问题一道。

首先,先对各个高等院校大学生的阅读目的进行剖析。意料之中的是,有28%的大学生阅读仅是为了学习之用,为了精通专业、通过考试阅读的必然是一些教辅用书、参考资料,事实上这类强迫阅读不仅内容局限,而且形式死板,在出于必要甚至无奈的情况下的阅读直接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多少违背了阅读的本意。可喜的是仍有27%的大学生阅读是出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目的,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这样的阅读是我们应当认可并鼓励的。亦有21%的大学生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正如波罗果夫所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一本好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将提升个人的内在涵养,增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修养;而“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的话完美地诠释了阅读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功效。我们能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黄金屋,而是无数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新世界,与书中主人公人生的新体验将会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自我提升的新境界。

其次,调查将视线聚焦到阅读本身,关注大学生阅读的结构、类型、时间、数量与质量。正如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浩瀚书海中,面临的选择千千万,读什么样的书成了阅读者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自然社科,以此更好地了解其所在的自然与社会世界,亦有2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艺术,这表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被人文世界所吸引,而仅有18%的大学生更喜爱看休闲娱乐方面的书,为自己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几乎同样比例的大学生多为阅读生活励志,从身边小事中重获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调查所显示的有关经典阅读的数据不免令人生忧,近半数的大学生每周经典阅读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仅有9%的大学生一周的经典阅读时间能达到6个小时以上。不仅时间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和质量也差强人意。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一年经典阅读量在5本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阅读量在每年15本以上的只有寥寥4%。并且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3%的坦言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不高,仅有14%的大学生表明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还可以。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小、阅读质量低,大学生如此阅读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再者,调查扩展到了阅读外部环境上,从阅读渠道和阅读环境两方面着手。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在图书馆中借阅图书,对于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节约了钱财,而且节约了资源。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中的大学生,随着网络与信息的不断发展,有29%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浏览或下载书籍阅读,这种随时随地的阅读很便捷,但是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免打一个问号。与此同时,仍有18%的大学生更偏爱购买书籍阅读,购买的书籍不但可以自由地在书上做一些笔记,而且对于有藏书癖的大学生而言即使节衣缩食也定要买书。据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是在图书馆进行的阅读,那里良好的氛围及随时可以选阅自己感兴趣书籍的便利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当然,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教室或宿舍阅读,比例分别为18%和11%。对于图书馆这个主要的阅读阵地,该调查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满足,但也有17%的称并不能满足,还有待改善。

最后,该调查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问题和态度进一步探究。近40%的大学生在读书困惑的调查中表示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28%的大学生觉得读完了以后没有什么际用处,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在影响每天阅读的因素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推脱是因为学业繁忙而没有足够时间阅读,近乎同等比例的大学生声称找不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亦有18%的人表示不阅读是因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22%的人坦言是因为不喜欢才不阅读的。然而想做喜欢的事总会挤出时间和精力,而为不做不喜欢的事总能找出理由和借口,学习繁忙并不是借口,茫茫书海找不到适合阅读的书籍算得上是可笑的理由。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将一点点逐步改善你的性格修养,功利性地想要立竿见影地看到现实效果是不现实的。可喜的是,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还是端正的,半数大学生认为应当多读经典名著,多读经典名著将对大学生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坦言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应当挤出时间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四、应对措施及启示

英国著名演说家布鲁厄姆勋爵曾言:“教育能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但难于驱策;易于统治,但难于奴役。”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近6成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对个人素质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有3成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觉得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该调查结果反映出,仍有四成人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经典名著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对经典名著阅读对社会影响的看法,要想改变这令人担忧的现状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以下就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其一,随着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数量与质量的不断下滑,各大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强制或半强制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学历来被称为自由翱翔的天堂,然而面对如此令人忧虑的经典名著阅读状况学校理应及时应对,改变现状。首先,应锻炼出一支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师资力量,在这些教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必将受到感染,间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各类讲座,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等形式,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对各年级各专业热爱阅读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全校表彰,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形成全校将经典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的良好风气。

其二,鉴于70%的大学生都在图书馆进行阅读,而只有20%的人表示图书馆能够满足其需求,笔者认为应着重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和环境,使之更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一方面,图书馆应丰富馆藏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不但包含普通大学生借阅的哲学类、语言类、文学类、经济类、军事类、物理类、化学类等,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范围,适当增添一些较为偏冷的图书门类,如宗教类、心理类、考古类、冶金类、养殖类等,使大学生得以扩大兴趣范围,根据自己的兴趣择书而阅。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期间笔者发现虽然图书馆普遍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会小声交头接耳及电话铃声不断等现象,对此图书馆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设派图书馆协管员提醒说话同学保持安静,贴设标语提醒同学进入图书馆先将手机静音等。

其三,对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找不到合适的书,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读,甚至读完后没什么收获等,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找到原因及解决方案。第一,大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名著筛选标准,在对各类经典名著筛选后阅读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第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读书交流会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了解值得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目及切实有效的各类阅读方法。

五、结语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历久弥新,其中的思想精粹对大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笔者对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的大学生经典名著现状的调查数据却发人深省,这老生常谈的回归经典名著问题已足以引起大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经典名著阅读不仅是大学生的培养液,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24).

[2]张硕.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95).

[3]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54).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3

(一)儒家文化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

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恢复周礼。经过后世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一贯的维护封建统治与引人向善的宗旨是不变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统一,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周礼。但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损益”,即补充和发展。孟子在发展和改革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2.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维护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关于人性,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应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中民之性可以教化为善,斗筲之性则是天生的恶。3.宋明时期在两宋以至明代经过改良,用以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思想被称作“理学”或“道学”。二程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又要对人在实际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加以理论的说明,他们提出“人性二元论”说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之道。朱熹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肯定仁义礼智的本心,扫除欲望对本心的危害。4.当代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以来关于儒家变革的所有思想,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个人的修养的提高、个人幸福的谋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中出现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科学知识,二是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知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第二,心理不健全。在大学阶段,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随着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轻则焦虑、紧张,重则自闭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第三,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纪律等。第四,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明确理想信念,但是面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他们更注重实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实行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功利化,重视金钱,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2.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而就业需求则增长较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们的就业情况和获得财富的程度不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新读书无用论”伴随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高考不公平性的凸显、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怀疑读书所带来的收益。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我们更加积极地探求多种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他国家也更注重对中国的文化输入和价值渗透,比如说美剧、韩剧在中国热播,国外品牌在中国畅销等都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新鲜事物,然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惧怕挫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作用

(一)完善知识体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可以教化的是居于中间的可以学而知之的人。格物“,格”意为到达“,物”意为事,格物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即穷究世间万物之理法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做人处事之道,都要吸收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过程是正心诚意,正心是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心意真诚而不自欺。人心受到恐惧、忧患、忿激的情绪影响会不得其正,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来自家庭、学业以及其他压力时,要以内心的修养来排解不良情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具有理想的健全人格的人,其内心必定是心胸开阔,气定神闲的。

(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说明人的都的修养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生而向善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气质之性,”所以要修养内心,以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

(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儒家学说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服从封建统治,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传统礼法,在价值选择上,孔子以符合周礼为标准,董仲舒服务于大一统的集权思想,宋明理学和心学也都奉行封建道德。当代大学生学历高,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应提高审美鉴别能力,改变单纯物质化的审美标准,注重人格素质的完善。

(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儒家提倡“入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地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浩然正气,在实践中追求自我修养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格,最后达到治国而后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4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上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非常迅速。然而正像这种群体特点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已经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感到担忧。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考风逐渐恶化,学风考风问题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具体表现有:

第一,不遵守教学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缺旷现象严重,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玩手机,根本没有把上课当成回事。

第二,学习观念淡漠。对文化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课余活动中极少谈论学习问题,没有把学习当成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内容。

第三,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习完全是被动式的。平时极少看书,许多学生课程结束了书还是新的。至于上图书馆、阅览室借书查资料更是无从谈起。

第四,考试作弊现象十分普遍。考前不认真复习,完全寄希望于考试时作弊。每次考试结束都有很多学生因违纪受到纪律处分。

一、大学生学风考风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觉得读书已经不重要,只要能挣到钱就行。社会上也有一部分没有上过学的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人的言语和认识使得我们在校大学生对读书的认识产生了疑惑和动摇,觉得读了十几年书到最后还比不上没有上过学的人,心里产生了不平衡,觉得读书学知识已经不重要,因此在学习上不再刻苦努力,考试就作弊应付,造成学业的荒废,从而影响了整个学风考风。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

1、文化基础差,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学生本来的学习基础差,造成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学习跟不上,不管再怎么认真学就是学不懂。慢慢的学习的热情降下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考试过不了关,就只有靠作弊来蒙混,助长了不良考风的形成。

2、无远大理想,缺乏学习动力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为何读大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在学习过程没有动力,不思进取。还有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好,读大学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毕业证,对学习本身完全没有兴趣,上课就睡觉,或者干脆直接旷课不去。

3、意志溥弱,难抵诱惑

一些意志溥弱的学生成天沉溺于谈情说爱、上网游戏、娱乐消遣等,根本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明白应该认真学习的道理,甚至制定了学习计划并着手实施,但在学习过程,由于抵挡不了这些诱惑而败下阵来,最终严重影响了学业。

4、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学得好不如抄得好。这种认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看到身边同学都在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高分或者及格,自己辛苦复习考试成绩还比不上别人几分钟的“努力”,于是心存侥幸,跟风作弊,也不再认真学习,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的学风考风。

(三)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社会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很多大学生感觉到大学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根本用不上,教育内容和社会实际相脱离。让学生感到学习课堂知识没有多大作用,在以后自己的就业道路上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对学校开设的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

2、教育方式、方法僵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大学教师教育方式老化,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这类老师上的课程失去了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以后直接不来上课,从而影响了整体学习的风气。

3、部分老师缺乏责任心

上课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出勤情况不闻不问,放任不管。考试过程中,部分监考老师对学生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包庇护短,助长了学生作弊的风气,影响了考风。

二、解决大学生学风考风问题的对策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社会和高校要齐头并进,共同努力,严肃考风,创建高校良好的学风。而高校只有形成的良好的学风,才能正其考风。

(一)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尊师重教,使全社会都形成重知识、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且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不断完善社会用人机制,充分显示出知识的价值,为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良好学风考风的创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解决学生学习原动力的问题。对新生来说,大学一年级是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为他们指明发展方向,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帮他们尽快确定远大理想和新的奋斗目标。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宿舍网络的相继开通,帮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是思想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进行专业引导,启发学生的主体和内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成才的觉悟,把争做高层次人才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动。对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应加强对他们的爱国、爱校、积极考研、就业的教育,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2、提高教师道德水平及教学水平,建立全新的教学互动机制

教师的师德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做人原则。众所周知,教师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育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花些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在双向交流中,让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改进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及学生评价机制,将教学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评价的体系来操作,形成教风、学风、考风互为约束的机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3、严肃校规校纪,严格管理,以形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

形成良好的学风还需要严肃校纪,用纪律和规定约束学生。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

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拓展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83-02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才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在强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工作理念,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始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做人的诚信、做事的能力、心智的悟性和人生的态度,教化每个学生的潜质,让学生获得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

1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做法

1.1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系统的素质拓展实施体系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统揽性的地位。在学校层面,在顶层设计上,要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更有能力、素质的目标要求。在二级学院层面,在具体实施上,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依托研究室、学生社团组织具体实施。在班级层面,结合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建设方案,依托教师对学生个体和集体进行指导和训练。在学生个人层面,按照三年的拓展项目,根据自身情况,必选和自选参与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实训的意义、目的和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训项目中来。

1.2 以示范项目为重点,建立完整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

根据团中央提出的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内涵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要系统设计,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易操作,易参与的若干个素质拓展项目。由二级学院至少承办一个示范项目,召开现场展示推介活动,将自己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如:围绕“赢在起点,凝神铸魂”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围绕“职场体验,实践同行”教育主题,重点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围绕“青春,创新创业”教育主题,重点开展“科技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围绕“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教育主题,重点开展“心理剧比赛”活动;围绕“释放潜能,发展自我”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读书节”活动;围绕“磨砺技能,挑战职场”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1.3 以亲身体验为目的,建立合理的素质拓展训练体系

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凭空获得,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训练来实现。素质训练体系的建立,是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为了达到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目的,学校应该建立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学校利用拓展基地的场地和设施,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共同设计制定拓展培训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建立了四个中心:

(1)大学生活动中心,建有科技(艺术)创作工作室、无领导讨论室、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等功能区。引领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有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心理调适和心理测量等活动。

(3)大学生创业中心,目前初步建有“心不落”创意设计工作室、襄阳亚伟职业培训中心、广译翻译工作室、邮政速递物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营业部、青年校园旅行社、网络营销工作室、最初印象数码影像工作室、眼视光工作室、鸿睿电子商行。以大学生各创业团队为主体,调动广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

(4)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中心,开展的项目有:团队深度破冰环节(团队掌声、我们是最棒的、释放激情);开拓思维与创新项目:雷区取水;个人心理挑战项目:高空项目(空中抓杠、空中断桥、高空攀岩、巨人梯、独木桥、攀网、爬杆、贴心挂锁、相依为命、无间道、缅甸桥、爬梯、天使之手、荆棘桥、飞跃硫酸池、空中栈道);计划分析领导项目:生死电网;沟通协作与执行项目:沼泽地;团队信任与责任项目:信任背摔;团队熔炼总结项目:毕业墙,等等。

1.4 以学分认定为手段,建立科学的素质拓展考评体系

素质拓展认证采取三级认证,分别为校级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三级认证)、各院(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中级认证)、团支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小组(初级认证)。采取以过程记录为主的方式,注重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过程记录,并记录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作为学生课外学分换算认证的基础依据,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对上一学期的素质拓展的情况进行登记、公示和认证,并换算成相应的课外学分,记入个人的学籍档案。

1.5 以“四位一体”为依托,建立健全全员育人保障体系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校构建了由专业研究室主任、专兼职专业教师团队(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团队(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四位一体”班级团队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班级层面的教育、教学、工学结合、就业等工作。

德育导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协助辅导员拟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专业研究室主任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学业状况调研、分析,跟踪教育教学,及时修正、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导师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开展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辅导员(班主任)提供学生综合情况报告,协调专业研究室主任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协调职业导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协调德育导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配合开展相应主题教育工作。四“位”相互协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己所能,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2 素质拓展工作的体会

2.1 结合专业,贴近未来职业,设计素质拓展项目和内容

在素质拓展项目的具体内容上,要结合专业和学生未来职业的知识、素质、能力、技能和思想、文化、修养、心理品质和体质等要求的不同,分层分类设计,同时,同一项目的具体内容也要注意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作适当调适。要结合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制定体现行业规范、专业特色、职业领域的实施内容。

2.2 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拓展目标

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课堂这个主渠道。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课程标准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要有能力、素质目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追求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

2.3 突出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得到感悟和内化

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感悟。要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职业场景,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体味、领悟,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观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

2.4 建立机制,促进素质拓展工作的长效运行